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吉敏《只因飽看梨園戲》閱讀答案及解析_第1頁
周吉敏《只因飽看梨園戲》閱讀答案及解析_第2頁
周吉敏《只因飽看梨園戲》閱讀答案及解析_第3頁
周吉敏《只因飽看梨園戲》閱讀答案及解析_第4頁
周吉敏《只因飽看梨園戲》閱讀答案及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周吉敏《只因飽看梨園戲》閱讀答案及解析只因飽看梨園戲 周吉敏梨園戲,唱泉腔,是唐宋之音。一、驀然回首,燈火闌珊處癸卯冬夜,去看梨園戲《朱文》?!炯住肯肫鹋f日戲班子在廟臺上咿咿呀呀地唱著,雪花從天井上空飄落,燭火搖曳,香煙繚繞,鑼鼓喧闐,大雪紛飛,分不清是人、是神,還是戲?;貞浰埔蝗嘏墓鈺灮\罩周身,寒冷也感覺不到了。《朱文》是宋元南戲古本,有“南戲活化石”之稱。1953年,梨園戲藝人許書美在民間發現了道光年間的演出手抄殘本。此次福建梨園戲實驗劇團攜《朱文》來泉州,是回到南戲故里探親。這本被歷史罡風吹散的戲文,似一群飛散的蝴蝶,又棲落回原處。二、東南一隅,河洛芳洲戲從泉州來,那就隨著春風入閩,到泉州。這座城市的氣質與梨園戲的氣息相配。人們從古艷的厝宅中散出,入耳的閩南語嘰嘰咕咕,仿佛風中的燕子呢喃。閩南方言保留了河洛古音,方言是聲腔之本。梨園戲以閩南方言度曲,這才是梨園戲古艷的底子。黃宗彝《聚紅榭雅集詞》說:“天下方音,五音咸備,獨闕純鼻之音。惟吾閩尚存,乃千古一線元音之僅存于偏隅者?!薄耙痪€元音”,何以存續東南海隅?西晉末年“衣冠南渡”,魏晉士民在戰亂中逃往南方,翻過武夷山,進入閩地,逐水而居,稱這條江流為“晉江”,紀念再也回不去的故鄉,這拉開了中原文化泄入南方山川水澤的序幕。據說泉州有舊俗,每逢九月初九,州人登上“九日山”,唯見江水浩蕩,東流不復還。想著,當時晉人拖家帶口,疲憊不堪,甚至衣衫襤褸,長途跋涉,顛沛流離來到泉州,就站在這條江流邊,放下了行李。當東海濕潤而腥咸的海風洗去他們身上的血腥氣,他們攜帶而來的語言、禮樂、習俗、飲食、生產技術,也似一粒粒種子,隨著江流兩岸播撒開去。

