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海某中學高考沖刺三語文試題(含解析)_第1頁
2025年上海某中學高考沖刺三語文試題(含解析)_第2頁
2025年上海某中學高考沖刺三語文試題(含解析)_第3頁
2025年上海某中學高考沖刺三語文試題(含解析)_第4頁
2025年上海某中學高考沖刺三語文試題(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年上海曹楊二中高考沖刺(3)語文試題試卷

考生請注意:

1.答題前請將考場、試室號、座位號、考生號、姓名寫在試卷密封線內,不得在試卷上作任何標記。

2.第一部分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需將答案寫在試卷指定的括號內,第二部分非選擇題答案寫在試卷題目指定的

位置上。

3.考生必須保證答題卡的整潔。考試結束后,請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

1、在下面一段話的空缺處依次填入詞語,最恰當的一組是()

山水最懂得時間。四季總在它們身上投射。一年之中最好看的還是春夏萬物生長時,綠水青山一派蔥

蘢朗然,自然的韻律也較別時更加明快。“山林歟,皋壤歟,使我欣欣然而樂歟!”這時尋山走水,喜悅大概會主

動,也讓人感受一番莊子的O

A.更換投懷送抱意氣揚揚

B.更迭曲意逢迎道遙自得

C.更迭投懷送抱逍遙自得

D.更換曲意逢迎意氣揚揚

2、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班)固字孟堅,年九歲,能屬文誦詩賦。及長,遂博貫載籍。所學無常師,不為章句,舉大義而已。永平初,

東平王蒼以至戚為騾騎將軍輔政,開東閣,延英雄。時固始弱冠,奏記說蒼,薦桓梁、晉馮諸人,蒼納之。父彪卒,

歸鄉里。固以彪所續前史未詳,乃潛精研思,欲就其業。既而有人上書顯宗,告固私改作國史者,有詔下郡,收固系

京兆獄,盡取其家書。固弟超恐固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馳詣闕上書,具言固著述意。顯宗甚奇之,召詣校書部,

與前睢陽令陳宗、長陵令尹敏、司隸從事孟異共成世祖本紀,遷為郎。固又作列傳、載記二十八篇,奏之。帝乃復使

終成前所著書。固以為漢紹年運,以建帝業,至于六世,史臣乃追迷功德,私作本紀,編于百王之末,廁于秦、項之

列,太初以后,闕而不錄,故探撰前記,綴集所聞,以為《平書》。圉自永生史蛤受迢澄精機用三士余生至建初史及感

當世甚重其書學者莫不諷誦焉永元初,大將軍竇憲出征匈奴,以固為中護軍,與參議。北單于聞漢軍出,遣使款居延

塞,欲修呼韓邪故事,朝見天子,請大使。憲上遺固行中郎將事,將數百騎與虜使俱出居延塞迎之。會南匈奴掩破北

庭,聞虜中亂,引還,及竇憲敗,固先坐免官。固不教學諸子,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初,洛陽令種兢嘗行,

固奴干其車騎,吏椎呼之,奴醉罵,兢大怒,畏憲不敢發,心銜之。及竇氏密等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獄中,

時年六十一。詔以譴責兢,抵主者吏罪。

迨日:司馬遷、班固父子,其言史官載籍之作,大義粲然著矣。議者威稱二子有良史之才。遷文直而事核,固文贍

而事詳。若固之序事,不激詭,不抑抗力贍而不穢,詳而有體,使讀之者亶霎②而不厭,信哉其能成名也。彪、固譏

遷,以為是非頗謬于圣人。然其論議常排死節,否正直,而不敘殺身成仁之為美,則輕仁義,賤守節愈矣。固傷遷博

物洽聞,不能以智免極刑。然亦身陷大戮,智及之而不能守之。嗚呼,古人所以致論于目睫也。

(節選自《后漢書?班彪列傳》)

(注)①抑抗:縮小與夸張。②亶亶(wei):不倦。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斷句的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固自永平中始受詔潛精積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當世甚重其書學者莫不諷誦焉

A.從文化常識看,句中的“永平”“建初”等年號表示時間,所以“固自永平中始”與“至建初中”后都應該斷開。

B.從句意看,“潛精積思二十年”是“詔”的具體內容,所以“受詔潛精積思二十年”是一個表意完整的句子。

C.從語法角度分析,“重”形容詞用作動詞,作“當世”的謂語,與“其書”構成動賓結構,故“其書”后要斷開。

D.從句間關系看,“重其書”是“當世”“莫不諷誦焉”的原因,所以“莫不諷誦焉”前應斷開。

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堯是傳說中上古部落聯盟首領,《史記》記載其為“五帝”之一,是儒家推崇的圣明君主。

B.賓客是指古代同宗族出身的或投靠依附王侯貴族并為其效命的門客,文中指竇氏的族人。

C.《漢書》是中國第部紀傳體斷代史,與《史記》《后漢書》《三國志》并稱為“前四史”。

D.論是附在史傳后面的評語,多是對歷史事件和人物的評論,有時也是作者的諷喻或感慨。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班固聰穎多才,年輕有為。他九歲時就能寫詩作文,長大后博覽群書,不拘泥于一家學說;剛成年就向劉蒼薦才并

被接納。

B.班固經歷磨難,矢志修史。他被人舉報私修官史而遭遇了牢獄之災;在班超營營救澄清冤情后,被皇帝召到校書部

繼續著書。

C.班固潛心著述,享譽當時,他追溯記述帝王的功德,私下里撰寫他們的本紀,人們稱贊他與司馬遷都具有優秀史官

的才能。

D.班固治家無方,牽連被害。班固疏于管教家人,因奴仆醉酒冒犯種兢而被其懷恨在心,后來遭到種兢挾私報復,被

害致死。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固弟超恐固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馳詣闕上書,具言固著述意。

(2)會南匈奴掩破北庭,聞虜中亂,引還,及竇憲敗,固先坐免官

5.請結合文本簡要概括《漢書》的優點和不足。

3、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從“,”內外兩個方面說明了導致亡國的原因。

(2)《赤壁賦》中寫作者與友人于扁舟舉杯共飲的句子是","。

(3)杜甫《登高》中“,”兩句為我們營造了一幅氣勢磅礴的長江秋日圖。

4、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沈文秀,金仲遠,吳興武康人,司空慶之弟子也。前廢帝即位,為安南錄事參軍。景和牛千,立青州剌史。時帝

