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三農領域農業資源規劃手冊TOC\o"1-2"\h\u20916第一章:農業資源概述 2279411.1 2204401.1.1農業資源的定義 2304301.1.2農業資源的分類 325261.1.3農業資源的重要性 362261.1.4農業資源現狀 3142201.1.5農業資源規劃的原則 4223481.1.6農業資源規劃的方法 410286第二章:土地資源規劃 4276021.1.7土地資源的定義與特點 4271291.1.8土地資源的分類 542251.1.9土地資源的重要性 513791.1.10土地利用規劃的目的與原則 5191951.1.11土地利用規劃的主要內容 5134191.1.12土地利用優化措施 552791.1.13土地資源保護 6319731.1.14土地資源治理 620001第三章:水資源規劃 636411.1.15水資源定義及分類 6319291.1.16水資源分布特點 616131.1.17水資源的重要性 615451.1.18水資源利用 777761.1.19水資源保護 720211.1.20水資源規劃 720861.1.21水資源管理 75024第四章:氣候資源規劃 7175151.1.22定義與內涵 742431.1.23氣候資源特點 8184211.1.24氣候資源利用 8266051.1.25氣候資源保護 8103901.1.26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8276771.1.27氣候變化對農業生態環境的影響 97032第五章:生物資源規劃 9164531.1.28生物資源的定義與分類 959381.1.29生物資源的特點 9267831.1.30生物資源的重要性 9161721.1.31生物多樣性保護 10129901.1.32生物資源利用 10110831.1.33生物資源規劃 10238161.1.34生物資源管理 1030225第六章:農業生態環境規劃 11242941.1.35農業生態環境的定義 1132091.1.36農業生態環境的特點 11326251.1.37農業生態環境保護 11221931.1.38農業生態環境治理 1158121.1.39農業生態環境規劃原則 12174921.1.40農業生態環境規劃內容 1230126第七章:農業技術資源規劃 12269751.1.41農業技術資源的定義 1350541.1.42農業技術資源的分類 13282191.1.43農業技術資源的特點 13215391.1.44農業技術創新 13316771.1.45農業技術推廣 1332451.1.46農業技術資源規劃 14183271.1.47農業技術資源管理 1432473第八章:農業經濟資源規劃 14198411.1.48自然資源 15161101.1.49人力資源 15251951.1.50資本資源 1584021.1.51技術資源 15313521.1.52優化農業產業布局 15165551.1.53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 15326551.1.54推進農業產業鏈建設 16116731.1.55農業經濟資源規劃 16178671.1.56農業經濟資源政策 16120261.1.57農業經濟資源規劃與政策實施 1621518第九章:農業社會資源規劃 1684761.1.58農村人口資源 17108811.1.59農村勞動力資源 173156第十章:農業資源規劃管理與政策 18158201.1.60農業資源規劃管理的概念 18291181.1.61農業資源規劃管理的意義 18218291.1.62農業資源規劃管理的主要內容 18254161.1.63農業資源政策制定的原則 19111161.1.64農業資源政策的主要內容 19267931.1.65農業資源政策實施的關鍵環節 19274971.1.66農業資源規劃管理創新 193681.1.67農業資源規劃管理未來發展 20第一章:農業資源概述1.11.1.1農業資源的定義農業資源是指在一定時空范圍內,能夠為農業生產提供物質和能量來源的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農業資源包括土地、水資源、氣候資源、生物資源以及與之相關的社會、經濟、技術資源等。1.1.2農業資源的分類(1)自然資源(1)土地資源:包括耕地、園地、林地、草地等,是農業生產的基礎。(2)水資源:包括地表水、地下水、降水等,是農業生產的重要保障。(3)氣候資源:包括光、熱、水、風等,是農業生產的基本條件。(4)生物資源:包括植物、動物、微生物等,是農業生產的重要組成。(2)社會資源(1)人力資源:包括農業勞動力、科技人員、管理人員等。(2)技術資源:包括農業技術、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等。(3)經濟資源:包括農業資本、市場、政策等。第二節:農業資源的重要性與現狀1.1.3農業資源的重要性(1)農業資源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充足、優質的農業資源是提高糧食產量、保障糧食安全的關鍵。