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0頁/10頁內部資料·注意保存試卷類型:A江門市2025年普通高中高一調研測試(一)語文注意事項:
本試卷共10頁,23小題,滿分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答題前,考生務必把自己的姓名、考生號等填寫在答題卡相應的位置上。2B非選擇題必須使用黑色字跡鋼筆或簽字筆,將答案寫在答題卡規定的位置上。所有題目必須在答題卡上指定位置作答,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無效。考生必須保持答題卡的整潔。考試結束后,將答題卡交回。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縱觀費孝通的研究經歷,他善于建立一些概念。趙旭東曾經概括了費孝通一生研究的關鍵字——行、訪、實、知、覺。這幾個字,實際上講明了費孝通認識中國社會的全過程。ft人的眼睛的分辨力是極強的,所以只要走得多看得多,知識積累也自然會增多。第二就是“訪”。他除了行以外還要訪,他不斷地訪問家庭,訪問個人,訪問工廠,不斷地到不同的地方做實地調查與訪問。第三個就是“實”。費孝通一生追求實踐,志在富民。所以他的研究與調查的應用性是非常明確的。費孝通做的不是純理論研究,他一直做的是應用性研究,所以他前往美國丹佛領受應用人類學協會頒發的馬林諾夫斯基獎的時候,演講的題目就是“邁向人民的人類學”。費孝通絲毫不隱瞞他愿意為國家、為人民做實事的研究目的。認識這個世界。在整合完調查材料后,需要形成一種概念,并用理論性的話語將其解釋出來,所以知就是要通過實際調查去發現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設想與建議。從其他人說的話中,看到話語背后的東西,并通過自己的綜合能力去分析它。費孝通之所以能夠提出那么多概念,是因為他不斷地行與訪,進行感知和分析。費孝通的很多概念到現在依然被廣泛討論與使用,是非常不容易的,要用好其實更加不易。最后一個關鍵詞是“覺”,這是另外一個境界了。傳統知識分子的終極追求是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如何立言?實際是知識分子要做到,自己的精神產品是自身對所處文化的自覺的結果。要達到這種境界是十分不易的,所以費孝通提出了文化自覺的概念。他認為,文化自覺,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的意思,不是要“復舊”,同時也不主張“全盤西化”或“全盤他化”。自知之明是為了加強對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決定適應新環境、新時代時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文化自覺這個概念很重要,因為自覺這個概念的產生與中華民族的產生具有極深淵源。誠如費孝通所言,中華民族作為一個自覺的民族實體,是近百年來中國在和西方列強對抗中出現的,但作為一個自在的民族實體,則是在幾千年歷史過程中形成的。(選自周大鳴《認識中國:從費孝通的社會調查經歷談起》)材料二:這集子里所收的十四篇論文是從我過去一年所講“鄉村社會學”的課程中所整理出來的一部分。我這門課程已講過好幾遍,最初我采用美國的教本作參考,覺得不很愜意,又曾用我自己調查的材料講,而那而且同時學校有土地經濟學和比較經濟制度等課程,未免重復太多。過去一年我決定另起爐灶,甚至暫時撇開經濟問題,專從社會結構本身來發揮。初次試驗離成熟之境還遠,但這也算是我個人的一種企圖。以我個人在社會學門內的工作說,這是我所努力的第二期。第一期的工作是實地的社區研究。我離開清華大學研究院之后就選擇了這方面。二十四年(1935)的夏天,我和前妻王同惠女士一同到廣西瑤ft去研究當地瑤民的生活。那年冬天在ft里遭遇了不幸,前妻未獲生回,我亦負傷,一直在廣州醫院度過了春(1936)夏天我到自MalinowskiPeasantLifeChina一書,在二十七年(1938)返國前付印,二十八年(1939)一起下鄉調查,而且因為昆明轟炸頻繁,所以在二十九年(1940)冬遷到呈貢古城村的魁星閣。這個研究室從此得到了“魁閣”這個綽號。我們進行的工作有好幾個計劃,前后參加的也有十多人。三十三年(1944)回國,我一方面依舊繼續做魁閣的研究工作,同時在云大和聯大兼課,開始我的第(選自費孝通《鄉土中國·后記》)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一項是( )費孝通研究與調應用性是非常明確的,因為他一生追求實踐,志在富民。他要為國家、為人民做事研究。論和使用的概念。規模的研究室。貫的。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根本實踐途徑。分辨事物實質。未免重復,于是暫時撇開經濟問題。的自主地位。下列選項,最符合費孝通在社會調查中“行”這一特點的一項是( )目標是夢想的開始。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耳聞不如目見,目見不如足踐。析。你從費孝通身上獲得了哪些關于做學問的啟發?請結合兩則材料簡要概括。(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走著走著剩下我一個人劉亮程開始天不很黑。我們五個人,模模糊糊向村北邊走。我們去找兩個藏起來的人。天上滾動著巨石般的厚重云塊。云塊向東漂移,一會兒堵死一顆星星,一會兒又堵死幾顆。我們每走幾步天就更黑一層。“我到渠沿后邊去找,你們往前走。曹家牛圈里好像有動靜,我去看一下。”我走在最前邊。他們讓我在前面走,直直盯著正前方。