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福建省福州市長樂第一中學高三上學期第二次月考語文試卷_第1頁
2024-2025學年福建省福州市長樂第一中學高三上學期第二次月考語文試卷_第2頁
2024-2025學年福建省福州市長樂第一中學高三上學期第二次月考語文試卷_第3頁
2024-2025學年福建省福州市長樂第一中學高三上學期第二次月考語文試卷_第4頁
2024-2025學年福建省福州市長樂第一中學高三上學期第二次月考語文試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2025學年福建省福州市長樂第一中學高三上學期第二次月考語文試卷

一、現(xiàn)代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躺平”是《咬文嚼字》評選的2021年度熱詞,它曾作為青年群體的癥候引起廣泛關注。在早期研究中,學界對此盡管認知態(tài)度不一,但一致認為,“躺平”的“不思進取”甚至以“不思進取”為榮的表達,與主流文化形成了對抗。在其熱度逐漸消退的今天,我們可以更從容地反思年輕人使用“躺平”時的心態(tài)。我們的調查結果顯示,“躺平”在傳播中變成了一個漂浮的能指,不再具備穩(wěn)定的內涵,其使用既有基于自我保護或維系社交的實用需求,也有基于自我宣泄或自我激勵的情感需求。其對抗性也呈現(xiàn)出目標失焦的特征。“躺平”一詞確有對抗性,但其對抗目標十分模糊。大多數(shù)受訪者在談到自己的“躺平”經歷時表示“其實當時并沒有想很多”。他們只是在社交媒體中分享和交換自己的主觀經驗,一旦被他人認可,受到社會證實,便會成為一種“共享現(xiàn)實”,產生“集體共鳴感”。然而,正如陳龍在《對立認同與新媒體空間的話語再生產》中所言,在新媒體空間中,所謂的社區(qū)認同實質上是一種高度抽象化、虛擬化的幻想,正因為如此,社交媒體中的對抗性很大程度上只是停留在話語上,并沒有多少實際效應和明確所指。部分“躺平”青年對主流價值表現(xiàn)出間歇性質疑的態(tài)度,他們在面對主流標準時,會有求之不得的挫敗感和委屈感。“在考研這條路上,我真的努力了,結果還是不如意,‘躺平’算了。”“我不能‘躺平’下去了,我整個人都快廢了,而且一點也不快樂,沒有人喜歡我。”從這些受訪者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埋藏在“躺平”語錄的表層對抗性之下的,是青年群體在自我價值實現(xiàn)過程中的躊躇與迷茫,以及渴望被社會主流認同的強烈欲求。“躺平”是暫時性的“弱者”的話語反抗方式,有利于動員主流社會進行反思。馬中紅在《商業(yè)邏輯與青年亞文化》中將互聯(lián)網中的亞文化實踐視作弱勢青年以文化資本撬動經濟資本的途徑。“躺平”青年的這一話語實踐也在遵循這種邏輯:一方面,他們借助話語中明確且強烈的對抗性來引起社會關注,從而試圖打破自己當前的困局;另一方面,“躺平”青年在以反主流的姿態(tài)引起社會關注的同時,又在努力地使自己的人生主流化。“躺平”一詞中所謂的對抗性,往往是其喚起彼此共鳴的手段,他們聯(lián)合大規(guī)模使用“躺平”,助推“躺平”的興起,從而尋求生活的解困之道。這種聯(lián)合對抗,更像是聯(lián)合自救。有學者使用“脫逸”概念來闡釋互聯(lián)網時代青年亞文化實踐者憑借新媒介技術抵抗權威與自娛自樂的態(tài)度。“脫逸”一詞來自蘇軾的詩句“天驥雖老,舉鞭脫逸”,用以描繪馬脫韁而奔的行為和情態(tài),包含著沖破禁錮,重獲自由的喜悅之意。以“躺平”為代表的網絡流行語中既承載有目前學界所界定的“抵抗”色彩,也包孕著蘇軾筆下的“脫逸”之內涵。從玩世不恭式的對抗性話語轉向相對嚴肅性的社會癥候性話語,再轉變到流行的日常性話語,“躺平”的話語性質經歷了從抵抗話語脫逸成變相認同式話語的過程。很多時候,“躺平”已經“脫逸”成為青年們的一種社交話語,他們在使用“躺平”語錄的同時,并不完全指向具體的“躺平”實踐。法國心理學家塔爾德提出了“模仿律”概念,認為社會是由一群傾向于相互模仿的人組成的,而對網絡流行語的模仿與傳播即可視作當下青年主動融入社會語境的社會化嘗試。近年來,網絡流行語數(shù)量之多、破圈頻率之快,實則反映出當下青年群體融入社會的迫切愿望。