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社會歷史的決定性基礎》(一)
材料一:【選文見課本(a)]政治、法、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等的發展是
以經濟發展為基礎的?!鼧嫵梢粭l貫穿始終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紅線。(節選自
《社會歷史的決定性基礎》)
材料二:馬克思早在18427843年圍繞《德法年鑒》的創辦而與他人進行的大量通
信中,就提出了“庸人及其國家”,分析了在專制政治的淫威下庸人們茍且生存、缺乏
獨立思維的機制和狀況。1843年3月,馬克思到荷蘭游歷,對比國外的情形和輿論的狀
況,更加意識到德國“可惡至極的專制體制”的不堪。德國提供給世人的,只是空洞的
愛國主義和畸形的國家體制。一個最平凡的荷蘭人仍然是一個現代社會自由的公民,而
在德國,即使是最有見解的人也都把希望寄托在國家身上。
在國王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的統治下,當時的德國正在上演專制主義的滑稽喜劇,
到處是自謂“愛國者”的''可憐蟲";或者更本質地說,是可笑的體制需要而且也培育
了這種“可憐蟲的愛國主義”。整個國家還膚淺地沉浸在1813年戰勝法國的榮耀中炫
耀愛國主義的勝利,而面對法國革命的蓬勃生機,則絲毫也不感到“羞恥”。在5月的
信中,馬克思展開了更為詳盡的分析。在馬克思看來,德國社會最重要的癥結在于它是
“屬于庸人的”,是一個庸人的世界、庸人的社會,或者說庸人是這個世界和社會之主;
正如尸體充滿了蛆蟲一樣,世界上充滿了庸人。
庸人當道,需要的是奴隸,或者可以說,他們是“這些奴隸的占有者”。奴隸沒有
自由,占有者也并不需要自由,從這個意義上說,”他們和他們的奴隸一樣,都是庸人?!?/p>
但究其實,人卻是有思想的存在物,心靈和行為上自由的人必然是國家、社會體制上的
共和主義者;因為人自身的狀況決定著他們所屬的共同體的特征和要求。但當時德國的
問題是庸人既不愿做自由的人,也不愿做共和主義者。他們希求與動物一樣,只是卑微
地生存和繁殖;或者更準確地說,作為一個人他們也許知道自己該希求哪些屬于自己的
東西,但在政治的淫威下,為人“非常審慎”的德國人就不再做非分之想,“不再希求
別的”了。
假如一個人感到自己并不是獨立的人,而是像被飼養的奴隸或馬匹一樣是其主人的
所有物,那么,很自然地主人就成了整個社會的目的,世界就屬于主人的了。他會認為,
世界就應該是現在他所統治的這個樣子,或者應該是他自己以為的這個樣子。他要按照
自己的愿望和理解來確定世界的秩序和未來,并且“騎在那些不知有其他使命而只知對
主人'俯首聽命,投其所好并準備效勞'的政治動物的脖子上”。馬克思把以上的分析
歸結為一點:“庸人的世界是政治動物的世界。”在我看來,這里的“政治動物”有兩
方面的含義:一是指在這樣的社會中不管是什么職業、什么階層的人都關注政治,政治
是國家、社會生活的焦點和中心;二是指在政治的統師和轄制下每個人都分為不同的等
級,形成嚴格的差序格局、規則和體制,而“非人化”就成為這種體制的原則和特征。
以此來關照一下德國與法國的情況,二者不同之處就很明顯了:德國致力于這種“庸人
世界”體制的完善,而法國革命則是“要重新使人恢復為人”,所以德國“當然必定遠
遠落后于"法國了。(摘編自聶錦芳《馬克思關于“庸人及其國家”的思想
及其意義》)
()1.下列對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材料一中“其余一切都不過是消極的結果”的意思是,政治、法律等因素只能給經濟狀況
帶來消極的影響。
B.經濟關系深受其他現實關系的影響,但歸根到底它是決定性基礎,這條紅線無論哪個歷史
階段都不可逾越。
C.德國庸人自詡為“愛國者”,但他們的“愛國主義”并不是真正的愛國主義,而是專制體
制的產物與必需品。
D.庸人社會是嚴格的差序格局,庸人們按照自己的愿望和理解來確定世界的秩序,并將人分
成了不同的等級。
()2.下列選項,最能全面而準確概括材料一主要觀點的一項是(3分)
A.政治、法、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等的發展以經濟發展為基礎,它們又都對經濟
基礎發生作用。
B.政治、法、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等是在經濟必然性的基礎上相互作用并對經濟
基礎發生作用的。
C.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他們是在既定的、制約著他們的環境中和現有的現實關
系的基礎上創造的。
D.經濟關系不管受到其他關系一一政治的和意識形態的一一多大影響,歸根到底還是具
有決定意義的。
3.請簡要分析材料二中使用的論證方法。(4分)
4.周末課外小組對上面兩則文本展開了研討,一致認為馬克思、恩格斯所說的庸人對德
國產生了深刻的的影響?請結合材料一、二簡要概括。(4分)
《百年孤獨》(二)
文本一:流光似水,[哥倫比亞]加西亞?馬爾克斯
圣誕節一到,孩子們又提出了買一條手劃艇的要求。
“行,”爸爸說,“等咱們回到卡塔吉娜就買。”
但九歲的托托和七歲的喬爾比父母想象的執拗得多。
“不,”他們異口同聲地說,“我們現在就要,在這兒就要。
“可是,”媽媽開口了,“要想在這兒航海,你們只能打開浴室噴頭放水了?!?/p>
她和丈夫的話都沒有錯。他們在西印度卡塔吉娜的家有個帶海灣船塢的院子,還有
一個可容兩艘大游艇的棚舍。而在馬德里,他們全家擠在卡斯特拉納街47號的五樓公
寓里??墒撬麄z曾經答應孩子們,如果他們得了全班第一,就送他們一艘有六分儀和羅
盤針的劃艇,孩子們做到了。于是爸爸把這些都買來,那是一艘漂亮的鋁艇,吃水線有
一道金色條紋。
“小艇在車庫里?!蔽顼垥r爸爸說,“問題是車庫也沒多大地方了,而且沒法拿上來,
走電梯或者樓梯都不行。
可是第二個禮拜六下午,孩子們請同學幫忙把小艇搬上樓梯,好不容易才搬到女傭
房。
爸爸說:“恭喜!現在呢?”
