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農業生產風險管理方案TOC\o"1-2"\h\u5706第一章農業生產風險概述 326931.1農業生產風險定義 3193251.2農業生產風險類型 323191.2.1自然風險 36681.2.2經濟風險 492391.2.3社會風險 4262231.2.4技術風險 430591第二章農業生產風險識別 458162.1風險識別方法 4291162.2風險識別流程 5263262.3風險識別案例分析 59352第三章農業生產風險評估 6179513.1風險評估方法 6318093.1.1定性評估方法 6185203.1.2定量評估方法 669233.1.3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評估方法 6140153.2風險評估指標體系 6159153.2.1自然風險指標 657543.2.2社會經濟風險指標 718623.2.3管理風險指標 7141863.2.4農業生產效益風險指標 741823.3風險評估案例分析 7140063.3.1案例背景 7103963.3.2風險評估過程 7313673.3.3案例分析結果 718908第四章農業生產風險預警 763504.1風險預警系統構建 742494.2風險預警指標選取 8268884.3風險預警案例分析 85944第五章農業生產風險防范 9167355.1防范措施制定 9212975.1.1風險識別 986045.1.2防范措施設計 9196285.1.3防范措施整合 10252735.2防范措施實施 1031445.2.1制定實施方案 10307575.2.2組織實施 10143045.2.3調整優化 10307025.3防范措施效果評估 10241845.3.1評估指標體系 1024125.3.2評估方法 10135155.3.3評估結果應用 115673第六章農業生產風險應對 11202386.1風險應對策略 11140996.1.1風險識別與評估 1125186.1.2風險預防與控制 11266896.1.3風險轉移與分擔 1190456.2風險應對措施 1181406.2.1自然災害風險應對 12202876.2.2市場風險應對 1221906.2.3技術風險應對 1289846.2.4政策風險應對 12265696.3風險應對案例分析 12260446.3.1風險識別與評估 12115166.3.2風險應對措施實施 13256986.3.3風險應對效果評價 1325972第七章農業生產風險轉移 13164827.1風險轉移途徑 13228777.1.1保險轉移 1311607.1.2風險共擔 1316317.1.3風險外包 1314767.1.4資金互助 1330767.2風險轉移策略 13292897.2.1優化保險產品結構 131267.2.2完善風險共擔機制 13195517.2.3加強風險外包管理 1462877.2.4提高資金互助合作社的運營能力 14117657.3風險轉移案例分析 1491087.3.1案例一:政策性農業保險在自然災害風險轉移中的應用 14302627.3.2案例二:風險共擔在農產品價格波動中的應用 1494767.3.3案例三:風險外包在農業生產環節中的應用 1484287.3.4案例四:資金互助合作社在應對資金短缺中的應用 1424299第八章農業生產風險補償 14286018.1風險補償機制 14320328.1.1風險識別 14299288.1.2風險評估 15202968.1.3風險補償 15219958.2風險補償政策 15122678.2.1農業保險政策 1527188.2.2農業災害救助政策 15269108.2.3農業信貸政策 15183728.3風險補償案例分析 15111528.3.1案例背景 15303058.3.2案例內容 164866第九章農業生產風險管理組織 16263249.1管理組織架構 16193089.1.1組織架構概述 1697049.1.2決策層 16175039.1.3執行層 16192429.1.4監督層 1631739.2管理組織職能 1649449.2.1決策層職能 16318519.2.2執行層職能 17282769.2.3監督層職能 