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學二輪專題復習講義專題一基本概念第一講物質的組成性質分類及化學用語_第1頁
高考化學二輪專題復習講義專題一基本概念第一講物質的組成性質分類及化學用語_第2頁
高考化學二輪專題復習講義專題一基本概念第一講物質的組成性質分類及化學用語_第3頁
高考化學二輪專題復習講義專題一基本概念第一講物質的組成性質分類及化學用語_第4頁
高考化學二輪專題復習講義專題一基本概念第一講物質的組成性質分類及化學用語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講物質的組成、性質、分類及化學用語[最新考綱]1.了解分子、原子、離子和原子團等概念的含義。2.理解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的區別與聯系。3.理解混合物和純凈物、單質和化合物、金屬和非金屬的概念。4.理解酸、堿、鹽、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聯系。5.熟記并正確書寫常見元素的名稱、符號、離子符號。6.熟悉常見元素的化合價。能根據化合價正確書寫化學式(分子式),或根據化學式判斷元素的化合價。7.掌握原子結構示意圖、電子式、分子式、結構式和結構簡式等表示方法。8.了解膠體是一種常見的分散系,了解溶液和膠體的區別。物質的組成與分類、膠體[學生用書P1]1.(2017·高考全國卷Ⅰ,7,6分)下列生活用品中主要由合成纖維制造的是()A.尼龍繩 B.宣紙C.羊絨衫 D.棉襯衣解析:選A。尼龍繩是由尼龍切片制成的纖維絲經一系列加工制成的,它屬于合成纖維,A項正確;宣紙的主要成分是纖維素,它屬于天然纖維,B項錯誤;羊絨衫的主要原料是羊毛,屬于蛋白質,C項錯誤;棉襯衣的主要原料是棉花,棉花屬于天然纖維,D項錯誤。2.(2017·高考全國卷Ⅱ,7,6分)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糖類化合物也可稱為碳水化合物B.維生素D可促進人體對鈣的吸收C.蛋白質是僅由碳、氫、氧元素組成的物質D.硒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但不宜攝入過多解析:選C。糖類化合物一般可用通式Cm(H2O)n表示,又稱作碳水化合物,A項正確;維生素D能促進人體對鈣的吸收和利用,B項正確;蛋白質是由C、H、O、N等多種元素構成的物質,C項錯誤;硒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但攝入過多對人體有一定的危害,D項正確。3.(2017·高考北京卷)古絲綢之路貿易中的下列商品,主要成分屬于無機物的是()A.瓷器B.絲綢C.茶葉D.中草藥解析:選A。瓷器的主要成分為硅酸鹽,屬于無機物,A項正確;絲綢的主要成分為蛋白質,屬于有機物,B項錯誤;茶葉的主要成分為茶多酚(屬于酚類)、生物堿、氨基酸、有機酸等,屬于有機物,C項錯誤;中草藥成分復雜,通常含有糖類、氨基酸、蛋白質、油脂、維生素、有機酸、生物堿等,其主要成分屬于有機物,D項錯誤。[感悟高考]1.題型:選擇題2.考向:物質的組成與分類、膠體是歷年高考的必考內容,屬于熱點問題,從命題內容上看,試題的難度不大。在選擇題中主要以物質組成和分類的概念為出發點,以反映重大科技成果和人們普遍關注的社會問題為切入點,將有關物質組成、分類的概念、膠體知識融合于試題之中。基本概念與其他部分化學知識和能力的相互滲透和結合將會有所加強。1.物質的組成關系整合(1)有些物質是由原子構成的,如金剛石、SiO2、金屬單質等。(2)有些物質是由分子構成的,如O2、NH3等。(3)有些物質是由離子構成的,如NaCl、Ba(OH)2、銨鹽等。2.