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復習:專題六、七_第1頁
高考語文復習:專題六、七_第2頁
高考語文復習:專題六、七_第3頁
高考語文復習:專題六、七_第4頁
高考語文復習:專題六、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楠赧棣《-----

—速僮才觸就讀翻下真功

關于古詩歌的備考,很多人走了彎路。急功近利地圍繞題型技法“狂轟亂炸",卻忽略

了“怎樣讀懂”這一“王炸”,犯了本末倒置的錯誤。“沒有不會做的題,只有讀不懂的

詩。”本書固本正源,把“讀懂詩”作為編寫的第一“要務”,不吝筆墨,不厭其“繁”,

不走尋常路,采用“先讀懂詩一再準做題”的編寫路徑,以期幫考生順利拿下這一“難題”。

第1課時睛的——明詩“形”,解詩“語”,穿越時空再現“詩中人”

欲要知為什么,先知是什么;要想讀懂詩歌,先知詩歌是什么。詩歌不僅在內容上韻味

十足,而且在形式上也韻律講究。把握住“詩韻”,是讀懂詩的第一步。

一、詩之“形”——架構謀篇有講究

了解詩歌的結構章法和基本特點,對我們宏觀把握詩歌的層次內容和詩歌大意有著重要

作用。

(一)基本的結構層次

「古體詩:以自然段為層

‘絕句:前兩句寫景(次),后兩句、

近體詩[抒情(主)(第四句最重要)有的詩講

近體侍]律詩:前四句寫景(次),后四句》究“起承

轉合”

、抒情(主),

'1首句渲染氣氛'

I上片(闋)<主句寫景,寫景(次)

詞]〔尾句過渡.

、下片(闋):抒情(主)

[即時體驗]

1.根據表格中的解讀提示,在橫線處填入恰當的分析文字。

關山月①

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②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注]①關山月:樂府《橫吹曲》調名。《樂府古題要解》:“'關山月',傷離別也。”②

白登:山名,在今山西大同市西,匈奴曾圍困劉邦于此。

[解讀]

本詩可分為三層,每層都是一幅畫:

第一幅圖畫是由詩歌開頭四句描繪的,以.:明月二:天山二「長風”…:天門關,為特征

的萬里邊塞圖。

作用:用雄渾的景象烘托出深沉的思鄉.之情。

第二幅圖畫是由中間四句詩描繪的,以"漢工”…二胡巍二二征戰”等為特征的邊塞征戰

圖。

作用:在結構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描寫的對象由邊塞過渡到戰爭,由戰爭過渡到征

戰者。

第三幅圖是由后四句詩描繪的,是以,'成客:苦顏高樓'嘆息:為特征的戍客

思親圖。

作用:點出戍卒與思婦兩地相思的痛苦,體現詩歌深遠的意境。

[白話詩歌]

一輪明月從祁連山升起,穿行在蒼茫云海之間。

浩蕩長風掠過萬里關山,來到戍邊將士駐守的玉門關。

當年漢兵直指白登山道,吐蕃覬覦青海大片河山。

這些歷代征戰之地,出征將士很少能夠生還。

戍守的士卒眼望著邊城,那盼望歸家的面容多么凄苦悲哀!

此時家中高樓上的將士妻子,哀愁嘆息,大概也沒停歇。

(二)一般的起承轉合章法

古詩(尤其是絕句和律詩)講究章法,就是講究詩序的先后;注重詩意的分合,也就是注

重表達的起承轉合順序。

古詩起承轉合四個部分之間,都有著密切的聯系,而每一部分,又都關乎主旨,關乎作

者的情感。借助“起承轉合”的章法結構能高效讀懂詩歌,體會詩歌的意蘊和魅力。

起即開篇。緊承詩題,引出所敘、所描之事、物。往往有點題、統率全

詩、奠定基調、渲染氣氛、鋪墊意境的作用。

絕句首句、律詩首聯為“起”。

是承接上一層而展開,是“起”句的延續、深化。“承”不僅在結構

上起承上啟下的功用,更重要的是它對后面的“體物寫志”起鋪墊和

蓄勢作用。

絕句第二句、律詩頷聯為“承”。

接“承”而來,在內容上推進一層,轉出他意,表明詩意的轉折變換。

轉往往體現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轉換。

絕句第三句、律詩頸聯為“轉”。

即詩文的結尾,往往是針對上面描述的內容作“集中”的表現,或議

論,或抒情,或寓情于景等。在結構上,“合”

合常呼應開篇,圓合首尾。從內容上說,“合”常有點明題旨、收束全

詩的作用。

絕句第四句、律詩尾聯為“合”。

[即時體驗]

2.根據表格中的解讀提示,在橫線處填入恰當的分析文字。

章法詩歌:江村作用

緊承詩題,描繪了曲曲折折的江水環繞著

起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村子.靜靜流淌的畫面,渲染了安寧清幽的

氛圍。

承接上文,進一步描述梁間燕壬自在飛

承自去自來梁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

翔,水史自鷗雙雙戲水的景象。

轉寫家人:老隹在紙上畫棋局,小兒子敲

針做魚鉤。

轉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

生活的畫面,傳達出一種普遍的親情的溫

暖和生活的閑適美好。

尾聯議論,詩人從眼前和樂安寧的生活場

合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

景中發出感嘆,呼應開篇,圓合首尾。

[白話詩歌]

清澈的江水曲折地繞村流過,長長的夏日里,村中的一切都顯得幽雅。

梁上的燕子自由自在地飛來飛去,水中的白鷗相親相近,相伴相隨。

老妻正在用紙畫一張棋盤,小兒子敲打著針做一只魚鉤。

只要有老朋友給予一些錢米,我還有什么奢求呢?

