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湖北省部分學校高一上學期12月月考語文試卷_第1頁
2024-2025學年湖北省部分學校高一上學期12月月考語文試卷_第2頁
2024-2025學年湖北省部分學校高一上學期12月月考語文試卷_第3頁
2024-2025學年湖北省部分學校高一上學期12月月考語文試卷_第4頁
2024-2025學年湖北省部分學校高一上學期12月月考語文試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2025學年湖北省部分學校高一上學期12月月考語文試卷

一、現代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在現代學術史上,桐城派通常被視為文學流派。這固然不錯,桐城派向以文章著稱,素有“天下文章,其在桐城乎”之美譽。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又不盡然。桐城派從清初產生,延續有清一代,至民國依然余波不斷,這三百年基業,顯然不是單憑文章就可以支撐。如果深入了解桐城派,不難發現,它并非單純的文派,其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教育、藝術等諸多領域,皆成就斐然。縱觀桐城派三百年發展歷程,桐城派不僅誕生了方苞、方觀承、陳用光、鄧廷楨、姚瑩、曾國藩等朝廷大員,在禁煙、禁酒、治河、戍邊、保疆、治軍、通商、洋務等各個方面卓有建樹;也涌現出郭嵩燾、黎庶昌和薛福成等出使歐洲,成為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先行者的一流外交家;并孕育出以姚鼐、吳德旋、祁寓藻、張裕釗等人為代表的書法碑帖藝術,與桐城文章交相輝映。同時,桐城派人物幾乎都有豐富的教育經歷,從翰林院教習,到省級學政,再到書院山長,可謂人才輩出,令人矚目。有鑒于此,桐城派實際是一個真正的文化流派。眾多流派成員之間雖然跨越了地域時空限制,但都遵循著大致相近的學術理念、價值追求與精神祈向,彼此聲氣相通,薪火相傳,形成典型的中國傳統文化共同體。理念認同,是傳統文化共同體生成的思想基礎。共同體是人與人的群體集合,其彼此凝聚的基礎是價值認同與思想歸屬。伊茲歐尼認為,共同體的形成不外兩點:一是彼此交織的緊密關系,二是共同的價值規范與意義。從桐城派的生成歷史來看,三百年一以貫之的是古文辭章與經世濟民,而連接辭章與經世的理念是義法。義法最早是經史之學的通行概念,后來方苞把它引入辭章,開創“古文義法”。簡單地講義法,“義”就是言有物,“法”就是言有序,兩者相合而成文。其所言之物,并非憑空想象,而是源自現實,寄托經世濟民之宏愿;所序之文,也并非辭藻堆砌,而是字里行間流貫生命之氣。義法既是格律與神氣之統一,也是德行與辭章之統一,還是立言與立功之統一。后來劉大概發展了義法理論,強調文人之能事,通過字句、音節來體悟文章的神氣,在吟詠唱嘆之間蕩滌靈府,在吞吐俯仰之際貫通古今。姚鼐在方、劉基礎上,吸收乾嘉漢學考據之法,與義理、辭章相融合,義理以盡性,考據以窮理,辭章發其奧蘊,最終實現義理、考據與辭章的統一。此三合一之論,既欲合真善美而為一,又欲合儒林、道學與文苑而為一,體現了姚鼐“道與藝合”“天與人一”的文章至境論。曾國藩紹述姚氏,在義理、考據、辭章之外,增加了經濟之學,經濟在孔門乃政事之科。在四者之中,曾國藩雖重義理,堅守桐城派一貫之立場,但更強調經世濟民才是思想的基礎,如此一來,曾國藩挈攬眾長,其文經史百家,其學思辨融通,其事經國濟民,通達宏闊,中興桐城,開辟新境。晚清民國,嚴復、林紓以桐城之文,翻譯西文、西學,啟蒙民智,他們與無數仁人志士合力,共同促進中國社會由古代向近現代的轉化。