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模擬試卷分類匯編文言文閱讀專題-3_第1頁
高考語文模擬試卷分類匯編文言文閱讀專題-3_第2頁
高考語文模擬試卷分類匯編文言文閱讀專題-3_第3頁
高考語文模擬試卷分類匯編文言文閱讀專題-3_第4頁
高考語文模擬試卷分類匯編文言文閱讀專題-3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浙江省各地區2009屆高三期末語文卷精編

-文言文閱讀專題

(浙江省溫州十校2008/2009學年度高三期末調研考試)

(一)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19題。(18分)

盲者說

清-戴名世

里中有盲童,操日者①術,善鼓琴。鄰有某生,召而吊之曰:“子年幾何矣?”曰:“年

十不矣。”“以何時而眇?”曰:“三歲耳。”“然則子之盲也月十二年矣!昏昏然而行.

冥冥焉而趨。不知天地之大,日月之光,山川之流峙,容貌之妍丑,宮室之宏麗,無乃

甚可悲矣乎?吾方以為吊也!”

盲者笑曰:“若子所言,是第知盲者為盲,而不知不盲者之盡盲也。夫盲者曷嘗盲哉?

吾目雖不見,而四肢百體均自若也,以目無妄動焉。其于人也,聞其音而知其姓氏;審其語

而知其是非。其行也,度其平陂以為步之疾徐,而亦無顛危之忌。入其所精業,而不疲其神

于不急之務,不用其力于無益之為,出則售其術以飽其腹。如是者久而習之,吾無病于目之

不見也。今夫世之人,喜為非禮之貌,好為無用之觀。事至而不能見,見而不能遠:賢愚之

品不能辨,邪止在前不能擇,利害之來不能審,治乩之故不能識;詩書之陳于前,事物之接

于后,終日睹之而不得其意,倒行逆施,依依焉蹶且蹶而不之悟,卒蹈于羅網、入于陷阱者

往往而是。夫天之愛人甚矣,于之以運動知識之具,而人失其所以予之之意,輒假之以陷溺

其身者,豈獨目哉!吾將謂昏昏然而行,冥冥然而趨,天下其雄非盲也?盲者獨余耶?余方

且睥睨顧盼,謂彼等者不足辱吾之?瞬也。乃子不自悲而悲我,不自吊而吊我!吾方轉而為

子悲為子吊也。”

某生無以答。間詣余言,余聞而異之,F1:“占者替②、史教誨,師箴,腰賦,朦誦,

若晉之師曠、鄭之師慧是也。茲之宣者,獨非其倫耶?”為記其語,庶使覽之者知所愧焉。

【注】①日者:占卜。②瞽:“瞽”即太師,掌管音樂,一般都由盲人充任,故稱“瞽工

15.下列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項是

A.審其語而知其是非審:判斷,辨別

B.而亦無顛危之患危:危險,禍害

C.間詣余言詣:拜訪,探問

D.若子所言,是第知盲者為盲第:只,僅止

16.下列加點虛詞用法和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A.天下塞誰非盲也玨孰能譏之乎

B.出則售其術多飽其腹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

C.而不知不盲者書盡盲也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

D.聞其音而知其姓氏故不戰巾強弱勝負已判矣

17.下列句子中與“背負青天而莫之天闋者”的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A.而不疲其神于不急之務B.吾無病于目之不見也

C.保帳焉蹶且蹶而不之悟D.邪正在前不能釋

18.下列對本文分析判斷錯誤的一項是

A.盲者說聞音知姓氏,審語知是非,目的在強調觀察世界應該舉一反三,學會推理。

B.盲者說,看世人一眼都是對他自己的一種侮辱,這表現了作者強烈的憤世嫉俗之情。

C.文中說的艘、朦都是指盲人樂師。在古代,這些盲人樂師負有誦詩訓導的任務,而師

曠、師慧則是他們中的突出代表。

D.本文借盲者之言,諷刺世俗賢愚不辨、利害不審、倒行逆施、腐敗墮落而不能自

可作寓言讀,也可作雜文讀。

19.翻譯(6分)

①乃子不自悲而悲我,不自吊而吊我!(3分)

②為記其語,庶使覽之者知所愧焉。(3分)

15.B(B危:跌倒,與“顛”同義。)

16.A(A.都是表反問語氣:B.表目的的連詞:表憑借的介詞C.主謂之間;動詞“到”

D.順承連詞:轉折連詞)

17.C(C項是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賓語前置,與例句同。)

18.A(“觀察世界應該舉一反三,學會推理”并非盲者說這句話的目的。)

19.①您不替自己悲哀卻為我悲哀,不安慰自己卻安慰我!

