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模)晉中市2025年3月高考適應性訓練考試 歷史試卷(含A+B卷答案詳解)_第1頁
(二模)晉中市2025年3月高考適應性訓練考試 歷史試卷(含A+B卷答案詳解)_第2頁
(二模)晉中市2025年3月高考適應性訓練考試 歷史試卷(含A+B卷答案詳解)_第3頁
(二模)晉中市2025年3月高考適應性訓練考試 歷史試卷(含A+B卷答案詳解)_第4頁
(二模)晉中市2025年3月高考適應性訓練考試 歷史試卷(含A+B卷答案詳解)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絕密★啟用前試卷類型:A晉中市2025年3月高考適應性訓練考試試卷歷史考生注意: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并將考生號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表1為有關夏王朝的部分史料。綜合表中信息可得出的結論是表1史料出處夏后帝啟崩,子帝太康立。帝太康失國……《史記·夏本紀》太康,啟之子也。盤于游田,十旬不反,不恤人事,為羿所逐也《后漢書·東夷列傳》(李賢注)太康尸位,以逸豫滅厥德,黎民成貮,乃盤游無度,畋于有洛之表,十旬弗反《尚書·夏書·五子之歌》A.夏初存在政治動蕩的現象B.后羿歷史原型得到印證C.夏王朝真實性已毫無爭議D.文獻史料互證必可釋疑2.漢景帝末年,文翁任蜀郡太守,選拔郡縣屬吏赴長安學習,首創官辦學堂“石室精舍”,教授儒家經典,免除學生徭役,蜀地迅速從“僻陋蠻夷”轉變為“學徒鱗萃,蜀學比于齊魯”的文化盛地。這表明A.尊崇儒學政策的推行B.地方官學體系的建立C.蜀郡區位優勢的凸顯D.文教助推了地方治理3.東漢時漢譯的佛教經典《四十二章經》云:“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親矣,二親最神也。”魏晉時期吳支謙翻譯的《佛說未生冤經》中有“夫善之極者,莫大于孝;惡之大者,其唯害親乎”的言論。這反映了歷史(A卷)試題第1頁(共8頁)A.外來文化的本土化趨勢B.不同文化的異質性特征C.佛經翻譯水平不斷提升D.三教之間的互動與融合4.據學者研究,今天的蘇州一地在兩漢時期尚非絲綢之路口岸,但到了唐代,蘇州不僅成為了絲路交流的港口,還成為新興的陶瓷外銷中轉樞紐。這一轉變主要得益于A.陶瓷技藝的提升B.陸上絲路的衰落C.對外貿易的繁榮D.交通格局的變化5.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首次采用西方現代測繪技術繪制完成的《皇輿全覽圖》(圖1),較為全面、準確的記錄中國東北、西北和青藏高原等廣大邊疆地區。《皇輿全覽圖》的繪制.A.表明中國傳統地理學轉型完成B.反映清朝強化疆域管控的戰略意圖C.凸顯清廷近代主權意識的萌發D.服務于中俄《尼布楚條約》的簽署6.票號是由山西商人首創的專門從事異地匯兌的金融機構,初期經營業務以內陸商埠為重心。同治元年(1862年),清政府放棄嚴禁交商匯兌京餉的規定,允許山西票號經營具有代理國庫性質的官款業務。對此舉措解釋合理的是A.山西經濟地位的舉足輕重B.近代財政體制改革的開展C.官督商辦模式的開創實施D.局勢動蕩致國家財政窘迫7.1896年,擔任江南陸師學堂總教習的德國軍官駱博凱在其家信中寫道:“在這個階段,中國聘用了許多德國軍官和士官培訓一支勇敢善戰的國家部隊,同時仿效英國的榜樣努力培訓艦隊。”據此可知,當時A.國內軍事現代化成效顯著B.中外關系的緩和C.中國自強御敵的迫切需要D.英德矛盾的尖銳歷史(A卷)試題第2頁(共8頁)

8.1938年3月,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推動下,包括左翼作家、自由主義作家及國民黨背景人士在內的近百名文藝界代表成立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簡稱“文協”)。“文協”號召“文章下鄉”“文章入伍”,組織作家戰地訪問團、抗敵演劇隊等,開展巡回演出與宣傳。據此可知,“文協”的活動A.開創了文藝創作的新模式B.壯大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力量C.開辟了抗戰的第二條戰線D.塑造了新民主主義文化的內核9.新中國成立伊始,各級人民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門實施了學生供給制、人民助學金制、學雜費減免制。1958年,《人民日報》報道:“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僅中學生的助學金,就支出了三億多元。”這A.契合國家對高新人才需求B.說明群眾的教育需求基本滿足C.彰顯社會主義教育的公平D.體現新中國教育體系逐漸完善10.1978年8月,廣州市把蔬菜購銷由國家定價改為購銷雙方在一定幅度內的議價成交,而后各地蔬菜源源匯聚廣州,幾十個品種任人選擇,價格也步步回落。到1984年11月,廣州蔬菜市場和價格全面放開,隨后,又率先放開豬肉價格和水產品價格。廣州市的做法A.體現了先行先試的探索精神B.凸顯了市場經濟體制的優越性C.解決了城區蔬菜供銷的問題D.表明了計劃體制困窘得以消除11.圖2為雅典城市平面示意圖。這一布局A.成為西方城市建設的標準B.具有鮮明的等級色彩C.反映城邦公民政治的特點D.注重對稱性和比例感歷史(A卷)試題第3頁(共8頁)12.在拜占庭帝國只有皇帝才能穿著絲質披風與紫色罩衫,任何人制作或私藏紫色衣物都要以叛國罪論之;在受到皇帝接見時,不同等級的外國使節需要換上拜占庭人的服裝,法蘭克人因級別低而沒有資格穿披風。這表明拜占庭帝國A.把維護皇帝權威作為統治核心B.以服飾等級強化周邊國家秩序C.視紫色為王室最尊貴顏色象征D.借服飾管理構建帝國身份意識13.14世紀中葉以后,尼德蘭和法國的風車、水車的價值受到世人更多的重視,強有力的排水機得以發明,鼓風爐得到廣泛運用,機械也逐漸發展。上述現象出現的主要因素是A.勞動力短缺刺激了技術應用B.科學與技術的緊密結合C.歐洲封建社會逐漸走向沒落D.城市手工業商業的發展14.美國的錫拉丘茲自18世紀之后便以制鹽業為主要產業,最初是用騾子馱鹽包向西運往五大湖區。伊利運河的開通迅速刺激了西部對鹽的需求,使錫拉丘茲成為一個巨大的制造業城市。這說明A.工業革命推動產業結構的調整B.交通的改變影響了城市發展C.市場需求促進交通的迅速改善D.