2024-2025學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高一上學期1月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1頁
2024-2025學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高一上學期1月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2頁
2024-2025學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高一上學期1月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3頁
2024-2025學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高一上學期1月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4頁
2024-2025學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高一上學期1月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1月期末考試語文試題一、現代文閱讀(21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1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在鄉土社會的禮治秩序中做人,如果不知道“禮”,就成了撒野,沒有規矩,簡直是個道德問題,不是個好人。一個負責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維持禮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獄①。如果有非打官司不可,那必然是因為有人破壞了傳統的規矩。在舊小說上,我們常見的聽訟,亦稱折獄的程序是:把“犯人”拖上堂,先各打屁股若干板,然后一方面大呼冤枉。父母官用了他“看相”式的眼光,分出那個“獐頭鼠目”,必非好人,重加呵責,逼出供狀,結果好惡分辨,冤也伸了,大呼青天。——這種程序在現代眼光中,會感覺到沒有道理;但是在鄉土社會中,這卻是公認正當的。否則為什么這類記載,《包公案》《施公案》等等能成了傳統的暢銷書呢?我在上一次雜話中已說明了禮治秩序的性質。在這里我可以另打一個譬喻來說明:在我們比賽足球時,裁判官吹了哨子,說那個人犯規,那個人就得受罰,用不到由雙方停了球辯論。最理想的球賽是裁判員形同虛設(除了做個發球或出界的信號員)。為什么呢?那是因為每個參加比賽的球員都應當事先熟悉規則,而且都事先約定根據雙方同意的規則之下比賽,裁判員是規則的權威。他的責任是在察看每個球員的動作不越出規則之外。一個有Sportsmanship②的球員并不會在裁判員的背后,向對方的球員偷偷地打一暗拳。如果發生此類事情,不但裁判員可以罰他,而且這個球員,甚至全球隊的名譽即受影響。球員對于規則要諳熟,技藝要能做到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程度,他需要長期的訓練。如果發生有意犯規的舉動,就可以說是訓練不良,也是指導員的恥辱。這個譬喻可以用來說明鄉土社會對于訟事的看法。所謂禮治就是對傳統規則的服膺。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關系,都有著一定的規則。行為者對于這些規則從小就熟習,不問理由而認為是當然的。長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規則化成了內在的習慣。維持禮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權力,而是在身內的良心。所以這種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己。理想的禮治是每個人都自動地守規矩,不必有外在的監督。但是理想的禮治秩序并不是常有的。一個人可以為了自私的動機,偷偷地越出規矩。這種人在這種秩序里是敗類無疑。每個人知禮是責任,社會假定每個人是知禮的,至少社會有責任要使每個人知禮。所以“子不教”成了“父之過”。這也是鄉土社會中通行“連坐”的根據。兒子做了壞事情,父親得受刑罰,甚至教師也不能辭其咎,教得認真,子弟不會有壞的行為。打官司也成了一種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夠。現代都市社會中講個人權利,權利是不能侵犯的。國家保護這些權利,所以定下了許多法律。一個法官并不考慮道德問題、倫理觀念,他并不在教化人。刑罰的用意已經不復“以儆效尤”,而是在保護個人的權利和社會的安全。尤其在民法范圍里,他并不是在分辨是非,而是在厘定權利。一個變動中的社會,所有的規則是不能不變動的。環境改變了,相互權利不能不跟著改變。事實上并沒有兩個案子的環境完全相同,所以各人的權利應當怎樣厘定,時常成為問題,因之構成訴訟,以獲取可以遵守的判例,所謂Testcase③。在這種情形里自然不發生道德問題了。現代的社會中并不把法律看成一種固定的規則,法律一定得隨著時間而改變其內容。也因之,并不能盼望各個在社會里生活的人都能熟悉這與時俱新的法律,所以不知道法律并不成為“敗類”。律師也成了現代社會中不可缺的職業。(取材于費孝通《鄉土中國·無訟》)〖備注〗①折獄:斷案。②Sportsmanship:運動員風范,體育道德。③Testcase:判決同類案件可援用的判例。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如果每個人都注重修身,注重克己,自動地守規矩,不必有外在的監督,那么理想的禮治秩序就可能形成。B.長期的耳濡目染使人們把生活各方面的規則內化成習慣,這也成為人們維持禮治社會的重要方式。C.文中“子不教”是“父之過”的“連坐”之法,表明了鄉土社會中的長輩應該負起教化的責任。D.法官為保護個人權利,在處理訴訟中,并不考慮道德問題和倫理觀念,以期獲得以后可以長期遵守的規則。2.對上述文本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鄉上社會是禮治社會,人們從小學“禮”,注重修身和自我的約束。B.鄉土社會沒有法律,也不需要律師,人們按約定俗成的規則生活。C.在現代都市社會中,法律因時而變,律師成為不可或缺的職業。D.在現代社會中,法律不僅用來明辨是非,也用來保護公民的利益。3.作者以“球賽”為喻,其意圖是()A.在鄉土社會里,解決糾紛的方法是由維護秩序的長老來判罰。B.說明一旦有人違反規矩,破壞秩序,整個球賽就無法進行下去。C.運用類比,說明鄉民經過長期的教育,將外在規則內化為習慣。D.人們發生糾紛后,不主張利用訴訟解決,而是用傳統禮俗來解決。4.作者舉《包公案》《施公案》成為傳統暢銷書的例子,是為了說明()A.無訟觀念,時至今日仍有一定影響力。B.包公、施公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的人物。C.包公、施公是傳統中公正執法的化身。D.包公、施公都是無訟制度的維護者。5.作者認為在鄉土社會中“打官司也成了一種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夠”,請根據上述材料,概括這一觀念形成的原因。【答案】1.D2.D3.C4.A5.①鄉土社會信奉禮治秩序,服膺傳統規則。②人們在禮治秩序中修身、克己,如果身處訟事,會被看做逾越規矩、不知禮、破壞規矩(或:破壞禮治秩序)。【解析】【1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以期獲得以后可以長期遵守的規則”錯,由原文“一個變動中的社會,所有的規則是不能不變動的”可知,“長期遵守”是不符合現代社會的特點的;由“因之構成訴訟,以獲取可以遵守的判例”可知,文中用的是“判例”,與規則有別。故選D。【2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D.“法律不僅用來明辨是非”錯,由原文“一個法官并不考慮道德問題、倫理觀念,他并不在教化人。刑罰的用意已經不復‘以儆效尤’,而是在保護個人的權利和社會的安全。尤其在民法范圍里,他并不是在分辨是非,而是在厘定權利”可知,原文說的是法律“并不是在分辨是非,而是在厘定權利”。故選D。【3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論證方法及其效果的能力。A.“由維護秩序的長老來判罰”錯,由材料第一段內容可知,判罰交由負責地方秩序的父母官。B.“整個球賽就無法進行下去”錯。由“在我們比賽足球時,裁判官吹了哨子,說那個人犯規,那個人就得受罰,用不到由雙方停了球辯論”可知,有人違反規矩,整個球賽還可以進行下去。C.結合“這個譬喻可以用來說明鄉土社會對于訟事的看法”“長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規則化成了內在的習慣”可知正確。