他們跟在后面,看左邊和右邊。我還看見村北頭的缺口處,路從兩院房子間穿過去,然后像樹一樣分叉,消失在荒野里。那時我想,我最多找到那個缺口處,不管找到找不到,我都回家睡覺去。走著走著突然剩下我一個人。后面沒腳步聲了。我回頭看了一眼,剛才說話的兩個人,連影子都不見也就一愣神的功夫,風突然從天上摜下來,轟的一聲,整個地被風掀動,那些房子、圈棚、樹和草垛在黑暗中被風刮著跑,一轉眼,全不見了。沙土直迷眼睛,我感到我迷向了。風把東邊刮到西邊、把南邊刮到北邊,全刮亂了。“方頭,韓四”。我喊了幾聲。風把我的喊聲刮回來,啪啪地扇到嘴上。我不敢再喊。天黑得什么都看不見。我甚至不知道村子到哪去了,路到哪去了。想聽見一聲狗吠驢鳴,卻沒有。除了風聲什么都沒有。大概狗嘴全讓風堵住了。驢叫聲被風刮回到驢嘴里。我們從天剛黑開始玩捉迷藏游戲。那時有十幾個孩子,亂嘈嘈的一群在地上跑。天上一塊一塊的云向東邊跑。我們都知道天上在刮風。這種風一般落不到地上,那是天上的事情,跟我們村子沒關系。頭頂的天空像是一條高遠的路,正忙著往更高遠處運送云、空氣和沙塵。有時一片云破了,漏下一陣雨。也下不了多大一陣,便收住。若在白天,地上出現狗一樣跑動的云影,迅速地掠過田野和房頂。在晚上天會更黑一層。我們都不大在意這種天氣,該玩的玩,該出門的出門,以為它永遠跟我們沒關系。可是這次卻不同,好像天上的一座橋塌了。風裹著沙塵一頭栽下來。我一下就被刮懵了。像被卷進一股大旋風的中心。以往也常在夜里走路,天再黑心里是亮堂的,知道家在哪、回家的路在哪。這次,仿佛風把心中那盞燈吹滅了,天一下子黑到了心里。不知是誰家的院墻,順著墻根摸了大半圈,摸到一個小木門,被風刮得一開一合,我剛進去,聽見門板在身后啪的合住。在院子里走了幾步,摸見一棵沒皮的死樹,碗口粗,前移兩步,又摸到一棵,也光光的沒皮。我停下來努力地回想著誰家院子里長著沒皮的樹。我閉著眼想的時候,心里黑黑的,所有院子里的樹都死了,沒有皮。再不敢想下去,前走了幾步,摸見房子,接著摸見了門。我在門口蹲下身,聽了好一陣,屋里啥聲音都沒有。直起身,拍了一下門,想叫醒這戶人,說我迷路了,讓他們送我回去。只輕輕拍了一下,門的響站在門口愣了半天,見沒人出來,才小聲地說了句,有人嗎。沒人回答。往外跑時,我又碰在那棵沒皮的死樹上。或許碰到另一棵沒皮的死樹上。再沒找到那個小院門。順院墻摸了一圈,門像被人堵掉了。扶著墻跳了幾下,也沒夠著墻頭,倒扒下來半截土塊,酥酥的,掉在地上便好像成了碎末子。再往前摸,摸見墻上一個頭大的洞,伸手扒了幾下,感覺一股風夾著沙土直灌進。后來——第二天和以后的那些年,我都再沒找見這個長著死樹的院子。到現在我不知道它是誰家的,到底在哪里。可能我在黑暗中摸到了村莊的另一些東西,走進我不認識的另一個院子。它讓我多年來一直覺得,這個我萬分熟悉的村莊里可能還有另一種生活隱暗地存在著。走著走著剩下一個人。在這個村莊的夜里誰都會走到這一步。前后左右突然沒有了人聲。黑暗成了你一個人的。這只是無數場游戲的結局之一。每一場捉迷藏游戲的最后,都以一個人找不到所有的人而告結束。有時七八個,找另外的七個。被找的人藏在村子的最隱密處,藏得嚴嚴實實。找的那伙人卻悄悄地溜回家睡覺去了。被找的人屏聲靜氣,從前半夜藏到后半夜。開始時怕被找見,藏得又深又靜,后來故意地露出些一聲。也有時藏的人商量好悄悄溜回家去了,讓找的人滿村子翻找。還有一種情形,藏的人和找的人都溜走了,村子里只剩下月光和風。更多時候,一群人說好到村外的舊莊子或更遠的河灣去玩。總有一個走在前頭的。窄窄的路上人排成一長溜子。人在朝遠處走的過程中逐漸地少了。一會兒一個人往路旁草叢里一蹲,不見了。一會兒另一個往旁邊渠溝里一爬,沒有了。等走在最前面的人覺察出身后沒動靜時,他已走得足夠遠,或已經走到了河灣深處。回過頭身后沒有一個人,天突然加倍地黑下來。夜里說的話都可以不算數。玩過多少年、多少代之后,捉迷藏成了一種無法失傳的黑暗游戲,它本該由許多人承受的一個瞬間的黑全部地留在玩過它的每一個人心里。當我黑黑地回到家里,沒人知道我已經回來,就像沒人知道我曾經離開。門靜靜推開又關住。當我躡足走過夢中的家人,在大土炕的一角悄悄躺下,我聽見那場天上的大風,正呼嘯著離開村子。那些瘋狂搖動的樹木就要停住,刮到天空的樹葉就要落下來,從這個村莊,到整個大地,無邊無際的塵埃,就要落下來了。(有刪改)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奠定了情感基調。給自己的體驗更加刺激。是作者想象出來的。下面各項對內容的分析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文章極力進行環境的描寫,以細膩的筆法襯托出“我”的心理經歷,將環境與人物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文章多處運用了插敘的方式,這樣既能豐富故事內容、拓寬背景,又可以增強情感表達、深化故事主題。劃橫線的句子的意思是說,人們常常在夜晚說過很多的話,但又不愿意負責任,經過一晚之后便忘卻。文章中的“風”不僅僅是一種意象,而是伴隨著我捉迷藏的整個游戲,可以說是整個游戲的破壞者。請結合文本中的環境描寫,對“我”的心理變化進行梳理。文章寫的是“捉迷藏”的事,為什么以“走著走著剩下我一個人”為題?二、古代詩文閱讀(37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2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節選自韓愈《師說》)材料二:天下有道而師者,有業而師者,有利而師者。道而師者,道成則君親之,孔子是也,從一者也。孔子之不師其師,以無常也。業而師者,業成則長之,去君親間矣。利而師者,何居?嗚呼!天下之不相師利也。”其為師者曰:“自行束修①以上未嘗無誨焉余以糊其口于四方何道之授未也!”弟子得執其利權以進退其師,庚而甲,辛而乙,曰:“業此而晦者,業彼而顯者。”