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專題十三近代以來中國的先進思想與理論成果專題概覽本專題主要講解并描述了近百年中,面對西方列強的侵略,中國的先進學問分子為救亡圖存,不斷探究獨立、富強之路。線索1近代中國思想解放潮流(1)學造器物。鴉片斗爭后林則徐、魏源等先進中國人起先“開眼看世界”,并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見;19世紀60~90年頭洋務派提出“中體西用”,并把“師夷長技”的思想付諸實踐。(3)思想解放。新文化運動以“民主科學”為旗幟;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線索220世紀以來中國重大思想理論成果(1)三民主義:是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新三民主義明確反帝反封建,成為國共兩黨合作進行國民革命的政治基礎。(2)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同中國革命、建設實踐相結合,產生了毛澤東思想、鄧第36講近代中國思想解放潮流
一、新思想萌發——地主階級反抗派的思想1.背景(1)清朝國力漸衰,社會沖突尖銳。(2)讀書人埋首經書,遠離社會現實。(3)讀書人與統治者沉醉在“天朝上國”的迷夢中不能自拔。(4)鴉片斗爭中國戰敗,起先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民族危機日益加深。2.代表人物(1)林則徐①地位:中國近代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②著作:《四洲志》《華事夷言》。(2)魏源①著作:《海國圖志》。②思想:“師夷長技以制夷”,成為近代中國人學習西方的口號。3.影響(1)主動影響:新思想的最主要功績在于開闊了人們的眼界,使人們起先關注世界形勢,探究救國之路。(2)為洋務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二、“中體西用”——地主階級洋務派的思想背景其次次鴉片斗爭結束后,中國面臨著內憂外患的形勢代表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為代表主見(1)“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即以封建綱常倫理作為國家安家立命的根本,同時主見采納西方先進科學技術(2)“師夷長技以自強”實踐(1)創辦了一批近代企業,開設了一批新式學堂,籌劃建設近代海軍,邁出了中國近代化歷程的第一步。(2)清末新政初期也以“中體西用”為主旨影響(1)沖擊了“夷夏之辨/華夷之辨”的保守觀念,為西學在中國的傳播創建了良好的輿論環境。(2)未消退“中學”與“西體”的沖突,在維新變法期間,影響了西學的傳播和實踐,成為了反對維新思想的武器(與維新思想相抵觸)。(3)維新運動之后,“中體西用”論仍流行歸納總結地主階級向西方學習一個層面:學習西方技術。兩個派別:反抗派、洋務派。兩個口號:“師夷長技以制夷”“師夷長技以自強”。三點影響:沖擊了傳統觀念;起到了思想啟蒙作用;邁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教材補缺體用之爭“體用之爭”最初指的是清政府內部洋務派和頑固派之間的爭論,它出現在中國起先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中。爭論的實質是維護清朝統治秩序的手段之爭,二者之間沒有本質的區分,其根本目的都是為了維護清王朝的統治秩序。但是,洋務派的主見和實踐有利于中國的近代化,客觀上邁出了中國近代化的第一步。到了清末,擴展到維新派與洋務派的爭論,維新派認為“體”應為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實行君主立憲。體用之爭有了更新的內涵。三、維新思想1.背景(1)洋務運動的開展,民族資本主義的興起。(2)在學習西方的問題上突破了“器物”的限制。(3)19世紀90年頭,民族危機日益加深。2.目的:挽救民族危機,實現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3.理論武器:進化論、西方社會政治學說。4.核心主見:抨擊封建專制制度和綱常倫理,主見變法,建立君主立憲制,發展工商業,走西方資本主義道路。5.主要人物及主見(1)康有為:發動“公車上書”,初步形成維新變法綱領。出版《孔子改制考》,用孔教名義提出變法要求。在維新變法期間,全力策劃新政。(2)梁啟超:發表《變法通議》等,宣揚民權;指出變法是歷史發展的必定,是中國的出路。(3)譚嗣同:是維新派中的激進派,對封建君主專制政體和綱常名教進行了大膽的批判,號召人們同封建束縛徹底決裂。(6.影響(1)干脆動員和指導了維新變法運動。(2)通過變法以挽救民族危機,充溢著愛國主義激情。(3)要求建立君主立憲制度,發展資本主義,具有進步意義。(4)傳播了西方社會政治學說和自然科學學問,宣揚天賦人權、自由同等觀念,批判封建君權,具有啟蒙意義。