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專用2025版高考歷史大一輪復習第三單元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斗爭第12講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1頁
江蘇專用2025版高考歷史大一輪復習第三單元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斗爭第12講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2頁
江蘇專用2025版高考歷史大一輪復習第三單元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斗爭第12講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3頁
江蘇專用2025版高考歷史大一輪復習第三單元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斗爭第12講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4頁
江蘇專用2025版高考歷史大一輪復習第三單元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斗爭第12講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第12講抗日斗爭與解放斗爭[考綱清單](1)抗日斗爭:九一八事變與七七事變;南京大屠殺等侵華日軍的罪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正面戰場的抗戰與敵后抗日斗爭;抗日斗爭成功的緣由和歷史地位。(2)解放斗爭:內戰的爆發;戰略反攻與三大戰役;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成功及其歷史意義。一、抗日斗爭1.九一八事變與七七事變(1)九一八事變: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變,占據東北三省,華北地區日趨殖民化,民族危機加深。(2)七七事變: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了七七事變,全面侵華斗爭爆發。之后,日本又先后占據北平、天津、廣州、武漢等地,中國失去華北、華南等大片領土。特殊提示全面理解日本侵華的背景(1)根本緣由:日本資本主義的發展面臨逆境,必需從對外擴張中尋求出路。(2)歷史緣由:從大陸政策到“國策基準”的既定國策。(3)現實緣由:經濟危機的沖擊加劇了侵略野心。(4)時機有利:中國國內國共對峙,國際上英美等國推行綏靖政策。2.南京大屠殺等侵華日軍的罪行(1)1937年12月,制造了南京大屠殺。(2)1941年初,制造了河北省豐潤縣潘家峪慘案。(3)在東北成立特地探討細菌戰的“七三一部隊”。3.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1)背景①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揭開了國共合作抗日的序幕。②日軍制造盧溝橋事變和八一三事變,民族危機空前嚴峻。(2)經過①國民政府發表《防衛抗戰聲明書》,宣布實行防衛、反抗暴力。②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南方八省的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③1937年9月,國民黨公布國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3)意義:國共合作抗日,抗日斗爭發展成為全民族抗戰。