唯弟子之利而已。(節選自王世貞《師說》)【注】①束修:古代學生與老師初見面時,奉贈禮物表示敬意,后來多理解為學費。ABCDEFG下列對材料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巫醫,中國古代巫和醫不分,故并舉,主要以祝禱、占卜業,也為人治病。道,這里指思想學說。與“傳其道”“師道之不復”中的兩個“道”意思不同。晦,此句中意為不顯達,與《登泰ft記》中“戊申晦”的“晦”意思不相同。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韓愈認為圣人之所以圣明,愚人之所以更加愚蠢,根本區別在于跟不跟從老師學習。韓愈舉了孔子跟從多位老師的事例,進一步闡釋從師的必要性和以能者為師的道理。王世貞在文中列舉了三種出于不同的求師者,并對他們從師的原因進行了論述。王世貞文中的求學者今天跟從甲,明天跟從乙,是因為他們不考慮為師者的學說。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韓愈筆下的“圣人”與王世貞筆下的“士”在從師上是否相同?請結合兩則材料簡要分析。(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詩歌,完成下面小題。風流子·木葉亭皋下張耒木葉亭皋下,重陽近,又是搗衣秋。奈愁入庾腸①,老侵潘鬢②,謾簪黃菊,花也應羞。楚天晚,白蘋煙盡處,紅蓼水邊頭。芳草有情,夕陽無語,雁橫南浦,人倚西樓。玉容知安否?香箋共錦字,兩處悠悠。空恨碧云離合,青鳥③沉浮。向風前懊惱,芳心一點,寸眉兩葉,禁甚閑愁。情到不堪言處,分付東流。【注】①庾腸:即庾信的愁腸,喻思鄉的愁腸。后人常以“庾愁”代指思鄉之心。②潘鬢:即潘岳的斑鬢。這里詞人以“潘鬢”自喻身心漸衰之貌。③青鳥:傳說西王母飼養的鳥,能傳遞信息,后世常以此指傳信的使者。下列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詞人開頭點明地點、時令,為全詞營造出凄清蕭瑟的氛圍。簪黃菊、花應羞,運用夸張手法極力渲染詞人的愁苦與衰老。詞人借白蘋、南浦等意象來烘托此時遠離家鄉的孤苦心境。本詞多處運用對偶,結構整齊,意義相關,又具有節奏感。本詞下闋是如何抒發愁情的?請簡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補充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通過視覺和聽覺描寫,寫出了詩人夢游天姥ft登上半ft腰時的所見所聞,充滿了奇幻色彩。”。)“ , ”。三、語言文字運用(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白馬湖最好的時候是黃昏。湖上的ft籠著一層青色的薄霧,在水里映著參差的模糊的影子。水光微微地暗淡,像是一面古銅鏡。輕風吹來,有一兩縷波紋,但隨即平靜了。天上偶見幾只歸鳥,我們看著它們越飛越遠,直到不見為止。這個時候便是我們喝酒的時候。我們說話很少,上了燈話才多些,但大家都已微有醉意,是該回家的時候了。若有月光也許還得徘徊一會,若是黑夜,(乙)。白馬湖的春日自然最好。ft是青得要滴下來,水是滿滿的、軟軟的。小馬路的兩邊,一株間一株地種時而聽見銳而長的火車的笛聲,這是別有風味的。在春天,不論是晴是雨,是月夜是黑夜,白馬湖都好——②雨中田里菜花的顏色最早鮮艷;黑夜雖什么不見,但可靜靜地受用春天的力量。夏夜也有好處,有月時可以在湖里劃小船,四面滿是青靄。船上望別的村莊,像是A我們一家都染上了瘧病,至今三四年了,還有未斷根的。蚊子多得足以減少露坐夜談或劃船夜游的興致,這未免是 B 了。15個字。請在文中劃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請分析文中兩處破折號的用法有何不同,并說明原因。文中劃波浪線的句子很有表現力,試分析其表現力體現在何處?文中劃橫線的句子有語病,請修改。四、寫作(60分)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人們欣賞春種秋收的傳統勞作,更贊嘆在太空種菜的創舉。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圍繞“勞動”這一主題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PAGEPAGE10頁/21頁內部資料·注意保存試卷類型:A江門市2025年普通高中高一調研測試(一)語文注意事項:
本試卷共10頁,23小題,滿分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答題前,考生務必把自己的姓名、考生號等填寫在答題卡相應的位置上。2B非選擇題必須使用黑色字跡鋼筆或簽字筆,將答案寫在答題卡規定的位置上。所有題目必須在答題卡上指定位置作答,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無效。考生必須保持答題卡的整潔。考試結束后,將答題卡交回。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縱觀費孝通的研究經歷,他善于建立一些概念。趙旭東曾經概括了費孝通一生研究的關鍵字——行、訪、實、知、覺。這幾個字,實際上講明了費孝通認識中國社會的全過程。ft人的眼睛的分辨力是極強的,所以只要走得多看得多,知識積累也自然會增多。第二就是“訪”。他除了行以外還要訪,他不斷地訪問家庭,訪問個人,訪問工廠,不斷地到不同的地方做實地調查與訪問。第三個就是“實”。費孝通一生追求實踐,志在富民。所以他的研究與調查的應用性是非常明確的。費孝通做的不是純理論研究,他一直做的是應用性研究,所以他前往美國丹佛領受應用人類學協會頒發的馬林諾夫斯基獎的時候,演講的題目就是“邁向人民的人類學”。