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21頁(共21頁)第八單元A卷一.試題(共13小題)1.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六國互喪互:交互 B.必固其根本固:使……穩固 C.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游處:交往共事 D.各抱地勢,鉤心斗角抱:抱住,動詞2.下列各組詞語中加點字的讀音完全正確的一組是()A.饑饉(jǐn)草芥(jiè)嬪妃(bīn)直欄橫檻(jiàn) B.謬賞(miù)怨誹(fěi)迤邐(yǐ)千乘之國(shèng) C.喟然(wèi)懈怠(xiè)給予(yǔ)承天景命(jǐng) D.驪山(lí)不恤(xùn)錙銖(zī)日削月割(xuē)3.下列各組詞語中字形完全正確的一組是()A.驃掠荊棘滿溢載舟覆舟 B.冠者茍且疏峻鼎鐺玉石 C.膏澤殷憂會晤革滅殆盡 D.冥迷舞雩顛復朝歌夜弦4.下列句子翻譯正確的一項是()A.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它從驪山向北建筑,再往西折,一直走到首都咸陽。 B.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雖然用嚴酷的刑罰來督責,用威風怒氣來嚇唬。 C.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想起當初祖父,冒著風霜雨露,斬斷荊棘,才有了現在這點立足之地。 D.無由會晤,不任區區向往之至。——沒有緣由見面,不勝內心仰慕之極。5.下列各句的句式,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A.洎牧以讒誅 B.董之以嚴刑 C.管弦嘔啞,多于市人之言語 D.趙嘗五戰于秦6.下列對詩句所用修辭手法的判斷,有誤的一項是()A.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比喻) B.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對比) C.輕風扶細柳,淡月失梅花。(擬人) D.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反問)7.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項是()A.暴霜露,斬荊棘 B.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C.則思江海下百川 D.于反覆不宜鹵莽8.根據《六國論》相關信息,判斷下列說法的正誤。(正確打√,錯誤打×)(1)蘇洵,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學家,與其子蘇軾、蘇轍合稱“三蘇”,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判斷正誤)(2)蘇洵寫這篇文章并非單純地評論古代的歷史事件,而是借古代諷今,警告北宋統治者不要采取妥協茍安的外交政策。(判斷正誤)(3)文章第一段最后一句“故曰:弊在賂秦也”總結全段。這一段起到了“綱”的作用,后面的第二、三、四段圍繞第一段展開論證。(判斷正誤)(4)《六國論》不僅在立論上具有借題發揮、借古喻今的鮮明特點,還在論證的嚴密性、語言的生動性上堪稱典范。(判斷正誤)9.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下列各題。琴歌李頎主人有酒歡今夕,請奏鳴琴廣陵客①。月照城頭烏半飛,霜凄萬樹風入衣。銅爐華燭燭增輝,初彈淥水后楚妃②。一聲已動物皆靜,四座無言星欲稀。清淮③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④從此始。【注】①廣陵客:指善彈琴的人(琴師)。②淥水、楚妃:都是古琴曲。③清淮:地名,地近淮水。④云山:隱者或出家人的居處,此代指歸隱。(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首句寫友人餞別宴,“歡”字寫出了賓主推杯換盞、其樂融融的熱鬧氣氛。B.三、四句轉折一筆,描繪了一幅凄神寒骨、悄愴幽邃的深秋月色圖。C.第五句寫銅爐熏染,華燭閃爍生輝,扣合首句,表明酒宴已經進入高潮。D.詩人離京還鄉,別宴上縷縷琴音使他想到千里外的清淮,暗自潸然淚下。(2)此詩七、八句與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兩句的表現手法有什么異曲同工之妙?請簡要賞析。10.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一)蓋儒者所爭,尤在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某則以為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官;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至于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選自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二)二月二十七日翰林學士兼侍讀學士、右諫議大夫司馬光惶恐再拜,介甫參政諫議閣下:曩者與介甫議論朝廷事,數相違戾,未知介甫之察不察,然于光向慕之心未始變移也。