(2)農業資源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合理利用和開發農業資源,可以推動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3)農業資源是維護生態平衡、促進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合理規劃和管理農業資源,有助于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1.1.4農業資源現狀(1)農業資源總量豐富,但人均占有量較低。我國農業資源總量較大,但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農業資源分布不均,地區差異較大。我國農業資源分布存在明顯的地域性差異,東部沿海地區資源較為豐富,中西部地區資源相對匱乏。(3)農業資源利用效率較低,浪費現象嚴重。我國農業資源利用效率不高,農業生產過程中存在一定的浪費現象。(4)農業資源保護與開發矛盾突出。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農業資源保護與開發的矛盾日益凸顯。第三節:農業資源規劃的原則與方法1.1.5農業資源規劃的原則(1)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根據農業資源現狀和特點,科學規劃農業資源利用方向和布局。(2)保護優先,開發有序。在保護農業資源的前提下,有序開發農業資源,實現資源可持續利用。(3)綜合利用,提高效益。發揮農業資源多功能性,實現資源綜合利用,提高農業經濟效益。(4)動態調整,適時更新。根據農業資源變化情況,適時調整農業資源規劃,保證規劃的科學性和有效性。1.1.6農業資源規劃的方法(1)數據調查與分析。收集農業資源相關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為農業資源規劃提供基礎數據。(2)目標制定與分解。明確農業資源規劃目標,將其分解為具體的實施計劃。(3)空間布局與優化。根據農業資源現狀和規劃目標,優化農業資源空間布局。(4)政策制定與實施。制定相關政策,保障農業資源規劃的實施。(5)監測與評價。建立農業資源監測體系,對農業資源規劃實施情況進行評價。第二章:土地資源規劃第一節:土地資源概述1.1.7土地資源的定義與特點土地資源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圍內,能夠為人類生產和生活提供物質和能量的土地及其附屬資源。土地資源具有以下特點:(1)有限性:土地資源是自然界賦予的,總量有限,不可再生。(2)多功能性:土地資源具有生產、生活、生態等多種功能。(3)地域性:土地資源分布具有明顯的地域差異,與氣候、地形、土壤等因素密切相關。(4)不可替代性:土地資源在農業生產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1.8土地資源的分類根據土地的用途和性質,土地資源可分為以下幾類:(1)農業用地:包括耕地、園地、林地、草地等。(2)建設用地:包括城鎮、農村居民點、交通、水利等設施用地。(3)未利用地:包括荒漠、石山、湖泊、河流等。1.1.9土地資源的重要性土地資源是農業生產的基礎,關系到國家的糧食安全和農村經濟發展。合理利用和保護土地資源,對于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第二節:土地利用規劃與優化1.1.10土地利用規劃的目的與原則(1)目的:合理配置土地資源,提高土地利用率,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保障糧食安全,維護生態平衡。(2)原則:遵循可持續發展、因地制宜、節約用地、保護耕地、優化配置等原則。1.1.11土地利用規劃的主要內容(1)土地利用分區:根據地形、氣候、土壤等條件,將土地劃分為不同用途的區域。(2)土地利用結構:確定各類土地的面積比例,優化土地資源配置。(3)土地利用布局:合理規劃農業、工業、居住、交通等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4)土地利用政策:制定相關政策措施,引導和調控土地利用行為。1.1.12土地利用優化措施(1)耕地保護:實施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保證耕地數量不減少、質量不下降。(2)農田整理:通過土地整理,提高農田質量,增加耕地面積。(3)土地流轉:鼓勵土地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提高農業效益。(4)節約用地:優化土地使用結構,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減少土地浪費。第三節:土地資源保護與治理1.1.13土地資源保護(1)耕地保護:加強耕地質量監測,防止耕地污染,保障糧食安全。(2)水土保持:加強水土保持工作,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3)生態建設:推進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等生態建設,維護生態平衡。