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博羅縣2024——2025學年度第一學期高一階段性教學質量檢測歷史試題本試卷共8頁,33小題,總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一、選擇題:本題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良渚古城遺址位于浙江余姚,距今約5300——4300年。城內外貴族墓地里隨葬玉琮、玉鉞、玉璧等數十件至上百件精美的玉器,而城外很多普通墓地隨葬品稀少,這表明當時()A.處于新石器時代的早期 B.社會階級分化很明顯C.處于母系氏族社會階段 D.經濟發展水平非常高2.距今5800年前后,黃河、長江中下游以及東北遼河等區域均出現了文明起源的跡象,其中山西臨汾的陶寺古城遺址有多處大型墓地,隨葬品來源十分廣泛,既有長江下游地區良渚文化玉器風格的玉璧、玉琮,也有西遼河流域紅山文化玉環特征的隨葬玉環,還有類似于甘青地區齊家文化的大雙耳罐。這反映了()A.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特征 B.文化遺存分布非常廣泛C.各地文化因素匯聚中原 D.中國進入早期國家階段3.據學者考訂,商朝產生了30位王,卻只傳了17代,王位繼承除了父死子繼外,多為兄終弟及,據此可知,商朝()A.保留了選賢與能的繼承制度B.解決了統治階級的沖突與矛盾C.統治集團尚未實現高度集權D.王位繼承未以血緣嫡庶為標準4.西周時期“禮樂征伐自天子出”,春秋晚期變為“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禮樂征伐自大夫出”,直至戰國后期周王室也被秦國吞并。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有重大發展 B.政治權力中心不斷下移C.周朝傳統的政治秩序被完全破壞 D.天子的控制力日漸削弱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體現的孔子的思想主張是()A.克己復禮 B.有教無類 C.關愛他人 D.為政以德6.在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中,有一位思想家對科學技術最為重視,因此我國成功發射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以他的尊稱命名,這位思想家是()A.孟子 B.荀子 C.莊子 D.墨子7.“戎”族分布于中國內地,山西是戎人的傳統聚集地。春秋時期,晉國國君采取“和戎”主張,與周邊戎狄訂立盟約,和睦相處。戰國時期,秦國征服了西戎并在此設置郡縣,少數民族基本被編戶齊民,戎族就再沒有出現在歷史記載中。戎族“消亡”的主要原因是()A.民族融合 B.兼并戰爭 C.經濟落后 D.驍勇好戰8.漢初分封的諸侯王大者“夸州兼郡,連城數十,宮室百官同制京師”,到漢武帝以后,大國不過十余城,小侯不過數十里。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頒布了“推恩令”政策 B.尊奉黃老無為思想C.采取“與民休息”政策 D.穩固了邊疆的治理9.漢武帝先后選拔一批親信官僚另授予侍中、給事中、中常侍等官職,如衛青、霍去病等加授侍中,出入禁省,在皇帝左右參與政事,逐漸形成一個宮內的決策機構。據此,此舉()A.重用外戚削弱相權 B.加強了皇帝權力C.利用親信削弱諸侯 D.加強了中央集權10.漢武帝時刺史秩六百石,成帝時改為兩千石。刺史負責對轄區內郡級官員(兩千石)、王國相和諸侯王進行巡視監察,督查違法亂紀、聚斂為奸、賞罰任己、選舉不實等事項。這說明刺史的設立()A.體現了以卑制尊 B.加劇了社會動蕩C.遏制了貪污腐敗 D.造成了內輕外重11.下圖是東漢綠釉陶水亭,亭上層四角有張弩控弦的武士守衛,中間有人揚袖起舞,旁有一人撫琴及三人拍手伴歌。下圖可用來說明當時()A豪強擁有私人武裝 B.諸侯王威脅到中央C.外戚宦官擁兵自重 D.軍閥割據局面出現12.漢朝時期,農業上仍然呈現“南稻北麥”的格局。從魏晉開始,麥類在南方大規模推廣。南宋時,一年兩熟的稻麥復種制在南方已經相當普及。這一變化的直接原因是()A.政治上實現大一統 B.南北民族融合加強C.北方人民流亡南下 D.曲轅犁的廣泛運用13.東晉王朝歷經11位君主,存國100余年,參與中央決策的官員出身大都來自王、庾、桓、謝等幾家北方高門士族,從而實現高門士族輪流掌政,一直維系權臣與司馬氏“共天下”的政治格局。