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版)DB11∕T2325-2024建筑外墻外保溫工程檢驗檢測技術規程_第1頁
(高清版)DB11∕T2325-2024建筑外墻外保溫工程檢驗檢測技術規程_第2頁
(高清版)DB11∕T2325-2024建筑外墻外保溫工程檢驗檢測技術規程_第3頁
(高清版)DB11∕T2325-2024建筑外墻外保溫工程檢驗檢測技術規程_第4頁
(高清版)DB11∕T2325-2024建筑外墻外保溫工程檢驗檢測技術規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建筑外墻外保溫工程檢驗檢測技術規程2024-09-25發布2025-01-01實施北京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聯合發布建筑外墻外保溫工程檢驗檢測技術規程ofexternalthermalinsulationofbuildings主編單位:奧來國信(北京)檢測技術有限責任公司北京城建科技促進會北京住總裝飾有限責任公司批準部門: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施行日期:2025年01月01日1根據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關于印發2023年北京市地方標準制定項目計劃》(京市監發〔2023)4號〕的要求,規程編制組經廣泛調查研究,認真總結實踐經驗,參考國內相關標準,并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制定本規程。本規程的主要技術內容是:1總則;2術語;3基本規定;4外觀質量檢測;5粘結強度和粘結面積比檢測;6系統構造和保溫層厚度檢測;7空鼓和滲漏檢測;8錨栓抗拉承載力和分布檢測;9檢驗。本規程由北京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和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共同管理,北京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歸口、組織實施,并負責組織編制單位對具體技術內容進行解釋。執行過程中如有意見或建議,請寄送奧來國信(北京)檢測技術有限責任公司(地址:北京市順義區順于路高麗營段138號,郵編:101318;電話本規程主編單位:奧來國信(北京)檢測技術有限責任公司北京城建科技促進會北京住總裝飾有限責任公司本規程參編單位:建研建材有限公司北京建筑材料檢驗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中國電子工程設計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建設工程質量第一檢測所有限責任公司北京筑之杰建筑工程檢測有限責任公司上海市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哈爾濱工業大學北京吾言建筑設計顧問有限公司北京住總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中冶檢測認證有限公司北京城鄉建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北京建科高瓴節能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房修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北京首華建設經營有限公司北京中建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中鐵二十二局集團有限公司北京城建北方集團有限公司北京城建二建設工程有限公司北京城建七建設工程有限公司北京海豐建設工程有限公司思立博(河北雄安)檢驗認證有限公司本規程主要起草人員:王震檀春麗劉少軍郝志軍田子劍馬國儒王萬金劉繼偉王朝露王卓琳杜建能孫張玉陳端旭王振興王鑫平劉洋軍郭闊闊王犖文李培方王紹君2張若弛曹艷超冉海龍高四龍閆海鵬胡志剛楊天華梁金偉魏建國本規程主要審查人員:王武祥孫金棟鮑宇清胡瑞深張海波3 