②因此我記下他的話,希望使看到的人能感到心有所愧。

文言文譯文:

鄉里有個百人少年,從事占卜職業,(他)善于彈琴。鄰居某人,招呼并安慰他道:“您

年齡多少啊?"(回答)說:“生紀十五歲了。”“從什么時候失明的啊?"(回答)說:‘‘三歲。”

“那么您這失明就十二年啦!昏昏然行走,黑忽忽朝前趕。不知道天地的大、日月的光、山

高水流、容貌美丑、宮殿的宏偉壯麗,豈不是非常可悲的嗎?我因為這才安慰你啊!”

盲人笑著說:“如您所言,這是只知盲人的盲,卻不知不暗的人全都是瞎子啊。盲人何

嘗就盲啊?我眼睛雖看不見,四肢和身體各個部位都(行動)芻如啊,因為眼睛不亂動啊。

對于人來說,聽他的聲音就知道他的姓氏;琢磨他的話知道他的對與錯。(我)行走(時),

判斷道路的平陡來決定走的快慢.也沒有摔跤的憂患.進入白己所精通的職、1九不計自己精

神在不急的事務中疲勞,不在沒有益處的事上使用自己的力氣,出外就推銷自己的技能用來

養飽自己的肚子。如此這般久了就成習慣了,我對眼睛看不見并不感到煩惱。當今(這)世

上的人,喜歡作不合禮教的妝扮,喜歡做無用的觀看。事情來臨了卻看不見,看見了又無法

遠離(它);賢明蠢笨的品質不能辨別:邪惡端正在面前不能分辨:利害(沖突)來了不能

審時度勢;治理和動亂的緣故不能識別:詩書擺在面前,(現實)事物跟著(身)后,終日

看到它們卻不得其要領,倒行逆施,(昏昏然)無所適從地絆倒跌倒卻不知道覺悟:最終跳

進羅網、跌入陷阱的人比比皆是。老天已經夠偏愛人的了,給予人們運動認識的器官,而人

們卻失去了老天爺給那些本能給人們的本意。動不動就用這些本能來陷自身于被動的,難道

只是眼睛嗎!我要說昏昏然行走,黑忽忽朝前趕(的人),天下諾不睹啊?瞎的人只有我嗎?

我正輕蔑地顧盼,說你等不夠資格有辱我(的眼睛)看上一眼的。您不替自己悲哀卻為你等

哀,不安慰自己卻安慰我!我正轉而為您悲要安慰您啊J

(鄰居)某人沒有(言辭)來作答。他閑暇時來拜訪我,講了盲者的那段話。我聽了之

后感到驚異,說:“古代由盲人擔任的樂官和太史負責諷諫教化,少師進獻箴言,盲人樂師

朗誦詩歌,像晉國的師曠和鄭國的師慧就是這種人。這個百者,難道不是那一類人嗎?”因

此我記下他的話,希望使看到的人能感到心有所愧。

三、古代詩文閱讀(34分,其中選擇題每小題3分)

(浙江省杭州市2008/2009學年度高三期末調研考試)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題。(18分)

蕭穎士,宇茂挺,梁鄱陽王恢七世孫。穎士四歲屬文,十歲補太學生。現書一覽即誦,

通百家譜系、書籀學。開元二十三年,舉進士,對策第一。父旻,以莒丞抵罪,穎上往訴于

府佐張惟一,惟一曰:“旻有佳兒,吾以旻獲譴不憾。”

天寶初,穎士補秘書正字。于時裴稚卿、席士、張均皆先進,器其材,與鈞禮,由是名

播天下。宰相李林甫欲見之,潁士方父喪,不詣。林甫嘗至故人舍邀穎士,穎士前往,哭門

內以待,林甫不得已,前吊乃去。怒其不下已,調廣陵參軍事,穎士急中不能堪,作《伐櫻

桃樹賦》以譏林甫云。史官韋述存穎士自代,召詬史館待制,穎士來傳詣京師。而林南萬威

福自擅,潁士遂不屈,愈見疾,俄兔官。林甫死,更調河南府參軍事。

安祿山寵遲,潁士陰語柳并日:“一人負寵而驕,亂不久矣。東京其先陷乎!”已而祿

山反,潁士往見河南采訪使郭納,言御守計,納忽不用,嘆日:“肉食者兒戲御劇賊,難矣

哉!”節度使源清辟學書,賊攻囊陽,欲退保江陵,穎士說曰:“官兵守潼關,財用急,必

待江、淮轉餉乃足,餉道由漢、沔,則爰陽乃今天下喉襟,一日不守,則大事去矣。且列郡

數十,人百萬,訓兵攘寇,社稷之功也。“浦乃按甲不出。亦會祿山死,賊解去。

穎士樂聞人基,以推引后進為己任,如李陽、李幼卿等數十人,由獎目,皆為名士。天

下推知人,稱蕭功曾。嘗兄事元德秀,而友殷寅、顏真卿。嘗與(李)華、(陸)據游洛龍門,

讀路旁碑,潁士即誦,華再閱,據三乃能盡記°聞者饋三■人才高下,此共分也“

(選自《新唐書?蕭穎上傳》有刪改)