4.正面戰場的抗戰和敵后抗日斗爭(1)正面戰場:國民政府先后組織了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等多次重大戰役,廣闊軍民英勇反抗日軍侵略。抗戰結果:中國軍隊雖然取得了平型關、臺兒莊等戰役的成功,但無力阻擋日軍的瘋狂進攻。(2)敵后戰場:中國共產黨制定全面抗戰路途,即動員全民族一切力氣、爭取抗戰成功的人民斗爭路途。廣泛開展獨立自主的游擊斗爭,建立抗日依據地。1940年下半年,彭德懷指揮八路軍在華北發動百團大戰,這是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一次大規模戰役。(3)國外戰場:除在中國境內作戰外,中國軍隊還開拓了國外戰場,派遣遠征軍到緬甸作戰。5.抗日斗爭成功的緣由和歷史地位(1)成功: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國主義被迫宣布無條件倒戈。(2)緣由①組織領導:國共合作,組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國共兩黨分別開拓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共同抗敵。②民眾因素:中國共產黨制定全面抗戰路途,使抗日斗爭成為一場真正的人民斗爭。③戰略技術:中國共產黨制定長久戰的戰略方針,開拓敵后戰場,開展游擊戰和運動戰,協作正面戰場,最終贏得斗爭成功。④國際因素:1942年,國際反法西斯聯盟正式形成,中國抗戰得到國際上的憐憫和支持。(3)歷史地位①抗日斗爭的成功,是中國人民一百多年第一次取得反對外來侵略斗爭的完全成功。它大大增加了全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念。②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斗爭的東方主戰場,中國人民的抗戰,對世界反法西斯斗爭的成功作出了重大貢獻。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素養感悟家國情懷——抗日斗爭中的民族國家意識近代以來,中國傳統的家國情懷漸漸轉變為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國家意識。抗日斗爭時期,國家意識空前高漲,推動了各黨派、各民族、各地區聯合抗戰。在國家意識引領下,敵后戰場和正面戰場形成了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略局面。二、解放斗爭1.內戰的爆發(1)背景:抗戰成功后,蔣介石堅持內戰和獨裁的方針,在美國的支持下,主動打算發動內戰。(2)標記:1946年6月,國民黨軍隊大舉進攻中原解放區。2.戰略反攻與三大戰役(1)(2)三大戰役:戰略決戰。①時間:1948年9月~1949年初。②戰役: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③戰果:基本殲滅國民黨軍隊的主力。3.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成功及其歷史意義(1)渡江戰役: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解放南京,統治中國22年的南京國民政府覆滅。(2)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標記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基本成功。(3)成功意義①對中國:結束了中國近代百年來屈辱的歷史,迎來了一個獨立自主的新中國。②對世界:變更了世界政治格局,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力氣,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爭的士氣。③理論成果: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成功,是毛澤東思想的成功。