可以說,桐城派三百年歷史,延續幾代人,弟子門人逾千,大體都遵循相近的價值理念,把辭章學術與立身相結合,把個體命運與時代家國相聯結,與時俱進,覺世牖民。當然,考察桐城派三百年歷史,不難發現,其作為傳統文化共同體的屬性,長期得不到應有的重視,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桐城派體量龐大難窺全豹。對于多數非桐城派學者而言,對桐城派的了解主要來自文章,因此視桐城派為文派。對于桐城派學人來說,由于研究對象的限制,也很難觸及桐城派全貌。(摘編自任雪山《作為傳統文化共同體的桐城派》)材料二:桐城派的文論濫觴于戴名世,其后方苞提出義法說,劉大櫆在繼承方苞的義法說的基礎上提出“神氣音節”和“品藻”說,至姚鼐集其大成,主張為文要“義理、考據、辭章”三者兼濟而不可偏廢。由此逐步形成了中國文學史綿延時間最長、參與人數最多、覆蓋范圍最廣的文派。姚鼐所謂義理,主要是儒家經義,是以程朱理學為核心。義理是思想內容,是道的層面;考據是基本功,是文獻資料,用來佐證義理的;辭章是文辭,屬于創作技巧,是表達思想內容的。三者是學術的三個層面,是一體三面,“辭章”亦即文章,只是學術的一面,不是現代意義上的“純文學”。姚鼐認為:作為一個學者,要追求思想,應當明“道”,所以“義理”最重要,放在第一位。“道”要通過辭章來傳播,也要美,要寫得平易暢達,不能像漢學家那樣只講考據。桐城派強調“文以載道”“文道合一”,崇奉程朱理學,所載之“道”為“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學”。桐城派不單研究散文的創作技巧,還包括創作目的、材料選擇、思想道義、學術傾向等等。桐城派文章不只是審美,還有審智,不只是抒情,還有說理,即重思想性。桐城派集大成者姚鼐,在乾嘉時期,于漢學興盛、擯斥宋明儒學的大背景下,將宋儒之性道與漢儒之經義相結合,考據與辭章相統一,現實針對性是很明顯的。(摘編自方云龍《桐城派的文化品格》)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桐城派既是文學流派,也是文化流派,在中國文學史上綿延時間長,參與人數多,覆蓋領域廣。B.桐城派成員方苞將經史之學的“義法”引入辭章,倡導為文既要“言有物”,又要“言有序”。C.桐城派的“義法”理論,強調格律與神氣、德行與辭章、立言與立功三者之間的有機統一。D.桐城派在乾嘉時期取得很大成就,姚鼐是這一時期的集大成者,其理論有明顯的現實針對性。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大量列舉桐城派在多個領域卓有建樹的人物,體現了桐城派人才輩出,成就顯著。B.桐城派與時俱進,不斷創新,但長期以來,其傳統文化共同體屬性并未得到應有的重視。C.姚鼐提出他的為文主張,跟乾嘉時期漢學盛行、宋明儒學被擯斥的社會大環境不無關系。D.兩則材料都詳細闡述姚鼐“義理、考據、辭章”三者兼濟的為文理念,但側重點完全不同。3.下列選項,不能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一觀點的一項是()

A.姚鼐弟子姚椿曾寫過《運米行》等文章,提議從四川販米解決兩江、兩湖災民以及其他民生問題,被林則徐認為是恤民長策。B.鄧廷楨任安徽巡撫時,援引梅曾亮、管同、方東樹、陸繼輅、宋翔鳳等桐城派成員人其幕府,建言獻策,參贊政務,政績斐然。C.桐城派對后世影響深遠,現當代文化名人如胡適、郭沫若、錢鍾書、朱光潛等,都受到過桐城派散文的潛移默化的潤澤。D.據查有關資料得知,明清兩朝,桐城縣畫家就達一百多人。一縣之中,能涌現如此眾多之畫家,這在歷史上也是極為少見的。4.材料一作者認為,桐城派是典型的中國傳統文化共同體,請結合材料闡述其理由。5.曾國藩對姚鼐的思想理念既有繼承又有發展,請結合兩則材料簡要分析。