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的中藥介紹課件_第1頁
常見的中藥介紹課件_第2頁
常見的中藥介紹課件_第3頁
常見的中藥介紹課件_第4頁
常見的中藥介紹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第1頁/共89頁2人參《本經(jīng)》為五加科人參的根。主產(chǎn)于吉林。切片或研粉用。百草之王、東北三寶、中醫(yī)治療虛勞第一要藥,如人形者,有神紅色漿果百草之王第2頁/共89頁3規(guī)格:生長環(huán)境:野山參或山參、園參;加工方法:生曬參、紅參、糖參或白參、活性參或凍干參、參須。產(chǎn)于朝鮮者,稱為高麗參或朝鮮參,商品分為紅參、白參。紅參者又叫別直參。性溫,功效類似,力大。多以全須為上,特別是野山參。一般以500g有多少枝大小類似參為標(biāo)準(zhǔn)。第3頁/共89頁4第4頁/共89頁5功用大補元氣、補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治療血虛、出血及陽痿等證用法:另煎兌入湯劑服,3~9g。急重癥15~30g。野山參如研末吞服,一次2g,一日2次。成分:皂苷、多糖、揮發(fā)油第5頁/共89頁6

人參花人參花蕾時采摘,人參皂甙含量很高,皂甙含量高于人參根數(shù)倍,和野山參的皂甙含量相近。日用品、保健品。第6頁/共89頁7幾種人參果人參果-五加科人參的果實。南美人參果-茄科甜茄的果實,水果市場多見。西藏人參果--薔薇科厥麻的塊根。第7頁/共89頁8西洋參《本草從新》

五加科植物西洋參的干燥根。主產(chǎn)于美國、加拿大。我國東北、西北和華北等地都有較大面積的栽培。國產(chǎn)的叫種洋參。與人參是同門兄弟,同科植物第8頁/共89頁9加工時去頭去尾第9頁/共89頁10切片或研粉用。【性味歸經(jīng)】甘、微苦,涼。歸心、肺、腎經(jīng)。功用:補氣養(yǎng)陰、清火生津第10頁/共89頁11黃芪《本經(jīng)》

“補藥之長”為豆科植物蒙古黃芪或膜莢黃芪的干燥根。主產(chǎn)于山西、內(nèi)蒙。生用或蜜炙用。【性味歸經(jīng)】甘,微溫。歸脾、肺經(jīng)。

大宗中藥材素有“十藥八芪”之稱。

第11頁/共89頁12【功效與應(yīng)用】功效補氣固表,利尿,托毒膿,生肌,是補氣血保健品常用原料。商品有黃芪精(揚子江藥業(yè)的拳頭產(chǎn)品)、口服液等。成分:多糖、氨基酸、微量元素第12頁/共89頁13甘草《本經(jīng)》

調(diào)和諸藥-“十方九草”

為豆科植物甘草、脹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莖。主產(chǎn)于內(nèi)蒙、新疆。

草藥之王第13頁/共89頁14【功效與應(yīng)用】功效: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diào)和諸藥。第14頁/共89頁15甘草甜素片、甘草甜素注射液、甘草酸單銨(強力寧):皮質(zhì)激素樣作用,可調(diào)節(jié)免疫作用、保肝和抗纖維化。用于急、慢性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肝硬化,流行性出血熱等。甘草鋅顆粒---促進生長發(fā)育、改善味覺、加速傷口愈合等作用。第15頁/共89頁16食品甜味素等,成分:甘草甜素(甜度大約為蔗糖80-300倍、低熱能

在新疆大片土地種植甘草。亳州藥市2010-09-10第16頁/共89頁17當(dāng)歸《本經(jīng)》為女人要藥,

女科之圣藥

傘形科植物當(dāng)歸的干燥根。

第17頁/共89頁18【功用】補血,活血止痛,調(diào)經(jīng).