竊見介甫獨負天下大名三十余年,才高而學富,難進而易退。遠近之士,識與不識,咸謂介肅不起則已,起則太平可立致,生民成被其澤矣。天子用此,起介甫于不可起之中,引參大政,豈非欲望眾人之所望于介甫邪。今介甫從政始期年,而士大夫在朝廷及自四方來者,莫不非議介甫,如出一口;下至閭閻細民、小吏走卒,亦竊竊怨嘆,人人歸咎于介甫,不知介甫亦嘗聞其言而知其故乎?竊意門下之士,方日譽盛德而贊功業,未始有一人敢以此聞達于左右者也。非門下之士則皆曰:“彼方得君而專政,無為觸之以取禍,不若坐而侍之,不過二三年,彼將自敗。”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則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如光則不然,忝備交游之末,不敢茍避譴怒、不為介甫一一陳之。(選自司馬光《與王介甫書》)(1)下列各項中句式說明與加點詞語的解釋,全都正確的一組是①舉先王之政舉:推舉②今介甫從政始期年期年:滿一年③士大夫在朝廷及自四方來者定語后置句④下至閭閻細民閭閻:原指里巷的門,這里指平民百姓⑤未始古二人敢以此聞達于左右者也聞:聽聞⑥忝備交游之末忝:有愧于,謙詞A.①②③⑤B.②③④⑥C.③④⑤⑥D.①②④⑥(2)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則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B.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則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C.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則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D.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則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王安石針對司馬光提出的種種指責,引出“名實”這一根本問題,高屋建瓴,意在深刻揭示出事情的本質,為變法正名。B.王安石與司馬光二人政見不同,但是在書信往來中始終抱著互相尊重的態度委婉地表達個人的觀點,并堅持自己的政見。C.司馬光充分認可王安石的個人能力和學識,并且支持皇帝對王安石的重用,但他對王安石堅持變法可能產生的后果深感憂慮。D.司馬光既不對王安石歌功頌德,也不坐觀成敗,而是客觀地指出社會各階層對變法的態度,并鮮明地表達出自己的看法。(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至于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②數相違戾,未知介甫之察不察,然于光向慕之心未始變移也。(5)簡要說明文言文(一)的語言特點及效果。11.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材料一:《荀子》:“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禮記》:“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圣人作,為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于禽獸。”材料二:我國自古就被稱為“禮儀之邦”,然而在生活中,我們常看到一些無“禮”的現象:學校食堂買飯不排隊,升國旗時交頭接耳,在公物上亂涂亂畫,公共場合大聲喧嘩,隨手丟棄垃圾,高鐵霸座等。讀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樣的思考和感悟?請針對材料中提到的無“禮”現象,寫一篇議論文,體現你的認識和思考。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12.閱讀下面內容,完成各題。莎士比亞的劇作經幾百年時光的磨洗,仍以旺盛的生命力,活躍在各國的舞臺上,它們歷久彌新,甲了莎翁作品的現實意義和不朽生命力。。因此,他的歷史劇主人會時而現身宮廷,時而出沒沙場,情節起伏跌宕;他的悲劇和喜劇都不是單純的,而是錯綜的混合體。恩格斯稱贊莎士比亞戲劇是情節生動性、豐富性與思想深度、歷史內容完美的融合。他常布置幾條線索平行而后交織,于錯綜復雜中展現廣闊多彩的畫面,總是乙增加懸念,使讀者、觀眾的緊張感不斷增強。莎翁的戲劇語言,俏皮、華麗、精萃而豐富,從典雅的書面語言到粗俗的市井俚(lǐ)語,從民謠體到古詩體,無所不有。劇本中不少臺詞,成了成語典故或人們經常引用的格言。