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農民種植作業指導書Thetitle"Farmer'sPlantingOperationGuide"isspecificallydesignedforagriculturalistsseekingtoimprovetheirplantingtechniquesandyields.Thisguideisparticularlyusefulforfarmersengagedinfieldcrops,orchards,orvegetablecultivation,whereunderstandingthecorrectplantingprocedurescansignificantlyimpacttheoverallsuccessofthecrop.Itcoverstopicsrangingfromsoilpreparationandseedselectiontoplantingdepthsandtiming,ensuringthatfarmershavealltheessentialinformationattheirfingertipstomakeinformeddecisions.Theguideservesasacomprehensivereferencetoolforfarmersatvariousstagesoftheiragriculturaloperations.Whethertheyarenewtofarmingorlookingtoenhancetheirexistingpractices,thisdocumentprovidespracticaladvicethatcanbeimplementeddirectlyinthefield.Itaddressescommonchallengessuchassoilerosion,pests,anddiseases,offeringsolutionsandpreventivemeasurestosafeguardthehealthofthecrops.Toeffectivelyutilizethe"Farmer'sPlantingOperationGuide,"farmersarerequiredtoadheretotheoutlinedguidelinesandprocedures.Thisincludesfollowingtherecommendedplantingschedules,ensuringpropersoilconditions,andemployingsustainablefarmingpractices.Bymeticulouslyfollowingtheinstructions,farmerscanexpecttoachievehighercropyields,improvedqualityofproduce,andmoresustainableagriculturalpractices.農民種植作業指導書詳細內容如下:第一章農民種植基礎知識1.1土壤與肥料1.1.1土壤概述土壤是農業生產的基礎,其物理、化學和生物性質對農作物的生長具有的影響。土壤主要由礦物質、有機質、水分和空氣組成。了解土壤的基本性質,對于提高農作物產量和質量具有重要意義。1.1.2土壤分類根據土壤的質地、結構、肥力等特征,可以將土壤分為多種類型。例如,砂土、壤土、黏土等。不同類型的土壤具有不同的保水、保肥和供肥能力,農民應根據土壤類型合理選擇種植作物。1.1.3土壤改良針對土壤存在的問題,如鹽堿化、酸化、貧瘠等,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改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適宜性。常見的土壤改良方法有:施用有機肥料、石灰、石膏等。1.1.4肥料概述肥料是補充土壤養分、提高農作物產量的重要手段。肥料分為有機肥料和化學肥料兩大類。有機肥料主要包括動物糞便、綠肥、農作物秸稈等;化學肥料包括氮、磷、鉀等營養元素。1.1.5肥料施用技術合理施用肥料,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減少環境污染。