區域聯系加強促進經濟轉型15.表2為1929—1931年部分拉美國家經濟平均增長率(單位:%)和國際債務初始違約日期。此表反映了表2國家1929—1931年平均增長率初始違約日期阿根廷-4.73未違約巴西-3.111931年10月(部分延期)智利-6.861931年7月哥倫比亞0.381932年2月(部分延期)秘魯-5.861931年5月A.世界大戰迫在眉睫B.拉美通貨膨脹問題嚴重C.國際經濟聯系密切D.拉美民主改革遭遇挫折16.冷戰初期,蘇聯在糧食貿易中一直處于出超狀態。1946—1947年,蘇聯向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法國供應了糧食,糧食總出口量達到了250萬噸。1952年,蘇聯分別與意大利、挪威、英國等國簽署了出口小麥、黑麥等谷物的貿易協定,糧食出口量進一步增至450萬噸。蘇聯的糧食出口A.反映出糧食問題得到解決B.基于多重戰略目標的考量C.說明了經濟改革成效顯著D.致力于緩和與西歐的關系歷史(A卷)試題第4頁(共8頁)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唐宋以前,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是中原王朝定都的首選區域,特別是洛陽被視為“天下之中”,而以今北京為中心的幽燕地區則為王朝邊地,在唐宋時期被視為“夷狄之域”。自金元建都幽燕以來,歷經明清五百余年的歷史演變與思想積淀,以北京為“天下之中”的觀念逐漸成形。北京為“天下之中”觀念的真正確立,是在清朝時期。清朝疆域橫跨長城南北伹持續近300年,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制度建設也較元、明兩朝更為系統與完善,在此期間,古代中國大一統秩序自漢唐階段的“中國一統”,進一步發展為“華夷一統”。在新的歷史形勢下,清代理學家與經學家綜合運用多種學術思想資源,最終使北京為“天下之中”的觀念定型。這是古代中國大一統秩序成熟的重要標志,而對照漢唐時期以洛陽為中心的“天下之中”觀念,可以看出從秦漢至明清,古代中國大一統秩序既一脈相承,又有著與時俱進的發展。——摘編自高波《“天下之中”轉移與元明清大一統演進》(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北京成為“天下之中”的歷史背景。(8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北京成為“天下之中”的歷史意義。(6分)歷史(A卷)試題第5頁(共8頁)

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中國共產黨領導發展起來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有著優良的傳統,那就是不斷回答中國的問題,用新的理論推動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引領中國社會的發展進步。表3現實問題理論創新中國近代的落后,很大程度上是與封建落后文化有關,中國封建的農耕文明抵御不了西方資本主義的工業文明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分析研究中國問題,回答了要進行什么樣的革命、如何進行革命等重大問題,創立了毛澤東思想①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回答了如何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問題,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為中國的發展進步打下了制度基礎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進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面臨深化改革、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現實問題②③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入研究回答治黨、治國、治軍的一系列重大問題,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等,全面堅持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摘編自謝春濤《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如何回答中國問題》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填寫表格①②③處的空缺內容。(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回答中國問題應該堅持的基本原則。(6分)歷史(A卷)試題第6頁(共8頁)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中世紀以來,葡萄酒在英國進口貿易中占據重要的份額。中世紀晚期,英國政府通過提高進出口商品關稅等措施制約和打擊外國商人,同時頒布了《商業憲章》等法律。英國本土從事葡萄酒進口貿易的不僅有商人,還有貴族、教會人士甚至國王。以倫敦為核心的道路網和新的商業港口的建造在葡萄酒貿易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新興市民階層和鄉紳的財富增加,消費水平提高,對葡萄酒的需求增加。——摘編自李志夢《中世紀晚期英國葡萄酒進口貿易研究》材料二葡萄酒貿易對英法兩國極為重要。15—18世紀,英法兩國均以本國利益最大化為考量,都將對方視為對手,葡萄酒貿易首當其沖,成為兩國博弈的焦點。英國對法國葡萄酒征收的關稅稅率由14世紀的12%提高至18世紀的28%,此收入成為王室財政的支柱。英國政府積極鼓勵國內酒精產業的發展,麥芽酒、杜松子酒等蒸餾酒得到迅速發展。國內啤酒業也受益于英法葡萄酒貿易對抗,消費稅高達700萬到800萬英鎊。1712年,葡萄牙的葡萄酒逐步占據了英國市場,成為英國市場上最實惠的葡萄酒。英國成功地應對了葡萄酒貿易危機,將挑戰轉化為英國經濟發展的內在驅動力。