23基本規定 34外觀質量檢測 44.1一般規定 44.2儀器設備 44.3檢測方法 44.4檢測結果 45粘結強度和粘結面積比檢測 65.1一般規定 65.2儀器設備 65.3檢測方法 65.4檢測結果 86系統構造和保溫層厚度檢測 96.1一般規定 96.2儀器設備 96.3檢測方法 96.4檢測結果 97空鼓和滲漏檢測 7.1一般規定 7.2儀器設備 7.3檢測方法 7.4檢測結果 8錨栓抗拉承載力和分布檢測 8.1一般規定 8.2儀器設備 8.3檢測方法 8.4檢測結果 9.1一般規定 9.2評定規則 本規程用詞說明 引用標準名錄 15條文說明 164 1 2 3 4 4 4 4 4 6 6 6 6 86Testforconstructive 9 9 9 9 9 11 11 12 12 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speci Explanationofprovisions 11.0.1為規范建筑外墻外保溫工程的檢驗檢測工作,保證檢驗檢測的科學性,做到技術先進、安全可靠、低碳環保、經濟合理,制定本規程。1.0.2本規程適用于北京市行政區域內新建外墻外保溫工程、既有外墻外保溫改造工程和既有外墻外保溫工程的現場檢驗檢測。1.0.3建筑外墻外保溫工程檢驗檢測除應符合本規程外,尚應符合國家和北京市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22.0.1外墻外保溫系統externalthermalinsulationcompositesystem由保溫層、防護層和固定材料(粘結材料、錨栓)構成,并固定在外墻外表面的非承重保溫構造的總稱,簡稱外保溫系統。2.0.2外墻外保溫工程engineeringofexternalthermalinsulation通過施工或安裝,將外保溫系統固定在外墻外表面上所形成的建筑構造實體,簡稱外保溫工程。2.0.3紅外熱像法infraredthermography采用紅外熱成像裝置將外保溫系統表面的溫度分布拍攝成可視圖像,通過分析識別外保溫系統的熱工缺陷、空鼓、滲漏的檢測方法。2.0.4高頻雷達探測法high-frequencyradardetectionmethod基于電磁波反射原理,采用7GHz~8GHz的超高頻雷達對外保溫系統進行斷層掃描,獲得粘結砂漿分布、粘結面積及識別和定位外保溫系統內部缺陷的檢測方法。33基本規定3.0.1當外保溫工程出現下列情況時,可按本規程規定進行檢驗檢測:1對新建、既有外保溫工程質量有質疑;2外保溫工程出現開裂、空鼓、脫落和滲漏;3外保溫工程修繕;4遭受地震、大風、嚴重撞擊、自然災害等侵害;5其他需要。3.0.2外保溫工程的檢驗檢測,應按下列程序進行:1進行初始調查、現場查勘和資料搜集;2制訂檢驗檢測方案并經有關各方確認;3開展現場檢測;4檢測數據處理及分析,并給出檢測結果(必要時可返場復測);5檢測結果分析;6出具檢驗檢測報告。3.0.3外保溫工程的檢驗檢測報告應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內容:1工程概況;2檢測目的、范圍和內容;3檢測依據,包括相關標準、規范及委托方提供的資料;4檢測儀器設備;5抽樣情況、測點的布置;6檢測區域和內容;7檢測數據及結果;8檢驗結論。3.0.4因外保溫工程破損檢測造成局部損壞時,應及時采用保溫性能類似的材料進行修補。3.0.5外保溫工程的檢驗檢測,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建筑施工高處作業安全技術規范》JGJ80的規定。