17.對下列句子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以莒丞羊等抵罪:犯罪

B.怒其不下己下:謙恭待人

c.肉食者兒戲御劇般劇賊:勢力強大的賊寇

D.而發股寅、顏真卿友:友善

18?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A.吾以旻獲譴不憾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B.穎士往訴于府佐張惟一又雜植蘭桂竹木干庭

c.一日不守,則大事去矣則其負大舟也無力

D.泊印按甲不出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19.下列各句括號中補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確的一項是

A?(林甫)怒其不下己B.(朝廷)召詣史館待制

c?納忽不用,(穎士)嘆曰I).賊攻襄陽,(賊)欲退保江陵

20?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蕭穎士聰敏異常,四歲能文,十歲被錄取為太學生。后來與朋友游覽洛陽龍門,看

路旁碑文,他讀--遍即能成誦,記憶力明顯高出他人。

B?宰相李林甫想見蕭穎士,被簫穎士以守父喪為由拒絕:后來李林甫邀蕭穎士到一朋

友家見面,蕭穎士前往卻“哭門內以待”,可見他處事機智得體。

c?蕭穎士對柳并說“胡人恃寵而驕,亂不久矣”,這表現出他具有高度的敏感性;而

蕭穎十對源汨說的一番話,則充分顯示了他的軍事才能。

D?蕭穎士天資聰穎,為人剛直,才能卓著,頗受“先進”的賞識。但也因為他的傲氣

和不屈。使得他連連遭貶,為此他痛悔不已。

21?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6分)

①于時裴耀卿、席豫、張均皆先進,器其材,與鈞禮,由是名播天下。

②胡人負寵而驕,亂不久矣。東京其先陷乎!

(-)(18分)

17.D18.B19.D20.D

21.①這時,裴耀卿、席豫、張均都是前輩,器重簫穎士的才干,以平等之

禮相待,從此蕭穎士名揚天下。

②胡人得寵驕傲,不久就會作亂,洛陽也許要先陷入賊手。(6分,各3

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浙江省寧波市2008/2009學年度高三期末調研考試)

(一)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17—21題。(18分)

向敏中,字常之,開封人。父璃,仕漢符離令。性嚴毅,惟敏中一子,躬自教督,不假

顏色。嘗謂其母曰:“大吾門者,此兒也。”及冠,繼丁內外多,能刻厲自立,有大志,不屑

貧宴。太平興國五年進士,任右贊善大夫,后命為樞密直學士.

時通進、銀臺司主出納書奏,領于樞密悅,頗多壅遇,或至漏失。敏中具奏其事,恐遠

方有失事機,靖習置■局,命官專蒞,校若簿籍,詔命敏中與詠鎖其局。太宗欲大任敏中,當

途者忌之。會有言敏中在法寺時,皇甫依監無為軍榷務①,學賄敗,發書歷詣朝貴求為末減,

敏中亦受之。事下御史,按實,嘗有書及門,敏中睹其名,不啟封遣去。,摘得侃私僮詰之,

云其書尋納筒中,瘞臨江傳舍。馳驛掘得,封題如故。太宗大驚異。時西北用兵樞機之任專

主謀議敏中明辨有才喀,遇事敏速。

其宗即位,命敬中為鄢延路緣邊安撫使,俄還京兆。是冬,真宗幸懣淵,賜敏中密詔,

盡付西鄙,許便宜從事。敏中得詔藏之.視政如常日。會大儺,有告禁卒欲倚儺為亂者,敏

中密使意兵被甲伏龐下幕中。明日,盡召其僚兵官,道酒縱回,無一人預知者。命儺入,先

馳-聘于中門外,后召至階,敏中振袂一揮,伏出,盡擒之,果各懷短刃,即席斬焉。既尋其

尸,以灰沙掃庭,張樂宴飲,坐客皆股栗,邊藩遂安。

天禧初,進右仆射兼門下侍郎,監修國史。是日,翰林學士李宗詩當對,帝曰:“朕自

即位,未嘗除仆射,今命敬中,此殊命也,敏中應甚喜。”又日:“敬中今日賀客必多,卿往

觀之,勿言朕意也。”宗謗既至,敏中謝客,門闌寂然。宗謗與其親徑入,徐賀日:“今日聞

降麻力士大夫獎不歡慰相慶。”敬中但唯唯。又日:“自上即位,未嘗除端揆非勃德隆重,

眷倚殊越,何以至此。”敏中復唯唯。又歷陳前世為仆射者勛餞禮命之重,敏中亦唯唯,卒

無一言。既退,使人問庖中,今日有親賓飲宴否,亦無一人。明日,具以所見對。帝曰:“向

敏中大個官職3'