狂悖無道,內外憂危,文秀將之鎮,部曲出屯亨了,說慶之口:“此人性情無常,猜甚,將來之禍,事又難測。今因

此眾力,圖之易于反掌,千載一時,萬不可失。”慶之不從。文秀固請非一,終不回。文秀既行,慶之果為帝所殺。

慶之死后,帝遣江方興領兵誅文秀。太宗已定亂,馳驛駐之,方興為文秀所執,尋見釋遣還。時晉.安王子勛據尋怛反

叛左師外過征兵文著遣劉費之軍赴朝理時徐州剌史爵安都已同于勛遣便報支委以巴方無舉效仝同逆其秀即令迎之等旦

應安都彌之等尋歸順。

彌之青州強姓,門族甚多,諸宗從相合率奔北海,據城以拒文秀。文秀遣軍主解彥士攻北海陷之,伯宗合率鄉兵,

復克北海,因率所領向青州所治東陽城。文秀拒之,伯宗戰敗。玄邈、僧嵩等并進軍攻城,每戰輒為文秀所破。三年

二月,文秀歸命請罪,即安本任。八月,凈蜀郡公拔式等馬步數萬人入西郭,直至城下。文秀使輔國將軍垣遞擊破之。

四年,進文秀號右將軍,拿五百戶。虜圍青州積久,太宗所遣救兵并不敢進。文秀被圍三載,外無援軍,士卒為

之用命,無離叛者,日夜戰斗,甲胄生機虱。五年正月二十四日,遂為虎所陷。城敗之日,解釋戎衣,緩服靜坐,命

左右取所持節。虜既入,兵刃交至,問日:“青州刺史沈文秀何在?”文秀厲聲目:“身是。”因執之,牽出聽事前,

剝取衣服。時白曜在城西南角樓,裸縛文秀至曜前,執之者令拜,文秀日:“各二國大臣:無相拜之禮。”曜命還其

衣,為設酒食,鎖送桑乾。

文秀在桑乾凡十九年,齊之永明四年,病死,時年六十一。

(節選自《宋書?沈文秀傳》)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時晉安王子勛據尋陽反叛/六師外討征兵/文秀遣劉彌之軍赴朝廷/時徐州刺史薛安都已同子勛/遣使報文秀/以四方

齊舉/勸令同逆/文秀即令彌之等回應安都

B.時晉安王子勛據尋陽反叛/六師外討征兵/文秀遣劉彌之軍赴朝廷/時徐州刺史薛安都已同子勛/遣使報文秀/以四方

齊舉/勸令同逆文秀/即令彌之等回應安都

C.時晉安王子勛據尋陽/反叛六師外討征兵/文秀遣劉彌之軍赴朝廷/時徐州刺史薛安都已同子勤/遣使報文秀/以四方

齊舉/勸令同逆文秀/即令彌之等回應安都

D.時晉安王子勛據尋陽/反叛六師外討征兵/文秀遣劉彌之軍赴朝廷/時徐州刺史薛安都已同子勵/遣使報文秀/以四方

齊舉/勸令同逆/文秀即令彌之等回應安都

2.下列對文中加橫線詞語的相關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字”是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義的名字。古代男子20歲女子十五歲,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

一與本名涵義相關的別名,稱之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稱其表德之字。后稱字為表字。

B.刺史,又稱刺使,職官。“刺”是檢核問事的意思,即監察之職。“史”為“御史”之意。刺史制度,作為漢代中

央政府對地方政府所實行的一種較為完備、系統的監察制度,有其產生、形成的歷史過程。漢代刺史制度是對秦代監

御史制度的繼承。

C.虜,索虜,南北朝時南朝對北朝的辱稱,索指發辮,因古代北方民族多有發辮。

D.遷,調動官職,包括升級、降級、平調三種情況。為易于區分,人們常在遷的前面或后面加一個字,升級叫遷升、

遷授、左遷;降級叫遷謫;平調叫轉遷、遷掉;離職后復官叫遷復。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沈文秀能明晰形勢,準確作出預判。前廢帝性情無常,猜忌心嚴重,朝廷內外人人自危,他勸說慶之行廢立之事,

慶之不聽,他走后,慶之果然被殺害。

B.沈文秀有軍事才能,多次打敗對手。他派解彥士攻陷北海,又阻擊伯宗,使伯宗大敗;在和北虜作戰時,又打敗了

玄邈、僧嵩、蜀郡公拔式等。

C.沈文秀得將士之心,將士為之盡力。他被敵人圍困了三年,外無援軍,將士們愿意為他效力,日夜戰斗,盔甲上都

生出了虱子,但是卻沒有一人叛離。

D.沈文秀對故國忠誠,不肯屈膝折節。面對虜敵和對著他的兵刃,他毫不畏懼,厲聲以對;被剝去衣服,捆到白曜

面前,他不肯下跪,有浩然之氣。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⑴太宗已定亂,馳驛駐之,方興為文秀所執,尋見釋遣還。

(2)城敗之日,解釋戎衣,緩服靜坐,命左右取所持節。

5、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下面小題。

馬上①

(宋)陸游

殘年流轉似萍根,馬上傷春易斷魂。烘暖花無經日蕊,漲深水過去年痕。

迷行每問樵夫路,投宿時敲竹寺門。不信太平元有象②,牛羊點點散煙村。

注:①此詩乾道八年春(1172年)作于梁山至鄰山(今四川渠縣)道中。②象,標志。

1.頷聯寫景,選取“花”“水”意象,抒發了詩人之情。

2.尾聯化用蘇軾《山村五絕》(其一)的“無象太平還有象,孤煙起處是人家”,請結合詩句,從手法運用、思想內

容角度分析兩詩的異同點。

6、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選3小題)

⑴孔子謂季氏:,是可忍也,?(《論語》)

⑵故木受繩則直,,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o(荀子《勸學》)

⑶且矯詔紛出,,,不敢復有株治。(張溥《五人墓碑記》)

⑷青山隔送行,,o(王實甫《長亭送別》)

⑸葉上初陽干宿雨,,。(周邦彥《蘇幕遮》)

7、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題。

窗根上掛串紅辣椒

王長元

村長帶著那撥兒人進屋的時候,老太太正在掃地。灰塵沸沸揚揚飄浮起來,仿佛是鮮活的跳蚤在空氣中上下跳動,

弄得人眼睛迷迷茫茫。

“那啥,頂子哪?”

二嬸:“下甸子打草去啦。”

村長:“啥時走的?”

二嬸:“小半個月啦。”

村長:“回來過沒?”

二嬸:“沒。”

村長吸溜一下鼻子,“二嬸,還不知道吧,頂子出事了。”

二嬸就一驚:“出了啥事?”

村長:“殺人啦,頂子。這不,官家正尋他哪!”

