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反力計算書_第1頁
支反力計算書_第2頁
支反力計算書_第3頁
支反力計算書_第4頁
支反力計算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支反力計算書2-1-支反力計算書項目名稱:設計:校對:審核:計算時間:1.計算依據《工程起重機》 哈爾濱建筑工程學院主編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1《ZAT5000H763技術規格書》 中聯重科2.輸入參數工況參數設備類型: 全地面起重機設備型號: ZAT5000H763臂架組合: 主臂+塔臂+超起主臂長度: 63.8m(3-3-3-2-2-2)副臂長度: 54.8m副臂角度:副臂工況時才有副臂角度 /副臂工況時才有副臂角度支腿狀態: 支腿全伸配重: 144t-后計算參數吊重: 12500kg計算輸入值類型: 作業幅度(m)/主臂角度(°)作業幅度: /主臂角度: 這里取決于計算輸入值類型,如果是作業幅度,則主臂角度為“/”;如果是主臂角度,則作業幅度是“/”76°這里取決于計算輸入值類型,如果是作業幅度,則主臂角度為“/”;如果是主臂角度,則作業幅度是“/”回轉角度: 45°

3.計算支反力3.1符號說明起重機支腿受力情況如圖所示,其中X正方向為整機前方,即A、B、C、D點分別是右前支腿、右后支腿、左后支腿、左前支腿。文中標黃的為需要用戶輸入的變量。圖中各參數意義如下:a——支腿橫向跨距之半(m);b——支腿縱向跨距之半(m);e0——回轉中心至支腿中心的距離(m);e2——下車重心至支腿中心的距離(m);G2——下車不回轉部分的質量(kg);θ——吊臂軸線與起重機縱向軸線夾角(°);G0——上車總重(kg);3.2上車總重參數的名稱及數值如下表:實際吊重q(kg)12500轉臺重量m1(18600配重重量m2(144000變幅油缸重量m3(5100主臂重量m443991副臂重量m50超起重量m616500塔臂臂節重量(包含拉板、前后撐桿等變幅部分)m78820塔臂連接架重量(包含A型架、連接架等非變幅部分)m85350塔臂變幅機構重量(塔式卷揚)m94500G=1.05?12500+18600+144000+5100+43991=2599863.3主臂仰角(α)/作業幅度(m)該段標題取決于計算輸入值類型:如果計算輸入值是主臂角度,則標題為作業幅度計算;如果計算輸入值是作業幅度,則標題為主臂角度。段落中黃色背景部分二選一該段標題取決于計算輸入值類型:如果計算輸入值是主臂角度,則標題為作業幅度計算;如果計算輸入值是作業幅度,則標題為主臂角度。段落中黃色背景部分二選一//1)用戶輸入作業幅度:參數的名稱及數值如下表:主臂長度Lz1(m)63.8不變幅部分塔臂長度Lbf10.5塔臂長度Lf(m)54.8作業幅度R(m)56.5主臂角度α(°)76回轉中心到吊臂后鉸點距離B(m)2β=α?=76?cos?1=50.6//2)用戶輸入主臂角度:參數的名稱及數值如下表:主臂長度Lz1(m)63.8不變幅部分塔臂長度Lbf10.5塔臂長度Lf(m)54.8主塔臂夾角β(°)50.6主臂角度α(°)76回轉中心到吊臂后鉸點距離B(m)2R===56.5m3.4計算變幅油缸重心離回轉中心距離(L參數的名稱及數值如下表:主臂角度α(°)76主臂最大仰角α0(°84吊臂0°變幅油缸重心到回轉中心的水平距離L?4.07變幅油缸重心距離回轉中心水平距離0°到α0差值L3L=4.07?=1.363.5主臂重心離回轉中心距離(L參數的名稱及數值如下表:基本臂的重量W1(10243第2節臂重量W2(9551第3節臂重量W3(6071第4節臂重量W4(5382第5節臂重量W5(4749第6節臂重量W6(3875第7節臂重量W7(4120第8節臂重量W8(0主臂總重量W(kg)43991主臂角度α(°)76基本臂重心到吊臂后絞點距離D17.637全縮狀態第2節臂重心到吊臂后絞點距離D27.394全縮狀態第3節臂重心到吊臂后絞點距離D37.804全縮狀態第4節臂重心到吊臂后絞點距離D48全縮狀態第5節臂重心到吊臂后絞點距離D58.478全縮狀態第6節臂重心到吊臂后絞點距離D68.421全縮狀態第7節