44外觀質量檢測3陰陽角、門窗洞口、女兒墻、空調板、檐口、變形縫、分格縫等節點的變形、脫層、開裂情況;6設計有穿過外保溫工程安裝的設備、穿墻管線時,穿過處的4.2.1可見光圖像成像儀像素不應小于1億,最小分辨率不應大于0.1mm。4.2.6輔助設備包括敲擊錘、望外墻面裂縫、防護層空鼓、滲水、面層粉化、目測、鋼卷尺測量、紅外熱像法、可見光圖像成像儀或非接觸式影像綜合分析儀拍攝檢查目測、敲擊錘敲擊、鋼卷尺測量陰陽角、門窗洞口、女兒墻、空調板、檐口、目測、鋼卷尺測量、可見光圖像成像儀或非接觸式影像綜合分析儀拍攝檢查、地面激光三外保溫工程托架處的缺陷目測、鋼卷尺測量防火隔離帶部位的開裂、空鼓、變形及脫落目測、紅外熱像法、鋼卷尺測量1外墻面裂縫、防護層空鼓、滲水、面層粉化、外墻面裂縫情況包括裂縫的分布規律、嚴重程度等;最不利部位的的條數、最大寬度、最大長度;防護層空鼓、滲水、面層粉化、起皮和響外保溫使用安全或節能效果的缺陷位置、面5飾面磚脫落的位置、面積;脫落處相鄰區域飾面磚脫落風險;相陰陽角、門窗洞口、女兒墻、空調板、檐口、超出現行驗收規范變形限值的變形值;可能影響外保溫使用安全或節能效外保溫工程托架處的缺陷托架處存在的缺陷,包括托架松動變形、螺栓缺失情況及其位置;相防火隔離帶部位的開裂、空鼓、變形及脫落65粘結強度和粘結面積比檢測5.1.1粘結強度檢驗批劃分應符合下列規定:1采用相同材料、工藝和施工做法的墻面,按扣除門窗洞口后的外保溫墻面面積劃分檢驗批;2新建外保溫工程檢驗批也可根據與施工流程相一致且方便施工與驗收原則,由施工單位與監理單位或建設單位協商確定。5.1.2飾面磚粘結強度的抽樣數量及測點分布應符合下列規定:1以每500m2同類基體飾面磚外保溫工程為一個檢驗批,不足500m2亦按一批計;2一個檢驗批測點數不應少于一組3個;3測點應隨機抽取,間距不應小于500mm,每連續三個樓層不應少于一組測點。5.1.3新建外保溫工程基層與粘結劑間粘結強度的抽樣數量及測點分布應符合下列規定:1每種類型的基層墻體為一個檢驗批,每批取5個測點;2測點的選取應有代表性。5.1.4保溫板與粘結劑間粘結強度的抽樣數量及測點分布應符合下列規定:1以每1000m2同類保溫系統為一個檢驗批,不足1000m2亦按一批計;2一個檢驗批測點數不應少于一組3個;3測點應隨機抽取,間距不應小于1m,每連續三個樓層不應少于一組測點。5.1.5粘結面積比檢測的取樣部位、數量及面積(尺寸),應符合下列規定:1以每1000m2同類保溫系統為一個檢驗批,不足1000m2亦按一批計;2一個檢驗批試樣數不應少于一組3個,每個試樣面積不少于1m2;3取樣部位應隨機確定,宜兼顧不同朝向和樓層,在下、中、上三個層面上分別選取,上部試樣上邊緣距外保溫墻體頂邊不少于300mm,下部試樣下邊緣距外保溫墻體底邊不少于200mm,不得在外墻施工前預先確定。5.2儀器設備5.2.1粘結強度檢測儀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數顯式粘結強度檢測儀》JG/T507的規定。5.2.2鋼直尺、鋼卷尺的分度值應為1mm。5.2.3飾面磚粘結強度檢測用標準塊尺寸為95mm×45mm×(6~8)mm或40mm×40mm×(6~8)mm,基層與粘結劑間粘結強度檢測用標準塊尺寸為40mm×40mm×(6~8)mm,標準塊材質應為45號鋼或鉻鋼。5.2.4輔助工具及材料包括:2粘結劑,拉伸粘結強度宜大于3.0MPa;4粘結面積檢測板;5照相設備。5.2.5高頻雷達掃描儀中心頻率應為7GHz~8GHz,波速誤差不應大于±5%,厚度測量誤差不應大于±10.0mm。5.3檢測方法I粘結強度檢測5.3.1粘結強度檢測除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建筑工程飾面磚粘結強度檢驗標準》JGJ/T110、《外墻外保溫工程技術標準》JGJ144和現行北京市地方標準《民用建筑節能現場檢驗標準》DB11/T555的要求外,尚應符合本節要求。