第18頁/共89頁19熟地黃《本草圖經(jīng)》

為玄參科植物地黃的根,主產(chǎn)于河南。加黃酒拌蒸至內(nèi)外色黑、油潤,或直接蒸至黑潤而成。切厚片用。依炮制方法分:鮮地、干地與熟地第19頁/共89頁20【功效與應(yīng)用】補血,滋陰,補精益髓,第20頁/共89頁21張景岳又名張介賓,字會卿,別號通一子,是明代杰出的醫(yī)學(xué)家,為溫補學(xué)派的代表人物,學(xué)術(shù)思想對后世影響很大。尤其是善用熟地黃,有“張熟地”之美稱。古法九蒸九曬,歷經(jīng)18天,“黑如漆、甜如飴”

第21頁/共89頁22陸游

雪霽茅堂鐘磬清晨齋枸杞一杯羹霽jì

-雨雪停止,天放晴;陸游到老年,因兩目昏花,視物模糊,常吃枸杞治療。第22頁/共89頁23枸杞子《本經(jīng)》

茄科植物寧夏枸杞的干燥成熟果實。主產(chǎn)于寧夏等。西北地區(qū)的好,生用。【性味歸經(jīng)】甘,平。歸肝、腎經(jīng)。《本草綱目》:“春采枸杞葉,名天精草;夏采花,名長生草;秋采子,名枸杞子;冬采根,名地骨皮”。

一年有四季,四季皆入藥第23頁/共89頁24【功效與應(yīng)用】補腎益精、養(yǎng)肝明目,第24頁/共89頁25黑果枸杞

茄科黑果枸杞Lyciumruthenicum

Murr.西部特有的沙漠藥用植物品種。維藥、藏藥。原花青素含量高,泡水后色澤自然成為天藍色。民間作滋補強壯補腎,降壓藥用。

第25頁/共89頁26山藥【來源】薯蕷科薯蕷的根莖

【功效】

補脾養(yǎng)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

【成分】皂苷、多糖藥食兩用第26頁/共89頁27丹參【來源】唇形科丹參的根和根莖。【功效】活血祛瘀,通經(jīng)止痛,清心除煩,涼血消癰。【成分】丹參酮等。一味丹參散,功同四物湯-當(dāng)歸、川芎、白芍、熟地第27頁/共89頁28三七《本草綱目》“金不換”。血證良藥《拾遺》“人參補氣第一,三七補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稱人參三七,為中藥之最珍貴者。”“止血神藥”別名:開化三七、人參三七、田七、金不換、盤龍七。為五加科植物三七的干燥根。主產(chǎn)于云南、廣西。分為冬、春三七。春三七佳。研末生用。第28頁/共89頁29【功效與應(yīng)用】化瘀止血,活血定痛。止血而不留瘀、化瘀而不傷正之特點第29頁/共89頁30附云南白藥血塞通-劑型很多(三七總皂甙)三七膠囊三七傷藥片藥膳在洗化用品的應(yīng)用田七牙膏、洗衣粉洗潔凈第30頁/共89頁31三七花味甘,性涼。清熱、平肝、降壓,用于高血壓、頭昏、目眩、耳鳴、急性咽喉炎等。適量泡茶用視頻第31頁/共89頁32天麻蘭科天麻的干燥塊根。冬麻、春麻。冬麻好功效:平肝、息風(fēng)、止痙。定風(fēng)神草第32頁/共89頁33功效:平肝、息風(fēng)、止痙。成分:天麻素等藥膳天麻是寄生植物,必須與密環(huán)菌共生。因此在以前天然的天麻是比較貴的。商品以越重越貴。臨床商品還有天麻丸等。第33頁/共89頁34靈芝【來源】多孔菌科真菌赤芝或紫芝的子實體

菌柄側(cè)生【功效】補氣安神,止咳平喘

【成分】多糖第34頁/共89頁35阿膠《本經(jīng)》

馬科動物驢的皮經(jīng)煎煮、濃縮制成的固體膠。主產(chǎn)于山東。搗成碎塊或蛤粉炒珠用。距今已有兩千年的生產(chǎn)歷史,最初用牛皮熬制,到唐代,發(fā)現(xiàn)用驢皮熬制阿膠,藥物功效更佳,便改用驢皮,并沿用至今。血肉有情之品

阿膠、人參、鹿茸并稱為“中藥三寶”。阿膠產(chǎn)自山東省東阿縣,用東阿地下水把驢皮熬煮成膠,故名。《綱目》稱為“圣藥”。第35頁/共89頁36【功效與應(yīng)用】1.補血,止血,滋陰潤肺