(節選自《宋史?向敏中傳》)

[注]①榷務:宋設立的管理貿易和稅收的機構。②降麻:唐宋任免將相。③端揆,指相位。

17.對卜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及冠,繼丁內外體憂:憂愁

加置局,命官專蒞利:另外

理其尸,以灰沙掃庭屏:隱藏

耐官職耐:勝任

18.卜.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A.以賄敗君子不以言舉人

于市門外徘徊干斗牛之間

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務其親徑入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

19.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都說明而敏中“有才略”的一組是

①能刻厲自立,有大志

②請別置局,命官專蒞,校其簿籍

③按實,嘗有書及門

④敏中得詔藏之,視政如常日

⑤敏中振袂一揮,伏出,盡擒之

⑥敏中謝客,門闌寂然

A.???B.①?⑤C.②??D.?@@

20.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向敏中是符離縣令向瑞之子,從小被父親嚴格教誨,成年后,胸有大志,甘于清貧,

刻苦學習,后應試中舉C

B.向敏中為官廉潔,不入濁流,太宗欲委以大任,有人控告他與貪官皇甫侃有牽連,經

查證,純屬無中生有。

C.向敏中富于謀略,得知有禁軍士兵想趁儺會作亂,他將計就計,部署士兵埋伏在廊下

的幕布中,伺機將儺人一網打盡。

D.向敏中被任命為仆射,接待翰林學士李宗謗時.,心知他是皇帝派來特意道賀的,連聲

諾諾,更顯對皇恩的感激之情。

21.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6分)

⑴俄捕得侃私僮詰之,云其書尋納筒中,瘞臨江傳舍。(3分)

⑵直宗幸浪淵,賜敏中密詔,盡付西鄱,許便宜從事。(3分)

(一)

17.A(居喪)

18.C(代詞:助詞,湊音節。A因為:B在;D介詞,和)

19.C(①有志向,③指御史查實,⑥待客之道)

20.D(“心知”和“更顯”“感激之情”錯,表現的是向敏中“寵辱不驚”的品格)

21.(1)不久抓住了皇甫侃的家臣(或家仆)查問他,說這封信接著就放在竹筒里,埋在江邊

的客舍旁。(“詰”“尋瘞”各0.5分)⑵宋真宗親臨渲淵,賜給向敏中秘密的詔書,把西

方邊境的事情都交給他,允許他相機處理。(“幸”“付”“鄙”“便宜從事(可斟酌情勢,不

拘條文,不須請示,自行處理)”各1分)

(浙江省五校2008/2009學年度高三聯考調研考試)

(一)文言文閱讀(21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題。

公孫鞅乃遂西入秦,國孝公寵臣景監以求見孝公。孝公既見衛鞅,語事良久,孝公時時

睡,弗聽。罷而孝公怒景監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景監以七衛鞅。衛鞅復見孝

公。公與語,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語數日不厭。景監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歡甚也.”

鞅日:“吾說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遠,吾不能待。「1.賢君者,各及其身顯名

天下,安能悒悒待數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強國之術說君,君大說之耳。然亦難以比

德于股周矣。”

孝公既用衛鞅,鞅欲變法,恐天下議己。衛鞅日:“疑行無名,疑事無功。是以圣人茍

可以朋國,不法其故;茍可以利民,不循其禮。”孝公曰:“善。”甘龍日:“不然。圣人

不易民而教,知者不變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勞而成功:緣法而治者,吏習而民安之。”衛

鞅日:“龍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學者溺干所聞。以此兩者居官守法可也,

非所與論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禮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賢者更禮,

不肖者拘焉。"杜摯日:“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無過,循禮無邪。”衛

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故湯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反古者不可非,

而循禮者不足冬。“孝公曰:“善。"以衛鞅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國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數。于?是太子犯法。衛鞅曰:“法石不

行,自上犯之。”將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具傅公子度,豌具師公孫賈。明

日,秦人皆趨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說,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于公戰,怯

于私斗,鄉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來言令便者,衛鞅曰“此皆亂化之民也”,盡遷之

于邊城。耳后民莫敢議令。

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發吏捕商君。商君亡至關下,欲

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無毀者坐之。”商君喟然嘆曰:“嗟

乎,為法之敝一至此哉!”。商君既復入秦,走商邑,與其徒屈發邑兵北出擊鄭。秦發兵攻

商君,殺之于鄭地池。泰惠工車裂商甘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滅商君?之家。

(選自《史記?商君列傳》,有刪節)