比如,“丙是智慧的靈魂,冗(rǒng)長是膚淺的藻飾”,“心里的瑕疵(cī)是真的污詬”。莎翁創作的三十七部戲劇,塑造了幾百個不同的人物形象,每個人物都有一套符(fù)合各自性格特點的語言,而且隨著場面的更疊、際遇的變化,人物語言也有所發展變化。比如,哈姆萊特的語言,有時溫文爾雅,有時明白曉暢,有時妙語連珠,有時又語無倫次,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一位單槍匹馬企圖重整乾坤的年輕的理想主義者的迷惘、痛苦和悲愴。(1)文中加點字的注音和字形都不正確的一項是A.俚(lǐ)語精萃B.冗(rǒng)長藻飾C.瑕疵(cī)污詬D.符(fù)合更疊(2)在文中甲、乙、丙處依次填入詞語,恰當的一項是A.印證逐步簡潔B.印證逐步簡捷C.見證逐漸簡捷D.見證逐漸簡潔(3)文中劃線的成語,使用不正確的一項是A.歷久彌新B.錯綜復雜C.溫文爾雅D.單槍匹馬(4)填入文中橫線處的語句與上下文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A.莎翁寫戲講求反映“自然”或真實,關注當時有關民族和個人的重大問題,較多地考慮觀眾的趣味和需求,不太介意悲喜雅俗之類的劃分。B.莎翁不太介意悲喜雅俗之類的劃分,關注當時有關民族和個人的重大問題,寫戲講求反映“自然”或真實,較多地考慮觀眾的趣味和需求。C.莎翁寫戲較多地考慮觀眾的趣味和需求,講求反映“自然”或真實,不太介意悲喜雅俗之類的劃分,關注當時有關民族和個人的重大問題。D.莎翁關注當時有關民族和個人的重大問題,較多地考慮觀眾的趣味和需求,不太介意悲喜雅俗之類的劃分,寫戲講求反映“自然”或真實。13.下面是“提升中國公民旅游素質行動計劃”的圖標,仔細觀察后,根據要求答題。(1)請用簡潔的語言描述圖標。(2)請說明該圖標所象征的寓意。
第八單元A卷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題號1234567答案DBCDADC一.試題(共13小題)1.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六國互喪互:交互 B.必固其根本固:使……穩固 C.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游處:交往共事 D.各抱地勢,鉤心斗角抱:抱住,動詞【答案】D【分析】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的能力。由于任何一個實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只可能有一個意義,因此可因文來定義,即根據具體的上下文語境來判斷某個實詞的具體義項。【解答】A.正確。B.正確。C.正確。D.抱:依、隨。句意為:(樓閣)各依地勢的高低傾斜而建筑,(低處的屋角)鉤住(高處的)屋心,(并排相向的)屋角彼此相斗。故選:D。2.下列各組詞語中加點字的讀音完全正確的一組是()A.饑饉(jǐn)草芥(jiè)嬪妃(bīn)直欄橫檻(jiàn) B.謬賞(miù)怨誹(fěi)迤邐(yǐ)千乘之國(shèng) C.喟然(wèi)懈怠(xiè)給予(yǔ)承天景命(jǐng) D.驪山(lí)不恤(xùn)錙銖(zī)日削月割(xuē)【答案】B【分析】本題主要考查識記并辨析現代漢語中常見漢字的讀音的能力。解答本題時,要結合平時所積累字音知識及相關技巧進行辨析,尤其是對多音字的辨析,要結合詞義、詞性進行。【解答】A.“嬪妃”中的“嬪”應讀作“pín”。B.正確。C.“喟然”中的“喟”應讀作“kuì”。D.“不恤”中的“恤”應讀作“xù”。故選:B。3.下列各組詞語中字形完全正確的一組是()A.驃掠荊棘滿溢載舟覆舟 B.冠者茍且疏峻鼎鐺玉石 C.膏澤殷憂會晤革滅殆盡 D.冥迷舞雩顛復朝歌夜弦【答案】C【分析】本題考查識記并正確書寫現代常用規范漢字的能力。能力層級為識記A。字形題從表象上看主要考核雙音節詞語和成語,有時會考核三字的專業術語和熟語,從分類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據義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運用的方法主要有對舉、組詞、讀音、形旁辨形。【解答】A.“驃掠”中“驃”應改為“剽”。B.“疏峻”中“峻”應改為“浚”。C.全部正確。D.“顛復”中“復”應改為“覆”。故選:C。4.下列句子翻譯正確的一項是()A.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它從驪山向北建筑,再往西折,一直走到首都咸陽。 B.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雖然用嚴酷的刑罰來督責,用威風怒氣來嚇唬。 C.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想起當初祖父,冒著風霜雨露,斬斷荊棘,才有了現在這點立足之地。 D.無由會晤,不任區區向往之至。——沒有緣由見面,不勝內心仰慕之極。【答案】D【分析】本題考查句子翻譯能力。翻譯句子要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字字落實,達到“信、達、雅”的標準。