第36頁/共89頁37鹿茸《本經(jīng)》

為鹿科動物梅花鹿或馬鹿等雄鹿頭上未骨化而帶毛的幼角。主產(chǎn)于東北、西北。前者稱“花鹿茸”,后者稱“馬鹿茸”。花鹿茸質(zhì)佳。橫切薄片,或劈成碎塊,研細粉用。第37頁/共89頁38【功效與應(yīng)用】壯元陽、益精血,強筋骨,調(diào)沖任,托毒生肌,第38頁/共89頁39越嫩越貴第39頁/共89頁40冬蟲夏草《本草從新》為麥角菌科真菌冬蟲夏草寄生在蝙蝠蛾科昆蟲幼蟲上的子座及幼蟲尸體的復(fù)合體。主產(chǎn)于四川、青海、西藏。現(xiàn)亦有人工菌絲代謝物的提取品。生用。第40頁/共89頁41【功效與應(yīng)用】補腎陽,益精血,補肺氣,平喘止咳,病后體虛不復(fù),自汗畏寒,可以之同鴨、雞等同燉服,有補虛扶弱之功。第41頁/共89頁42蟲草花又稱蟲草菌,是在培養(yǎng)基里人工培育出的蛹蟲草。并非花,它是人工培養(yǎng)的蟲草子實體。第42頁/共89頁43延伸:一些尷尬瀕危動物:麝香、羚羊角、熊膽、鹿茸、大象皮等。犀角、虎骨(1993-05-29)天價安宮牛黃丸,最貴萬元,淘寶賣家zyylovezlx:“1982年香港馬百良藥廠出品”、功能為“清熱解毒、鎮(zhèn)驚開竅”。第43頁/共89頁44麝香

【來源】鹿科動物林麝、馬麝或原麝成熟雄體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開竅醒神,活血止痛,催產(chǎn)【使用注意】孕婦忌用。甄嬛傳第44頁/共89頁45商品種類;毛殼麝香(原個)麝香仁(凈香)鑒于動物保護:有關(guān)部門規(guī)定安宮牛黃丸-同仁堂,六神丸-上海、蘇州雷允,八寶丹-廈門中藥廠片仔癀-漳州片仔癀其他藥等量使用人工麝香。【成分】

主含麝香酮(左旋油狀液體,有特異強烈香氣)。合成的麝香酮為消旋體。代用品:靈貓香和麝鼠香兩種。第45頁/共89頁46牛黃

來源:牛科牛的膽囊、肝膽管結(jié)石。蛋黃、管黃。蛋黃(大)第46頁/共89頁47成分:含膽色素72-76%,去氧膽酸0.45%,等等。

4500種中藥約有650種含有牛黃。由于“一兩方”SFDA禁止“安宮牛黃丸”等42種臨床急重病用藥040630可以牛黃、培植牛黃、體外培育牛黃替代牛黃等量投料使用,但不得以人工牛黃替代

。第47頁/共89頁48生姜《名醫(yī)別錄》生姜是助陽之品,自古以來中醫(yī)素有“男子不可百日無姜”之語。宋代詩人蘇軾在《東坡雜記》中記述杭州錢塘凈慈寺80多歲的老和尚,面色童相,“自言服生姜40年,故不老云”。

冬吃蘿卜夏吃姜,不找醫(yī)生開藥方上床蘿卜下床姜,不勞醫(yī)生開藥方。早上吃姜,勝過吃參湯;晚上吃姜,等于吃砒霜第48頁/共89頁姜棗紅糖水【性味歸經(jīng)】辛,溫。歸肺、脾、胃經(jīng)。【功效與應(yīng)用】1.發(fā)汗解表,用于風(fēng)寒感冒。本品發(fā)汗力較弱,適用于風(fēng)寒感冒輕證,或在其他辛溫解表劑中,作輔藥使用,以增強發(fā)汗解表之力。2.溫中止嘔,用于胃寒嘔吐。本品有“嘔家圣藥”之稱。胃熱嘔吐,可配伍黃連。搗汁炮制他藥,以增強止嘔作用。3.溫肺止咳,用于風(fēng)寒咳嗽。此外,生姜能解天南星、半夏及魚蟹毒。第49頁/共89頁50生姜妙用