“啥?”老太太便呆在那里,眼睛就直直地看著炕沿上那幾個人。她這才發現其中一個戴著大蓋帽的已經帶了綁

繩和黑亮亮的槍。立馬她心一顫動,眼仁兒就朝上翻過去,人便跟著向門框斜過去。幾個人驚恐地奔了過去,將老太

太放到炕上。

一忽兒,老太太的鼻翅兒扇動了一下,睫毛眨動起來。翻轉的眸子雖歸了原位,但依舊是愣愣向上看著。

“二嬸,你看你啥個身板還不知道,上甚火?既是殺了人,頂子就不是原先的頂子了,那便是犯了王法。犯了王

法的頂子你還傷心個甚!麻溜緩緩,人家公安局還有事情跟你說。”

老太太眸子這才轉了一輪兒,一汪亮亮的濕潤便映在里面。

看著老太太有了活氣,警察就輕輕一笑,說:“老人家,您的心情我們是理解的,但是兒子殺了人,犯了罪,如

今又跑掉了。這,國法是不能容的。我們希望您控制住感情,配合我們來抓兇犯。否則,比如說包庇兒子、袒護兒子,

那樣您老人家也有罪了。按我們的經驗,您的兒子還會回家來的,那時您必須報告我們。”

“頂子真若是回家,你可得說呀!”村長眼睛覷覷著,沖著她說,“要不,那叫什么?對,叫窩藏。二嬸,咱可

不能糊涂啊!”

她癡癡地點著頭,兩行老淚緩緩漫人面頰的褶皺,在溝溝漢漢里恣意流淌,一會兒,整個面龐已經全是淚水了,

閃著亮晶晶的光芒。

村長最費思索的是:她兒子若回來,她怎么告訴我們哪?他猝然發現了糧囤上那串紅辣椒,眼睛立時閃出光亮,

便指著紅辣椒說:“對,就用它。老人家,他若是回來,您就將這串紅辣椒掛到窗戶上。”

她又癡癡點點頭,看了一眼紅辣椒。

頂子伏在高粱地瓏溝里已經三天了,臉都成了高粱葉子色,可是心還是那么喧嗨地跳。事情來得太突兀了,突兀

得他只有逃到高粱地之后才想起后悔,悔自己不該為那屁大的事而沖動,悔自己沖動時不該掄那鐮刀。戰戰兢兢挨了

三天,吃喝現在全成了問題,最討厭的是那攏上的風,嘩啦嘩啦吹得葉子直響,仿佛有無數個腳步向他走來,把他弄

得一驚一乍的……

可是一想到出逃,他又茫然了,天下這么大,地面這么廣,去哪里呢?可是,不管去哪里,在要走之前,他一定

要回家看一眼老娘。

老太太送走了那些公家的人之后,就把家里僅有的二十幾斤白面都烙成餅,然后就一張一張地折疊,用紙包好,

一沓一沓塞進帆布口袋里。又包了二斤鹽巴,塞在縫隙處。她早已謀算好,頂子若回來,就讓他把餅背走,先躲進小

南山的石洞里,過個十天半月的,看看風聲,她再想辦法。她相信,辦法總是有的。記得,她剛十歲那會兒,還扎著

羊角辮呢,就給八路軍傷病員往那山洞里送過飯,想想那會兒她都從沒斷過傷病員的一頓飯。如今,為了兒子,她還

會沒有辦法?

小風輕輕拍打著窗根,蟋蟀在墻角嘟嘟地叫,老太太迷迷怔怔剛要閂門的當兒,突然間,門“吱呀”一聲開了,

頂子站在了她的面前。她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使勁兒眨動幾下,站在面前的的確是頂子。

娘,頂子憨憨地叫一■聲。

老太太眼淚馬上就下來了。

娘,快給我點兒吃的。

老太太就把口袋搬到了他的面前,說這里有餅,你吃吧,我再給你煎倆雞蛋。

頂子狼吞虎咽地吃著餅和煎雞蛋,眼睛賊溜溜地尋覷著,待最后一口食物從喉嚨處咕嚕一聲咽下之后,他才急急

地說:“娘,我看你一眼就得走了,有沒有錢啥的,給我準備點。”

老太太趕忙把褲腰子拽開,從里面掏出厚厚的一沓錢,遞給頂子,說:”就這些了,都拿著吧!頂子,你要去哪

里?”

“娘,這您就不要管了。”

“頂子,我說你把餅帶上,到小南山的石洞里躲躲。”

“娘,您就別管我了,我這一走,是死是活,真的不好說,啥年月能見到您,也都不敢想。娘,只求您自己保重

啦!”

“頂子,”老太太整個抖動起來,亮亮的淚珠向臉頰處滾動。

“娘,還有一事。把咱家那把菜刀給我。”

老太太抹了眼淚,愣了,說:“干啥?”

頂子咬了下嘴唇說:“娘,我手頭怎么也得有個應手的家伙呀。”

“啥?”老太太倒吸了一口冷氣。

頂子:“娘,我現在已經想好,誰真若是抓我逮我,我已沒有別的路了,就得拼了,反正我已是有人命的人啦,

殺一■個夠本,殺倆就賺一■個。”

轟”地一聲,老太太就覺得腦袋像被誰猛然擊打了一樣,眼前金光四射,她顫顫地向前走了一步。

“娘,快快給我取刀來。”

老太太表面應允著他,腳步便悄然向窗前靠近,趁兒子回身的工夫,就把那串紅辣椒牢牢地掛在于窗戶上。

(選白2006年第7期《小說月報》,有刪改)

1.下列對作品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一項是

A.村長在老太太蘇醒后,勸慰她說“犯了王法的頂子你還傷心個甚”,不能包庇殺人犯,這句話為老太太在最后把紅

辣椒掛在了窗戶上作了伏筆。

B.作品敘述了經歷兒子殺人這一生活變故后老太太復雜的情感世界,展現了老太太平凡而偉大的形象,表達了作者對

農民式的質樸而不愚昧的母愛的贊美。

C.“小風輕輕拍打著窗板,蟋蟀在墻角嘟嘟地叫”的環境描寫,不僅渲染了一種靜謐的氛圍,更暗示了老太太苦痛難

受的心情,也為頂子回家提供背景。

D.老太太希望頂子躲進小南山的石洞,可是頂子不要老太太管他,因為頂子覺得那個地方村里人都知道不安全,還不

如逃到外面更容易活下來。

2.下列對本文的寫作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以第三人稱全知全能的視角敘述故事,這樣寫更能全面細致地描述老太太的形象,展開故事情節。