同時要注意實詞: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古今異義、通假字的翻譯;還要注意一些虛詞,一些虛詞也有實在意義;再就是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譯也要到位。【解答】A.“走”是延伸的意思,應為“它從驪山向北建筑,再往西折,一直延伸到首都咸陽”。B.“雖”是即使。應為“即使用嚴酷的刑罰來督責,用威風怒氣來嚇唬”。C.“厥”是他們的意思。應為“想起他們的祖輩父輩,冒著風霜雨露,斬斷荊棘,才有了現在這點立足之地”。D.正確。故選:D。5.下列各句的句式,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A.洎牧以讒誅 B.董之以嚴刑 C.管弦嘔啞,多于市人之言語 D.趙嘗五戰于秦【答案】A【分析】本題考查分析文言句式的能力。要掌握常見的文言句式: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句、定語后置句、狀語后置句等。平時多積累一些判斷文言句式的標志性詞語,還要熟悉現代語法,才能判斷詞語的位置發生了怎樣的改變。【解答】A.被動句,無語言標志的被動句。譯文:等到李牧因受讒言被趙王殺害。B.狀語后置句,正常的語序是“以嚴刑董之”。譯文:即使用嚴酷的刑罰來督責人們。C.狀語后置句,正常的語序是“管弦嘔啞,于市人之言語多”。譯文:管弦的聲音嘈雜,比市民的言語還多。D.狀語后置句,正常的語序是“趙嘗于秦五戰”。譯文:趙國曾經與秦國交戰五次。故選:A。6.下列對詩句所用修辭手法的判斷,有誤的一項是()A.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比喻) B.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對比) C.輕風扶細柳,淡月失梅花。(擬人) D.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反問)【答案】D【分析】本題考查正確理解和使用修辭方法。能力等級:B。正確理解修辭手法主要是對各種修辭手法的辨識,使用修辭手法主要是在表達中運用常見的幾種修辭手法。【解答】A.正確。B.正確。C.正確。D.反問錯誤,應該是設問,自問自答,錦官城外尋找丞相祠堂。故選:D。7.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項是()A.暴霜露,斬荊棘 B.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C.則思江海下百川 D.于反覆不宜鹵莽【答案】C【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通假字的掌握能力。答題時要讀懂各個選項的句子,確定有沒有使用通假字。【解答】A.暴:通“曝”,暴露,冒著。句意:冒著風霜雨露,斬斷荊棘開辟。B.當:通“倘”,倘若。句意:如果和秦國相較量,或許不容易判定。C.不含通假字。句意: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樣能夠(處于)眾多河流的下游。D.覆:通“復”,回信。句意:在書信往來上不宜馬虎草率。故選:C。8.根據《六國論》相關信息,判斷下列說法的正誤。(正確打√,錯誤打×)(1)蘇洵,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學家,與其子蘇軾、蘇轍合稱“三蘇”,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判斷正誤)√(2)蘇洵寫這篇文章并非單純地評論古代的歷史事件,而是借古代諷今,警告北宋統治者不要采取妥協茍安的外交政策。(判斷正誤)√(3)文章第一段最后一句“故曰:弊在賂秦也”總結全段。這一段起到了“綱”的作用,后面的第二、三、四段圍繞第一段展開論證。(判斷正誤)×(4)《六國論》不僅在立論上具有借題發揮、借古喻今的鮮明特點,還在論證的嚴密性、語言的生動性上堪稱典范。(判斷正誤)√【答案】(1)√(2)√(3)×(4)√【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和辨析及識記文化常識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考生應先明確題干的要求,即選出“正確”還是“錯誤”的一項。【解答】本題中,題干要求為“根據《六國論》相關信息,判斷下列說法的正誤。(正確打√,錯誤打×)”第(3)題,應該是“后面的第二、第三段圍繞第一段展開論證”。故答案為:(1)√(2)√(3)×(4)√9.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下列各題。琴歌李頎主人有酒歡今夕,請奏鳴琴廣陵客①。月照城頭烏半飛,霜凄萬樹風入衣。銅爐華燭燭增輝,初彈淥水后楚妃②。一聲已動物皆靜,四座無言星欲稀。清淮③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④從此始。【注】①廣陵客:指善彈琴的人(琴師)。②淥水、楚妃:都是古琴曲。③清淮:地名,地近淮水。