歸納總結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心所在地的變更考點國共合作抗戰與人民解放斗爭的成功片面抗戰路途和全面抗戰路途(1)片面抗戰路途:1937年七七事變后,國民黨主見單純依靠國民黨政府和國民黨軍隊抗戰,這是片面抗戰路途。(2)全面抗戰路途:中國共產黨主見依靠人民群眾和全民族力氣共同抗戰,這就是全面抗戰路途。兩條路途的根本區分在于是否動員全民族一切力氣抗戰。1.抗日斗爭的特點(1)民族性:抗日斗爭是以國共合作為基礎,包括了全國各階級、各階層、各民族的一場民族斗爭。(2)雙重性:從斗爭性質來看,它既是反法西斯斗爭,又是民族解放斗爭,具有雙重性。(3)兩個戰場并存:國民政府組織的正面戰場和共產黨開拓的敵后戰場相互協作,相互依存,貫穿始終。(4)以弱勝強:中國人民在近代史上第一次取得反帝斗爭的完全成功。(5)長久性:中國的抗戰堅持了十四年,是反法西斯斗爭中起先較早、結束最晚的戰場。2.比較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的區分與聯系戰場項目國民黨正面戰場中共敵后戰場領導階級蔣介石集團為代表的大地主大資產階級中國共產黨為代表的無產階級戰場范圍國民黨統治區敵后抗日依據地路途只單純依靠政府和軍隊的片面抗戰路途依靠人民的全面抗戰路途作戰方式以陣地防衛戰為主的正規戰獨立自主的游擊戰戰略地位在戰略防衛階段起主導作用,是抗戰主戰場抗戰初期協作正面戰場,抗戰后期成為抗戰的主戰場聯系兩個戰場是相互依存、相互協同、相互協作的關系,都是全民族抗戰的重要組成部分,都為中華民族的抗戰作出了重要貢獻,不應當割裂與對立起來針對練1(2024·通泰揚模擬)日軍戰史承認,“作戰始終是在極為困難的狀況下進行的”,中國軍隊“引誘日軍始終深化到長沙,集中長沙城內外的30萬大軍將日軍包圍。爾后,日軍第一線部隊幾經苦戰……于(1942年)1月15日撤回到原駐防地。這次作戰,動搖了一部分官兵的必勝信念”。中國軍隊的此次作戰()A.扭轉了華北抗戰的戰略態勢B.發生在相持階段的敵后戰場C.粉碎了日軍快速滅亡中國的安排D.體現出正面戰場堅持抗戰的精神答案D解析長沙屬于華中地區,而不是華北地區,A項錯誤;“引誘日軍始終深化到長沙,集中長沙城內外的30萬大軍將日軍包圍”表明是正面戰場組織的大規模會戰,B項錯誤;1937年的淞滬會戰,粉碎了日軍快速滅亡中國的安排,C項錯誤;“集中長沙城內外的30萬大軍將日軍包圍”體現了正面戰場堅持抗戰的精神,D項正確。3.近代兩次中日斗爭結局及其不同的緣由(1)近代史上兩次中日斗爭的基本形勢都是敵強我弱,但結局卻完全不同:甲午中日斗爭中國戰敗,列強乘機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而抗日斗爭中國取勝,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成功奠定了基礎。(2)出現不同結局的緣由①斗爭領導:甲午中日斗爭時,清政府腐敗無能,慈禧置民族和國家的安危于不顧;抗日斗爭中,國共兩黨實現其次次合作,分別開拓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共同對敵。②民眾動員:甲午中日斗爭中,清政府壓制民眾的抗日熱忱;抗日斗爭時期,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實行全民族抗戰。③戰略戰術:甲午中日斗爭中,李鴻章實行避戰自保、消極應戰的方針,導致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抗日斗爭中,兩大戰場相互協作,中國共產黨制定了長久抗戰的方針,并把游擊斗爭提高到戰略地位,最終贏得了成功。4.人民解放斗爭取得成功的緣由(1)客觀上:國民黨政治孤立,失去民心;軍隊厭戰,士氣低落;統治腐敗,貪官橫行;美國斷確定蔣介石的救濟,蔣桂分裂。(2)主觀上: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正確指導;走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發展的道路;駕馭了革命武裝,并堅持武裝斗爭;組成了最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針對練21947年11月,中共中心要求“在土地改革中,應將解放區政權,改組為人民代表會議政權”并詳細規定“在鄉村人民代表大會及政府委員會中,貧雇農、新中農應合占三分之二,舊中農及其他勞動分子應占三分之一”。