8.對下列句子加點詞語的解釋,不生砸的一項是

()

A.景監以寸衛鞅讓:責備B.子何以〒吾君中:選中

C.而循禮者不足多多:贊揚0.舍人無啰者坐之驗:憑證

9.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①因孝公寵臣景監以求見孝公②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B.①學者溺r所聞②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C.①法之不行,自上犯之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①丹后民莫敢議令②退論書策以舒"憤

10.下列各句括號中補出的省略成分,不W砸的一項是

()

A.公與(商鞅)語,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B.(圣人)茍可以利民,不循其禮

C.(孝公)以衛鞅為左庶長D.商君亡至關下,欲舍(之)客舍

1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表述,不氐砸的一項是

()

A.商鞅到了秦國后,以富國強兵的辦法勸說孝公,孝公特別高興,因為按照商鞅的辦法,

秦國就可以治

理得如同殷、周一樣好了。

B.孝公想依從商鞅而變法,但又怕天下人議論他,商鞅就對孝公說做事情不要猶豫不決,

還認為只要能

強國利民,圣人就不必沿用成法遵循舊制。

C.甘龍認為聰明的人不改變成法而治理國家,杜摯認為沒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能改變成法,

商鞅駁斥了這

些主張,得到了孝公的贊同。

D.因公子虔一班人的告發,商殃受到追捕,后來商鞅發動商邑的士兵攻擊鄭國以謀求生路

未能成功,

最終落了個被五馬分尸示眾的下.場。

12.(9分)

⑴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6分)

①且賢君者,各及其身顯名天下,安能悒悒待數十百年以成帝王乎?(3分)

②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國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干數。(3分)

⑵用斜線(/)給下面的文言文斷句。(3分)

齊人有欲得金者清旦被衣冠往鬻金者之所見人操金攫而奪之吏

搏而束縛之問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也對吏曰殊不見人徒見金耳

(二)《論語》閱讀(8分)

閱讀以下幾章文字,完成13—14題。

(1)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

廣而

無憾。”顏淵曰:“愿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愿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

友信

之,少者懷之。”

(2)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3)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J

(4)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人皆惡之,何如?”

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5)子曰:“鄉愿,德之賊也。”

13.第一章子路的話中有一個字是衍文。請指出哪一個字是衍文,并說明衍文現象產生的原

因。(2分)

衍文:

產生原因:

14.中庸,是儒家的道德標準,指做人處事守正不偏,無過不及。孔了?對中庸極為推崇,說:

“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但也有人認為孔子所說的中庸就是無原則的折衷主義。

請根據上述有關論述,作出你的判斷,并指出中庸之道的原則及現實意義。(6分)

(一)文言文閱讀(21分)

8.(3分)B(中意)

9.(3分)A(A通過。B介詞,表示被動;介詞,從……里。

C助詞,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代詞,這樣的事情。

D代詞,此:代詢,自己的.)

10.(3分)D(應為“于”)

11.(3分)A(“秦國就可以治理得如同殷、周一樣好了”不對,原文“然亦難以比德于殷

周矣”的意思是“然

而,這樣也就不能與殷、周的德行相媲美了”.〉

12.(9分)

(1)(6分)①何況賢明的國君,誰不希望自己在位的時候名揚天下,怎么能叫我悶悶

不樂等上幾十年、

幾百年才成就帝王大業呢?

②新法在民間施行了整一年,泰國老百姓到國都說新法不方便的人數以千計。

(2)(3分)齊人有欲得金者/清旦被衣冠/往常金者之所/見人操金/攫而奪之/更持

而束縛之/

問日/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也/對吏日/殊不見人/徒見金耳

(二)《論語》閱讀(8分)

13.較。傳抄刻印過程中誤增了文字。)

14.孔子的中席之道不是無原則的折衷主義。孔子說“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做到正確地喜愛

人、厭惡人”,又說“不講是非的好好先生,是道德的破壞者”,可以看出,孔子是有愛

憎、講是非的人,而愛憎是非的原則(標準)就是仁德,中庸之道不加偏離仁德,印社

會公正。今天我們講中庸之道有助于社會穩定、有助于建諛和諧社會。要點:運用所給

材料做出分析,(2分)韭出孔子的中庸之道的原則就是要濟求仁德,也就是社會公正。

(2分)中庸之道有助于建設和諧社會。(2分)