B.以“兒子殺人”事件為線索,展現了老太大思想、心理變化的過程,在前后對比中突出了人物性格。

C.作品的段落大量使用一句一段的結構形式,語言明朗絢麗,富于生活化、口語化,這樣寫切合表現農民生活的題材

內容。

D.多用對話形式,以人物之間的對話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這樣寫能夠使敘述的故事更加集中。

3.小說中的老太太有哪些性格特點?請結合文本內容簡要分析。

4.作品以老太太“把那串紅辣椒牢牢地掛在了窗戶上”為結尾有何作用?請結合全文,談談你的看法。

8、閱讀下面文字,完成各題。

十七歲的遠行

1總會想起多年前的那個晚上,當時我17歲。站臺上,全家人給我送行。我面前是一個大旅行包,還有一個碩大

的行囊,用背包帶捆的很緊,理念是我的衣物和一床新被子。

2我媽站在一旁,又遞過來一個書,包裝得鼓鼓囊囊的。天氣很熱,我一面示意他們回去,一面把裝滿食物的書包

遞還給我媽,說:“北京什么吃的都有用不著這些。”

3事實上,我媽的擔心,從我填報高考志愿時就開始了。我想讀北京的學校,這讓她隱隱感到不安。“為什么不報

考南方的學校呢?"她總是輕聲嘟嚏,“聽說北京的糧食供應里還有四分之一的雜糧呢。”母親是中學教師,對學生

說的是艱苦奮斗、建設“四化”的大道理,但回到自己家里,她還是希望兒子能有更好的生活條件。

4我母親出生在江淮之間的六安,大學畢業時,為了愛情,和父親一起來到皖東北的小縣城教書。在我童年的記憶

里,她從來沒有停止過對皖北的吐槽,其中最多的是衛生習慣和飲食習慣。

5她總會用很長的篇幅,懷念大別山區我外公外婆家的小山村,風景有多秀麗,臘肉有多解饞,椽杷有多香甜,蔬

菜的種類有多豐富,甚至連簡單的用糯米面制作的餅子——糯米耙耙,都被她形容得神乎其神。要用什么樣的米和糯

米搭配,泡多久,怎么磨,怎么蒸,怎么放到石臼里面舂,最后要放到冬水里保存說起這些來,她如數家珍。

6其實我去過外婆家,小村子并不像母親描述的那樣山清水秀,外公家的房子也非常低矮。家中飯食的種類更是少

的可憐。童年的我認為,淮北平原無論從地形上、氣候上,還是物產上、食物上,都比大別山區好。

7不過,外婆的山村也以另一種形式存在于我們位于淮北平原的家里。每年冬、夏兩季,父親都會拿著包裹單去郵

電局,在高高的綠色柜臺后面,有外婆定期寄來的包裹。

8夏天寄來的是一種茶葉,叫瓜片,味道奇苦,但非常耐泡。冬天寄得更多,咸肉、咸魚、臘鴨、臘鵝,還有被我

母親稱作傳奇的糯米耙耙。

9外婆家的糯米耙耙是一個個實心兒的,呆頭呆腦的圓坨坨。將耙耙簡單蒸一蒸,立刻會變得軟糯,蘸上白砂糖可

以直接吃。我媽還喜歡將耙耙切成塊,放在菜湯或肉湯里煮,口感也不錯。即便是用火鉗夾著它在灶膛里輕輕的烤一

烤,也會散發出奇異的谷物的香氣。

10每次看到孩子們吃耙耙時流露出對食物的渴望,我媽都會特別得意,并為她是一個“南方人”而深深自豪。南

方富庶,北方貧瘠,這是我媽的邏輯。

11當然,這并沒有影響一個十七歲的高中畢業生的選擇。這一年的九月,我到了北京,在嶄新的環境里開始了大

學生活。

12然而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我便開始感到哪里不對,刨除想家的因素,最主要的就是食欲不振。按說。北京廣播

學院的食堂在北京高校里算做的不錯的,我和同學也偶爾湊份子“進城”去吃北京的館子,但這些都沒有辦法平復我

對家中食物的思念。

13一個人只有離開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到了完全陌生的地方,才會理解所謂的故鄉,不僅僅意味著熟悉的人群

和熟悉的景物,熟悉的味覺習慣顯然也是故鄉重要的組成部分。

14我有一個科普作家朋友,叫土摩托,他對美食家筆下所謂的“故鄉滋味”或者“媽媽的味道”這樣解釋:除了

人在童年時代養成的味覺習慣,每個人消化系統的菌群都像自己的指紋一樣,有著獨特的組織方式。長時間吃慣了一

種或幾種食物,腸道的菌群就會相對固定下來,只要遇到類似的食物,就能熟練地進行各種分解,而遇到陌生的食物,

它們就會手足無措,甚至會鬧情緒。

15在北京讀大學的第一個學期,我的腸胃一直在鬧情緒,直到我寒假回到家,報復性的吃喝了一整天,世界才逐

漸安靜下來。

16等再次踏上去往北京的列車,我的包里已經塞滿各種故鄉的食物:燒雞、酥糖、臘鵝,還有我媽特地裝的糯米

耙耙。至今想來,17歲那年的離家是我成長過程中非常重要的時間節點。

17它讓我切實感受到一個叫故鄉的東西,不僅從心理層面,也從生理的層面。與此同時,我開始主動嘗試和接納

更加豐富的食物,要知道在讀大學之前,我甚至不能吃辣椒。

18后來我成了一名紀錄片導演,這一職業需要我不停的與人打交道,而食物恰好是人與人交流最便捷的媒介。為

此我不得不帶著好奇心,品味各種匪夷所思的吃食,漸漸的,我變成了一個“世界胃”,我可以出國十幾天,不吃一

頓中餐,心安理得的享用幾乎所有的當地食物。

19更難得的是,我開始從餐桌上發現,食物不再是一種簡單的、慰藉腸胃的物質。它身上富集的信息就有鮮明的

個性,又有非常強烈的生活氣息。

20食物與其所在地區氣質的某種勾連,以及食物自身流變的秘密一直深深地吸引著我。

21就拿耙耙來說,這種稻米制品通過不同的加工手段,居然能演變出那么多美食:粉、圓、粽、糕、糕、丸、糟、

糜、堆游走在故鄉和世界之間尋找風味,尋找人和食物之間的關聯,這一切都始于我17歲那年的遠行。回顧這些

年吃過的飯,走過的路,《風味人間》里有句旁白很能代表我的感受:“人的口味就是這樣,有時像巖石一樣頑固,有

時又像流水一樣豁達。”

(有刪改)

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母親是個言行不一的人,對學生說要“艱苦奮斗”,回到家又希望兒子能有更好的生活條件。

