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1T-“四位一體”集雨補灌技術規程 第1部分:術語與定義編制說明_第1頁
DB61T-“四位一體”集雨補灌技術規程 第1部分:術語與定義編制說明_第2頁
DB61T-“四位一體”集雨補灌技術規程 第1部分:術語與定義編制說明_第3頁
DB61T-“四位一體”集雨補灌技術規程 第1部分:術語與定義編制說明_第4頁
DB61T-“四位一體”集雨補灌技術規程 第1部分:術語與定義編制說明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陜西省地方標準《“四位一體”集雨補灌技術規程第1部分:術語與定義》(征求意見稿)編制說明一、工作簡況:包括任務來源、協作單位、主要工作過程、起草組組成成員及其所做的主要工作等;1.任務來源標準制定任務來源于陜西省市場監督管理局2024年第二批地方標準制修訂項目《“四位一體”集雨補灌技術規程第1部分:術語與定義》(SDBXM208-2024)。《“四位一體”集雨補灌技術規程第1部分:術語與定義》是在國家“十五”節水農業重大科技專項(“863”計劃)、國家“十一五”863計劃課題、“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課題和“863”計劃課題、“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陜西省重點研發計劃、陜西省重點產業創新鏈、陜西省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等項目支持下完成制定的。項目組歷時25年,共發表論文160余篇,申請專利20余件,軟件著作權9件,示范應用面積超過63萬畝。2.標準制定和協作單位本標準制定單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陜西崇仁水利工程有限公司、國家節水灌溉楊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主要工作過程(1)開展標準制定內容試驗,按專業開展標準制定的理論技術參數和技術集成研究探索,從2001年10月份開始進行試驗布設及試驗研究,開展的與標準制定相關試驗包括:“四位一體”集雨補灌技術在旱作農業中應用的數據收集與分析和推廣應用等主要工作。(2)成立規程制定小組,項目承擔單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陜西崇仁水利工程有限公司、國家節水灌溉楊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起草單位及時成立標準制定小組,明確任務分工,制定編寫要求,統一思想,規劃工作思路,為標準制定建立了組織保障。2024年制定組對收集到的試驗數據和技術應用進行了討論,起草了地方標準(征求意見稿)。本規范制定小組成員見表1:表1地方標準《“四位一體”集雨補灌技術規程第1部分:術語與定義》制定小組成員序號姓名職稱工作單位備注1趙西寧研究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負責人2任利宇高級工程師陜西崇仁水利工程有限公司編寫人3蔡耀輝副研究員國家節水灌溉楊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編寫人4高曉東研究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編寫人5李昌見副教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編寫人6高學睿研究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編寫人7文明宜副教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編寫人8于流洋副教授國家節水灌溉楊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編寫人9王紹飛助理研究員國家節水灌溉楊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編寫人10楊敏助理研究員國家節水灌溉楊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編寫人11劉琦助理研究員國家節水灌溉楊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編寫人12王建軍博士研究生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編寫人13劉華清博士研究生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編寫人14寧少雄博士研究生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編寫人15劉嘉斌博士研究生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編寫人16牛虎虎博士研究生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編寫人17田文慧碩士研究生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編寫人(3)數據收集整理和標準起草2024年1月至8月數據收集整理階段;2024年9月至11月制定階段。二、標準編制原則和確定標準主要內容:包括技術指標、參數、公式、性能要求、試驗方法、檢驗規則等的依據(包括試驗、統計數據);地方標準修訂項目還應當列出和原標準主要差異情況;1.編制原則《“四位一體”集雨補灌技術規程第1部分:術語與定義》編制按照GB/T1.1—2020《文件化工作導則第一部分標準化文件結構和起草規則》的規定起草。技術內容針對黃土高原旱作農業以山坡地、梯田、溝壩地為主,雖光照充足,但缺乏灌溉條件,降水時空分布不均,在作物需水高峰期常出現水資源短缺導致作物減產、品質下降等突出問題,制定切實可行的技術標準,以解決旱作農業用水需求,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新的技術標準應緊密結合黃土高原旱作農業的特點,通過規范和普及應用實現“秋水春用,豐水旱用”,確保在作物生長關鍵期能夠及時供應育苗水、保命水和增產水,從而實現穩產增產。2.確定地方標準主要內容(1)范圍本文件規定了《“四位一體”集雨補灌技術規程》的基本術語與定義。本文件適用于“四位一體”集雨補灌技術的工程設計、施工和管理等。其他干旱半干旱地區旱作農業集雨灌溉工程可參照使用。(2)規范性引用文件本標準規范性引用文件包括:GB50288《灌溉與排水工程設計標準》;GB/T50485《微灌工程技術規范》;GB/T50596《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術規范》。(3)術語和定義本標準規定了以下15個術語和定義:集雨補灌、“四位一體”集雨補灌技術、溝道壩攔水技術、光伏發電提水技術、水窖高位蓄水技術、剛性蓄水池、軟體蓄水池、灌溉補水技術、膜下滴灌、涌泉灌、滲灌、灌水定額、灌溉定額、作物需水量、肥水一體化。