這反映了()A.江南士族專權 B.專制皇權被削弱C.察舉制有弊端 D.丞相權力被削弱14.下圖是“隋朝運河與糧倉示意圖”,由此可知當時開通運河()“隋朝運河與糧倉示意圖”A.加重了民眾賦稅負擔 B.有利于政治重心北移C.導致了隋朝迅速滅亡 D.有利于北方管控江南15.唐初建立三省制以后,“中書出詔令,門下掌封駁,日有爭論”,相互之間常推諉扯皮,于是唐太宗在門下省設立宰相議政場所即政事堂,集體商議軍國大事。此舉旨在()A.提高行政效率 B.緩和君臣矛盾C.擴大宰相職權 D.考核監察百官16.魏晉時期出現“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局面,到兩宋出現“取士不問家世”的新變化。這一變化主要得益于()A.門閥士族政治的衰落 B.科舉制度的發展完善C.社會階層流動性加快 D.儒學教育的發展完善17.佛教起源于印度,其菩薩形象原本是男性,傳入中國后,人們根據自己的想象,逐漸將菩薩塑造成莊重典雅、月貌花容的女性形象,這一變化說明()A.佛教趨向本土化 B.女性地位有所提高C.佛教和儒學融合 D.佛教得到官方支持18.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家頒布的藥典來自古代中國,比歐洲最早的佛羅倫薩藥典早800多年,這部藥典是()A.《神農本草經》 B.《黃帝內經》C.《唐本草》 D.《千金方》19.唐德宗頒行兩稅法,兩稅法規定“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廢除租庸調及一切雜稅,主要依據田地及戶等、資產征稅,“資產少者則稅少,資產多者則稅多”。據此可知,兩稅法()A.加強對農民的人身控制 B.征稅的主要對象是商人C.延續了丁身為本的政策 D.征稅的主要標準是財產20.唐朝對內陸邊疆地區往往采用羈縻政策,通過武力威懾、冊封和朝貢實施控制,很不穩定。元朝除了吐蕃由直屬中央宣政院進行管理外,在內陸邊疆地區均設行省,由中書省委派官員處理地方事務,邊疆“皆賦役之,比于內地”。元朝這一舉措()A.體現邊疆管理與內地一體化的趨向B.是造成元朝后期滅亡的直接原因C.體現了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政策D.極大地削弱了中央對邊疆的控制21.遼朝的政治版圖從東北越過燕山延伸到中原地區,穿越農牧交錯帶,對農耕區和游牧區分而治之,職官設置為南、北面官,南面官“雖胡人亦漢服”。遼朝這種政治治理模式()A.體現了胡漢對立 B.體現了因俗而治C.造成了民族分裂 D.造成了華尊夷卑22.從下圖北宋東京城商業區示意圖可知,當時()北宋東京城商業區示意圖A.重農抑商的政策已經瓦解 B.軍事防備有所松弛C.城市格局打破了坊市界限 D.娛樂設施比較完善23.宋真宗時,陳堯咨狀元及第,不僅文辭出眾而且擅長射箭。遼使常挾能騎善射之長蔑視宋朝,真宗為了挽回顏面,有意讓陳氏轉為武職,托人傳話愿授予武將最高軍銜、俸祿甚至優于宰相的節度使官職。陳氏將此事告知母親,母親大怒,仗打其子,堅決不同意,此事于是作罷。這表明當時()A.武將得到重用 B.等級觀念固化C.文官地位提升 D.宋遼關系緊張24.下表是唐宋時期銅錢鑄造量統計數據,據此可知,北宋()時間鑄幣量依據史料唐天寶年間(742——756年)約32萬貫《新唐書》北宋至道二年(996年)80萬貫《宋史》北宋景德三年(1006年)183萬貫《宋史》北宋宜和二年(1120年)約300萬貫《宋史》A.錢荒現象緩解 B.政府濫發紙幣C.商品經濟活躍 D.財政出現危機25.宋代朝廷創立了宮廷畫院,培養了一批宮廷畫師,其繪畫作品有注重意境和筆墨情趣的山水畫。同時也出現了數量龐大的民間畫工,其繪畫作品集中在形象質樸生動,具有濃郁生活氣息,富有裝飾意趣的嬰戲貨郎、仕女美人等題材方面。這一現象表明,在宋朝()A.程朱理學影響市井生活 B.世俗化平民化是主流C.崇文抑武產生影響深遠 D.文化趨勢是雅俗共賞26.朱熹認為“宇宙之間,一理而已。天得之而為天,地得之而為地”,儒學開始從“理”這個角度來思考人間的倫理綱常,“理”的角度是指()A.陰陽五行 B.天人感應 C.萬物本源 D.魏晉玄學27.除四大發明外,從中國傳到歐洲的東西還有很多,如船尾舵、馬鐙等器物,菊花、檸檬、柑橘等水果和植物。從西域傳入中國的東西也有很多,如良種馬、雜技、葡萄、音樂、猶太教等。這些東西的傳播主要通過()A.阿拉伯商人 B.中國商人 C.歐洲傳教士 D.猶太教徒28.