B.文章娓娓道來,語言親切自然,充滿生活氣息;同時運用多種修辭,形象生動,又使得文章情感充沛。

C.文章描述了生活中很多有關食物的溫馨場景,媽媽的形象可親可愛,“媽媽的味道”鮮活可感。

D.文章以17歲的遠行為時間節點,前后對比,寫出了作者對故鄉、對親人以及對食物的看法。

2.結合文章,談談你對文中畫橫線句子的理解。

3.作者在文中反復提到外婆家的“糯米耙耙”有何作用?請結合全文進行分析。

9、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下面小題。

霸王別姬(節選)

張愛玲

她高舉著蠟燭站在項王的榻前。他睡得很熟,身體微微蜷著,手塞在枕頭底下,緊緊抓著一把金縷小刀。他是那

種永遠年輕的人們中的一個;雖然他那紛披在額前的亂發已經有幾莖灰白色的,并且光陰的利刃已經在他堅凝的前額

上劃了幾條深深的皺痕,他的睡熟的臉依舊含著一個嬰孩的坦白和固執。他的粗眉毛微微皺著,鼻子帶著倔強的神氣,

高貴的嘴唇略微下垂,仿佛是為了發命令而生的。

虞姬看著他----不,不,她不能叫醒他告訴他悲慘的一切。他現在至少是愉快的;他在夢到援兵的來臨,也許他

還夢見內外夾攻把劉邦的大隊殺得四散崩潰,也許他還夢見自己重新做了諸侯的領袖,夢見跨了烏雅整隊進了咸陽,

那不太殘酷了么,假如他突然明白過來援軍是永遠不會來了?

虞姬臉上凝結了一顆一顆大汗珠。她瞥見了布篷上懸掛著的那把佩劍——如果——如果他在夢到未來的光榮的時

候忽然停止了呼吸——譬如說,那把寶劍忽然從篷頂上跌下來刺進了他的胸膛——她被她自己的思想駭住了。汗珠順

著她的美麗的青白色的面頰向下流。紅燭的火光縮得只有蠶豆小。項王在床上翻了個身。

“大王,大王”她聽見她自己沙啞的聲音在叫。

項王骨碌一聲坐了起來,霍地一下把小刀拔出鞘來。

“怎么了,虞姬?有人來劫營了么?”

“沒有,沒有。可是有比這個更可怕的。大王,你聽。'

他們立在帳篷的門邊。《羅敷姐》已經成了尾聲,然而合唱的兵士更多了,那悲哀的、簡單的節拍從四面山腳下悠

悠揚揚地傳過來。

“是江東的俘虜在懷念著家鄉?”在一陣沉默之后,項王說。

“大王,這歌聲是從四面傳來的。”

“啊,漢軍中的楚人這樣——這樣多么?”

在一陣死一般的沉寂里,只有遠遠的幾聲馬嘶。

“難道——難道劉邦已經盡得楚地了?”

虞姬的心在絞痛,當她看見項王倔強的嘴唇轉成了白色,他的眼珠發出冷冷的玻璃一樣的光輝,那雙眼睛向前瞪

著的神氣是那樣的可怕,使她忍不住用她寬大的袖子去掩住它。她能夠覺得他的睫毛在她的掌心急促地翼翼扇動,她

又覺得一串冰涼的淚珠從她手里一直滾到她的臂彎里,這是她第一次知道那英雄的叛徒也是會流淚的動物。

“可憐的……可憐的……”底下的話聽不出了,她的蒼白的嘴唇輕輕翕動著。

他甩掉她的手,拖著沉重的腳步,歪歪斜斜走回帳篷里。

她跟了進來,看見他彳區僂著腰坐在榻上,雙手捧著頭。蠟燭只點剩了拇指長的一截。殘曉的清光已經透進了帷幔。

“給我點酒。”他抬起眼來說。

當他提著滿泛了琥珀的流光的酒盞在手里的時候,他把手撐在膝蓋上,微笑地看著她。

“虞姬,我們完了。我早就有些懷疑,為什么江東沒有運糧到垓下來。過去的事多說也無益。我們現在只有一件

事可做——沖出去。看這情形,我們是注定了要做被包圍的困獸了,可是我們不要做被獵的,我們要做獵人。明天——

啊,不,今天——今天是我最后一次的行獵了。我要沖出一條血路,從漢軍的軍盔上面踏過去!哼,那劉邦,他以為我

已經被他關進籠子里了嗎?我至少還有一次暢快的圍獵的機會,也許我的獵槍會刺穿他的心,像我刺穿一只貴重的紫貂

一樣。虞姬,披上你的波斯軟甲,你得跟隨我,直到最后一分鐘。我們都要死在馬背上。”

“大王,我想你是懂得我的,”虞姬低著頭,用手理著項王枕邊的小刀的流蘇。“這是你最后一次上戰場,我愿

意您充分地發揮你的神威,充分地享受戰斗的快樂。我不會跟在您的背后,讓您分心,顧慮我,保護我,使得江東的

子弟兵訕笑您為了一個女人失去了戰斗的能力。”

“噢,那你就留在后方,讓漢軍的士兵發現你,去把你獻給劉邦吧!”

虞姬微笑。她很迅速地把小刀抽出了鞘,只一刺,就深深地刺進了她的胸膛。

項羽沖過去托住她的腰,她的手還緊緊抓著那鑲金的刀柄,項羽俯下他的含淚的火一般明的大眼睛緊緊瞅著她。

她張開她的眼,然后,仿佛受不住這樣強烈的陽光似的,她又合上了它們。項羽把耳朵湊到她的顫動的唇邊,他聽見

她在說一句他所不懂的話:

“我比較喜歡那樣的收梢。”

等她的身體漸漸冷了之后,項王把她胸脯上的刀拔了出來,在他的軍衣上揩抹掉血漬。然后,咬著牙,用一種沙

啞的吼聲似的聲音,他喊叫:

“軍曹,吹起畫角!吩咐備馬,我們要沖下山去!”