D.“不主張利用訴訟解決,而是用傳統禮俗來解決”錯,由“維持禮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獄。如果有非打官司不可,那必然是因為有人破壞了傳統的規矩”可知,必要時還需要利用訴訟解決,選項曲解文意。故選C。【4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結合“一個負責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維持禮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獄。如果有非打官司不可,那必然是因為有人破壞了傳統的規矩。在舊小說上……這種程序在現代眼光中,會感覺到沒有道理;但是在鄉土社會中,這卻是公認正當的”可知,《包公案》《施公案》之所以能成為傳統暢銷書,說明其中描繪的鄉土社會處理糾紛的禮治秩序,被廣大民眾認可和接受。這些故事通過文學作品流傳,展現了無訟觀念的深入人心,人們對這些作品的喜愛反映出,即使在現代,這種重視道德教化、避免訴訟的觀念仍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作者通過列舉這些傳統暢銷書來強調無訟觀念在社會文化中的持久影響。故選A。【5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①鄉土社會的人們對于“禮治秩序”有著深厚的信仰,文中提到“所謂禮治就是對傳統規則的服膺”,這表明人們高度重視傳統的行為準則,并將其作為社會運作的基礎,對不遵守這些規則的行為極其重視,從而形成訟事成為一種羞恥的觀念。②在禮治社會中,人們通過“注重修身,注重克己”來生活在約定俗成的規則下,文中指出“理想的禮治是每個人都自動地守規矩,不必有外在的監督”,因此,當某人卷入訟事時,便被視作逾越了行為規范,破壞了習慣所化的秩序,使其成為社會批判和羞恥的對象。(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十八歲出門遠行鄭士波父母一早出去了,中午回來的時候,臉色很不好。終于,母親忍不住了,對我說道:“波仔,今年考不上就算了。我們明年再考。”我平靜地詢問后得知,曹二姑給我批的八字是:沒有上大學的命。父母比我還焦慮不安,又不敢在我面前表現出來,就偷偷去找了我們那個小城里遠近聞名的算命人。大家都叫她曹二姑。對此,我完全不相信。我的成績一直都很好,從小學到高中,都是班上的第一名。對于考試,我非常自信。我不相信自己沒有考大學的命,哪怕考砸了,也能上個二本大學吧。知了單調地鳴叫著,叫聲沒完沒了,從敞開的窗戶傳進來,讓即將十八歲的我極度煩躁。空氣異常燥熱,一點風都沒有,我躺在床上輾轉反側,就如同烙餅在滾燙的熱鍋上被來回翻動。漫長的等待,讓我的自信一點一點失去。我開始整晚整晚地失眠。關上燈之后,雙眼盯著黑黑的屋頂,困卻睡不著。因為睡不著,眼淚總是流個不停。耳邊不時傳來鄰居們的閑話,說是哪個成績好的同學去年沒有考上,復讀了一年,今年還是沒考好。有人對父母說:“你們家波仔不是成績很好嗎?不會也考不上吧?”還有人不知怎么就知道了曹二姑給我批的命,到處宣揚道:“成績好有啥用啊?沒那個命也不行啊。人斗得過命嗎?”我開始想,要是我今年考不上,會怎么選擇呢?①是出門打工賺錢,還是復讀一年呢?或者在家務農?或是做點小生意?我不知道。因為這些年,我一直都在努力讀書,我想考上大學。我不知道考不上大學該怎么辦。在連續一周的失眠后,我的頭發開始大把大把地掉。每天早上起床,枕頭上都是頭發。頭頂前部已經掉光了,兩側也稀稀拉拉的,都能看得見頭皮了。就在我原本茂密的頭發快要掉光的時候,終于等到了北京一所大學的錄取通知書。要去北京的前幾天,母親帶著我進了一趟城。給我買了一套秋衣秋褲后,剩下的錢也買不了什么了,哪怕是打折的斷碼的鞋。她腆著臉,帶著乞求的語氣,讓賣鞋的人再便宜一點。“我還沒見過這么便宜的鞋還要講價的。”女老板有些輕蔑地說,“要是沒錢,就不要買了。我做生意是要賺錢的,又不是開善堂的。五十是最低價,你愛買不買!”“可是,我只有四十塊錢了。老板,你就行行好,賣給我好不好?”母親這低聲下氣的樣子,我實在看不下去,就說:“媽,我不要了;我還有鞋穿。”母親聽到我這句話,看著我右腳那只破了個洞的鞋,眼淚撲簌簌就下來了:“我太窮了!我兒子考上大學了,我連一雙新鞋都買不起!”我第一次看見母親在一個陌生人面前嚎啕大哭,她似乎要把這些日子的委屈都哭出來:“我無能啊!我對不起我優秀的兒子啊!”我本來想勸母親說,我實在不需要一雙新鞋,破的那雙鞋補一補,還能接著穿的。可是,一看見母親哭,我有點懵了,一時間不知所措。賣鞋的那個女人看母親哭了,也慌了,說:“大姐,你先別哭嘛,有事好好說。我真的給你的是最低價了,我從廠里拿的就是這個價,真的沒有跟你多要一分錢。”她沖著發愣的我說:“你勸勸你媽媽,讓她別哭了。我三十賣給你們了,我虧二十塊錢!給你們留十塊錢坐車回去。哎,大家都不容易啊。”母親聽到這句話,止住了哭聲,她用手抹了抹臉上的眼淚,又在衣服上擦了擦手,②從兜里掏出一個方帕子,打開,把幾張發皺的零票子數了又數,付了錢,一個勁地說:“謝謝老板!謝謝老板!你真是菩薩轉世。”賣鞋的女老板接過錢,把鞋遞給我說:“你先試試這雙,看合適不合適。這些鞋你看哪雙合適,阿姨都給你一個價。”“這雙鞋就挺好的!”我穿上新鞋,雖然有點夾腳,可是這些鞋要么就是特大碼的,要么就是小碼的,剛好合適的肯定不在這里賣。我要去北京上大學了!終于可以去北京上大學了!我內心有一種短暫的莫名的興奮。為了省錢,我只買了一張去北京的火車票,家里沒人送我。母親把東借西湊來的學費縫進我的褲子里。③剛剛步入十八歲的我啊,意識到了某種意義。這一次不僅僅是離開父母,離開家鄉,一個人到一千多公里外的北京去上學。更重要的是,從踏上火車的那一刻起,我要獨自一個人去走自己的路了。這是我第一次走出我所在的縣,第一次走出我所在的市,第一次走出我所在的省,第一次離開父母,獨自遠行。我一個人坐了四十多個小時的綠皮火車,在一個陽光燦爛的清晨到達了北京。④一排排房屋映入眼簾、郊區的房子有些破破的矮矮的,再開進去一點,就有了樓群,高大的樓群,寬闊的街道,還有奔跑著的汽車……列車緩慢進入市區,北京城像一床新的棉被一樣舒緩地打開,沖我張開了她的懷抱……(選自《飛天》,2023年第10期,有刪改)6.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曹二姑是小城里遠近聞名的算命人,母親相信她,怕“我”難過,忍不住寬慰“我”。B.小說用大量的筆墨寫“我”和母親買鞋的情節,為后文寫“我”即將出門遠行做鋪墊。C.小說結尾運用比喻、擬人的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我”對新世界、新生活的憧憬。D.鄰居們、賣鞋女人對我的生活境遇沒法感同身受,他們是作者塑造的“看客”形象。7.對小說中畫線句子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句子①中的幾個問句,表現“我”高考后的焦慮、不安,證明“我”對這次高考異常看重。B.句子②中使用了一連串的動詞,表現了由于家庭的貧困讓母親對錢過于吝惜、不舍。C.句子③中意識到的“某種意義”,是指“我”要脫離家庭、脫離舒適區,獨自去闖人生。D.句子④中進入眼簾的樓群、街道、汽車,渲染了城市的熱鬧,烘托了“我”走出小城的喜悅。8.從等待高考成績到去北京上學的過程中,“我”的心理發生了哪些變化?請結合文本加以梳理概括。9.同處青春時期的“波仔”和《哦,香雪》中的“香雪”有哪些相似之處?請結合文本加以分析。【答案】6.D7.B8.①沒出成績前內心是平靜的;②對于曹二姑的批語完全不相信;③等待讓“我”變得極度煩躁;④漫長的等待讓“我”變得不自信;⑤因為要去北京上大學內心很興奮。9.①都渴求進取。“我”渴望考上大學,渴望擺脫貧困,對新生活有著熾熱的向往和追求。香雪注意的是車廂里的學生書包,抓空兒向他們打聽外面的事,渴望用一籃子雞蛋換一個自動鉛筆盒。②都淳樸善良。“我”不忍心看到母親低聲下氣求人的樣子,寧愿不買新鞋;“我”只在特價鞋里買鞋。香雪得到了鉛筆盒,她執意將那一籃雞蛋留下。③都堅毅執著。“我”一直保持好成績,堅信自己能考上大學,直到自己一人坐火車到北京上大學。香雪為了換取鉛筆盒,她在那停車一分鐘的間隙里,毅然踏進了火車。為此,她甘愿被父母責怪,而且一個人摸黑走了三十里的山路。【解析】【6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賣鞋女人對我的生活境遇沒法感同身受……是作者塑造的‘看客’形象”錯,賣鞋女人看到母親嚎啕大哭,她對我們的境遇產生了同情,答應用三十塊錢把鞋賣給我們,可見她不是“看客”形象。此外說鄰居們是“看客”也有些過度解讀,鄰居們只是有些迷信,認同曹二姑的話而已。故選D。【7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B.“母親對錢過于吝惜、不舍”錯,應該是表現了家庭生活的艱難和母親對錢的珍視。故選B。【8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概括人物心理變化的能力。①高考結束后,母親去找曹二姑給“我”算卦,當時“我平靜地詢問”結果,可見沒出成績前“我”的內心是平靜的。