易錯辨析維新派與洋務派的異同(1)相同點:都主見向西方學習,引進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富國強兵;都注意創辦新式學堂、培育人才。(2)不同點:洋務派主見“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維護封建政治制度;維新派則主見實行君主立憲制,激勵發展民族工商業。(3)分歧的根源在于所代表的階級利益不同。四、民主共和思想興起1.背景(1)改良道路在中國受挫。(2)《辛丑條約》簽訂后,民族危機空前加劇。(3)一些學問分子相識到推翻清朝統治的必要性。(4)資產階級民主共和思想興起。2.表現(1)1894年,興中會誓詞提出了“驅除韃虜,復原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的主見。(2)1903年,章太炎在《駁康有為論革命書》中批判保皇立憲主見,鄒容在《革命軍》中宣揚反清革命思想。(3)1905年,同盟會的政治綱領將“建立民國”確立為奮斗目標。(4)1905~1907年,圍繞要不要革命、要不要建立民主共和政體綻開論戰,為民主革命做了輿論打算,使很多學問分子投身于革命事業。(5)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民主共和方案得到初步實現。特殊提示立憲派在不同歷史階段名稱各不相同:戊戌變法時為維新派,戊戌政變后為保皇派,日俄斗爭后為立憲派,無論如何變更,不變的是堅持改良主義道路。五、新文化運動1.背景(1)政治:反動的政治勢力妄圖復辟帝制。(2)思想:袁世凱掀起尊孔復古逆流;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化人心。(3)文化:新式學堂建立和留學風氣盛行。(4)階級基礎:接受資產階級思想的學問分子隊伍日益壯大。2.興起(1)序幕: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2)代表人物:陳獨秀、李大釗、胡適、蔡元培、魯迅等。(3)前期指導思想:西方的民主與科學思想。(4)運動中心:北京高校。(5)學術方針: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其實質是讓新文化占據封建文化的陣地。3.內容(1)提倡科學與民主,反對愚昧與專制。①陳獨秀:科學與民主是當今人類社會進步不行或缺的兩大因素;從歷史進化的觀點看,民主制取代君主制是不行抗拒的潮流。②李大釗:妄想復辟的人都是國家公敵;批判尊孔復古思潮就是反對復辟帝制。(2)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①陳獨秀指出,“三綱五常”完全違反了自由、同等、獨立的原則。②魯迅在《狂人日記》中指出了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3)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①胡適發表《文學改良芻議》,提出用白話文取代文言文。②陳獨秀發表《文學革命論》,主見建設平易、簇新、通俗的新文學。4.影響(評價)(1)主動影響①新文化運動是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性質),動搖了專制思想的統治基礎(最大功績)。②民主和科學思想得到弘揚,促進了民眾的覺醒。③是一場全面的文化轉型運動,對中國的政治、思想、倫理、文學、藝術等方面產生了深刻的影響。④新文化運動提倡白話文,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旺盛。⑤為馬克思主義傳播創建了有利條件,推動了五四運動的發生。(2)局限性①對東西方文化存在確定否定和確定確定。②沒有同群眾運動相結合。六、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1.馬克思主義進入中國(1)十月革命前①梁啟超是中國較早介紹馬克思的人。②革命黨人朱執信發表《德意志社會革命家小傳》,介紹了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和學說。(2)十月革命后①李大釗發表《庶民的成功》和《布爾什維主義的成功》,號召中國人民向十月革命學習。②李大釗發表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系統介紹了馬克思的唯物史觀、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2.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1)背景①新文化運動動搖了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②五四運動時期,各種“主義”蜂擁而入。(2)傳播方式①三次論戰:問題與主義的論戰;早期馬克思主義者與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的論戰;早期馬克思主義者與無政府主義者的論戰。