(三)常有的情景結合特點

古詩歌的內容是情、事、景的高度統一的表達,表現出的基本特點是情景結合。

1.情景結合的兩種形態

(1)景情對應一致,如樂景表樂情,哀景表哀情。

⑵景情相關、相反、相襯等,如樂景襯哀情、哀景襯樂情等。

2.情與景的三種關系

⑴以景結情(先情后景,詩詞末句)。

(2)借景抒情(先景后情,有景有情)。

(3)融情于景(情含于景中)。

切實把握古詩歌的情景結合的基本特點,是體悟詩歌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徑。

[即時體驗]

3.從景、事、情三方面對王安石的《太湖恬亭》進行賞析,請在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文

字。

檻臨溪上綠陰圍,景恬亭臨溪,溪岸高高低低,四周綠樹圍繞。

溪岸高低入翠微。情融情于景,體現了欣悅的心情。

景夕陽西下,樹影倒映水中,鳥雀在枝頭相互依偎。

日落斷橋人獨立,

事詩人站立在斷橋上獨自欣賞美最。

水涵幽樹鳥相依。

情融情于景,閑適之情溢于字面。

事清游.、靜處,享受清幽美景。

清游始覺心無累,

直接抒情,表現了詩人宅心事外、于心相忘的閑適之

靜處誰知世有機。情

心。

更待夜深同徒倚,以景結情,描繪畫面,寄托了詩人的閑適之情。

秋風斜月釣船歸。借景抒情,閑適之情與美景交融。

[白話詩歌]

恬亭的欄桿探到水面上,周圍綠陰環繞;清溪兩岸高低錯落,溪水緩緩流入青山。

獨自佇立于恬亭,遠眺夕陽下的斷橋;低看,有樹影倒映于水中,仰觀,有鳥雀在枝頭

相互依偎。

清雅游賞才感到心中沒有牽累,安靜地待著又有誰知道世上有政務呢?

心中更期待在夜深的時候,還能夠像這樣在亭中流連不去;直到秋風拂面,斜月掛上天

空,外出釣魚的小船方才駛歸。

二、詩之“語”——特殊表達須辨清

“詩家語”是詩人為了表情達意的需要和詩詞格律的要求對詩歌的語言所作的變形處

理。“它常常是不合法的,它常常是不合理的,它常常是無言的。即無法,無理,無言。”“無

法,無理,無言”是說詩詞的語言藝術,它具有暗示性、含蓄性、跳躍性、多義性、凝練性。

因此讀懂詩歌,需要按照詩歌的語言特點去讀詩,也就是要讀懂“詩家語”。

(一)詩歌語言的跳躍性

詩歌是詩人形象思維的產物,無論是摹景狀物,還是敘事抒情,詩人總是把自己深切的

感受和激昂的情緒,借助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傾吐在詩歌的字里行間。同時,有的詩歌會在

短短的篇幅中高度集中、高度概括地反映社會生活和時代變遷,因此詩人注重凝練、含蓄、

形象、生動地表達,使詩歌在意象和詩句、章節上呈現出明顯的跳躍現象。這種語言的跳躍

性是詩歌語言的一大特色。

所謂跳躍,是指超越時間和空間限制的不同意象的組合,或是利用詞語的多義性和含蓄

特征,有意識地將所要表達的內蘊、意境委婉地隱藏在字詞背后,讓讀者透過字里行間的空

隙去發現并加以領略。詩歌語言的跳躍性有以下幾種類型:

1.情緒的跳躍

詩人在詩歌中不作任何的交代說明,但在字里行間卻明明白白地體現了情感、思緒的大

起大落。

示例: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秦觀《鵲橋仙?七夕》)

分析:“柔情似水”,兩情相會,溫柔纏綿,喜悅之情溢于言表。“佳期如夢”,極言

相會時間之短,也不乏失落、怨恨之情。“忍顧鵲橋歸路”,轉寫分離,說怎忍看鵲橋歸路,

婉轉語意中,不僅含有無限依戀和惜別之情,還含有無限辛酸的眼淚。詞人情緒由興奮到失

落再到惜別,情感的跳躍融入短短三句話中,讓人感受到無窮的魅力。

2.時空的跳躍

或從古代到今天,或從現在到將來,或從此地到彼地,其中省略了過渡和連續。詩人突

破時間、空間的束縛,打亂生活嚴謹的邏輯程序,在非常自由的天地中創造新形象。

示例: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王昌齡《從軍行》)

分析:詩歌空間上的大幅度跳躍——青海、雪山、玉門關,把整個西北邊境綿延數千里

的風貌在極為精練的十四個字中,高度概括地描繪了出來,展示出一種空曠、迷蒙、悠遠、

寂寥、凄清的深邃意境,從中反映了將士戍邊生活的孤寂和艱辛;同時與后兩句(“黃沙百戰

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抒情緊密連綴,把將士們衛國衛疆的豪情壯志和堅定決心刻畫得