物質的分類(1)純凈物的判斷由同一種物質組成的物質稱為純凈物。判斷物質是否屬于純凈物時,不要只看表面字眼“純”或“混”,而要看實質。例如:“冰和水的共存物”其實不是混合物而是純凈物,因為冰和水都是由水分子組成的;又如“純鹽酸”是混合物而不是純凈物,因鹽酸是氯化氫的水溶液。(2)常見的混合物①分散系;②高分子化合物;③其他特殊的混合物:石油、石油的各餾分、煤、漂白粉、堿石灰、油脂、天然氣、水煤氣、鋁熱劑、氨水、氯水、水玻璃、合金等。(3)單質的判斷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稱為單質。判斷物質是否屬于單質時應嚴格對照定義,如由O2、O3組成的物質不屬于單質,因為是混合物;而HD屬于單質,因為它是純凈物,且只由氫元素組成。(4)氧化物的分類3.膠體考查的四個切入點(1)膠體區別其他分散系的本質特征是分散質粒子直徑大小(1~100nm)。(2)膠體的物理性質:①丁達爾效應;②電泳現象;③介穩性;④布朗運動;⑤膠體粒子不能透過半透膜,但能透過濾紙。(3)膠體微粒一般是離子、分子或難溶物的聚集體。在Fe(OH)3膠體中,Fe(OH)3膠體粒子的數目要遠遠小于原FeCl3溶液中Fe3+的數目。(4)區分膠體和其他分散系的最簡便方法是丁達爾效應。eq\a\vs4\al()物質的組成、分類中常見的理解誤區(1)堿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屬氧化物,但金屬氧化物不一定是堿性氧化物。例如:Na2O2是過氧化物,Al2O3是兩性氧化物,Mn2O7是酸性氧化物。(2)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屬氧化物,非金屬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例如:CO、NO、NO2等不是酸性氧化物。(3)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物質不一定是單質,也可能屬于混合物,如O2和O3的混合氣體是混合物,只有由同一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才屬于單質。(4)能電離出H+的物質不一定是酸,如NaHSO4;能電離出OH-的物質不一定是堿,如Mg(OH)Cl;鹽的構成并不一定僅有金屬陽離子和酸根陰離子,如銨鹽。(5)非金屬元素可形成陽離子,如NHeq\o\al(+,4);金屬元素也可形成陰離子,如AlOeq\o\al(-,2)、MnOeq\o\al(-,4)等。(6)冰醋酸屬于純凈物,油脂不屬于高分子化合物。物質的組成與分類1.(2017·河北衡水中學高三檢測)《神農本草經》說“水銀……熔化(加熱)還復為丹”,《黃帝九鼎神丹經》中的“柔丹”“伏丹”都是在土釜中加熱Hg制得的。這里的“丹”是指()A.氯化物 B.合金C.硫化物 D.氧化物解析:選D。在土釜中加熱Hg,金屬汞可以和氧氣發生反應得到氧化汞,氧化汞屬于物質分類中的氧化物,故選D。2.(2017·西安高三一模)唐代劉禹錫撰于818年的《傳信方》中有這樣一段描述“治氣痢巴石丸,取白礬一大斤,以炭火凈地燒令汁盡,則其色如雪,謂之巴石”。據此推測,用于治氣痢的巴石丸,其主要原料的化學成分為()A.CuSO4 B.FeSO4·7H2OC.KAl(SO4)2·12H2O D.Fe2(SO4)3·9H2O解析:選C。根據實質性信息“白礬”,明礬也叫白礬,“燒令汁盡”意思就是固體本身帶有結晶水,“其色如雪”意為燒后顏色如雪一樣白,CuSO4不含結晶水,A項錯誤;FeSO4·7H2O、Fe2(SO4)3·9H2O燒后不可能“色如雪”,B、D項錯誤;經過信息提取及答案對比,C項正確。3.