而這一動機,就決定了網絡流行語與主流社會價值觀之間勢必不會是對立關系。相反,借助社交媒體的傳播,網絡流行語在模仿與脫逸中以“對抗性”的姿態(tài)實現(xiàn)了對社會共識的反哺。部分學者將青年群體的亞文化行為視為青年以個性來反抗集體性的表現(xiàn),這沿襲的是西方文化中的二元對立思維模式。而中國的多元融合文化傳統(tǒng)為中國人在人生與社會境遇中提供了多元的價值選擇,這也使中國文化具有“或此或彼”的更為柔滑的文化特點,人們在生活的任何縫隙中都可以找到生命存在的空間,因此也就失去了對抗的邏輯前提,很少面臨西方文化那種“非此即彼”的極端困境。具體到“躺平”這一話語中,可以看到,青年群體依舊期待著能被主流社會認可,其個性化表達中蘊含強烈的集體化、社會化內涵,只不過當下青年在接納主流文化的過程中表現(xiàn)出一種更為曲折的方式,即所謂的“期待被認可,拒絕被收編”。(摘編自韓敏盧松巖《回到中國文化的對抗認同:網絡流行語“躺平”的話語脫逸與共識反哺》)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早期研究者普遍認為,青年一代的“躺平”思想及話語具有消極色彩。B.在情感作用上,“躺平”有時呈正向價值,成為青年自身的動力機制。C.“躺平”青年的挫敗感、委屈感,源自他們內心深處對主流價值的不認同。D.“躺平”青年的示弱方式可以提高社會關注度,形成對主流共識的反哺。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躺平”一詞的內涵和外延在人們傳播過程中不斷發(fā)生改變。B.社區(qū)認同的抽象化、虛擬化使“集體共鳴感”缺少實際效應。C.“躺平”一詞的脫逸過程,實際也是其抵抗性逐步消解的過程。D.西方的“二元對立”思維模式,難以準確解釋中國的文化現(xiàn)象。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最后一段觀點的一項是()

A.人是一種模仿性的生物,而模仿正是促使人類進行文化創(chuàng)造和社會融合的根本性沖動之一。——塔爾德B.人們能夠按社會要求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但代價是欲望受到壓抑,文明就意味著自由的喪失。——弗洛伊德C.在一個社群所用的共同語言之外,也必然會因個人間的需要而產生許多少數(shù)人間的特殊語言。——費孝通D.中國人消融了西洋概念里團體與個人這兩端,中國人的個體與團體不是“對立”的關系,而是“關系”的關系。4.“小鎮(zhèn)做題家”是《咬文嚼字》2022年度熱詞,指“出身小城,埋頭苦讀,擅長應試,缺乏一定視野和資源的青年學子”。很多青年以此自嘲,引起廣泛共鳴與熱議。請結合文本相關內容,從“對抗認同”的角度分析這一現(xiàn)象。5.為深入解讀青年的“躺平”心態(tài),作者采用了哪些方法?請根據文本概括。(★★★)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卡爾·薩根和上帝的對話王晉康卡爾·薩根死了,死于上帝之子耶穌誕生2000年后,公元1996年12月2日。他的靈魂,或曰他的薪神,或曰他的思維,緩緩離開了那具肉體,那具使用了62年后被骨髓癌毀壞的軀殼,開始向天界升去。就在這時,他看見了對面那個老人。老人深目高鼻,瘦骨嶙峋,簡陋的褐色麻衣遮不住干枯的四肢,長發(fā)長須飄拂著,遮沒了半個面孔。他向薩根伸出雙臂:“歡迎你,我的孩子。”卡爾·薩根微蹙雙眉,冷靜地打量著他,在嘴角綻出一絲微笑:“我想,你就是那個大寫的他,是主宰宇宙萬物的上帝?”老人平和地微笑著:“對,那是我的一個名字。孩子,我特意來迎接你進入天堂,跟我來吧。”薩根卻沒有回應上帝的熱忱,他冷靜地說:“那么,我想你知道我的名字?”“當然知道。卡爾·薩根,20世紀美國的科學先生。你一生無私無畏,弘揚科學之光,鞭撻偽科學、邪教和一切愚昧的東西。在民眾心目中,尤其在青少年心目中,你已成了科學的化身。”薩根應聲道:“那你當然知道我對上帝的態(tài)度!非常遺憾,我從不信仰上帝。”上帝狡黠地笑著:“我知道不少科學家篤信上帝,他們認為唯有上帝才能管理這個無限的宇宙,使宇宙處處充滿秩序與和諧。你不認為宇宙需要一個創(chuàng)造者和管理者嗎?”