從“西晉南渡”到“唐末南渡”,再到“建炎南渡”,三次大規模的北方移民在泉州形成了中原移民聚居地?!鞍彩分畞y”后,大唐由盛轉衰,陸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西域被侵占,中亞、西亞陸上貿易線路遭受極大破壞,海上絲綢之路應運興起,作為天然良港的泉州迎來發展機遇。宋元時期,泉州成為世界性的海洋貿易中心。閩南語保留了河洛古音,大多數人認為是因泉州偏居海隅、交通不便,其實恰是因泉州面朝大海,向世界打開了大門。在開放的環境里,本民族的一些事物反而會越堅固。宋元時期的泉州,有一百多種口音,但在泉州的中原人,都以河洛語與外國客商交流,這就為帶著黃河泥漿味以及中州槐花香的河洛語筑起了銅墻鐵壁。歷史的洪流從北方泄入南方,一路沖蕩,澎湃,在東海一隅的泉州灣,沖積成一片河洛語的芳洲,任海潮沖刷,千年不散。三、南音樂器,風雅依舊方言遇上弦管,也是高山流水遇知音。倘若梨園戲音樂系統是一棵花樹,它的母樹就是泉州南音。南音,也稱南曲、南樂,由唐宋宮廷雅樂發展而來。梨園戲樂隊在南音基礎上增加了南鼓、碗鑼、拍板等樂器,添了煙火氣,但仍是古雅的底子。琵琶守古制,橫抱,叫南琶;拍板配上長長的流蘇,清雅得很;洞簫,低音典雅沉緩,高音明朗清亮,中音空闊悠遠。南鼓,也叫壓腳鼓。鼓師坐在鼓后,左腳擱在鼓上,雙手執鼓槌,腳丫壓住鼓面移動,音調、音色隨之變化,是風,是雨,是人心,營造著自然與人物內心的萬千情狀。這些形態、音色各異的樂器,宛如一條條從遠古而來的溪流,流入南方這片河洛語的芳洲,風起帶水,催開了戲曲的草綠與花開。四、樂舞翩躚,風自六朝來戲曲是古代樂舞的歸宿,梨園戲中的樂舞遺風,是“春風拂檻露華濃”。這“春風”是音樂,這“濃”在舞姿。風過花開了,花搖曳,就是樂舞的氣象。樂音繚繞,舞影重重,卷起歷史時空里厚積著的繽紛落英。從秦始皇時,就大規模地集中各地的音樂舞蹈藝術;漢武帝開辟了絲綢之路,胡樂胡舞隨之而來;魏晉南北朝社會動蕩,頭顱可斷,樂舞不休。樂舞一朝比一朝盛大,越演越烈,在唐朝達到了巔峰。白居易陪侍唐憲宗在宮內宴樂上觀賞過《霓裳》的表演,寫下七言長詩《霓裳羽衣舞歌》,讓后世想象這大唐盛世樂舞的絕世風華。《霓裳》一出,其他樂舞皆黯然失色。【乙】舞者衣著虹裳霞帔,鈿瓔累累,戴步搖,佩珊瑚,天上人間共此曲,如夢似幻。最后是“繁音急節十二遍,跳珠撼玉何鏗錚?翔鸞舞了卻收翅,唳鶴曲終長引聲”。一場虛幻迷離,留下傷心幾許,悵恨幾許。唐宮樂舞譜在安史之亂中散逸,《霓裳》這部集唐朝歌舞之大成的曲子從此零落四方。至南宋,辛棄疾有詞云:“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漢唐樂舞在宋朝的江山里,已從宮廷轉向廣大市民階層。《東京夢華錄》寫汴京瓦舍是“不以風雨寒暑,諸棚看人,日日如是”。集市上的勾欄瓦舍間,推陳出新,為戲曲的成熟做好了各項準備。中原樂舞到達東南邊陲泉州,已似登陸后的臺風減弱為一陣小雨,化作高山流水,梨園戲的傳統劇目《郭華》,其中“趁賞花燈”這一套曲里就有《霓裳》曲牌,這是《霓裳》的一粒種子。再給梨園戲旦角的手姿一個特寫。此時你的目光得像蜜蜂追逐花兒似的追著臺上的演員,那感覺實在別致美妙。“螃蟹手”“姜母手”這最常見的手姿,隨著演員的身段搖曳生姿。品賞之下,梨園戲的樂器、舞蹈、手姿,似漢唐樂舞這棵龐大的花樹上的花朵,活潑又古雅。這樣的戲,稱“活化石”不為過。(有刪改)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標題“只因飽看梨園戲”交代了文章寫作對象,突出了作者欣賞梨園戲的滿足感。B.閩南方言中保存了中原移民帶來的河洛古音,這讓“一線元音”得以存續至今。C.梨園戲是由唐宋宮廷雅樂、河洛古音及音色各異的樂器融合而形成的音樂系統。D.南鼓能通過音調、音色的變化營造自然與人物內心的情狀,是梨園戲的重要樂器。7.關于“東南一隅,河洛芳洲”這一部分,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3分)A.“古艷的厝宅”“古艷的底子”,兩次使用“古艷”突出了泉州城市的氣質、閩南方言的特點、梨園戲的氣息。B.“也似一粒粒種子,隨著江流兩岸播撒開去”暗示魏晉、唐宋時期的戰亂客觀上促進了中原文化與閩地文化的交融。C.兩次用到“泄”這個動詞,第一次寫出了中原文化對南方大地的滋養,第二次進一步寫出了歷史洪流對南方文化的沖蕩。D.開放的環境讓本民族事物越發“堅固”,對文化交流形成層層障礙,泉州為河洛語筑起“銅墻鐵壁”即是明證。8.【甲】【乙】兩處都跟戲曲表演有關,但各有側重。請簡要分析。(4分)9.周吉敏說:“地域文化寫作,最易陷入地方局限以及資料堆積構成的困局,突破這種局限性,是我一直努力思考的問題。”請結合本文談談作者是如何突破這種局限性的。(6分)參考答案6.C

7.B

8.【甲】處:側重戲曲表演的環境與氛圍。通過“雪花飄落”“燭火搖曳”“香煙繚繞”等意象,營造神秘朦朧的舞臺效果,突出人、神、戲交融的意境,體現戲曲與民俗、信仰的深層聯系?!疽摇刻帲簜戎貞蚯硌莸乃囆g表現與情感。以《霓裳羽衣舞歌》為例,詳細描繪服飾、動作、音樂,如“跳珠撼玉”“翔鸞舞了”,展現樂舞的華美與虛幻,并借“傷心幾許”傳遞歷史盛衰的悵惘,體現戲曲的藝術感染力與歷史厚重感。