(★★★)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麥秸垛(節選)鐵凝①太陽很白,白得發黑。天空艷藍,麥子黃了,原野騷動了。一片片脊背亮在光天化日之下。男人女人們的腰朝麥田深深彎下去,太陽味兒、麥子味兒從麥垅里融融地升上來。鐮刀嚓嚓地響著,麥子在身后倒下去。隊長派了楊青跟在大芝娘后頭拾麥靿兒捆麥個兒。大芝娘邊割麥子邊打捆兒,麥捆打得又快又結實,一會兒就把楊青丟下好遠。楊青咬牙追趕著大芝娘,眼前總有數不清的麥捆兒橫在垅上。一副麥靿兒捆一個麥個子,麥個子捆綁好,一排排躺在裸露出泥土的禿地上,②好似一個個結實的大嬰孩兒。楊青先是彎腰捆,后來跪著捆,后來向前爬著捆。手上勒出了血泡,麥茬扦破了腳腕,麥芒在臉上掃來掃去,給臉留下一縷縷紅印,細如絲線,被汗蜇得生疼。大芝娘在前頭嘎嘎地笑,前頭一片歡樂。四周沒有人了,人們早涌到前邊歡樂里去。楊青守著捆不盡的麥個兒想哭。要是四年以前,楊青就會在心里默念“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然后身上生出力氣,或許真能沖上去。那時候她故意不戴草帽,讓太陽把臉曬黑。那時候她故意叫手上多打血泡——有一次最多是十二個,她把它們展覽給人看。大嫂們捏住她的手,心疼得直“嘖嘖”。楊青不覺疼,心直跳。那時候過麥收,她怕自己比不過社員,有一回半夜就一個人摸到地里先割起來,天亮才發現那是鄰隊的地塊兒。那時候就是那時候。現在她好像敵不過這些麥子,這塊地。日子挨著日子,是這樣的一模一樣,每一個麥收卻老是叫端村人興奮。人們累得臭死,可是人們笑。汗水把皺了許久的臉面沖得舒展開來。太陽更白了,黑得人睜不開眼。隊長在更遠的地方向后頭喊話,話音穿過麥垅撲散開去:“后頭的,別懈著!地頭上有炸馃子、綠豆飯湯候著你哩,管夠!管飽!”年年都一模一樣。年年麥收最忙的幾天,各隊都要請社員在地頭吃炸馃子。四年前,楊青插隊的頭一年麥收就趕上吃馃子。那時社員們在地頭圍嚴了馃子笸籮和綠豆飯湯大桶,楊青就躲到一邊兒去。隊長喊她,她說不餓;大芝娘把馃子塞到她手里,她說錢和糧票都在點兒上。人們被逗樂了,像聽見了稀罕話兒。后來一切都慣了。甚至,每逢麥收一到,楊青首先想到的就是炸馃子。現在她等待的就是隊長那一聲鼓動人心的吶喊。在知青點,她已經喝了一春天的干白菜湯。楊青沒有往前趕,就像專等大芝娘過來拉她過去。大芝娘到底小跑過來。楊青抬起臉,大芝娘已經站在她跟前。這個四十多歲的女人從太陽那里吸收的熱量好像格外充足,吸收了又釋放著。她身材粗壯,但活計利索。楊青望著大芝娘,腿上終于生出些勁。她擦了擦眼,站起來。“忙走吧,還愣著干什么?”大芝娘招引著楊青。楊青跟上去,發現前邊凈是捆好的麥個兒。③分明是大芝娘劫了她。地頭上,人們散坐在麥個子旁邊那短淺的陰影里,吃馃子、喝湯,開始說閑話解悶兒。那解悶兒的閑話大多是從老光棍栓子大爹那雙翻毛皮鞋開始。那皮鞋的典故,端村人雖然早已了解得十分詳盡,但端村總有新來人。比如誰家從外村請來了幫工,比如誰家的新媳婦在場,再比如城里來插隊的學生。馃子笸籮被人們吃得露了底。眾人四散開,一片脊背朝著太陽。黃昏,大片的麥子都變成麥個子,麥個子又戳著聚攏起來,堆成一排排麥垛。那由遠而近的一掛掛大車頻頻地托起她們,她們呼吸著黃昏升騰起來,升騰起來,開始在柔暗的村路上飄動。④楊青獨自站在麥田里,只覺著腳下的大地很生。她沒有意識到麥垅里原來還有這樣多的細草野花。毛茸茸的野草雖然很細、很亂,但很新;大坂花宛若一面面朝天的小喇叭,也歡欣著響亮起來。被正午的太陽曬蔫了的她,現在才像蓄滿了精力。那精力似從腳下新地中注入,又像是被四周那些只在黃昏才散放的各種氣味所熏染。楊青在黃昏中挪動著腳步,靠了那矗立著的麥個兒的牽動。遠的、近的、那被太陽曬得熟透的麥個子。她朝它們走去,一整天存進的熱氣立刻向她襲來。她感應到那里對她的召喚,那召喚滲透她,又通過她擴散開去。