②曹二姑給“我”算的是沒有考大學的命,“對此,我完全不相信”“我不相信自己沒有考大學的命,哪怕考砸了,也能上個二本大學吧”,可見對于曹二姑給我批的“沒有上大學的命”的批語“我”是完全不相信的。③等待的過程中“我”感覺天氣悶熱,知了叫聲單調,“我躺在床上輾轉反側,就如同烙餅在滾燙的熱鍋上被來回翻動”,漫長的等待讓“我”變得極度煩躁。④“漫長的等待,讓我的自信一點一點失去。我開始整晚整晚地失眠”,“我”甚至開始考慮考不上的話是打工、復讀還是務農或者做小生意,漫長的等待讓“我”開始失眠,變得不自信。⑤收到錄取通知書之后,“我要去北京上大學了!終于可以去北京上大學了!我內心有一種短暫的莫名的興奮”,因為要去北京上大學了內心很興奮。【9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鑒賞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1)都渴求進取。“我”特別渴望考上大學,也很努力,從小學到高中成績一直很好,盡管曹二姑的所謂“算卦”讓“我”在漫長等待中焦慮了一陣,但“我”終于等來了北京一所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在期待和興奮中開始了“我”的獨立的大學生涯。“我”渴望考上大學,渴望擺脫貧困,對新生活有著熾熱的向往和追求。而香雪則不像鳳嬌她們一樣關注火車上人們的穿戴,她更關注書包,她在行李架上發現了一只普通的棕色人造革的學生書包;她喜歡打聽外面世界的事,“打聽北京的大學要不要臺兒溝人,打聽什么叫‘配樂詩朗誦’(那是她偶然在同桌的一本書上看到的)”;她在一個女學生那里發現了一只鉛筆盒,于是毅然跳上火車,用一籃子雞蛋換了一個自動鉛筆盒,可見香雪渴求科學文化,對于外面的世界有著好奇和向往。(2)都淳樸善良。去北京上學前,母親帶我去買鞋,因為錢不夠,母親低聲下氣地求人,“我實在看不下去,就說:‘媽,我不要了,我還有鞋穿。’”,母親的嚎啕大哭讓賣鞋的人產生了同情,讓“我”隨便挑,所有的鞋都三十塊錢賣給“我”,但“我”只在特價鞋里挑,“這些鞋要么就是特大碼的,要么就是小碼的,剛好合適的肯定不在這里賣”。“我”寧愿不買新鞋,也不忍心看到母親低聲下氣求人的樣子,“我”只在特價鞋里選擇,表現了“我”的淳樸善良。而香雪不白要女學生的鉛筆盒,“她胳膊上少了那只籃子,她把它悄悄塞在女學生座位下面了”,得到了鉛筆盒,她執意將那一籃雞蛋留下,可見香雪的淳樸善良。(3)都堅毅執著。“我”一直在努力學習,“我的成績一直都很好,從小學到高中,都是班上的第一名”,也堅信自己能考上大學,最后終于如愿以償,“我一個人坐了四十多個小時的綠皮火車,在一個陽光燦爛的清晨到達了北京”,表現了“我”的堅毅執著。為了那只鉛筆盒,香雪毅然利用火車停留的那一分鐘跳上火車,換到了鉛筆盒,結果被火車帶到了西山口,自己需要摸黑走三十里路回家,這對一個女孩子來說需要很大的勇氣;并且為了這只鉛筆盒,她甘愿被父母責怪。可見香雪的堅毅執著。二、古代詩文閱讀(27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文本一: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己。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韓愈《師說》)文本二:孟子稱人之患在好為人師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矣。(節選自柳宗元《答書中立論師道書》)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在答題卡上依次寫出與正確答案相對應的字母。孟子A稱B人C之D患E在F好G為H人I師J由K魏晉氏L以M下N人O益P不Q事R師。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巫醫,即巫師和醫師,古人多求助于鬼神以治病,故巫、醫往往并提。B.學者,指求學的人。現在指在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C.古文,指唐朝以前的文章,這里主要指六朝以來的重文輕道的駢體文章。D.抗顏,意為態度嚴正,面色嚴正不屈,體現出柳宗元對韓愈為師行為的肯定。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本一運用對比論證,通過“嗟乎”“嗚呼”的點染,再加之感嘆、反問的語氣,批判之意直接而鮮明,發人深思。B.文本一論述了從師學習的重要性,批判了當時士大夫“恥學于師”的陋習,表現了作者不顧世俗獨抒己見的精神。C.文本二中“不顧流俗”“抗顏而為師”等表達體現了柳宗元對韓愈敢于為師的精神的贊揚。D.文本二中首句引用孟子的話,目的是為了證明“今之世人”不事師有一定的合理性。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2)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14.韓愈倡導的擇師標準是什么(用原文語句回答)?并簡要概括“當今”世人恥學于師的原因有哪些?【答案】10.BJN11.C12.D13.(1)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釋疑難問題的人。(2)巫醫樂師和各種工匠這些人,君子們不屑一提,現在他們的見識竟反而趕不上(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14.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原因:①當今社會很久沒有從師學習的風氣了;②士大夫之族有“(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覺得羞恥,(以)官職高(的人為師),就近乎諂媚了”的錯誤心理。【解析】【10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孟子說,“人們的毛病在于喜歡充當別人的老師”。從魏晉以來,人們更加不尊奉老師。“稱”是“說”的意思,后邊為說的內容,在“稱”后應斷開,即B處斷句;“人之患在好為人師”中,“人之患”為偏正結構,作主語,“在”為謂語,“好為人師”為賓語,句子結構完整,“師”后斷開,即J處斷句;“由……以下”為固定結構,且句意完整,同時“人”是后句的主語,“人”前斷句,即N處斷句。故選BJN。【11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古代文化常識的掌握能力。C.“這里主要指六朝以來的重文輕道的駢體文章”錯,文中“古文”是指先秦諸子散文。故選C。【12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鑒賞藝術手法的能力。D.“目的是為了證明‘今之世人’不事師有一定的合理性”錯誤,首句引用孟子的話除了解釋了當時形成“恥學于師”社會風氣的原因外,還更加論證了韓愈抗顏為人師的勇氣。故選D。【13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所以”,用來……的;“受”,同“授”,傳授;“……者,……也”,判斷句。(2)“不齒”,不與同列,意思是看不起;“乃”,竟;“其”,表語氣,真是。【14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信息、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由原文“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可知,韓愈倡導的擇師標準是: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原因:①由原文“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可知,當今社會很久沒有從師學習的風氣了;②由原文“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可知,士大夫之族有“(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覺得羞恥,(以)官職高(的人為師),就近乎諂媚了”的錯誤心理。【參考譯文】文本一:古代求學的人必定有老師。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釋疑難問題的人。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懂得知識和道理,誰能沒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師學習,那些成為困惑的問題,就始終不能解開。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早于我,我(應該)跟從(他)把他當作老師;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應該)跟從(他)把他當作老師。