17234219.3管理組織運作 17105969.3.1決策層運作 1795619.3.2執行層運作 17210969.3.3監督層運作 1712966第十章農業生產風險管理評價與優化 171564510.1管理效果評價 181428910.1.1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182621010.1.2評價方法選擇與應用 183068110.1.3評價結果分析 181648510.2管理優化策略 181295710.2.1風險識別與評估優化 182875010.2.2風險應對優化 182109010.2.3風險監測與預警優化 18464010.3管理優化案例分析 191501310.3.1某地區農業保險優化案例 193194410.3.2某地區農業產業鏈優化案例 19、第一章農業生產風險概述1.1農業生產風險定義農業生產風險是指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由于自然、經濟、社會等多種因素的不確定性,導致農業產量、質量、效益等方面出現波動,進而影響農民收益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可能性。農業生產風險具有客觀性、復雜性和動態性等特點,是農業生產活動中不可避免的現象。1.2農業生產風險類型1.2.1自然風險自然風險是指由于自然環境因素的不確定性對農業生產造成的風險。主要包括:(1)氣象災害:如干旱、洪澇、霜凍、臺風、冰雹等。(2)生物災害:如病蟲害、草害、鼠害等。(3)土壤災害:如土壤侵蝕、鹽堿化、土地沙化等。1.2.2經濟風險經濟風險是指由于市場、價格、成本等因素的不確定性對農業生產造成的風險。主要包括:(1)市場風險:如農產品市場價格波動、供需失衡等。(2)價格風險:如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農產品價格下跌等。(3)成本風險:如農業生產成本上升、勞動力成本增加等。1.2.3社會風險社會風險是指由于社會環境因素的不確定性對農業生產造成的風險。主要包括:(1)政策風險:如農業政策調整、農業補貼政策變化等。(2)信用風險:如農產品收購商拖欠貨款、金融機構信貸政策變化等。(3)社會風險:如社會不穩定因素、勞動力流失等。1.2.4技術風險技術風險是指由于農業技術應用的不確定性對農業生產造成的風險。主要包括:(1)技術選擇風險:如農業技術更新換代、技術適應性差等。(2)技術應用風險:如技術操作失誤、技術傳播不廣泛等。(3)技術依賴風險:如過度依賴某項技術、技術壟斷等。通過對農業生產風險的分類,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識別、評估和控制農業生產風險,為農業生產風險管理提供理論依據。第二章農業生產風險識別2.1風險識別方法農業生產風險識別是農業生產風險管理的基礎,也是風險防范和控制的前提。風險識別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種:(1)文獻分析法:通過查閱相關文獻資料,了解農業生產中可能出現的風險類型及其特點,為風險識別提供理論依據。(2)實地調查法:深入農業生產現場,通過觀察、訪談等方式,收集農業生產過程中的風險信息。(3)專家咨詢法:邀請具有豐富經驗的農業生產專家,對農業生產中的風險進行識別和分析。(4)數據分析法:運用統計學原理,對農業生產歷史數據進行分析,挖掘風險因素。(5)案例分析法:通過對典型農業生產風險案例的研究,總結風險識別的經驗教訓。2.2風險識別流程農業生產風險識別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步驟:(1)確定風險識別目標:明確農業生產風險識別的目的和任務,為風險識別工作提供方向。(2)收集風險信息:通過文獻查閱、實地調查、專家咨詢等多種途徑,收集農業生產中的風險信息。(3)篩選風險因素:對收集到的風險信息進行篩選,確定農業生產中的主要風險因素。(4)分析風險特征:對篩選出的風險因素進行深入分析,了解其產生原因、影響程度等特征。(5)編制風險清單:將識別出的風險因素進行整理,形成農業生產風險清單。