肥料施用技術包括:底肥、追肥、葉面噴施等。農民應根據土壤肥力、作物需求等實際情況,科學選擇肥料種類和施用量。1.2種子選擇與處理1.2.1種子選擇選擇優質、高產、抗病性強的種子,是保證農作物產量和品質的關鍵。農民應根據種植地區、土壤條件、氣候特點等因素,選擇適宜的種子。1.2.2種子處理種子處理主要包括消毒、浸種、催芽等環節。通過處理,可以提高種子發芽率,減少病蟲害的發生。1.2.3種子消毒種子消毒可以減少病原菌的傳播,防止病蟲害的發生。常用的消毒方法有:熱水消毒、化學消毒等。1.2.4浸種與催芽浸種和催芽可以促進種子發芽,提高種子發芽率。農民應根據種子特性,選擇合適的浸種時間和催芽方法。1.3播種技術1.3.1播種方式播種方式主要有條播、點播、撒播等。農民應根據作物特性和土壤條件,選擇合適的播種方式。1.3.2播種深度播種深度對種子發芽和幼苗生長有很大影響。農民應根據土壤質地、氣候條件等因素,確定適宜的播種深度。1.3.3播種密度播種密度對作物產量和品質具有重要影響。農民應根據土壤肥力、作物特性等實際情況,合理確定播種密度。1.3.4播種時間播種時間對作物生長和產量有很大影響。農民應根據氣候條件、土壤狀況等因素,選擇適宜的播種時間。第二章耕作與施肥2.1耕作方式與方法2.1.1耕作方式耕作方式的選擇需根據土壤類型、作物種類、氣候條件等因素綜合考慮。以下為幾種常見的耕作方式:(1)深耕:指耕作層深度在20cm以上的耕作方式,適用于粘土質土壤和質地較重的土壤。深耕可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透氣性和蓄水能力。(2)淺耕:指耕作層深度在1015cm的耕作方式,適用于沙質土壤和質地較輕的土壤。淺耕可減少土壤擾動,保持土壤肥力。(3)耕翻:指將土壤翻轉,使耕作層與底層土壤混合的耕作方式。耕翻可改善土壤結構,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4)犁耕:指用犁具進行土壤耕作的方式。犁耕可減少土壤擾動,提高土壤保水能力。2.1.2耕作方法(1)適時耕作:根據作物生長周期和氣候條件,選擇適宜的時間進行耕作,以保證作物生長的需要。(2)耕作深度:根據土壤類型和作物需求,合理確定耕作深度,以利于作物根系生長。(3)耕作頻率:根據土壤狀況和作物需求,合理安排耕作頻率,以保持土壤肥力和水分。2.2施肥原則與技術2.2.1施肥原則(1)科學施肥:根據作物需肥規律、土壤肥力狀況和肥料特性,合理確定施肥種類、數量、時間和方法。(2)平衡施肥:保持氮、磷、鉀等營養元素的平衡供應,防止土壤養分失衡。(3)有機無機相結合:有機肥料與無機肥料相結合,提高肥料利用率,改善土壤結構。2.2.2施肥技術(1)基肥:在作物播種前,施入一定量的肥料,為作物生長提供基礎養分。(2)追肥:在作物生長過程中,根據作物需肥規律和土壤養分狀況,適時補充肥料。(3)葉面噴施:將肥料溶液噴施在作物葉面上,迅速補充作物所需養分。(4)滴灌施肥:將肥料溶液與灌溉水混合,通過滴灌系統施入土壤,提高肥料利用率。2.3有機肥料的使用有機肥料是來源于動植物殘體的有機物質,含有豐富的營養元素和微生物,對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結構具有重要作用。以下為有機肥料的使用方法:(1)堆肥:將農作物秸稈、綠肥、禽畜糞便等有機物質進行堆積發酵,制成有機肥料。(2)漚肥:將有機物質與土壤混合,進行厭氧發酵,制成有機肥料。(3)直接施用:將有機物質直接施入土壤,為作物提供養分。(4)生物有機肥:將有機物質與微生物菌劑混合,制成生物有機肥料,提高肥料效果。第三章植物保護3.1病蟲害識別與防治3.1.1病蟲害識別病蟲害是影響農作物生長的主要因素之一。為了保證農作物的健康生長,農民應掌握病蟲害的識別方法。以下為常見病蟲害的識別要點:(1)病害識別:觀察植株的葉片、莖、果實等部位,注意以下癥狀:a.葉片:斑點、萎蔫、畸形、壞死等;b.莖:腐爛、開裂、畸形、變色等;c.果實:斑點、腐爛、變形等。(2)蟲害識別:觀察植株上的害蟲及其危害痕跡,注意以下特征:a.害蟲形態:顏色、大小、形狀等;b.危害痕跡:咬痕、排泄物、絲網等。3.1.2病蟲害防治(1)預防措施:a.