我學習的是“道”,哪里去考慮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小呢?因此無論地位高低貴賤,無論年紀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唉!(古代)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想要人沒有疑惑難啊!古代的圣人,他們超出一般人很遠,尚且跟從老師而請教;現在的一般人,他們(的才智)低于圣人很遠,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為愚人,大概都出于這吧?(人們)愛他們的孩子,就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于他自己呢,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們的老師,是教他們讀書,(幫助他們)學習斷句的,不是我所說的能傳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難問題的。不懂得句子(如何)停頓,向老師請教,不理解疑難問題卻不向老師學習,小的方面倒要學習,大的方面反而放棄(不學),我沒看出那種人是明智的。巫醫樂師和名種工匠這些人,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類人,(聽到)稱“老師”稱“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譏笑人家。問他們(為什么譏笑),就說:“他和他年齡差不多,道德學問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覺得羞恥,(以)官職高(的人為師),就近乎諂媚了。”唉!(古代那種)跟從老師學習的風尚不能恢復,(從這些話里就)可以明白了。巫醫樂師和各種工匠這些人,君子們不屑一提,現在他們的見識竟反而趕不上(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些人,他們的賢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當)我的老師(的人)。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超過學生,聽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學問技藝各有專長,如此罷了。李家的孩子蟠,年齡十七,喜歡古文,六經的經文和傳文都全面學習了,不受時俗的拘束,向我學習。我贊許他能夠遵行古人(從師)的途徑,寫這篇《師說》來贈送他。(韓愈《師說》)文本二:孟子說,“人們的毛病在于喜歡充當別人的老師”。從魏晉以來,人們更加不尊奉老師。在當今的時代,沒聽說還有老師;如果有,人們就會嘩然譏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韓愈奮然不顧時俗,冒著人們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輩學生,寫作《師說》,就嚴正不屈地當起老師來。世人果然都感到驚怪,相聚咒罵,對他指指點點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渲染地編造謠言來攻擊他。韓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聲,他住在長安,煮飯都來不及煮熟,又被外放而匆匆忙忙地向東奔去,像這樣的情況有好幾次了。(節選自柳宗元《答書中立論師道書》)(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5分)閱讀下面的唐詩,回答后面的問題。別州民白居易耆老遮歸路,壺漿滿別筵。甘裳①無一樹,那得淚潸然!稅重多貧戶,農饑足旱田。唯留一湖水,與汝救兇年。〖備注〗①甘棠:《詩經·召南》有《甘棠》一詩贊美召伯。據說周朝召伯南巡時為了不驚擾百姓,在一甘棠樹下辦公。后以“甘棠”來稱頌官吏的政績。15.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A.首聯寫詩人離任時,父老準備筵席,攔路相送。B.詩歌前四句寫出了百姓的依依惜別之情和詩人內心對杭州百姓的愧疚之情,可謂情真意切。C.第三聯描繪了因稅重,貧窮的農戶很多;又因干旱的田地多,農民遭遇饑荒的現實情況。D.詩人臨走時,還能給父老們留下在錢塘增筑的湖堤工程以救助當地的干旱災荒,其自豪的心情表露無遺。16.請結合全詩,簡要概括詩人的形象特征。【答案】15.D16.愛民如子,離任時仍心懷愧疚,心憂百姓;受民愛戴;希望救民于水火卻又無能為力。【解析】【15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詩詞綜合賞析能力。此類題綜合考查詩詞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個選項一個考點,幾乎涵蓋詩詞的所有內容,注意結合全詩進行分析,主要的錯誤是意象的含義不對,手法不準確,手法的解說和藝術效果的分析不對,語言方面主要是風格不正確,內容一般為曲解詩詞意思,答題時注意仔細辨析。本題要求選出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D項,“其自豪的心情表露無遺”分析錯誤。詩人臨走時,只能給父老們留下在錢塘增筑的湖堤工程以救助干旱災荒,體現了詩人心有余但力不足的無奈,也能體現詩人對當地百姓的愛護。故選D。【16題詳析】本題考查詩人形象。對詩人形象的具體鑒賞主要從兩方面入手:首先,知人論世,關注背景。第二,抓抒情主人公的語言神態、動作、心理。我們在寫這種古詩鑒賞題目的答案時,一般可以按下面三個步驟去組織:①總體說明是什么形象;②這一形象特點具體表現在哪里,同時要結合具體詩句加以分析;③結合詩的思想內容分析這一形象的意義。也就是說一般的短評寫作時要注意先“蓋帽”,即說出詩人的形象的總體特征,再以此為“中心論點”,從詩歌的具體語詞方面對這個論點進行分析論證,最后稍微小結一下作者塑造這個形象的意義。本題,“耆老遮歸路,壺漿滿別筵”,寫自己離別的時候百姓都來送別,體現了詩人受民愛戴。“甘裳無一樹,那得淚潸然!”使用典故,來謙稱自己毫無政績,體現了詩人愛民如子,離任時仍心懷愧疚。“稅重多貧戶,農饑足旱田。唯留一湖水,與汝救兇年”,四句百姓的困苦,離別之時只能留下一湖之水,希望能夠救助他們。這體現了詩人希望救民于水火卻又無能為力。(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毛澤東在《沁園春·長沙》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表現了年輕的同學們意氣奔放,正強勁有力。(2)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現了脫離官場、如釋重負的愉快心情,是《歸園田居(其一)》的『點石成金』之筆。(3)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把賢才比作光照宇內、可望不可即的月亮,表達了對賢才的渴望。【答案】(1)書生意氣揮斥方遒(2)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3)明明如月何時可掇三、語言文字運用(12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干眼癥這一看似不起眼的眼部疾病,正悄然成為影響人類健康的隱形殺手。它不僅僅是簡單的眼部不適,更是眼表健康受損的“警示燈”,其背后的復雜成因與多樣化的治療方法值得醫生深入探討。醫學上稱干眼癥為角結膜干燥癥,是一種由淚膜穩態失衡引發的眼表損害及不適癥狀。它與全身健康、生活習慣、環境等多個因素A,已是不少人生活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問題。電子產品的使用是干眼癥的常見誘因之一。通常情況下,人們每分鐘眨眼10—20次,這一動作有助于將淚液均勻地涂布于角膜與結膜表面,形成淚膜,保護和滋潤我們的眼睛。但在使用電子產品時,由于人們長時間B地盯著屏幕,眼睛眨動的次數減少,這使淚膜得不到補充,眼球表面直接暴露在空氣之中,造成眼部不適,于是逐漸(甲)。除此之外,造成干眼癥的原因還有很多。①如過于干燥的環境會使眼睛失去水分,②加強干眼癥的發生率;③隨著年齡的增長導致淚液的分泌減少,④也是引起干眼癥的常見原因之一;⑤其他眼科疾病也可能導致干眼癥的發生。(乙)?首先,應盡量控制使用電腦、手機等電子產品的時間,適當進行遠眺或做眼保健操;更重要的是,要提醒自己多眨眼,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眼球表面干燥;也可使用蒸汽眼罩,但要警惕蒸汽眼罩溫度過高、使用時間過長,以免燙傷眼睛。