這一規定()A.鞏固了工農夫主統一戰線B.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框架C.順應了革命形勢發展須要D.表明解放斗爭即將轉入戰略反攻答案C解析沒有工農夫主統一戰線這個說法,“其他勞動分子應占”也否定了這一點,故A項錯誤;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1954年建立,時間不符合,故B項錯誤;1947年11月解放斗爭已經起先戰略進攻,須要進一步動員群眾參與革命,故C項正確;戰略反攻起先于1947年夏,故D項錯誤。材料一各黨各界,團結堅實。不論軍民,不分貧富。民族陣線,救國良方。四萬萬眾,堅決反抗。民主共和,改革內政。億兆一心,戰則必勝。還我河山,衛我國權。——1936年12月毛澤東作《祭黃帝陵》文要求:分析材料,概括毛澤東提出的主要主見。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全民族抗戰反抗日本侵略;改革內政,實現民主共和。材料二1938年3月,國民黨在《抗戰建國綱領》中指出:“加緊全國軍隊之政治訓練,使全國官兵明白抗戰建國之意義,一樣為國效命;訓練全國壯丁,充溢民眾武力,并訓練華僑抗戰;指導及救濟各地武裝人民,與正式軍隊共同抗戰,并在敵后發動普遍的游擊戰。”要求:分析材料,指出此時國民黨主動抗戰的決心表現在哪些方面?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加強軍隊訓練;充溢民眾武力;訓練華僑;指導及救濟各地抗日武裝。材料《大公報》載文說:“幾千年來,中國人所懷抱的觀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識和國家觀念,始終沒有打入我們老百姓的骨髓里……(今日)我們從亡國滅種的危機中,起先覺悟了中國民族的整體性和不行分割性。這是民族自覺性的開端,是真正的新中國國家的序幕。”觀點思索方向歷史結論角度1民族意識對國共其次次合作的影響全民族的覺醒、全民族的抗戰,是實現其次次國共合作的關鍵因素角度2民族意識對抗戰成功的影響角度3抗日斗爭對民族意識的影響答案角度2:民族意識的覺醒、全民族抗戰是抗日斗爭成功的保證。角度3:抗日斗爭使中華民族的民族意識空前覺醒。史料七種教科書都以較多的篇幅記述了日本民眾全力支持斗爭的情景。例如,大阪書籍本設置專題“聚焦歷史——戰時的婦女與孩子”,其中寫道:“日本各市町村組織了婦女會、母親會、主婦會,開展歡送士兵并且慰問茶水等活動。婦女們響應政府和軍部的號召,為了確保實行‘總力戰’的人數,努力將人口由7000萬增至1億,為此盡早結婚,并且把生育5個孩子作為目標。婦女還充當勞動力的角色,很多婦女在軍工廠勞動。把孩子們作為‘幼小的戰斗力’‘將來的軍隊’來培育,學校生活全部軍事化。很多孩子將中學畢業后進入陸軍預科士官學校作為志愿。”各書都附錄了大量照片,諸如“歡送出征士兵”“慶祝攻陷南京東京街頭的民眾”等。辨析史料:上面的史料中記述的日本民眾全力支持斗爭的情景屬實。推斷方法如下:一、合理推斷:二戰期間,日本分兵太平洋和中國戰場,戰線太長,傷亡慘重,兵力嚴峻不足;日本資源匱乏,斗爭本身也消耗大量資源。這些都要求日本國內民眾支持斗爭。再加上當時日本的軍國主義思想教化,一般民眾對斗爭性質的相識是模糊的,因而普遍實行了支持斗爭的做法。二、用當時日本公開發行的報刊資料印證。該史料的記載和當時日本公開發行的報刊中的新聞內容高度吻合。應用:對以上史料相識正確的是()A.美化侵略斗爭,基本不行信B.因是后人記述,可信度不高C.因是教科書選用,反映官方立場D.史料真實可信,選用動機不行告人答案C1.(2024·江蘇高考,10)下側是解放斗爭時期國共兩黨兵力對比圖。由此可知,人民軍隊兵力總數占據優勢始于()A.全面內戰爆發時 B.戰略反攻起先前C.三大戰役進行中 D.渡江戰役結束后答案C解析C對:依據材料中的圖示信息可以看出,人民解放軍的兵力總數占據優勢地位起先于1948年11月,當時處于戰略決戰時期,因此應為三大戰役進行中。2.