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高中語文第二單元第5課蘇軾詞兩首練習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_第1頁
2024-2025學年高中語文第二單元第5課蘇軾詞兩首練習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_第2頁
2024-2025學年高中語文第二單元第5課蘇軾詞兩首練習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_第3頁
2024-2025學年高中語文第二單元第5課蘇軾詞兩首練習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_第4頁
2024-2025學年高中語文第二單元第5課蘇軾詞兩首練習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18-第5課蘇軾詞兩首記一記一、字音故壘()公瑾()檣()櫓還酹()吟嘯()綸巾()料峭()一蓑()答案:lěijǐnqiánglèixiàoguānqiàosuō二、字形eq\b\lc\{\rc\(\a\vs4\al\co1(guān巾,lún理,lún落))eq\b\lc\{\rc\(\a\vs4\al\co1(qiáng櫓,qiáng體,qiáng薇))eq\b\lc\{\rc\(\a\vs4\al\co1(公jǐn,嚴jǐn))答案:綸/倫/淪檣/墻/薔瑾/謹辨一辨三、通假字一尊還酹江月“尊”同,答案:樽酒杯四、一詞多義1.國eq\b\lc\{\rc\(\a\vs4\al\co1(三國周郎赤壁,故國神游,去國還鄉))答案:國家地方國都、京城2.故eq\b\lc\{\rc\(\a\vs4\al\co1(故壘西邊,既克,公問其故,故遣將守關者))答案:舊有的原因特意3.卻eq\b\lc\{\rc\(\a\vs4\al\co1(山頭斜照卻相迎,卻匈奴七百余里,卻之不恭))答案:表轉折擊退推辭、拒絕4.且eq\b\lc\{\rc\(\a\vs4\al\co1(何妨吟嘯且徐行,不出,火且盡,存者且偷生))答案:并且將要暫且,姑且五、古今異義1.大江東去古義:今義:大的河流。答案:長江2.回首始終蕭瑟處。古義:今義:從來,一向。答案:剛才六、詞類活用1.名詞作狀語(1)大江東去()(2)檣櫓灰飛煙滅()答案:(1)向東(2)像灰一樣;像煙一樣2.名詞作動詞竹杖芒鞋輕勝馬()答案:騎馬七、特別句式1.故國神游句式:正常語序:譯文:答案:倒裝句神游故國我神游當年三國的古戰場2.多情應笑我句式:正常語序:譯文:答案:倒裝句應笑我多情應笑我多愁善感填一填八、作者簡介:蘇軾(1037~1101),字,號,眉州眉山人。出身于一個比較清貧的文人家庭,宋仁宗嘉祐二年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在黨爭等政治斗爭中,曾被誣入獄,屢遭貶謫,直至遠貶海南,最終大赦北還。北宋杰出文學家、書法家、畫家,宋詞派代表人物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并稱“歐蘇”;詩清爽豪健,善用夸張、比方,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并稱“蘇黃”;詞開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并稱“蘇辛”。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等。詩歌代表作:《惠崇〈春江晚景〉》《飲湖上初晴后雨》《海棠》等。詞代表作:《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江城子密州出獵》等。