其次,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保證每天有充足的水分供給,保持眼球的濕潤;還要養成室內通風的好習慣,維持適宜的溫濕度;同時,建議合理飲食,多吃富含葉黃素的食物,如葡萄、芒果、獼猴桃、胡蘿卜等。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讓我們行動起來,用心保護好它。18.下列各句中的引號,和文中第一段“警示燈”的引號作用相同的一項是()A.對于“老虎”和“蒼蠅”決不能姑息,要嚴厲打擊。B.葉老是愛國華僑,近年來多次為“希望工程”捐款。C.他們在茶幾旁邊跳著唱著:“月亮堂堂,敲鑼買糖。”D.像他這樣的“模范”,大家覺得社會上還是越少越好。19.請在文中括號內補寫恰當的語句,使它與上下文語意連貫、內容貼切,整段文字結構完整、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20.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21.文中第三段標序號的部分有兩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要求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答案】18.A19.甲:發展成干眼癥乙:如何避免干眼癥20.A.息息相關B.目不轉睛21.(1)②句,修改為:增加了干眼癥的發生率(2)③句,修改為:隨著年齡的增長,淚液分泌減少(或:年齡的增長導致淚液的分泌減少)【解析】【18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標點符號的能力。“警示燈”的引號都表示特殊含義。A.表示特殊含義。B.表示特定稱謂。C.表示引用。D.引號表示反語和諷刺。故選A。【19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甲處,上文分析了干眼癥的“常見誘因”,“于是逐漸”表明后面是最后的結果,也就是得了干眼癥,可填:發展成干眼癥。乙處,此處是一個問題,與干眼癥有關;后面都是避免得干眼癥的方法,所以可填:如何避免干眼癥。【20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A處,語境指干眼癥和多個因素關系密切,可填“息息相關”。息息相關:彼此呼吸都相互關聯形容關系非常密切。B處,結合后文“盯著屏幕,眼睛眨動的次數減少”可知,此處指專注地盯著屏幕,可填“目不轉睛”。目不轉睛:意思是指眼球一動不動地盯著看,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21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②句搭配不當,“加強干眼癥的發生率”動賓搭配不當,可改為“增加了干眼癥的發生率”。③句成分殘缺,誤用介詞“隨著”導致成分殘缺,去掉“隨著”,即“年齡的增長導致淚液的分泌減少”,或改為“隨著年齡的增長,淚液分泌減少”。四、寫作(40分)22.汪國真在他的詩歌里說:“給我一個微笑就夠了/如薄酒一杯,像柔風一縷/這就是一篇最動人的宣言可/仿佛春天,溫馨又飄逸。”請以“給我一個________就夠了”為題目。要求:①請將題目補充完整;②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記敘文;③書寫工整,不涂改;④不得泄露個人信息。【答案】略【解析】此題考查寫作的能力。審題:該作文是一篇半命題作文。要求我們自己將題目補充完整。補充的內容,可以是具體的,也可以是抽象事物。例如,可以填寫微笑、鼓勵、眼神、擁抱等等。主要通過敘述他人的行為或反應給我帶來的積極影響、正能量就可以了。寫作思路:在材料的選擇上,關注生活實際,要寫自己的親身經歷,這樣才會有內容真實、情感真摯的效果。可以通過寫我一次考試的失利之后,回到家里,媽媽卻用微笑迎接我,又面帶微笑幫助我分析考試失利的原因,給我帶來了鼓勵,使我心靈得以解脫,重新鼓起勇氣和力量,投入到新的學習生活中,最終贏得了下一次考試的勝利。當然,也可以方面構思立意。例如,我的一次考試意外失利了,回到家里,遭到了大人的嚴厲批評,尤其是媽媽那嚴厲的眼神,給我的心理帶來了陰影,久久揮之不去。由此,我期待媽媽慈祥的眼神,鼓勵的眼神,以便幫助我戰勝考試的失利。這種構思,新奇巧妙,值得借鑒。注意使用細節描寫、以小見大、對比寫法等寫作手法。立意:(1)給我一個鼓勵的眼神就夠了。(2)在我考試失利的時候,親人們,抱抱我就夠了。(3)一敗,一勵,一雙眼。(4)溫暖而有力眼神,更是滿懷希望和鼓勵的眼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1月期末考試語文試題一、現代文閱讀(21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1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在鄉土社會的禮治秩序中做人,如果不知道“禮”,就成了撒野,沒有規矩,簡直是個道德問題,不是個好人。一個負責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維持禮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獄①。如果有非打官司不可,那必然是因為有人破壞了傳統的規矩。在舊小說上,我們常見的聽訟,亦稱折獄的程序是:把“犯人”拖上堂,先各打屁股若干板,然后一方面大呼冤枉。父母官用了他“看相”式的眼光,分出那個“獐頭鼠目”,必非好人,重加呵責,逼出供狀,結果好惡分辨,冤也伸了,大呼青天。——這種程序在現代眼光中,會感覺到沒有道理;但是在鄉土社會中,這卻是公認正當的。否則為什么這類記載,《包公案》《施公案》等等能成了傳統的暢銷書呢?我在上一次雜話中已說明了禮治秩序的性質。在這里我可以另打一個譬喻來說明:在我們比賽足球時,裁判官吹了哨子,說那個人犯規,那個人就得受罰,用不到由雙方停了球辯論。最理想的球賽是裁判員形同虛設(除了做個發球或出界的信號員)。為什么呢?那是因為每個參加比賽的球員都應當事先熟悉規則,而且都事先約定根據雙方同意的規則之下比賽,裁判員是規則的權威。他的責任是在察看每個球員的動作不越出規則之外。一個有Sportsmanship②的球員并不會在裁判員的背后,向對方的球員偷偷地打一暗拳。如果發生此類事情,不但裁判員可以罰他,而且這個球員,甚至全球隊的名譽即受影響。球員對于規則要諳熟,技藝要能做到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程度,他需要長期的訓練。如果發生有意犯規的舉動,就可以說是訓練不良,也是指導員的恥辱。這個譬喻可以用來說明鄉土社會對于訟事的看法。所謂禮治就是對傳統規則的服膺。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關系,都有著一定的規則。行為者對于這些規則從小就熟習,不問理由而認為是當然的。長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規則化成了內在的習慣。維持禮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權力,而是在身內的良心。所以這種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己。理想的禮治是每個人都自動地守規矩,不必有外在的監督。但是理想的禮治秩序并不是常有的。一個人可以為了自私的動機,偷偷地越出規矩。這種人在這種秩序里是敗類無疑。每個人知禮是責任,社會假定每個人是知禮的,至少社會有責任要使每個人知禮。所以“子不教”成了“父之過”。這也是鄉土社會中通行“連坐”的根據。兒子做了壞事情,父親得受刑罰,甚至教師也不能辭其咎,教得認真,子弟不會有壞的行為。打官司也成了一種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夠。現代都市社會中講個人權利,權利是不能侵犯的。國家保護這些權利,所以定下了許多法律。一個法官并不考慮道德問題、倫理觀念,他并不在教化人。刑罰的用意已經不復“以儆效尤”,而是在保護個人的權利和社會的安全。尤其在民法范圍里,他并不是在分辨是非,而是在厘定權利。一個變動中的社會,所有的規則是不能不變動的。環境改變了,相互權利不能不跟著改變。事實上并沒有兩個案子的環境完全相同,所以各人的權利應當怎樣厘定,時常成為問題,因之構成訴訟,以獲取可以遵守的判例,所謂Testcase③。在這種情形里自然不發生道德問題了。現代的社會中并不把法律看成一種固定的規則,法律一定得隨著時間而改變其內容。也因之,并不能盼望各個在社會里生活的人都能熟悉這與時俱新的法律,所以不知道法律并不成為“敗類”。律師也成了現代社會中不可缺的職業。(取材于費孝通《鄉土中國·無訟》)〖備注〗①折獄:斷案。②Sportsmanship:運動員風范,體育道德。③Testcase:判決同類案件可援用的判例。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如果每個人都注重修身,注重克己,自動地守規矩,不必有外在的監督,那么理想的禮治秩序就可能形成。