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東莞市四校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第二次聯考語文試題(含答案)_第1頁
廣東省東莞市四校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第二次聯考語文試題(含答案)_第2頁
廣東省東莞市四校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第二次聯考語文試題(含答案)_第3頁
廣東省東莞市四校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第二次聯考語文試題(含答案)_第4頁
廣東省東莞市四校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第二次聯考語文試題(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2025學年第一學期段考二四校聯考高二語文試題本試卷共23題,滿分150分。考試用時150分鐘。注意事項:1.請將選擇題答案寫在答題卷內或者學校提供的機讀卡上。每題選出答案后,考生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2.非選擇題,必須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在答題卷上作答,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卷各題目指定區域內的相應位置上;如需改動,先劃掉原來的答案,然后再寫上新的答案;不準使用鉛筆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無效。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文化的重要功能是文以化人,其最深層的積淀和影響是對人格的培養。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在數千年漫長發展中不斷塑造和培育的正面人格,或者說集體人格,就是被歷代中華兒女廣泛接受并尊崇的君子人格。“君子”一詞早在西周時期就已經流行,主要是貴族和執政者的代稱。到了春秋末期,孔子在構思和傳布自己的儒家學說時,對“君子”概念的內涵進行改造,賦予其許多優秀道德的意蘊。如果說,孔子在構思和傳揚儒家學說時,思考的軸心問題是探求如何立身處世,即如何做人的道理,那么他苦苦追尋的結果,或者說最終給出的答案,就是做人要做君子。孔子塑造的君子人格,伴隨《論語》的流傳而走入人們的心靈,可謂登高一呼,山鳴谷應。儒家學派的后繼者如孟子、荀子等,對君子人格張揚申說,自不待言。“君子”一詞,在《孟子》中出現82次、在《荀子》中出現了304次,其推波助瀾,可謂不遺余力。與儒家學派頗多論爭的墨家學派和法家學派,對君子人格也欣賞有加,如墨子說“君子不義不富,不義不貴,不義不親,不義不近”(《墨子?尚賢》);韓非子說“君子不蔽人之美,不言人之惡”(《韓非子?內儲說上》)等等,都是對君子人格的高度肯定。影響深遠的道家學派,雖然諸多思想觀念與儒家學派判然有別,但在如何看待君子人格這一點上,兩者卻頗為一致。老子說:“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道德經?三十一章》);莊子說:“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莊子?山木》)。凡此種種,無不表明道家學派對君子人格的認同和稱許。至于被譽為“群經之首”的《周易》,更是對君子人格贊不絕口,推崇備至。其中廣為人知的名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張岱年等哲學家認為,這是對君子形象的生動描繪,也是對中華民族精神的最佳概括。由孔子孕育培養、諸子百家呵護成長的君子人格,在此后中華文化奔騰不息的歷史長河中,受到上至歷代政治家、思想家及文人士大夫,下至社會各階層人士包括普通百姓的廣泛認同和景從。從先秦至清末,有關君子和君子文化的描述不僅在汪洋浩瀚的歷代典籍中星羅棋布,數不勝數,而且在傳統戲劇、民間說唱、民俗禮儀及家教家訓中,俯拾即是。君子文化及君子形象還滲透和融入我們日常生活及器物之中,如中國人自古就有愛玉的傳統,實緣于“君子比德于玉焉,溫潤而澤”(《禮記》),“言念君子,溫其如玉”(《詩經》)的觀念。君子概念歷久而彌新,至今仍保存著旺盛的生命力。