1.上車船、清理污物前等含些鮮姜片,或喝姜汁,減輕惡心欲吐

2.凍傷初期尚未破皮或跌打損傷,紅腫疼癢,姜片或搗爛或泡白酒外敷外涂,一日數(shù)次。

3.頭發(fā)脫落,生姜擦患處一日多次,堅持數(shù)周。

4.低血糖或中暑暈倒,姜末或生姜汁加糖飲服,能起緩解作用。

5.治某些皮膚癬。將生姜切成片和力擦患處,每日2~3次。

6.胃寒疼痛、消化不良、胃口不好:姜湯或放紅糖、大棗趁熱服。

7.風(fēng)寒初期、慢性寒涼咳嗽:姜糖水煮沸,稍涼時服。一日2~3次。

8.受涼腹脹氣多、腹痛拉瀉:生姜、醋同服。

9.風(fēng)濕病患者,每次取生姜皮末半勺沖酒飲用,可以緩解癥狀。

霉?fàn)€生姜會產(chǎn)生黃樟素,會誘發(fā)癌癥,不宜食用。第50頁/共89頁51希臘神話冥王哈迪斯(Hades)愛上了美麗的精靈曼茜(Menthe),冥王的妻子佩瑟芬妮(Persephone)十分嫉妒。為了使冥王忘記曼茜,佩瑟芬妮將她變成了一株不起眼的小草,長在路邊任人踩踏。可是內(nèi)心堅強善良的曼茜變成小草后,她身上卻擁有了一股令人舒服的清涼迷人的芬芳,越是被摧折踩踏就越濃烈。雖然變成了小草,她卻被越來越多的人喜愛。人們把這種草叫薄荷(Mentha)。

第51頁/共89頁52薄荷《新修本草》蕃荷菜、蘇薄荷葉

《綱目》:薄荷,辛能發(fā)散,涼能清利,專于消風(fēng)散熱。故頭痛,頭風(fēng),眼目、咽喉、口齒諸病,小兒驚熱,及瘰疬、瘡疥為要藥。【性味歸經(jīng)】辛,涼。歸肺、肝經(jīng)。第52頁/共89頁53【功效與應(yīng)用】1.疏散風(fēng)熱,用于風(fēng)熱感冒,溫病初起。常配銀花、連翹等同用,如銀翹散。2.清利頭目咽喉,用于頭痛目赤,咽喉腫痛。3.散風(fēng)透疹,用于麻疹不透,風(fēng)疹瘙癢。常配蟬蛻、荊芥,如透疹湯。4.疏肝解郁,用于肝郁氣滯,胸悶脅痛。常配柴胡、白芍等,治療肝郁氣滯,胸脅脹痛月經(jīng)不調(diào),如逍遙散。

【用法用量】宜后下。第53頁/共89頁54中國是薄荷油、薄荷腦的主要輸出國之一。薄荷油、腦可用以配制清涼油、薄荷錠等夏令藥品,也是食品、化妝品的賦香料。薄荷油外用,能刺激神經(jīng)末梢的冷感受器而產(chǎn)生冷感,并反射性地造成深部組織血管的變化而起到消炎、止痛、止癢作用。

知識拓展第54頁/共89頁55薄荷的工業(yè)應(yīng)用1、食品添加劑清涼芳香,能促進消化、增進食欲。2、煙草矯味劑加入薄荷腦,減弱煙草的辛辣刺激味,變得溫雅,適合婦女和老人。3、日化加香殺菌劑加入適量薄荷腦油,既收清涼芳香之功效,又有殺菌消毒之妙用。第55頁/共89頁56薄荷芳香辛涼驅(qū)蚊止癢--薄荷草可驅(qū)蚊,蚊蟲叮咬,薄荷汁液清涼舒適止癢。