75.3.2標準塊的粘貼應符合下列規定:1打磨拉拔區域表面,除去表面浮塵并保持干燥;2使用粘結劑將標準塊粘貼于外保溫相應面層上;3標準塊粘貼失敗時,可在相鄰位置重新按原流程打磨、清潔并粘貼。5.3.3切割應符合下列規定:1采用手動切割機沿粘貼標準塊的邊緣切割;2檢測飾面磚粘結強度時,從面磚表面切割至加強抹面層表面;3檢測保溫板與基層粘結強度時,斷縫應從保溫板材表面切割至基層墻體。5.3.4粘結強度檢測儀安裝應符合圖5.3.4規定,檢測步驟應符合下列規定:1將粘結強度檢測儀安裝至切割處理好的待檢區域,并用萬向接頭連接標準塊;2應安裝專用穿心千斤頂,使拉力桿通過穿心千斤頂中心并與標準塊垂直;3調整千斤頂活塞,擰緊拉力桿螺母,將儀器調零;4采用手搖或電動加載均應勻速加力,基層與粘結劑間粘結強度、保溫板與粘結劑間粘結強度的檢測時拉伸速度應為(5±1)mm/min;5加力至外保溫系統各層間粘結破壞或面磚脫離后,記錄粘結強度檢測儀的示值顯示器峰值,并標明破壞狀6檢測后降壓至千斤頂復位,取下粘結強度檢測儀;7記錄全部測點試件的讀數及破壞界面,讀數精確至0.01kN。當檢測結果不符合要求且粘結面積小于90%時,則該點應廢棄并重新選點進行檢測。1—拉力桿;2—萬向接頭;3—標準塊;4—5.3.5粘結面積比檢測除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建筑節能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標準》GB50411、現行地方標準《民用建筑節能現場檢驗標準》DB11/T555要求外,尚應符合本節要求。5.3.6剝離檢測應符合下列規定:1將粘結好的保溫板從墻上剝離,使用鋼卷尺測量被剝離的保溫板尺寸,計算保溫板的面積,精確至1mm2;2當不宜直接測量時,使用粘結面積檢測板測量保溫板及其粘結材料實粘部分,在板的一側劃分10mm間距的網格線,以10個格為一組;3將粘結面積檢測板有網格線的一側貼到墻面,調整到破開面的中間位置,粘結材料填充滿整個網格的記錄所占的網格數,未填充滿的網格按粘結材料占據網格面積計算。5.3.7高頻雷達探測法應符合下列規定:1高頻雷達設備可由人工直接操作或借助爬墻機器人等搭載工具進行遠程操作;2按照取樣原則確定、規劃檢測區域和檢測坐標,依次編號。檢測區域的確定應考慮邊界效應的影響,檢測85檢測完畢后,應檢查原始數據的完整性,若數據存6依據雷達掃描成像圖計算出粘結面積比,精確到1%。式中:fi—單個測點粘結強度(MPa),精確到0A?—單個測點斷面面積(mm2)。式中:S—粘結面積與保溫板面積的比值(%),精確至1%;A—實際粘結部分的面積(mm2);A—保溫板的面積(mm2)。96系統構造和保溫層厚度檢測6.1一般規定6.1.1外保溫系統構造檢測應采用鉆芯法或切塊法進行。保溫層為硬質保溫材料時宜采用鉆芯法,保溫層為軟質保溫材料時宜采用切塊法。6.1.2保溫層厚度檢測宜通過直接測量芯樣中保溫層厚度的方式進行。6.1.3外保溫系統構造檢測的取樣數量及分布應符合下列規定:1系統構造檢測應按單位工程劃分檢驗批,當外保溫工程損壞嚴重時,應增加檢驗批次。同工程項目、同施工單位且同期施工的多個單位工程可合并計算建筑面積;每30000m2可視為一個單位工程,不足30000m2也視為一個單位工程。單位工程中每種保溫系統構造的檢測不得少于3處,每處取一個芯樣;2取樣部位應隨機確定,位置應具代表性,兼顧不同朝向和樓層,不宜在同一個房間外墻上取2個或2個以上芯樣。6.2儀器設備6.2.1外保溫系統構造檢測的儀器設備主要包括:5照相設備。6.2.2鉆芯機應符合下列規定:1便攜且適合單人操作;2配備有金剛石或人造金剛石薄壁鉆頭,鉆頭胎體不得有肉眼可見的裂縫、缺邊、少角、傾斜及喇叭口變形;3鉆頭內徑宜為70mm;4工作行程宜大于300mm。6.2.3鋼直尺分度值為1mm,量程不小于300mm。6.3檢測方法6.3.1鉆芯法應按下列步驟進行檢測:1確定鉆芯部位和數量。