費孝通絲毫不隱瞞他愿意為國家、為人民做實事的研究目的。認識這個世界。在整合完調查材料后,需要形成一種概念,并用理論性的話語將其解釋出來,所以知就是要通過實際調查去發現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設想與建議。從其他人說的話中,看到話語背后的東西,并通過自己的綜合能力去分析它。費孝通之所以能夠提出那么多概念,是因為他不斷地行與訪,進行感知和分析。費孝通的很多概念到現在依然被廣泛討論與使用,是非常不容易的,要用好其實更加不易。最后一個關鍵詞是“覺”,這是另外一個境界了。傳統知識分子的終極追求是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如何立言?實際是知識分子要做到,自己的精神產品是自身對所處文化的自覺的結果。要達到這種境界是十分不易的,所以費孝通提出了文化自覺的概念。他認為,文化自覺,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的意思,不是要“復舊”,同時也不主張“全盤西化”或“全盤他化”。自知之明是為了加強對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決定適應新環境、新時代時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文化自覺這個概念很重要,因為自覺這個概念的產生與中華民族的產生具有極深淵源。誠如費孝通所言,中華民族作為一個自覺的民族實體,是近百年來中國在和西方列強對抗中出現的,但作為一個自在的民族實體,則是在幾千年歷史過程中形成的。(選自周大鳴《認識中國:從費孝通的社會調查經歷談起》)材料二:這集子里所收的十四篇論文是從我過去一年所講“鄉村社會學”的課程中所整理出來的一部分。我這門課程已講過好幾遍,最初我采用美國的教本作參考,覺得不很愜意,又曾用我自己調查的材料講,而那而且同時學校有土地經濟學和比較經濟制度等課程,未免重復太多。過去一年我決定另起爐灶,甚至暫時撇開經濟問題,專從社會結構本身來發揮。初次試驗離成熟之境還遠,但這也算是我個人的一種企圖。以我個人在社會學門內的工作說,這是我所努力的第二期。第一期的工作是實地的社區研究。我離開清華大學研究院之后就選擇了這方面。二十四年(1935)的夏天,我和前妻王同惠女士一同到廣西瑤ft去研究當地瑤民的生活。那年冬天在ft里遭遇了不幸,前妻未獲生回,我亦負傷,一直在廣州醫院度過了春(1936)夏天我到自MalinowskiPeasantLifeChina一書,在二十七年(1938)返國前付印,二十八年(1939)一起下鄉調查,而且因為昆明轟炸頻繁,所以在二十九年(1940)冬遷到呈貢古城村的魁星閣。這個研究室從此得到了“魁閣”這個綽號。我們進行的工作有好幾個計劃,前后參加的也有十多人。三十三年(1944)回國,我一方面依舊繼續做魁閣的研究工作,同時在云大和聯大兼課,開始我的第(選自費孝通《鄉土中國·后記》)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事研究。論和使用的概念。規模的研究室。貫的。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根本實踐途徑。分辨事物實質。未免重復,于是暫時撇開經濟問題。的自主地位。下列選項,最符合費孝通在社會調查中“行”這一特點的一項是( )目標是夢想的開始。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耳聞不如目見,目見不如足踐。面對外來文化,費孝通的主張與魯迅在《拿來主義》中的主張有何不同?請結合材料一最后一段簡要分析。你從費孝通身上獲得了哪些關于做學問的啟發?請結合兩則材料簡要概括。【答案】1.D 2.C3.D 4.②魯迅主張“占有,挑選”,側重于批判地借鑒外來文化。5.獲得關于做學問的啟示有:①要有實踐精神,要重視實地行訪調查。②要有奉獻精神,要“志在為民,富民”,為國家、為人民做實事。③要善于分析和整合,發現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設想和建議。④要善于將認知凝練地概括,升華為理論。⑤要有敢于試驗,勇于創新的精神。⑥要有不怕困難、堅持不懈、直面挑戰的科研精神。【解析】【詳解】1.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觀點態度的能力。選項正確。由材料一第五段“費孝通之所以能夠提出那么多概念,是因為他不斷地行與訪,進行感知和分析。費孝故選D。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社會調查是他“富民之路的根本實踐途徑”錯誤。原文沒有說明富民之路的途徑是什么。累也自然會增多”,原文是充分條件,選項是必要條件,錯置了兩者的關系。材料一第一段“但是在鄉村社會學中講經濟問題未免太偏,而且同時學校有土地經濟學和比較經濟制度可看出選項正確。知之明’”因此,不是作者認為,是費孝通認為。故選C。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關系的能力。材料一中提到費孝通在社會調查中“行”這一特點指的是注重實地考察。A.“目標是夢想的開始”出自美國作家羅伯特·弗里茨之口,強調了目標設定在實現夢想過程中的重要性。B.“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出自《論語》,強調學習與思考的重要性和相互關系。C.“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自老子的《道德經》,強調了行動的重要性和開始行動的必要性。