通過論戰,堅決了早期馬克思主義者的信念,擴大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陣地,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影響進一步擴大。②組織學會:1920年,李大釗在北京組織了“馬克思主義學說探討會”,陳獨秀等人在上海組織了“馬克思主義探討會”。他們通過翻譯馬克思主義的著作和實行演講宣揚馬克思主義。3.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革命理論指南(1)趨勢:馬克思主義由學術思想向社會改造指導思想轉變。(2)表現①李大釗把馬克思主義當做人類客觀地視察社會發展歷史的工具。②陳獨秀關注馬克思主義如何指導中國革命和中國社會主義如何實現等問題。(3)影響①各地共產黨早期組織進一步擴大馬克思主義的宣揚并推動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的結合。②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礎。③中國革命有了新的理論指南。圖示明史近代“西學東漸”的歷程考點一從“師夷長技”到“維新變法”思想華夷之辨或稱“夷夏之辨”“夷夏之防”,用于區辨華夏與蠻夷。古代華夏族群居于中原,為文明中心,因此漸漸產生了以華夏禮義為標準進行族群辨別的觀念,區分人群以禮儀,而不以種族,合于華夏禮俗者并與諸夏親昵者為華夏、中國人,不合者為蠻夷、化外之民。中國歷史上“華夷之辨”的衡量標準大致經驗了三個演化階段:血緣衡量標準階段,地緣衡量標準階段,衣飾、禮儀等文化衡量標準階段。華夷之辨的宗旨植根于《春秋》以及《儀禮》《周禮》《禮記》《尚書》,以文化禮義作標準。針對練1(2024·山西五地市聯考題,28)1877年,馬建忠寫信給李鴻章說:“竊念忠此次來歐,一載有余,初到之時,以為歐洲各國富強專在制造之精、兵紀之嚴;及披其律例,考其文事,而知其講富者以護商會為本,求強者以得民心為要。”這反映了其()A.主見推廣西方法律B.對洋務運動的反思C.主見實行君主立憲D.實現富國強兵愿望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出馬建忠對西方富強的相識,認為應“護商”“得民心”。反思洋務運動,堅持“中體西用”,只學西方技術,不學制度,中國不行能富強,故B項正確。1.多種史觀評價洋務派的“中體西用”思想(1)從階級斗爭史觀(革命史觀)看,洋務派出于地主階級本能,目的在于維護封建的君主專制制度和綱常名教。(2)從現代化史觀看,它打出的“自強”和“求富”旗號,沖擊了“重農抑商”的陳腐觀念,對中國的工業現代化、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教化現代化和外交現代化起了確定的推動作用。(3)從整體史觀看,它反映了新型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思想觀念對相對落后國家和地區舊制度、舊思想的沖擊,是西方工業文明在世界范圍內擴展的詳細表現。(4)從文明史觀看,“中體西用”的思想反映了中國封建傳統文化與西方文明的沖突,反映了當時中國人對西方文明既觀賞又排斥的沖突心態,但它終歸承認了中學之不足,西學之所長,客觀上使中國人的價值觀由“傳統人”起先向“現代人”轉變。2.康、梁維新思想的特點及成因(1)特點①中西融合:把西方資產階級政治學說同傳統的儒家思想相結合。如康有為的《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都是借助儒家思想宣揚西方資產階級政治學說。②由理論到實踐:把維新思想轉變為維新變法活動,最終推動了戊戌變法運動的發生。③救亡圖存:體現中國社會面臨崩潰和民族危機空前嚴峻。(2)成因①客觀緣由:當時中國資本主義發展較慢,資產階級力氣非常弱小,而封建頑固勢力非常強大。在這種背景下假如硬性地宣揚資產階級主見,否定封建倫理道德,阻力很大,而且必定會失敗。②主觀緣由:康有為作為民族資產階級上層的代表,與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有著親密聯系,其思想相識是有局限性的,幻想“中西結合”。3.康梁維新思想與早期維新思想的關系(1)聯系:康梁維新思想是對早期維新思想的繼承和發展,都是代表民族資產階級的利益和要求,都是愛國和進步的。(2)區分:早期維新思想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和付諸行動,而康梁維新思想不僅供應了詳細的考點二近代中國的啟蒙運動——新文化運動1.民主與科學民主指西方的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包括人權同等、特性解放、獨立人格、共和政體等。科學指自然科學法則和科學精神,包括進化論、唯物論、無神論,反對封建迷信愚昧盲從和偶像崇拜等。2.問題與主義之爭問題與主義之爭,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過程中出現的第一次論戰,是社會革命論與社會改良主義的論戰,它標記著新文化運動統一戰線內部馬克思主義者與改良主義者分裂的起先。