參考譯文

他就西去秦國,依靠孝公的寵臣姓景的太監求見孝公。孝公召見衛鞅,讓他說了很長時

間的國家大事,孝公一邊聽一邊打睡睡,一點也聽不進去。事后孝公遷怒景監說:“你的客

人是大言欺人的家伙,這種人怎么能任用呢!”景監又用孝公的話責備衛鞅。于是衛鞅又見

到了孝公,孝公跟他談得非常投機,不知不覺地在墊席上向前移動膝蓋,談了好幾天都不覺

得厭倦。景監說:“您憑什么能合上大王的心意呢?我們國君高興極了。”衛鞅回答說:“我

勸大王采用帝王治國的辦法,建立夏、兩、周那樣的盛世,可是大王說:'時間太長了,我

不能等,何況賢明的國君,誰不希望自己在位的時候名揚天下,怎么能叫我悶悶不樂地等上

幾十年、幾百年才成就帝王大業呢?'所以,我用富國強兵的辦法勸說他,他才特別高興。

然而,這樣也就不能與股、周的德行相媲美了。”

孝公任用衛鞅后不久,打算變更法度,又恐怕天下人議論自己。衛鞅說:“行動猶像不

決,就不會搞出名堂,辦事猶豫不決就不會成功。因此,圣人只要能夠使國家強盛,就不必

沿用舊的成法;只要能夠利于百姓,就不必遵循舊的禮制。”孝公說:“講得好。”甘龍說:

“不是這樣。圣人不改變民俗而施以教化,聰明的人不改變成法而治理國家。順應民風民俗

而施教化,不費力就能成功;沿襲成法而治理國家,官吏習慣而百姓安定。”衛鞅說:“甘

龍所說的,是世俗的說法啊。一般人安于舊有的習俗,而讀書人拘泥于書本上的見聞。這兩

種人奉公守法還可以,但不能和他們談論成法以外的改革。三代禮制不同而都能統一天下,

五伯法制不一而都能各霸一方。聰明的人制定法度,愚蠢的人被法度制約;賢能的人變更禮

制,尋常的人被禮制約束。”杜摯說:“沒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能改變成法;沒有十倍的功

效,就不能更換舊器。仿效成法沒有過失,遵循舊禮不會出偏差。“衛鞅說:“治理國家沒

有一成不變的辦法,有利于國家就不仿效舊法度。所以湯武不沿襲舊法度而能王天下,夏殷

不更換舊禮制而滅亡。反對舊法的人不能非難,而沿襲舊禮的人不值得贊揚。”孝公說:“講

得好。”于是任命衛鞅為左庶長,終于制定了變更成法的命令.

新法在民間施行了整一年,泰國老百姓到國都睨祈法不方史的人數以上計。正當這時,

太子觸犯了新法。衛鞅說:“新法不能順利推行,是因為上層人觸犯它。”將依新法處罰太

子。太子,是國君的繼承人,又不能施以刑罰,于是就處罰了監督他行為的老師公子虔,以

罷刑處罰了給他傳授知識的老師公孫賈。第二天,秦國人就都遵照新法執行了。新法推行了

十年,秦國百姓都非常高興,路上沒有人拾別人去的東西為己有,山林里也沒了盜賊,家家

富裕充足。人民勇于為國家打仗,不敢為私利爭斗,鄉村、城鎮社會秩序安定。當初說新法

不方便的秦國百姓又有來說法令方便的,衛鞅說:“這都是擾亂教化的人”,于是把他們全

部迂到邊藕去。此后,百姓再沒人敢議論新法了。

五個月之后,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公子虔一班人告發商君要造反,派人去逮捕商君。

商君逃跑到邊境關口,想住旅店。旅店的主人不知道他就是商君,說:“商君有令,住店的

人沒有證件店主要連帶判罪。“商君長長地嘆息說:“唉呀!制定新法的遺害竟然到了這樣

的地步!商君再回到秦國后,就潛逃到他的封地商邑,和他的部屬發動邑中的士兵,向北攻

擊鄭國謀求生路,秦國出兵攻打商君,把他殺死在鄭國龜池。秦惠王把商君五馬分尸示眾,

說:“不要像商鞅那樣謀反!”于是就誅滅了商君全家。

(浙江省桐廬中學2008/2009學年度高三聯考調研考試)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9題。(18分)

古人植卉木而有取義焉者,豈徒為玩好而已。故蘭取其芳,諼草取其忘憂,蓮取其出污

而不染。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環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勵,或以之懲志而

自警,進德修業,于是乎有裨焉。

會稽黃中立,好植竹,取其節也,故為亭竹間,而名之曰"尚節之率”,以為讀書游藝

之所,澹乎無營乎外之心也。予觀而喜之。

夫竹之為物,柔體而虛中,婉婉焉而不為風雨摧折者,以其有節也。至于涉寒暑,蒙霜

雪,而柯不改,葉不易,色蒼蒼而不變,有似乎臨大節而不可奪之君子。信乎,有諸中,形

于外,為能踐其形也。然則以節言竹,復何以尚之哉!