2.3風險識別案例分析以下為兩個農業生產風險識別案例分析:案例一:某地區水稻種植風險識別某地區水稻種植過程中,通過實地調查、專家咨詢和數據分析等方法,識別出以下主要風險因素:(1)氣象風險:干旱、洪澇、低溫等自然災害對水稻生長產生不利影響。(2)病蟲害風險:水稻生長過程中易受到稻飛虱、紋枯病等病蟲害的侵害。(3)市場風險:水稻市場價格波動對農民收入產生較大影響。案例二:某地區玉米種植風險識別某地區玉米種植過程中,通過文獻查閱、實地調查和專家咨詢等方法,識別出以下主要風險因素:(1)氣象風險:干旱、洪澇、冰雹等自然災害對玉米生長產生不利影響。(2)病蟲害風險:玉米生長過程中易受到玉米螟、大小斑病等病蟲害的侵害。(3)技術風險:玉米種植技術不成熟,可能導致產量降低、品質下降。(4)市場風險:玉米市場價格波動對農民收入產生較大影響。第三章農業生產風險評估3.1風險評估方法農業生產風險評估是農業生產風險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本節主要介紹農業生產風險評估的幾種常用方法。3.1.1定性評估方法定性評估方法主要包括專家調查法、故障樹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等。這些方法通過對風險事件的性質、特點、影響范圍和可能性進行描述和分析,為農業生產風險管理提供基礎信息。3.1.2定量評估方法定量評估方法主要包括風險矩陣法、概率分析法和模擬法等。這些方法通過量化風險事件的概率、影響程度和損失程度,為農業生產風險管理提供量化的數據支持。3.1.3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評估方法在實際應用中,農業生產風險評估往往需要將定性與定量方法相結合,以提高評估的準確性和實用性。常用的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評估方法有模糊綜合評價法、層次分析法等。3.2風險評估指標體系農業生產風險評估指標體系是評估風險的基礎,本節從以下幾個方面構建農業生產風險評估指標體系。3.2.1自然風險指標自然風險指標主要包括氣候風險、土壤風險、水資源風險等。這些指標反映了自然環境對農業生產的影響。3.2.2社會經濟風險指標社會經濟風險指標主要包括市場價格風險、政策風險、技術風險等。這些指標反映了社會經濟因素對農業生產的影響。3.2.3管理風險指標管理風險指標主要包括農業生產組織管理、農業保險制度、農業信息化水平等。這些指標反映了農業生產管理方面的風險。3.2.4農業生產效益風險指標農業生產效益風險指標主要包括產量風險、成本風險、收入風險等。這些指標反映了農業生產效益方面的風險。3.3風險評估案例分析以下以某地區農業生產為例,進行風險評估案例分析。3.3.1案例背景某地區位于我國東部沿海地區,主要種植水稻、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該地區農業生產受到氣候、市場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風險較大。3.3.2風險評估過程(1)收集資料:收集該地區氣候、土壤、水資源、市場價格、政策、技術等方面的數據。(2)確定評估方法: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評估方法,如模糊綜合評價法。(3)構建評估指標體系:根據本章3.2節的內容,構建該地區農業生產風險評估指標體系。(4)進行風險評估:運用模糊綜合評價法,對收集的數據進行處理,得出該地區農業生產風險的評估結果。3.3.3案例分析結果通過對該地區農業生產風險評估,發覺其主要風險因素為氣候變化、市場價格波動、政策變動等。在今后的農業生產中,需要針對這些風險因素采取相應的風險管理措施,降低農業生產風險。第四章農業生產風險預警4.1風險預警系統構建風險預警系統的構建是農業生產風險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通過對各類農業生產風險的實時監測、評估和預警,為農業生產決策提供科學依據。農業生產風險預警系統主要包括以下幾個環節:(1)數據采集與處理:收集與農業生產相關的各類數據,如氣象、土壤、水文、病蟲害等,并進行數據清洗、整理和預處理。