選擇抗病品種;b.種植前進行土壤消毒;c.合理輪作;d.加強田間管理,保持植株生長環境清潔。(2)物理防治:a.人工捕捉害蟲;b.利用誘蟲燈、誘蟲板等物理方法誘殺害蟲;c.清除田間雜草,減少病蟲害滋生場所。(3)化學防治:a.選擇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b.按照農藥使用說明進行噴灑;c.注意用藥間隔期,避免農藥殘留。3.2草害控制3.2.1草害識別草害是指農田中生長的雜草對農作物生長造成的影響。以下為常見草害的識別要點:(1)一年生雜草:生長周期短,種子繁殖;(2)多年生雜草:生長周期長,地下莖或根繁殖;(3)雜草形態:顏色、大小、形狀等。3.2.2草害控制方法(1)預防措施:a.選擇合適的種植地,避免雜草滋生;b.清除田間雜草,減少種子來源;c.合理輪作,降低雜草種群密度。(2)物理防治:a.人工除草;b.機械除草;c.利用生物技術,如種植覆蓋作物等。(3)化學防治:a.選擇高效、低毒、低殘留的除草劑;b.按照除草劑使用說明進行噴灑;c.注意用藥間隔期,避免除草劑殘留。3.3農藥使用與管理3.3.1農藥分類農藥主要包括殺蟲劑、殺菌劑、除草劑、植物生長調節劑等。農民在使用農藥時,應了解各類農藥的作用特點,合理選擇。3.3.2農藥使用原則(1)選擇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2)按照農藥使用說明進行噴灑;(3)注意用藥間隔期,避免農藥殘留;(4)做好農藥的安全使用,防止人、畜中毒。3.3.3農藥管理(1)儲存管理:農藥應儲存在干燥、通風、避光的環境中,避免潮濕、高溫、低溫等條件影響農藥效果;(2)使用管理:農民在使用農藥時,應遵循農藥使用原則,保證用藥安全;(3)廢棄農藥包裝處理:廢棄的農藥包裝應集中收集,按照相關規定進行處理,防止污染環境。第四章水稻種植技術4.1水稻種植環境水稻作為一種重要的糧食作物,其生長環境對產量和品質具有重要影響。水稻種植環境主要包括氣候條件、土壤條件和水源條件。4.1.1氣候條件水稻生長需要溫暖濕潤的氣候,適宜的生長溫度為2030℃。光照充足、雨量適中、無霜期長的地區適宜水稻種植。4.1.2土壤條件水稻生長對土壤要求較高,適宜在肥沃、排水良好的水稻土中種植。土壤pH值在6.07.0之間為宜,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水稻生長。4.1.3水源條件水稻種植需要充足的水源,以保證水稻在不同生長階段的需水量。水源要清潔,無污染,以免對水稻生長造成不利影響。4.2水稻種子處理與播種4.2.1種子處理播種前,應對水稻種子進行以下處理:(1)篩選:去除雜質、破損和病弱種子,保證播種質量。(2)消毒: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浸泡30分鐘,以減少病原菌侵染。(3)浸種:將處理后的種子放入清水中浸泡24小時,使其充分吸水。4.2.2播種播種時間應根據當地氣候條件確定。一般采用濕潤育秧和旱育秧兩種方式。(1)濕潤育秧:將浸泡后的種子均勻撒在秧床上,覆蓋12cm厚的細土,保持土壤濕潤。(2)旱育秧:在秧床上開溝,溝距20cm,將浸泡后的種子均勻撒在溝內,覆土鎮壓。4.3水稻田間管理4.3.1水稻移栽水稻移栽應在秧苗生長到45葉期進行。移栽前,對本田進行翻耕、平整,施足底肥。移栽時,保持秧苗根系完整,栽植深度以23cm為宜。4.3.2水稻施肥水稻生長過程中,應根據土壤肥力和水稻生長狀況,合理施用氮、磷、鉀肥料。一般采用“前促、中控、后補”的原則,保證水稻生長所需養分。4.3.3水稻灌溉水稻灌溉應根據水稻生長階段和氣候條件進行。移栽后要保持水層,促進根系生長;拔節期至抽穗期,保持濕潤灌溉;灌漿期至成熟期,適當減少灌溉次數,防止倒伏。4.3.4水稻病蟲害防治水稻病蟲害防治應采取“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策略。主要包括農業防治、生物防治、化學防治等措施。4.3.5水稻收獲水稻成熟后,應及時收獲。收獲前,對本田進行排水,降低土壤濕度。收獲時,選擇晴朗天氣,采用機械化收割,保證水稻產量和品質。