淋漓盡致,感人至深。

3.邏輯的跳躍

這種跳躍更多地采用并列式或者遞進式來完成,通過具有一定邏輯聯系的意象組合,來

展示詩歌主題,發掘詩歌內蘊,其本質也可以說是詩歌呈現形式的跳躍。

示例:兩個黃鵡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杜甫《絕

句》)

分析:詩的每兩句構成的對偶關系,也是一種并列。這四句詩寫的是四個方向,第一句

寫“黃鵬”,第二句則轉寫“白鷺”;第三句寫“西嶺”,第四句又寫“東吳”。其不是線

性的發展,而是呈一種不同方向的立體狀態,形成邏輯思維的跳躍流轉。

(二)詩歌“留白”的藝術性

詩歌語言之間往往具有跳躍性,于是就產生了有意省略句子成分、過渡和關聯的字句現

象,也就出現了空白,從而給讀者留下想象、思索、補充的空白,“留白”是詩歌的藝術和

魅力所在。古詩歌省略主要有以下特點:

示例:“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李清照《如夢令》)

詩句中主、謂、

分析:“試問”前省略的主語是“吾”,“卻道”前省略的主語是“卷

賓成分的省略

簾人”。

示例:“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賈島

對話中上句或《尋隱者不遇》)

下句的省略分析:明明是三番問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作者采用答話包孕問話

的方法,精簡為二十個字。

示例:“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

腸人在天涯。”(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分析:詩人將“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

意象組合中聯

瘦馬”九種意象直接組合在一起,中間沒有任何聯結詞語,這九種意象

結詞語的省略

將悲秋與鄉愁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平靜地為我們勾勒出一幅深秋晚景的

凄涼畫面。整個畫面給人以遲暮、渺茫、凄涼、低沉的感覺,與這位漂

泊異鄉的游子暗淡的心緒協調一致。

[即時體驗]

1.指出下列詩句中的省略成分。

(1)小雨絲絲欲網春,落花狼藉近黃昏。(李彌遜《春日即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李商隱《登樂游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傳書謝不能。(黃庭堅《寄黃幾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1)省略主語。下句應為“落花狼藉(天色)近黃昏”。

(2)省略謂語。上句應為“五陵年少爭(送)纏頭”。

(3)省略主語。詩句應為“(余)向晚意不適,(余)驅車登古原”。

(4)上下句分別省略謂語和主語。詩句應為“我居北海君(居)南海,寄雁傳書(雁)謝不

能”。

2.下面這首詩的詩句皆省略了主語,請就此簡要分析。

寄李傅元錫@

韋應物

去年花里逢君別,今日花開又一年。

世事茫茫難自料,春愁黯黯獨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錢。

聞道欲來相問訊,西樓望月幾回圓。

[注]①李檐(ddn)元錫:李僚,曾任殿中侍御史,為作者密友;元錫,字君胴,為作

者在長安郡縣時舊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一、二、三、四、五、六、八句的主語都是詩人韋應物(可以“余”指代),

第七句的主語是李信(可以“汝”指代),皆被省略。

[白話詩歌]

去年那花開時節我們依依惜別,如今花開時節我們分別已一年。

世事渺茫自我的命運怎能預料,只有黯然的春愁讓我孤枕難眠=

多病的身軀讓我想歸隱田園間,看著流亡的百姓愧對國家俸祿。

早聽說你將要來此地與我相見,我到西樓眺望幾度看到明月圓。

(三)詩歌語序的顛倒性

與語意省略相比,語序的顛倒(或詞語錯位)更易使人對詩句產生錯誤理解。在古詩歌閱

讀中,要重視語序的顛倒(或詞語錯位)現象,積累常見類型,以助于讀懂詩句,避免機械理

解,產生誤讀。古詩歌常見語序的顛倒(或詞語錯位)類型如下:

類型舉例

謂語前置江邊掃葉夕陽僧。(正常語序:夕陽僧江邊掃葉)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正常語序:神游故國,應笑我多情,華發

賓語前置

早生)

主賓互換秋色漸將晚,霜信報黃花。(正常語序:黃花報霜信)

定語前置紫收岷嶺芋,白種陸池蓮。(正常語序:收岷嶺紫芋,種陸池白蓮)

定語后置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正常語序:一月夜飛度鏡湖)

定語與中

江山故國近,風物饒陽美。(正常語序:故國江山近,饒陽風物美)

心語互換

狀語前置憑闌半日獨無言,依舊竹聲新月似當年。(正常語序:竹聲新月依舊似當年)

狀語后置登高臨遠雖多感,嘆老嗟卑卻未曾。(正常語序:卻未曾嘆老嗟卑)

名詞作狀

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正常語序:休(向)北闕上書]

語前置

名詞作狀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正常語序:桃花依舊(于)春風(中)笑]

語后置

[即時體驗]

3.賞析下列詩句中語序變換的妙處。

(1)黃沙百戰穿金甲(王昌齡《從軍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角吹寒(姜夔《揚州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1)正常語序應是“百戰黃沙穿金甲”,意思是經過千百次戰斗,黃沙把鐵甲