9.①以小見大,聚焦梨園戲:作者沒有寬泛地寫泉州地域文化,而是聚焦于梨園戲這一獨特文化載體,通過對其多方面的深入挖掘,展現泉州地域文化與中原文化交融的魅力。例如從《朱文》這一宋元南戲古本的發現,引出梨園戲與南戲的淵源,進而闡述其在泉州的傳承。②融入個人情感與體驗:文章開篇回憶舊日戲班子演出的場景,將個人情感融入對梨園戲的描述中。使文章擺脫了資料羅列的枯燥,拉近與讀者的距離。如“回憶似一圈溫暖的光暈籠罩周身,寒冷也感覺不到了”,生動傳達出作者對梨園戲的深厚情感。③歷史與現實結合:將梨園戲相關的歷史發展與當下演出、傳承現狀緊密結合。在講述“衣冠南渡”等事件的影響時,也提及現代梨園戲演出等現實情況,使地域文化既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又有鮮活的現實生命力,避免局限于過去的資料講述。

④生動形象的表達:運用豐富的修辭手法和細膩的描寫,使文章富有文學性。如把梨園戲音樂系統比作花樹,樂器比作從遠古而來的溪流;形容閩南語如風中燕子呢喃等,使地域文化內容更易被讀者理解和接受,打破了地方局限和資料堆積帶來的沉悶感。

【解析】

【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C.“唐宋宮廷雅樂、河洛古音及音色各異的樂器融合而形成的音樂系統”錯誤。原文第三部分明確指出,梨園戲的音樂系統以泉州南音為母樹,南音由唐宋宮廷雅樂發展而來,而“河洛古音”是閩南方言的保留,屬于梨園戲的“底子”(語言基礎),而非音樂系統的直接構成部分。故選C。

【7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重要語段的作用的能力。A.“突出了閩南方言的特點”錯誤?!肮牌G的厝宅”體現泉州城市的氣質,“古艷的底子”突出梨園戲以閩南方言度曲的特點,并非突出閩南方言的特點;C.“第一次寫出了中原文化對南方大地的滋養”錯誤。第一次“泄”拉開了中原文化進入南方山川水澤的序幕,并非寫出對南方大地的滋養;D.“對文化交流形成層層障礙”錯誤。開放環境讓本民族事物越發“堅固”,但并非對文化交流形成層層障礙,泉州為河洛語筑起“銅墻鐵壁”是在開放交流中保留本民族語言,促進了文化交流。故選B。

【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①甲處“想起舊日戲班子在廟臺上咿咿呀呀地唱著,雪花從天井上空飄落,燭火搖曳。香煙繚繞,鑼鼓喧闐,大雪紛飛,分不清是人、是神、還是戲”,通過“雪花飄落”“燭火搖曳”“香煙繚繞”“鑼鼓喧闐”等環境描寫,營造出神秘、溫暖的氛圍,“回憶似一圈溫暖的光暈籠罩周身,寒冷也感覺不到了”表達了作者對舊日看戲回憶的懷念之情,所以甲處側重描寫舊日戲班子表演的場景。②乙處“舜者衣著虹裳霞帔,鈿瓔累累,戴步搖,佩珊瑚,天上人間共此曲,如夢似幻。最后是‘繁音急節十二遍,跳珠撼玉何鏗錚?翔鸞舞了卻收翅,唳鶴曲終長引聲’。一場虛幻迷離,留下傷心幾許,悵恨幾許”,通過對舞者衣著、舞姿以及音樂效果的描寫,展現了《霓裳》表演的華麗場面,體現大唐盛世樂舞的絕世風華,同時“留下傷心幾許,悵恨幾許”流露出表演結束后的悵惘之情,所以乙處側重描寫《霓裳》表演的華麗場面。

【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鑒賞文本體裁特征和寫作手法,多角度發掘作品意蘊的能力。①以小見大:地域文化涵蓋面廣,如果全面鋪開易陷入資料堆砌且無法深入。作者選擇梨園戲,因為它是泉州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承載著諸多文化元素。通過對梨園戲的深入探究,像探究其劇本來源、音樂體系、表演形式等,能將泉州地域文化中與中原文化的淵源、海上貿易對文化的影響等呈現出來,以一個小的文化載體反映出大的地域文化內涵。②融入個人情感:單純的地域文化資料介紹會顯得生硬。作者將自己看劇的回憶、感受融入其中,如對舊時戲班子演出場景的回憶,讓讀者能從作者的情感體驗出發去感受梨園戲的魅力。這種情感的穿插使文章不再是冰冷的資料集合,而是充滿溫度的文化講述,更易引發讀者共鳴,避免了局限于地方資料本身。③歷史與現實結合:只講歷史,地域文化會顯得遙遠、脫離實際;只關注現實,又缺乏深度。作者把梨園戲的歷史發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