——摘編自柴彬、齊玉鳳《15——18世紀英法葡萄酒貿易的博弈》(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世紀晚期英國葡萄酒貿易的特征。(8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15—18世紀英法葡萄酒貿易博弈對英國產生的影響。(6分)歷史(A卷)試題第7頁(共8頁)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古埃及人根據尼羅河泛濫周期制定太陽歷,將一年分為泛濫、播種和收獲三季,確保農業生產的穩定性。公元前8年奧古斯都將八月(Sextilis)更名為“August”,與愷撒的“July”并列。18世紀英國工廠引入機械鐘表,將工人勞動時間精確到分秒。19世紀鐵路網擴張催生格林尼治標準時間,統一全球時區,確保運輸協調,時間成為工業化社會的“基礎設施”。美國芝加哥工人大罷工推動國際勞工組織于1919年確立八小時工作制。20世紀亞馬遜雨林被濫伐,短視開發導致生態破壞,迫使人類以“長時段”視角重新評估發展。.——摘編自俞金堯《歷史學:時間的科學》等提取材料信息,以“人類·時間”為題寫一則歷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敘述完整;立論正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條理清晰)歷史(A卷)試題第8頁(共8頁)2025年3月高考適應性訓練考試試卷歷史(A卷)答案1~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答案A命題透析本題以早期國家特征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同時體現了對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學科素養的考查。思路點撥根據材料中“帝太康失國”“為羿所逐”“太康尸位,以逸豫滅厥德,黎民咸貳”等可知,夏朝建立初期政權不穩固,存在政治局勢動蕩的現象,A項正確。僅憑材料無法準確印證后羿的歷史原型,B項排除;僅憑材料無法證明夏朝存在的真實性,C項排除;文獻史料互證是否可以釋疑需要分情況而定,D項說法絕對化,排除。.2.答案D命題透析本題以漢朝的國家治理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同時體現了對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學科素養的考查。思路點撥根據材料中“選拔郡縣屬吏赴長安學習,首創官辦學堂……教授儒家經典”“文化盛地”等可知,文化教育有助于地方治理進步,D項正確。漢武帝時期尊崇儒學,A項排除;僅憑材料無法得出“地方官學體系的建立”,B項排除;材料僅反映蜀郡文教事業的進步,無法得出蜀郡具有區位優勢,C項排除。3.答案A命題透析本題以漢魏時期的思想文化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同時體現了對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學科素養的考查。思路點撥根據材料從東漢到魏晉時在佛經的翻譯中,均有儒家倫理的體現,反映了佛教傳播到中國后,呈現出本土化的趨勢,A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外來文化和本土文化的融合,而非“異質性”,B項排除;僅憑材料中佛經翻譯的內容及特點,無法得出翻譯水平提升,C項排除;材料沒有提到道教,故得不出“三教之間的互動與融合”,D項排除。4.答案D命題透析本題以隋唐大運河開通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同時體現了對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學科素養的考查。思路點撥由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蘇州在唐代經濟地位的提升,主要得益于隋唐大運河的開通,D項正確。僅靠陶瓷技藝的提升無法提高蘇州的經濟地位,A項排除;唐代陸上絲路并沒有衰落,B項排除;對外貿易繁榮是漢唐的共性,C項與史實不符,排除。5.答案B命題透析本題以清朝經略邊疆的舉措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同時體現了對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家國情懷學科素養的考查。思路點撥材料中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繪制的《皇輿全覽圖》,是中國首次采用西方現代測繪技術完成的地圖,覆蓋了東北、西北、青藏高原等邊疆地區,其繪制旨在強化對邊疆的管控,鞏固領土主權,尤其針對準噶爾等勢力的威脅,體現出明確的戰略意圖,B項正確。雖然該地圖采用了西方技術,但“傳統地理學轉型完成”缺乏依據,A項錯誤;清廷近代主權意識的萌發始于19世紀40年代的被動回應,19世紀70年代通過外交實踐逐步明晰,最終在20世紀初清末新政中完成從傳統“天下觀”到近代主權觀的轉型,而康熙年間仍以傳統“天下觀”為主導,C項錯誤;《尼布楚條約》簽署于1689年,而《皇輿全覽圖》繪制完成于1719年,D項錯誤。—1—6.答案D命題透析本題以山西票號在清政府應對財政危機所作出的貢獻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同時體現了對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學科素養的考查。思路點撥根據材料中山西票號從原本的內陸商埠匯兌業務,到被允許代理官款業務,即政府財政相關的業務,這一變化源自清朝當時的財政狀況或政策調整,由材料時間“1862年”可知,此時正值太平天國運動末期,清廷因戰爭消耗和傳統財政體系崩潰陷入困境,急需通過票號的全國匯兌網絡調撥資金。允許票號代理官款,正是財政窘迫下被迫依賴民間資本的體現,D項正確。山西票號的興起確實與晉商實力相關,但清廷允許其代理官款業務并非直接反映山西的經濟地位,A項錯誤;近代財政改革需以國家主導的制度化變革為標志,而允許票號代理官款僅為應急措施,未觸及體制核心,B項錯誤;官督商辦是洋務運動中政府監督、商人運營的工商模式,而票號本質是民間金融資本參與政府財政,未形成官督商辦的模式,C項錯誤。