第五章玉米種植技術5.1玉米種植環境玉米種植環境的適宜性直接關系到玉米的生長發育及產量品質。在選擇玉米種植地時,應充分考慮以下因素:5.1.1土壤條件玉米對土壤的適應性較廣,但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中生長更為理想。土壤pH值在6.07.0之間為宜。5.1.2氣候條件玉米生長期間,適宜的溫度范圍為1030℃,最適溫度為2225℃。在我國北方地區,玉米生長季節的積溫應達到2800℃以上。同時玉米對光照敏感,光照不足會影響其生長發育。5.1.3水分條件玉米生長期間需水量較大,但不宜過多。在播種前要保證土壤濕度適中,以滿足種子發芽的需要。生長期間要保持土壤濕潤,防止干旱。5.2玉米種子處理與播種5.2.1種子處理在播種前,應對玉米種子進行以下處理:1)晾干:將種子晾干,以防止播種后發生霉變。2)消毒: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浸泡種子30分鐘,撈出晾干。3)浸種:將消毒后的種子浸泡在清水中46小時,撈出晾干。4)催芽:將浸泡后的種子放在25℃左右的恒溫環境中,催芽至露白。5.2.2播種播種時間應根據當地氣候條件及土壤狀況確定。一般而言,播種適期為春季土壤溫度穩定在10℃以上時。播種深度以35cm為宜,行距6080cm,株距2530cm。5.3玉米田間管理5.3.1水分管理玉米生長期間,要保持土壤濕潤。播種后應及時澆灌,促進種子發芽。生長期間,根據土壤濕度及天氣狀況適時灌溉。5.3.2施肥管理玉米對肥料的需求較高,應根據土壤肥力及玉米生長狀況合理施肥。底肥以有機肥為主,追肥以氮肥為主。拔節期和抽雄吐絲期是玉米施肥的關鍵時期。5.3.3病蟲害防治玉米生長期間,常見病蟲害有玉米螟、玉米蚜、紋枯病、大小斑病等。防治方法包括農業防治、生物防治、化學防治等。在防治過程中,要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5.3.4田間管理1)中耕除草:玉米生長期間,要進行23次中耕除草,以保持土壤疏松、濕潤。2)拔除弱苗:在玉米生長過程中,要及時拔除弱苗、病苗,減少養分消耗。3)打頂去雄:在玉米抽雄吐絲期,可適當打頂去雄,以提高產量。第六章小麥種植技術6.1小麥種植環境6.1.1氣候條件小麥種植對氣候條件具有一定的要求。適宜的氣候條件包括:溫度適中、光照充足、降水適中。一般來說,小麥生長期間的日均溫度應在10℃至25℃之間,光照時數應達到8小時以上,降水量保持在400至600毫米。6.1.2土壤條件小麥種植對土壤要求較高。適宜種植小麥的土壤類型包括:壤土、沙壤土、輕壤土等。土壤pH值應在6.5至7.5之間,肥力較高,排水良好。6.2小麥種子處理與播種6.2.1種子處理在播種前,應對小麥種子進行處理,以提高發芽率和生長速度。具體步驟如下:(1)篩選:挑選粒大、飽滿、無病蟲害的種子。(2)曬種:將篩選后的種子攤放在陽光下,曬干種皮,提高發芽率。(3)消毒:使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浸泡種子30分鐘,以殺死種子表面的病原菌。6.2.2播種播種應遵循以下原則:(1)適時播種:根據當地氣候條件,選擇適宜的時間進行播種。一般而言,北方地區適宜在9月至10月播種,南方地區適宜在10月至11月播種。(2)適量播種:根據土壤肥力和種植密度,確定適宜的播種量。一般每畝播種量在10至15公斤。(3)播種深度:小麥種子播種深度應在3至5厘米,過深會影響發芽和生長。6.3小麥田間管理6.3.1水分管理小麥生長期間,要根據土壤水分狀況和氣候條件進行合理灌溉。播種前要澆足底墑水,生長期間要保持土壤濕潤,但不宜過濕。6.3.2施肥管理小麥生長過程中,要合理施用肥料,以保證營養供應。具體施肥措施如下:(1)基肥:在播種前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料,每畝施用量為3000至5000公斤。(2)追肥:在小麥生長期間,根據生長狀況適量追施氮肥、磷肥和鉀肥。6.3.3病蟲害防治小麥生長期間,要密切關注病蟲害的發生,及時采取措施進行防治。主要病蟲害有:(1)銹?。哼x用抗病品種,加強栽培管理,降低濕度。