“一個至高無上的管理者?”薩根答道,“我和所有科學家一樣,敬畏大自然簡潔之美,相信宇宙到處存在著普適的、嚴密的、精巧的秩序。”薩根毫不留情地接著說:“很可惜,在20世紀已經沒有一個科學家相信生命是你創(chuàng)造的。生命是無生命物質用自組織方式產生的,也就是說,是從‘無’中產生的;它是單源的;生命的產生全都遵循同一種簡潔有效的法則。有了這三條,就足以解釋生物大千世界中的嚴密秩序——實際上,不嚴密才見鬼呢。”他直視著上帝,“上帝,你認可這種解釋嗎?”上帝并不以為忤,寬厚地說:“聽起來是與‘上帝造物’同樣有力的解釋,甚至更好一些。我不必否認它。”薩根終于笑了,迎上前去與上帝擁抱:“向你致敬我已經開始喜歡你了,你的確是一個寬厚仁慈的老人。這可真是怪事,恰恰在你坦率地否認自身之后,我才愿意信奉你的存在。”上帝也笑著緊緊擁抱他:“不奇怪嘛,宇宙本身就建立在悖論之上。”他拍拍薩根的肩膀,“你塵緣已了,隨我進天堂吧。”但卡爾·薩根卻掙脫上帝的擁抱,后退半步,再次陷入沉思。“不,我的塵緣尚未了結。”薩根愁涼地說,“我的思考還沒有完成。因為直到病逝,我一直在思考一個更為深刻的悖論。我晝思夜想,不得安寧。”“噢,是嗎?說給我聽聽。”他含笑望著薩根。薩根轉過身,凝望著蒼茫的天宇:“宇宙從大爆炸中誕生時,遵循著一個先天的、嚴密的法則,以至于科學家在150億年后,可以在實驗室里復現(xiàn)大爆炸后的情景。關于這條永恒的法則,也許2000年前一個中國老人的表述更為簡潔。這個人叫李聃,又稱老子,他……”薩根突然轉了話題,問,“中國也在你的疆域之內嗎?據我所知,中國人歷來缺乏對宗教的熱忱。”上帝平靜地向答:“噢,當然在我的磁域之內,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嘛。不過,”他露齒一笑,“中國人是比較挑剔的信徒,在那兒我不得不換幾個模樣和幾個名字。”薩根會心地笑了,接著說:“老子把宇宙決則稱為‘道’,他說道不死,是為玄牝——大道是永恒的,它是繁育萬物的產門。老子又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大道生出深元之氣,再分陰陽,陰陽交合,生出萬物。你看,多么簡潔深刻的表述。”上帝頜首說:“噢,一個偉大的哲人。”“那么,我們就用這個簡潔的名詞——道,來稱呼宇宙最深層次的法則吧。道是不死永存的,道翱翔于物質和時間之外,嚴厲地監(jiān)督著萬事萬物的運行,不管宇宙是在爆炸、在膨脹,還是在走向滅亡——可是到這兒我就搞不懂了!”薩根苦惱地說。上帝靜靜地凝視著他,等他說下去。“因為這種‘道’就本質而言,是一種信息。可是,信息的載體是什么?換句話說,管理這個宇宙的‘道’是如何產生的?是在宇宙爆炸的巨響中隨著物質世界而自動誕生的?假如我們這個宇宙在數(shù)百億年后歸于毀滅,這個宇宙之道會不會穿越混沌而延續(xù)到下一劫?”他苦笑道,“也許我該這樣問,上帝啊,請你回答,在下一個宇宙中,上帝是否仍是你?”他苦惱地看著上帝:“我的智力無法回答這個問題,也許集全部人類的智慧也無法回答。”長久的沉默。最后上帝平靜地說:“上帝就是你自己。”卡爾·薩根失望地搖搖頭,沉重地說:“其實我已猜到了你的回答。”上帝沉默著。薩根嘆口氣,踽踽地轉過身,俯瞰著腳下的世界。他的后背略顯佝僂,他背負著沉重的痛苦,那是思想者的痛苦。上帝眼神古怪地盯著他,然后,上帝目光一閃,躡手躡腳地走過去,徑直穿過薩根的身體。卡爾·薩根打了一個冷戰(zhàn)。他聽到上帝的笑聲,他感到億萬粒子擊中了他身上每一顆細胞、每一顆原子。片刻的震蕩后,視界清晰了。他看見了自己的赤腳,看見一襲褐色的麻衣,一雙枯瘦的雙臂,和自己頭上濃如獅毛的長發(fā)長須。他發(fā)現(xiàn)自己具有天目天耳,可以聽到光線的震蕩,看到夸克的玩鬧。他忽然醒悟到,他已與上帝合為一體。上帝與我,不,上帝與我們。他聆聽著自己的內心,感受到,在這個人形宇宙內,有無數(shù)思維包在強勁地搏動,有老子、柏拉圖、牛頓、愛因斯坦、霍金、薩根……無數(shù)的思維匯成了上帝永恒的思索。天地蒼茫,宇宙洪荒,也許這些理性思考足夠鋒利,能穿破宇宙輪回時的絕對混沌而長存。(有刪改)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開頭寫薩根去世的時間、病因及靈魂飛升的情景,營造出亦真亦幻的氛圍,為下文寫薩根與上帝對話做了藝術的鋪墊。