④云山:隱者或出家人的居處,此代指歸隱。(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DA.首句寫友人餞別宴,“歡”字寫出了賓主推杯換盞、其樂融融的熱鬧氣氛。B.三、四句轉折一筆,描繪了一幅凄神寒骨、悄愴幽邃的深秋月色圖。C.第五句寫銅爐熏染,華燭閃爍生輝,扣合首句,表明酒宴已經進入高潮。D.詩人離京還鄉,別宴上縷縷琴音使他想到千里外的清淮,暗自潸然淚下。(2)此詩七、八句與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兩句的表現手法有什么異曲同工之妙?請簡要賞析。【答案】見試題解答內容【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與賞析。解答本題,首先需要理解選項內容,再聯系相應詩句進行分析、判斷。(2)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對比閱讀與鑒賞。解答本題,需要理解相應詩句的含義,再從表現手法上進行具體分析。【解答】(1)D.“詩人離京還鄉”錯誤,由“清淮奉使千余里”可知詩人是奉命出使清淮,不是離京還鄉。“暗自潸然淚下”亦屬無中生有。故選:D。(2)“一聲已動物皆靜,四座無言星欲稀”,從聽者反應的角度寫演奏者的高超技巧。一聲琴弦撥動,頓時萬籟俱寂,滿座為之陶然沉醉。“皆靜”二字形象地寫出人們徹耳聆聽琴歌的專注著迷的神態。愈是言其靜,就愈突出琴音樂勾魂奪魄的心靈穿透力,就愈烘托出“廣陵客“出神入化的演奏技巧。“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東船西舫人們都靜悄悄地聆聽,只見江心之中映著白白秋月影。一曲雖終而回腸蕩氣、驚心動魄的音樂魅力,卻并沒有消失。通過聽者“無言”的反應側面烘托演奏者技藝的高超。詩人用“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的環境描寫作側面烘托給讀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廣闊空間。答案:(1)D(2)①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②兩者都通過聽者“無言”的反應側面烘托演奏者技藝的高超;③兩者都通過周圍環境的寧靜去側面烘托樂聲的美妙。譯文:主人擺酒今晚大家歡聚,琴師撥動琴弦助興酒宴。明月照向城頭烏鴉紛飛,寒霜降臨寒風吹透衣衫。爐火暖融融華燭添光輝。藝人先彈《淥水》后奏《楚妃》。他的琴聲一響萬物寂靜,四座無言屏氣凝神傾聽。奉命去遠離鄉關清淮,敬告大家我要歸隱云山。賞析:全詩寫時、寫景、寫琴、寫情,有條不紊,收放自然,“圓如貫珠”(《國雅品》卷二)。這首詩最值得賞玩的應該是詩人多方映襯、動靜結合,虛實相生的表現手法。誠如《詩筏》所言:“只第二句點出‘琴’字,其余滿篇霜月風星,烏飛樹響,銅爐華燭,清淮云山,無端點綴,無一字及琴,卻無非琴聲,移在箏笛琵琶觱篥不得也。”詩人通過營造意境、渲染氣氛、刻畫心理,生動形象地表現了琴歌之美。10.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一)蓋儒者所爭,尤在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某則以為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官;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至于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選自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二)二月二十七日翰林學士兼侍讀學士、右諫議大夫司馬光惶恐再拜,介甫參政諫議閣下:曩者與介甫議論朝廷事,數相違戾,未知介甫之察不察,然于光向慕之心未始變移也。竊見介甫獨負天下大名三十余年,才高而學富,難進而易退。遠近之士,識與不識,咸謂介肅不起則已,起則太平可立致,生民成被其澤矣。天子用此,起介甫于不可起之中,引參大政,豈非欲望眾人之所望于介甫邪。今介甫從政始期年,而士大夫在朝廷及自四方來者,莫不非議介甫,如出一口;下至閭閻細民、小吏走卒,亦竊竊怨嘆,人人歸咎于介甫,不知介甫亦嘗聞其言而知其故乎?竊意門下之士,方日譽盛德而贊功業,未始有一人敢以此聞達于左右者也。非門下之士則皆曰:“彼方得君而專政,無為觸之以取禍,不若坐而侍之,不過二三年,彼將自敗。”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則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如光則不然,忝備交游之末,不敢茍避譴怒、不為介甫一一陳之。(選自司馬光《與王介甫書》)(1)下列各項中句式說明與加點詞語的解釋,全都正確的一組是B①舉先王之政舉:推舉②今介甫從政始期年期年:滿一年③士大夫在朝廷及自四方來者定語后置句④下至閭閻細民閭閻:原指里巷的門,這里指平民百姓⑤未始古二人敢以此聞達于左右者也聞:聽聞⑥忝備交游之末忝:有愧于,謙詞A.①②③⑤B.②③④⑥C.