1.1.14土地資源治理(1)土地整治:對閑置、廢棄土地進行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2)土壤改良:采取生物、化學、物理等措施,改善土壤性質,提高土壤肥力。(3)污染防治:加強土地污染防治,防止土壤污染,保障土地資源安全。通過土地資源規劃與優化,可以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提高土地資源利用效益,保障糧食安全,維護生態平衡。在土地資源保護與治理方面,我國還需持續加強政策措施的制定與實施,以實現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第三章:水資源規劃第一節:水資源概述1.1.15水資源定義及分類水資源是指自然界中存在的水體,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大氣水等。水資源按照其存在的形態和利用價值,可分為淡水資源和咸水資源。淡水資源主要包括河流、湖泊、地下水以及冰川等,是農業、工業和生活用水的主要來源。1.1.16水資源分布特點(1)地域分布:我國水資源地域分布不均,南方水資源豐富,北方水資源相對匱乏。水資源分布與我國地形、氣候等因素密切相關。(2)時間分布:水資源時間分布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夏季和秋季水資源較為豐富,冬季和春季水資源較為緊張。(3)空間分布:水資源空間分布受地形地貌、地質構造等因素影響,山區水資源相對較多,平原和盆地水資源相對較少。1.1.17水資源的重要性水資源是農業發展的基礎,對于保障糧食安全、提高農業產量具有重要意義。水資源對于生態環境、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等方面也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第二節:水資源利用與保護1.1.18水資源利用(1)農業用水:農業用水是我國水資源利用的主要領域,包括灌溉、養殖等。(2)工業用水:工業用水主要用于生產過程,包括冷卻、洗滌等。(3)生活用水:生活用水包括居民生活、公共設施和生態環境用水。1.1.19水資源保護(1)水源保護:加強對水源地的保護,保證水質安全。(2)水資源節約:推廣節水技術,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3)水環境治理:加強對水環境治理,減少污染物排放。(4)生態修復: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修復受損水生態系統。第三節:水資源規劃與管理1.1.20水資源規劃(1)水資源調查與評價:對水資源進行全面的調查和評價,為水資源規劃提供基礎數據。(2)水資源開發利用規劃:根據水資源分布、需求和發展趨勢,制定水資源開發利用規劃。(3)水資源保護規劃:制定水資源保護規劃,保證水資源可持續利用。(4)水資源調配規劃:合理調配水資源,實現水資源優化配置。1.1.21水資源管理(1)水資源管理法規:制定和完善水資源管理法規,強化水資源管理。(2)水資源管理機制:建立健全水資源管理機制,提高水資源管理水平。(3)水資源監測與預警:加強水資源監測與預警,及時掌握水資源動態。(4)水資源信息化建設:推進水資源信息化建設,提高水資源管理效率。第四章:氣候資源規劃第一節:氣候資源概述1.1.22定義與內涵氣候資源是指在一定時間和空間范圍內,能夠為農業生產提供能量和物質基礎的氣候條件。氣候資源包括光、熱、水、風等自然要素,是農業自然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氣候資源的合理利用與保護,對提高農業生產效益、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1.1.23氣候資源特點(1)時間分布不均:氣候資源在時間上的分布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和年際變化,如溫度、降水等。(2)空間差異顯著:氣候資源在空間上的分布存在明顯的地域差異,如熱量、水分等。(3)可再生性:氣候資源是可再生的,但過度利用和保護不當會導致資源枯竭。(4)互動性:氣候資源各要素之間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關系,如氣溫與降水、光照與熱量等。第二節:氣候資源利用與保護1.1.24氣候資源利用(1)光資源利用:通過調整作物布局、優化種植制度,提高光能利用率。(2)熱資源利用:根據熱量條件,合理配置作物種類和品種,提高熱量利用率。(3)水資源利用:加強水資源管理,提高降水和灌溉水的利用效率。(4)風資源利用:利用風力發電、風能提水等,提高風能利用率。1.1.25氣候資源保護(1)優化農業結構:根據氣候資源特點,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降低對氣候資源的過度依賴。(2)改良農業生產技術:采用節能、減排、抗逆等農業生產技術,減少對氣候資源的負面影響。