都磨穿了。將“黃沙”提到句首,正是為強調戰場上漫天的“黃沙”,突出了邊塞戰爭的特

點,以及它特有的艱苦性。

(2)正常語序應是“寒清角吹”,意思是“寒風中凄清的號角吹響”。寒字的倒置,除了

寫實的“寒風”之意,將使讀者更多地感受到由凄清的號角所吹出的“寒”意。

(四)詞類活用的普遍性

古詩歌中一些詞的詞性發生改變,有時具有化腐朽為神奇的功效。名詞、形容詞、數詞

活用為動詞,形容詞、動詞活用為名詞,名詞作狀語,使動用法,意動用法等,在古詩歌中

很常見。

示例:“錦帽貂裘,千騙卷平岡。”(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

分析:“錦帽貂裘”等于說“戴錦帽”“穿貂裘”,這是名詞活用作動詞。

名詞活用

示例:“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劉禹錫《竹枝詞》)

作動詞

分析:“雨”,名詞活用作動詞,意為“下雨”。東邊的太陽出來了,西邊還在

下雨。

示例:“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

贈》)

分析:“春”,名詞活用作形容詞,意為“茂盛的”。在沉船的旁邊千帆競發,

名詞活用

在病樹的前頭有眾多茂盛的樹木。

作形容詞

示例:“千里黃云白日曦,北風吹雁雪紛紛。”(高適《別董大》)

分析:“嚏”,日落時的余光。這里是“昏暗”的意思。遼闊的天宇黃云密布,

遮天蔽日,太陽失去了光輝。

示例:“貧賤有此女,始適還家門。”(《孔雀東南飛》)

分析:“貧賤”,形容詞活用作名詞,意為“貧賤之家”。貧賤之家有這樣一個

形容詞活女子,剛出嫁就被休回娘家。

用作名詞示例:“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杜甫《望岳》)

分析:句中的“青”,就是將形容詞“青色的”當名詞來用,代指泰山那青翠蒼

綠的山色。

示例:“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泊船瓜洲》)

形容詞的

分析:“綠”,形容詞的使動用法,意為“使……綠”。春風又使江南岸的樹

使動用法

木變綠了,明月什么時候能照著我回家呢?

示例:“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李商隱《晚晴》)

分析:“重”,意為“以……為重”。蒼天有意憐愛生長在幽暗之地的小草,人

形容詞的世間更以晚晴為重。

意動用法示例:“誰人得似張公子,千首詩輕萬戶侯!”(杜牧《登九峰樓寄張祜》)

分析:“輕”,意為“把……看輕"。有誰能比得上你張公子,你的千首詩把高

官厚祿看得很輕。

示例:“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陌上桑》)

名詞用作

分析:“府”即“在府郡”,“朝”即“在朝廷”,這是名詞作狀語。

狀語

示例:“橘櫓灰飛煙滅。"(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分析:“灰”,意為“像灰一樣";“煙”,意為“像煙一樣”。曹操的水軍像

灰一樣飛散,像煙一樣消亡。

[即時體驗]

4.賞析下列詩句中詞類活用的妙處。

(1)風軟一江水,云輕九子山。(查慎行《早過大通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1)“風軟一江水,云輕九子山”中的“軟”“輕”都是使動用法,均巧妙地

運用通感的修辭手法,把水波云海寫得可觸可撫。全句意為:清風吹拂,江水泛起微微漣漪,

像輕綢軟緞在波動;九子山巔高出云表,像輕輕浮在銀色的海面。

(2)“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中的“悅”“空”都是使動用法,“悅”句意為幽美的

山間景色使鳥兒們高興極了,“空”句意為清澈的潭水及其中的倒影使人的心情變得坦蕩空

靈了。這里以動顯靜,突出了幽深靜寂、安詳和平、自然高遠的境界,也表達了詩人寧靜的

內心感受。

(五)互文見義的特殊性

“互文”指古代詩文中的相鄰句子所用的某些詞語(一般是在前后句對應的位置上)互相

補充,結合起來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是古漢語中一種特殊的修辭手法。互文有助于渲染詩

歌氣氛,使詩句整齊、對仗。

理解互文時,必須把上下句中對應的詞語結合起來思考,領悟其在語意上互相補充、彼

此映襯等作用,這樣才能在語意上真正弄懂其原意。

示例:“煙籠寒水月籠沙。”(杜牧《泊秦淮》)

分析:詩句中的“煙”“月”、“水”“沙”互文,其意思應是“煙

同句互文

氣、月光籠罩著凄涼寒冷的秦淮河水及水邊的沙灘”。

示例:”主人下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分析:詩句中的“主人”“客”互文,應理解為“主人和客人一同下

了馬,又一起到了船上”。

示例:“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辛棄疾《西江月》)

分析:詞中“驚”“鳴”互文,正確的理解應為“(半夜里)明月升起,

對句互文

驚飛了樹上的鳥鵲,驚醒了樹上的眠蟬;輕拂的夜風中傳來了鳥叫聲

和蟬鳴聲”。這樣理解,詞的意境才更顯得豐富優美。

[即時體驗]

5.賞析下面詩句中互文的特點及妙處。

(1)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杜甫《江南逢李龜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王昌齡《出塞二首(其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1)“岐王”“崔九”、“見”“聞”互文,詩句意為“當年我常常在岐王和