世衰道微,能以節立身者鮮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節立志,是誠有大過人者,吾乂

安得不喜之哉!

夫節之時義,大易①備矣;無庸外而求也。草木之節,實枝葉之所生,氣之所聚,筋脈

所湊。故得其中和,則暢茂條達,而為美植;反之,則為瞞液,為瘦腫,為梭屈,而以害其

生矣。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謂之節:節者,陰陽寒暑轉移之機也。人道有變,其行乃見:

節也者,人之所難處也,于是乎有中焉。故讓國,大節也,在泰伯則是,在季子則非:守死,

大節也,在子思則宜,在曾子則過。必有義焉,不可膠也。擇之不精,處之不當,則不為暢

茂條達,而為瞞液、瘦腫、程屈矣,不亦遠哉?

傳午I:“行前定,則不困不平居而講之,他日處之裕如也。然則中立之取諸竹以名其亭,

而又與吾徒游,豈茍然哉?(<<尚節亭記〉劉基1

【注】①大易:指《易經人②傳:在此指《禮記?中庸》的注。

15、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夫節之時義,大易備矣備:很充分B.故辿國,大節也讓:辭讓

C.能以節立身者絆矣鮮:很少D.或以之中德而自勵比:比較

16、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豈便為玩好而已而又與吾彼游

B.婉婉焉?不為風雨摧折者蓮取其出污巾不染

C.人道有變,其節〃見至東城,口有二十八騎

D.佩以玉,環以象然則中立之取諸竹以名其亭

】7、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其中“節”字含義完全相同的一組是()

①草木之節,實枝葉之所生②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謂之節

③節者,陰陽寒暑轉移之機也④人道有變,其節乃見

⑤節也者,人之所難處也⑥故讓國,大節也

⑦好植竹,取其節也⑧婉婉焉而不為風雨摧折者,以其有節也

①⑦⑧B.②③⑤C.?@?D.④⑤⑧

18、下列各項對文意的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古人栽種花草樹木是想從中獲得深義的,不僅僅是好玩,所以有的人拿它來比擬美

好的德行而借以自勉,有的人拿它來懲戒不良的想法而借以自警;這樣做,在提高

道德修養方面是有好處的。

B.世風衰敗,道德淪喪,能夠憑借節操立身的人很少了。會稽黃中立能以''尚節之亭”

明志,這的確具有大大超過常人的地方。

C.泰伯、子思能守大節,而同樣的事,季子、曾子卻不能做到適宜,所以節操對人來

說是很難表現到恰到好處的,要看怎樣才能合乎義,不可固執。

D.《禮記?中庸》認為黃中立取竹的含義來為他的亭子命名,又和劉基這些人交游,恰

好說明,為人在世在做事前預先計劃的必要性。

19、翻譯上文中劃線的句子。(6分)

①人道有變,其節乃見:節也者,人之所難處也,于是乎有中焉。(3分)

譯文:

②傳口:”行前定,則不困。”平居而講之,他口處之裕如也.(3分)

譯文:

15、D(比擬)16、B(A、副詞,只,僅僅/代詞,這些人B、連詞,卻C、連詞,

就/才_

D、介詞,用/目的連同,來)17、C(@@③⑧中“節”取實義,④⑤?中“節”取虛

義,⑦二者兼而有之)18、D(是《禮記?中庸》的注書上說的,不是“《禮記?中庸》認為“

的)_

19、①在人生旅途中遭到變故,人的節操就會顯露出來;所謂節操,是人很難表現得恰到好

處的,于是有了中庸的(標準)。②《禮記?中庸》的注書上說:“在做事前預先計戈IJ好,

就不致發生困惑。”平日有所研究,一旦遇到事,處理起來就應對自如了。

(浙江省杭十四中2008/2009學年度高三聯考調研考試)

三.閱讀下面幾段文言文,完成8—13題。(19分)

子貢日:“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日:”《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蜴也,始可與言《詩》

己矣,告諸往而知來者。“(1?15)

子受問日:"‘巧笑借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后素。”

曰:“禮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3?8)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

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

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11?22)

8.下列加點字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美目吩兮黑白分明

B.素以為綱兮色彩繁盛的樣子

C.由也韭人倍

1).始可與言《詩》已矣參與

9.對卜.列加點詞的分析,正詢的一項是(3分)

①告諸往而知來者②聞斯行詢

③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④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A.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不同B.①與②不同,③與④相同

C.①與②相同,③與④相同I).①與②不同,③與④不同

10.翻譯文段中劃線句子(4分)

①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

②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11.請用文段一中的語句涯砸回答,孔子認為完善修養的理想境界是什么?(3分)

12.文段二中孔子發出“起予者商也”的感嘆,文段三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貫穿于教育實踐的

一個具體事例,請分別用一個成語概括從中所體現的孔子教育總想。(3分)

13.請用斜線(/)給下列短文劃線的部分斷句。(3分)

R公孫朝①問于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于?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

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注釋:①公孫朝:衛

國大夫。

8.D9.D

10.①貧窮卻不諂媚,富有卻不驕橫,怎么樣?