(有刪改)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開頭部分描寫烈日下的麥收場景,調動視覺、嗅覺、聽覺來表現自然環境和人物活動,渲染了熱火朝天的勞動氣氛。B.楊青捆麥個兒從“彎腰”到“跪”到“爬”,最后“想哭”,說明她體力漸漸不支,對艱苦的勞動心生不滿和抗拒。C.楊青四年前剛來端村時,“故意不戴草帽”“故意叫手上多打血泡”,兩個“故意”寫出了她想和群眾打成一片的愿望。D.本文中的楊青與《哦,香雪》中的香雪都有著好強堅定、淳樸善良的性格特征,都以成長與蛻變傳遞出生命的美好。7.下列對文中畫線句子的分析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句子①是環境描寫,表明端村的生活環境極其惡劣,從側面烘托了端村人麥收勞作的艱辛。B.句子②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捆好的麥個兒又大又結實,暗含了豐收的喜悅之情。C.句子③中的“劫”字貶詞褒用,一字傳神,生動呈現了大芝娘干活時利索的樣子。D.句子④中的“生”是“陌生”的意思,寫出了腳下這片土地帶給楊青的全新感受。8.面對端村這片土地,楊青的感受發生了多次轉變,請結合文本梳理概括。9.試結合小說內容探究村民的人性美。二、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爾。至于文義有疑,眾說紛錯,則亦虛心靜慮,勿遽取舍于其間。先使一說自為一說,而隨其意之所之,以驗其通塞,則其尤無義理者,不待觀于他說而先自屈矣。復以眾說互相詰難,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則似是而非者,亦將奪于公論而無立矣。大率徐行卻立處靜觀動如攻堅木先其易者而后其節目;如解亂繩,有所不通,則姑置而徐理之。(節選自朱熹《讀書之要》)材料二: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節選自荀子《勸學》)材料三: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節選自韓愈《師說》)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大率徐行A卻立B處C靜觀動D如攻E堅F木G先其易者H而后其節目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字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則似是而非者”與材料三“如是而已”兩句中“是”字含義不同。B.“不拘于時”與“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蘇軾《赤壁賦》)兩句的句式相同。C.“跬步”,古代人們稱人行走時,跨出一腳為“跬”,而跨出兩腳為“步”。D.古文,文中指先秦兩漢時期的散文,與講求聲韻和諧、辭藻華麗的駢文相對。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提出了讀書應熟讀精思的觀點,熟讀讓語句如出自自己的嘴巴,精思讓文意好像出自自己心里所想,這樣以后可以有所收獲。B.材料一認為,讀書要仔細思考,對于有疑惑的內容,一定先要學會用大家的言論互相詰問反駁,否則沒等到和其他學說比較,就已經自動屈服,無法讀懂了。C.材料二主要從三個方面論述了學習應該具有的態度和方法,荀子認為,學習要注重積累,要堅持不懈,還要專心致志。D.材料三作者贊揚李蟠“不拘于時”“能行古道”,以此表明本文的寫作緣由,其更深的用意是倡導古人從師之道,抨擊當時社會師道不興的現象。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至于文義有疑,眾說紛錯,則亦虛心靜慮,勿遽取舍于其間。