(節選自張愛玲短篇歷史小說《霸王別姬》)

1.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第一段中對項王的外貌描寫,一方面刻畫出了項王英武、倔強、自負的形象,另一方面通過虞姬的視角,反映了她

對項王的深情。

B.小說不落俗套,作者避開一些世人皆知的故事情節,采用雙線結構,將故事發生的時間定在虞姬自殺的那晚,地點

在項羽和虞姬的帳篷。

C.本文篇幅不長,人物不多,場景不復雜,但通過作者的多角度描寫我們仿佛看到了秦末垓下決戰那殘酷、激烈、血

腥的戰斗場景。

D.本文以虞姬為主線,通過她與項羽的對話以及她的所見所聞,深刻地揭示了虞姬的心理發展歷程,為虞姬最后的自

殺巧妙地做了鋪陳。

2.請結合本文分析作者是如何具體塑造虞姬這一形象的。

3.虞姬選擇自殺經歷了怎樣的心理發展歷程?請結合文本談談你的見解。(7分)

10、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陸光祖,字與繩,平湖人。祖淞,父杲,皆進士。光祖年十七,與父同舉于鄉。尋登嘉靖二十六年進士,除浚縣

知縣。兵部尚書趙錦檄靠殖民筑塞垣,光祖言不便。錦怒,劾之。光祖言于巡撫,請輸雇值,民乃安。歷儀制郎中。

嚴訥為尚書,雅重光祖,議無不行。及訥改吏部,調光祖驗封郎中。既而改文選,益務汲引人才,登進耆碩幾盡。又

破格擢廉能吏。由是下僚競勸,訥亦推心任之。大學士高拱掌吏部,謀傾徐階。階賓客皆避匿,光祖獨為排解。及拱

罷,楊博代為吏部,義之,特起南京太仆少卿。后丁承。萬歷五年,起故官。張居正以奪情杖言者,光祖遺書規之。

居正與光祖同年相善,欲援為助,光祖無詭隨。及遷工部右侍郎,以議澧贅改折忤居正,御史張一鰥論之,光祖遽引

歸。十五年,改吏部,率同官劾東廠太監張小旦乞宥李沂已言國本未定由鯨構謀請除之以安宗社及帝召還鯨,復率同

官極諫。人為刑部尚書。帝嘗書其名御屏。嘗以事與大學士申時行忤,時行不悅,光祖卒無所徇。時行謝政,特旨用

時行所密薦者。光祖言輔臣當廷推,不當內降,帝命不為后例。光祖清強有識,練達朝章,每議大政,一言輒定。初

官禮部,將擢尚寶少卿,力讓時槐。丕揚劾罷光祖,后再居吏部,作尊之甚力。御史蔡時鼎、陳登云嘗劾光祖,光祖

引登云為知己。時鼎視醒兩淮,以建言罷,商人訐于南刑部,光祖時為尚書,雪其誣,罪妄訴者。人服其量。

(選自《明史?陸光祖傳》,有刪改)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率同官劾東廠太監張鯨/且乞宥李沂/己/言國本未定/由鯨構謀/請除之以安宗社/

B.率同官劾東廠太監/張鯨且乞宥李沂/己/言國本未定/由鯨構謀/請除之以安宗社/

C.率同官劾東廠太監張鯨/且乞宥李沂己/言國本未定/由鯨構謀/請除之以安宗社/

D.率同官劾東廠太監張鯨/且乞宥李沂/己/言國本未定/由鯨構/謀請除之以安宗社/

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畿輔指京都附近的地方。畿,京畿;輔,三輔,又稱“三秦”,隋唐以后稱“輔”。

B.丁艱即“丁憂”,古制規定官員的親人去世,須辭官回祖籍為其守制二十七個月。

C.漕糧是我國封建時代通過河運和海運由東南地區運至京師的稅糧。

D.推轂,本義推車前進,是古代帝王任命將帥時的隆重禮遇,引申為薦舉。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陸光祖心系百姓,勇于為民請命。兵部尚書趙錦下令征用畿輔百姓修筑邊塞墻垣,陸光祖反對,觸怒趙錦,但他堅

持向上反映,最終解決問題。

B.陸光祖選賢舉能,絕不結黨營私。在他擔任吏部郎中時,盡職發掘人才,甚至起用年高德碩者,張居正要與他互為

援助,陸光祖沒有同意。

C.陸光祖一心為公,不計私人恩怨。他處事只以是非論斷,不阿附時臣,對不符合朝綱的事情敢于直言,對彈劾自己

的能吏能極力推薦。

D.陸光祖聰慧好學,但不汲汲功名。十七歲時與父親同時考中舉人,嘉靖年間考取進士,他在禮部任職時,有機會被

提拔,但堅決讓位他人。

4.把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及拱罷,楊博代為吏部,義之,特起南京太仆少卿。

(2)嘗以事與大學士申時行忤,時行不悅,光祖卒無所徇。

11、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衛玲字叔寶,年五歲,風神秀異。祖父罐日:“此兒有異于眾,顧吾年老,不見其成長耳。”羊用乘羊車入市,

見者皆以為玉人,觀之者傾都。騾騎將軍王濟,玲之舅也,俊爽有風姿,每見玲,輒嘆目:“珠玉在側,覺我形穢。”

又嘗語人日:”與玲同游,同若明珠之在側,朗然照人。”及長,好言玄理。其后多病便贏母恒禁其語遇有勝且親友

時請一直言無丕咨嗟以為A徽。王澄有高名,少所推服,每聞玲言,輒嘆息絕倒[注故時人為之語曰:“衛玲談道,

平子絕倒。”澄及王玄、王濟并有盛名,皆出玲下,世云“王家三子,不如衛家一兒”。玲妻父樂廣,有海內重名,

議者以為“婦公冰清,女婿玉潤”。

辟命屢至,皆不就。久之,為太傅西^祭酒,拜太子洗馬。琛為散騎侍郎,內侍懷帝。玲以天下大亂,欲移家南

行。母日:“我不能舍仲寶去也。”玲啟諭深至,為門戶大計,母涕泣從之。臨別,玲謂兄曰:“今可謂致身之日,

兄其勉之。”乃扶輿母轉至江夏。

玲妻先亡。征南將軍山簡見之,甚相欽重。簡日:"昔戴叔鸞嫁女,唯賢是與,不問貴賤,況衛民權貴門戶令望

之人乎。”于是以女妻焉。遂進豫章,是時大將軍王敦鎮豫章。長史謝0昆先雅重玲,相見欣然,言論彌日。敦謂芻昆日:

“昔王輔嗣吐金聲于中朝,此子復玉振于江表,微言之緒,絕而復續。不意永嘉之末,復聞正始之音,何平叔若在,

當復絕倒。”玲嘗以人有不及,可以情恕。非意相干,可以理遣,故終身不見喜慍之容。

以王敦豪爽不群,而好居物上,恐非國之忠臣,求向建鄴。本呼人士聞其姿容,觀者如堵。玲勞疾遂甚,永嘉六

年卒,時年二十七,時人謂玲被看殺。葬于南昌。

(節選自《晉書卷三十六?衛玲傳》,有刪改。)

(注)絕倒:佩服不己。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其后多病體/贏母恒禁其語/遇有勝日親友時/請一言/無不咨嗟/以為人微。