發病初期,噴灑20%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進行防治。(2)蚜蟲:選用抗蚜品種,及時清除田間雜草,降低蟲源。發生蚜蟲危害時,可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噴霧防治。6.3.4田間除草小麥生長期間,要定期進行田間除草,以減少雜草對小麥生長的影響。除草方法包括人工除草和化學除草。化學除草劑可選用的藥物有:10.8%高效蓋草能乳油、20%克無蹤水劑等。第七章蔬菜種植技術7.1蔬菜種植環境蔬菜種植環境的優化是提高蔬菜產量和品質的關鍵因素。以下是蔬菜種植環境的相關內容:7.1.1土壤條件蔬菜生長需要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土壤質地、pH值、有機質含量等對蔬菜生長影響較大。種植前應對土壤進行改良,以滿足蔬菜生長需求。7.1.2氣候條件蔬菜生長對氣候條件有較高要求,主要包括溫度、光照、濕度等。應根據當地氣候特點選擇適宜的蔬菜品種,保證蔬菜生長的氣候適應性。7.1.3水源條件蔬菜生長過程中需要充足的水分,水源條件對蔬菜產量和品質有直接影響。保證水源充足、清潔,合理調配水資源,提高水分利用效率。7.2蔬菜種子處理與播種蔬菜種子處理與播種是蔬菜種植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以下為相關技術要點:7.2.1種子選擇選擇具有良好遺傳特性、抗病性強、產量高的蔬菜品種。種子質量應符合國家標準,保證播種后蔬菜生長健康。7.2.2種子處理播種前應對種子進行消毒、浸種等處理,以減少病蟲害的發生。消毒方法有化學消毒、物理消毒等,應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處理方法。7.2.3播種根據蔬菜品種、土壤條件和氣候特點,選擇合適的播種時間和方法。播種深度、密度等參數應根據蔬菜生長需求進行調整。7.3蔬菜田間管理蔬菜田間管理是保證蔬菜生長健康、提高產量的關鍵環節,以下為蔬菜田間管理的主要內容:7.3.1施肥根據蔬菜生長需求和土壤條件,合理施用有機肥、化肥等。施肥應遵循“少量多次、均衡施肥”的原則,以提高肥料利用率。7.3.2灌溉根據蔬菜生長周期和氣候變化,合理安排灌溉時間和水量。灌溉方式可選擇滴灌、噴灌等,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7.3.3病蟲害防治加強蔬菜病蟲害防治工作,采取綜合防治措施,包括農業防治、生物防治、化學防治等。發覺病蟲害應及時處理,減少損失。7.3.4中耕除草定期進行中耕除草,以改善土壤通氣性、提高土壤肥力,減少雜草對蔬菜生長的影響。7.3.5采收與運輸適時采收蔬菜,保證蔬菜品質。采收后應盡快進行預冷、分級、包裝等處理,保證蔬菜在運輸過程中保持新鮮。第八章果園管理8.1果園建立與規劃8.1.1選址與規劃果園的選址應遵循以下原則:土壤肥沃、排水良好、光照充足、交通便利、水源充足、遠離污染源。在選址過程中,應對地形、土壤、氣候等因素進行全面評估。果園規劃應充分考慮地塊形狀、大小、坡度等因素,合理布局道路、排灌系統、防護林等。8.1.2土壤改良果園建立前,應對土壤進行改良,提高土壤肥力。具體措施包括:深翻土壤、施用有機肥料、調整土壤酸堿度、補充微量元素等。8.1.3品種選擇與配置根據當地氣候條件、市場需求和消費者口味,選擇適宜的果樹品種。同時合理配置早、中、晚熟品種,以滿足市場需求。8.2果樹修剪與疏花疏果8.2.1修剪原則果樹修剪應遵循以下原則:保持樹體結構合理,促進生長與結果的平衡;剪除病蟲枝、干枯枝、交叉枝、重疊枝等;保持樹冠通風透光,提高光合作用效率。8.2.2修剪方法修剪方法包括冬季修剪和夏季修剪。冬季修剪主要任務是剪除病蟲枝、干枯枝、交叉枝等,調整樹體結構;夏季修剪主要任務是疏除過密枝、徒長枝,促進果實生長。8.2.3疏花疏果疏花疏果的目的是為了提高果實品質和產量。具體操作如下:(1)疏花:在花蕾期,疏除過密的花蕾,保留適量的花蕾。(2)疏果:在果實生長發育期,疏除病弱果、畸形果、過密果,保留優質果。