(2024·江蘇高考,10)1937年8月,毛澤東強調要“發揮紅軍的特長”,創建依據地,開展游擊戰,鉗制與殲滅敵人。在此原則指導下,人民軍隊()A.粉碎了第三次“圍剿”B.變敵后為抗日的戰場C.贏得長征的宏大成功D.取得臺兒莊戰役大捷答案B解析粉碎了第三次“圍剿”是在1931年,與題目時間不符,故A項錯誤。1937年8月,日本全面侵華斗爭已爆發,毛澤東強調創建依據地,開展游擊戰,針對日本的侵略在敵后的戰場實行游擊斗爭,實現了“變敵后為抗日的戰場”,故B項正確。贏得長征的宏大成功是在1936年,與題干中的時間不符,故C項錯誤。取得臺兒莊戰役大捷是國民黨正面戰場的抗戰,與毛澤東強調的“開展游擊戰”不符,故D項錯誤。3.(2024·江蘇高考,11)1938年1月,國民政府為管理全國經濟事務,將實業部改組為經濟部,其職權范圍包括了戰時主要生產領域和商業領域,下屬機構眾多。經濟部的設立()A.適應了斗爭長久化的須要B.標記著工作重心轉向經濟領域C.提高了后方百姓生活水平D.導致抗戰時期行政效率的低下答案A解析由時間“1938年”和“經濟部的‘職權范圍’”可知,經濟部的設立有利于為抗戰供應長久的物質保障,故A項表述正確;題干未涉及國民政府工作重心的轉移,解除B項;C項表述過于夸大經濟部的作用,解除;題干中未涉及經濟部設立前后國民政府行政效率的比較,解除D項。4.(2024·課標全國Ⅰ,30)1943年8月,國民黨頒布《抗戰期間宣揚名詞正誤表》,把“親日派”“長征時代”“爭取民主”“國共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等歸為“謬誤名詞”,禁止刊載。這反映了國民黨()A.努力緩和與其他黨派的沖突B.竭力塑造戰時政府的形象C.與中共爭奪抗戰的領導權D.力圖維護一黨專制的局面答案D解析從題干中“親日派”“爭取民主”“國共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等歸為“謬誤名詞”可看出國民黨壓制其他黨派,反對與其他黨派民主協商,以維護國民黨一黨專制獨裁,故D項正確。5.(2024·課標全國Ⅱ,30)抗日斗爭成功后,山東依據地已有農會、工會、婦女會、青年團、兒童團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群眾組織,成員達404萬人,占依據地總人口的27%;中共黨員占總人口的1%左右,幾乎村村有黨員,這反映出()A.革命工作的重心起先轉移B.工農武裝割據局面已經形成C.統一戰線范圍進一步擴大D.國共力氣對比變更趨勢加強答案D解析材料體現抗日斗爭成功后中國共產黨的力氣及群眾組織的巨大發展,相較于抗戰初期,反映出國共力氣對比變更,故D項正確。材料未體現中共革命工作重心轉移,解除A項;B項與材料信息“抗日斗爭成功后”不符,解除;材料反映的不是統一戰線的發展狀況,解除C項。1.(2024·蘇北四市模考)美國作家斯諾曾這樣記述中共抗日依據地:“很多內戰時期遠飏(逃跑)的地主,現在重新回家,他們可以像農夫一樣領受新地;這些人照樣有同等的選舉權,并有權參與政府的工作。商人和小資本家也一樣可以參與政治生活。”這表明當時中共()A.堅持統一戰線的基本原則B.執行國民政府的行政吩咐C.拋棄階級斗爭的基本立場D.保障政治權利的確定同等答案A解析依據“記述中共抗日依據地”“這些人照樣有同等的選舉權,并有權參與政府的工作。商人和小資本家也一樣可以參與政治生活”,結合所學可知,抗戰期間,敵后抗日依據地,共產黨在政權建設方面實行三三制原則,有利于建立廣泛的抗日統一戰線,A正確。2.(2024·如皋市搬經中學模考)這是一幅反映抗日斗爭時期對敵作戰的木刻漫畫(圖中文字為出擊平漢路),下列對其寓意的解讀錯誤的是()A.毒蛇象征著邪惡的侵華日軍B.剪刀喻指出擊平漢路的八路軍C.反映正面戰場抗戰的戰術特點D.鼓舞全國軍民抗戰成功的決心答案C解析漫畫中平漢路破襲戰是為了協作正面戰場的作戰,牽制日軍南下的一次突擊戰役,明顯是敵后游擊戰的戰略特點,不屬于正面斗爭的作戰,故C錯誤,符合題意。其他選項說法均符合漫畫信息。3.(2024·泰州中學四模)某學者評價說:“中國統帥部以大量兵力集中淞滬,既減弱了華北的抗日戰斗力,又未保住京滬杭地區,而上海和南京失守,長江門戶洞開,對武漢和華中腹地威逼極大。”這一觀點()A.贊揚了國民政府的主動抗戰B.低估了淞滬會戰的戰略意義C.