分類法在化學學科發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列分類依據合理的是()①根據成鹽氧化物的性質將氧化物分成酸性氧化物、堿性氧化物和兩性氧化物等②根據反應中是否有電子轉移將化學反應分為氧化還原反應和非氧化還原反應③根據組成元素的種類將純凈物分為單質和化合物④根據電解質的水溶液導電能力的強弱將電解質分為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A.②④ B.①②③C.①③ D.②③④解析:選B。根據電解質在水溶液中能否完全電離,將電解質分為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前者能完全電離,后者不能完全電離,④錯誤。膠體的性質4.判斷正誤(正確的打“√”,錯誤的打“×”)(1)(2016·高考全國卷Ⅱ,13A)將NaOH濃溶液滴加到飽和FeCl3溶液中,可以制備Fe(OH)3膠體。()(2)(2015·高考安徽卷)Fe(OH)3膠體無色、透明,能產生丁達爾現象。()(3)用可見光束照射以區別溶液和膠體。()(4)濃氨水中滴加FeCl3飽和溶液可制得Fe(OH)3膠體。()(5)H+、K+、S2-、Br-能在Fe(OH)3膠體中大量共存。()(6)明礬溶于水產生Al(OH)3膠體:Al3++3H2O=Al(OH)3↓+3H+。()(7)向沸水中滴加FeCl3飽和溶液制備Fe(OH)3膠體的原理是加熱促進了Fe3+水解。()(8)將0.2mol·L-1FeCl3溶液滴加到沸水中,然后繼續加熱并不斷攪拌可制得氫氧化鐵膠體。()(9)分散質粒子直徑介于1~100nm之間的分散系稱為膠體。()(10)處理廢水時可加入明礬作為混凝劑,以吸附水中的雜質。()(11)“血液透析”利用了膠體的性質。()答案:(1)×(2)×(3)√(4)×(5)×(6)×(7)√(8)×(9)√(10)√(11)√5.(2017·湖北第四次聯考)生產、生活中常涉及化學知識,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海市蜃樓”現象是膠體的丁達爾效應造成的B.明礬可用于自來水的凈化和消毒C.在香蕉箱中放入浸有KMnO4溶液的硅藻土可延長其保鮮期D.由于碘單質受熱易升華,所以炒菜時加碘鹽最后放解析:選C。“海市蜃樓”是一種因為光的折射和全反射而形成的自然現象,與膠體無關,A項錯誤;明礬能凈水但不能給水消毒,B項錯誤;KMnO4可將成熟水果釋放出的催熟劑——乙烯氧化,從而延長水果的保鮮期,C項正確;碘鹽中添加的是碘酸鉀,不是碘單質,D項錯誤。物質的性質與變化[學生用書P3]1.(2016·高考四川卷)化學與生產和生活密切相關。下列過程中沒有發生化學變化的是()A.氯氣作水的殺菌消毒劑B.硅膠作袋裝食品的干燥劑C.二氧化硫作紙漿的漂白劑D.肥皂水作蚊蟲叮咬處的清洗劑解析:選B。氯氣作水的殺菌消毒劑是利用氯氣與水反應生成的次氯酸的強氧化性,發生了化學變化;硅膠作袋裝食品的干燥劑,是因為硅膠疏松多孔,具有吸收水分的作用,沒有發生化學變化;二氧化硫作紙漿的漂白劑是因為二氧化硫可與某些有色物質發生化學反應生成不穩定的無色物質;肥皂的主要成分為高級脂肪酸鈉,肥皂水作蚊蟲叮咬處的清洗劑是利用高級脂肪酸鈉在水中發生水解反應使溶液呈堿性的性質,發生了化學變化。2.(2015·高考北京卷)下列我國古代的技術應用中,其工作原理不涉及化學反應的是()A.火藥使用B.糧食釀酒C.轉輪排字D.鐵的冶煉解析:選C。A.火藥爆炸時的化學反應為2KNO3+S+3Ceq\o(=,\s\up7(點燃))K2S+N2↑+3CO2↑;B.糧食釀酒的過程是淀粉轉化為葡萄糖,葡萄糖經發酵轉化為酒精,涉及的化學反應有(C6H10O5)n+nH2Oeq\o(→,\s\up7(酶))nC6H12O6,C6H12O6eq\o(→,\s\up7(酒化酶))2C2H5OH+2CO2↑;C.