在這次斗爭以后,馬克思主義者接著同資產階級的小資產階級思想進行論戰,逐步開拓自己前進的道路。1.新文化運動的特點(1)以民主與科學為核心,批判封建正統思想,實質是實現民主政治。(2)有思想戰線和文學戰線兩條戰線,其目的是為實現民主政治而營造新文化氛圍。(3)存在著對西方文化確定確定和對東方傳統文化確定否定的局限性。(4)以五四運動為界,分為兩個階段。前期宣揚資產階級文化;后期以宣揚馬克思主義為主流。針對練2(2024·全國大聯考二)1919年胡適在發表的《談新詩》中指出:中國文學的革命運動,先要語言文體的解放,若想有一種新內容和新精神,不能不先打破那些束縛精神的枷鎖鐐銬。據此,胡適認為()A.文學革命也是思想革命B.思想變革應從文學起先C.新文化運動迎合了時勢D.文學革命須要變革儒學答案A解析從材料信息看,胡適認為,若要文學革命,須要語言文體的解放,須要破除舊的精神枷鎖,也就是說,文學革命也是思想革命,故選A項。2.新文化運動“新”的表現新領導前期領導者為資產階級激進派,后期為馬克思主義者新基礎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為其奠定經濟基礎新思想前期的指導思想是西方的民主與科學及達爾文的進化論;后期則是馬克思主義思想新內容前期以宣揚民主與科學為突破口,以提倡新文學、新道德為手段,以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為目的;后期以宣揚馬克思主義為主要內容,提出走俄國十月革命的道路新成果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人們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推動了中國自然科學的發展3.儒家思想在維新變法運動和新文化運動中的不同命運維新變法運動新文化運動命運把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學說同傳統儒家思想相結合全面否定儒家的傳統道德緣由封建頑固勢力比較強大,也是為了削減變法的阻力;民族資產階級具有兩面性;與康有為等人的家世、教化和經驗有關袁世凱企圖利用孔子達到復辟帝制的目的;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思想起先深化人心;陳獨秀等人的思想和經驗目的利用孔子的權威來論證資產階級維新變法的合理性為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國掃清思想上、道德上的障礙不足之處體現了資產階級的懦弱性全盤否定儒家傳統道德和中國傳統文化實質宣揚資產階級思想文化和發展資本主義家國情懷——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大力弘揚民族精神面對文明的碰撞,如何愛護本國文化,旺盛世界文化是我們必需解決的時代課題。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要想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必需把文化建設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任務;牢牢地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優先發展教化和科技,為經濟建設供應正確的方向保證、不竭的精神動力和強大的智力支持。
材料兩次鴉片斗爭期間西學東漸,對中國的傳統秩序產生了巨大的沖擊波,而等清政府相識到這一點時已為時過晚。林則徐是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曾編譯《四洲志》,此書后經魏源增補為《海國圖志》。魏源的思想新舊參半,他在提出上述主見的同時,又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戰略思想。“自強運動”便脫胎于這種思想,該派中人主見向西方學習先進的機器制造技術,這事實上是魏源等人“經世”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孫子兵法》中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正好表明白向西方學習的必要性。不幸的是,中國太大了,士大夫們墨守成規、思想閉塞,對外界狀況麻木不仁,因而西方的影響主要只是局限于香港等通商口岸地區。——費正清《東亞:傳統與變遷》要求:閱讀材料,分析兩次鴉片斗爭期間西學東漸發生的變更。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兩次鴉片斗爭期間西學東漸發生了重大的變更,主要體現在:傳播主體以開明官員、先進學問分子、旅行家等為主;傳播內容以學習西方的先進武器以及相關的器械運輸等為主;傳播范圍局限于香港等通商口岸地區;傳播的影響對中國人開闊視野、起先相識世界起了啟蒙的作用,引進西方先進科技,有利于中國工業化的啟動。