崔九的住宅里見到你并聽到你的歌聲”。運用互文,使詩句對仗工整,音律和諧。

⑵句中“秦”和“漢”,“月”和“關”互文,詩句意為“依舊是秦漢時的明月和秦漢

時的邊關,守邊御敵廛戰萬里的征人還未回還”。運用互文,突出了“明月依舊,關塞依舊,

卻物是人非”之意,更讓人感到戰爭的殘酷和征人的悲慘。

三、詩之“人”——穿越時空現場景

為了更好地把握詩歌內容以便正確解題,考生在閱讀詩歌時要善于“補白”(設身處地還

原場景)。“補白”原是相對“留白”而言的。中國古典藝術創作很重視“留白”手法的運用,

畫家繪紅杏一朵,觀者可領略春光如海;詩人嘆一葉飄落,讀者能想見萬木凋零:無論詩或

畫,總能給讀者(觀者)留下大片想象空間。正是有了創作者的“留白”,才有了欣賞者的“補

白”。

(一)善補古代背景之白

——還原與再現歷史場景,喚醒詩詞生命

1.重回古人生活情境,填補古今之變所形成的時空鴻溝

歷史茫茫,歲月悠悠,存亡興廢,何其多矣。然深究起來,則秦漢之分、唐宋之別遠小

于古今之變。綿延兩三千年的古典時代,其間無論科技、文化還是政治、軍事,進展都是緩

慢的。只有近代科技興起乃至當今電子信息時代,才真正極大地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生存環

境。古代詩歌所描繪的境界,常常是月明星稀,一燈如豆;橋頭落梅,松下泉聲;長亭相送,

蹇驢嘶鳴;血戰沙場,馬革裹尸……這樣的情境,如果我們不能通過聯想、想象回到古代去,

我們這些在都市叢林中、在高速交通和迅捷通訊條件下長大的考生怎能區分“鵝鵑”與“杜

鵑”、“梧桐”和“芭蕉”、“落花”和“落葉”?又如何能理解古人的真情訴說?

閱讀下面這宋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絕句

吳濤

游子春衫已試單,桃花飛盡野梅酸。

怪來一夜蛙聲歌,又作東風十日寒。

此詩體現了怎樣的季候特點?錢鐘書稱此詩表現了某種“情味”,請結合詩句作簡要分

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道題要求考生從詩中所寫物候來認知季節,要求體味古代游子對季節變化的敏感之

心。這對考生來說,一個很大的難處就是難以回到古代情境。桃花謝了,梅子酸了,蛙聲唱

起來了,此種景況,今天的學生有多少能眼見耳聞?現代人即使身在外鄉,和故鄉聯系或直

接回家也很方便,對游子行居客地見季節變更、時光流走而念故地親人的那種敏感又有多少

共鳴?坐了飛機在云間穿梭的現代人和騎了毛驢風餐露宿的古人是大不相同的,所以我們要

通過聯想、想象來填補這個空白。

參考答案:春夏之交乍暖忽寒。通過典型細節和景物描寫,表現游子對季候變化特別敏

感的某種心理。

2.結合詩人和作品的時代背景來讀詩

讀一首詩,除了讀詩,還要讀“時代”,讀“詩人”。

⑴讀“時代”

如:魏晉詩人多寫建功立業,自然隱逸,狷介不羈;南朝詩多寫男女相思;北朝詩多寫

征戰尚武;唐朝詩人所寫題材豐富多彩,有希望建立軍功的,有反映邊塞生活的,有描繪山

水田園的,有獻詩以求引薦的,也有寫離別思鄉的;北宋詩人重寫義理;南宋詩人重抒愛國

情懷等。又如,對唐詩,要分清安史之亂前后之別;對宋詞,要知道高宗南渡前后之異。

⑵讀“詩人”

聯系詩人的生平思想、人生經歷和創作風格來讀詩。比如:杜甫,他所處的時代是唐朝

由盛轉衰的時期,所以他的詩歌多反映民間疾苦,表達憂國憂民的愛國之情,詩歌風格以沉

郁頓挫為主;陶淵明,他是東晉著名的田園詩人,他的詩歌多描繪農村田園風光和勞動的情

景,風格平淡自然、韻味雋永,語言簡潔含蓄,多表達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隱士情懷和

對田園生活的熱愛之情。

值得注意的是不能貼標簽,每一個詩人的經歷和個性都不一樣,還要以對作品的精準把

握為依據。

高考試卷中,熟悉的名家詩人一般不注釋,需要考生從平時積累的知識中回憶提取。陌

生的詩人一般會提供相關的注釋;如果不提供注釋,一般來說題目中涉及作者的內容就會相

對較少;如果題目中涉及了對陌生詩人的解讀,又缺少相關的注釋,那么考生就要完全靠從

作品里提取。

如辛棄疾《鵝鴿天?送人》:

唱徹《陽關》淚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幾千般,只應離合是悲歡?江頭未是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

不少考生對這首詞理解不透。究其原因,一是學生未能聯系作者所處時代、時局來解讀

詩意,二是學生對辛詞好用隱喻的特點不了解。在這首題為“送人”的詞中,作者不止抒發

了離情別意,更隱喻性地表達了對“帶雨云埋一半山”(朝廷中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壓