7.答案C命題透析本題以甲午戰爭后清政府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同時體現了對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學科素養的考查。思路點撥材料中駱博凱在信中提到的內容是中國聘用德國軍官和士官來培訓國家部隊,同時仿效英國培訓艦隊,說明當時中國在軍事上引進外國(尤其是德國和英國)的軍事訓練和海軍建設方法。由材料時間“1896年”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在甲午戰爭中戰敗暴露了清軍落后與國防危機,清廷為抵御列強瓜分中國,被迫加快軍事改革(如編練新軍、重建海軍),體現了挽救統治危機的迫切需要,C項正確。材料僅提及聘用外國教官和仿效英國培訓艦隊等軍事改革的舉措,未提及實際成效,A項錯誤;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后,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外矛盾加劇而非緩和,B項錯誤;材料未提及英德矛盾,排除D項。8.答案B命題透析本題以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抗戰中發揮中流砥柱的作用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同時體現了對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家國情懷學科素養的考查。思路點撥材料中中國共產黨積極推動“文協”建立,旨在團結全國文藝界人士共同抗日。“文協”將不同政治背景的文藝界人士團結起來,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與壯大作出了貢獻,B項正確。雖然“文協”推動了文藝創作的繁榮,但“文協”的成立并未開創文藝創作的新模式,A項錯誤;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第二條戰線是指人民解放戰爭期間的國統區民主運動,C項錯誤;僅憑材料無法獲知其文藝創作塑造了新民主主義文化的內核,D項錯誤。9.答案C命題透析本題以新中國成立初期加強學生資助工作的相關內容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同時體現了對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學科素養的考查。思路點撥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學生供給制、人民助學金制和學雜費減免制的實施可以有效緩解貧困學生的受教育壓力,體現出社會主義教育的公平性,C項正確。高新人才培養應主要通過加強科研能力的方法,也應從基礎教育著手,但與材料中保障基本的就學機會不同,A項錯誤;群眾的教育需求多層多樣,保障基本的就學機會不等同于滿足多樣需求,B項錯誤;教育體系有不同的劃分標準,單一角度不構成體系,D項錯誤。10.答案A命題透析本題以新中國改革開放初期廣州蔬菜供應的相關問題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同時體現了對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學科素養的考查。思路點撥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為了滿足城市居民蔬菜供應需求與提高農民收入,廣州市將國家定價機制改為議價成交機制,放開其他農產品價格,踐行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在經濟體制上勇于突破,體現了改革開放前后廣州等沿海城市先行先試的探索精神,A項正確。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此時尚未完全形成“市場經濟體制”,B項錯誤;廣州市政府的做法有助于緩解城市中蔬菜等農產品的供應緊張的問題,“解決了”的說法過于絕對,C項錯誤;計劃經濟體制問題的消除并非一蹴而就,D項錯誤。—2—11.答案C命題透析本題以雅典城邦公民政治的相關特點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同時體現了對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學科素養的考查。思路點撥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雅典是古代西方實行直接民主制最為典型的地區,這一政治特點從城市布局以文化性公共建筑為核心可以看出,私人的生活空間雖然存在,但被降低到了最低限度,C項正確。僅憑材料無法看出雅典城市對此后城市建設的影響,A項錯誤;等級色彩往往體現在專制體制之下,雅典民主更多的體現平等特征,B項錯誤;單一建筑會突出對稱和比例特征,材料中的整體城市布局明顯不具備該特點,D項錯誤。12.答案D命題透析本題以拜占庭帝國注重服飾顏色和樣式等角度維系統治的特征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同時體現了對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學科素養的考查。思路點撥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拜占庭帝國借助對服飾顏色和樣式等的管理來維系統治,從內外兩個角度構建帝國身份意識,D項正確。“維護皇帝權威”和“強化周邊國家秩序”分別反映了材料部分信息,材料重在從兩方面整體把握,A、B兩項排除;紫色是拜占庭帝國最高貴的皇室顏色,但只是淺層概括了材料信息,C項排除。13.答案A命題透析本題以14世紀中葉以后尼德蘭和法國風車、水車的價值受到世人重視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同時體現了對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學科素養的考查。