B.長期的耳濡目染使人們把生活各方面的規則內化成習慣,這也成為人們維持禮治社會的重要方式。C.文中“子不教”是“父之過”的“連坐”之法,表明了鄉土社會中的長輩應該負起教化的責任。D.法官為保護個人權利,在處理訴訟中,并不考慮道德問題和倫理觀念,以期獲得以后可以長期遵守的規則。2.對上述文本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鄉上社會是禮治社會,人們從小學“禮”,注重修身和自我的約束。B.鄉土社會沒有法律,也不需要律師,人們按約定俗成的規則生活。C.在現代都市社會中,法律因時而變,律師成為不可或缺的職業。D.在現代社會中,法律不僅用來明辨是非,也用來保護公民的利益。3.作者以“球賽”為喻,其意圖是()A.在鄉土社會里,解決糾紛的方法是由維護秩序的長老來判罰。B.說明一旦有人違反規矩,破壞秩序,整個球賽就無法進行下去。C.運用類比,說明鄉民經過長期的教育,將外在規則內化為習慣。D.人們發生糾紛后,不主張利用訴訟解決,而是用傳統禮俗來解決。4.作者舉《包公案》《施公案》成為傳統暢銷書的例子,是為了說明()A.無訟觀念,時至今日仍有一定影響力。B.包公、施公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的人物。C.包公、施公是傳統中公正執法的化身。D.包公、施公都是無訟制度的維護者。5.作者認為在鄉土社會中“打官司也成了一種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夠”,請根據上述材料,概括這一觀念形成的原因。【答案】1.D2.D3.C4.A5.①鄉土社會信奉禮治秩序,服膺傳統規則。②人們在禮治秩序中修身、克己,如果身處訟事,會被看做逾越規矩、不知禮、破壞規矩(或:破壞禮治秩序)。【解析】【1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以期獲得以后可以長期遵守的規則”錯,由原文“一個變動中的社會,所有的規則是不能不變動的”可知,“長期遵守”是不符合現代社會的特點的;由“因之構成訴訟,以獲取可以遵守的判例”可知,文中用的是“判例”,與規則有別。故選D。【2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D.“法律不僅用來明辨是非”錯,由原文“一個法官并不考慮道德問題、倫理觀念,他并不在教化人。刑罰的用意已經不復‘以儆效尤’,而是在保護個人的權利和社會的安全。尤其在民法范圍里,他并不是在分辨是非,而是在厘定權利”可知,原文說的是法律“并不是在分辨是非,而是在厘定權利”。故選D。【3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論證方法及其效果的能力。A.“由維護秩序的長老來判罰”錯,由材料第一段內容可知,判罰交由負責地方秩序的父母官。B.“整個球賽就無法進行下去”錯。由“在我們比賽足球時,裁判官吹了哨子,說那個人犯規,那個人就得受罰,用不到由雙方停了球辯論”可知,有人違反規矩,整個球賽還可以進行下去。C.結合“這個譬喻可以用來說明鄉土社會對于訟事的看法”“長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規則化成了內在的習慣”可知正確。D.“不主張利用訴訟解決,而是用傳統禮俗來解決”錯,由“維持禮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獄。如果有非打官司不可,那必然是因為有人破壞了傳統的規矩”可知,必要時還需要利用訴訟解決,選項曲解文意。故選C。【4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結合“一個負責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維持禮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獄。如果有非打官司不可,那必然是因為有人破壞了傳統的規矩。在舊小說上……這種程序在現代眼光中,會感覺到沒有道理;但是在鄉土社會中,這卻是公認正當的”可知,《包公案》《施公案》之所以能成為傳統暢銷書,說明其中描繪的鄉土社會處理糾紛的禮治秩序,被廣大民眾認可和接受。這些故事通過文學作品流傳,展現了無訟觀念的深入人心,人們對這些作品的喜愛反映出,即使在現代,這種重視道德教化、避免訴訟的觀念仍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作者通過列舉這些傳統暢銷書來強調無訟觀念在社會文化中的持久影響。故選A。【5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①鄉土社會的人們對于“禮治秩序”有著深厚的信仰,文中提到“所謂禮治就是對傳統規則的服膺”,這表明人們高度重視傳統的行為準則,并將其作為社會運作的基礎,對不遵守這些規則的行為極其重視,從而形成訟事成為一種羞恥的觀念。②在禮治社會中,人們通過“注重修身,注重克己”來生活在約定俗成的規則下,文中指出“理想的禮治是每個人都自動地守規矩,不必有外在的監督”,因此,當某人卷入訟事時,便被視作逾越了行為規范,破壞了習慣所化的秩序,使其成為社會批判和羞恥的對象。(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十八歲出門遠行鄭士波父母一早出去了,中午回來的時候,臉色很不好。終于,母親忍不住了,對我說道:“波仔,今年考不上就算了。我們明年再考。”我平靜地詢問后得知,曹二姑給我批的八字是:沒有上大學的命。父母比我還焦慮不安,又不敢在我面前表現出來,就偷偷去找了我們那個小城里遠近聞名的算命人。大家都叫她曹二姑。對此,我完全不相信。我的成績一直都很好,從小學到高中,都是班上的第一名。對于考試,我非常自信。我不相信自己沒有考大學的命,哪怕考砸了,也能上個二本大學吧。知了單調地鳴叫著,叫聲沒完沒了,從敞開的窗戶傳進來,讓即將十八歲的我極度煩躁。空氣異常燥熱,一點風都沒有,我躺在床上輾轉反側,就如同烙餅在滾燙的熱鍋上被來回翻動。漫長的等待,讓我的自信一點一點失去。我開始整晚整晚地失眠。關上燈之后,雙眼盯著黑黑的屋頂,困卻睡不著。因為睡不著,眼淚總是流個不停。耳邊不時傳來鄰居們的閑話,說是哪個成績好的同學去年沒有考上,復讀了一年,今年還是沒考好。有人對父母說:“你們家波仔不是成績很好嗎?不會也考不上吧?”還有人不知怎么就知道了曹二姑給我批的命,到處宣揚道:“成績好有啥用啊?沒那個命也不行啊。人斗得過命嗎?”我開始想,要是我今年考不上,會怎么選擇呢?①是出門打工賺錢,還是復讀一年呢?或者在家務農?或是做點小生意?我不知道。因為這些年,我一直都在努力讀書,我想考上大學。我不知道考不上大學該怎么辦。在連續一周的失眠后,我的頭發開始大把大把地掉。每天早上起床,枕頭上都是頭發。頭頂前部已經掉光了,兩側也稀稀拉拉的,都能看得見頭皮了。就在我原本茂密的頭發快要掉光的時候,終于等到了北京一所大學的錄取通知書。要去北京的前幾天,母親帶著我進了一趟城。給我買了一套秋衣秋褲后,剩下的錢也買不了什么了,哪怕是打折的斷碼的鞋。她腆著臉,帶著乞求的語氣,讓賣鞋的人再便宜一點。“我還沒見過這么便宜的鞋還要講價的。”女老板有些輕蔑地說,“要是沒錢,就不要買了。我做生意是要賺錢的,又不是開善堂的。五十是最低價,你愛買不買!”“可是,我只有四十塊錢了。老板,你就行行好,賣給我好不好?”母親這低聲下氣的樣子,我實在看不下去,就說:“媽,我不要了;我還有鞋穿。”母親聽到我這句話,看著我右腳那只破了個洞的鞋,眼淚撲簌簌就下來了:“我太窮了!我兒子考上大學了,我連一雙新鞋都買不起!”我第一次看見母親在一個陌生人面前嚎啕大哭,她似乎要把這些日子的委屈都哭出來:“我無能啊!我對不起我優秀的兒子啊!”我本來想勸母親說,我實在不需要一雙新鞋,破的那雙鞋補一補,還能接著穿的。可是,一看見母親哭,我有點懵了,一時間不知所措。賣鞋的那個女人看母親哭了,也慌了,說:“大姐,你先別哭嘛,有事好好說。我真的給你的是最低價了,我從廠里拿的就是這個價,真的沒有跟你多要一分錢。”她沖著發愣的我說:“你勸勸你媽媽,讓她別哭了。我三十賣給你們了,我虧二十塊錢!給你們留十塊錢坐車回去。哎,大家都不容易啊。”母親聽到這句話,止住了哭聲,她用手抹了抹臉上的眼淚,又在衣服上擦了擦手,②從兜里掏出一個方帕子,打開,把幾張發皺的零票子數了又數,付了錢,一個勁地說:“謝謝老板!謝謝老板!你真是菩薩轉世。”賣鞋的女老板接過錢,把鞋遞給我說:“你先試試這雙,看合適不合適。這些鞋你看哪雙合適,阿姨都給你一個價。”“這雙鞋就挺好的!”我穿上新鞋,雖然有點夾腳,可是這些鞋要么就是特大碼的,要么就是小碼的,剛好合適的肯定不在這里賣。我要去北京上大學了!終于可以去北京上大學了!我內心有一種短暫的莫名的興奮。為了省錢,我只買了一張去北京的火車票,家里沒人送我。母親把東借西湊來的學費縫進我的褲子里。③剛剛步入十八歲的我啊,意識到了某種意義。這一次不僅僅是離開父母,離開家鄉,一個人到一千多公里外的北京去上學。更重要的是,從踏上火車的那一刻起,我要獨自一個人去走自己的路了。這是我第一次走出我所在的縣,第一次走出我所在的市,第一次走出我所在的省,第一次離開父母,獨自遠行。我一個人坐了四十多個小時的綠皮火車,在一個陽光燦爛的清晨到達了北京。