③④⑤⑥D.①②④⑥(2)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DA.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則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B.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則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C.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則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D.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則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BA.王安石針對司馬光提出的種種指責,引出“名實”這一根本問題,高屋建瓴,意在深刻揭示出事情的本質,為變法正名。B.王安石與司馬光二人政見不同,但是在書信往來中始終抱著互相尊重的態度委婉地表達個人的觀點,并堅持自己的政見。C.司馬光充分認可王安石的個人能力和學識,并且支持皇帝對王安石的重用,但他對王安石堅持變法可能產生的后果深感憂慮。D.司馬光既不對王安石歌功頌德,也不坐觀成敗,而是客觀地指出社會各階層對變法的態度,并鮮明地表達出自己的看法。(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至于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②數相違戾,未知介甫之察不察,然于光向慕之心未始變移也。(5)簡要說明文言文(一)的語言特點及效果。【答案】(1)B(2)D(3)B(4)①批駁不正確的言論,排斥巧辯的佞人,不算拒絕批評。對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誹鎊,本來預先就知道會這樣啊。②意見屢有不合,不知道您已經察覺到了或是沒有察覺到,然而對于我來說,對您的向往、敬慕之心始終沒有改變。(5)①多用短句,②句式整齊。效果:鮮明地表現了作者斬釘截鐵的堅決態度,增強了辯駁氣勢。【分析】(1)本題考查文言實詞與文言句式。除了在平時學習中多積累之外,我們還要注意結合句子的上下語境,對實詞的意義進行揣測。平時學習要多積累一些判斷文言文句式的標志性詞語,還要熟悉現代語法,才能判斷詞語的位置發生了怎樣的改變。(2)本題考查文言斷句。解答該題可以根據文意、虛詞和結構判斷。(3)本題考查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將選項與原文作細致比較。(4)本題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思考命題者可能確定的賦分點,首先要找出關鍵實詞、虛詞,看有無特殊句式,詞類的活用,運用“留”“刪”“調”“換”“補”的方法,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并按現代漢語的規范,將翻譯出來的句子做適當調整,達到詞達句順。(5)本題考查對文言文語言的賞析以及作用的探究。仔細觀察文章語言的外在特點,結合文章主題探究其作用。【解答】(1)①舉:施行。譯文:效法先皇的英明政治。⑤聞:傳報。譯文:沒有一個人敢把這些情況通報給您。故選B。(2)根據句意斷句。“不忠于介甫”與“亦不忠于朝廷”對稱,“甫”后要斷句,排除A;“信”的賓語是“此志”,要連在一起,排除B;“則”表承接,其前斷句,排除C.故選D.譯文:像這樣的人不僅是不忠于您,也是不忠于朝廷的。如果您真的堅信變法主張,推廣實行,等到二三年之后,則朝廷所受的禍害已經很深重了,怎么能夠挽救呢?(3)B.“態度委婉”錯誤,依據原文“某則以為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官”“今介甫從政始期年,而士大夫在朝廷及自四方來者,莫不非議介甫,如出一口;下至閭閻細民、小吏走卒,亦竊竊怨嘆,人人歸咎于介甫”等可知,他們表達自己的政見和態度是較為直接的,不能說委婉。(4)①辟:批駁;難:排斥;固:本來。譯文:批駁不正確的言論,排斥巧辯的佞人,不算拒絕批評。對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誹鎊,本來預先就知道會這樣啊。②數:多次,屢次;違戾:不合;移:改變。譯文:意見屢有不合,不知道您已經察覺到了或是沒有察覺到,然而對于我來說,對您的向往、敬慕之心始終沒有改變。(5)語句“蓋儒者所爭,尤在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以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屬于短句,文章較多地運用了短句,態度堅決,較有氣勢;“某則以為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官;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為排比句,句式整齊,一一駁斥對方觀點,使用短句與排比句增強了辯駁的氣勢。