(2)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14.結合以上三則材料,分別簡要分析它們運用的論證方法。三、詩歌鑒賞(★★★)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小題。登金陵鳳凰臺李白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②中分白鷺洲。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注]①金陵:南京的古稱,六朝(東吳、東晉、南朝宋、南朝齊、南朝梁、南朝陳)古都。鳳凰臺:故址在金陵鳳凰山上。②二水:指秦淮河流經南京后,西入長江,被橫截其間的白鷺洲分為二支。一作“一水”。③浮云蔽日:比喻讒臣當道障蔽賢良。語出陸賈《新語·慎微篇》“邪臣之蔽賢,猶浮云之障日月也”。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寫金陵鳳凰臺如今“臺空”“鳳去”,唯有江水依舊奔流不息,蘊含無限感慨。B.頷聯“吳宮”“晉代”兩詞,寫出鳳凰臺作為東吳東晉興亡的見證者,極富滄桑感。C.頸聯對仗工整,用詞形象,“半落”“中分”兩詞巧用擬人寫出江南山水的嫵媚秀美。D.尾聯“長安不見”暗點詩題中的“登”字,詩人以“使人愁”三字收束全詩,饒有余味。16.本詩與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同為詠史懷古類作品,它們所運用的抒情手法有何相同之處?請結合作品簡要分析。四、名篇名句默寫(★★)17.補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蘇軾在《赤壁賦》中用高超的手法側面描寫簫聲悲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鹿”音同“祿”,世人喜好將其作為“長壽安康、仕途美好”的象征;“鹿”幽居山林,生活習性恬淡安靜,文人也常借其抒發情感,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古人在歡樂之余,往往會有人生短暫之嘆,比如有詩人曾感慨人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喻手法的運用,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五、語言文字運用(★★★)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在中國經濟發展大潮中,有些“小變化”格外A。①網絡平臺數據顯示,②今年以來,③“徒步”“騎行”“露營”等關鍵詞搜索同比有大幅度增長;④而與這些關鍵詞深度綁定的沖鋒衣,⑤去年四季度線上銷量同比增長1.4倍,⑥一躍成為深受大眾消費市場所青睞的單品。這些小變化顯示出戶外運動產業發展的強勁勢頭。“玩”出來的戶外運動產業既時尚又健康,表明人們的生活品質在提升。徒步登山、潛水沖浪、滑雪騎行,戶外運動蓬勃發展折射出人們對于多元化、個性化的美好生活的強烈需求。戶外運動(甲),增強心肺功能和協調能力,還兼具社交屬性強、新鮮有趣、參與門檻低等優點,因此廣受各類人群的喜愛。戶外運動的流行,戶外運動產業的爆發,展現著消費結構升級的趨勢,彰顯著社會文明水平的提升。我國幅員遼闊,高山、峽谷、湖泊、草原、沙漠等多元的自然景觀為戶外運動提供了B的條件,也為戶外運動產業發展提供了巨大空間。去年,國家發改委、體育總局等部門出臺《促進戶外運動設施建設與服務提升行動方案》,提出到2025年,推動戶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