(2)風險識別:根據農業生產的特點,對可能出現的風險因素進行識別,包括自然災害、市場風險、技術風險等。(3)風險評估:對識別出的風險因素進行定量或定性的評估,確定風險程度和可能帶來的損失。(4)預警信號發布:根據風險評估結果,制定相應的預警信號發布標準,及時發布預警信息。(5)預警響應:針對發布的預警信息,采取相應的措施,降低風險損失。4.2風險預警指標選取風險預警指標是衡量農業生產風險程度的重要依據,合理的指標選取對于預警系統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義。以下為選取風險預警指標時應考慮的幾個方面:(1)代表性:指標應能反映農業生產風險的實際情況,具有較好的代表性。(2)敏感性:指標應能敏感地反映風險變化,便于及時發出預警信號。(3)可靠性:指標數據應具有較高的可靠性,以保證預警系統的準確性。(4)實用性:指標應易于獲取和計算,便于實際應用。根據以上原則,可以選擇以下幾類風險預警指標:(1)氣象類指標:如降雨量、溫度、濕度、風力等。(2)土壤類指標:如土壤濕度、土壤肥力、土壤污染等。(3)病蟲害類指標:如病蟲害發生面積、防治效果等。(4)市場類指標:如農產品價格、市場需求、政策影響等。(5)技術類指標:如農業技術水平、科技創新能力等。4.3風險預警案例分析以下以某地區水稻種植風險預警為例,分析農業生產風險預警系統的實際應用。某地區水稻種植面積較大,受氣候、病蟲害等多種因素影響,農業生產風險較高。為降低風險損失,該地區建立了水稻種植風險預警系統。(1)數據采集與處理:收集了該地區氣象、土壤、病蟲害等數據,并對數據進行整理和預處理。(2)風險識別:識別出影響水稻種植的主要風險因素,如干旱、洪澇、病蟲害等。(3)風險評估:采用定量方法,對各類風險因素進行評估,確定風險程度和可能帶來的損失。(4)預警信號發布:根據風險評估結果,制定預警信號發布標準,及時發布預警信息。(5)預警響應:針對發布的預警信息,采取相應的措施,如調整種植結構、加強病蟲害防治等,降低風險損失。通過實際案例分析,可以看出風險預警系統在農業生產風險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有助于提高農業生產的安全性和穩定性。第五章農業生產風險防范5.1防范措施制定5.1.1風險識別應通過實地調查、資料分析等方法,對農業生產中可能出現的風險進行系統識別。具體包括自然災害風險、市場風險、技術風險、政策風險等。在識別風險的基礎上,明確各風險類型的具體表現和可能帶來的損失。5.1.2防范措施設計根據風險識別的結果,設計針對性的防范措施。以下列舉了幾種常見的防范措施:(1)自然災害風險防范: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提高抗災能力;推行農業保險,降低災害損失。(2)市場風險防范:優化農產品結構,提高市場競爭力;發展訂單農業,穩定銷售渠道。(3)技術風險防范:推廣農業新技術,提高生產效率;加強技術培訓,提高農民技術水平。(4)政策風險防范:密切關注政策動態,及時調整農業生產策略;加強政策宣傳,提高農民政策意識。5.1.3防范措施整合將各項防范措施進行整合,形成一套完整的農業生產風險防范體系。在此過程中,要充分考慮措施之間的協同效應,保證防范體系的科學性和有效性。5.2防范措施實施5.2.1制定實施方案根據防范措施設計,制定具體的實施方案。方案應包括以下內容:(1)明確責任主體:明確各相關部門、企事業單位和農民在風險防范中的職責和任務。(2)細化任務分工:將防范措施分解為具體任務,明確各任務的責任人和完成時限。(3)制定保障措施:保證實施方案的順利進行,如資金保障、技術支持等。5.2.2組織實施在實施方案的指導下,組織開展農業生產風險防范工作。具體包括以下環節:(1)宣傳發動:通過多種渠道,廣泛宣傳風險防范的重要性,提高農民的風險意識。(2)技術指導:組織專家對農民進行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的風險防范能力。(3)監督檢查:對防范措施的實施情況進行監督檢查,保證各項任務按時完成。5.2.3調整優化在實施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對防范措施進行調整優化,以提高防范效果。