④一排排房屋映入眼簾、郊區的房子有些破破的矮矮的,再開進去一點,就有了樓群,高大的樓群,寬闊的街道,還有奔跑著的汽車……列車緩慢進入市區,北京城像一床新的棉被一樣舒緩地打開,沖我張開了她的懷抱……(選自《飛天》,2023年第10期,有刪改)6.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曹二姑是小城里遠近聞名的算命人,母親相信她,怕“我”難過,忍不住寬慰“我”。B.小說用大量的筆墨寫“我”和母親買鞋的情節,為后文寫“我”即將出門遠行做鋪墊。C.小說結尾運用比喻、擬人的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我”對新世界、新生活的憧憬。D.鄰居們、賣鞋女人對我的生活境遇沒法感同身受,他們是作者塑造的“看客”形象。7.對小說中畫線句子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句子①中的幾個問句,表現“我”高考后的焦慮、不安,證明“我”對這次高考異常看重。B.句子②中使用了一連串的動詞,表現了由于家庭的貧困讓母親對錢過于吝惜、不舍。C.句子③中意識到的“某種意義”,是指“我”要脫離家庭、脫離舒適區,獨自去闖人生。D.句子④中進入眼簾的樓群、街道、汽車,渲染了城市的熱鬧,烘托了“我”走出小城的喜悅。8.從等待高考成績到去北京上學的過程中,“我”的心理發生了哪些變化?請結合文本加以梳理概括。9.同處青春時期的“波仔”和《哦,香雪》中的“香雪”有哪些相似之處?請結合文本加以分析。【答案】6.D7.B8.①沒出成績前內心是平靜的;②對于曹二姑的批語完全不相信;③等待讓“我”變得極度煩躁;④漫長的等待讓“我”變得不自信;⑤因為要去北京上大學內心很興奮。9.①都渴求進取。“我”渴望考上大學,渴望擺脫貧困,對新生活有著熾熱的向往和追求。香雪注意的是車廂里的學生書包,抓空兒向他們打聽外面的事,渴望用一籃子雞蛋換一個自動鉛筆盒。②都淳樸善良。“我”不忍心看到母親低聲下氣求人的樣子,寧愿不買新鞋;“我”只在特價鞋里買鞋。香雪得到了鉛筆盒,她執意將那一籃雞蛋留下。③都堅毅執著。“我”一直保持好成績,堅信自己能考上大學,直到自己一人坐火車到北京上大學。香雪為了換取鉛筆盒,她在那停車一分鐘的間隙里,毅然踏進了火車。為此,她甘愿被父母責怪,而且一個人摸黑走了三十里的山路。【解析】【6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賣鞋女人對我的生活境遇沒法感同身受……是作者塑造的‘看客’形象”錯,賣鞋女人看到母親嚎啕大哭,她對我們的境遇產生了同情,答應用三十塊錢把鞋賣給我們,可見她不是“看客”形象。此外說鄰居們是“看客”也有些過度解讀,鄰居們只是有些迷信,認同曹二姑的話而已。故選D。【7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B.“母親對錢過于吝惜、不舍”錯,應該是表現了家庭生活的艱難和母親對錢的珍視。故選B。【8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概括人物心理變化的能力。①高考結束后,母親去找曹二姑給“我”算卦,當時“我平靜地詢問”結果,可見沒出成績前“我”的內心是平靜的。②曹二姑給“我”算的是沒有考大學的命,“對此,我完全不相信”“我不相信自己沒有考大學的命,哪怕考砸了,也能上個二本大學吧”,可見對于曹二姑給我批的“沒有上大學的命”的批語“我”是完全不相信的。③等待的過程中“我”感覺天氣悶熱,知了叫聲單調,“我躺在床上輾轉反側,就如同烙餅在滾燙的熱鍋上被來回翻動”,漫長的等待讓“我”變得極度煩躁。④“漫長的等待,讓我的自信一點一點失去。我開始整晚整晚地失眠”,“我”甚至開始考慮考不上的話是打工、復讀還是務農或者做小生意,漫長的等待讓“我”開始失眠,變得不自信。⑤收到錄取通知書之后,“我要去北京上大學了!終于可以去北京上大學了!我內心有一種短暫的莫名的興奮”,因為要去北京上大學了內心很興奮。【9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鑒賞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1)都渴求進取。“我”特別渴望考上大學,也很努力,從小學到高中成績一直很好,盡管曹二姑的所謂“算卦”讓“我”在漫長等待中焦慮了一陣,但“我”終于等來了北京一所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在期待和興奮中開始了“我”的獨立的大學生涯。“我”渴望考上大學,渴望擺脫貧困,對新生活有著熾熱的向往和追求。而香雪則不像鳳嬌她們一樣關注火車上人們的穿戴,她更關注書包,她在行李架上發現了一只普通的棕色人造革的學生書包;她喜歡打聽外面世界的事,“打聽北京的大學要不要臺兒溝人,打聽什么叫‘配樂詩朗誦’(那是她偶然在同桌的一本書上看到的)”;她在一個女學生那里發現了一只鉛筆盒,于是毅然跳上火車,用一籃子雞蛋換了一個自動鉛筆盒,可見香雪渴求科學文化,對于外面的世界有著好奇和向往。(2)都淳樸善良。去北京上學前,母親帶我去買鞋,因為錢不夠,母親低聲下氣地求人,“我實在看不下去,就說:‘媽,我不要了,我還有鞋穿。’”,母親的嚎啕大哭讓賣鞋的人產生了同情,讓“我”隨便挑,所有的鞋都三十塊錢賣給“我”,但“我”只在特價鞋里挑,“這些鞋要么就是特大碼的,要么就是小碼的,剛好合適的肯定不在這里賣”。“我”寧愿不買新鞋,也不忍心看到母親低聲下氣求人的樣子,“我”只在特價鞋里選擇,表現了“我”的淳樸善良。而香雪不白要女學生的鉛筆盒,“她胳膊上少了那只籃子,她把它悄悄塞在女學生座位下面了”,得到了鉛筆盒,她執意將那一籃雞蛋留下,可見香雪的淳樸善良。(3)都堅毅執著。“我”一直在努力學習,“我的成績一直都很好,從小學到高中,都是班上的第一名”,也堅信自己能考上大學,最后終于如愿以償,“我一個人坐了四十多個小時的綠皮火車,在一個陽光燦爛的清晨到達了北京”,表現了“我”的堅毅執著。為了那只鉛筆盒,香雪毅然利用火車停留的那一分鐘跳上火車,換到了鉛筆盒,結果被火車帶到了西山口,自己需要摸黑走三十里路回家,這對一個女孩子來說需要很大的勇氣;并且為了這只鉛筆盒,她甘愿被父母責怪。可見香雪的堅毅執著。二、古代詩文閱讀(27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文本一: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己。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韓愈《師說》)文本二:孟子稱人之患在好為人師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矣。(節選自柳宗元《答書中立論師道書》)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在答題卡上依次寫出與正確答案相對應的字母。孟子A稱B人C之D患E在F好G為H人I師J由K魏晉氏L以M下N人O益P不Q事R師。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巫醫,即巫師和醫師,古人多求助于鬼神以治病,故巫、醫往往并提。B.學者,指求學的人。現在指在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C.古文,指唐朝以前的文章,這里主要指六朝以來的重文輕道的駢體文章。D.抗顏,意為態度嚴正,面色嚴正不屈,體現出柳宗元對韓愈為師行為的肯定。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本一運用對比論證,通過“嗟乎”“嗚呼”的點染,再加之感嘆、反問的語氣,批判之意直接而鮮明,發人深思。B.文本一論述了從師學習的重要性,批判了當時士大夫“恥學于師”的陋習,表現了作者不顧世俗獨抒己見的精神。C.文本二中“不顧流俗”“抗顏而為師”等表達體現了柳宗元對韓愈敢于為師的精神的贊揚。D.文本二中首句引用孟子的話,目的是為了證明“今之世人”不事師有一定的合理性。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2)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14.韓愈倡導的擇師標準是什么(用原文語句回答)?并簡要概括“當今”世人恥學于師的原因有哪些?【答案】10.BJN11.C12.D13.(1)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釋疑難問題的人。(2)巫醫樂師和各種工匠這些人,君子們不屑一提,現在他們的見識竟反而趕不上(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14.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原因:①當今社會很久沒有從師學習的風氣了;②士大夫之族有“(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覺得羞恥,(以)官職高(的人為師),就近乎諂媚了”的錯誤心理。