答案:(1)B(2)D(3)B(4)①批駁不正確的言論,排斥巧辯的佞人,不算拒絕批評。對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誹鎊,本來預先就知道會這樣啊。②意見屢有不合,不知道您已經察覺到了或是沒有察覺到,然而對于我來說,對您的向往、敬慕之心始終沒有改變。(5)①多用短句,②句式整齊。效果:鮮明地表現了作者斬釘截鐵的堅決態度,增強了辯駁氣勢。參考譯文:(一)本來知書識禮的讀書人所爭辨的,尤其在于名義和實際的關系。名義和實際的關系一經辨明,天下的是非之理也就解決了。如今您來信用以指教我的,認為我的做法是侵犯了官員的職權,惹是生非制造事端,聚斂錢財與民爭利,拒不接受反對意見,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誹謗。我則認為遵從皇上的旨意,在朝堂上公開討論和修訂法令制度,責成有關部門官吏去執行,這不是侵犯官權;效法先皇的英明政治,用來興辦好事,革除弊端,這不是惹是生非;替國家整理財政,這不是搜括錢財;抨擊荒謬言論,責難奸佞小人,這不是拒聽意見。至于怨恨和誹謗如此眾多,那是早就預知它會這樣的。(二)二月二十七日,翰林學士兼侍讀學士、右諫議大夫司馬光懷著惶恐的心情再拜于介甫參政諫議閣下:從前,跟您議論起朝廷的政事,意見屢有不合,對此,不知道您已經察覺到了或是沒有察覺到,然而對于我來說,對您的向往、敬慕之心始終沒有改變。私下觀察您獨享天下的大名已經有三十多年,才能出眾,學識豐富,難于起用,易于引退,遠近的士人,認識的或不認識的,都說介甫不起用便罷了,一起用就會立即求得天下太平,黎民百姓都會受到他的恩澤。天子因此起用您于不可起之中,任用您參與國家大政,豈不是把希望寄托在眾人所厚望的您身上嗎?到現在您執政才一周年,在朝廷的及來自各個地方的士大夫,沒有一個不責備您,就像是從一個人的嘴里說出來的;下至平民百姓、小吏差役,也都竊竊私語,埋怨嘆息,所有的人都把罪責推給您,不知道您可曾聽到過這些議論并且知道是什么原因吧?我私下認為您的門下之士,正在天天稱譽您的盛德,贊頌您的功業,沒有一個人敢把這些情況通報給您。而不是您的門下之士就都說:“他正受到君王的信任而專斷朝政,不要觸犯他而自取其禍,不如坐著等待,不出二三年,他將自己遭到失敗。”像這樣的人不僅是不忠于您,也是不忠于朝廷的。如果您真的堅信變法主張,推廣實行,等到二三年之后,則朝廷所受的禍害已經很深重了,怎么能夠挽救呢?像我就跟門下之士和非門下之士的態度不同,有愧作為你的朋友中的一員,不敢只求目前免于您的譴責、憤怒,而不向您一一陳述自己的懇誠。11.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材料一:《荀子》:“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禮記》:“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圣人作,為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于禽獸。”材料二:我國自古就被稱為“禮儀之邦”,然而在生活中,我們常看到一些無“禮”的現象:學校食堂買飯不排隊,升國旗時交頭接耳,在公物上亂涂亂畫,公共場合大聲喧嘩,隨手丟棄垃圾,高鐵霸座等。讀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樣的思考和感悟?請針對材料中提到的無“禮”現象,寫一篇議論文,體現你的認識和思考。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見試題解答內容【分析】本題考查學生的寫作能力。這是一則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試題給出了兩則材料。第一則說明了文明禮儀的重要性,為人處世、行事治國,都須有禮,否則都無法成功;只有依“禮”行事,才有別于禽獸。第二則列舉了生活中一些無“禮”的現象,它們都與我國“禮儀之邦”的名稱不相符,應該予以糾正。寫作時一定要把兩則材料聯系在一起,既要指出有守“禮”之傳統,又要分析無“禮”的現象,倡導人們知禮、行禮,把禮“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寫作時要有明確的針對性,即對生活中無“禮”的現象進行批判。參考立意:①讓“禮”表現在我們的一言一行上。②倡行禮儀,從我做起。③踐行文明禮儀,爭做文明學生。【解答】學禮行禮,立起大國形象《論語》有云:“不學禮,無以立。”自古中國就是禮儀之邦,禮儀文明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備受推崇。五千年的文化傳承使我國形成了獨一無二的“中國范兒”,也使“禮”的內涵也越來越豐富,“禮”是“貧賤不移”的個人修養,是“敬而無失”的規矩紀律,是“兼濟天下”的社會公德。作為文化的傳承者,我們需要通過學禮行禮,立起大國形象。學禮立身。禮是一種個人美德,它既內化為思想品質,又展現在言談舉止中。