思路點撥由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14世紀對歐洲影響較大的歷史事件是黑死病事件,黑死病事件后,很多歐洲國家更加重視風車、水車的利用以及一些新的機器的發明和應用,深層次的原因是黑死病造成大量人口的死亡,“勞動力短缺刺激了技術應用”,A項正確。“科學與技術的緊密結合”是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后,B項排除;風車、水車的利用以及一些新的機器的發明和應用與歐洲封建社會的衰落無關,C項排除;風車、水車的利用以及一些新的機器的發明和應用會促進城市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城市手工業商業的發展”是果而不是因,故排除D項。.14.答案B命題透析本題以美國的錫拉丘茲的崛起發展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同時體現了對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學科素養的考查。思路點撥由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在伊利運河沒有開通之前,錫拉丘茲是用騾子馱鹽包向西運往五大湖區,伊利運河的開通連接了五大湖和大西洋,推動了區域間貿易往來,沿線興起了許多商業城市,帶動了制造業、運輸業等發展。錫拉丘茲就是在公眾號三晉高中指南此期間發展起來的,B項正確。錫拉丘茲由于伊利運河的開通成為制造業城市,和工業革命關系不大,A項排除;根據材料可知,伊利運河的開通刺激了西部對鹽的需求,而不是西部對鹽的需求促進了伊利運河的開通,C項排除;材料沒有涉及經濟轉型,D項排除。15.答案C命題透析本題以1929—1931年部分拉美國家經濟平均增長率和國際債務初始違約日期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同時體現了對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學科素養的考查。思路點撥1929—1931年正值經濟大危機時期,根據材料信息可以看出部分拉美國家經濟受到經濟危機的嚴重影響,反映出拉美經濟與全球經濟緊密相連,C項正確。僅憑材料無法得出世界大戰即將爆發,A項排除;僅憑材料無法說明通貨膨脹嚴重,B項排除;材料沒有涉及拉美國家民主改革,D項排除。16.答案B命題透析本題以冷戰初期蘇聯在糧食貿易中一直處于出超狀態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同時體現了對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學科素養的考查。—3—思路點撥由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冷戰初期,蘇聯在糧食貿易中一直處于出超狀態,既向東歐國家出口糧食,也向資本主義國家出口糧食,蘇聯通過糧食出口一方面積累大量外匯,提升國家實力,一方面鞏固社會主義陣營,另一方面設法改善和資本主義國家的關系,是基于多重戰略目標的考量,B項正確。蘇聯由于大力發展重工業,糧食問題始終未得到解決,A項排除;材料只說明蘇聯在糧食貿易中處于出超狀態,無法反映經濟改革的成效,C項排除;根據材料信息可知,緩和與西歐的關系只是蘇聯戰略的一部分,“致力于”說法不準確,D項排除。17.命題透析本題以中國古代政治中心的演變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歷史探究的能力,同時體現了對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學科素養的考查。答案要點(1)背景:河洛地區政治優勢地位的逐漸喪失;北京成為封建社會中后期大多數王朝的都城;清朝北部疆域的拓展;古代中國大一統內涵的變化;古代中國國家治理體系的不斷完善。(8分,言之成理即可)(2)意義:強化了北京作為多民族國家治理中心的合法性;強化了古代中國對北部邊疆的有效統治;促進了游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的深度交融;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內涵的不斷豐富;帶動了北京周邊新興商貿城市的發展。(6分,言之成理即可)【評分細則】第(1)問,每點2分,任答4點得8分。第(2)問,每點2分,任答3點得6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給分。照抄材料不給分。18.命題透析本題以中國共產黨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歷史探究的能力,同時體現了對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學科素養的考查。答案要點(1)內容:①新中國成立,國家面臨穩定政權、恢復和發展經濟的現實問題,如何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的問題,在前蘇聯暴露社會主義建設的問題后,如何發展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成為擺在中國共產黨人面前的迫切問題。②改革開放以來,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創立鄧小平理論。以江澤民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創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二十一世紀。