(3)保護生態環境: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提高氣候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能力。(4)強化政策引導:制定相關政策,引導農民合理利用和保護氣候資源。第三節:氣候變化對農業資源的影響1.1.26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1)熱量條件變化:氣候變化導致氣溫升高,可能影響作物生長周期和產量。(2)降水條件變化:氣候變化可能導致降水時空分布不均,影響農業生產穩定性。(3)水資源變化:氣候變化可能加劇水資源短缺,影響農業灌溉和供水安全。(4)病蟲害變化:氣候變化可能影響病蟲害的發生和傳播,增加農業防治成本。1.1.27氣候變化對農業生態環境的影響(1)土地退化:氣候變化可能導致土壤侵蝕、鹽堿化等問題加劇,影響土地生產力。(2)生態系統失衡:氣候變化可能導致生物多樣性降低,生態系統穩定性下降。(3)氣候災害加劇:氣候變化可能增加極端氣候事件的發生頻率和強度,加劇農業災害風險。(4)農業碳排放增加:氣候變化可能導致農業碳排放增加,加劇全球氣候變化趨勢。第五章:生物資源規劃第一節:生物資源概述1.1.28生物資源的定義與分類生物資源是指在一定時間和空間范圍內,自然界中存在的、具有實際或潛在使用價值的生物群體、個體及其生命活動產物。根據生物資源的屬性和用途,可以將其分為植物資源、動物資源、微生物資源三大類。1.1.29生物資源的特點(1)豐富性:生物資源種類繁多,包括各種動植物、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動產物。(2)可再生性:生物資源具有自然更新能力,可通過合理利用實現可持續發展。(3)時空差異性:生物資源在地理分布、季節變化等方面存在差異。(4)生態關聯性:生物資源與生態環境密切相關,相互影響。1.1.30生物資源的重要性(1)保障糧食安全:生物資源為人類提供糧食、飼料、燃料等生活必需品。(2)促進經濟發展:生物資源是許多產業的重要原料,如制藥、食品、化妝品等。(3)維護生態平衡:生物資源在生態系統中的調節作用,有助于維護生物多樣性。(4)豐富文化生活:生物資源為人類提供觀賞、教育、科研等價值。第二節: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利用1.1.31生物多樣性保護(1)制定生物多樣性保護法律法規,加強執法力度。(2)建立自然保護區、國家公園等保護地,保護珍稀瀕危物種。(3)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如退耕還林、還草、濕地恢復等。(4)加強生物多樣性監測與評估,及時發覺和解決生物多樣性問題。1.1.32生物資源利用(1)合理開發生物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2)推廣綠色生產技術,降低生物資源消耗。(3)發展循環經濟,實現生物資源的可持續利用。(4)加強國際合作,共同保護生物多樣性。第三節:生物資源規劃與管理1.1.33生物資源規劃(1)制定生物資源發展規劃,明確發展目標和任務。(2)優化生物資源空間布局,合理配置資源。(3)制定生物資源利用標準,規范資源開發行為。(4)建立生物資源監測與預警體系,及時發覺和應對資源問題。1.1.34生物資源管理(1)完善生物資源管理體制,明確各級部門職責。(2)加強生物資源執法監管,嚴厲打擊非法開發利用行為。(3)推動生物資源領域科技創新,提高資源利用水平。(4)加強生物資源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環保意識。通過生物資源規劃與管理,我們可以更好地保護生物多樣性,實現生物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為我國三農領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第六章:農業生態環境規劃第一節:農業生態環境概述1.1.35農業生態環境的定義農業生態環境是指農業生產活動與自然環境相互作用的系統,包括土壤、水資源、氣候、生物多樣性等自然因素,以及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產生的影響。農業生態環境對農業生產具有決定性作用,其好壞直接關系到農業的可持續發展。1.1.36農業生態環境的特點(1)多樣性:農業生態環境包括多種自然因素,如氣候、土壤、水資源等,各因素之間相互作用,形成了多樣化的生態環境。(2)敏感性:農業生態環境對氣候變化、土壤侵蝕、水資源污染等外部因素具有較高的敏感性,容易受到破壞。(3)恢復性:農業生態環境具有一定的恢復能力,但恢復過程較為緩慢,需要長時間的努力。(4)人類干預性:農業生態環境受到人類活動的強烈干預,如化肥、農藥的過量使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等。第二節: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1.1.37農業生態環境保護(1)優化農業生產布局:根據各地自然資源條件,合理規劃農業生產布局,避免過度開發和不適宜的農業生產活動。