D.“耳聞不如目見,目見不如足踐”出自荀子之口,強調了實地考察的重要性。故選D。本題考查學生對多個信息進行比較、辨析的能力。①依據材料一尾段“他認為,文化自覺,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向,不帶任何‘文化回歸’的意思,不是要‘復舊’,同時也不主張‘全盤西化’或‘全盤他化’”可知,費孝通的觀點為“文化自覺”。費孝通指出懂得各自欣賞自己的文化,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向,換言之,對外來的文化要尊重,側重于尊重文化的多樣性。②《拿來主義》主要針對當時國民黨政府“一味送去”和“只知送來”這兩種錯誤的文化政策,提出對外來文化要以主動的態度選擇并吸收,主張“占有,挑選”,側重于要批判地借鑒外來文化。本題考查學生探究文本,提出見解的能力。ft神,要“志在為民,富民”,為國家、為人民做實事。③由材料一第五段“所以知就是要通過實際調查去發現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設想與建議。從其他人說的話中,看到話語背后的東西,并通過自己的綜合能力去分析它。費孝通之所以能夠提出那么多概念,是因為他不斷地行與訪,進行感知和分析”,可知做學問要善于分析和整合,發現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設想和建議。④由材料一第五段“在整合完調查材料后,需要形成一種概念,并用理論性的話語將其解釋出來,所以知就是要通過實際調查去發現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設想與建議”可知,要善于將認知凝練地概括,升華為理論。勇于創新的精神。⑥由材料一“他除了行以外還要訪,他不斷地訪問家庭,訪問個人,訪問工廠,不斷地到不同的地方做實地調查與訪問”和材料二“我和前妻王同惠女士一同到廣西瑤ft去研究當地瑤民的生活。那年冬天在ft里遭遇了不幸,前妻未獲生回,我亦負傷,一直在廣州醫院度過了春天才北返”“而且因為昆明轟炸頻繁”可知做學問要有不怕困難、堅持不懈、直面挑戰的科研精神。(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走著走著剩下我一個人劉亮程開始天不很黑。我們五個人,模模糊糊向村北邊走。我們去找兩個藏起來的人。天上滾動著巨石般的厚重云塊。云塊向東漂移,一會兒堵死一顆星星,一會兒又堵死幾顆。我們每走幾步天就更黑一層。“我到渠沿后邊去找,你們往前走。曹家牛圈里好像有動靜,我去看一下。”我走在最前邊。他們讓我在前面走,直直盯著正前方。他們跟在后面,看左邊和右邊。我還看見村北頭的缺口處,路從兩院房子間穿過去,然后像樹一樣分叉,消失在荒野里。那時我想,我最多找到那個缺口處,不管找到找不到,我都回家睡覺去。走著走著突然剩下我一個人。后面沒腳步聲了。我回頭看了一眼,剛才說話的兩個人,連影子都不見也就一愣神的功夫,風突然從天上摜下來,轟的一聲,整個地被風掀動,那些房子、圈棚、樹和草垛在黑暗中被風刮著跑,一轉眼,全不見了。沙土直迷眼睛,我感到我迷向了。風把東邊刮到西邊、把南邊刮到北邊,全刮亂了。“方頭,韓四”。我喊了幾聲。風把我的喊聲刮回來,啪啪地扇到嘴上。我不敢再喊。天黑得什么都看不見。我甚至不知道村子到哪去了,路到哪去了。想聽見一聲狗吠驢鳴,卻沒有。除了風聲什么都沒有。大概狗嘴全讓風堵住了。驢叫聲被風刮回到驢嘴里。我們從天剛黑開始玩捉迷藏游戲。那時有十幾個孩子,亂嘈嘈的一群在地上跑。天上一塊一塊的云向東邊跑。我們都知道天上在刮風。這種風一般落不到地上,那是天上的事情,跟我們村子沒關系。頭頂的天空像是一條高遠的路,正忙著往更高遠處運送云、空氣和沙塵。有時一片云破了,漏下一陣雨。也下不了多大一陣,便收住。若在白天,地上出現狗一樣跑動的云影,迅速地掠過田野和房頂。在晚上天會更黑一層。我們都不大在意這種天氣,該玩的玩,該出門的出門,以為它永遠跟我們沒關系。可是這次卻不同,好像天上的一座橋塌了。風裹著沙塵一頭栽下來。我一下就被刮懵了。像被卷進一股大旋風的中心。以往也常在夜里走路,天再黑心里是亮堂的,知道家在哪、回家的路在哪。這次,仿佛風把心中那盞燈吹滅了,天一下子黑到了心里。不知是誰家的院墻,順著墻根摸了大半圈,摸到一個小木門,被風刮得一開一合,我剛進去,聽見門板在身后啪的合住。在院子里走了幾步,摸見一棵沒皮的死樹,碗口粗,前移兩步,又摸到一棵,也光光的沒皮。我停下來努力地回想著誰家院子里長著沒皮的樹。我閉著眼想的時候,心里黑黑的,所有院子里的樹都死了,沒有皮。再不敢想下去,前走了幾步,摸見房子,接著摸見了門。我在門口蹲下身,聽了好一陣,屋里啥聲音都沒有。直起身,拍了一下門,想叫醒這戶人,說我迷路了,讓他們送我回去。只輕輕拍了一下,門的響站在門口愣了半天,見沒人出來,才小聲地說了句,有人嗎。沒人回答。往外跑時,我又碰在那棵沒皮的死樹上。或許碰到另一棵沒皮的死樹上。再沒找到那個小院門。順院墻摸了一圈,門像被人堵掉了。扶著墻跳了幾下,也沒夠著墻頭,倒扒下來半截土塊,酥酥的,掉在地上便好像成了碎末子。再往前摸,摸見墻上一個頭大的洞,伸手扒了幾下,感覺一股風夾著沙土直灌進。后來——第二天和以后的那些年,我都再沒找見這個長著死樹的院子。到現在我不知道它是誰家的,到底在哪里。可能我在黑暗中摸到了村莊的另一些東西,走進我不認識的另一個院子。它讓我多年來一直覺得,這個我萬分熟悉的村莊里可能還有另一種生活隱暗地存在著。走著走著剩下一個人。在這個村莊的夜里誰都會走到這一步。前后左右突然沒有了人聲。黑暗成了你一個人的。這只是無數場游戲的結局之一。每一場捉迷藏游戲的最后,都以一個人找不到所有的人而告結束。有時七八個,找另外的七個。被找的人藏在村子的最隱密處,藏得嚴嚴實實。找的那伙人卻悄悄地溜回家睡覺去了。被找的人屏聲靜氣,從前半夜藏到后半夜。