轉輪排字不涉及化學反應;D.鐵的冶煉是將鐵由化合態轉化為游離態,高爐煉鐵過程中涉及的化學反應為Fe2O3+3COeq\o(=,\s\up7(高溫))2Fe+3CO2。[感悟高考]1.題型:選擇題2.考向:對于物質性質與變化的考查,近幾年高考題傾向于從傳統文化中尋找切入點,考查化學知識。所以要求學生要積累工業生產的常見名稱及日常生活中常見現象,弄明白它們與物質變化的關系。1.認識物質的性質(1)物理性質物質不需要發生化學變化就能表現出來的性質。通常表現為顏色、狀態、氣味、密度、硬度、熔點、沸點、溶解性、導電性、導熱性、揮發性、吸附性等。(2)化學性質物質在化學變化中表現出來的性質,表現為金屬性、非金屬性、可燃性、氧化性、還原性、毒性、溶液的酸堿性、熱穩定性等。2.全面認識物質變化(1)從宏觀上看,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是化學變化,反之則為物理變化。這里的新物質生成所能實現的僅是原子與分子(或離子)的相互轉化,在整個過程中原子核沒有發生改變。一種原子變為另一種原子涉及原子核的變化,不屬于化學變化。(2)從微觀上看,化學變化過程中有舊化學鍵的斷裂,同時又有新化學鍵的形成,但有化學鍵斷裂的變化未必就是化學變化,如NaCl晶體、SiO2晶體的熔化,分別破壞了離子鍵、共價鍵,但都屬于物理變化。(3)從能量上看,化學變化中一定伴隨能量變化,而有能量變化的過程卻不一定是化學變化;物理變化中有的有能量變化,有的無能量變化,如氣體與氣體之間的擴散等。(4)化學變化過程中一定伴有物理變化,但物理變化過程中未必有化學變化,觀察到一定的實驗現象并不一定是發生化學變化造成的。3.識記易混淆的物理變化、化學變化變化比較物理變化化學變化三餾①蒸餾②分餾干餾四色焰色反應①顯色反應②顏色反應③指示劑變色反應五解潮解①分解②電解③水解④裂解十四化①熔化②汽化③液化④升華①氧化②風化③鈍化④催化⑤皂化⑥歧化⑦硝化⑧酯化⑨裂化⑩油脂的硬化注意:①化學變化:同素異形體之間的相互轉化、CuSO4·5H2O的脫水、蛋白質變性、電解質溶液導電、濃硫酸脫水、煤的氣化和液化。②物理變化:金屬導電、鹽析、活性炭吸附、滲析。③爆炸有的是化學變化引起的,有的是物理變化引起的。物質的性質與變化1.(2017·石家莊二模)《中國詩詞大會》不僅弘揚了中國傳統文化,還蘊含著許多化學知識,下列對詩詞分析不正確的是()A.李白詩句“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紫煙”指“香爐”中碘升華的現象B.劉禹錫詩句“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金性質穩定,可通過物理方法得到C.王安石詩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爆竹的燃放涉及氧化還原反應D.曹植詩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這里的能量變化主要是化學能轉化為熱能解析:選A。A項,“紫煙”是指香爐峰在陽光的照射下,遠望如紫色的煙霧,不是指“香爐”中碘升華的現象,錯誤;B項,金性質穩定,在自然界中通常以單質形式存在,可通過淘漉等物理方法得到,正確;C項,爆竹的燃放是指火藥在有限的空間內急劇燃燒而爆炸的過程,涉及氧化還原反應,正確;D項,燃燒豆萁將豆子煮熟,主要涉及的能量變化是化學能轉化為熱能,正確。2.(2017·泰安一模)下面的“詩”“情”“化”“意”,分析正確的是()A.“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只發生了物理變化B.“日照澄洲江霧開”中伴有丁達爾效應C.