②怎么能聽到就去做呢?

11.貧而樂,富而好禮

12.教學相長、因材施教

13.文武之道/未墜于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

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浙江省2008/2009學年度高三聯考期末模擬考試)

(二)文言文練習(22分)

金圣嘆先生傳

先生金姓,采名,若采字,吳縣諸生也。為人佃儻高奇,俯視一切。好飲酒,善衡文評

書,議論皆發前人所未發。時有以講學聞者,先生輒起而排①之,于所居貫華堂設高座,召

徒講經,經名《圣自覺三昧》,稿本自攜自閱,秘不示人。每升座開講,聲音宏亮,顧吩偉

然。凡一切經史子集、芟疏訓詁,與夫釋道內外諸典,以及稗官野史、九葬八蠻之所記栽,

無不供其齒頰,縱橫顛倒,一以貫之,毫無剩義。座下緇白四眾,頂禮膜拜,嘆未曾有,先

生則撫學自豪,雖向時講學者聞之,攢眉浩嘆,不顧也。

生平與王斫山交最善。研山固俠者流,一日以千金與先生,日:“君以此權子母②,母

后仍歸我,子則為君助燈火,可乎?”先生應諾,甫越月,已揮霍殆盡,乃語斫山日:“此

物在君家,適增守財奴名,吾已為君遣之矣。“盾尸山一笑置之。

鼎革③后,絕意仕進,更名人瑞,字圣嘆,除朋從談笑外,惟兀坐貫華堂中,讀書著述

為務。或問“圣嘆”二字何義,先生曰:”《論語》有兩'喟然嘆曰',在顏淵為嘆圣,在與

點為圣嘆。予其為點之流亞歟!”所評《離驍》、《南華》、《史記》、杜詩、《西廂》、《水滸》,

以次序定為“六才子書”,俱別出手眼。尤喜講《易》,“乾”、“坤”兩卦,多至十萬余言。

其余評論尚多,茲行世者,狼《西廂》、《水滸》、《唐詩》、制藝、《唱經堂雜評》諸刻本。

先生歿,效先生所評書,如長洲毛序始、徐而庵,武進吳見思、許庶庵為最著,至今學

者稱焉O

曲江廖燕日予讀先生所浮諸書領異標新返出意表覺千百年來至此始開生面嗚呼何其賢

哉雖雁慘禍而非其罪君子傷之。予過吳門,訪先生故居,而莫知其處,因為詩吊之,并傳其

略如此云。

注:①排:批駁。②權子母:“子”為利息,“母”為本金,“極子母”意為借貸生息。③鼎

革:指明清易代。

12.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一以貫之貫穿

B.雖向時講學者聞之,攢眉浩嘆,不顧也考慮

C.吾已為君遣之矣遣返

D.因為詩吊之悼念

13.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

A.①在顏淵為嘆圣②予其為點之流亞歟

B.①一E以千金與先生②以次序定為“六才子書”

C.①先生輒起而排之②而莫知其處

D.①無不供其齒頰②其余評論尚多

“倜儻高奇,俯視一切”的言行的一項是(3分)

A.時有以講學聞者,先生輒起而排之。B.座下緇白四眾,頂禮膜拜,嘆未曾有。

C.先生則撫掌自豪,雖向時講學者聞之,攢眉浩嘆,不顧也。

D.先生應諾,甫越月,已揮霍殆盡。

15.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金圣嘆講經時,所在的東西全都來自自己的稿本,所用的稿本從來不給人看。

B.金圣嘆為人豪爽,不到一個月,就將王斫山給他用以補貼家用的千金花費干凈。

C.明清易代后,金圣嘆絕意仕進,更改名字,表現出了古代士人常有的氣節。

D.作者經過吳縣家門,拜訪了金圣嘆的故居,并寫詩作傳來憑吊金圣嘆。

16.斷句和翻譯。(10分)

(1)用“|”給文言文閱讀材料最后一個自然段的劃線部分斷句。(4分)

曲江廖燕曰予讀先生所評諸書領異標新迥出意表覺千百年來

至此始開生面嗚呼何其賢哉雖罹慘禍而非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