王安石推行保馬法,規定“河北、河東、陜西、京東西五路及開封府界諸縣保甲養馬”,自愿養馬可以減免賦稅,但馬死了也要賠償。在執行過程中,地方官為了政績,便強制百姓養馬、高價購馬,加重了民眾負擔。這反映了當時()A.變法的阻力大 B.變法缺乏共識C.變法脫離實際 D.變法復雜性29.南宋中晚期龍泉窯的青瓷造型簡潔大方,釉色純凈溫潤,古樸雅致,一反唐代庸艷富貴和宋初繁復浮華之風。南宋瓷器的風格變化反映了()A.程朱理學對藝術滲透 B.君主實行文化專制政策C.政府偏安一隅不思進取 D.三教融合的趨勢是主流30.元朝政府加封泉州海上女神媽祖為天妃,還把商業稅率從30稅1,降至60稅1,甚至“置而不稅”,對從事海外貿易的“舶商、梢水”及其家小,給予“免除雜役”的優待。這些措施反映出()A.東南沿海的社會影響力提升 B.朝廷重視發展海外貿易C.外貿稅收成為朝廷重要財源 D.民間海外貿易占據主導二、非選擇題:共40分。第31題14分,32題14分,33題12分。學生根據要求作答。3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周秦之變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重大社會變革。“變”是指以秦始皇統一中國為時間節點,在此之前2000年的中國,和在此之后2000年的中國,存在本質性的不同。周代的人們是生活在一個一個小的自治社會當中的,也就是小共同體當中。在這些小共同體中,各地諸侯大夫的權力是世襲的,不是上面的天子或者國君賜予的,因此也不能被他們剝奪。統治者的經濟來源是自己領地的收入,而不是上一級給的工資。……小共同體和大共同體的區別,或者說周秦之變的主要內容,就是政治組織形式變了,國家的汲取能力大大提高了。——摘編自張宏杰《簡讀中國史》材料二中國歷史亡秦不棄“秦制”,歷朝歷代其實都在效法秦政。周秦之變所產生的“秦制”,直到今天依然影響著我們,“秦制”的精華與糟粕,至今仍烙印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中。——摘編自秦暉《中國思想史》(1)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概括“周秦之變”在政治組織形式方面的表現。(2)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簡析秦朝政治制度的影響。3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北魏前期,由于民族本位意識……漢化處于不自覺的狀態。……北魏孝文帝以其非凡的勇氣、魄力,矢志不渝地推進鮮卑族的全面漢化改革,將北魏漢化運動推向高潮。他的一系列漢化措施,使得鮮卑上層與漢族上層融為一體,使鮮卑族的主體部分融入中華民族大家庭之中。……孝文帝在文化上匯通南北,大量汲取南朝文化,不僅補充了北朝文化的缺失,更有助于消除南北朝歧見。——胡阿祥《魏晉南北朝史十五講》材料二李唐起自西陲,歷事周隋,不唯政制多襲前代之舊,一切文物亦復不聞華夷,兼收并蓄。第七世紀以降之長安,幾乎為一國際的都會,各種人民,各種宗教,無不可于長安得之……異族入居長安者多,于是長安胡化盛極一時,此種胡化大率為西域風之好尚:服飾、飲食、宮室、樂舞、繪畫,競事紛泊;其極社會各方面,隱約皆有所化,好之者蓋不僅帝王及一二貴戚達官已也。——向達《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1)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簡析北魏漢化改革對推動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的歷史意義。(2)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概括唐朝長安城胡化盛極一時的歷史背景。3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漢代儒學家董仲舒借鑒了墨學“天志”思想和陰陽五行觀念來解釋宇宙和社會秩序,強調天人感應論,認為人的形體及其精神上的各種表征,完全符合于“天”。同時聲稱“天以天下與堯、舜,堯、舜受命于天王天下”。“天”的意旨,體現到人間社會內,就表征為“三綱五常”。到漢武帝時代,以地主為支配的封建制經濟已得到相當的發展,此時董仲舒又從“一統紀”“明法度”的立場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