“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中“玉”的成分是硅酸鹽,該句詩表明玉的硬度很大D.“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新醅酒”即新釀的酒,在釀酒過程中,葡萄糖發生了水解反應解析:選B。“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涉及了碳酸鈣的分解反應,屬于化學變化,A項不正確;霧是膠體,有丁達爾效應,B項正確;“玉”的主要成分是硅酸鹽,但玉的硬度并不是很大,C項不正確;葡萄糖屬于單糖,不能發生水解反應,D項錯誤。3.(2017·合肥高三調研)化學與生活、能源、材料等密切相關。下列描述正確的是()A.用米湯能直接檢驗食鹽中是否含有碘B.醋酸除水垢、純堿去油污都發生了化學變化C.煤的氣化、液化和石油的分餾都為物理變化D.碳纖維、有機玻璃都屬于有機高分子材料解析:選B。食鹽中的碘元素不以單質碘的形式存在,而以碘酸鉀的形式存在,故用米湯不能直接檢驗出食鹽中是否含有碘,A項錯誤。醋酸除水垢是由于醋酸與碳酸鈣、氫氧化鎂發生了復分解反應,純堿去油污是由于碳酸鈉水解呈堿性,而堿性條件下油污能發生水解反應,故二者都發生了化學變化,B項正確。石油的分餾是物理變化,煤的氣化和液化是復雜的物理化學變化,C項錯誤。碳纖維的主要成分是石墨,其屬于無機物,D項錯誤。化學用語[學生用書P4]1.[2017·高考全國卷Ⅲ,28(1)]畫出砷的原子結構示意圖:__________________。答案:2.(2017·高考江蘇卷)下列有關化學用語表示正確的是()A.質量數為31的磷原子:eq\o\al(31,15)PB.氟原子的結構示意圖:C.CaCl2的電子式:D.明礬的化學式:Al2(SO4)3解析:選A。P的左上角標質量數,左下角標質子數,A項正確;F原子的最外層有7個電子,B項錯誤;兩個Cl-應放在Ca2+的兩側,C項錯誤;明礬的化學式為KAl(SO4)2·12H2O,D項錯誤。3.(2016·高考上海卷)硼的最高價含氧酸的化學式不可能是()A.HBO2 B.H2BO3C.H3BO3 D.H2B4O7解析:選B。B原子最外層電子數是3個,所以其最高化合價是+3價,然后根據化合物中正負化合價的代數和等于0可知不可能是H2BO3,故選項B符合題意。[感悟高考]1.題型:選擇題(主)、填空題(次)2.考向:化學用語是化學的基本功,高考歷來重視,2017年考綱明確將“原子結構示意圖、分子式、結構式和結構簡式等表示方法”由了解提升為掌握,并加入了電子式的要求,該部分內容必須掌握扎實。1.化學用語(1)四種符號①元素符號:Al、S②離子符號:Al3+、S2-、SOeq\o\al(2-,3)③同位素符號:eq\o\al(12,)6C、eq\o\al(13,)6C④化合價符號:eq\o(Al,\s\up6(+3))2O3、H2eq\o(S,\s\up6(-2))(2)七種圖式①化學式:Na2O2、NH4Cl、SiO2②分子式:C2H4、NH3③最簡式(實驗式):CH2、CH2O⑦原子結構示意圖:(3)兩種模型①比例模型,如甲烷的比例模型:②球棍模型,如甲烷的球棍模型:2.正確書寫六種表示物質變化的方程式(1)化學方程式,如2FeCl2+Cl2=2FeCl3。(2)離子方程式,如2Fe2++Cl2=2Fe3++2Cl-。(3)熱化學方程式,如2H2(g)+O2(g)=2H2O(l)ΔH=-571.6kJ·mol-1。(4)電離方程式,如CH3COOHH++CH3COO-。(5)電極反應式,如鋼鐵的吸氧腐蝕,負極:2Fe-4e-=2Fe2+;正極:O2+4e-+2H2O=4OH-。(6)電解方程式,如2NaCl+2H2Oeq\o(=,\s\up7(電解))2NaOH+Cl2↑+H2↑。3.化學用語使用的常見問題(1)元素符號大小寫不分,或元素符號相互混淆。(2)電子式書寫錯誤(最常見的錯誤)。