開始時怕被找見,藏得又深又靜,后來故意地露出些一聲。也有時藏的人商量好悄悄溜回家去了,讓找的人滿村子翻找。還有一種情形,藏的人和找的人都溜走了,村子里只剩下月光和風。更多時候,一群人說好到村外的舊莊子或更遠的河灣去玩。總有一個走在前頭的。窄窄的路上人排成一長溜子。人在朝遠處走的過程中逐漸地少了。一會兒一個人往路旁草叢里一蹲,不見了。一會兒另一個往旁邊渠溝里一爬,沒有了。等走在最前面的人覺察出身后沒動靜時,他已走得足夠遠,或已經走到了河灣深處。回過頭身后沒有一個人,天突然加倍地黑下來。夜里說的話都可以不算數。玩過多少年、多少代之后,捉迷藏成了一種無法失傳的黑暗游戲,它本該由許多人承受的一個瞬間的黑全部地留在玩過它的每一個人心里。當我黑黑地回到家里,沒人知道我已經回來,就像沒人知道我曾經離開。門靜靜推開又關住。當我躡足走過夢中的家人,在大土炕的一角悄悄躺下,我聽見那場天上的大風,正呼嘯著離開村子。那些瘋狂搖動的樹木就要停住,刮到天空的樹葉就要落下來,從這個村莊,到整個大地,無邊無際的塵埃,就要落下來了。(有刪改)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奠定了情感基調。給自己的體驗更加刺激。是作者想象出來的。下面各項對內容的分析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文章極力進行環境的描寫,以細膩的筆法襯托出“我”的心理經歷,將環境與人物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文章多處運用了插敘的方式,這樣既能豐富故事內容、拓寬背景,又可以增強情感表達、深化故事主題。劃橫線的句子的意思是說,人們常常在夜晚說過很多的話,但又不愿意負責任,經過一晚之后便忘卻。文章中的“風”不僅僅是一種意象,而是伴隨著我捉迷藏的整個游戲,可以說是整個游戲的破壞者。請結合文本中的環境描寫,對“我”的心理變化進行梳理。文章寫的是“捉迷藏”的事,為什么以“走著走著剩下我一個人”為題?【答案】6.C 7.D①文章開頭描述“天不很黑”,可見“我”一開始捉迷藏時心情比較輕松。②隨著夜色漸漸加深,“每走幾步天就更黑一層”,“我”的心理開始緊張起來。④文章最后,對風停樹靜,樹葉塵埃落地的描述,象征著“我”內心的失落、沉重。目可以引發讀者思考“為什么會走著走著剩下我一個人”。②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內容,本文寫的重點不是捉迷藏的全過程,而是強調在這次的捉迷藏中“我”與所有人都走散后的經歷和感受。③更能突出“我”和所有人走散后,在黑暗、孤寂的環境中的孤獨無助又恐懼的心理。④暗示了豐富的主旨內涵,表達了作者對成長和社會現實的深刻思考。【解析】【導語】劉亮程的《走著走著剩下我一個人》以兒童時期的游戲“捉迷藏”為外殼,營造出一種迷茫、孤獨而深邃的氛圍。通過精細的環境描寫和心理刻畫,呈現黑暗中人與環境的奇妙互動,反思熟悉與陌生、存在與虛無的邊界。黑夜、風和荒涼的意象象征著未知與心靈迷失,呼應成長過程中人際疏離和孤獨感的體驗。作品超越表面記憶,觸及生命中難以釋懷的隱秘角落,散發哲思與詩意。【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作品內容的能力。C的目的并不是“為了突出這次的捉迷藏給予自己的體驗更加刺激”,而是突出“自己的慌亂、無措”。C。【7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鑒賞作品內容和藝術特色的能力。D4“風”。故選D。【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環境描寫和人物心理變化的能力。①由第一段“開始天不很黑”可知,這一環境描寫,營造了一種相對輕松的氛圍,暗示了“我”和伙伴們一開始玩捉迷藏游戲時的心情是比較輕松愉快的,沒有太多的緊張和擔憂。②由第二段“每走幾步天就更黑一層”可知,這一環境描寫,逐漸營造出一種壓抑和緊張的氛圍,反映了“我”在尋找藏起來的伙伴過程中,由于夜色加深、視線受限,心理開始變得緊張,對未知和黑暗的恐懼感逐漸增強。③由原文“村子一下子沒一絲動靜和聲音。我正猶豫著繼續找呢,還是回去睡覺,也就一愣神的功夫,風突然從天上摜下來,轟的一聲,整個地被風掀動,那些房子、圈棚、樹和草垛在黑暗中被風刮著跑,一轉眼,全不見了。沙土直迷眼睛,我感到我迷向了。風把東邊刮到西邊、把南邊刮到北邊,全刮亂了”等可④由最后一段“我聽見那場天上的大風,正呼嘯著離開村子。那些瘋狂搖動的樹木就要停住,刮到天空的樹葉就要落下來,從這個村莊,到整個大地,無邊無際的塵埃,就要落下來了”可知,當風停樹靜,樹葉【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標題的含義和作用的能力。①從吸引讀者的角度來看,以“走著走著剩下我一個人”為題確實比“捉迷藏”更能設置懸念,引發讀者的好奇心。讀者會思考,為什么會在走著走著的過程中只剩下一個人?這個人經歷了什么?這樣的題目能夠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引導他們繼續閱讀下去,尋找答案。②這個題目也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內容。雖然文章寫的是“捉迷藏”的事,但重點并不是描述捉迷藏的全過③這個題目更能突出“我”和所有人走散后,在黑暗、孤寂的環境中的孤獨無助又恐懼的心理。在文章中,“我”在走夜路的過程中與伙伴們走散,面對黑暗和孤獨,內心充滿了恐懼和不安。這個題目能夠準確地傳達出“我”當時的心理狀態,讓讀者能夠更深入地理解“我”的感受。④這個題目也暗示了文章豐富的主旨內涵。它不僅僅是一個關于捉迷藏的故事,更是一個關于成長、關于一樣,走著走著就剩下自己一個人。