散文代表作:《后赤壁賦》《石鐘山記》等。答案:子瞻東坡居士豪放歐陽修黃庭堅豪放辛棄疾《赤壁賦》九、背景豪放詩詞的代表作——《念奴嬌赤壁懷古》《念奴嬌》是蘇軾貶官后的作品。蘇軾21歲中進士,30歲以前絕大部分時間過著書房生活,仕途坎坷,隨著北宋政治風浪,幾上幾下。43歲(元豐二年)時因作詩諷刺新法,被捕下獄,出獄后貶官為黃州。這是個閑職,他在舊城營地辟畦耕種,游歷訪古,政治上失意,滋長了他躲避現實和明珠暗投的思想心情,但由于他豁達的胸懷,在祖國宏偉的江山和歷史風云人物的激發下,借景抒情,寫下了一系列喜聞樂見的名篇,此詞為其代表。表現“泰然處之”心境的《定風波》此詞作于元豐五年(1082),蘇軾被貶謫黃州后的第三年。《東坡志林》中說:“黃州東南三十里為沙湖,亦曰螺師店。予買田其間,因往相田。”途中遇雨,便寫出這樣一首于簡樸中見深意、尋常處生波瀾的詞來。答案:黃州團練副使宋神宗十、文化常識宋詞流派婉約派:其作品語言清麗、含蓄,詞中抒發的感情宛轉纏綿,情調或輕松活潑,或深厚幽怨,刻工精細,題材較狹窄,往往多是寫個人遭受、男女戀情,也有寫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詞人有、秦觀、、姜夔等。代表作品有柳永的《雨霖鈴》、姜夔的《揚州慢》和李清照的《聲聲慢》。豪放派:其作品氣概豪放,意境雄渾,詞中充溢豪情壯志,給人一種主動向上的力氣。代表詞人以、為主,代表作品為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和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婉約派特點——纏綿悱惻,婉麗多姿,音調諧婉。豪放派特點——縱橫捭闔,氣魄宏大,豪放不羈。答案:柳永李清照蘇軾辛棄疾理一理十一、思路歸納答案:赤壁懷古遇雨感懷泰然處之十二、主題提煉《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首詞通過對古跡的描寫和對古人、古事的記敘,表達了對古代英雄豪杰的緬懷以及對功業早就的周瑜的仰慕之情,抒發了韶華易逝、壯志難酬的無限感慨。《定風波》《定風波》一詞借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抒寫了作者任天而動、苦樂隨緣、開朗達觀、意存歸隱的人生看法和坦蕩胸懷,描繪了一幅極傳神的“東坡雨中行吟圖”,表現了他處變不驚、笑對蒼茫、“何妨吟嘯且徐行”的瀟灑氣度,流露出悠游自由、“一蓑煙雨任平生”的達觀之思,揭示了“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恬淡妙境,也是蘇軾人生的真實寫照。想一想下列對課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A.《念奴嬌·赤壁懷古》起句寫長江給人以雄奇壯美之感,既寫江景,又點明懷古,從大處落筆,氣概磅礴,感情飽滿。B.《念奴嬌·赤壁懷古》“浪淘盡”三字,含蓄有力地表達了作者憑吊古戰場的心情,也蘊含了“是非成敗轉頭空”的意思。C.《定風波》這首詞全篇即景抒情,語言自然流暢,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體現了東坡詞獨特的審美風格。D.《定風波》這首詞借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抒寫作者苦樂隨緣、開朗樂觀、意存歸隱的人生看法和坦蕩胸懷。解析:“浪淘盡”三字,沒有蘊含“是非成敗轉頭空”的意思,這是為下文“懷古”做鋪墊,以表明自己對古人的追懷。答案:B[文本細讀]一、整體感知1.“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三句中哪些字傳神?答案:一個“浪”字傳神,既是長江之浪,又喻歷史長河之變化,勾聯起長江與千古風流人物,讓人聯想起滾滾歷史長河,憶起千古風流人物的業績;而一個“淘”字,既形象地寫出了歷史的消逝,也抒發了詩人對“千古風流人物”的懷念。