材料19世紀40年頭和50年頭西方的沖擊,是使人難以支持的打擊。然而,對19世紀60年頭到90年頭下一代的人來說,西方卻成為仿效的榜樣,以便更好地加強中國的實力來應付西方。最終,到了20世紀,西方已經成為鼓舞中國進行革命的思想來源。——摘編自費正清《美國與中國》要求:閱讀材料,論證西方是19世紀60年頭到90年頭中國近代轉型的推動者。論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洋務運動與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的興起與發展,開啟并推動了中國經濟領域的近代化進程;西方物質生活與社會習俗等的傳入,促進了中國社會生活領域的近代化進程;西學東漸以及維新變法運動的興起,開啟了中國政治領域的近代化進程。
材料新文化運動的“反孔”斗士們雖然對孔教指責多于確定,但難能珍貴的是,他們對孔子本人和孔教的價值評判事實上大都能夠實行一種歷史的、一分為二的評判看法和立場,而并非如一般人印象中誤會的那樣,是不加區分分析地一概全盤予以否定或簡潔地予以蔑棄。因此,就新文化運動的“反孔”斗士們對孔子本人的真實看法而言,可一言以蔽之,即堅決反對膜拜孔子的偶像,而對作為一代哲人或偉人的孔子本人又是崇敬的。——林存光《五四新文化運動與孔子觀念的根本轉折》發覺問題:材料表明新文化運動中的“反孔”斗士,區分對待孔子及儒家思想,這超出了教材的表述。思索:材料中作者是如何看待孔子及儒家思想的?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作者認為新文化運動的“反孔”斗士們反對對孔子偶像崇拜和儒家倫理綱常,但是卻敬重和崇敬孔子,辯證地看待孔子本人和孔教的價值。1.(2024·課標全國Ⅲ,28)英國科學家赫胥黎的《進化論與倫理學及其他》認為不能將自然的進化論與人類社會的倫理學混為一談。但嚴復將該書翻譯成《天演論》時,“挖空心事”地將二者聯系起來,提出自然界進化規律同樣適用于人類社會。嚴復意在()A.訂正生物進化論的錯誤B.為反清革命供應理論依據C.傳播“中體西用”思想D.促進國人救亡意識的覺醒答案D解析D對:嚴復將《進化論與倫理學及其他》翻譯到中國,提出“自然界進化規律同樣適用于人類社會”,結合當時中國的社會背景,我國面臨嚴峻的民族危機,因此嚴復宣揚進化論,提出社會發展也是遵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規律,目的是提倡維新變法,促進國人救亡意識的覺醒。A錯:材料反映的是嚴復將譯書與其救亡思想主見相結合,不是在訂正生物進化論的錯誤。B錯:嚴復屬于資產階級維新派,主見變法維新,不主見反清革命。C錯:材料中嚴復主見維新變法,而“中體西用”是洋務派的主見。2.(2024·課標全國Ⅲ,29)1920年,一些人撰文指責工讀互助等社會改良活動,認為“零零碎碎的救濟”“無補大局”,主見對社會進行“根本改造”,走進工廠,深化工人群眾。這表明當時()A.民主與科學觀念廣泛傳播B.實業救國運動如火如荼C.馬克思主義影響日益增加D.批判傳統禮教成為共識答案C解析C對:依據材料中的時間“1920年”及材料中主見對社會進行“根本改造”,結合所學可知是反對胡適提出的改良主義,主見走進工廠,深化工人群眾,說明俄國十月革命后,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且其在中國的影響日益增加。3.(2024·課標全國Ⅰ,29)1904年,湖南、四川、江蘇、廣東、福建等長江流域與東南沿海9個省份留日學生共計1883人,占全國留日學生總數的78%,直隸亦有172人,山西、陜西等其他十幾個省區僅有351人,影響留日學生區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A.地區經濟文化水平與開放程度有別B.革命運動在各地高漲程度存在差異C.清政府激勵留學的政策發生變更D.西方列強在中國的勢力范圍不同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出長江流域與東南沿海地區的留日學生人數明顯多于內地省份,這是因為這些地區正是近代開放較早、經濟文化較發達的地區,故A項正確。當時清政府正在進行改革,革命運動并不高漲,B項錯誤;清政府的留學政策并沒有變更,C項錯誤;當時,日本在華勢力范圍在福建,但長江流域與東南沿海其他省份留日學生也多,故D項錯誤。4.(2024·課標全國Ⅱ,29)1913年,《申報》登載的“艾羅補腦汁”廣告稱:“欲圖一國之進步,當先使一國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補腦之外另無精神思想也。故善國者必先得A.新文化運動的影響日益廣泛B.追求新思想成為社會時尚C.改良社會風俗成為國民共識D.廣告成為推動文明的工具答案B解析材料中產品廣告與“國之進步”“人民精神”等新思想相聯系,取得巨大成功,體現出當時民眾對新思想的推崇與追求,故B項正確。新文化運動起先于1915年,A項與材料時間“1913年”不符;C項表述過于確定,解除;材料僅提及廣告對產品銷售的影響,無法得出D項。5.