男孩子們說:“沒怎么樣啊,我們只是要把小艇擱在房間里,現在已經放進來啦?!?/p>
又一個禮拜三。爸爸媽媽照例看電影去了。孩子們成了家里的大王兼主子,他們關
上門窗,打破客廳里一個亮著的燈泡。一股清涼如水的金光流瀉出來,他們任由它流到
近三尺深;于是關掉電門,拿出劃艇,就在屋內的小島之間隨意航行。
這次神奇的冒險是我參加一期家用品詩歌研討會,說了幾句玩笑話的結果。托托問
我為什么一碰開關燈就會亮,我沒有勇氣多思考?!肮饩拖袼阋慌ら_龍頭,它就出
來了?!蔽艺f。于是他們每禮拜三晚上繼續行船,學習使用六分儀和羅盤針,等他們的
父母看完電影回家,總發現他們在干干的地上睡得像天使。幾個月后,他們渴望走更遠,
就要求全套的潛水裝,包括面具鰭狀肢、氧氣和壓縮空氣槍。
父親說:“你們把一艘不能用的劃艇放在女傭房間已經夠糟了?,F在你們還要潛水
裝備,豈不更糟糕?!?/p>
“如果我們第一學期贏得金桅子花獎呢?”喬爾說。
他們的母親惶然說,“不,已經夠了。”他們的父親責備她太強硬。她說,“這兩
個孩子該盡本分的時候,連根釘子都贏不到??墒菫榱说玫剿麄円臇|西,他們什么獎
都拿得到,連老師的職位都能搶到手。”
最后父母既沒有答應也沒有拒絕??墒堑狡咴拢型泻蛦虪柛鳙@得一個“金桅子花
獎”,且獲得校長公開表揚。那天下午,他們沒有再開口,就在臥室里發現兩套未拆封
的潛水用具。于是下一個禮拜三,他們的父母在電影院觀賞《巴黎最后的探戈》的時候,
他們把公寓注滿了深約兩尋(約十二尺)的金光,像溫馴的鯊魚在床鋪等家具底下潛游,
從光流底部打撈出不少幾年來迷失在黑暗里的東西。
在年終頒獎大會上,兩兄弟被贊譽為全校典范,獲頒杰出獎狀。這次他們用不著開
口,父母主動問他們要什么。他們非常講理,只要求在家開個宴會招待同班同學。
下一個禮拜三,他們的父母正在觀賞《阿爾及爾戰役》時,卡斯特拉納街的行人都
看見一道光瀑從一幢樹影掩映的舊樓流瀉下來,溢出陽臺,一股一股沿著房屋正面傾注
而下,呈金色洪流急奔下大道,一路照亮了市區,直亮到瓜達拉巴。救火隊為應付這個
緊急狀況,撞開五樓的門,發現公寓滿是金光,一直淹到天花板。豹皮沙發和安樂椅在
吧臺流出的酒瓶和大鋼琴間高高低低漂浮著,鋼琴上的馬尼拉罩巾載浮載沉,像一條金
黃色的軟骨魚不停地扇動。家用品詩意盎然,自己長了翅膀在廚房的天空飛翔。孩子們
跳舞用的軍樂隊樂器,在母親水族箱里游出來的彩色魚兒間漂來漂去,那些魚是浩瀚的
金光沼澤里惟一活生生而且快快樂樂的動物。
大廳那一頭,托托戴著潛水面具和僅夠抵達港口的氧氣,坐在船尾,隨浪潮擺動,
手握緊雙槳,正在找燈塔;喬爾浮在船頭,還在用六分儀尋找北極星;滿屋子漂浮的是
他們的三十七個同學,有的正在窺視天竺葵盆栽,有的正在唱改了歌詞來嘲弄校長的校
歌,有的正從爸爸的酒瓶偷喝一杯白蘭地酒,就這樣化為永恒。他們同時扭開太多燈,
公寓泛濫成災,醫院傳教士圣茱麗安紀念小學的整整兩個班學生遂淹死在卡斯特拉街47
號五樓——在西班牙的馬德里,一個夏天像火燒、冬風冷如冰、沒有海洋也沒有河流、
內陸根性的居民永遠學不會光海航行術的遙遠城市。
文本二:也是在像今天這樣一個場合里,我的導師福克納在這個大廳里說過:“我
拒絕接受人類末日的說法?!彼谌昵熬芙^接受這一世界災難的說法,如今它僅
僅是純屬科學判斷上的一種可能。假若我未能充分認識到這一點,我便感到不配占據他
曾占據的這一講壇。
面對這個出人意外,從人類史看似乎是烏托邦式的現實,我們作為寓言的創造者,
想念這一切是可能的;我們感到有權利相信:著手創造一種與這種烏托邦相反的現實還
為時不晚,到那時,任何人無權決定他人的生活或者死亡的方式;到那時,愛情將成為
千真萬確的現實,幸福將成為可能;至I那時,那些命中注定成為百年孤獨的家族,將最
終得到在地球上永遠生存的第二次機會。
(節選自馬爾克斯諾貝爾文學家獲獎演說《拉美式的孤獨》)