B.“那是我的一個名字”“在那兒我不得不換幾個模樣和幾個名字”等語句,突顯了上帝的法力,也表現(xiàn)了中西文化的差異。C.作者運用想象、比擬、視聽結合等手法,細膩生動地描寫了薩根與上帝合為一體后的獨特感受;讓人如臨其境,如見其狀。D.本文是一篇科幻小說,但不以情節(jié)的跌宕曲折取勝,而是重在借科學家與上帝的對話,深刻表達作者對科學與人生的哲思。7.下列對小說結尾段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我”和“我們”的人稱變化,既表現(xiàn)薩根思考的深入,也能引發(fā)讀者共鳴。B.“人形宇宙”與上文中“上帝就是你自己”都言簡而意豐,強調了人的偉力。C.作者指出,中外古人關于“宇宙”的理性思考才是破解當代科學難題的利器。D.本段敘議結合,賦予了“上帝”更深廣的形象內涵,深化了本文的人文題旨。8.小說中卡爾·薩根對“上帝”的態(tài)度經歷了哪些變化?請簡要說明。9.劉慈欣曾評論說,王晉康的科幻作品具有“現(xiàn)實風格和中國味道”。如果要以“現(xiàn)實風格和中國味道”為題寫一則《卡爾·薩根和上帝的對話》的小評論,請結合文本,列出評論要點。二、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借荊州之說,出自吳人事后之論,而非當日情事也。夫借者本我所有之物而假與人也,荊州本劉表地,非孫氏故物。當操南下時,孫氏江東六郡方恐不能自保,諸將咸勸權迎操,權獨不愿,會備遣諸葛亮來結好,權遂欲借備共拒操,其時但求敵操,未敢冀得荊州也。亮之說權也,權即曰:“非劉豫州莫可敵操者。”乃遣周瑜、程普等隨亮詣備,并力拒操。是且欲以備為拒操之主,而己為從矣。亮又曰:“將軍能與豫州同心破操,則荊、吳之勢強,而鼎足之形成矣。”是此時早有三分之說,而非乞權取荊州而借之也。赤壁之戰(zhàn),瑜與備共破操。華容之役,備獨追操。其后圍曹仁于南郡,備亦身在行間,未嘗獨出吳之力,而備坐享其成也。破曹后,備詣京見權,權以妹妻之。瑜密疏請留備于京,權不納,以為正當延挈英雄,是權方恐備之不在荊州以為屏蔽也。即以兵力而論,亮初見權曰:“今戰(zhàn)士還者及關羽精甲共萬人,劉琦戰(zhàn)士亦不下萬人。”而權所遣周瑜等水軍亦不過三萬人。且是時劉表之長子琦尚在江夏,破曹后,備即表琦為荊州刺史,權未嘗有異詞,以荊州本琦地也。時又南征四郡,武陵、長沙、桂陽、零陵皆降。琦死,群下推備為荊州牧。備即遣亮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收其租賦,以供軍實。又以關羽為襄陽太守、蕩寇將軍,駐江北;張飛為宜都太守、征虜將軍,在南郡;趙云為偏將軍,領桂陽太守。遣將分駐,惟備所指揮,初不關白孫氏,以本非權地,故備不必白權,權亦不來阻備也。迨其后三分之勢已定,吳人追思赤壁之役,實借吳兵力,遂謂荊州應為吳有,而備據之,始有借荊州之說。抑思合力拒操時,備固有資于權,權不亦有資于備乎!權是時但自救危亡,豈早有取荊州之志乎!羽之對魯肅曰:“烏林之役,左將軍寢不脫介,戮力破曹,豈得徒勞無一塊土。”此不易之論也。其后吳、蜀爭三郡,旋即議和,以湘水為界,分長沙、江夏、桂陽屬吳,南郡、零陵、武陵屬蜀,最為平允。而吳君臣伺羽之北伐襲荊州而有之反捏一借荊州之說以見其取所應得。此則吳君臣之狡詞詭說,而借荊州之名遂流傳至今,并為一談,牢不可破,轉似其曲在蜀者,此耳食之論也。(節(jié)選自趙翼《廿二史札記》卷七)10.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而吳君臣A伺羽之北伐B襲荊州C而有之D反E捏一借荊州之說F以見G其取所應得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會,恰逢,與《促織》“會征促織,成不敢斂戶口”的“會”意思相同。B.詣,晉謁,造訪,與《桃花源記》“及郡下,詣太守”的“詣”意思相同。C.妻,名詞活用作動詞,與《鴻門宴》“籍吏民,封府庫”的“籍”用法相同。D.者,定語后置的標志,與《勸學》“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的“者”用法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劉備借荊州的說法,流傳已久,作者認為這是東吳事后的捏造,并不符合當時實際情況。