(2024·課標全國Ⅲ,28)甲午戰后,梁啟超提出“詩界革命”,曾賦詩“泱泱哉我中華……物產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國言非夸。君不見英日區區三島尚崛起,況乃堂矞吾中華!”這反映出“詩界革命”()A.提倡民主革命的思想B.推動了白話文運動C.適應了救亡圖存的須要D.成為改良思潮的開端答案C解析“君不見英日區區三島尚崛起,況乃堂矞吾中華”可知梁啟超主見學習英、日改制圖強,救亡圖存,故本題選擇C項。梁啟超是維新派代表人物,主見改良革新實行君主立憲制,故A項錯誤。白話文運動興起于新文化運動時期,與題干時間不吻合,故B項錯誤。資產階級改良思潮在甲午斗爭之前已經出現,故解除D項。6.(2015·課標全國Ⅱ,29)康有為在《新學偽經考》中認為,被奉為儒家經典的古文經實系偽造。1891年該書刊印后風行國內,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毀。這主要是因為該書旨在()A.揭露歷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論C.提倡變法維新 D.顛覆孔孟學說答案C解析《新學偽經考》提倡變法,對于統治階級是致命的打擊,因此才會遭到清政府禁毀,故A項錯誤,C項正確。康有為把西方民主思想與儒家經史相結合,托古改制,利用孔子學說宣揚變法,主要是為了削減變法的阻力,故B、D兩項錯誤。1.(2024·長郡中學考前保溫卷一,28)鴉片斗爭后,姚瑩寫下《康輶紀行》,“冀雪中國之恥,重邊海之防”“欲吾中國稍習夷事,以求撫馭之方耳”。該書的意義在于()A.引起了清政府對邊防問題足夠的重視B.推動了清政府大規模近代化的實踐C.開啟了中國早期近代思想啟蒙的先河D.拋棄了天朝上國觀念主動融入世界答案C解析材料并未體現該書引起了清政府對邊防問題足夠的重視,故A項錯誤;清政府大規模近代化的實踐是在其次次鴉片斗爭后,故B項錯誤;該書反映的是鴉片斗爭后,一些先進的中國人開眼看世界,其意義在于引導國人矚目世界,對思想起到了啟迪作用,開啟了中國早期近代思想啟蒙的先河,故C項正確;“主動融入世界”與歷史事實不符,故D項錯誤。2.(2024·淮南模擬,28)鴉片斗爭前后對西方國名的翻譯,基本是帶“口”旁的音譯名,如英咭咧、咪唎、咈囒哂,提到西方各國時譯名通常加上:“夷”“逆”或“酋”,如“米夷”“咈囒哂夷”“法夷”;近代后期,對各國國名的翻譯多用褒義詞,如“美”“英”“德”“法”。這種變更反映了近代中國()A.對西方相識的不斷深化B.擺脫了天朝上國觀念C.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D.實現了外交的近代化答案A解析據材料“‘夷’‘逆’或‘酋’,如‘米夷’‘咈囒哂夷’‘法夷’;近代后期,對各國國名的翻譯多用褒義詞,如‘美’‘英’‘德’‘法’”可見近代中國對西方經驗了一個由排斥到認同的過程,故A項正確。3.(2024·重慶名校聯盟聯考,29)1895年,康有為發表《孔子紀年說》一文,仿照西洋的“公元紀年”,正式提出孔子紀年。1903年,出身經學世家的劉師培發表《黃帝紀年說》,指出“若康梁輩……借保教為口實,故用孔子降生為紀年;吾輩以保種為宗旨,故用黃帝降生為紀年。”這一現象表明當時()A.維新變法促進了新學舊學之爭B.民主革命受制于傳統意識形態C.國人的民族主義觀念漸漸發展D.西學傳播遭到學問分子的抵制答案C解析依據材料“1903年,出身經學世家的劉師培發表《黃帝紀年說》,指出‘若康梁輩……借保教為口實,故用孔子降生為紀年;吾輩以保種為宗旨,故用黃帝降生為紀年’”可知,從“保教”到“保種”,這從側面折射出近代民族危機的不斷加深,民族主義在不斷發展,故C項正確。4.(2024·贛州模擬,29)有學者認為:北洋政府時期的社會心態主要有“接受”“回來”和“再選擇”三種主流表現。“接受心態”使中國社會走出封建專制陰影的覆蓋,朝著資本主義道路邁進。據此可知“接受”主要是()A.接受“民本”等傳統文化觀念,掃除封建專制的陰影B.引進馬克思主義思想,為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奠定基礎C.學習西方資產階級政治學說,建立資產階級君主立憲政體D.利用啟蒙思想的社會方案,推動民主共和制度的真正實現答案D解析北洋政府時期指1912~1927年間,“民本”等傳統文化觀念應當對應“回來”,故A項錯誤;引進馬克思主義思想應當對應“再選擇”,故B項錯誤;1912~1927年間未建立資產階級君主立憲政體,故C項錯誤;“接受”指的是利用資產階級啟蒙思想,推動民主共和的實現,即新文化運動早期的民主和科學,故D項正確。5.(2024·太原模擬,29)1919年2月,保守復古的林紓對陳獨秀、蔡元培諸人進行批判,捍衛文言文與孔孟之道,蔡元培回信辯駁。這一論戰使得《新青年》聲名大振,“最高印數達到一萬五六千份”。這反映出當時()A.救亡圖存成為時代主題B.文化平民化成為趨勢C.傳統文化被新文化否定D.追求新思想成為主流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新文化運動提倡白話文促進文化平民化,故B項正確。6.(2024·齊魯名校沖刺模擬卷四,29)1922年10月陳獨秀發表文章指責議員林宗孟和學者胡適等到美國前公使芮恩施家中談憲法,告戒他們“不要上美國帝國主義的當,”“不要于不知不覺中引導一部分人民或青年學子去親美國帝國主義才好”。