帶有飾面磚的外保溫系統,宜剔除鉆芯部位的局部飾面磚,剔除時不應破壞保溫層;2固定鉆芯設備不應采用膨脹螺栓或其他任何可能破壞墻面的方法;3鉆芯時鉆芯設備的主軸應與外墻面垂直;4鉆芯時應鉆透保溫層到達基層表面,必要時可鉆透墻體;鉆芯時冷卻水不應進入墻內和污染墻面;5從鉆頭中取出的芯樣應完整;6對鉆取芯樣應進行標注或粘貼標簽,標明取樣位置、日期、編號等。6.3.2切塊法取芯時切割鋸或裁紙刀應垂直于外墻面,方形芯樣尺寸宜為100mm×100mm,其他檢測步驟同鉆芯法。6.3.3對鉆芯法或切塊法取得的芯樣進行表觀檢查,主要檢查外保溫系統的各層構造及施工做法,芯樣表觀信息不明確時,應結合取芯或切口位置的洞口進行內部查驗。6.3.4用鋼直尺環芯樣四周分別測量4處保溫層厚度值,精確到1mm。6.4.1記錄芯樣切割面顯示的外保溫系統各層的材料種類、施工做法,拍攝相應的照片,必要時可圖示表示系統構造組成。6.4.2芯樣4次測量值的算術平均值作為該芯樣保溫層厚度值,精確到1mm,用照相設備拍攝帶有刻度尺的芯樣測量照片,并記錄芯樣的位置信息。每個單項工程的保溫層厚度,以3個芯樣的保溫層厚度算術平均值表示,精7空鼓和滲漏檢測7.1一般規定7.1.1空鼓檢測應采用紅外熱像法結合敲擊或局部破拆驗證方式進行。7.1.2滲漏檢測應采用紅外熱像法結合局部破拆驗證方式進行。7.1.3紅外熱像法應按現行行業標準《建筑紅外熱像檢測要求》JG/T269和《紅外熱像法檢測建筑外墻飾面粘結質量技術規程》JGJ/T277的規定進行。7.1.4空鼓和滲漏檢測宜包含外保溫工程的全部區域。7.2儀器設備7.2.1紅外熱像儀除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建筑紅外熱像檢測要求》JG/T269和《紅外熱像法檢測建筑外墻飾面粘結質量技術規程》JGJ/T277的有關規定外,尚應符合以下要求:1紅外熱成像結果清晰穩定,具有圖像鎖定、記錄和存儲功能,并配有專用分析軟件;2檢測溫度范圍應在-20℃~100℃;3溫度分辨率應小于0.08℃;4測溫準確度:±2℃或讀數2%中的較大值;5所得圖像像素不應小于320bit×240bit;6可見區域不應小于1mrad。7.2.2輔助設備(工具)包括人工敲擊錘、鏨子、鋼卷尺、照相設備等。7.3檢測方法7.3.1記錄檢測日期、氣候狀況,繪制建筑平面輪廓圖,選擇測量范圍并進行編號,宜對外保溫工程進行全數檢測拍攝。7.3.2檢測時紅外設備應處于正常工作狀態。拍攝時應符合下列要求:1晴天且風速不宜大于4m/s;2被檢測建筑外墻的熱輻射或環境溫度應處于快速升高或降低的時段;3拍攝距離應控制在5m~50m范圍內;4拍攝仰角宜控制在45°以內。超過45°時應在檢測結果中注明;5分區進行拍攝,拍攝的圖像之間應有重合部分;6檢測時應同時拍攝同一部位可見光圖像。7.3.3宜對紅外熱圖像進行去噪、拼接、處理形成建筑外立面紅外整圖,輔助可見光成像,初步判定空鼓和滲漏位置。7.3.4對初步判定的空鼓或滲漏位置,選取典型點位進行人工敲擊或局部破拆驗證。7.4檢測結果7.4.1空鼓和滲漏檢測結果宜繪制建筑整體立面輪廓圖,在圖中標明缺陷的位置、范圍,并附紅外熱像圖和同位置可見光圖像。7.4.2空鼓或滲漏嚴重區域,應附局部檢測圖像以及破拆驗證情況說明。8錨栓抗拉承載力和分布檢測8.1一般規定8.1.1外保溫工程的錨栓抗拉承載力檢測應采用現場拉拔試驗方法進行。8.1.2外保溫工程的錨栓分布可采用鋼筋檢測儀、紅外熱像儀進行檢測,并結合局部破拆后進行檢查。8.1.3單位工程中采用相同材料、工藝和施工做法的墻體,按扣除窗洞后每1000m2的保溫墻面面積劃分為1個檢驗批,不足1000m2亦按1個檢驗批計。每個檢驗批錨栓抗拉承載力檢測5個錨栓。每個檢驗批錨栓分布檢測1處,每處檢測面積不宜少于2m2。檢驗位置應隨機確定,兼顧不同樓層和朝向。8.2.1拉拔儀除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外墻保溫用錨栓》JG/T366中對于拉拔儀的儀器性能規定外,尚應符合以下要求:1能連續平穩加載,系統誤差≤1.5%;2拉力最小分辨率為0.001kN;3測試時應能自動保持測試峰值。