8.3果園病蟲害防治8.3.1病蟲害防治原則病蟲害防治應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采用農業、生物、化學等多種手段,實現病蟲害的有效控制。8.3.2農業防治措施(1)加強果園管理,提高樹體抗病能力。(2)合理施肥,保持土壤肥力。(3)及時清除果園內的病殘枝、落葉,減少病原菌和害蟲的越冬場所。(4)加強排水,降低果園濕度,減少病蟲害的發生。8.3.3生物防治措施(1)保護和利用天敵,如捕食性昆蟲、寄生性昆蟲等。(2)利用生物農藥,如病毒、細菌、真菌等生物制劑。(3)推廣生物防治技術,如性信息素誘殺、生物菌劑防治等。8.3.4化學防治措施(1)選擇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2)合理使用農藥,避免濫用和過量使用。(3)交替使用不同類型的農藥,減緩害蟲抗藥性的發展。(4)注意農藥的安全間隔期,保證農產品質量。第九章畜牧養殖技術9.1畜牧養殖環境畜牧養殖環境是影響畜牧養殖效益和質量的重要因素。在選擇畜牧養殖環境時,應遵循以下原則:(1)地理位置:養殖場地應選擇在地勢較高、通風良好、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的地區,有利于降低疫病傳播風險,提高養殖效益。(2)氣候條件:充分考慮當地的氣候特點,選擇適宜養殖的畜種。例如,在寒冷地區應選擇耐寒性較強的畜種,在炎熱地區則選擇耐熱性較強的畜種。(3)生態環境:養殖場地應遠離污染源,保證生態環境良好,有利于畜產品的品質和安全。(4)防疫要求:養殖場地應具備完善的防疫設施,如隔離區、消毒池等,保證養殖環境的安全。9.2畜牧養殖品種選擇畜牧養殖品種選擇應遵循以下原則:(1)市場前景:選擇具有廣闊市場前景的畜種,有利于提高養殖效益。(2)適應性:選擇適應當地環境、生長迅速、繁殖能力強的畜種。(3)經濟效益:根據養殖成本和市場需求,選擇經濟效益較高的畜種。(4)遺傳特性:選擇具有優良遺傳特性的畜種,有利于提高養殖效益。9.3畜牧養殖管理與疫病防治9.3.1畜牧養殖管理(1)飼養管理:根據畜種的生長需求,合理搭配飼料,保證營養均衡。同時注意觀察畜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四川職業技術學院《高級機器學習》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遼寧城市建設職業技術學院《人類疾病動物模型》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江陰職業技術學院《數字矢量設計》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蘭州城市學院《結構力學一》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外墻施工承包合同
- 商務居間合作合同
- 智慧交通智能停車場管理系統
- 勞動合同應屆畢業生實習協議書
- 《天氣現象》天氣與植物課件
- 土建程施工合同范本
- 4.2依法履行義務 課件-2024-2025學年統編版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下冊
- 2025年江蘇省安全員C證(專職安全員)考試題庫
- 《上海金茂大廈》課件
- 2025年河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高職單招職業技能測試近5年??及鎱⒖碱}庫含答案解析
- 打造具有競爭力的農行合規文化品牌
- 第三章-公安情報工作研究
- 寧德時代供應商申請入庫教程
- 網絡與信息安全專業國家技能人才培養工學一體化課程設置方案
- 四川省樂山市(2024年-2025年小學六年級語文)部編版階段練習(下學期)試卷及答案
- 2024年西式面點師技師考試試題庫附答案
- Unit+6+The+power+of+plants+大單元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外研版英語七年級上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