()5.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盡管在馬德里這座城市沒有航海的條件,但爸爸還是遵守承諾為孩子們買回了劃艇,可見
家長對孩子有些縱容。
B.孩子們有契約精神,凡是想要自己想要的東西,就會與父母約定,直至拿到父母所期望的
獎項才要求兌現承諾。
C.父母去觀賞電影,而孩子則在家里“航?!?,大人孩子實質一樣,都在“烏托邦式的現實”
里追求虛幻的快樂。
D.馬爾克斯拒絕接受人類末日的說法,因為他拉美式的孤獨中看到永遠生存的希望,托托和
喬爾身上體現了這點。
()6.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小說采用如同《百年孤獨》般的魔幻現實主義寫法,以豐富而瑰麗的想象營造了在光
海里航海潛水的美麗而詩意的童話意境。
B.小說情節敘述有“滾雪球”的特點,起于買劃艇,進而實現在流光中“航?!?,最終
邀請同學航海而產生悲劇,逐漸放大,產生審美張力。
C.小說中多次提及“禮拜三”這個時間點,不僅形成一個循環敘事結構,增加故事的戲
劇性與神秘感,而且隱喻了一種程式化的生活方式。
D.小說結尾交待淹死學生的種種信息,如學校完整的名稱,學生的數量,以及具體的地
點,采用了長句敘述,給讀者一種肅穆而壓抑的沉痛感。
7.小說情節變化常用“抖包袱”的模式,先鋪陳誘導,后意外突轉,產生審美張力。請
結合文本分析這種手法的具體表現及其效果。(6分)
8.小說結尾寫到“整整兩個班學生遂淹死在卡斯特拉街47號五樓”,托托和喬爾在淹
死的學生當中嗎?請結合文本一并參照文本二,談談你的判斷及理由。(6分)
《復活》(三)
孩子的力量【列夫?托爾斯泰】
“打死他!...槍斃他!把這個壞蛋立刻槍斃!打死他!割斷兇手的
喉嚨……打死他!打死他!”人群大聲叫嚷,有男人,有女人。
一大群人押著一個被捆綁的人在街上走著。這個人的身材高大,腰板挺直,步伐堅
定,鬲鬲地昂起頭。
這是一個在人民反對政府的戰爭中站在政府一邊的人。他被抓獲,現在押去處決。
“有什么辦法呢!力量總不在我們一邊。有什么辦法呢?現在是他們的天下。死就死吧,
看來只能這樣了?!彼耄柭柤绨?,對人群不斷的叫嚷報以冷冷的一笑。
“他是警察,今天早晨還向我們開過槍!”人群嚷道。但人群并沒有停下來,仍押
著他往前走。當他們來到那條橫著昨天在軍警槍下遇難者尸體的街上時,人群狂怒了。
“不要再拖延時間!就在這兒槍斃那無賴,還把他押到哪兒去?”人群嚷道。
被俘的人陰沉著臉,只把頭昂得更高。
但領頭的人決定把他押到廣場上去,去那里解決他。
離廣場已經不遠,在一片肅靜中,人群后傳來一個孩子的哭叫聲。
“爸爸!爸爸!”一個六歲的男孩邊哭邊叫,推開人群往俘虜那邊擠去,“爸爸!
他們要把你怎么樣?等一等,等一等,把我也帶去,帶去!……”孩子旁邊的人群停止
了叫喊,他們仿佛受到強大的沖擊,人群分開來,讓孩子往父親那邊去。
“瞧這孩子多可愛??!”一個女人說。
“你要找誰呀?”另一個女人向男孩俯下身去,問。
“我要爸爸!放我到爸爸那兒去!"男孩尖聲回答。
“你幾歲啊,孩子?”
“你們想把爸爸怎樣?”男孩問。
“回家去,孩子,回到媽媽那兒去。”一個男人對孩子說。俘虜已聽見孩子的聲音,
也聽見人家對他說的話。他的臉色越發陰沉了。
“他沒有母親!”他對那叫孩子去找母親的人說。男孩在人群里一直往前擠,擠到
父親身邊,爬到他身上去。人群一直叫著;“打死他!吊死他!槍斃壞蛋!”
“你干嘛從家里跑出來?”父親對孩子說。
“他們要拿你怎么樣?”孩子問。
“你這么辦?!备赣H說。“什么?”“你認識卡秋莎嗎?”“那個鄰居阿姨嗎?怎
么不認識。”
“好吧,你先到她那兒去,待在那里。我……我就來?!?/p>
“你不去,我也不去?!蹦泻⒄f著哭起來。
“你為什么不去?”