據此可見,與《新青年》的宗旨相比,此時的陳獨秀()A.成為了當時中國最主要的反美國代表B.成功的領導了中國近代的思想啟蒙C.實現了從思想啟蒙到政治斗爭的轉變D.成為了當時中國共產黨的政治領袖答案C解析據材料“1922年,不要上美國帝國主義的當,不要于不知不覺中引導一部分人民或青年學子去親美國帝國主義才好”結合所學,新文化運動后期宣揚馬克思主義,1921年中共一大陳獨秀當選為中共書記,1922年中共二大確立了反帝反封建的目標,因此實現了從思想啟蒙到政治斗爭的轉變,故C項正確。課時作業一、選擇題1.(2024·洛陽模擬,28)魏源在《海國圖志》主見“奏仿欽天監用西洋歷官之例,行取彌利堅、佛蘭西、葡萄亞三國各遣頭目一二人,赴粵司造船局,而擇內地巧匠精兵以傳習之”,“并A.形成了系統學習西方的思想 B.是近代化運動實踐的先驅C.變更了貴華賤夷的傳統觀念 D.為洋務思想形成奠定了基礎答案D解析魏源在《海國圖志》書中主要闡述了“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為后來洋務運動奠定了思想基礎,故D項正確。2.(2024·唐山模擬,29)1895年,嚴復在《原強》中闡述了“自由為體,民主為用”的思想。張之洞于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發表《勸學篇》,把“中體西用”的思想發揮到了極致。晚清“體用之爭”()A.割裂了傳統的中國文化B.促進了人們思想的啟蒙C.都是為了維護封建制度D.表明民主自由深化人心答案B解析張之洞的“中體西用”思想依舊以中國傳統文化為體,保存中國傳統文化,故A項錯誤;嚴復等維新派“自由為體,民主為用”宣揚了自由民主思想,沖擊了中國傳統文化,促進了人們的思想啟蒙,故B項正確;嚴復的“自由為體,民主為用”思想是為其變法建立君主立憲制度服務,故C項錯誤;晚清存在“體用之爭”說明對嚴復的“自由為體,民主為用”思想存在爭論,因而民主自由思想還并未深化人心,故D項錯誤。3.(2024·百校聯盟全國Ⅰ卷4月聯考,28)《時務報》是維新派創辦的一個影響較大的報紙,A.反對學習西方器物技藝B.熱衷于報道西方的政聞C.注意營造維新輿論環境D.借報刊批駁洋務派主見答案C解析材料中“藝略”不等于反對學習,故A項錯誤;B項忽視了材料中“記事則西多而中少”,故B項錯誤;《時務報》是維新派創辦的,是為了營造維新輿論環境,與材料中“西多而中少,譯報則政詳”的側重點相符,故C項正確;材料中“《時務報》是維新派創辦”,重在批駁反對維新變法的頑固勢力而非僅僅是洋務派,故D項錯誤。4.(2024·皖江最終一卷,29)在辛亥革命前,梁啟超曾依據”亞洲”和“世界”這些新來的空間學問把中國史分為上世、中世和近世三段,分別為“中國之中國”,“亞洲之中國”和“世界之中國”,進入民國后,他則明確提出“使中國進成世界的國家為最大目的”這一口號。梁啟超的主見意在()A.為維新變法供應歷史的依據 B.迎合當時民主共和形勢C.敦促政府實行對外開放政策 D.警醒國人要有世界視野答案D解析“明確提出‘使中國進成世界的國家為最大目的’這一口號”強調世界視野對中國的作用,故D項正確。5.(2024·湖北仿真模擬適應性考試,28)從1895~1898年,據初步統計,中國約有76個學會組織。一般而言,學會這種組織并不須要相當的人力與物力才能實現,它只要一群學問分子A.建立成本低因而組織成分困難B.具有各早期政黨組織的某些特征C.受三民主義思想的影響而出現D.有利于西方新思想的傳播擴散答案D解析據材料“1895~1898年”和“學問分子集會講學論政”結合所學可知,中國面臨民族危機,學問分子推動學習西方的政體,故D項正確。6.(2024·廣西部分重點中學其次次聯考,29)20世紀初,梁啟超指出:“吾中國言民族主義者,當于小民族主義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義者。小民族主義者何?漢族對于國內他族是也。大民族主義者何?合國內諸族以對于國外諸族是也……合漢合滿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組成一大民族。”這可用來說明當時()A.梁啟超極力抵制民主革命B.近代民族意識已經覺醒C.梁啟超主見加強民族融合D.文化的近代化轉型加速答案B解析依據題干可知,在20世紀初,梁啟超就認為應當拋棄狹隘的大漢族主義,形成符合全國人民利益的民族觀念,這說明近代民族意識已經覺醒,故B項正確。7.(2024·內江模擬,28)1891年,康有為在廣州萬木草堂講學,其講學強調“逆乎常緯,獨辟新路”“以孔佛理學為體,以西學為用;講列強壓迫、世界大勢、漢唐政治;每講一學,論一事,必上下古今,以究其沿革得失,并引歐美作比較證明”。這一變更()A.順應了向西方學習的時代需求B.體現了清政府教化政策的變更C.受維新變法的干脆影響D.是甲午戰后救亡圖存的結果答案A解析據材料“每講一學,論一事,必上下古今,以究其沿革得失,并引歐美作比較證明”可以看出與向西方學習有關系,故A項正確;“康有為在廣州萬木草堂講學”不能體現清政府的政策,故B項錯誤;“1891年”維新變法尚未進行,故C項錯誤;“1891年”甲午斗爭沒有發生,故D項錯誤。8.