(3)離子的電荷符號漏寫,結構簡式漏寫官能團,如乙烯結構簡式為CH2=CH2,不能寫成CH2CH2,還要注意有機物中原子的連接情況,如不能寫成(4)化學方程式漏寫反應條件,或配平錯誤。(5)不清楚反應原理,誤用“↑”“↓”“”“=”“→”符號。(6)化學專有名詞書寫錯誤,如“銨鹽”寫成“氨鹽”,“油脂”寫成“油酯”,“酯化”寫成“脂化”,“二肽”寫成“二酞”,“苯”寫成“笨”,“硝化”寫成“消化”等。化學用語1.判斷正誤(正確的打“√”,錯誤的打“×”)(1)氯化鈉、二氧化硅的分子式分別是NaCl、SiO2。()(2)丙烯的結構簡式是C3H6。()(3)乙醛的結構簡式是CH3COH。()(7)乙烯分子的球棍模型為。()(8)CO2分子的比例模型:。()(9)四氯化碳分子的比例模型:。()(10)水分子的比例模型:。()答案:(1)×(2)×(3)×(4)×(5)×(6)√(7)√(8)×(9)×(10)×2.按要求書寫電子式(1)—OH________________,OH-________________,H3O+________________,Ceq\o\al(2-,2)________________,Oeq\o\al(2-,2)________________,NHeq\o\al(+,4)________________,CHeq\o\al(+,3)________________。(2)HClO________________,CCl4________________,NH3________________,CO2________________,CS2________________,COS________________,HCHO________________,C2H4________________,(CN)2________________,(SCN)2________________,COCl2________________,N2H4________________,N2Heq\o\al(+,5)________________。(3)NaOH________________,NaHS________________,Na3N________________,Mg3N2________________,Na2S________________,NaH________________,NH4H________________,NaCN________________,NaSCN________________,NaBH4________________。答案:3.(2017·濟南針對訓練)下列化學用語使用科學規范的是()A.35Cl和37Cl的原子結構示意圖均為B.HCl的形成過程為C.乙烯的結構簡式為CH2CH2D.草酸的電離過程為H2C2O42H++C2Oeq\o\al(2-,4)解析:選A。35Cl和37Cl的質子數都是17,原子結構示意圖均為,A項正確。[課后達標檢測][學生用書P125(單獨成冊)]1.諺語詩詞中蘊含科學道理。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真金不怕火煉”說明黃金的熔點很高B.“眾人拾柴火焰高”是指可燃物越多,著火點越低,越容易著火C.“百煉成鋼”與“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蘊含的化學原理相同D.“滿架薔薇一院香”說明分子在時刻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解析:選D。“真金不怕火煉”說明黃金的活動性很弱,很難與其他物質反應;“眾人拾柴火焰高”是指可燃物越多,燃燒越旺;“百煉成鋼”與“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前者發生的是化學變化而后者是物理變化。