2.《定風波》中“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刻畫了怎樣的抒情主體形象?加點的詞語表現了詞人怎樣的精神?答案:這幾句話描寫了一個穿著草鞋,拄著竹杖,迎著疾風驟雨,緩緩而行,時而吟唱時而又長嘯的瀟灑曠達的抒情主體形象;“莫聽”“何妨”“誰怕”是關鍵詞,寫出了詞人在“同行皆狼狽”,其“獨不覺”,欣然前行的獨立人格精神。二、細微環節探究1.“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這一句在全詞中起什么作用?答案:“大江東去”是赤壁之戰的襯景,“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是“懷古”的點題。這一句泛寫作者憑高遠眺,所見所感,是全詞起興之筆,詞一開頭就濃縮了浩瀚的時空,把江水、浪花、千古風流人物融成一片,創建了一個曠遠、深厚的意境,為“周郎”出場造成聲勢。2.“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在上下片中起什么作用?答案:過渡。“江山如畫”承上,“一時多少豪杰”啟下,由狀景過渡到述人,非常自然。這一聲慨嘆將懷古之情和江山之勝融為一體。“一時多少豪杰”是虛寫,既照應了開頭“千古風流人物”,又為下片寫周瑜作了鋪墊。3.對《定風波》中“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兩句應如何理解?答案:這兩句是說,雖然遇到突如其來的風雨,而自己卻像平常披著蓑衣在雨中行走一樣坦然,一樣毫無畏懼。在作者眼中,風雨交加也好,晴天麗日也好,都是沒有什么差別的。結合作者當時的政治境況來看,這句明顯是用來比方自己的生活遭受和人生看法。4.如何理解《定風波》所抒發的感情?答案:野外出游,突然遇雨,一般人都會驚慌避雨,而詞人卻用安靜的口氣勸導道:“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在風雨中閑逛徐行,吟詩長嘯,的確是一種不為環境所左右的自得境界。手持竹杖,腳踏草鞋,遠比官服車騎來得輕捷、自由,已是“竹杖芒鞋”的裝束,誰還會膽怯 失去什么?“一蓑煙雨任平生”,此時在詞人眼中呈現的,已經不是自然界的這場短暫變故,而是人生旅途中的大風雨。這一句,充溢藝術的張力,一下拓寬了全詞的境界。蘇軾一生坎坷,屢經政治風雨洗禮,但是也磨煉了他的堅韌意志,面對風雨,不驚恐,不躲避,不哀傷,泰然處之,瀟灑從容,這才是蘇軾最具魅力的人格光輝。三、思維發散如何理解“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是主動還是消極?答案:(1)“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這是蘇軾對人生的無限感慨,有大徹大悟、超脫塵俗的味道。蘇軾在《前赤壁賦》里說:“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里說:“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或許蘇軾在想:人生真的如同一場空夢,輝煌像周瑜那樣是一生,郁悶像我蘇軾一樣也是一生,在滾滾不息的長江面前,在圓缺循環的月亮面前,一切的失意潦倒,迫害挫折,郁悶愁苦又算得了什么呢?“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放得下,才能拿得起,看得開,才能出得來,因此,蘇軾才會不由自主倒一杯酒祭祀江水和月亮。這就是蘇軾的生存才智,這就是蘇軾的達觀看法,這也就是蘇軾的詩意人生。(2)不能變更環境,那就變更心情,這莫非算是消極嗎?