消炎消腫止痛—制成潤膚水、緊膚水。泡澡,以緩和機體酸痛。芳香辟穢通竅

--暑濕濁氣、暑熱煩渴、老年腹張、矢氣不通等,午飯后飲用冰凍薄荷茶,

而熱的薄荷茶對于治療感冒、袪除風(fēng)寒亦有很好的療效,宣通鼻竅。薄荷有很多品種。綠薄荷口感清涼,有提神醒腦的作用;胡椒薄荷則可助消化,減輕脹氣。餐宴后飲薄荷茶,可以使口氣清新、幫助消化,提神醒腦。第56頁/共89頁57薄荷甘藍餅薄荷葉有鎮(zhèn)靜、提神解郁、止咳、緩解感冒頭痛、開胃助消化的作用,經(jīng)常服用還可緩和胃痛及頭痛,并促進新陳代謝,消除口臭,解酒醒酒。新鮮薄荷葉常用于制作料理或甜點或飲料,除魚及羊肉腥味,或搭配食品水果提味;為食療常用之品。視頻薄荷膏第57頁/共89頁58菊花《本經(jīng)》

《趙昌寒菊》蘇軾

輕肌弱骨散幽葩,更將金蕊泛流霞。欲知卻老延齡藥,百草摧時始起花。

菊花多年生草本植物,菊科菊屬,品種已達千余種。菊花又被賦予了吉祥、長壽的含義。中國歷代詩人畫家,以菊花為題材吟詩作畫眾多。杭白菊原植物第58頁/共89頁59【性味歸經(jīng)】辛、甘、苦,微寒。歸肺、肝經(jīng)。【功效與應(yīng)用】1.疏散風(fēng)熱,用于風(fēng)熱感冒,頭痛發(fā)熱。本品長于疏散風(fēng)熱,常與桑葉相須為用,如桑菊飲。2.平肝明目,用于目暗、目眩,目赤腫痛。本品養(yǎng)肝、平肝、清肝,為明目要藥。每與枸杞同,如杞菊地黃丸。3.清熱解毒,用于疔瘡腫毒,常與金銀花、生甘草同用。第59頁/共89頁60【用法用量】疏散風(fēng)熱宜用黃菊花,平肝明目多用白菊花,清熱解毒多用野菊花。第60頁/共89頁61藥食著名菊花安徽滁、亳菊,浙江杭白菊,河南懷菊花,河北祁菊花,江蘇洋馬菊。黃山貢菊(七月菊、徽菊)長江南產(chǎn)區(qū)的杭白菊、貢菊以飲用為主,長江北產(chǎn)區(qū)的滁菊、亳菊、濟菊、祁菊、懷菊以藥用為主。亳菊、滁菊、貢菊和杭菊被稱為四大名菊,《中華大辭典》“白菊主產(chǎn)安徽亳縣,稱亳菊,品質(zhì)最佳”;《中藥志》亳菊花、滁菊花在藥菊中品質(zhì)最佳;《中華本草》:亳菊(舌狀花白色或類黃白色、管狀花黃色)和滁菊品質(zhì)最優(yōu)。

第61頁/共89頁62貢菊:當(dāng)花心有點黃色為采花適期,一般初花期為黃色,盛花期則轉(zhuǎn)為白色。采花時的盛裝物應(yīng)選擇竹框為宜,不能采用袋裝,以確保花的原形。第62頁/共89頁63白菊

主含菊苷、黃酮類、揮發(fā)油、香豆精類及生物堿等。能擴張冠脈,增加冠脈流量,減輕心肌缺血狀態(tài),并能降低血壓;對金黃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多種致病桿菌及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還有一定的解熱、抗輻射、抗衰老作用。

菊花,特別是野菊花-清熱解毒的功效,經(jīng)常與金銀花等,被應(yīng)用于洗化用品中。牙膏、沐浴露、肥皂等。知識拓展第63頁/共89頁64流行花茶

花草茶--自然的健康飲品

花草茶在某種程度上滿足了人們對悠閑的鄉(xiāng)村氛圍浪漫情懷。一盞晶瑩剔透的玻璃壺中,淡淡的清香,自然的口感,美麗的色澤,讓你立即沉浸在芬芳的田野氣息之中,一整天都有快樂的好心情。