2.下列根據事實推出的結論正確的是()A.SiO2不溶于水,而Na2O2溶于水得到NaOH,則SiO2不是酸性氧化物,Na2O2是堿性氧化物B.NaHSO4溶液、Na2CO3溶液分別呈酸性、堿性,則NaHSO4屬于酸,Na2CO3屬于堿C.HCl、NH3的水溶液都能導電,則HCl、NH3均屬于電解質D.用一束光照射稀豆漿時產生丁達爾效應,則稀豆漿屬于膠體解析:選D。A.SiO2能夠與堿反應生成鹽,屬于酸性氧化物,Na2O2為過氧化物,故A錯誤;B.NaHSO4和Na2CO3都屬于鹽,故B錯誤;C.NH3的水溶液能導電,但NH3屬于非電解質,故C錯誤;D.稀豆漿屬于膠體,用一束光照射稀豆漿時產生丁達爾效應,故D正確。3.由不同種類的原子組成的物質可能是()①純凈物②混合物③非金屬單質④化合物⑤酸⑥堿⑦鹽⑧氧化物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C.①③ D.全部解析:選D。H和Cl能組成氯化氫(屬于化合物、純凈物);H、S和O能組成H2SO4(屬于酸、化合物);He和Ne組成的混合氣體屬于混合物;由同位素eq\o\al(1,1)H和eq\o\al(2,1)H能組成氫氣(屬于非金屬單質);Na和Cl能組成氯化鈉(屬于鹽、純凈物、化合物);Na和O、H能組成氫氧化鈉(屬于堿、純凈物、化合物);Na和O能組成氧化鈉(屬于氧化物、純凈物、化合物),故選D。4.分類是學習和研究化學的一種常用的科學方法,下列分類合理的是()①根據酸分子中含有H原子個數將酸分為一元酸、二元酸等②堿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屬氧化物③根據丁達爾效應可將分散系分為膠體、溶液和濁液④SiO2能與NaOH溶液反應生成Na2SiO3和水,SiO2是酸性氧化物A.②③ B.②④C.①②④ D.②③④解析:選B。①根據酸分子在溶液中電離出的氫離子個數將酸分為一元酸、二元酸等,①錯誤;②堿性氧化物是指能與酸反應生成鹽和水的氧化物,堿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屬氧化物,②正確;③根據分散質粒子直徑大小可將分散系分為膠體、溶液和濁液,③錯誤;④SiO2能與NaOH溶液反應生成Na2SiO3和水,SiO2是酸性氧化物,④正確。5.“納米材料”是粒子直徑為幾納米至幾十納米的材料,納米碳就是其中一種。若將納米碳均勻地分散到蒸餾水中,所形成的物質()①是溶液②是膠體③能產生丁達爾效應④能透過濾紙⑤不能透過濾紙⑥靜置后會析出黑色沉淀A.①④⑤ B.②③④C.②③⑤ D.①③④⑥解析:選B。納米材料的粒子直徑為幾納米至幾十納米,屬于膠體粒子的直徑范圍,將納米碳均勻地分散到蒸餾水中,所形成的分散系屬于膠體,具有膠體的性質。6.Na2O、NaOH、Na2CO3、NaCl、Na2SO4可按某種標準劃為一類物質,下列分類標準正確的是()①鈉的化合物②能與硝酸反應的物質③可溶于水的物質④電解質⑤鈉鹽⑥鈉的含氧化合物A.①③④⑤ B.①②⑤⑥C.②⑤⑥ D.①③④解析:選D。各化合物中均含有Na元素,①正確;NaCl和Na2SO4為強酸強堿鹽,與硝酸不反應,②錯誤;鈉的化合物均是易溶于水的,③正確;酸、堿、鹽、金屬氧化物及水均屬于電解質,④正確;Na2O屬于氧化物,NaOH屬于堿,都不屬于鹽,⑤錯誤;NaCl中不含有氧元素,⑥錯誤。7.物質發生化學變化時,下列各項在反應前后肯定不變的是()①電子總數②原子總數③質子總數④物質的總質量⑤物質所含的總能量⑥物質的種類A.都不變 B.都變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解析:選D。物質發生化學變化時,根據電子守恒、原子守恒、質量守恒判斷,電子總數、原子總數、物質的總質量不變,故選D。