這其實告知我們一個樸實的生活道理,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當你遇到人生苦難時,埋怨無濟于事,傷感徒增苦惱,所以要學會自我解脫和心靈釋放,想想人生也就如同一場夢,“古今將相今何在?不見當年秦始皇”,“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天大的困難放到短暫而珍貴的人生面前,又算得了什么呢?又何必苦苦去計較什么呢?這就是人生的豁達境界。蘇軾年輕時也是意氣風發,拼搏進取,有“澄清天下之志”,而“烏臺詩案”讓他站到了死亡的邊沿線上,或許鬼神在向他敲門的時候,蘇軾才能真正地體會和領悟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假如說這就是“消極”,那么,我想說,人生須要這樣的“消極”,建立自己的彈性人生,或許正是一個人主動進取的另一種表現。[素材化用]豁達樂觀正視挫折的蘇軾獨自躑躅于冰冷的寒夜,你是否在為遭受挫折而困苦不堪?徘徊在血色黃昏的江畔,你是否在為生活的不順而將苦痛放大?哦,不!你回答說,挫折是人生的常態。你曾平和地吟出“一蓑煙雨任平生”,傲慢地寫下“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的詩句。你以寬容的胸懷對待他人,以豁達的看法面對人生,你以真情的詩句、你以歷盡風雨后的坦然告知人們:生活的風雨恒久也摧不倒真誠而執著的人,除非你自己放棄!正視挫折、淡化苦痛,既洗練了你豪放的詞風,也沉淀了你厚實的人生。不屈不撓的蘇東坡您,一人一筆,走遍天際海角;您,壯志難酬,唯有寄情于文字。屢次遭貶,打不倒您的信念;艱難世事,造就了您的豪放詩作。您的杰作,無意不行入,無事不行言。懷古傷今,只為報效國家;論史談玄,方顯男兒本色。您把苦難研成墨,把貶謫當做筆,揮毫出一首又一首豪放曠達的詞章。關于“樂觀”的經典名言1.恒久以主動樂觀的心態去拓展自己和身外的世界。——曾憲梓2.凡笑者,就表現著他尚有生活的膽和力。——德懋庸3.樂觀使人長壽。——緬甸4.樂人之樂,人亦樂其樂;憂人之憂,人亦憂其憂。——白居易5.真正的快樂是對生活的樂觀,對工作的開心,對事業的興奮。——愛因斯坦6.當生活像一首歌那樣輕快流暢時,笑顏常開乃易事;而在一切事都不妙時仍能微笑的人,是真正的樂觀。——威爾科克斯○即學即練請圍繞“豁達”這一話題,用“豁達是……,能……”的句式仿寫三句話,每句話的前后要整齊勻整,結構一樣。答:答案:豁達是一種樂觀,能驅散生活中的苦痛和眼淚;豁達是一種坦蕩,能容納交往中的誤會和疙瘩;豁達是一種自信,能跨越前進時的坎坷和困難。[寫法借鑒]《念奴嬌赤壁懷古》1.用豪壯的情調抒寫胸中塊壘蘇軾是個曠達的人,盡管政治上失意,卻從未對生活失去信念。這首詞就是他這種困難心情的集中反映,詞中抒寫的是郁積在他胸中的塊壘,然而格調是豪壯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題作品明顯不同。①這首詞的豪壯情調首先表現在對赤壁景物的描寫上。一開篇就顯示了詞人的廣袤視野:“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這不僅寫出了長江的非凡氣象,而且將自古以來這里出現過的很多威猛雄壯的斗爭故事都概括進來了,表達了詞人對古代英雄的憧憬。接著就來勾畫古戰場的險要形勢:“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毫無疑問,詞人寫到這里,確定會激烈異樣,會想到當年赤壁鏖戰的壯闊場面。然后用慨嘆語“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輕輕結住,將江山之勝和懷古之情融為一體。②詞中的豪壯情調還表現在對周瑜形象的塑造上。詞的上片將“周郎”和“赤壁”并稱,已經確定了周瑜在赤壁之戰中的確定性作用,表明白詞人對他的景仰;到下片再著力寫他的才華和功勛,英雄形象就變得特別顯明白。詞人這樣來稱頌周瑜,表明他渴望能像周瑜一樣為自己的國家建立豐功偉業。