5.3防范措施效果評估5.3.1評估指標體系建立農業生產風險防范效果評估指標體系,包括以下方面:(1)風險識別準確性:評估風險識別的全面性和準確性。(2)防范措施有效性:評估防范措施對各類風險的應對能力。(3)防范體系完善程度:評估防范體系在風險防范中的整體作用。(4)農民滿意度:評估農民對風險防范工作的滿意度。5.3.2評估方法采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方法,對農業生產風險防范效果進行評估。具體方法包括:(1)問卷調查:收集農民對風險防范工作的評價。(2)實地考察:對防范措施實施情況進行實地查看。(3)數據統計:分析農業生產風險防范相關數據。(4)專家評審:邀請專家對防范效果進行評價。5.3.3評估結果應用根據評估結果,對農業生產風險防范工作進行總結,為下一步工作提供指導。同時針對評估中發覺的問題,及時調整優化防范措施,不斷提高農業生產風險防范水平。第六章農業生產風險應對6.1風險應對策略6.1.1風險識別與評估農業生產風險應對策略的核心是風險識別與評估。農業生產過程中,需對可能出現的自然風險、市場風險、技術風險、政策風險等進行全面識別和評估。通過建立風險指標體系,對各類風險進行量化分析,為制定風險應對措施提供依據。6.1.2風險預防與控制在風險識別與評估的基礎上,采取有效的風險預防與控制措施。主要包括:(1)優化農業生產布局,合理調整種植結構,降低單一作物風險;(2)推廣抗逆性強、適應性廣的優良品種,提高農業生產的穩定性;(3)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抗災能力;(4)建立健全農業保險制度,分散風險。6.1.3風險轉移與分擔通過風險轉移與分擔機制,減輕農業生產風險對農民和的影響。具體措施包括:(1)發展訂單農業,與市場企業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關系;(2)推廣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3)建立健全農業風險基金,為農業生產提供資金支持。6.2風險應對措施6.2.1自然災害風險應對針對自然災害風險,采取以下應對措施:(1)加強氣象預警和信息服務,及時發布氣象信息;(2)開展農業氣象災害保險,提高農民的抗災能力;(3)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抗災能力;(4)推廣農業適用技術,提高農業生產的穩定性。6.2.2市場風險應對針對市場風險,采取以下應對措施:(1)加強市場調查和預測,及時調整農業生產結構;(2)建立健全農產品流通體系,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3)推廣訂單農業,穩定農產品價格;(4)加強政策支持,穩定農產品市場。6.2.3技術風險應對針對技術風險,采取以下應對措施:(1)加強農業科研和技術推廣,提高農業技術水平;(2)建立健全農業技術創新體系,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3)加強農民培訓,提高農民的技術素質;(4)推廣農業適用技術,降低技術風險。6.2.4政策風險應對針對政策風險,采取以下應對措施:(1)加強政策宣傳和解讀,提高農民對政策的了解;(2)建立健全政策跟蹤和評估機制,及時調整政策;(3)加強政策引導,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4)加強政策支持,保障農業生產穩定發展。6.3風險應對案例分析以下以某地區水稻種植風險應對為例,分析風險應對措施的實施效果。6.3.1風險識別與評估通過對該地區水稻種植過程中可能出現的自然災害、市場波動、技術更新和政策調整等風險進行識別與評估,確定水稻種植的主要風險為自然災害風險和市場風險。6.3.2風險應對措施實施(1)針對自然災害風險,采取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推廣抗逆性強品種、開展農業保險等措施;(2)針對市場風險,采取訂單農業、穩定農產品價格、加強市場預測等措施。