作為大國公民,我們除了要有健康的體魄,更需要良好的精神風貌,這不僅是“倉廩實”后的“知禮節”,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要求。可見,禮源于傳統文化,又超越了傳統文化。然而,優良的禮儀規范在現代化的過程中逐漸流失,景區“到此一游”、公共場所打架斗毆等事件不斷挑起公民的“文明神經”。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素質提升也非一日之功。我們需要開展學禮的“持久戰”,提升個人文明修養,加強品德建設。行禮育人。禮在教化育人的過程中有“潤物細無聲”的作用。習總書記強調的“讓民族文化基因在廣大青少年心中生根發芽”,正需要家長、老師、乃至整個社會形成合力,給予青少年更多的正能量。遺憾的是,現存的教育體系更注重功利性,忽視了素質教育的建設,導致青少年對傳統文化漠視、甚至陌生,他們的價值觀也始終處于“懸空狀態”。所以在《雷雨》的公益場演出時,青少年的哄堂大笑也就不足為奇了。此外,家長的護犢心切、教育失當和教師的職業道德缺失也阻礙了青少年教養的養成。鑒于此,家長和老師必須以德修身,踐行核心價值觀,將向上向善的價值觀傳遞給青少年。以禮強國。國家強大不僅依靠經濟的蓬勃發展,更需要用禮喚醒的文化自信。習總書記說:“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因為五千年的優秀傳統記述著民族精神的追求,夯實了文化建設的根基,奠定了文化自信的強大底氣。國人世代傳承“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意識、“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價值取向、“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愛國情懷;政府也通過“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執政理念使“天下大同”“是謂小康”的夢想照進了現實。因此,中國的發展無法脫離傳統文化的根脈,唯有以禮強國,以文化自信鑄就民族之魂,才能使“大國形象”的羽翼日漸豐滿。“中流擊水,浪遏飛舟”,處身歷史的三峽,面對發展的關隘,今天的中國,尤其需要在創造出龐大的物質財富同時,鍛造更強大的意志品質。學禮行禮,以禮強國,我們肩負著這個使命,也必將凝聚起這份磅礴的精神力量。12.閱讀下面內容,完成各題。莎士比亞的劇作經幾百年時光的磨洗,仍以旺盛的生命力,活躍在各國的舞臺上,它們歷久彌新,甲了莎翁作品的現實意義和不朽生命力。。因此,他的歷史劇主人會時而現身宮廷,時而出沒沙場,情節起伏跌宕;他的悲劇和喜劇都不是單純的,而是錯綜的混合體。恩格斯稱贊莎士比亞戲劇是情節生動性、豐富性與思想深度、歷史內容完美的融合。他常布置幾條線索平行而后交織,于錯綜復雜中展現廣闊多彩的畫面,總是乙增加懸念,使讀者、觀眾的緊張感不斷增強。莎翁的戲劇語言,俏皮、華麗、精萃而豐富,從典雅的書面語言到粗俗的市井俚(lǐ)語,從民謠體到古詩體,無所不有。劇本中不少臺詞,成了成語典故或人們經常引用的格言。比如,“丙是智慧的靈魂,冗(rǒng)長是膚淺的藻飾”,“心里的瑕疵(cī)是真的污詬”。莎翁創作的三十七部戲劇,塑造了幾百個不同的人物形象,每個人物都有一套符(fù)合各自性格特點的語言,而且隨著場面的更疊、際遇的變化,人物語言也有所發展變化。比如,哈姆萊特的語言,有時溫文爾雅,有時明白曉暢,有時妙語連珠,有時又語無倫次,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一位單槍匹馬企圖重整乾坤的年輕的理想主義者的迷惘、痛苦和悲愴。(1)文中加點字的注音和字形都不正確的一項是DA.俚(lǐ)語精萃B.冗(rǒng)長藻飾C.瑕疵(cī)污詬D.符(fù)合更疊(2)在文中甲、乙、丙處依次填入詞語,恰當的一項是AA.印證逐步簡潔B.印證逐步簡捷C.見證逐漸簡捷D.見證逐漸簡潔(3)文中劃線的成語,使用不正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游戲產業與智能設備融合創新考核試卷
- 海上溢油應急響應與處理技術考核試卷
- 社區團購廣告考核試卷
- 口腔科用牙科綜合治療臺電氣安全考核試卷
- 電氣設備節能技術考核試卷
- 全國卷語文高考的作文
- 硅冶煉過程中的物理冶金考核試卷
- 糖果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規深度解讀考核試卷
- 紡織設備振動與噪聲控制考核試卷
- 急性胰腺炎PBL護理查房
- 大部分分校:地域文化形考任務一-國開(CQ)-國開期末復習資料
- GB/T 3785.1-2023電聲學聲級計第1部分:規范
- 工程項目施工過程中的安全分析報告(建設單位)
- 微機保護原理課件
- 復盤蘋果供應鏈發展歷程探尋特斯拉供應鏈長期成長標的
- 35kV落地手車式開關移動平臺的研制
- 國內外飲料灌裝生產線發展現狀
- 廣西水功能區劃報告-廣西水利信息網
- 道德與法治部編版六年級下冊同步練習試題及答案(全冊)
- 湖南省第十八屆普通高校大學生英語演講比賽暨第三屆“外研
- 基夫賽特煉鉛的設計運行(2)(1)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