8.2.2鋼筋探測儀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混凝土中鋼筋檢測技術標準》JGJ/T152中對于鋼筋探測儀的儀器性能規8.2.3紅外熱像儀應符合本規程7.2.1條的規定。8.2.4輔助設備(工具)包括灰刀、鋼卷尺、照相設備等。8.3.1錨栓抗拉承載力檢測時應符合下列規定:1去除錨栓周圍的保溫板。當去除保溫板過程中導致錨栓松動或對錨固力有影響時,應重新選擇新測點;2安裝夾具及拉拔儀時,加載桿應置于錨栓的中心;3連續勻速加載直至錨栓拔出或錨栓圓盤脫開,總加荷時間為1min~2min;4記錄拉拔儀最大讀數,精確至0.01kN;5錨栓拔出時需測量錨栓的錨固深度,精確至1mm;6當抗拉承載力試驗出現裝置傾斜、構件邊緣劈裂等異常情況時,應作詳細記錄并將該試驗值舍去,另行選擇新測點進行補測。8.3.2對于外保溫工程局部區域內的錨栓分布進行檢測時,應符合以下規定:1選定待檢測的區域,采用鋼筋探測儀對金屬類錨栓進行無損探測,或采用紅外熱像儀對檢測區域進行掃描成像,確定錨栓位置后,現場對位置進行標記;2當鋼筋探測儀或紅外熱像儀無法檢測出錨栓位置時,應采用局部破拆裝飾層使錨栓圓盤外露的方式,直接檢查錨栓的分布。8.4.1單個錨栓破壞時的拉力值為該錨栓的抗拉承載力,每組中各錨栓抗拉承載力的最小值為該組的代表值。檢測結果中應包括錨栓的破壞狀態、錨固深度,并附有相應的照片。8.4.2宜以示意圖的形式記錄檢測區域錨栓的分布情況,應明確測區大小、錨栓位置等信息。9.1一般規定9.1.1當需要時,對新建外保溫工程和既有外保溫改造工程的各檢測結果進行檢驗評定應依據設計和現行的驗收標準。9.1.2當需要時,對既有外保溫工程的各檢測結果進行檢驗評定可依據原設計和施工時的驗收標準。9.2評定規則9.2.1當外保溫工程的分項檢測結果滿足設計和驗收標準要求時,該檢測項應評定為合格,否則應評定為不合格。9.2.2既有外保溫工程缺少設計、施工資料,無法確定建造標準的,檢測結果宜依據現行驗收標準進行評定。本規程用詞說明1為了便于在執行本規程條文時區別對待,對于要求嚴格程度不同的用詞說明如下:1)表示很嚴格,非這樣做不可的用詞:正面詞采用“必須”,反面詞采用“嚴禁”;2)表示嚴格,在正常情況下均應這樣做的用詞:正面詞采用“應”,反面詞采用“不應”或“不得”;3)表示允許稍有選擇,在條件許可時,首先應該這樣做的詞:正面詞采用“宜”,反面詞采用“不宜”;4)表示有選擇,在一定條件下可以這樣做的,采用“可”。2條文中指明應按其他有關標準執行的寫法為:“應符合……的規定”或“應按……執行”。1《建筑節能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標準》2《建筑施工高處作業安全技術規范》JGJ3《建筑工程飾面磚粘結強度檢驗標準》4《外墻外保溫工程技術標準》5《混凝土中鋼筋檢測技術標準》6《紅外熱像法檢測建筑外墻飾面粘結質量技術規程》7《建筑紅外熱像檢測要求》9《數顯式粘結強度檢測儀》JG/T510《民用建筑節能現場檢驗標準》DB11/T555北京市地方標準建筑外墻外保溫工程檢驗檢測技術規程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inspectionandtestinginsulationofbuildings條文說明1總則 3基本規定 194外觀質量檢測 4.1一般規定 204.3檢測方法 5粘結強度和粘結面積比檢測 215.3檢測方法 6系統構造和保溫層厚度檢測 26.1一般規定 26.3檢測方法 26.4檢測結果 27空鼓和滲漏檢測 7.1一般規定 8錨栓抗拉承載力和分布檢測 248.1一般規定 24 9.1一般規定 259.2評定規則 251.0.1自2000年左右開始,外墻外保溫系統逐漸成為本市建筑外墻節能保溫的主要型式,外墻外保溫相關的檢驗檢測工作,是確保外墻外保溫工程的施工質量、節能效果、使用安全等符合要求的重要技術手段。