(2)提高農業資源利用效率:通過科技進步,提高農業水資源、土壤資源、生物資源的利用效率,減少資源浪費。(3)推廣綠色農業生產技術:鼓勵農民采用生物農藥、有機肥料、病蟲害綜合防治等綠色農業生產技術,降低農業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4)加強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宣傳教育:提高農民對生態環境保護的認識,引導農民積極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1.1.38農業生態環境治理(1)治理土壤污染:對受污染的土壤進行修復,防止污染擴散,保證農產品安全。(2)治理水資源污染:加強農業水資源管理,控制化肥、農藥的使用量,減少污染物排放。(3)防止水土流失:加強水土保持工作,推廣水土保持技術,減少水土流失。(4)生態修復與重建:對受損的生態環境進行修復與重建,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第三節:農業生態環境規劃與可持續發展1.1.39農業生態環境規劃原則(1)綜合性原則:充分考慮農業生態環境的多樣性、敏感性、恢復性和人類干預性,實現生態環境與農業生產的協調發展。(2)可持續性原則:保證農業生態環境規劃的長期性和穩定性,為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3)區域性原則:根據不同地區的自然資源條件,制定符合當地實際的農業生態環境規劃。(4)社會參與原則:鼓勵社會各界參與農業生態環境規劃的實施,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氛圍。1.1.40農業生態環境規劃內容(1)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根據生態環境條件,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發展適應性強、環境友好的農業生產方式。(2)農業資源保護與利用:合理利用農業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實現資源可持續利用。(3)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針對生態環境問題,制定相應的保護與治理措施,提高生態環境質量。(4)生態環境監測與評估:建立農業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對生態環境質量進行評估,為規劃實施提供依據。通過農業生態環境規劃,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生態安全和農民增收。第七章:農業技術資源規劃第一節:農業技術資源概述1.1.41農業技術資源的定義農業技術資源是指在一定時間和空間范圍內,為農業生產提供支持的各種技術要素的總和。它包括農業生產中的種子、肥料、農藥、農機械、信息技術等。農業技術資源是農業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提高農業產量、改善農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保護生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1.1.42農業技術資源的分類(1)生物技術資源:包括農作物種子、種苗、種畜、種禽等;(2)化學技術資源:包括肥料、農藥、飼料添加劑等;(3)物理技術資源:包括農機械、設施農業設備等;(4)信息技術資源:包括農業信息化、智能化技術等。1.1.43農業技術資源的特點(1)多樣性:農業技術資源種類繁多,涉及多個領域;(2)動態性:農業技術資源科技發展不斷更新換代;(3)互補性:各類農業技術資源相互依賴、相互補充;(4)可持續性:合理利用農業技術資源,有利于農業可持續發展。第二節:農業技術創新與推廣1.1.44農業技術創新農業技術創新是指運用新技術、新方法、新工藝,對傳統農業生產方式進行改革,提高農業產量、改善農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保護生態環境的過程。農業技術創新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生物技術創新:如轉基因技術、分子育種技術等;(2)化學技術創新:如綠色農藥、生物肥料等;(3)物理技術創新:如節能環保型農機械、設施農業技術等;(4)信息技術創新:如農業大數據、物聯網等。1.1.45農業技術推廣農業技術推廣是指將農業技術創新成果應用于實際生產,提高農民科技素質,促進農業發展的過程。農業技術推廣的主要任務包括:(1)傳播農業技術信息:通過各種渠道,向農民提供農業技術創新成果;(2)培訓農民:提高農民科技素質,使他們掌握新技術、新方法;(3)技術指導與服務:為農民提供技術指導和服務,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4)政策引導:制定相關政策,鼓勵和引導農民采用新技術、新方法。