2.烘托和襯托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點或特質更加突出,例如這首詞中作者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卻從“千古風流人物”說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戰時的“多少豪杰”,最終才集中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他的感慨主要是因周瑜而發。襯托是烘托的一種,一方面是以乙托甲,但反過來甲也具有托乙的作用。詞中有兩種襯托:一種是實景和虛景相互襯托,實景是赤壁的險要形勢,是作者親眼所見,虛景則是火燒曹營,是作者的想象,二者相互襯托,是謂虛實相濟;另一種是周瑜的“雄姿英發”和作者的“早生華發”相互襯托。這首詞波瀾起伏而章法嚴整,跟作者奇妙地運用這兩種表現技巧有關。《定風波》1.寫眼前景,想心中事,異質而同構寫眼前景,就是落墨于眼前所遇到的真實景物;想心中事,就是著意于心中所縈繞和所要表現的事物人情;而這兩者之間則必需具有異質同構關系,以使讀者能由此而想象到彼。《定風波》干脆描述的是作者沙湖道中遇雨的情景,但所表現的卻是蘇軾被貶黃州后的境遇和心情,因而作者在進行這首詞的藝術創作時是“一心二用”,即言在此而意在彼。在《定風波》中,沙湖道上的風風雨雨,與蘇軾仕途上的政治遭受就是異質同構關系,蘇軾在道中遇雨時的感受,與他遭貶后的心境也是異質同構關系,而詞的全部意理情致,也就含蘊在這一系列的異質同構關系中。2.若即若離,隱喻寄予這首詞的言與意之間,不是局部的一對一的干脆比方關系,而是整體性的隱喻寄予。這種整體性隱喻寄予具有若即若離的特點,而不行一一捉對坐實。例如在“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中,隱喻寄予著蘇軾遭貶后悠然自得的心情;在“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中,隱喻寄予著作者歷經坎坷后對世事更加醒悟、因而晚境或尚平坦有望的社會人生感受;但不能說,這些都是比方。可以說,隱喻寄予具有更多的象征意味,不過這種象征意味是若即若離、隱隱而含蓄的,而詞的意境美也就更多地體現在這種若即若離的朦朧之中。3.以小寓大,言外無窮一般說,這種隱喻寄予總是以自然景物隱喻社會人事,以對眼前事物的詳細感受寄予普遍的人生看法,因而多具即景生情、情寄言外,以小寓大、言外無窮的特點。《定風波》以道中遇雨,隱喻仕途風雨,并進而借雨后“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景象,寄予隱逸江湖后就無掛累于風雨陰晴的超然心境,這都是即景生情、以小見大。而且這個“大”是難以窮盡的:不僅表現出蘇軾在自然風雨中鎮靜自若、在仕途風險中泰然處之、在苦痛中曠達自解、在醒悟中心儀歸隱等一系列困難而深微的情致,而且滲濾出放開眼量、洞達事理、自我調整、曠達通脫等一系列人生哲理。寫眼前景有限,想心中事無限,這就是隱喻寄予所追求的藝術效果。○遷移運用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下題。夜過借園①聞笛(清)袁枚秋夜訪秋士,先聞水上音。半天涼月色,一笛酒人心。響遏碧云近,香傳紅藕深。相逢清露下,流影濕衣襟。【注】①借園:作者好友李晴江的寓所。簡要賞析頷聯和頸聯所運用的主要表現手法。答案:這兩聯主要運用了陪襯烘托的表現手法。頷聯描寫笛聲在冰涼如水的月色中漂浮,浸透了清冷的月色,更增加了笛聲凄怨的情韻;頸聯寫笛聲響亮,仿佛阻遏了夜空中的碧云,突出了借園主子吹奏技巧的超群。詩人以視覺意象“月色”及嗅覺意象“藕香”作為陪襯烘托,使笛聲意味更加豐富感人。(要求能結合頷聯頸聯分析鑒賞)語言應用1.選出下列句中加點詞注音或釋義正確的一項(3分)()A.