以胡錦濤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創立科學發展觀,在新的條件下堅持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③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的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6分,言之成理即可)(2)基本原則: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立足中國實際,總結中國實踐經驗;服務國家戰略;助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6分,言之成理即可)【評分細則】第(1)問,每點2分,共6分,回答要符合時代環境,標明時間段和重要大事,內容完整,②中準確寫出三方面內容,③中必須寫清社會矛盾變化問題。第(2)問,每點2分,共6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19.命題透析本題以中世紀晚期英國葡萄酒進口貿易發展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歷史探究的能力,同時體現了對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學科素養的考查。答案要點(1)特征:在進口貿易中占有重要地位;受到政府政策影響;立法規范貿易活動;參與主體眾多;貿易額增多。(8分,言之成理即可)(2)影響:增加了王室的財政收入;促進了英國釀酒業的發展;減少對法國的依賴,實現葡萄酒進口多元化;推動了英國經濟實力的提升;為工業革命開展奠定一定的物質基礎。(6分,言之成理即可)【評分細則】第(1)問,每點2分,任答4點得8分,照抄材料不給分。第(2)問,每點2分,任答3點得6分,照抄材料不給分。20.命題透析本題以時間在人類歷史演進中的作用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歷史探究的能力,同時體現了對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學科素養的考查。—4—答案要點示例1:觀點:“時間爭奪”對人類文明發展具有雙重影響。論述:“時間爭奪”提升生產效率,推動文明進步。古埃及太陽歷等歷法改革優化農業生產,奠定文明存續基礎;格林尼治標準時間的建立統一全球時間,促進貿易與交通網絡化。工業革命中機械鐘表與流水線的應用,大幅提升了生產效率,推動物質財富積累。工人運動(如芝加哥大罷工)促使八小時工作制確立,打破資本對時間的壟斷,推動勞動權益進步。“時間爭奪”亦引發異化與生態代價。工業時代“時間就是金錢”的理念催生流水線式管理方式,致使工人淪為機器的附庸,身心自由被剝奪。20世紀亞馬遜雨林被濫伐、工業污染等行為,以短期利益透支自然“長時段”修復能力,威脅人類可持續發展。總結:“時間爭奪”既是文明躍升的動力(如技術進步、社會公平),也暴露人性的貪婪與短視(如生態破壞、勞動剝削)。未來文明需以“長時段”視角協調效率與可持續性,讓時間回歸于服務人類福祉的本質。(12分,言之成理即可).示例2:觀點:時間秩序折射人類社會的權力與斗爭。論述:古代帝王通過頒布年號和歷法來宣示統治的合法性,例如羅馬皇帝奧古斯都通過修改歷法來強化權威。工業時代,資本家通過延長勞動時間來增加利潤,而工人則通過罷工和工會運動爭取縮短工時,如美國芝加哥工人大罷工的八小時工作制訴求,顯示了時間在勞資矛盾中的核心地位。總結:由于時間在人類社會生活中具有重要意義,“時間爭奪”成為人類社會權力斗爭的重要內容。(12分,言之成理即可)(“示例”僅供閱卷參考,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評分標準】(1)觀點:2分。(2)論述:8分。(3)總結:2分。等級論題闡釋一等(9~12分)①觀點明確,緊扣主題;②史論結合,論述充分;③條理清晰,表達流暢二等(5~8分)①觀點明確;②有史實,論述較充分;③有條理,較流暢三等(0~4分)①有觀點;②羅列史實;③無條理—52025年3月高考適應性訓練考試試卷歷史(B卷)答案1~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答案C命題透析本題以早期國家特征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同時體現了對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學科素養的考查。思路點撥根據材料中“帝太康失國”“為羿所逐”“太康尸位,以逸豫滅厥德,黎民咸貳”等可知,夏朝建立初期政權不穩固,存在政治局勢動蕩的現象,C項正確。僅憑材料無法證明夏朝存在的真實性,A項排除;僅憑材料無法準確印證后羿的歷史原型,B項排除;文獻史料互證是否可以釋疑需要分情況而定,D項說法絕對化,排除。2.答案D命題透析本題以漢朝的國家治理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同時體現了對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學科素養的考查。思路點撥根據材料中“選拔郡縣屬吏赴長安學習,首創官辦學堂……教授儒家經典”“文化盛地”等可知,文化教育有助于地方治理進步,D項正確。漢武帝時期尊崇儒學,A項排除;僅憑材料無法得出“地方官學體系的建立”,B項排除;材料僅反映蜀郡文教事業的進步,無法得出蜀郡具有區位優勢,C項排除。3.答案A命題透析本題以漢魏時期的思想文化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同時體現了對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學科素養的考查。思路點撥根據材料從東漢到魏晉時在佛經的翻譯中,均有儒家倫理的體現,反映了佛教傳播到中國后,呈現出本土化的趨勢,A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外來文化和本土文化的融合,而非“異質性”,B項排除;僅憑材料中佛經翻譯的內容及特點,無法得出翻譯水平提升,C項排除;材料沒有提到道教,故得不出“三教之間的互動與融合”,D項排除。.4.答案D命題透析本題以隋唐大運河開通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同時體現了對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學科素養的考查。思路點撥由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蘇州在唐代經濟地位的提升,主要得益于隋唐大運河的開通,D項正確。