第三節:農業技術資源規劃與管理1.1.46農業技術資源規劃農業技術資源規劃是指根據農業發展的需求,對農業技術資源進行合理配置和優化,以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過程。農業技術資源規劃的主要內容包括:(1)確定農業技術資源需求:分析農業生產現狀,預測未來發展趨勢,確定農業技術資源需求;(2)優化農業技術資源配置:根據農業技術資源需求,合理配置各類技術資源;(3)制定農業技術政策:制定相關政策,引導農業技術資源合理利用;(4)完善農業技術服務體系:建立健全農業技術服務體系,為農民提供全方位的技術支持。1.1.47農業技術資源管理農業技術資源管理是指對農業技術資源進行有效管理,保證農業技術資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續發展。農業技術資源管理的主要任務包括:(1)制定農業技術資源管理法規:明確農業技術資源管理的基本原則和制度;(2)實施農業技術資源監測:對農業技術資源利用情況進行監測,及時發覺問題;(3)評估農業技術資源利用效果:對農業技術資源利用效果進行評估,為政策調整提供依據;(4)推動農業技術資源創新:鼓勵和支持農業技術創新,促進農業技術資源可持續發展。第八章:農業經濟資源規劃第一節:農業經濟資源概述農業經濟資源是指在一定時期內,農業生產過程中可以利用的自然資源、人力資源、資本資源和技術資源。農業經濟資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對于提高農業生產效益、促進農業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1.1.48自然資源自然資源包括土地、水資源、氣候資源等。土地資源是農業生產的基礎,我國耕地面積有限,要提高農業產出,必須加強土地資源的保護和合理利用。水資源是農業生產的命脈,要合理調配水資源,提高農業用水效率。氣候資源對農業生產具有顯著影響,要充分利用氣候資源,降低氣候變化對農業的影響。1.1.49人力資源人力資源包括農業勞動力、科技人才和農村人才。農業勞動力是農業生產的主要力量,要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必須加強農業教育和培訓。科技人才是農業科技創新的主體,要加大農業科技人才引進和培養力度。農村人才是農村經濟發展的關鍵,要發揮農村人才的引領作用,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1.1.50資本資源資本資源包括農業投資、農業信貸和農業保險。農業投資是農業發展的物質基礎,要加大農業投資力度,提高農業基礎設施水平。農業信貸是農業發展的資金保障,要完善農業信貸體系,降低農業信貸風險。農業保險是農業風險防范的重要手段,要建立健全農業保險制度,提高農業抗風險能力。1.1.51技術資源技術資源包括農業技術、農業信息化和農業科技創新。農業技術是提高農業生產效益的關鍵,要加大農業技術研發和推廣力度。農業信息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要加強農業信息化建設,提高農業管理水平。農業科技創新是農業持續發展的動力,要深化農業科技創新,推動農業轉型升級。第二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是指根據市場需求、資源稟賦和產業發展規律,優化農業產業布局,提高農業產出效益,促進農民增收。1.1.52優化農業產業布局優化農業產業布局,要堅持因地制宜、發揮區域優勢的原則。要根據不同地區的資源條件和生態環境,確定主導產業,發展特色農業,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1.1.53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實現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途徑。要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引導農民參與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業的組織化程度。1.1.54推進農業產業鏈建設推進農業產業鏈建設,是實現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要完善農業產業鏈條,提高農業附加值,促進農民增收。第三節:農業經濟資源規劃與政策農業經濟資源規劃與政策是指根據國家發展戰略和農業發展需求,制定農業經濟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的規劃和政策。1.1.55農業經濟資源規劃農業經濟資源規劃要立足全局,統籌兼顧,合理布局。要充分考慮農業經濟資源的現狀和潛力,制定切實可行的農業經濟資源規劃。1.1.56農業經濟資源政策農業經濟資源政策要有利于農業經濟資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要完善農業經濟資源政策體系,加強政策執行和監督。