【解析】【10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孟子說,“人們的毛病在于喜歡充當別人的老師”。從魏晉以來,人們更加不尊奉老師。“稱”是“說”的意思,后邊為說的內容,在“稱”后應斷開,即B處斷句;“人之患在好為人師”中,“人之患”為偏正結構,作主語,“在”為謂語,“好為人師”為賓語,句子結構完整,“師”后斷開,即J處斷句;“由……以下”為固定結構,且句意完整,同時“人”是后句的主語,“人”前斷句,即N處斷句。故選BJN。【11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古代文化常識的掌握能力。C.“這里主要指六朝以來的重文輕道的駢體文章”錯,文中“古文”是指先秦諸子散文。故選C。【12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鑒賞藝術手法的能力。D.“目的是為了證明‘今之世人’不事師有一定的合理性”錯誤,首句引用孟子的話除了解釋了當時形成“恥學于師”社會風氣的原因外,還更加論證了韓愈抗顏為人師的勇氣。故選D。【13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所以”,用來……的;“受”,同“授”,傳授;“……者,……也”,判斷句。(2)“不齒”,不與同列,意思是看不起;“乃”,竟;“其”,表語氣,真是。【14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信息、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由原文“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可知,韓愈倡導的擇師標準是: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原因:①由原文“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可知,當今社會很久沒有從師學習的風氣了;②由原文“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可知,士大夫之族有“(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覺得羞恥,(以)官職高(的人為師),就近乎諂媚了”的錯誤心理。【參考譯文】文本一:古代求學的人必定有老師。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釋疑難問題的人。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懂得知識和道理,誰能沒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師學習,那些成為困惑的問題,就始終不能解開。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早于我,我(應該)跟從(他)把他當作老師;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應該)跟從(他)把他當作老師。我學習的是“道”,哪里去考慮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小呢?因此無論地位高低貴賤,無論年紀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唉!(古代)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想要人沒有疑惑難啊!古代的圣人,他們超出一般人很遠,尚且跟從老師而請教;現在的一般人,他們(的才智)低于圣人很遠,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為愚人,大概都出于這吧?(人們)愛他們的孩子,就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于他自己呢,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們的老師,是教他們讀書,(幫助他們)學習斷句的,不是我所說的能傳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難問題的。不懂得句子(如何)停頓,向老師請教,不理解疑難問題卻不向老師學習,小的方面倒要學習,大的方面反而放棄(不學),我沒看出那種人是明智的。巫醫樂師和名種工匠這些人,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類人,(聽到)稱“老師”稱“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譏笑人家。問他們(為什么譏笑),就說:“他和他年齡差不多,道德學問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覺得羞恥,(以)官職高(的人為師),就近乎諂媚了。”唉!(古代那種)跟從老師學習的風尚不能恢復,(從這些話里就)可以明白了。巫醫樂師和各種工匠這些人,君子們不屑一提,現在他們的見識竟反而趕不上(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些人,他們的賢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當)我的老師(的人)。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超過學生,聽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學問技藝各有專長,如此罷了。李家的孩子蟠,年齡十七,喜歡古文,六經的經文和傳文都全面學習了,不受時俗的拘束,向我學習。我贊許他能夠遵行古人(從師)的途徑,寫這篇《師說》來贈送他。(韓愈《師說》)文本二:孟子說,“人們的毛病在于喜歡充當別人的老師”。從魏晉以來,人們更加不尊奉老師。在當今的時代,沒聽說還有老師;如果有,人們就會嘩然譏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韓愈奮然不顧時俗,冒著人們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輩學生,寫作《師說》,就嚴正不屈地當起老師來。世人果然都感到驚怪,相聚咒罵,對他指指點點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渲染地編造謠言來攻擊他。韓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聲,他住在長安,煮飯都來不及煮熟,又被外放而匆匆忙忙地向東奔去,像這樣的情況有好幾次了。(節選自柳宗元《答書中立論師道書》)(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5分)閱讀下面的唐詩,回答后面的問題。別州民白居易耆老遮歸路,壺漿滿別筵。甘裳①無一樹,那得淚潸然!稅重多貧戶,農饑足旱田。唯留一湖水,與汝救兇年。〖備注〗①甘棠:《詩經·召南》有《甘棠》一詩贊美召伯。據說周朝召伯南巡時為了不驚擾百姓,在一甘棠樹下辦公。后以“甘棠”來稱頌官吏的政績。15.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A.首聯寫詩人離任時,父老準備筵席,攔路相送。B.詩歌前四句寫出了百姓的依依惜別之情和詩人內心對杭州百姓的愧疚之情,可謂情真意切。C.第三聯描繪了因稅重,貧窮的農戶很多;又因干旱的田地多,農民遭遇饑荒的現實情況。D.詩人臨走時,還能給父老們留下在錢塘增筑的湖堤工程以救助當地的干旱災荒,其自豪的心情表露無遺。16.請結合全詩,簡要概括詩人的形象特征。【答案】15.D16.愛民如子,離任時仍心懷愧疚,心憂百姓;受民愛戴;希望救民于水火卻又無能為力。【解析】【15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詩詞綜合賞析能力。此類題綜合考查詩詞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個選項一個考點,幾乎涵蓋詩詞的所有內容,注意結合全詩進行分析,主要的錯誤是意象的含義不對,手法不準確,手法的解說和藝術效果的分析不對,語言方面主要是風格不正確,內容一般為曲解詩詞意思,答題時注意仔細辨析。本題要求選出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D項,“其自豪的心情表露無遺”分析錯誤。詩人臨走時,只能給父老們留下在錢塘增筑的湖堤工程以救助干旱災荒,體現了詩人心有余但力不足的無奈,也能體現詩人對當地百姓的愛護。故選D。【16題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