主見集中力氣進行淞滬會戰D.主見以犧牲華北來確保華中答案B解析材料中作者的觀點否定了淞滬會戰的主動意義,認為部署不當,造成了北方抗日力氣的減弱和南方的淪陷。事實上,淞滬會戰堅持三個月,粉碎了日軍速戰速決滅亡中國的安排,對于中國制定合適的抗戰策略,進行戰備部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故選B。4.(2024·揚州模考)把敵人這個既重要而又薄弱的戰略后方,變成了解放軍接著前進的戰略基地,南可進退長江,威懾國民黨統治的中心;西可直出漢水、大巴山,叩擊川東門戶。這樣的戰略態勢()A.揭開了渡江戰役的序幕B.出現在淮海戰役結束后C.得益于進軍大別山的行動D.表明國共決戰的時機成熟答案C解析由材料“南可進退長江,威懾國民黨統治的中心;西可直出漢水、大巴山,叩擊川東門戶”,這符合1947年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的戰略價值,故選C。5.(2024·南京質檢)中共中心在1948年4月30日,發布紀念“五一”勞動節口號,向各個民主黨派提出召開新政治協商會議,協商建立新中國的事宜。5月5日,包括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在內的各民主黨派代表聯名致電中共中心,響應中共號召,擁護召開新政協。該宣言發表的背景是()A.全面內戰揭開序幕B.內戰局勢已然明朗C.戰略態勢明顯轉折D.北平即將和平解放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心向各個民主黨派提出召開新政協、建立新中國的號召,得到各民主黨派主動響應和支持。依據所學可知,1947年6月以來人民解放軍戰略反攻已取得了顯著的成就,敵我雙方力氣對比發生重大變更,戰略態勢明顯轉折,故C項正確。課時作業一、選擇題1.(2024·徐州模擬)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政治報告中回溯抗日斗爭的歷史,指出:中國人民的抗日斗爭,是在曲折的道路上發展起來的。這個斗爭,還是在一九三一年就起先了。這一開端的確立是因為當時()A.日本綻開全面侵華B.中日之間正式宣戰C.局部抗日斗爭打響D.國共實現合作抗日答案C解析日本全面侵華起先于1937年,A錯誤;1941年12月9日,國民政府發布《中華民國政府對日宣戰布告》,正式對日本宣戰,B錯誤;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中國人民就起先抗拒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局部抗日斗爭打響,C正確;國共實現合作抗日是在1937年9月,D錯誤。2.1937年10月29日,(日本)在察哈爾和綏遠建立了一個“蒙疆聯合自治政府”,以內蒙古的德王為前臺的統治者。這本質上體現了日本()A.速戰速決的軍事戰略B.實行以華制華侵略政策C.實行以戰養戰的政策D.在淪陷區實行地方自治答案B解析日本在察哈爾和綏遠建立了一個“蒙疆聯合自治政府”,以內蒙古的德王為前臺的統治者,實質上是日本利用中國國內的親日勢力加強對中國人民的殖民統治,也就是日本實行以華制華侵略政策,故B項正確。3.(2024·泰州中學期中)美國《華盛頓星報》在評價抗日斗爭期間中國某一軍事行動時稱:“中國在山東方面的成功,已經打碎日本四十年來軍事成功的紀錄,為歐戰后軍事上又一偉績。”該軍事行動()A.有力地支援歐洲戰場B.是抗戰以來最大成功C.為中國軍隊主動出擊D.使日本軍隊首嘗敗績答案B解析據材料“抗日斗爭期間……中國在山東方面的成功”并結合所學學問可知,這反映了臺兒莊戰役成功的史實,它是抗戰以來最大成功,故B項正確;臺兒莊戰役發生在1938年,當時歐洲戰場還沒有爆發全面斗爭,故A項錯誤;臺兒莊戰役不是中國軍隊主動出擊的成果,故C項錯誤;日本軍隊首嘗敗績是平型關大捷,故D項錯誤。4.1940年初,毛澤東撰文指出:我們高舉新三民主義的旗幟,其關鍵在于有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的內涵。這一表述反映當時()A.世界政治力氣對比發生巨變B.