(4)工程系統組成主要包括:“四位一體”集雨補灌工程、溝道壩攔水工程、光伏發電提水工程、水窖高位蓄水工程、節水灌溉補水工程。(5)一般規定主要包括:區域性規劃,開發利用規模,工程面積,規模及影響、工程建設方案。(6)總體布置主要包括:溝道壩攔水工程、光伏發電提水工程、水窖高位蓄水工程和節水灌溉補水工程。三、試驗驗證:包括試驗(或驗證)準確度、可靠性、穩定性的分析和說明,實驗結果綜述等;黃土高原面積64萬平方公里,占黃河流域面積80%以上,不僅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也是重要的糧食和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玉米、馬鈴薯、小雜糧、蘋果等在全國均占有重要地位。該區已被列入國家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的戰略后備區,是未來我國糧食增產的重要糧倉。然而,干旱缺水、水資源短缺嚴重制約該區農業生產發展。充分利用雨水資源成為緩解水分供求矛盾,保障該區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為此,針對黃土高原降雨時空分配不均、農田水分供應不足和降水利用效率不高等制約糧食、果業產能提升的“卡脖子”難題,在國家“十五”節水農業重大科技專項、國家“十一五”863計劃課題、“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課題和“863”計劃課題、“十三五”和“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陜西省重點研發計劃、陜西省重點產業創新鏈以及陜西省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等項目的支持下,項目組歷時25年,開發出“溝道壩攔水(攔)+光伏發電提水(提)+水窖高位蓄水(蓄)+節水灌溉補水(補)”的“四位一體”集雨補灌技術(簡稱“四位一體”集雨補灌技術)。“四位一體”集雨補灌技術先后在榆林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楊凌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榆林國家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子洲旱作農業示范園)等進行示范應用。多地多年定位試驗示范結果表明,“四位一體”集雨補灌技術畝均投資約2400元(包括光伏系統、蓄水池、田間管網等),在使用壽命相當的情況下較普通滴灌畝均投資降低約40%,技術應用后旱作作物平均增產27.5%-163.6%。其中,谷子畝產達到278kg,畝均增產171kg,谷子價格6元/kg,畝均增收1026元;玉米畝產達到720kg,畝均增產280kg,玉米價格2元/kg,畝均增收560元;榆林山地蘋果畝產達到2130kg,較滴灌果園畝均增產200kg,蘋果價格10元/公斤,畝均增收2000元;延安山地蘋果畝產達到2480kg,較大田傳統種植畝均增產480kg,蘋果價格10元/公斤,畝均增收4800元。該技術有效解決了電力缺乏地區旱作農田“卡脖旱”“救命水”等制約農田產能提升的瓶頸性問題,同時采用清潔能源提水加壓,也有效減少化石能源消化,降低了碳排放。該技術操作簡單、僅需簡單培訓即可投入使用,運維成本低,對于減輕農業從業者勞動強度,提高工作效率也有積極的作用。“四位一體”集雨補灌技術先后榮獲2019年大北農科技獎環境工程獎、2021年中國水土保持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2019-2022年度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農業技術推廣成果獎一等獎,近3年在陜西、內蒙古、甘肅等地累計推廣應用63.14萬畝。2022年該技術被列入《陜西省“十四五”農業節水行動方案》和《榆林市發展高效旱作節水農業五年行動方案》,并制定形成了國家標準《旱區農業術語與分區》、行業標準《旱作農業術語與分區》和陜西省地方標準《黃土高原蘋果園光伏提水集雨微灌技術規范》。為充分發揮科技成果示范引領作用,推動“四位一體”集雨補灌技術的標準化和規范化,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項目組制定了《“四位一體”集雨補灌技術規程》標準綜合體,為進一步大面積推廣應用奠定基礎。“四位一體”集雨補灌技術規程尤其適用于水源不穩定、電力供應不便的旱作農業區,利用溝道壩等攔蓄雨洪資源,采用太陽能光伏發電提水,使用高位蓄水池等進行蓄水,在作物關鍵生育期補灌救命水,同時可與果園生草、豆菜輪茬、地膜覆蓋等農藝措施相結合,多途徑協同實現雨水資源高效利用。通過推廣旱作節水技術,帶動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促進旱作農業高質量發展。四、知識產權說明:標準涉及的相關知識產權說明;無。五、采標情況: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的程度或與國內同類標準水平的比較;該技術是在黃土高原雨水資源高效集蓄利用中發明的一項利用“溝道壩攔水(攔)+光伏發電提水(提)+水窖高位蓄水(蓄)+節水灌溉補水(補)”的“四位一體”集雨補灌技術,顯著提升糧食作物和經濟林果產量與水分利用效率,有效緩解了干旱缺水,推動了旱作農業的高質量發展。無可采用的國際標準或國外先進標準。六、重大意見分歧的處理:包括處理過程、依據和結果;無重大分歧意見。七、標準性質的建議說明:建議審批發布為推薦性標準或強制性標準的說明及理由;黃土高原是我國重要的糧食和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玉米、馬鈴薯、小雜糧、蘋果等在全國均占有重要地位。目前,該區已被列入國家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的戰略后備區,是未來我國糧食增產的重要糧倉。然而干旱缺水、水資源短缺問題嚴重制約了黃土高原旱作農田產能,充分利用雨水資源是緩解水分供求矛盾,保障旱作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為此,針對黃土高原降雨時空分配不均、農田水分供應不足和降水利用效率不高等制約糧食、果業產能提升的“卡脖子”難題,采用“溝道壩攔水(攔)+光伏發電提水(提)+水窖高位蓄水(蓄)+節水灌溉補水(補)”的“四位一體”集雨補灌技術,耦合集雨補灌智能控制決策平臺、LoRa無線傳輸、水肥一體化等,形成智能集雨補灌系統,自動監測土壤墑情、氣象要素、蓄水池水位、水質等信息,根據作物的需水規律自主決策制定補灌計劃,因此,研究建立和完善“四位一體”集雨補灌技術規程,對于促進旱作農業提質增效、可持續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四位一體”集雨補灌技術科學建設、運行、管理、應用方面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