“他們會打你的。”
“不會,他們不會的,他們就是這樣?!狈敺畔履泻?,走到人群中那個發號施令的人
跟前?!奥犖艺f?!彼f,“你們要打死我,不論怎樣都行,也不論在什么地方,但就是不
要當著他的面。”他指指男孩,“你們放開我兩分鐘,抓住我的一只手:我就對他說,我跟
您一起去溜達溜達,您是我的朋友,這樣他就會走了。到那時……到那時你們要怎么打死我,
就隨你們。”
領頭的人同意了。然后俘虜又抱起孩子說:乖孩子,到卡秋莎阿姨那兒去?!?/p>
“你呢?”“你瞧,我同這位朋友一起溜達溜達,我們再溜達一會兒,你先去,我
就來。你去吧,乖孩子?!蹦泻⒍⒆「赣H,頭一會兒轉向這邊,一會兒轉向那邊,接著
思索起來。
出去。等孩子看不見了,俘虜說:“現在我準備好了,你們打死我吧
“去吧,好孩子,我就來?!薄澳阋欢▉韱幔俊蹦泻⒙爮母赣H的話。一個女人把他
從人群帶出去。
等孩子看不見了,俘虜說:“現在我準備好了,你們打死我吧?!?/p>
這時候發生了完全意想不到和難以理解的事情。在所有這些一時變得殘酷,對人充滿仇
恨的人身上,同一個神靈覺醒了。一個女人說:“我說,把他放了吧?!?/p>
“上帝保佑,”又一個人說,“放了他?!?/p>
“放了他,放了他!”人群叫喊起來。
剛才還在憎恨群眾的他,竟雙手蒙住臉放聲大哭起來。他是個有罪的人,但從人群跑出
去,卻沒人攔住他。
()6.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被捆綁的人”的兒子的出現,使事態發生變化,不僅讓警察開始意識到自己的過錯,
而也使得憤怒的群眾生發悲憫情懷。
B.“臉色越發陰沉了”表現了警察對兒子的擔心,竟雙手蒙住臉放聲大哭起來”表現了
他被諒解后內心的愧疚悔恨以及驚喜之情。
C.“同一個神靈”是指親情與愛,同情和憐憫,也正是孩子對父親的愛使人們改變了先
前的態度,喚醒了人們內心的善良與博愛。
D.從警察起初的執拗到最后的落淚,從百姓起初的怒不可遏到最后的寬容諒解,小說在
巨大的落差中凸顯了人性的力量。
()7,下列對本文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小說開頭寫人群大聲叫嚷是社會環境描寫,既能設置懸念,將讀者置身于緊張的氛圍
中,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也為下文警察出場做鋪墊。
B.“步伐堅定,高高地昂起頭”“陰沉著臉,只把頭昂得更高"運用反語,也是動作和
神態描寫,生動形象地塑造了一個反動政府警察的形象。
C.小說運用了大量對話描寫。像“好吧,你先到她那兒去,待在那里。我……我就來”,
通過父親的善意謊言和吞吞吐吐的話語,塑造人物形象。
D.開頭人們的亢奮情緒和憤怒仇恨之情與結尾處人們表現出的寬容善良形成鮮明的對
比和強烈的反差,從而突出小說弘揚人道主義的主旨。
8.有人認為,小說中的警察是個矛盾集合體,你認同嗎?請簡要分析。(6分)
9.“孩子”是本文的關鍵人物,他的出現有什么作用?請結合文章加以分析。(6分)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四)【選文見課本導語+第一部分,此處作摘要】
檢驗真理的標準是什么?這是早被無產階級的革命導師解決了的問題。但是這些年
來,由于“四人幫”的破壞和他們控制下的典論工具大量的歪曲宣傳,把這個問題搞得
混亂不堪。為了深入批判“四人幫”,肅清其流毒和影響,在這個問題上撥亂反正,十
分必要?!ㄕ幾浴秾嵺`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由于“四人幫”的破壞及其輿論誤導,檢驗真理的標準的問題變得混亂不堪,急需撥
亂反正。
B.一個理論是真理還是謬誤,只能靠社會實踐來檢驗,這是符合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基本
原理的。
C.如果沒有俄國的十月革命和各國無產階級革命的實踐,在當時就很難證明列寧主義是
真理。
D.只要具備了把人的主觀思想和客觀世界聯系起來的這一特性,就能夠作為檢驗真理的
標準。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章引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的論述,是以權威理論作為本文觀點的理論依據。
B.文章第三段采用了總分的結構,多層面地論證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標準的唯一性。
C.文章運用“不僅……而且……”等關聯詞語,體現了論證語言的準確性和嚴謹性。
D.文章用元素周期表被證實和哥白尼學說成為公理等事例,論證實踐才能檢驗真理。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理論不能作為檢驗真理的標準,是因為它缺乏把思想和客觀實際聯系起來的特性。
B.馬列主義被確定為真理,是因為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等人承前啟后的理論建設。
C.列寧主義者與第二國際修正主義路線的斗爭證明,真理是不怕社會實踐的檢驗的。
D.在與機會主義路線的斗爭中,是長期的革命斗爭證明了毛主席革命路線的正確性。
4.文章的開頭段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4分)
5.請根據材料對真理的本質特征進行概括。(4分)
《別了,不列顛尼亞》(五)
材料一:美國的白皮書,選擇在司徒雷登業已離開南京、快到華盛頓、但是尚未到
達的日子——八月五日發表,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他是美國侵略政策徹底失敗的象征。
司徒雷登是一個在中國出生的美國人,在中國有相當廣泛的社會聯系,在中國辦過多年
的教會學校,在抗日時期坐過日本人的監獄,平素裝著愛美國也愛中國,頗能迷惑一部
分中國人,因此被馬歇爾看中,做了駐華大使,成為馬歇爾系統中的風云人物之一。在
馬歇爾系統看來,他只有一個缺點,就是在他代表馬歇爾系統的政策在中國當大使的整
個時期,恰恰就是這個政策徹底地被中國人民打敗了的時期,這個責任可不小。以脫卸
責任為目的的白皮書,當然應該在司徒雷登將到未到的日子發表為適宜。
中國是亞洲的重心,是一個具有四億七千五百萬人口的大國,奪取了中國,整個亞
洲都是美國的了。可是,一則,美國的和全世界的人民都不要戰爭;二則,歐洲人民的
覺悟,東歐各人民民主國家的興起,特別是蘇聯這個空前強大的和平堡壘聳立在歐亞兩
洲之間,頑強地抵抗著美國的侵略政策,使美國的注意力大部分被吸引住了;三則,這
是主要的,中國人民的覺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力量和民眾組織的力量已經空前地
強大起來了。這樣,就迫使美帝國主義的當權集團不能采取大規模地、直接地武裝進攻
中國的政策,而采取了幫助蔣介石打內戰的政策。
好辦法,美國出錢出槍,蔣介石出人,替美國打仗、殺中國人,變中國為美國的殖
民地,實現“對華友好的傳統政策”。
那些近視的思想糊涂的自由主義或民主個人主義的中國人聽著,艾奇遜在給你們上課了,
你們所設想的美國的仁義道德,已被艾奇遜一掃而空。不是嗎?你們能在白皮書和艾奇遜信
件里找到一絲一毫的仁義道德嗎?