檣櫓(qiánglǔ)灰飛煙滅卷起千堆雪(雪花)B.羽扇綸(lún)巾一蓑(一襲蓑衣)煙雨任平生C.早生華發(漂亮的頭發)料峭(形容微寒)春風吹酒醒D.一尊還酹(lèi,把酒灑在地上,表示憑吊)江月解析:A項中的“雪”是比方用法,指浪花。B項中“綸”的正確讀音是“guān”。C項中“華發”意為花白的頭發。答案:D2.推斷下面各項的正誤,對的畫“√”,錯的畫“×”。(4分)A.詞有詞牌,詞牌是指詞的題目。一般來說,一首詞為一闋,“闋”在文字上指詞的分段。()B.詞牌是指詞的曲調名稱。詞的題目指填詞用的題目,詞的分段稱為上片、下片,或稱上闋、下闋,因為一曲便是一闋。()C.詞牌指填詞用的曲牌名,“念奴嬌”“永遇樂”之類便是;它們又是詞的題目,而“赤壁懷古”“京口北固亭懷古”之類只不過是副標題。一曲為一闋,“闋”在文字上指詞的曲調。()D.詞,是歌詞,是一種依據樂譜的曲調和節拍來填寫、歌頌的文學作品,它和音樂有親密的關系。所以,詞的種種特點,大都是由它的性質規定的。()解析:A項錯在“詞牌是指詞的題目”,應為“詞牌是指詞的曲調名稱”。C項錯在“它們又是詞的題目”。答案:A.×B.√C.×D.√3.“檣櫓灰飛煙滅”句中的“檣櫓”借代水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語為借代用法的兩項是(4分)()A.終歲不聞絲竹聲B.舉酒欲飲無管弦C.足下躡絲履D.君當作磐石解析:A項中“絲竹”代指音樂;B項中“管弦”代指音樂;C項中“足下”就是指腳下;D項中“磐石”指大而厚的石頭。答案:AB4.“故壘西邊”句中的“故”當“舊”講。下列各句中的“故”和它意義相同(有的須從“舊”的本義引申)的兩項是(4分)()A.故作不良計B.既欲結大義,故遣來貴門C.池魚思故淵D.故國神游解析:A項中的“故”是“所以”之意;B項中的“故”是“特意”之意。答案:CD5.下列各句中的“國”字與例句中“國”字的意義相同的句子有(3分)()例句:故國神游A.紅豆生南國B.為國以禮,其言不讓C.婦人暫而免諸國D.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解析:例句中的“國”字是“地方”的意思。A項中的“國”字的意思與例句相同。其他各項中“國”的意思都為“國家”。答案:A6.對“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幾句詩,理解正確的一項是(3分)()A.“羽扇綸巾”指的是諸葛亮。這幾句表現出諸葛亮衣著儒雅,儀態從容,大破曹軍。B.“羽扇綸巾”指的是諸葛亮。這幾句表現出諸葛亮衣著儒雅,儀態從容,幫助周瑜大破曹軍。C.“羽扇綸巾”指的是周瑜。這幾句表現出周瑜衣著儒雅,儀態從容,在諸葛亮幫助下大破曹軍。D.“羽扇綸巾”指的是周瑜。這幾句表現出周瑜衣著儒雅,儀態從容,大破曹軍。解析:依據這幾句詩的上文可知“羽扇綸巾”指的是周瑜,不是諸葛亮,所以解除A、B兩項;大破曹軍,不是諸葛亮幫助的,所以解除C項。答案:D文本鞏固一、課內閱讀(一)閱讀下面這首詞,回答7~8題。(9分)念奴嬌赤壁懷古蘇軾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7.下列加點的詞語說明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風流:放蕩不羈B.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檣櫓:代指曹操的水軍C.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華發:花白的頭發D.何妨吟嘯且徐行吟嘯:吟詠長嘯解析:風流:風采特異,業績突出。答案:A8.簡要賞析“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的藝術表現力。