制)的時局的憂慮,含蓄地抒發了對時局國事艱難(“風波惡”)的憂慮之情和對自己理想抱負

難申(“行路難”)的憤慨之情。因此,在讀詩時我們應該能聯想、補充關于時代和作者的背

景性知識,以全面準確地把握詩(詞)意內涵。

(二)善補省略跳躍之白

——共鳴與同化情感體驗,回歸詩人生命

作為語言藝術之一的古代詩歌,它的“留白”首先表現在語言的省略和語意的跳躍上。

因此,讀懂詩歌的第一步就是要把省略、跳躍了的詩意補充完整,理順語意。

如李清照《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何人?何時?)濃睡(何時?)不消殘酒。(何人?)試問卷簾人(問什么?),

(何人?)卻道海棠依舊。(為何連聲發問?)“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以上括號中的問題,便是省略和跳躍所形成的“空白”所在,補充如下,詩意就清晰了:

昨夜雨疏風驟,(我昨夜)濃睡(今晨)不消殘酒。(我)試問卷簾人(窗外海棠花如何),(卷簾

人)卻道海棠依舊。(我想:一夜風雨,海棠焉得依舊?于是急道)“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

瘦。”

又如張籍《秋思》:

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該詩首句說洛陽城里逢秋至,次句言欲作家書心潮翻滾,第三句(寫好家書之后此為詩意

跳躍處)說擔心話沒說完,末句說臨近帶信人出發時又把信拆開來看。應該說這首詩是很平易

的。可是,不少考生由于不能看出第二句和第三句之間有“寫罷家書”這個跳躍,導致詩意

理解起來有困難,于是對所問“本詩寫了哪個細節”也就只好應之茫然。

(三)善補言外意旨之白

——感悟與思考深層意蘊,升華詩詞認知

古詩常常以“含吐不露為貴”,追求表意的曲折之美。每一首詩,都能給我們一種

相對確定的字面義,但這只是表層的。比如我們讀蘇軾的《題西林壁》,我們顯然能從中聽

到弦外之音。透過表層語義,從而生成形象,進而領悟詩歌的深層意蘊——這往往才是欣賞

詩歌的正途。

有的詩人在表達情感時比較委婉,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或懷古傷今,或借古諷

今……我們要熟悉詩人常用的間接抒情的方式,除此之外,詩人有時或正話反說,或運用設

問反問,使情感表達含蓄。例如“勤王敢道遠,私向夢中歸”一句中的"敢"應理解為'‘豈

敢”;“濟時敢愛死,寂寞壯心驚”一句中的“敢”也應理解為“豈敢";“可堪回首,佛

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一句中的“可堪”應理解為“不堪”;“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

叢覓小詩”一句中“忍看”應理解為“不忍看”……考生平時要對詩人常見的抒情方式進

行梳理,多積累這方面的經驗。

因此,對于古詩,我們要善于感受景外之情,領悟事外之理,解讀詩人表達含蓄情感的

經驗,從有限的語言空間獲得豐盈的意蘊,從而在填補言外意旨這一“空白”的欣賞過程中

獲得一種豐富的審美情趣。

如李白《登金陵鳳凰臺》: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這首詩首聯表面說此處當年曾有鳳凰游,今則鳳去臺空唯江自流,深層含意則是昔日繁

華而今日荒蕪。頷聯說“吳宮花草”,可以讓我們聯想到當年的歌舞美人,說“晉代衣冠”,

自然讓我們聯想到彼時的豪門貴族,二者如今一則埋于幽徑,一則化作黃土。如此,該聯所

隱含的存亡興廢之感也就一目了然。這一聯可以說是對首聯含意的具體化。頸聯轉向寫眼前

美景,讀解并無難度。尾聯中的“浮云蔽日”“長安不見”皆語含深意,“長安”自然是指

朝廷,而“日”則為帝王的象征,“浮云”亦即奸邪小人之喻了——透過字面理解了詩人的

言外之意,我們對該聯所隱含的憂國傷時之感也就不難把握了。正是這種言外之意、象外之

旨給了讀者很大的聯想、想象空間,而“補”這樣的“白”顯然就成為讀懂這類詩歌的關鍵

To

第2課時詩情——通詩“別”,明詩“規”,詩歌情感聚焦“九大類”

依據古詩歌的題材和表達的感情,大致可分為懷古詠史詩、托物言志詩、山水田園詩、

送別懷人詩、羈旅思鄉詩、邊塞征戰詩、即事(景)抒懷詩、干謁言志詩、吟詠畫作詩等九大

類別。掌握九大類別古詩歌的慣性寫法和內在規律,有利于從宏觀上把握詩意和情感。

(-)懷古詠史詩

歷覽古今通得失,觀景知人論興蓑

懷古詠史詩往往將史實與現實相結合,通過對歷史事件的陳述、歷史人物的議論、歷史

陳跡的描繪,諷刺當朝統治的黑暗,或抒發個人的滄桑之感,有懷古惜今、借古諷今、借古

喻今、借古傷今的作用。

[對接教材]如《念奴嬌?赤壁懷古》(蘇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辛棄疾)、《山

坡羊?潼關懷古》(張養浩)。

[通性歸納]