B.其后多病體贏/母恒禁其語/遇有勝日/親友時請一言/無不咨嗟/以為人微。

C.其后多病體贏/母恒禁其語/遇有勝日親友時/請一言/無不咨嗟/以為人微。

D.其后多病體/贏母恒禁其語/遇有勝日/親友時請一言/無不咨嗟/以為人微。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總角,古代兒童扎在頭頂兩旁的發髻,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一般用以借指二三歲的兒童。

B.辟命,征辟的命令。征辟主要包括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辟除兩種方式,皇帝征召稱“征”,官府征召稱“辟”。

C.祭酒,古代學官名,漢平帝時始置六經祭酒。漢魏時一般為博士之長,隋唐以后一般為國子監之長。

D.京師,古代可用來泛指國家的都城,不同朝代所指稱的地方不同,文中指東晉都城建鄴(今南京)。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衛圻姿容絕美,名動一時。王濟以英俊著稱,在衛玲面前卻自慚形穢;衛圻到建鄴時,因貌美在京師人士中引起轟

動。

B.衛玲擅談玄理,常有深刻見解。他談論玄理不僅受到親友的嘆服,還得到王濟、王澄、謝鰥、王敦等人的高度肯定。

C.衛玲性格寬厚,頗能諒人。他認為人無完人,可以寬恕;如果不是故意冒犯,可以按情理處理,因而終身看不到他

喜怒的容顏。

D.衛圻心向國家,忠心耿耿。他奉母避難前還勉勵哥哥為國獻身。他認為王敦并非忠臣,即使受王敦推崇,還是離開

王敦轄地。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⑴王澄有高名,少所推服,每聞圻言,輒嘆息絕倒。

(2)長史謝鯨先雅重玲,相見欣然,言論彌日。

12、閱讀下面兩段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青年的人生之路很長,前進途中,有平川也有高山,有緩流也有險灘.

有麗日也有風雨,有喜悅也有哀傷。心中有陽光,腳下有力量,為了理想能堅持、不懈怠,才能創造無愧于時代的人生。

一主席在知識分子、勞動模范、青年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

廣大青年一定要堅定理想信念。“功崇惟志,業廣惟勤。”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決定事業成敗。沒有理想信

念.就會導致精神上“缺鈣中國夢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應該牢固樹立的遠大理想。中國特色社會

主義是我們黨帶領人民歷經千辛萬苦找到的實現中國夢的正確道路,也是廣大青年應該牢固確立的人生信念。

一主席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的講話

請結合材料內容,面向高三學生寫一篇演講稿,體現你的認識與思考,并提出希望與建議。

要求:自擬標題,自選角度.確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參考答案

1、C

【解析】

本題考查近義詞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題的關鍵是掌握相似、相近詞語在意思上的細微差別,正確辨別他們的感情色彩、

修飾對象、使用范圍等。解答時聯系上下文,從詞語與語境的語意關系、搭配關系等方面篩選。再運用排除法排除不

符合句意的選項。

更換:變換、替換;更迭:輪流更替。此處指四季,應選“更迭”。

投懷送抱:指投入別人的懷抱以博取歡心。曲意逢迎:違背自己的意愿去曲從別人,想方設法奉承討好別人。此處強

調“主動”,應選“投懷送抱”,

逍遙自得:沒有什么約束,自由自在;意氣揚揚:形容很得意的樣子。此處用于莊子,應選“逍遙自得”。

故選Co

2、1.C

2.B

3.C

4.(1)班固的弟弟班超擔心班固被郡吏拷問,自己不能申辯清楚,便疾行趕到朝廷上書,詳細說明班固著書的意圖。

(2)正趕上南匈奴攻破北匈奴所在地,聽說他們發生內亂,班固便帶兵返回,等到竇憲失勢時,班固首先獲罪并被免官。

5.優點:①補錄缺失,對前代歷史進行了詳盡記錄;②極有文采,敘事詳盡又能注重體例。不足:缺少正確評價標準,

看輕仁義和氣節。

【解析】

1.本題考查文言斷句的能力。解答此題,首先要仔細閱讀文段,可根據句意,從整體上將能斷開的先斷開,然后再根

據句子中的主謂語或動賓關系,名詞作主語或賓語以及文言虛詞等標志性詞語斷句。

A項,“所以‘固自永平中始'與‘至建初中'后都應該斷開”錯,“受詔”是“固”的謂語,“永平中”是“受詔”

的時間狀語,應在“固自永平中始受詔”后斷開,“建初中”是“乃成”的時間狀語,意義相連不可斷開,應在“至

建初中乃成”后斷開;

B項,“‘潛精積思二十年'是'詔'的具體內容,所以'受詔潛精積思二十年'是一個表意完整的句子”錯,“潛

精積思二十年”是寫班固潛心研究二十年,不是“詔”的內容,“受詔”是“固”的謂語,與“固自永平中始”語意

緊密,“受詔”“潛精積思二十年”二者之間應斷開,不是一個表意完整的句子;

D項,“所以‘莫不諷誦焉'前應斷開”錯,“學者”是“莫不諷誦焉”的主語,二者意義相連,“莫不諷誦焉”前

不能斷開。

故選C。

2.本題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文化常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稱謂、官職的變遷、建筑的名稱、年號、

謚號、廟號、一些文書的名稱、官場的一些禮節、朝廷的一些機構、典章制度、行政區劃、還有一些避諱的說法等。

平時注意積累,尤其是課本的注釋的相關內容,答題時還要注意結合語境的含義作答。B項,“同宗族出身”“指竇

氏的族人”錯,“賓客”指對依附世家豪族人口的稱謂或官名,不包括古代同宗族出身的,原文"及竇氏賓客皆逮考”,

意思是“等到竇氏門客都被逮捕拷問之時”,這里的“賓客”指門客,并非竇氏的族人。

故選B。

3.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文有關內容要點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類題答題時,注意對讀選項和原文,尋找時間、地點、

人物、事件、手法以及重點詞句的翻譯上的錯誤。答題時注意分析選項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實這些內容。C項,

“追溯記述帝王的功德,私下里撰寫他們的本紀”錯,原文“史臣乃追迷功德,私作本紀”,意思是“史臣便追溯他

們的功德,私下里撰寫本紀”,可知是史官追溯記述帝王的功德,私下里撰寫他們的本紀,不是班固。

故選C。

4.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翻譯能力。文言翻譯是文言文的必考內容,翻譯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把句子中的每一個字