(6分)答:答案:以“亂”修飾“穿空”之“石”,表現出巖峰錯列,直插云霄的態勢;以“驚”修飾“拍岸”之“濤”,表現出拍擊江岸的波濤洶涌奔騰,“卷起千堆雪”,“卷起”這個動詞,“千堆雪”這個比方,形象地表現出洶涌的波濤猛拍陡峭江岸,翻卷而起形成簇簇浪花,猶如堆堆白雪。這幾句詩表現出赤壁古戰場的壯美奇險,體現了詞人神馳赤壁古戰場的心情。(二)閱讀下面這首詞,回答9題。(4分)定風波蘇軾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始終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9.上片哪些詞語表現了作者闊達的胸襟?答:答案:莫聽、何妨、誰怕、任平生。二、課外探究閱讀下面一首宋詩,按要求回答10~11題。(8分)被酒①獨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覺四黎之舍三首(其二)蘇軾總角②黎家三小童,口吹蔥③葉送迎翁。莫作天際萬里意,溪邊自有舞雩風。【注】①被酒:帶醉,剛喝過酒。②總角:古代未成年的人把頭發扎成髻,借指幼年。③口吹蔥葉:吹蔥是一種兒童嬉戲。10.指出“溪邊自有舞雩風”一句所用典故的出處。(2分)答:解析:舞雩,出自新課標《先秦諸子選讀·論語·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答案:《論語》11.請結合作者的思想和本詩內容,分析這首詩表現了作者怎樣的人生看法。(6分)答:答案:詩人被流放到萬里之遙的天際(海南),境況艱難,但由于受到佛道思想的影響和黎民百姓的熱忱歡迎,因此表現出曾點曾經有的那種逍遙自由、隨遇而安的人生看法。或詩人被流放到萬里之遙的天際(海南),境況艱難,但由于受到佛道思想的影響和黎民百姓的熱忱歡迎,因此仍舊憧憬曾點描述的禮樂之治,表現出主動樂觀的人生看法。閱讀下面這首詞,回答12~13題。(9分)蝶戀花蘇軾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際何處無芳草。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笑漸不聽見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12.“綠水人家繞”中的“繞”字,有的版本寫作“曉”。你認為哪個字更恰當?為什么?請簡要賞析。(4分)答:答案:①“繞”字好,因為它切實詳細地描繪出了綠水環繞人家的場景,生動形象,具有動態美。②“曉”字好,因為它既點明白時間,又渲染了早晨的清爽氛圍,能夠使讀者有更自由、更廣袤的想象空間。13.俞陛云在《宋詞選釋》中對這首詞的上闋作過這樣的整體評價:“絮飛花落,每易傷春,此獨作曠達語。”你同意他的看法嗎?為什么?請結合詞的內容簡要賞析。(5分)答:答案:①同意。起句“花褪殘紅青杏小”,雖寫了花之凋零,卻又寫了青杏新生,顯示誕朝氣與活力;二、三句則又移向更廣袤的空間,燕子輕飛,給畫面帶來了盎然生氣,而綠水繞人家也饒有情趣,這樣一來,人的心情也自然隨之敞闊;末句雖言萋萋芳草,卻以“天際”起筆,意境開闊。總之,詞的上片雖寫“絮飛花落”的暮春之景,卻到處可見曠達之語。②不同意。起句寫花之凋零,青杏酸澀,為整首詞投下了悲涼的陰影;二、三句寫燕子翻飛、綠水繞人家,雖富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卻是以樂景襯哀情;四句說柳絮飄飛,著一“又”字,則又表明詞人之看絮飛花落,非止一次,傷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芳草”在古詩詞中常用來寫愁情,此處亦然,“天際何處無芳草”即言愁情無限。因此,這首詞中對“絮飛花落”等景物的描寫,依舊浸透著傷春之情,并非曠達之語。備考提升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14~16題。