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許多曾經是自由主義者或民主個人主義者的人們,在美國
帝國主義者及其走狗國民黨反動派面前站起來了。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
手槍,寧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
唐朝的韓愈寫過《伯夷頌》,頌的是一個對自己國家的人民不負責任、開小差逃跑、又
反對武王領導的當時的人民解放戰爭、頗有些“民主個人主義”思想的伯夷,那是頌錯
了。我們應當寫聞一多頌,寫朱自清頌,他們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南京的美國殖民政府如鳥獸散。司徒雷登大使老爺卻坐著不
動,睜開眼睛看著,希望開設新店,撈一把。司徒雷登看見了什么呢?他看見了一種現
象,就是中國的自由主義者或民主個人主義者也大群地和工農兵學生等人一道喊口號,
講革命。總之是沒有人去理他,使得他“煢煢孑立,形影相吊”,沒有什么事做了,
只好扶起皮包走路。(摘自毛澤東《別了,司徒雷登》)
材料二:《別了,司徒雷登》是毛澤東于1949年8月18日發表的一篇文章,抨擊艾
奇遜發表的《美國與中國的關系》白皮書和美國扶持國民黨發動內戰的政策,向美帝國
主義告別,表達了無限的豪邁和樂觀?!秳e了,”不列顛尼亞”》是新華社記者于1997
年7月1日合寫的一篇短新聞,向英國在香港的殖民統治告別,表達了民族強盛的自豪感。
“別了”一詞被當代中國人民普遍理解和使用,與《別了,司徒雷登》這篇文章緊
密相關。這篇文章寫在新中國誕生前夕,是中華民族向帝國主義列強欺凌史的告別宣言。
不說“再見”,只道“永別”,“別了”一詞被賦予了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激勵了一代
又一代中國人。
“別了,司徒雷登”,另U了,帝國主義欺凌史。1945年2月,美國在雅爾塔會議上
與蘇聯達成分割遠東的秘密協定,意圖在太平洋戰爭結束后,美蘇以中國長城為界南北
劃分勢力范圍。1945年4月,羅斯福逝世,落實雅爾塔秘密協定的任務轉到馬歇爾身上,
他相中了司徒雷登,1946年的7月,司徒雷登被正式任命為美國駐華大使。1949年5月,
解放軍橫渡長江,為避免中國倒向蘇聯,司徒雷登向美國國內提出承認中共新政權的建
議,遭到拒絕,無奈回國。
此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采用種種策略,企圖扼殺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
甚至不惜發動朝鮮戰爭,中國人民歷經血與火的考驗,將帝國主義的欺凌史掃進了垃圾
桶。
別了,“不列顛尼亞”,別了,帝國主義的殖民史。別了,“不列顛尼亞”,既是
向不列顛尼亞號郵輪告別,也是向英國在香港的殖民統治告別。
英國、美國等國家在之后也始終沒有停止攪亂香港的圖謀,1997年掀起金融危機沖
擊香港金融市場、2013年挑動“占領中環”非法集會、2019年煽動香港暴亂,均被祖國
一一化解。
中國的崛起已經勢不可擋,帝國主義的殖民史、欺壓史都將一“別”不復返。
(摘編自王洪濤《從〈別了,司徒雷登〉到〈別了,“不列顛尼亞"〉》)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司徒雷登能被馬歇爾看中并做了駐華大使,是因為他是一個在中國出生的美國人,在
中國有相當廣泛的社會聯系,愛美國也愛中國。
B.《別了,司徒雷登》在分析美國對中國的政策時,主要著眼于中美兩國,并未展現出
對世界整體局勢的宏觀把握。
C.《別了,司徒雷登》用聞一多、朱自清等人的行為,呼吁有自由主義或民主個人主義
的中國人放棄幻想,準備戰斗。
D.“別了”一詞在兩則材料中都有告別之意,都有深刻內涵,都展示出中國人強烈的民
族豪情,也激勵中國人接續奮斗。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美國不能采取大規模、直接武裝進攻中國的政策,這是由當時戰爭的客觀形勢決定的。
B.美國的白皮書本以脫卸責任為目的,結果卻成了證明其沒有仁義道德的依據。
C.材料二論述告別帝國主義對中國的欺壓史、殖民史后,得出中國的崛起勢不可擋的結
論。
D.材料二主要通過對兩篇文章內容的分析,來表達對中華民族強大興盛的自豪感。
()3.根據材料一的內容,下列不能支撐材料二中“《別了,司徒雷登》表達了
無限的豪邁和樂觀”的觀點的一項是(3分)
A.中國是亞洲的重心,奪取了中國,整個亞洲都是美國的了。
B.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力量和民眾組織力量已經空前地強大起來了。
C.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南京的美國殖民政府如鳥獸散。
D.司徒雷登大使老爺沒有什么事做了,只好挾起皮包走路。
4.請簡要分析材料一中畫橫線句子的論證效果。(4分)
5.俗話說“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請根據材料談談《別了,司徒雷登》對我們從
全局“看問題、想問題”有什么啟示。(6分)
《憐憫是人的天性》(六)【選文見課文第2段至選文標記處】
我們尤其不可像霍布斯那樣……既然霍布斯認為惡人是一個強壯的孩子,那我們就
要問:野蠻人是否也是一個強壯的孩子?如果我們承認他是一個強壯的孩子,那該得出
什么樣的結論呢?如果這個人強壯的時候也像他柔弱的時候那樣依賴他人,那么,什么
過分的事他干不出來呢?他的母親如果不及時喂他奶,他就會打她;如果他覺得他的弟
弟招他討厭,他就會掐死他:如果別人碰撞了他或打擾了他,他就會咬別人的腿。說自
然狀態中的人是強壯的,與說自然狀態中的人需要依賴于人,這兩種說法是矛盾的。人
只有在處于依賴狀態的時候才是柔弱的:如果他無拘無束,不依賴他人的話,他早就是
很強壯的了?;舨妓箾]有看出:我們的法學家所說的阻礙野蠻人使用理智的原因,正好
就是霍布斯本人所說的阻礙野蠻人濫用他們的官能的原因。因此,我們認為野蠻人之所
以不是惡人,其原因恰恰在于他不知道什么是善,因為防止他們作惡的,既不是智慧的
發達、也不是法律的約束,而是欲念的平靜和對惡事的無知:他們從對惡事的無知中得
到的益處,比別人從對美德的認識中得到的益處多得多。……盡管這句格言沒有前一句
格言完善,但也許更有用處。(節選自盧梭《憐憫是人的天性》)