常見

標題中往往有詠史、懷古、登某古跡有懷、古跡、古人名等字眼。

標題

①前代的都城:咸陽、長安、金陵、姑蘇、洛陽、汴京。②發生重大事件的

地點:驪山、赤壁、新亭、隋堤、馬嵬、華清宮、淮水。③歷代帝王與名人

常見

的故居、陵墓、祠廟、烏衣巷、湘妃祠、烏江亭、陳琳墓、李白墳。④特定

意象

的歷史朝代(時期):六朝、吳國、隋代、安史之亂、后蜀等。⑤其他:吳鉤、

《后庭花》。

①針對歷史人物或事件,發表自己的觀點或看法。②緬懷前賢,表達敬仰或

常見

惋惜之情;類比古人,寄托傷感或哀思。③借論古之得失,托古諷今,憂國

情感

憂民。

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②對比手法,描寫眼前衰敗、荒涼的景象,與歷史

常用

上的繁華興盛形成鮮明的對比。③化用典故,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傷或對國

技法

事的諷喻。④襯托,作者往往臨古跡而抒懷,以悲景襯悲情。

語言

或雄渾壯闊,或含蓄沉郁。

特點

[通法點撥]

1.弄清史實

題材具有很強的歷史性,首先就要對詩歌所涉及的史實和人物有一定的了解。當然,詩

歌的注釋,有時也能很好地幫我們完成這一步。

2.體會意圖

詩人創作一定有現實的原因,也會有其創作目的。如杜甫就經歷了安史之亂等社會動蕩,

有家難歸,國家堪憂。因此,他的詩作多寫百姓之苦以及社會之黑暗等,其創作意圖就很容

易捕捉到。

[即時體驗]

1.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1)?⑵題。

酹江月

秋夕興元使院作?,用東坡赤壁韻

胡世將

神州沉陸,問誰是、一范一韓人物久北望長安應不見,拋卻關西半壁。塞馬晨嘶,胡

笳夕弓I,贏得頭如雪。三秦往事,只數漢家三杰?。

試看百二山河,奈君門萬里,六師不發。間外?何人,回首處、鐵騎干群都滅。拜將臺

欹⑥,懷賢閣杳,空指沖冠發。闌干拍遍,獨對中天明月。

[注]①興元:地名,今陜西漢中市,南宋時為宋金對壘前線。作者曾任川陜宣撫使。

②一范一韓人物:指北宋抗擊西夏、鞏固西北邊防的范仲淹與韓琦。③漢家三杰:指輔助劉

邦奪取天下的張良、蕭何、韓信。④閭(ktin)外:指統兵在外。⑤拜將臺:傳說劉邦在此拜

韓信為將。下文中的懷賢閣是為紀念諸葛亮而建的。欹(qD,傾斜。

(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神州沉陸,問誰是、一范一韓人物”說明隨著時間的推移,當年為國建功的名將

已逐漸被人們淡忘。

B.“北望長安應不見,拋卻關西半壁”寫出現在缺少可以抵御外侮的名將,國家半壁

江山已淪入敵手。

C.“試看百二山河,奈君門萬里,六師不發”,詞人對朝廷軟弱避戰、不積極保衛河

山的做法表示痛惜。

D.詞中“三秦往事,只數漢家三杰”一句,借古人之事,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對建功立

業的渴望。

解析:選AA項,“當年為國建功的名將已逐漸被人們淡忘”說法錯誤,詞人對他

們無比仰慕與懷念。

(2)“塞馬晨嘶,胡笳夕引”和“拜將臺欹,懷賢閣杳”是詞作中兩組對仗的句子,請任

選一組從情景關系的角度分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詞為感時而發,指斥和議之非,期待真有抱負才能的報國之士實現恢復大業。

“塞馬晨嘶,胡笳夕弓I”兩句,有西北戰場特有的邊塞氣氛。拜將臺與懷賢閣一“欹”一

“杳”,是暗寓“時無英雄”之慨。

參考答案:(示例一)''塞馬晨嘶,胡笳夕引”寫出了邊塞軍情緊張,敵人兵臨城下,大

戰一觸即發的緊張場景,暗示了作者此時面對緊張局勢內心的焦急,與下文”贏得頭如雪”

的無奈形成了對比。

(示例二)“拜將臺欹,懷賢閣杳”寫出了古跡毀塌湮沒,勾勒出一幅蒼涼的景色。暗指

英雄人物及他們的豪情業績一去不復返,表達了作者對英雄人物的追思和對現實的無奈與失

望之情。

[白話詩歌]

我神州大地淪喪,問誰會成為范仲淹、韓琦式的人物來保家衛國。北望中原已失,連函

谷關以西的大半土地也拋棄了。在邊塞,我清晨騎著嘶鳴的馬出營,晚上伴著胡笳聲宿營,

所贏得的不過是滿頭的白發。收復“三秦”,只有漢初三杰再世了。

關中易守難攻,怎奈朝廷遠遁萬里之外,又不肯發兵。主張和議的人誰還記得邊關的恥

辱,諸路兵馬都幾乎被滅。拜將臺歪在一邊,懷賢閣不見蹤影,我怒發沖冠又有何用。拍遍

欄桿,只能獨自仰望天空中的明月。

(-)托物言志詩

繪盡天下萬物態,寄寓世間感慨情

托物言志詩是借吟詠自然景物或社會事物,來表達思想感情的詩歌。所詠之“物”往往

是作者的自況,與詩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

托物言志詩有三種:一是借物以自況,表達自己的志向節操、理想追求、經歷處境,這樣的

詠物詩均是托物言志;二是借物表達對他人他事的看法,是借物抒懷;三是借物來說明一個

道理,是借物寓理。

[對接教材]如《詠柳》(賀知章)、《卜算子?詠梅》(陸游)、《石灰吟》(于謙)、《望岳》(杜

甫)。

[通性歸納]