僅靠陶瓷技藝的提升無法提高蘇州的經濟地位,A項排除;唐代陸上絲路并沒有衰落,B項排除;對外貿易繁榮是漢唐的共性,C項與史實不符,排除。5.答案B命題透析本題以清朝經略邊疆的舉措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同時體現了對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家國情懷學科素養的考查。思路點撥材料中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繪制的《皇輿全覽圖》,是中國首次采用西方現代測繪技術完成的地圖,覆蓋了東北、西北、青藏高原等邊疆地區,其繪制旨在強化對邊疆的管控,鞏固領土主權,尤其針對準噶爾等勢力的威脅,體現出明確的戰略意圖,B項正確。雖然該地圖采用了西方技術,但“傳統地理學轉型完成”缺乏依據,A項錯誤;清廷近代主權意識的萌發始于19世紀40年代的被動回應,19世紀70年代通過外交實踐逐步明晰,最終在20世紀初清末新政中完成從傳統“天下觀”到近代主權觀的轉型,而康熙年間仍以傳統“天下觀”為主導,C項錯誤;《尼布楚條約》簽署于1689年,而《皇輿全覽圖》繪制完成于1719年,D項錯誤。—1—6.答案D命題透析本題以山西票號在清政府應對財政危機所作出的貢獻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同時體現了對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學科素養的考查。思路點撥根據材料中山西票號從原本的內陸商埠匯兌業務,到被允許代理官款業務,即政府財政相關的業務,這一變化源自清朝當時的財政狀況或政策調整,由材料時間“1862年”可知,此時正值太平天國運動末期,清廷因戰爭消耗和傳統財政體系崩潰陷入困境,急需通過票號的全國匯兌網絡調撥資金。允許票號代理官款,正是財政窘迫下被迫依賴民間資本的體現,D項正確。山西票號的興起確實與晉商實力相關,但清廷允許其代理官款業務并非直接反映山西的經濟地位,A項錯誤;近代財政改革需以國家主導的制度化變革為標志,而允許票號代理官款僅為應急措施,未觸及體制核心,B項錯誤;官督商辦是洋務運動中政府監督、商人運營的工商模式,而票號本質是民間金融資本參與政府財政,未形成官督商辦的模式,C項錯誤。7.答案C命題透析本題以甲午戰爭后清政府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同時體現了對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學科素養的考查。思路點撥材料中駱博凱在信中提到的內容是中國聘用德國軍官和士官來培訓國家部隊,同時仿效英國培訓艦隊,說明當時中國在軍事上引進外國(尤其是德國和英國)的軍事訓練和海軍建設方法。由材料時間“1896年”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在甲午戰爭中戰敗暴露了清軍落后與國防危機,清廷為抵御列強瓜分中國,被迫加快軍事改革(如編練新軍、重建海軍),體現了挽救統治危機的迫切需要,C項正確。材料僅提及聘用外國教官和仿效英國培訓艦隊等軍事改革的舉措,未提及實際成效,A項錯誤;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后,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外矛盾加劇而非緩和,B項錯誤;材料未提及英德矛盾,排除D項。8.答案B命題透析本題以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抗戰中發揮中流砥柱的作用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同時體現了對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家國情懷學科素養的考查。思路點撥材料中中國共產黨積極推動“文協”建立,旨在團結全國文藝界人士共同抗日。“文協”將不同政治背景的文藝界人士團結起來,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與壯大作出了貢獻,B項正確。雖然“文協”推動了文藝創作的繁榮,但“文協”的成立并未開創文藝創作的新模式,A項錯誤;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第二條戰線是指人民解放戰爭期間的國統區民主運動,C項錯誤;僅憑材料無法獲知其文藝創作塑造了新民主主義文化的內核,D項錯誤。9.答案A命題透析本題以新中國成立初期加強學生資助工作的相關內容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同時體現了對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學科素養的考查。思路點撥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學生供給制、人民助學金制和學雜費減免制的實施可以有效緩解貧困學生的受教育壓力,體現出社會主義教育的公平性,A項正確。群眾的教育需求多層多樣,保障基本的就學機會不等同于滿足多樣需求,B項錯誤;高新人才培養應主要通過加強科研能力的方法,也應從基礎教育著手,但與材料中保障基本的就學機會不同,C項錯誤;教育體系有不同的劃分標準,單一角度不構成體系,D項錯誤。10.答案C命題透析本題以新中國改革開放初期廣州蔬菜供應的相關問題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同時體現了對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學科素養的考查。思路點撥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為了滿足城市居民蔬菜供應需求與提高農民收入,廣州市將國家定價機制改為議價成交機制,放開其他農產品價格,踐行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在經濟體制上勇于突破,體現了改革開放前后廣州等沿海城市先行先試的探索精神,C項正確。