這個題目讓我們思考,在面對孤獨和困境時,我們應該如何勇敢地面對,如何找到屬于自己的方向和出路。因此,這個題目不僅是對文章內容的準確概括,更是對文章主旨的深刻揭示。二、古代詩文閱讀(37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2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節選自韓愈《師說》)材料二:天下有道而師者,有業而師者,有利而師者。道而師者,道成則君親之,孔子是也,從一者也。孔子之不師其師,以無常也。業而師者,業成則長之,去君親間矣。利而師者,何居?嗚呼!天下之不相師利者,寡也!天下之利而師者,其說何也?今夫士之及髫而受書也,其為親者曰也。”其為師者曰:“自行束修①以上未嘗無誨焉余以糊其口于四方何道之授未也!”弟子得執其利權以進退其師,庚而甲,辛而乙,曰:“業此而晦者,業彼而顯者。”唯弟子之利而已。(節選自王世貞《師說》)【注】①束修:古代學生與老師初見面時,奉贈禮物表示敬意,后來多理解為學費。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自行束修A以上B未嘗C無誨焉D余以糊其口E于四方F何道之G授未也下列對材料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巫醫,中國古代巫和醫不分,故并舉,主要以祝禱、占卜等為業,也為人治病。道,這里指思想學說。與“傳其道”“師道之不復”中的兩個“道”意思不同。晦,此句中意為不顯達,與《登泰ft記》中“戊申晦”的“晦”意思不相同。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韓愈認為圣人之所以圣明,愚人之所以更加愚蠢,根本區別在于跟不跟從老師學習。韓愈舉了孔子跟從多位老師的事例,進一步闡釋從師的必要性和以能者為師的道理。王世貞在文中列舉了三種出于不同目的的求師者,并對他們從師的原因進行了論述。王世貞文中的求學者今天跟從甲,明天跟從乙,是因為他們不考慮為師者的學說。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韓愈筆下的“圣人”與王世貞筆下的“士”在從師上是否相同?請結合兩則材料簡要分析。【答案】10.BDFC 12.D(1)我贊許他能夠遵行古人從師的途徑,寫這篇《師說》來贈送他。(2)他們的親人說:“老師只要能夠使你富貴就夠了,不必考慮他們的道理學說”。筆下的“士”,求師只圖富貴利益,不在乎能否學到真才實學,更談不上尊重老師。【解析】【導語】韓愈的《師說》強調從師學習的重要性,以孔子求師的事例論證圣賢之道與愚人愚昧的關鍵在于從師,并批判當時尊師道德的缺失。王世貞的《師說》則探討當時社會中人們因不同動機而向師求學的現象,揭示追求名利的世風。這兩篇文章都反映出作者對師道傳承的深思,既對教育道德的重視,又對世俗逐利的批判,形成鮮明對比,對現代教育也具啟示意義。【1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只要自愿拿著干肉為禮來見我的人,我從來沒有不給他教誨的。我憑借這些在世間糊口罷了,有什么道理不會教授呢!“自行束修以上”作主語,為表強調,其后B處可斷開;“未嘗無誨焉”,“焉”代詞,作“誨”的賓語,其后D處斷開;FBDF。【1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一詞多義、掌握文化常識的能力。正確。D.正確。不顯達/陰歷每月最后一天。句意:跟從這個人學習就會不顯達。/戊申這一天是月底。故選C。【1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D.“是因為他們不考慮為師者的學說”錯,由“唯弟子之利而已”可知,應是“他們只考慮為師者的學說能否給他們帶來利益”。故選D。【1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信息、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由原文“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可知,韓愈筆下的“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卻仍舊謙虛向比不上自己的人學習,尊師重道;材料一:古代的圣人,他們超出一般人很遠,尚且要跟從老師請教;現在的一般人,他們才智不及圣人也很遠,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真是糊涂啊!那些兒童的老師,教他讀書,學習書中的文句的停頓,并不是我所說的傳授道理,解答疑難問題的老師。不知句子停頓要問老師,有疑惑不能解決卻不愿問老師;小的方面學習了大的方面卻丟了,我沒有看到他的明達。巫醫、樂師、各種工匠這些人,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一類人,聽到稱“老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些人,他們的賢能都比不上孔超過學生,聽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學問技藝各有專長,如此罷了。李家的孩子蟠,年齡十七,喜歡古文,六經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地學習了,不受時俗的拘束,向我學習。我贊許他能夠遵行古人從師的途徑,寫這篇《師說》來贈送他。材料二:天下有因為思想學說而求師的,有為學業而求師的,有為利益而求師的。因為思想學說而求師的,學說有成就那么君王就會親近他,孔子這一脈讀書人就是如此,以他的學說一以貫之。