本規程對外墻外保溫工程中的現場檢驗檢測內容、技術方法等進行了規范和統一,特別納入了一些應用較為成熟的新檢測技術,以更好的服務于外保溫工程的檢驗檢測工作。1.0.2新建外墻外保溫工程指新建、改建、擴建建筑的在施外墻外保溫,既有外墻外保溫改造工程指對舊有的外保溫進行的改造,既有外墻外保溫工程指舊有的在使用過程中的外保溫。3基本規定3.0.1新建外保溫工程的施工及驗收,遵循現行的施工及驗收規范,過程中涉及到的檢驗檢測活動,當檢測條件符合時,本規程的檢測方法仍是適用的。對于檢驗檢測的理解,根據《合格評定-詞匯和通用原則》ISO17000的定義,“檢測”,指按照程序確定合格評定對象的一個或多個特性的活動,主要適用于材料、產品或過程;“檢驗”,以前稱“檢查”,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CNAS)于2015年統一改為“檢驗”,指審查產品設計、產品、過程或安裝并確定其與特定要求的符合性,或根據專業判斷確定其與通用要求的符合性的活動;本標準中對于建筑外墻外保溫工程檢測結果的評價,屬于“檢驗”,過程中某項參數數據的取得,則屬于“檢測”。3.0.2初始調查、現場查勘主要是查閱工程設計文件及相關的施工報驗資料,現場調查和記錄外保溫工程外觀現狀及缺陷情況,該前期活動對于外保溫工程的檢測方案制訂以及后期檢測活動的實施是非常重要的;制訂的檢驗檢測方案應經各方確認,主要是避免后期因檢測內容、數量、方法等可能引起的爭議。檢驗檢測方案應包括目的、范圍和委托方要求、依據標準、儀器設備、檢測內容及方法(含檢驗批的劃分、抽樣方法及數量)、進度計劃、人員及檢測區域的安全保障措施等。檢測方案制訂時要充分考慮項目的委托要求以及項目的實際狀況,制訂的方案既要內容完備又要具有可操作性。對于既有外墻保溫質量有所懷疑的區域,在方案制訂時可進行重點抽樣。3.0.3外保溫工程的檢測工作完成后,需要出具結果報告,出具報告的形式,應在項目前期踏勘和接受委托時就提前確定。本條只規定了報告中一般要包含的內容,對于不同項目的不同需求,檢驗檢測提供方可根據委托方的特定需求進行針對性撰寫,如委托方不需要對檢測數據和結果進行評定時,報告可僅進行到檢測數據和結果項,不進行檢驗評價。4外觀質量檢測4.1一般規定4.1.2本條列舉了外墻外保溫工程外觀質量檢測的內容,可根據檢測目的和委托方要求檢測相應的內容。建筑外墻外保溫工程常見缺陷類型包括裂縫、空鼓、脫落、粉化、疏松、分層、保溫系統翹曲以及保溫系統開裂帶來的滲水等缺陷。裂縫缺陷主要包括表面性裂縫、保溫板拼縫處產生裂縫、保溫層產生裂縫、基層結構引起裂縫等;空鼓根據其部位主要包括抹面層與飾面磚或涂料膩子層間空鼓、保溫層與抹面層間空鼓、保溫層本身強度不夠引起空鼓、基層與保溫層間空鼓等;滲水常見的包括陽臺窗與墻交叉處滲水、門窗口部位滲水、女兒墻部位滲水、分隔縫部位滲水、鐵爬梯和落水管等建筑構件根部滲水、墻面裂縫部位滲水等。外墻外保溫工程目視發現的缺陷部位的粘結質量、系統構造、空鼓和滲漏、錨栓抗拉承載力及分布檢測應按本規程相應的方法進行檢測。4.3檢測方法4.3.3外保溫工程表面開裂可導致一系列問題,如外墻滲漏和加速劣化,裂縫深度和數量決定了外墻滲漏和加速劣化的程度。因此,應根據外觀檢測結果選取檢驗單元內裂縫較多的最不利部位進行單位面積內裂縫情況的檢測。裂縫檢測進行拍照統計時,可在目標處安置長1m的標尺,拍照后統計1m2內可見裂縫的數量;也可用無人機搭載可見光圖像成像儀、非接觸式影像綜合分析儀檢測;表面裂縫的開裂情況可用小刀刮除裂縫一側飾面層后,觀察判定裂縫是否貫穿保護層,如裂縫貫通至保護層,繼續刮掉保護層,觀察判定保溫層是否開裂和貫通;其他表面缺陷的尺寸可用鋼卷尺直接量測。5粘結強度和粘結面積比檢測5.3檢測方法5.3.7建筑保溫材料的性質和厚度可能會影響高頻雷達的探測效果。因此,在使用高頻雷達進行建筑保溫粘結面積檢測時,需要根據具體的保溫材料類型和建筑表面的情況進行適當的校準和數據處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