6.3.3風險應對效果評價通過實施風險應對措施,該地區水稻種植的風險得到了有效控制,農業生產穩定性提高,農民收入增加,實現了農業可持續發展。第七章農業生產風險轉移7.1風險轉移途徑7.1.1保險轉移保險轉移是農業生產風險管理中最為常見的一種風險轉移途徑。通過購買農業保險,農戶可以將部分風險轉移給保險公司。在我國,政策性農業保險在風險轉移方面起到了關鍵作用,主要包括自然災害保險、農產品價格保險等。7.1.2風險共擔風險共擔是指農業生產者與其他利益相關方共同承擔風險的一種方式。例如,通過與農產品加工企業、銷售商等簽訂合作協議,共同承擔市場風險。7.1.3風險外包風險外包是指將農業生產過程中的某些環節外包給其他專業機構,以降低風險。如將農產品種植、加工、銷售等環節外包給有經驗的企業或合作社。7.1.4資金互助資金互助是指農業生產者通過成立資金互助合作社,相互提供資金支持,共同應對風險。這種方式可以降低農業生產者因資金短缺而導致的經營風險。7.2風險轉移策略7.2.1優化保險產品結構針對農業生產的特點,保險公司應優化保險產品結構,提供多樣化、個性化的保險產品,以滿足不同農業生產者的需求。7.2.2完善風險共擔機制建立健全風險共擔機制,促進農業生產者與其他利益相關方共同承擔風險,降低單一主體風險承受能力。7.2.3加強風險外包管理在風險外包過程中,農業生產者應選擇具有良好信譽和專業能力的外包機構,保證風險外包的順利進行。7.2.4提高資金互助合作社的運營能力通過培訓、技術支持等方式,提高資金互助合作社的運營能力,使其更好地為農業生產者提供資金支持。7.3風險轉移案例分析7.3.1案例一:政策性農業保險在自然災害風險轉移中的應用某地區遭受嚴重自然災害,農作物損失嚴重。當地積極推動政策性農業保險,農戶投保率達到90%以上。在災害發生后,保險公司按照合同約定,對受損農戶進行了賠償,有效減輕了自然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7.3.2案例二:風險共擔在農產品價格波動中的應用某農產品加工企業與當地農戶簽訂合作協議,共同承擔市場風險。在市場行情波動時,雙方按照約定比例分擔風險,保證了農戶收入的穩定。7.3.3案例三:風險外包在農業生產環節中的應用某農業生產者將農產品加工環節外包給專業企業,降低了自身在加工環節的風險。同時通過與專業企業合作,提高了農產品的附加值,增加了收入。7.3.4案例四:資金互助合作社在應對資金短缺中的應用某地區農戶成立資金互助合作社,共同應對資金短缺問題。在合作社的支持下,農戶們順利度過了資金緊張期,保證了農業生產的正常進行。第八章農業生產風險補償8.1風險補償機制農業生產風險補償機制旨在通過一系列制度安排,對農業生產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風險進行識別、評估和補償。該機制主要包括風險識別、風險評估、風險補償三個環節。8.1.1風險識別風險識別是農業生產風險補償機制的第一步。它要求對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各種風險因素進行全面梳理,包括自然災害、市場波動、技術風險等。風險識別的目的是明確農業生產風險的種類、特點和影響范圍。8.1.2風險評估風險評估是在風險識別的基礎上,對農業生產風險進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評估內容包括風險發生的可能性、損失程度、風險傳導途徑等。通過風險評估,可以為風險補償提供科學依據。8.1.3風險補償風險補償是指通過市場和社會力量,對農業生產風險造成的損失進行彌補。風險補償方式包括直接補償、間接補償和綜合補償等。直接補償是指直接對農民進行經濟補償;間接補償是指通過政策引導、市場運作等方式,降低農民的風險損失;綜合補償則是將直接補償和間接補償相結合,形成全面的風險補償體系。8.2風險補償政策為了有效應對農業生產風險,我國制定了一系列風險補償政策。以下列舉幾種典型的風險補償政策:8.2.1農業保險政策農業保險政策是指通過政策引導,鼓勵農民購買農業保險,以分散和轉移農業生產風險。政策內容包括保費補貼、保險條款制定、保險賠付等。8.2.2農業災害救助政策農業災害救助政策是指在農業災害發生后,對受災農民給予經濟救助,幫助他們恢復生產。