知識延伸第64頁/共89頁四季入藥之寶—桑“東方神木”、“桑為木之精”。春取桑枝、夏摘桑葚、秋打霜桑葉、冬刨桑白皮古人譽之為“神仙葉”,蘇頌稱“神仙服食方”,以四月和十月分別采收桑葉,陰干搗末,煎水代茶。桑葉滋補作用,與古人觀察蠶吃桑葉有關(guān)煎水洗膚,治面部痤瘡、褐斑,緩解秋冬皮膚干澀。

“人參熱補,桑葉清補”第65頁/共89頁66桑葉《本經(jīng)》冬桑葉、霜桑葉

晚秋至初冬經(jīng)霜后采收。以葉大而肥,色黃橙者為佳。《綱目》:桑葉乃手、足陽明之藥,治勞熱咳嗽,明目長發(fā),止消渴。【性味歸經(jīng)】苦、甘,寒。歸肺、肝經(jīng)。桑葉養(yǎng)蠶第66頁/共89頁67【功效與應(yīng)用】1.散風(fēng)利咽,用于風(fēng)熱感冒,頭痛咳嗽。常與菊花配伍,如桑菊飲。2.清肺潤燥,用于肺熱燥咳。常與杏仁配伍使用,如桑杏湯。3.平肝明目,用于眩暈?zāi)砍唷!居梅ㄓ昧俊棵壑嗽鰪姖櫡沃箍裙πА5?7頁/共89頁68桑椹-果穗,滋陰補血,生津,潤腸。桑白皮-根皮,瀉肺平喘、利水消腫。桑枝-嫩枝,祛風(fēng)通絡(luò),利關(guān)節(jié)。主含脫皮甾酮、牛膝甾酮、β-谷甾醇、綠原酸等。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鏈球菌、白喉桿菌、炭疽桿菌、大腸桿菌、銅綠假單孢菌及鉤端螺旋體有抑殺作用。桑葉和脫皮固酮有降血糖作用,脫皮激素還能降低血脂。知識拓展第68頁/共89頁69金銀花《新修本草》

“金銀花”由于忍冬花初開為白色,后轉(zhuǎn)為黃色,因此得名金銀花。【性味歸經(jīng)】甘,寒。歸肺、心、胃經(jīng)。第69頁/共89頁70【功效與應(yīng)用】1.清熱解毒,用于癰腫疔瘡。本品清熱解毒,散癰消腫,為治一切癰腫疔瘡陽證的要藥。可單用煎服或以鮮品搗爛外敷,亦可配合蒲公英、野菊花、紫花地丁等,以加強解毒消腫作用,如五味消毒飲。第70頁/共89頁712.疏散風(fēng)熱,用于外感風(fēng)熱,溫病初起。本品芳香疏散,善散肺經(jīng)熱邪,清心胃熱毒。常與連翹、薄荷、牛蒡子等配伍,如銀翹散。此外,金銀花露,有清熱解暑作用,可用于暑熱煩渴,咽喉腫痛,以及小兒熱瘡、痱子等癥。第71頁/共89頁721.主含揮發(fā)油,有機酸和黃酮類等成分,其中有機酸為綠原酸、異綠原酸等。具有抗菌、抗病毒、解熱、抗炎、保肝利膽、降脂、止血、抗生育等作用。2.金銀花是抗“非典”中成藥中首選的一味.SARS-零售600元/KG