(2024·衡水金卷模擬五,29)戊戌變法時期,康有為提倡“取日新以圖自強,去因循以厲天下”;梁啟超曾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自勉;譚嗣同在戊戌變法失敗后對梁啟超說:“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酬圣主。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程嬰、杵臼,吾與足下分任之。”這些言論表明維新人士具有()A.劇烈的救亡意識 B.自覺的創新意識C.英勇的擔當意識 D.明確的民辦法識答案C解析據材料“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酬圣主”無法體現救亡意識,故A項錯誤;“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不能體現創新意識,故B項錯誤;“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吾與足下分任之”可得出英勇的擔當意識,故C項正確;“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酬圣主。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無法體現明確的民辦法識,故D項錯誤。9.(2024·渭南韓城教學質量檢測,29)“新文化運動的旗手們都是不驚于前驅的勇士,但是他們是那個時代的孤獨者,他們很少可以找到附和之聲。”材料說明新文化運動()A.具有急功近利的傾向 B.遭到人民群眾的反對C.批判封建思想不徹底 D.缺乏相應的社會基礎答案D解析“孤獨者”“很少可以找到附和之聲”表明新文化運動缺乏相應的社會基礎,故D項正確。10.(2024·湖北華中師大新高考聯盟測評,29)新文化運動認為反對專制爭取民主,必需從“奴性邏輯”中解放出來,不盲從一切權威的、被人們認為是天經地義的東西,其強調的是()A.推翻儒學傳統地位 B.批判封建禮教本質C.樹立科學思維方法 D.提倡西方普世價值答案C解析據材料“必需從‘奴性邏輯’中解放出來,不盲從一切權威的、被人們認為是天經地義的東西”可知樹立科學思維方法,故C項正確。11.(2024·瀘州模擬,29)近代中國某思想家說:“所謂立憲政體,所謂國民政治,果能實現與否,純然以多數國民能否對于政治,自覺其居于主子的主動地位為唯一根本之條件。”這是()A.民族危機出現后的反思B.器物變革失敗后的反思C.制度變革失敗后的反思D.馬克思主義傳入的反思答案C解析依據材料“所謂立憲政體,所謂國民政治,果能實現與否,純然以多數國民能否對于政治,自覺其居于主子的主動地位為唯一根本之條件”中的立憲政體、國民政治可知這是制度變革失敗后的反思,C項符合題意,故C項正確。12.(2024·長治模擬,29)1919年繼李大釗《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之后,國民黨元老戴季陶嘗試用馬克思主義說明中國倫理問題,贊揚馬克思和恩格斯是“天才”,稱馬克思是“近代經濟學的大家”“近代社會運動的先覺”,由此可見()A.戴季陶對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持懷疑看法B.以俄為師成為當時學問分子的一種追求C.馬克思主義成為當時中國社會主流思想D.國共合作的實現使戴季陶思想發生變更答案C解析三民主義是國民黨的指導思想,戴季陶只是“嘗試用馬克思主義說明中國倫理問題”,故A項錯誤;以俄為師是當時馬克思主義者的一種追求,并非全部的學問分子,故B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云南省保山市隆陽區保山曙光學校2025屆數學五下期末監測模擬試題含答案
- 山東輕工職業學院《新能源汽車》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專題03詞語理解與運用(原卷版)-2023年中考語文專項復習講練測(部編版)
- 人教版一年級數學下冊第一單元認識平面圖形標準檢測卷(含答案)
- 第一部分西方經濟學習題
- 2025江蘇建筑安全員《B證》考試題庫及答案
- 高一英語外研版素材:備課資料ModuleOldandNewPeriod2
- 政治社會學 08政治與社會分層學習資料
- 2025年光氣及光氣化工藝考試試題題庫
- 2015年醫院年度工作計劃
- 軍事國防教育基地方案
- 安徽省蚌埠市2025屆高三第二次教學質量檢查考試英語試卷(含答案)
- 小兒常見皮疹識別與護理
- 補充協議-房屋租賃承租方變更
- 2025年山西經貿職業學院單招職業技能考試題庫新版
- 某連鎖藥店公司發展戰略
- 2025年河南工業和信息化職業學院單招職業技能測試題庫及答案1套
- 校長在2025春季開學思政第一課講話:用《哪吒2》如何講好思政課
- 跌倒護理RCA案例匯報
- 利用DeepSeek優化水資源管理
- DeepSeek人工智能語言模型探索AI世界科普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