孔子不稱他的老師為老師,因為他的老師是變化不定的。為學業而求師的,學業有成就任命他為官員,消除了與君王之間的距離。為利益而從師的在哪里呢?唉,天下不因為利益而從師的人,太少了。天下因利益而從師的,又是為(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詩歌,完成下面小題。風流子·木葉亭皋下張耒木葉亭皋下,重陽近,又是搗衣秋。奈愁入庾腸①,老侵潘鬢②,謾簪黃菊,花也應羞。楚天晚,白蘋煙盡處,紅蓼水邊頭。芳草有情,夕陽無語,雁橫南浦,人倚西樓。玉容知安否?香箋共錦字,兩處悠悠。空恨碧云離合,青鳥③沉浮。向風前懊惱,芳心一點,寸眉兩葉,禁甚閑愁。情到不堪言處,分付東流。【注】①庾腸:即庾信的愁腸,喻思鄉的愁腸。后人常以“庾愁”代指思鄉之心。②潘鬢:即潘岳的斑鬢。這里詞人以“潘鬢”自喻身心漸衰之貌。③青鳥:傳說西王母飼養的鳥,能傳遞信息,后世常以此指傳信的使者。下列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詞人開頭點明地點、時令,為全詞營造出凄清蕭瑟的氛圍。簪黃菊、花應羞,運用夸張手法極力渲染詞人的愁苦與衰老。詞人借白蘋、南浦等意象來烘托此時遠離家鄉的孤苦心境。本詞多處運用對偶,結構整齊,意義相關,又具有節奏感。本詞下闋是如何抒發愁情的?請簡要分析。【答案】15.B 16.①直抒胸臆:“空恨”直接抒發了因碧云離合、青鳥沉浮而導致音信不通的悵恨之情。②借景抒情:將難以言說的愁情寄托于東流之水,以水的流淌不息來象征愁情的綿綿不絕,化抽象為具體,生動形象地抒發了無盡的愁緒。③想象/對寫法:作者運用想象,設想佳人在風前懊惱,芳心憂愁,眉頭緊皺,通過描寫對方的愁態,來體現自己對佳人的思念以及自身的愁情,從對方角度落筆,更顯情深。【解析】【導語】這首詞通過描繪秋日蕭瑟情景和表達離愁別恨,營造出深沉的抒情氛圍。上闋借細膩的環境描寫反映詞人的孤獨愁緒,下闋則通過對遠人思念和感傷表達情深意長。全詞意象典雅清新,語言婉轉動人,以景襯情,情景交融,突出了詞人身心漸衰、離愁無盡的感慨。【1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B.“簪黃菊、花應羞,運用夸張手法”錯誤,這里運用的是擬人的手法,把人的羞澀應用到花身上,以花也應羞來襯托詞人的愁苦與衰老。故選B。【1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這里運用了虛寫,作者運用自想象,設想佳人在風前懊惱,芳心憂愁,眉頭緊皺,通過描寫對方的愁態,來體現自己對佳人的思念以及自身的愁情,從對方角度落筆,更顯情深。(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補充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通過視覺和聽覺描寫,寫出了詩人夢游天姥ft登上半ft腰時的所見所聞,充滿了奇幻色彩。”。)“ , ”。【答案】 ①.半壁見海日 ②.空中聞天雞 ③.東船西舫悄無言 ④.唯見江心秋月白(座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⑤.哀吾生之須臾 ⑥.羨長江之無窮【解析】【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錯字詞:壁、舫、唯、須臾、羨。三、語言文字運用(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白馬湖最好的時候是黃昏。湖上的ft籠著一層青色的薄霧,在水里映著參差的模糊的影子。水光微微地暗淡,像是一面古銅鏡。輕風吹來,有一兩縷波紋,但隨即平靜了。天上偶見幾只歸鳥,我們看著它們越飛越遠,直到不見為止。這個時候便是我們喝酒的時候。我們說話很少,上了燈話才多些,但大家都已微有醉意,是該回家的時候了。若有月光也許還得徘徊一會,若是黑夜,(乙)。白馬湖的春日自然最好。ft是青得要滴下來,水是滿滿的、軟軟的。小馬路的兩邊,一株間一株地種時而聽見銳而長的火車的笛聲,這是別有風味的。在春天,不論是晴是雨,是月夜是黑夜,白馬湖都好——②雨中田里菜花的顏色最早鮮艷;黑夜雖什么不見,但可靜靜地受用春天的力量。夏夜也有好處,有月時可以在湖里劃小船,四面滿是青靄。船上望別的村莊,像是A我們一家都染上了瘧病,至今三四年了,還有未斷根的。蚊子多得足以減少露坐夜談或劃船夜游的興致,這未免是 B 了。15字。請在文中劃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請分析文中兩處破折號的用法有何不同,并說明原因。文中劃波浪線的句子很有表現力,試分析其表現力體現在何處?文中劃橫線的句子有語病,請修改。【答案】18.甲:白馬湖并非圓圓的或方方的一個湖 乙:便在暗里摸索醉著回去A:蜃樓海市/海市蜃樓B:美中不足生“熱鬧之感”;文中“尤其”也可看出破折號前后屬于遞進關系。②第二處破折號用法是解釋說明。破折號后解釋說明無論白馬湖的天氣、時間如何,其春日景色都有美可讓人欣賞。模糊等特點;③語言風格:清新典雅,更加符合文段的意境。那里水田多,蚊子太多,而且幾乎閃閃爍爍瘧蚊子。【解析】【1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1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A處:根據前文“四面滿是青靄。船上望別 村莊”可知,此處描述的是在朦朧的霧氣中遠望村莊的景象填一形景模、真的語結文迷惝的可蜃海/市”合語境。蜃樓海市/海市蜃樓:意為虛幻不存在的東西,也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