3.亦廣泛用于洗化用品,也為常見花茶。知識拓展第72頁/共89頁73拉斯克基金會將臨床醫(yī)學(xué)研究獎授予81歲的中國中醫(yī)科學(xué)院研究員屠呦呦,以表彰其在治療瘧疾的青蒿素研究中的貢獻。這是“拉斯克獎”設(shè)立65年來首次頒予中國科學(xué)家。因為她發(fā)現(xiàn)了青蒿素一種用于治療瘧疾的藥物,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fā)展中國家的數(shù)百萬人的生命。“這是中醫(yī)中藥走向世界的一項榮譽。”屠呦呦說,“它屬于科研團隊中的每一個人,屬于中國科學(xué)家群體。”1967年5月23日毛主席和周總理下令,組成領(lǐng)導(dǎo)小組,并批準(zhǔn)于在北京召開“瘧疾防治協(xié)作會議”。鑒于越戰(zhàn)需要,以“523”為防治瘧疾新藥項目的代號。1969年,中藥研究所的一位年輕的實習(xí)研究員屠呦呦臨危受命,加入“523”。屠呦呦整理古籍,編輯了《抗瘧方藥集》。最后查閱了東晉·葛洪《肘后備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服”,于是把重點集中在截寒熱諸瘧的中藥青蒿上。青蒿素視頻第73頁/共89頁74青蒿《本經(jīng)》《本草綱目》:治瘧疾寒熱。【性味歸經(jīng)】苦、辛,寒。歸肝、膽經(jīng)。【功效與應(yīng)用】1.清虛熱、退骨蒸,用于溫病后期,余熱末清、夜熱早涼、熱退無汗或熱病后低熱不退。本品善于清透陰分伏熱,常與鱉甲、生地、知母等同用,如青蒿鱉甲湯。第74頁/共89頁752.解暑,用于感受暑邪,發(fā)熱頭痛口渴。常與連翹、滑石等同用。3.截瘧,用于瘧疾寒熱。可單用較大劑量鮮品搗汁服,或隨證配伍桂心、黃芩、滑石、通草等。【用法用量】入煎劑宜后下第75頁/共89頁76上世紀70年代我國科技工作者首次從中分離出抗瘧單體—青蒿素,為抗瘧特效藥,同時對吸血蟲病、艾滋病并發(fā)癥等也有很好的療效。青蒿素是有過氧基團的倍半萜內(nèi)酯藥物。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為抗瘧的有效成分。通過對青蒿素結(jié)構(gòu)修飾,已得到不少效價更好的衍生物,如蒿甲醚、青蒿酯鈉、雙氫青蒿素、青蒿琥酯等第76頁/共89頁77木瓜《本經(jīng)》

《詩經(jīng)》有云“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薔薇科木瓜(木瓜海棠)、貼梗海棠(皺皮木瓜)果實亦可供食用,同時花色美麗,也供觀賞;是傳統(tǒng)文化、詩歌中所提到的木瓜。瓊琚---精美的玉佩

【性味歸經(jīng)】酸,溫。歸肝、脾經(jīng)。第77頁/共89頁78【功效與應(yīng)用】1.舒筋活絡(luò),用于風(fēng)濕痹痛,筋脈拘攣,腳氣腫痛。為久風(fēng)頑痹、筋脈拘急的要藥。治筋急項強、不可轉(zhuǎn)側(cè),以木瓜配乳香、沒藥、生地,如木瓜煎。治腳氣腫痛、沖心煩悶,常與吳茱萸、檳榔等配伍,如雞鳴散。2.化濕和胃,用于吐瀉轉(zhuǎn)筋。一則使?jié)駶岬没薪拐{(diào)和;二則舒筋活絡(luò),使吐利過多而致的腹痛攣急得以緩解。第78頁/共89頁79此外,本品有消食作用,可用于消化不良證。1.制劑-以木瓜為主的制劑。木瓜丸、木瓜酒祛風(fēng)散寒,活絡(luò)止痛。

知識拓展第79頁/共89頁80番木瓜流行水果---青木瓜番木瓜科番木瓜CaricaPapayaL的果實。約17世紀明朝后期傳入中國,因外形與中國木瓜相似,故名“番木瓜”,兩廣稱為萬壽果、乳果或乳瓜,有“嶺南佳果”之美稱。原產(chǎn)于墨西哥等美洲中部地區(qū)。現(xiàn)主要分布于東南亞。同樣可以食用和藥用,但不供觀賞。第80頁/共89頁81

番木瓜含有多種維生素,番木瓜酵素,可助消化,故木瓜成為人們喜愛的一種助消化保健水果。木瓜疑乳蛋白酶制品,可廣泛用于食品、工業(yè)、醫(yī)藥、制革、美容制品等。臺灣木瓜牛奶。第81頁/共89頁82陳皮《本經(jīng)》以陳者良,故名;曬3年以上的才稱陳皮;《綱目》:理氣燥濕之功……橘皮為二經(jīng)氣分之要,但隨所配而補瀉升降也。

為蕓香科植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