(9分)元宵節的文化內涵和其他傳統節日強調“闔家團聚”不同,元宵節更強調“普天同慶”。元宵節被人們視為春節最終的高潮,因為過了這天,人們就要真正進入新一年的生產生活,所以人們在元宵節全民慶祝,以祈求上蒼保佑來年風調雨順、莊稼豐收,這也表達了人們對新年的美妙期盼。正因如此,在中國民間有“正月十五鬧元宵”的習俗。這個傳承已有兩千多年的傳統節日,不僅盛行于大江南北,就是在海外華人的聚居區也年年慶祝不衰。每到元宵節期間,人們都會走出家門,涌上街頭,除了鬧花燈、猜燈謎外,還有舞龍、舞獅、踩高蹺、跑旱船、敲舟山鑼鼓……其中,有很多風俗和活動都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同慶佳節,讓廣袤群眾參加其中,共同享受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給我們留下的審美記憶。其實,元宵節不是一個孤立的節日,它是春節的一部分。要理解元宵節的意義,不能不把它放在春節之中來考察。春節從除夕關門守歲起先,到元宵節,是一個人們不斷擴大活動范圍、人際關系不斷得到擴大的過程。初一給家長拜年,初二回娘家拜年。以后逐步擴大拜年范圍到一般親戚摯友。在這個時段,人們的活動范圍局限在熟人之間。初五是破五,農活可以起先干,商店可以開門了。這個時段,社會起先正常運作。到了正月十五,全體社會成員不分男女老幼都加入到節日活動中。所以,元宵節具有確認全體社會成員(包括彼此不相識的)相互關系的意義。元宵節是真正意義上的全社會的“狂歡節”,連平常被限制在家的古代婦女也可以自由出門游玩了。當然,個別禮法之士反對這個習俗,比如宋代的司馬光。元宵夜,他夫人裝扮了打算出門賞燈。司馬光問:“家中點燈,何必出看?”夫人回答:“兼欲看游人。”司馬光說:“某(我)是鬼耶?!”這就太不講理了,總不能只讓夫人終年只看他一個人一張臉吧?好在社會不買這些禮法之士的賬,大多數婦女照樣游樂。元宵節允許民眾自由消遣,這是古代社會針對過分嚴格的禮法制度而設計的一個發泄渠道。一些年輕人乘機會見意中人。正如辛棄疾所說:“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元宵節主要活動是大眾消遣,但是其社會文化意義卻不僅僅是消遣。正月十五有很多信仰活動,祈求神靈保佑。古代人祭祀泰一(太一)神,因為他是最高神,掌管人類命運。祭祀他,可以獲得豐收和平安。古人祭祀地神,是要保佑蠶事豐收。元宵節也是一個求子的節日。宋代陳元靚《歲時廣記》卷十二《偷燈盞》說明當時人在元宵節偷燈的緣由時說:“一云,偷燈者,生男子之兆。”這里“燈”諧音“丁”,就是男丁。這樣一來,偷燈就象征著生育兒子。依據同樣的道理,觀燈也具有求子的涵義。于是,古代婦女出門觀燈有了這個理由,就名正言順了。始終到民國時代,各地多有送燈給那些無子家庭的習俗,祝福他們添子孫。清代有摸城門門釘的活動。釘,也諧音“丁”。人們希望通過摸門釘而祈求生育兒子。有些地區的人們還給予湯圓以象征意義。當然,在人口壓力巨大的今日,元宵求子活動已經很少看到。現代人又給予湯圓以新的說明,那就是甜甜蜜蜜,團團聚圓,象征一家團聚,華蜜美滿。它很符合人們的內心希望。元宵節因此獲得了新的文化意義。(《人民日報海外版》陳連山)14.下面對“元宵節的文化內涵”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和春節不一樣,每年的元宵節更多的是強調“普天同慶”,全社會的“狂歡”。B.元宵節的活動主要是出門消遣,如賞花燈、猜燈謎、觀舞龍舞獅、看敲鑼鼓等。C.伴隨元宵節而產生的是民間進行的信仰活動以及因渴望子嗣而產生的各種習俗。D.元宵節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吃元宵的習俗從節日誕生到今日始終持續著。解析:誕生之日起先吃元宵,一是于文無據,二是吃元宵大體是從宋代起先的。答案:D15.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