1.1.57農業經濟資源規劃與政策實施農業經濟資源規劃與政策實施要注重以下幾個方面:(1)加強組織領導,明確責任分工。(2)完善農業經濟資源統計監測體系,提高農業經濟資源管理水平。(3)加大政策宣傳力度,提高農民對農業經濟資源規劃與政策的認識。(4)建立健全激勵機制,鼓勵農民參與農業經濟資源規劃與政策實施。(5)加強農業經濟資源規劃與政策評估,及時調整優化政策措施。第九章:農業社會資源規劃第一節:農業社會資源概述農業社會資源是指在一定時間和空間范圍內,農村社會所擁有的人力、物力、財力、信息、技術等資源。農業社會資源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礎,對農業生產、農民生活、農村社會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農業社會資源具有以下特點:(1)廣泛性:農業社會資源涵蓋了農村地區的各個方面,包括自然資源、人力資源、物質資源、技術資源等。(2)可再生性:農業社會資源在合理利用和保護的條件下,具有可持續利用的特點。(3)互動性:農業社會資源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形成了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有機整體。第二節:農村人口與勞動力資源1.1.58農村人口資源農村人口資源是指農村地區的常住人口。農村人口資源具有以下特點:(1)人口規模較大:我國農村人口數量龐大,占總人口的比重較高。(2)人口素質較低:農村人口整體文化素質相對較低,勞動力素質有待提高。(3)人口老齡化趨勢: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農村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1.1.59農村勞動力資源農村勞動力資源是指農村地區具有一定勞動能力的人口。農村勞動力資源具有以下特點:(1)數量充足:我國農村勞動力數量較大,占總人口的比重較高。(2)結構不合理:農村勞動力主要集中在第一產業,從事第二、第三產業的勞動力較少。(3)勞動力素質有待提高: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較低,技能型人才短缺。第三節:農業社會資源規劃與農村發展農業社會資源規劃是指對農村社會資源進行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以促進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過程。農業社會資源規劃應遵循以下原則:(1)科學規劃:根據農村社會資源的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發展規劃,保證資源的可持續利用。(2)綜合協調:充分考慮農村社會資源的互動性,實現資源在各領域的合理配置。(3)突出重點:針對農村社會資源的薄弱環節,加大投入力度,促進農村全面發展。農業社會資源規劃與農村發展的關系如下:(1)農業社會資源規劃有助于優化農村產業結構,提高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2)農業社會資源規劃有利于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提高農民生活水平。(3)農業社會資源規劃有助于培養農村人才,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促進農村社會事業的發展。通過對農業社會資源的規劃與管理,可以充分發揮農村社會資源的潛力,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實現農村全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個人購房信用借款合同
- 2025聘請合同顧問(商業)合同匯編
- 《中學教材地理課件》
- 2025建筑工程施工合同全文
- 2025簡易技術委托開發合同范本
- 2025商場租賃合同范本2
- 2025關于辦公室室內裝修合同范本
- 2025年長期借款合同保護條款與合同范本
- 考研復習計劃的
- 八年級歷史下冊 第三學習主題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第9課 開放的中國走向世界教學設計3 川教版
- 24春國家開放大學《農業推廣》形考任務1-5參考答案
- 新教科版五下科學1.5《當環境改變了》教學設計
- 鄭州工業應用技術學院單招《職測》參考試題庫(含答案)
- 提醒納米顆粒對環境的影響
- 血液科護士的造血干細胞移植護理
- HGE系列電梯安裝調試手冊(ELS05系統SW00004269,A.4 )
- 護理教學查房組織與實施
- 小學五年級家長會課件
- 機動車檢測站儀器設備日常維護和保養作業指導書
- 立式數控銑床工作臺(X軸)設計
- 萬千心理情緒障礙跨診斷治療的統一方案:治療師指南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