政策內容包括災害救助資金、救助標準、救助程序等。8.2.3農業信貸政策農業信貸政策是指通過政策支持,為農業生產提供信貸服務,降低農業生產風險。政策內容包括信貸額度、利率優惠、還款期限等。8.3風險補償案例分析以下以我國某地區農業生產風險補償為例,分析風險補償政策在實際運作中的效果。8.3.1案例背景某地區是我國重要的糧食產區,受氣候變化、市場波動等因素影響,農業生產風險加大。為應對風險,該地區制定了一系列風險補償政策。8.3.2案例內容(1)政策實施:該地區積極推廣農業保險政策,引導農民購買保險,提高風險保障水平。同時對受災農民給予經濟救助,幫助他們恢復生產。(2)效果分析:通過實施風險補償政策,該地區農業生產風險得到有效分散和轉移。在災害發生后,農民得到了及時的經濟補償,降低了風險損失。(3)啟示:該案例表明,風險補償政策在應對農業生產風險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過政策引導,可以提高農民的風險意識,降低農業生產風險。第九章農業生產風險管理組織9.1管理組織架構9.1.1組織架構概述農業生產風險管理組織架構主要包括決策層、執行層和監督層。決策層負責制定風險管理策略和方針,執行層負責具體實施風險管理措施,監督層則負責對風險管理活動進行監督與評價。9.1.2決策層決策層由農業生產風險管理領導小組構成,成員包括農業部門負責人、財務部門負責人、市場部門負責人等。領導小組負責制定農業生產風險管理的總體方針、目標和計劃。9.1.3執行層執行層包括農業生產風險管理辦公室、農業生產風險管理部門和農業生產風險技術支持部門。其中,農業生產風險管理辦公室負責協調各部門的風險管理工作;農業生產風險管理部門負責具體實施風險管理措施;農業生產風險技術支持部門負責提供技術支持和咨詢服務。9.1.4監督層監督層由農業生產風險管理監督小組構成,成員包括審計部門負責人、紀檢監察部門負責人等。監督小組負責對農業生產風險管理活動進行監督與評價,保證風險管理措施的有效實施。9.2管理組織職能9.2.1決策層職能決策層主要負責以下職能:(1)制定農業生產風險管理策略和方針;(2)審批農業生產風險管理計劃和預算;(3)評估農業生產風險管理效果,調整風險管理策略;(4)協調農業生產風險管理與其他業務部門的合作。9.2.2執行層職能執行層主要負責以下職能:(1)落實農業生產風險管理措施;(2)收集和分析農業生產風險信息;(3)制定農業生產風險管理方案;(4)開展農業生產風險培訓與宣傳。9.2.3監督層職能監督層主要負責以下職能:(1)監督農業生產風險管理活動的合規性;(2)評估農業生產風險管理效果;(3)提出改進意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傳媒公司用工合同樣本
- 河道自然清淤施工方案
- 專項財稅合同范例
- 企業與保姆合同樣本
- 買房送電梯協議合同樣本
- 停息掛賬律師委托合同樣本
- 農村房屋粉刷合同樣本
- 生產調度的實踐經驗計劃
- 農村借地合同樣本
- 公司變賣解散合同樣本
- 2024-2025學年人教版英語七年級下冊Unit 5 Here and now Section A Grammar教案
- 潔凈風管安裝施工方案
- 深圳廣東深圳市福田區慢性病防治院招聘工作人員筆試歷年典型考點(頻考版試卷)附帶答案詳解版
- 2025年長慶油田分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2025山西建設投資集團限公司總部中層管理人員競聘34人高頻重點提升(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2025年中國電子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人工智能賦能新質生產力:邏輯、模式及路徑
- 《全固態鈉層風溫探測激光雷達關鍵技術研究》
- 旱改水規劃設計
- 2024年浙江省寧波市余姚市住建局下屬事業單位招聘編外人員8人歷年管理單位遴選500模擬題附帶答案詳解
- 幼兒園小班美術活動《小金魚逃走了》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