臂重心到吊臂后絞點距離D710.152全縮狀態第8節臂重心到吊臂后絞點距離D80主臂長度Lz1(m)63.8第二節臂伸出長度Lz2(m)10.44三節臂伸出長度Lz3(m)10.44四節臂伸出長度Lz4(m)10.44五節臂伸出長度Lz5(m)5.22六節臂伸出長度Lz6(m)5.09七節臂伸出長度Lz7(m)5.04八節臂伸出長度Lz8(m)0回轉中心到吊臂后鉸點距離B(m)2L4=[(W1*D1+W2*(D2+Lz2)+W3*(D3+Lz2+Lz3)+W4*(D4+Lz2+Lz3+Lz4)+W5*(D5+Lz2+Lz3+Lz4+Lz5)+W6*(D6+Lz2+Lz3+Lz4+Lz5+Lz6)+W7*(D=[(10243*7.637+9551*(7.394+10.44)+6071*(7.804+10.44+10.44)+5382*(8+10.44+10.44+10.44)+4749*(8.478+10.44+10.44+10.44+5.22)+3875*(8.421+10.44+10.44+10.44+5.22+5.09)+4120*(10.152+10.44+10.44+10.44+5.22+5.09+5.04))/43991]*cos76-2=5.023.6超起重心離回轉中心距離(L6):參數的名稱及數值如下表:超起主臂支點到吊臂后絞點之間的距離Lc(m)15.6超起單邊擺角γ(°)39超起本身重心到超起主臂支點的距離D124.5主臂角度α(°)76回轉中心到吊臂后鉸點距離B(m)2L6=3.7塔臂臂節重心(包含拉板、前后撐桿等變幅部分)離回轉中心距離(L7):參數的名稱及數值如下表:主臂長度Lz1(m)63.8不變幅部分塔臂長度Lt10.5塔臂重心(變幅部分)與連接架鉸點距離Lt(m)21.431回轉中心到吊臂后鉸點距離B(m)2主臂角度α(°)76塔臂夾角β(°)50.6塔臂(包含拉板、前后撐桿等變幅部分)重心與塔臂臂節軸線夾角θ(°)12L7===3.8塔臂連接架重心(包含A型架、連接架等非變幅部分)離回轉中心距離(L8):參數的名稱及數值如下表:主臂長度Lz1(m)63.8塔臂連接架重心Lt6.3主臂角度α(°)76回轉中心到吊臂后鉸點距離B(m)2L8=(=(=14.963.9傾翻力矩(M):參數的名稱及數值如下表:實際吊重q(kg)12500作業幅度R(m)56.5轉臺重量m1(18600配重重量m2(144000變幅油缸重量m3(5100主臂重量m443991副臂重量m50超起重量m616500塔臂臂節重量((包含拉板、前后撐桿等變幅部分))m78820塔臂連接架重量(包含A型架、連接架等非變幅部分)m85350塔臂變幅機構重量(塔式卷揚)m94500轉臺重心離回轉中心距離L11.142配重重心離回轉中心距離L25.5變幅油缸重心離回轉中心距離L31.36主臂重心離回轉水平中心水平距離L45.02副臂重心離回轉水平中心水平距離L50超起重心離回轉水平中心水平距離L6-1.62塔臂臂節重心離回轉中心水平距離L733塔臂連接架重心離回轉中心水平距離L814.96塔臂變幅機構重心離回轉中心水平距離L95.27M=1.05?q?R?=1.05*12500*56.5-18600*1.142-144000*5.5+5100*1.36+43991*5.02+16500*(-1.62)+8820*33+5350*14.96+4500*5.27=524173.123.10支腿反力計算結果參數的名稱及數值如下表:下車不回轉部分的質量G2(kg)42733上車總重G0(kg)259986支腿縱向跨距之半b(m)4.7支腿橫向跨距之半a(m)9.4回轉中心至支腿中心的距離e0(m)0.605下車重心至支腿中心的距離e2(m)2.6回轉角度θ(°)45傾翻力矩M524173.12公式1當四個支腿全部與支承面接觸時A===100288.59B===69114.6C===51070.91D===82244.9其中,式中的θ在計算實際支腿反力時,整機前方作為起點,順時針繞O03.11最大支腿反力對應的回轉角度為了求解最大支腿反力對應的回轉角度,需對3.9小節的支腿反力公式求導,可便可得:設吊臂位在工況Ⅰ位置時,0°<θ≤90°,最大支腿反力對應的回轉角度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