()1.依據文意,以下屬于霍布斯觀點的一項是(3分)
A.人沒有善的概念,所以天生是惡人;人是邪惡的,所以不知道什么是美德。
B.憐憫心是我們最應具備的稟性,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是自然的感情。
C.人以為自己是宇宙唯一的主人,是因為自認為有取得自己所需之物的權利。
D.只有大自然賦予人類以憐憫心來支持他的理性,人類最終才不會成為怪物。
()2.下列對原文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作者敘述《蜜蜂的寓言》之例,是以囚徒目睹他人不幸尚且悲傷難過來論證人是有感
情和同情心的。
B.作者引用詩句“心地的溫情,是大自然把眼淚給予人類的同時贈予人類的禮物”,是
為了論證憐憫心是大自然賦予人的天性。
C.在作者看來,人類的慷慨、仁慈和人道等種種社會美德,全部都是從“憐憫心”這一
品質派生出來的。
D.作者認為“在謀求你的利益時,要盡可能不損害他人”比“你們愿意人怎樣待你們,
你們也要怎樣待人”更加完善、有用。
4.選文劃橫線部分具有濃厚的思辨色彩,請簡要分析這種論證效果是如何形成的。(4
分)
5.盧梭“憐憫是人的天性”與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內涵相通而目的有異,請加
以簡要分析。(6分)
《老人與?!罚ㄆ撸具x文見課文】
直到太陽快落下之前,鯊魚才再次來襲擊。……這時候,他渾身僵硬、酸痛,在夜
晚的寒氣里,身上的傷口和所有用力過度的地方都讓他感到疼痛。但愿不用再搏斗了,
他想,真希望不用再搏斗了。
()6.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小說用了大量的篇幅來描寫老人的內心世界,那就是對真誠的友誼和世界美好事物的
向往,而這部分正是小說中最為精彩的部分。
B.小說通過展現人與自然之間一場驚心動魄的搏斗,塑造了作者這一失敗英雄的形象,
展現永不言敗的精神,體現“人的靈魂的尊嚴”。
C.鯊魚代表著一切破壞性的力量,是阻止人們實現理想和目標的各種破壞力的集合,是
那些殖民主義者和貧困現實生活的象征。
D.在《老人與海》中,海是被當作女性來描寫的,象征著大海看似柔弱謙卑,而內心卻
擁有非凡的毅力和奮斗的精神。
()7.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海明威“非同尋常的藝術自覺”體現在小說語言凝練又精當,用樸素的語言直接呈現
場景和形象,充滿內在張力,令人印象深刻。
B.這篇小說運用了“冰山理論”,用簡潔的文字塑造人物形象,并把作者的感受和思想蘊藏
在形象中,含而不露。
C.小說通過描寫老人與鯊魚五個回合的搏斗場景,以一個個富有活力的細節推動情節發
展,產生震撼人心的力量,體現冷靜密實的敘事風格。
D.小說運用大量人物對話和心理描寫來展現圣地亞哥的精神世界,表現永不言敗的精神,
激勵世人與困難、危險,甚至死亡進行不屈的斗爭。
8.“命運總是與人作對,人不管如何努力拼搏,終不免失敗。盡管如此,人還是要苦苦
斗,并盡量保持自己的尊嚴,他在肉體上可以被打垮,但在精神上永遠是個強者?!闭?/p>
依據以上評價并結合選文分析圣地亞哥的形象。(4分)
9.海明威被譽為“新聞體”小說的創始人。在選文中,該特點體現在哪些方面?(6分)
《人應當堅持正義》(八)
材料一:哲學的任務是什么我曾提出,按照中國哲學的傳統,它的任務不是增加
關于實際的積極的知識,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在這里更清楚地解釋一下這個話的意
思,似乎是恰當的。我在《新原人》一書中曾說,人與其他動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
時,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覺地在做。正是這種覺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對于他有了
意義。他做各種事,有各種意義,各種意義合成一個整體,就構成他的人生境界。如此
構成各人的人生境界,這是我的說法。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覺解程度
不同,所做的事對于他們也就各有不同的意義。每個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與其他任
何個人的都不完全相同。若是不管這些個人的差異,我們可以把各種不同的人生境界劃
分為四個等級。從最低的說起,它們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一個人做事,可能只是順著他的本能或其社會的風俗習慣。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樣,
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無覺解,或不甚覺解。這樣,他所做的事,對于他就沒有意義,
或很少意義。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自然境界。一個人可能意識到他自己,為自
己而做各種事。這并不意味著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
其動機則是利已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種事,對于他,有功利的意義。他的人生境界,就
是我所說的功利境界。還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會的存在,他是社會的一員。這個社會
是一個整體,他是這個整體的一部分。有這種覺解,他就為社會的利益做各種事,或如
儒家所說,他做事是為了“正其義不謀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
合嚴格的道德意義的道德行為。他所做的各種事都有道德的意義。所以他的人生境界,
是我所說的道德境界。最后,一個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會整體之上,還有一個更大的整
體,即宇宙。他不僅是社會的一員,同時還是宇宙的一員。他是社會組織的公民,同時