常見

或以所詠之物為詩名,或以“詠某物”“題某物”“某物吟”等為題目。

標題

常見詠物詩的對象一般是單純的某物(松竹梅蘭、蟲魚鳥獸),著重對所詠之物的特征、

意象功能進行刻畫,或者著重對所詠之物的某一內蘊、精神進行吟詠。

①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負,或實現個人理想,或報效國家。②寄寓高尚的節操,或

常見

表達懷才不遇與命途多舛的傷感,或抒發年華易逝與理想破滅的哀愁。③托物諷

情感

世,或憂國憂民,或感時傷世,或憤世嫉俗,或針硬時弊,或冷嘲熱諷。

常用①從描寫方法看,主要是正面描寫(繪形繪色)與側面烘托。②從表現手法看,主

技法要是比喻(比況)、象征、擬人和對比。③從抒情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

語言

含蓄隱喻

特點

[通法點撥]

1.抓住“物”的形象特征

從具體描寫物象的詩句入手,從物象的顏色、氣味、聲音、動作、形態等特征出發,挖

掘出物象的個性氣質、精神品質等。

2.理解“物”寄托的思想情感

一般來說,詠物詩中寄托的思想情感往往跟詩人的經歷遭際、情趣愛好、人生態度、生

活作風、價值取向等有關系,賞析時要注意結合這幾點進行。

[即時體驗]

2.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⑴?⑵題。

題小松

李商隱

憐君孤秀植庭中,細葉輕陰滿座風。

桃李盛時雖寂寞,雪霜多后始青蔥。

一年幾變枯榮事,百尺方資①柱石功。

為謝西園②車馬客,定悲搖落盡成空。

[注]①方資:正可用來。②西園:西晉石崇的園林別里金谷園,當時達官貴人們經常

游聚于此。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孤秀”表現了小松雖然孤獨,遭受冷落,卻能以其細葉輕陰獨秀青蔥,展示出自

己獨具魅力的形象。

B.小松要長到百尺,成為棟梁之材,就必須具有耐得住寂寞,經歷許多次的枯榮變化,

經受炎暑風霜的精神。

C.運用對比襯托是這首詩的特色。與桃李之盛對比來表現小松的“孤秀”,以霜雪嚴

寒來襯托小松的堅強挺拔。

D.全篇雖未著一“松”字,卻在字里行間處處凸顯出小松的形象,運用托物言志的手

法,寫出了小松的品格和精神。

解析:選B“小松要長到百尺……經歷許多次的枯榮變化”錯誤。“一年幾變枯榮

事”,百花雖盛,但好景不長,花開花落。經歷枯榮變化的不是小松,而是桃李。以桃李的

“枯榮事”來襯托小松的“柱石功”。

(2)詩歌中,“桃李”和“西園車馬客”有怎樣的象征意義?詩人對他們的態度分別是怎

樣的?

答:

解析:“桃李盛時雖寂寞,雪霜多后始青蔥”,桃李爭芳吐艷時你雖然默默無聞,霜雪

降下后方顯得那么郁郁蔥蔥。用桃李象征短赫一時的權貴。詩人更欣賞的是在那霜雪凜冽的

嚴冬,非但沒有枯黃,倒愈顯得郁郁蔥蔥的小松,詩人對“桃李”表達出嘲諷挖苦之情。“為

謝西園車馬客”,結合注釋內容“西園:西晉石崇的園林別墅金谷園,當時達官貴人們經常

游聚于此”分析,用“西園車馬客”象征對權貴趨炎附勢之徒,詩人對那些不知“憐”松、

只會賞花的''西園車馬客”說:“等到雪飛霜落的季節,百花紛紛凋零,你們將感到悲哀失

望了。”詩人對他們表達了深深的不滿。

參考答案:詩人運用象征手法,用“桃李”象征恒赫一時的權貴,詩人對他們表達出嘲

諷挖苦之情;用“西園車馬客”象征對權貴趨炎附勢之徒,詩人對他們表達了深深的不滿。

[白話詩歌]

我喜愛這庭院中俊秀獨立的小松,枝葉細小樹蔭輕淡帶來滿座清風。

桃李爭芳吐艷時你雖然默默無聞,霜雪降下后方顯得那么郁郁蔥蔥。

草木在一年內有幾次枯榮的變化,小松長到百尺便有了棟梁的功用。

替我告訴乘車去西園游賞的人們,定會悲嘆那園中花草已凋零一空。

(三)山水田園詩

山光水色養性靈,登山觀海總溢精

山水詩,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觀為主要描寫對象的詩歌;田園詩,是指歌詠田園生活的詩

歌,大多以農村的景物和農民、牧人、漁父等的勞動為題材。我國山水田園詩源遠流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