B.荊州本來是劉表的地盤,曹操大軍壓境時,孫權只想聯(lián)合劉備抵擋曹操,保住自家江東六郡。C.孫權說,除了劉備沒有人能抵擋曹操,簡直把劉備集團視為抗曹主力,而己方擔任友軍角色。D.華容之戰(zhàn),劉備獨自率軍追擊曹操;在南郡圍攻曹仁,劉備也是出力更多,并沒有坐享其成。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其時但求敵操,未敢冀得荊州也。(2)轉似其曲在蜀者,此耳食之論也。14.赤壁之戰(zhàn)后,孫權也并不認為荊州是東吳的,從哪些事實可以看出來?請簡要概括。三、詩歌鑒賞(★★★)閱讀下面這兩首古詩,完成小題。鄉(xiāng)村四月翁卷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guī)聲里雨如煙。鄉(xiāng)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插秧偈契此和尚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①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注】①六根:佛教語,指六種感覺器官,即眼、耳、鼻、舌、身、意。此處亦指秧苗的根須。15.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鄉(xiāng)村四月》首句中“綠”和“白”是指樹木和河水,使用的手法與李清照《如夢令》中的“綠肥紅瘦”相同。B.“子規(guī)聲里雨如煙”,視聽結合,寫出了江南靜謐又迷蒙的特有景致,與“又聞子規(guī)啼夜月”的意境不同。C.《插秧偈》中“把、插、低、見”四個動詞連續(xù)使用,與楊萬里的《插秧歌》一樣,詳寫了熱火朝天的勞動過程。D.《插秧偈》與楊萬里的《插秧歌》,都描寫了農人插秧的景象。雖然兩詩反映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但都值得品味。16.同寫勞動,《鄉(xiāng)村四月》重在“情”,《插秧偈》重在“理”。請結合詩句分別賞析“情”“理”之趣。四、名篇名句默寫(★★)17.補寫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張教授來到一個偏遠荒涼之地調研,他住的房子旁邊蘆葦叢生,竹影婆娑,此情此景,讓他不禁想起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描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登泰山記》中,作者連用兩個比喻形象生動地描繪登頂后所見的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扁舟”在古代文人眼里不僅僅是一只小船,更是承載著無盡的漂泊之苦、思鄉(xiāng)之情、對自由生活的向往等等,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語言文字運用(★★★)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曾幾何時,“養(yǎng)生”一詞似乎還只是中老年人的專利,然而在最近的幾年里,(甲)。按理說,年輕人應當是A的,但現(xiàn)實卻是,由于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當下的年輕人變得越發(fā)“脆皮”,許多疾病的發(fā)病年齡也呈現(xiàn)年輕化的趨勢。在這樣的背景下,當下的年輕人掀起了一股“朋克養(yǎng)生”的熱潮。(乙),前半截代表“搖滾自由”,后半截卻意味著“努力自救”。“熬夜敷面膜”“蹦迪戴護膝”……這代年輕人的養(yǎng)生模式堪稱矛盾的集合體。他們掙扎在放縱與自律之間,盡管口口聲聲稱自己追求健康,但卻經常通宵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