還是孟子所說的“天民”。有這種覺解,他就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種事。他了解他所做
的事的意義,自覺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這種覺解為他構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
所說的天地境界。
這四種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現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
天地
境界的人,是人應該成為的人。前兩者是自然的產物,后兩者是精神的創造。自然
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它們之所以如此,
是由于自然境界,幾乎不需要覺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較多的覺解;天地境界
則需要最多的覺解。道德境界有道德價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價值。
照中國哲學的傳統,哲學的任務是幫助人達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別是達到天
地境界。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學境界,因為只有通過哲學,獲得對宇宙的某些了解,
才能達到天地境界。但是道德境界,也是哲學的產物。道德行為,并不單純是遵循道德
規律的行為;有道德的人也不單純是養成某些道德習慣的人。他行動和生活,都必須覺
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學的任務正是給予他這種覺解。
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賢人,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哲學教人以怎樣成為圣
人的方法。我在第一章中指出,成為圣人就是達到人作為人的最高成就。這是哲學的崇
高任務。在《理想國》中,柏拉圖說,哲學家必須從感覺世界的“洞穴”上升到理智世
界。哲學家到了理智世界,也就是到了天地境界??墒翘斓鼐辰绲娜耍渥罡叱删停?/p>
自己與宇宙同一,而在這個同一中,他也就超越了理智。
中國哲學總是傾向于強調,為了成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
表演奇跡,也不需要表演奇跡。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覺解,
他所做的事對于他就有不同的意義。換句話說,他是在覺悟狀態做他所做的事,別人是
在無明狀態做他們所做的事。禪宗有人說,“覺”字乃萬妙之源。由“覺”產生的意義,
構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
所以中國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國的哲學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隨著未
來的科學進步,我相信,宗教及其教條和迷信,必將讓位于科學;可是人的對于超越人
世的渴望,必將由未來的哲學來滿足。未來的哲學很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在這方
面,中國哲學可能有所貢獻。(摘自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
材料二:蘇格拉底:親愛的格黎東啊,你對我的關懷如果合乎正道,那是非??少F
的;如果不合,那就越關心越難從命了。我們首先必須考慮是不是應當照你說的那樣做。
因為我不但現在奉行,而且一貫遵守的原則是聽從道理。凡是經過研究見到無可非議的
道理我就拳拳服膺。我不能由于遇到災難就把自己所講過的道理拋開,我認為那些道理
還跟過去一樣真實,我仍舊跟過去一樣重視它們,尊重它們。如果我們在現在的情況下
不能說出更強的道理來,我是肯定不會對你讓步的,哪怕眾人對我施加更大的恫嚇,如
同以妖怪嚇兒童那樣,聲稱要監禁、處死、沒收財產等等。(摘自《柏拉圖對話集》)
()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人與其它動物的不同之處在于,人有了一定的覺解能力,使得他能明白自己在做什么,而
且是自覺地在做事情。
B.不同的人即便做相同的事,對于每個人的意義也可能不同,因而他們所達到的人生境
界也是完全不同的。
C.一個人“主觀為自己,客觀為別人”,說明他意識到了自己的存在,至少達到了功利
境界,但不一定就是個不道德的人。
D.達到天地境界就是進入理智世界,但只有做到與宇宙同一,才能進一步超越理智世界,
取得人生境界的最高成就。
()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衡量一個人的人生境界,不是看他做了什么事情,而是看他對他所做事情的覺解程度,
他所做事情對于他所具備的意義。
B.由原始人發展到現代人,由孩童成長為成人,隨著對自然和宇宙的認知越來越多,人
們的人生境界自然也就越來越高了。
C.一個人能夠遵循道德規律,并養成了一定的道德習慣,即便如此,也并不意味著他就
一定成為了一個有道德的人。
D.中國的圣人只是做平常的事,所以他是入世的。但是他對他所做的事情有高度的覺解,
達到了天地境界,所以他又是出世的。
()3.下列選項中,不符合馮友蘭所說的賢人和圣人標準的一項是(3分)
A.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莊子?逍遙游》)
B.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C.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離騷》)
D.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岳陽樓記》)
4.從人的發展需要的角度看,中國傳統哲學會在哪些方面起作用請結合材料加以概括。
(4分)