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穩定發展C.國內抗戰形勢發生較大變更D.黨派政權之爭大于民族利益答案C解析1938年秋,抗日斗爭進入相持階段,國民黨對共產黨領導的抗日依據地和游擊斗爭在敵后快速發展感到擔憂,因而想加以限制,1939年1月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確定“溶共、防共、限共、反共”方針,在這種狀況下毛澤東撰文特殊指出符合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義才是真三民主義,以鞏固和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故C項正確。5.(2024·泰州模擬)1938年5月中共中心指示長江局:馬上成立鄂豫皖省委,領導津浦路以西、平漢路以東、浦信馬路以南的廣闊地區的工作,以武裝民眾打算發動游擊斗爭為中心任務,有安排地建立幾個基干游擊隊和游擊區。這一指示()A.有助于協作正面戰場的抗戰B.促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C.推動了工農武裝割據的開展D.導致華北抗戰態勢發生扭轉答案A解析材料中“1938年5月”是抗戰防衛階段,正面戰場是抗戰的主戰場,“有安排地建立幾個基干游擊隊和游擊區”有助于協作正面戰場,A正確;1937年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與材料中“1938年5月”不符,B錯誤;大革命失敗后,起先了工農武裝割據,與材料中“1938年5月”不符,C錯誤;材料中“鄂豫皖”不是華北,D錯誤。6.(2024·如東檢測)日本防衛廳戰史室的資料記載:“在治安戰期間的某戰場,敵我的勢力范圍犬牙交織,變更無常。有關敵人精確位置的情報很不行靠,甚至在我方勢力范圍內部深處常常潛藏有敵人的軍事力氣。”據此可知,此時()A.抗戰進入了相持階段B.全民族抗戰尚未形成C.國民黨已經停止抗日D.國共兩黨停止了合作答案A解析依據材料“敵我的勢力范圍犬牙交織”“在我方勢力范圍內部深處常常潛藏有敵人的軍事力氣”可知日軍和中國的反抗力氣同時存在,并且中國共產黨建立了敵后抗日依據地;再結合“治安戰期間的某戰場”可知這時抗戰進入了相持階段,A項正確。7.1939年,馮友蘭在《論抗戰》中指出:“現在中國與日本打仗,是中國在近代境況最危的時候,但不是中國在近代地位最劣的時候”,“我們的時代是中國中興的時代”。此言論反映了()A.百折不撓、堅韌不拔的必勝信念B.不畏強暴、血戰究竟的英雄氣概C.視死如歸、至死不屈的民族氣節D.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答案A解析必勝信念與材料中“境況最危的時候”又是“中興的時代”相符,故A項正確;不僅僅是血戰究竟,忽視了材料中“是中國中興的時代”,故B項錯誤;不僅僅是視死如歸,忽視了材料中“是中國中興的時代”,故C項錯誤;D項忽視了材料中“是中國中興的時代”,故D項錯誤。8.(2024·鹽城三模,10)臺兒莊戰役前,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曾請周恩來、葉劍英商談作戰方針。戰役爆發后,李宗仁實行“固守據點,各個擊破,要陣地戰與運動戰相結合,把敵人殲滅在臺兒莊”的作戰方針。張云逸所率新四軍一部主動協作淮河沿岸的國軍部隊,阻擊日軍北犯。這表明當時()A.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建立B.揭開國共軍隊協同抗戰的序幕C.正面戰場戰略戰術運用敏捷D.抗日斗爭由此進入了相持階段答案C解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建立是在西安事變之后,故A項錯誤;揭開國共軍隊協同抗戰序幕的是太原會戰,故B項錯誤;“‘固守據點,各個擊破,要陣地戰與運動戰相結合,把敵人殲滅在臺兒莊’的作戰方針”表明戰略戰術的敏捷運用,故C項正確;抗日斗爭進入相持階段是在武漢會戰之后,故D項錯誤。