廣州市政府的做法有助于緩解城市中蔬菜等農產品的供應公眾號三晉高中指南緊張的問題,“解決了”的說法過于絕對,A項錯誤;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此時尚未完全形成“市場經濟體制”,B項錯誤;計劃經濟體制問題的消除并非一蹴而就,D項錯誤。—2—11.答案C命題透析本題以雅典城邦公民政治的相關特點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同時體現了對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學科素養的考查。思路點撥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雅典是古代西方實行直接民主制最為典型的地區,這一政治特點從城市布局以文化性公共建筑為核心可以看出,私人的生活空間雖然存在,但被降低到了最低限度,C項正確。僅憑材料無法看出雅典城市對此后城市建設的影響,A項錯誤;等級色彩往往體現在專制體制之下,雅典民主更多的體現平等特征,B項錯誤;單一建筑會突出對稱和比例特征,材料中的整體城市布局明顯不具備該特點,D項錯誤。12.答案B命題透析本題以拜占庭帝國注重服飾顏色和樣式等角度維系統治的特征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同時體現了對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學科素養的考查。思路點撥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拜占庭帝國借助對服飾顏色和樣式等的管理來維系統治,從內外兩個角度構建帝國身份意識,B項正確。“維護皇帝權威”和“強化周邊國家秩序”分別反映了材料部分信息,材料重在從兩方面整體把握,A、D兩項排除;紫色是拜占庭帝國最高貴的皇室顏色,但只是淺層概括了材料信息,C項排除。13.答案A命題透析本題以14世紀中葉以后尼德蘭和法國風車、水車的價值受到世人重視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同時體現了對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學科素養的考查。思路點撥由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14世紀對歐洲影響較大的歷史事件是黑死病事件,黑死病事件后,很多歐洲國家更加重視風車、水車的利用以及一些新的機器的發明和應用,深層次的原因是黑死病造成大量人口的死亡,“勞動力短缺刺激了技術應用”,A項正確。“科學與技術的緊密結合”是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后,B項排除;風車、水車的利用以及一些新的機器的發明和應用與歐洲封建社會的衰落無關,C項排除;風車、水車的利用以及一些新的機器的發明和應用會促進城市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城市手工業商業的發展”是果而不是因,故排除D項。14.答案D命題透析本題以美國的錫拉丘茲的崛起發展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同時體現了對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學科素養的考查。思路點撥由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在伊利運河沒有開通之前,錫拉丘茲是用騾子馱鹽包向西運往五大湖區,伊利運河的開通連接了五大湖和大西洋,推動了區域間貿易往來,沿線興起了許多商業城市,帶動了制造業、運輸業等發展。錫拉丘茲就是在此期間發展起來的,D項正確。錫拉丘茲由于伊利運河的開通成為制造業城市,和工業革命關系不大,A項排除;材料沒有涉及經濟轉型,B項排除;根據材料可知,伊利運河的開通刺激了西部對鹽的需求,而不是西部對鹽的需求促進了伊利運河的開通,C項排除。15.答案A命題透析本題以1929—1931年部分拉美國家經濟平均增長率和國際債務初始違約日期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同時體現了對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學科素養的考查。思路點撥1929—1931年正值經濟大危機時期,根據材料信息可以看出部分拉美國家經濟受到經濟危機的嚴重影響,反映出拉美經濟與全球經濟緊密相連,A項正確。僅憑材料無法說明通貨膨脹嚴重,B項排除;僅憑材料無法得出世界大戰即將爆發,C項排除;材料沒有涉及拉美國家民主改革,D項排除。16.答案B命題透析本題以冷戰初期蘇聯在糧食貿易中一直處于出超狀態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同時體現了對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學科素養的考查。—3—

思路點撥由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冷戰初期,蘇聯在糧食貿易中一直處于出超狀態,既向東歐國家出口糧食,也向資本主義國家出口糧食,蘇聯通過糧食出口一方面積累大量外匯,提升國家實力,一方面鞏固社會主義陣營,另一方面設法改善和資本主義國家的關系,是基于多重戰略目標的考量,B項正確。蘇聯由于大力發展重工業,糧食問題始終未得到解決,A項排除;材料只說明蘇聯在糧食貿易中處于出超狀態,無法反映經濟改革的成效,C項排除;根據材料信息可知,緩和與西歐的關系只是蘇聯戰略的一部分,“致力于”說法不準確,D項排除。.17.命題透析本題以中國古代政治中心的演變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歷史探究的能力,同時體現了對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學科素養的考查。答案要點(1)背景:河洛地區政治優勢地位的逐漸喪失;北京成為封建社會中后期大多數王朝的都城;清朝北部疆域的拓展;古代中國大一統內涵的變化;古代中國國家治理體系的不斷完善。(8分,言之成理即可)(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