都要落到實處,不能翻譯的助詞等刪掉,省略的內容根據上下文補充,這樣才能做到不丟分。平時訓練時注意自己確

定句子的賦分點,翻譯時保證賦分點的落實。題中重點詞句:(1)為……所,表被動;核考,拷問;自明,自己申辯

清楚;詣,至1J;具言,詳細說明。(2)會,正趕上;掩破,攻破;引,帶;坐,獲罪。

5.本題考查理解文本內容及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做此類題時,回歸原文,按照題干要求,如本題“結合文本簡要概

括《漢書》的優點和不足”,鎖定答題區域,結合文本內容,從不同的方面進行歸納,語言要簡潔準確。原文“太初

以后,闕而不錄,故探撰前記,綴集所聞”,意思是“太初之后,就空缺不再記錄,班固因而探尋史料撰寫前記,匯

集聽說的內容”,可概括出“補錄缺失,對前代歷史進行了詳盡記錄”;原文“固文贍而事詳。若固之序事,不激詭,

不抑抗,贍而不穢,詳而有體”,意思是“班固文辭華美而敘事詳盡。就像班固敘述事情,不毀譽過當,不縮小夸張,

豐富而不雜亂,詳細而有體例”,可概括出“極有文采,敘事詳盡又能注重體例”;原文“然其論議常排死節,否正

直,而不敘殺身成仁之為美,則輕仁義,賤守節愈矣”,意思是“但是他們的評價意見常常否定為節氣而死和公正剛

直,而不述說為正義而犧牲生命是一種美德,那么輕視仁愛正義,鄙視保持節操就更加厲害了”,可概括出“缺少正

確評價標準,看輕仁義和氣節”。

文言文語句翻譯,首先要找出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官職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確定關鍵字進行翻

譯,一般為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對古

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的詞語可以“省略”

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于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省略”。

參考譯文:

班固字孟堅,九歲時,能作文章誦詩作賦。長大后,便博覽古籍。他所掌握的學問不是向某一家某一人學的,不

拘泥于篇章字句的解釋,了解文章大意就行了。永平初年,東平王劉蒼憑借至親的身份擔任騾騎將軍的職務輔佐朝政,

招致賢才,廣納英雄。當時班固才二十歲,寫了陳述意見的文書勸說劉蒼,推薦了桓梁、晉馮幾位賢士,劉蒼采納了

他的建議。父親班彪去世后,班固回到故鄉。班固認為班彪續寫的前代歷史不詳細,就專心鉆研,想完成班彪的事業。

不久有人給顯宗上書,控告班固私自修改撰寫國史,天子下詔給班固所在郡的郡守,將班固收捕到京兆獄中,將他家

的書全部取走。班固的弟弟班超擔心班固被郡吏拷問,自己不能申辯清楚,便疾行趕到朝廷上書,詳細說明班固著書

的意圖。顯宗認為他是個奇才,便下詔讓他到校書部,與前睢陽令陳宗、長陵令尹敏、司隸從事孟異共同完成《世祖

本紀》,升遷為校書郎。班固又創作了列傳和栽記二十八篇,獻給皇帝。皇帝就再次讓他繼續完成以前所寫的書。班

固認為漢朝承繼帝堯的氣運,以此建立帝王功業直至六代,史臣便追溯他們的功德,私下里撰寫本紀,編在百王的最

后,排在秦始皇、項羽之列。太初之后,就空缺不再記錄,班固因而探尋史料撰寫前記,匯集聽說的內容,編撰了《漢

書》。班固自永平中開始接受詔令,潛心鉆研二十多年,至建初年間才完成。當時人非常推崇此書,學者們沒有不朗讀

背誦它的。永元初年,大將軍竇憲出征匈奴,任命班固為中護軍,參與軍務。北單于聽說漢軍出動,派遣使者到居延

塞進行通好,想重行呼韓邪從前和親的做法,朝見天子,請派大使。竇憲上書派遣班固代理中郎將的事務,率數百騎

兵與匈奴使者一起出居延塞迎接北單于。正趕上南匈奴攻破北匈奴所在地,班固聽說他們發生內亂,便帶兵返回,等

到竇憲失勢時,班固首先獲罪并被免官。班固不教誨他的兒子們他的兒子多不遵守法度,讓官吏很以之為苦。當初,

洛陽令種兢曾經出行,班固的奴仆冒犯種兢的車馬,吏卒捶擊呵斥了奴仆,奴仆醉酒謾罵種兢,種兢大怒,但因畏懼

竇憲而不敢發作,心中記下仇恨。等到竇氏門客都被逮捕拷問之時,洛陽令種兢趁此機會逮捕關押了班固,班固于是

死在獄中,時年六十一歲。天子下詔譴責種兢,把種兢作為主謀官吏來治罪。

評論說:司馬遷和班固父子,他們所寫的史書,大義要旨顯著明白。評論的人都稱道他們有優秀史官的才能。司

馬遷文辭直率而敘事準確,班固文辭華美而敘事詳盡。就像班固敘述事情,不毀譽過當,不縮小夸張,豐富而不雜亂,

詳細而有體例,使人讀起來不知疲倦,他能夠成就名聲確實是應該的啊!班彪、班固諷刺司馬遷,認為他的是非認識與

圣人非常不同。但是他們的評價意見常常否定為節氣而死和公正剛直,而不說為正義而犧牲生命是一種美德,那么

輕視仁愛正義,鄙視保持節操就更加厲害了。班固認為司馬遷見識廣博,卻不能憑借智慧避免最殘酷的刑罰。可是班

固自己也身陷大罪,可以說智力已經夠了,但在行動上卻不能恪守所明白的道理。唉,古人所以反復慨嘆,人能明察

秋毫卻看不到自己的眼睛和睫毛啊。

3、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

【解析】

本題考查考生對詩文的背誦、理解、默寫能力。考查理解性默寫這種類型,要求考生平時既要注意記憶、積累,同時

在此基礎上加以理解、應用和賞析。情境默寫成為近幾年高考默寫的一種新方式,考生要注意在平時背誦文章時注意

理解文章的大意。注意字形復雜字,要在平時默寫時反復寫。注意重點字詞的寫法,如

“拂”“扁”“匏”“樽”“屬”“落”“蕭”“滾”等字,默寫時要寫準確。

名句名篇記憶默寫時應注意:

1.要整體背誦,不要孤立記誦名句。

2.古代詩歌、散文名篇里的名句都要同等重視。

3.要記憶準確,默寫正確。要格外注意難寫、易混易錯的字。

4.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背誦。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記得牢。

5.平時背誦既要“口到”,更要“心到”“手到”。

6.要把握字的準確讀音,要克服粗心的毛病、要日積月累,學以致用。

4、1.A

2.D

3.B

4.(1)太宗已平定叛亂,趕緊派人駕乘驛馬疾行通知方興停止,方興被文秀捉住,不久被釋放送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