9.(2024·南京調研)1945年9月,蔣介石密令各戰區“圍剿長江南岸、鄂浙皖東及桐柏山區奸匪。……警備阜陽、沈邱、商城、霍邱間地區,清剿各該地區奸匪。……除警備交通及剿匪外,并留意防范鄰近戰區之奸匪流竄”。該密令發出的背景是()A.抗日斗爭進入決勝階段B.蔣介石正主動籌備內戰C.國共已經達成和平協定D.國共兩黨全面內戰爆發答案B解析1945年9月,抗日斗爭已經取得成功,A錯誤;1945年9月,抗日斗爭成功,蔣介石發出“剿匪”密令是針對共產黨,表明蔣介石主動籌備內戰,B正確;國共達成和平協定是在1945年10月,C錯誤;國共兩黨全面內戰爆發是在1946年,D錯誤。10.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載:“當時,國民黨軍隊向解放區的進攻主要集中在兩翼:陜北戰場有21個旅,共20萬人;山東戰場有56個旅,共40萬人。兩翼之間的兵力非常薄弱,想依仗黃河天險阻攔住解放軍南下。”為此,解放軍實施了()A.全面防衛,打退敵人“圍剿”B.重點防衛,粉碎敵人進攻C.戰略反攻,挺進大別山D.戰略決戰,發動三大戰役答案C解析依據題干信息,面對國民黨軍隊向解放區的進攻主要集中在兩翼,兩翼之間的兵力非常薄弱的態勢,解放軍實施了戰略反攻,挺進大別山。故選C。11.朱德生于1886年12月1日,朱德六十壽辰時,黨中心為朱德隆重祝壽。《解放日報》發表了中共中心慶賀朱德壽辰的祝詞:“人民慶祝你的六十年生活,因為你是中國人民事業宏大成功的活證明。……你和人民的隊伍領導著最終的斗爭,迎接著最終的成功。”黨中心此舉()A.是為了堅決中國人民抗戰成功的信念B.增加了人民戰勝國民黨反動派的信念C.是對新民主主義革命歷史的充分確定D.體現了中共七屆二中全會的決議精神答案B解析依據材料,朱德六十壽辰時是1946年12月,而抗日斗爭在1945年8月就已經結束,故A項錯誤;抗日斗爭成功后,國共兩黨于1946年6月爆發內戰,材料中祝詞的發表,有利于全黨和軍民上下增加戰勝國民黨反動派的信念,故B項正確;新民主主義革命歷史結束于新中國成立,這一時期尚不能進行充分確定,故C項錯誤;七屆二中全會召開于1949年3月而非1946年,故D項錯誤。12.(2024·南京、鹽城模擬)蔣介石認為中共某一軍事舉動“東可威逼京畿(指南京),西可威逼武漢,南可阻礙長江運輸,在戰略上對于國民政府來說,是一個很大的顧慮”。此軍事舉動()A.扭轉了解放斗爭的態勢B.揭開了戰略決戰的序幕C.解放了長江以北地區D.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統治答案A解析“東可威逼京畿(指南京),西可威逼武漢”指的是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揭開了戰略反攻的序幕,扭轉了解放斗爭的態勢,故A項正確;揭開戰略決戰序幕的是遼沈戰役,與材料的內容不符,故B項錯誤;解放了長江以北地區指的是淮海戰役,與材料的內容不符,故C項錯誤;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統治的是渡江戰役,與材料的內容不符,故D項錯誤。13.(2024·淮安第一次聯考,16)當西方和平駕臨 之時,卻是中國內戰爆發之際;當西方起先重建之際,卻正是中國內戰加劇之時;當西方經濟復原發展之時,中國經濟卻走向崩潰。此時導致“中國經濟卻走向崩潰”的緣由是()A.世界經濟大危機 B.國民政府的掠奪C.中蘇關系的惡化 D.西方世界的封鎖答案B解析依據“西方和平駕臨 ”“起先重建”“西方經濟復原發展”等詞語可以看出所敘事務應為其次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的西方歷史,世界經濟大危機在二戰之前,故A項錯誤;二戰結束后,中國馬上陷入內戰,國民政府對經濟殘酷的掠奪導致國民經濟崩潰,故B項正確;中蘇關系惡化在的20世紀60年頭,國民經濟依舊在上升之中,故C項錯誤;從建國初到70年頭,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對中國大陸進行封鎖,但新中國經濟卻快速的復原和發展,故D項錯誤。14.“一年來敵我懸殊的狀況已經有了很大的變更,但是敵人的力氣還是很大的。這就確定了我們戰略進攻的方式不是逐城推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