8.下列有關氯元素及其化合物的表示正確的是()A.質子數為17、中子數為20的氯原子:eq\o\al(20,17)Cl答案:C9.下列過程均有沉淀生成,其中屬于化學變化的是()A.向蛋白質溶液中加入濃氯化鐵溶液B.兩種不同品牌的墨水混合C.向飽和BaSO4溶液中加入濃BaCl2溶液D.向飽和Na2CO3溶液中通入CO2氣體解析:選D。A.蛋白質溶液中加入濃氯化鐵溶液,蛋白質析出,再加水會溶解,發生鹽析不是化學變化,故A錯誤;B.兩種膠粒帶有相反電荷的膠體混合時,膠體能發生聚沉。墨水是膠體,不同品牌的墨水混合時能發生膠體的聚沉,屬于物理變化,故B錯誤;C.向飽和BaSO4溶液中加入濃BaCl2溶液,鋇離子濃度和硫酸根離子濃度乘積大于其Ksp會析出沉淀,過程中只有化學鍵形成,屬于物理變化過程,故C錯誤;D.向飽和Na2CO3溶液中通入CO2氣體,二氧化碳、水和碳酸鈉反應生成碳酸氫鈉,過程中生成新的物質,屬于化學變化,故D正確。10.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已知PM2.5是指大氣中直徑≤2.5×10-6m的顆粒物,則受PM2.5污染的大氣一定能產生丁達爾效應B.根據電解質在水溶液中電離的程度,將電解質分為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C.黑火藥的配方為“一硫二硝三木炭”,其中“硝”是指硝酸D.eq\o\al(2,1)H、eq\o\al(3,1)H是制造氫彈的原料,它們是同一種核素解析:選B。分散質的直徑介于10-9~10-7m之間的分散系屬于膠體,膠體能產生丁達爾效應,PM2.5是指大氣中直徑≤2.5×10-6m的顆粒物,則受PM2.5污染的大氣不一定能產生丁達爾效應,故A錯誤;根據電解質在水溶液中能否完全電離將電解質分為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故B正確;“一硫二硝三木炭”分別指硫黃、硝酸鉀、碳單質,故C錯誤;eq\o\al(2,1)H和eq\o\al(3,1)H質子數相同,中子數不同,是不同種核素,故D錯誤。11.我國古代發明或技術應用中,其工作原理不涉及化學反應的是()①指南針②黑火藥③黏土制陶瓷④用玻璃瓶盛裝“強水”(古書中記載一種能腐蝕五金的液體)⑤用明礬溶液清洗銅鏡表面的銅銹⑥濕法煉銅A.①③④⑤ B.①④C.①③④⑥ D.①③⑤⑥解析:選B。①指南針工作時不涉及化學變化,正確;②黑火藥在發生爆炸時生成新的物質,是化學變化,錯誤;③黏土制陶瓷,在焙燒的過程中涉及化學反應,錯誤;④用玻璃瓶盛裝“強水”(古書中記載一種能腐蝕五金的液體),這里所說的強水應該是王水,王水不會和玻璃(主要成分二氧化硅)發生反應,沒有發生化學變化,正確;⑤用明礬溶液清洗銅鏡表面的銅銹,明礬水解呈酸性,再與堿式碳酸銅發生反應,錯誤;⑥濕法煉銅,是用硫酸把礦石中的銅浸取出來,轉化為可溶性的硫酸銅,再用鐵把硫酸銅中的銅置換出來,發生了化學變化,錯誤,答案選B。12.下列有關物質組成、性質和變化的說法中,正確的是()A.化學變化不產生新元素,產生新元素的變化不是化學變化B.石油的分餾、裂化、裂解和煤的干餾都屬于化學變化C.導電性屬于物質的物理性質,所以物質導電時不可能發生化學變化D.某微粒的電子數等于質子數,則該微粒可能是分子或離子解析:選A。有新元素生成的變化屬于核變化,A項正確;石油的分餾是物理變化,B項錯誤;電解質溶液導電時一定同時發生化學變化,C項錯誤;當微粒的電子數等于質子數時,該微粒應為不帶電的中性微粒,不可能為離子,D項錯誤。13.下列關于純凈物、混合物、電解質、非電解質的正確組合是()選項純凈物混合物電解質非電解質A鹽酸冰水共存物硫酸干冰B蒸餾水蔗糖溶液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