5.按照馮友蘭對人生境界的劃分標準,材料二蘇格拉底的觀點大致屬于什么境界請結合材
料作簡要說明。(6分)
《社會歷史的決定性基礎》(一)
l.C(A項,原文中“積極”“消極”相對于原因和結果而言,并非“產生積極作用”或
“消極影響”。B項,“深受”與原文“不管受到……多大影響”不符:“這條紅線無論
哪個歷史階段都不可逾越”理解錯誤。D項,“按照自己的愿望和理解……”的是主人而
不是“庸人”。)
2.B(“例如”開始例證,例證緊承的觀點應為主要觀點,重點在指出上層建筑起作用的
前提條件。)
3.①引用論證:直接和間接引用馬克思書信中的論述,對德國庸人的特點和影響進行闡
述:②對比論證:將德國與荷蘭、德國與法國進行對比,揭示德國庸人社會的現狀和危害:
③比喻論證:將庸人比作蛆蟲、馬匹,揭示了德國庸人當道的現實以及庸人地位的卑微。
(每點2分,任2點4分)
4.①阻礙了德國經濟的重新振興:②強化了專制體制:③使德國人陷入“非人化”處境:
④使德國遠遠落后于法國。(每點1分,共4分)
《百年孤獨》(二)
5.D(A項錯在“縱容”,應是尊重孩子的權利:B項錯在“就會與父母約定”,“獲頒杰出
獎狀”那次是父母主動問及的。C項,快樂不是虛幻的,是真實的體驗,且實質也不一
樣,孩子是追求夢想,大人是出于娛樂。)
6.C(隱喻的是一種可以超越世俗的自由時光。)
7.①小說情節基本是在不斷“抖包袱”中推進的:開篇孩子提出買劃艇,但此地不能航
海:然而打破燈泡創造了光海,實現了“航?!保鹤詈笱埻瑢W來“航?!?,然而卻在“光
海”里淹死三十七個孩子。(3分)②效果:制造閱讀期待,激發讀者閱讀興趣:(1分)層
層突轉中,情節走向深入,揭示了在“拉美式的孤獨”中不知向外找尋,將終究鑄就悲
劇的主題。(2分)
8.(1)托托和喬爾沒有淹死。
理由:①托托、喬爾之前就積累了在流光里“航?!钡呢S富經驗:②托托、喬爾始終在“光
?!崩镎覍羲捅睒O星,始終在積極進取,走向外面的世界,體現了作者“拒絕接受
人類末日的說法”,在托托、喬爾身上寄寓了作者的期望:③那三十七個同學在賞花、
唱歌、喝酒,體現的是滿足于眼前舒適而不知找尋的“內陸根性”,反映的是“百年孤
獨”的內心世界:④“化為永恒”的是那三十七個同學,是他們“扭開太多燈,公寓泛
濫成災”,作者以此告誡活在“烏托邦式的現實”里而不知進取,則沒有“永遠生存的
第二次機會”。(每點2分,任3點得6分)
⑵托托和喬爾也淹死了。
理由:①救火隊撞開公寓門,彩色魚兒是惟一活生生而且快快樂樂的動物:②托托戴著
“僅夠抵達港口的氧氣”,而喬爾沒戴,在光海泛濫成災的局面里難以存活:③作者設
計如此悲劇,是要告誠人們不要滿足于活在“烏托邦式的現實”里,只有去創造“與烏
托邦相反的現實”,才會有“永遠生存的第二次機會”。
《復活》(三)
6.A
7.B
8.(1)作為父親,維護孩子尊嚴,充滿父愛溫情;(2)在群眾面前冷漠固執高傲,仇
恨群眾,忠于反動政府;(3)尚未泯滅人性,最終被群眾感化。
9.(1)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孩子的出現使文章情節從起初的劍拔弩張逆轉為后來
的充滿溫情,情節跌宕起伏。(2)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真實豐滿。原本冷漠高傲的警察,
也有父愛溫情;原本充滿仇恨的人們,心底深處卻是善良仁愛的。(3)有利于展現文
章主題。孩子的出現促成仇恨雙方,改變了先前的態度,突出了文章主題:放棄殘酷仇
恨,回歸友善純真。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四)
1.(3分)D【簡析】原文說“作為檢驗真理的標準,必須具有把人的思想和客觀世界聯
系起來的特性,否則就無法檢驗”,可見,“具有把人的思想和客觀世界聯系起來的特
性”是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所以,用“只要……就”表述不正確。
2.(3分)B【簡析】“采用了總分的結構"說法有誤,應是總分總的結構。
3.(3分)B【簡析】“是因為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等人承前啟后的理論建設”說法有
誤,原文是說''馬克思列寧主義之所以被稱為真理,也不但在于馬克思、恩格斯、列寧、
斯大林等人科學地構成這些學說的時候,而且在于為爾后革命的階級斗爭和民族斗爭的
實踐所證實的時候”。
4.(4分)①提出論題,闡明本文的論證中心:②交代寫作背景,體現文章的現實意義:
③說明寫作動機,強化文章的針對性;④開門見山,引出下文。(每答出一點給1分。
意思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簡析】一般而言,議論
文的開頭要提出問題、亮出觀點,為全文議論的展開做準備。就本題來說,可以從文章
觀點的明確性、文章的現實意義和文章論述的針對性等方面來作答。
5.(4分)①正確反映客觀實際,②具有理論的特征,③必須通過實踐證明,④是人的
思想對于客觀世界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每答出一點給1分。意思對即可。如有其他
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簡析】解答此題,應以“真理”為關鍵詞在原
文第2、3段中篩選能體現其概念內涵及特征的信息,然后進行整合概括。
《別了,不列顛尼亞》(五)
LD【解析】A.“愛美國也愛中國”錯,材料一可見司徒雷登“平素裝著愛美國也愛
中國,頗能迷惑一部分中國人”,說明他并非真的愛中國,是裝的,其實質是借'‘愛"
中國之名,行侵略中國之實。B.《別了,司徒雷登》在分析美國對中國的政策時,不僅
著眼于中美兩國,也展現出對世界整體局勢的宏觀把握。C.“放棄幻想”錯,用聞一多、
朱自清等人的行為意在激勵有自由主義或民主個人主義的中國人進行戰斗。
2.D【解析】D.“主要通過對兩篇文章內容的分析”錯,應是主要通過中國挫敗英、美
等國對中國的一次次圖謀來表達對中華民族強大興盛的自豪感。
3.A【解析】A.在材料一中,此句是客觀說明中國的戰略地位,不能體現“無限的豪邁
和樂觀”。
4.①運用反語,戳穿“對華友好的傳統政策”都是假象,揭露美國“變中國為美國的殖
民地”的險惡用心。②使論證具有幽默感和諷刺性,加強文章論證力度。(每點2分)
5.①從國際全局分析戰爭形勢和中國的處境,能在大變局中穩住心神和陣腳。②從知己
知彼的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