當今社會盡管發展迅速,觀念多變、文化多樣,但只要是中國人,不論居廟堂之高,抑或處江湖之遠,哪怕是目不識丁的山村老農,也樂于被人看作君子,而決不愿意被人視為小人。君子人格在不同階層人群,包括社會底層老百姓中都有相當的知曉度和認同度,君子風范今天仍為絕大多數中國人奉為做人的圭臬。做人做君子,這是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祖訓,像血液一樣涌動在每個中華兒女的內心。“君子一言,駟馬難追”“君子成人之美”“君子不奪人所好”“君子動口不動手”等等,這些至今活在人們口頭的君子格言,已不同程度地成為中華兒女做人做事的人生信條。君子作為中華民族千錘百煉的人格基因,是凸顯中華文化“精氣神”的典范人格模式,彰顯著中華民族深沉精神追求和獨特精神標識,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聚焦之點和閃光之源,是燭照中華兒女歷經坎坷而跋涉向前的人格力量和心理支撐。(摘編自錢念孫《君子:千錘百煉的人格基因》)材料二:如果說圣徒、紳士、騎士、牛仔是西方文化人格的表征,那么中華文化人格則體現為“君子”。君子文化,無疑是聯系中國人的血脈之根,滲透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春秋時期,禮崩樂壞,天子權力式微。君子不再純粹作為政治上的統治者,而以道德修養的踐行者被儒家所推崇,并賦予新的人文內涵,一舉成為濟世的高標。由此,君子集智慧與美德于一身,“新君子群體”產生。新君子群體通過推廣“六經”,強調仁愛精神,播下了人文思想的種子。君子形象成為文學家們最為迷戀的書寫對象。從《詩經》起,中國文學塑造了一系列卓爾不群的君子形象。有岳飛、關羽等忠烈君子,有趙云等勇毅君子,等等。當然,君子畢竟是楷模、典范和高標,做個君子自然不可能沒有門檻。因此,君子文化對于君子的外在和內在都有質的規定。就外在而言,君子的穿著打扮、言談舉止都有標配。如“毋側聽,毋噭應,毋淫視,毋怠荒”。當然,對于君子的內在要求更為恢弘、深遠。修身養性是低配,齊家治國平天下才是終極目標。欲實現這樣的高標,主要依憑才學。不僅需要“學富五車,才高八斗”,而且還得富有文人雅趣。當君子內外兼修,自然就剔除了權勢階層的倨傲,增加了溫良恭儉讓等人文內涵,從而成為一種美好的文化精神流淌在中華大地上。哪里有君子的身影,哪里就播撒了君子文化的種子。君子文化是中華文化最具有生命力的一種文化基因。一些人因為與世俗生活完全同一,從某種意義上說,不過是“半人”。完成了君子人格塑型,才能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具有審美內涵的“人”。或者說,不少人不過是一次性活著,只有具有君子人格的人才可能讓精神傳承,才可能不朽。做個君子,不但預示了人生的方向,而且確立了最具終極意義的人生價值追求。既是中華文化的普世價值,又是中華文化人格的品牌標識。弘揚君子人格的正能量,是傳播中華優秀君子文化的必由之路。培養新一代有操守、有擔當、有襟懷、有膽識、有雅趣的新君子,培養他們的家國情懷、悲憫情懷、生命意識和人文素養。傳承君子文化的優良基因,處理好義與利的關系。同時,應該正視君子文化的瑕疵,君子一度被矮化為“文弱書生”。所謂“百無一用是書生”,顯然是對君子的誤解。君子不等于文弱,君子文化不等于腐儒文化,不等于失去了血性和勇武。當下,君子文化的式微,源于精致的利己主義和極端的個人主義的大行其道,以及現代性焦慮和人文精神信仰的斷裂。事實上,當下是推行君子文化最好的時代,因為大眾受教育程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和提高。(摘編自張國龍、凌麗君《中華民族的精魂:君子人格和君子文化》)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君子人格是中華傳統文化在數千年漫長發展進程中不斷塑造和培育的被歷代中國人廣泛接受并尊崇的正面的理想的人格范式。B.春秋時期,禮崩樂壞,天子式微,在這種歷史背景下,“君子”的含義由政治上的統治者變為道德修養的踐行者。C.我們應一分為二地看待君子文化,既要看到君子文化積極的一面,也要正視君子文化的瑕疵,但不能將其等同于腐儒文化。D.經孔子的改造后,“君子”的內涵不斷豐富,即使與孔子主張不同的其他學派,也大多對君子人格十分認同。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A.君子只有內外兼修,才能剔除權勢階層的倨傲,增加溫良恭儉讓等人文內涵,成為中華文化最具生命力的一種文化基因。B.“君子”一詞歷久彌新,生命力旺盛,做人做君子已成為我們的祖訓,至今人們都把君子人格奉為自己做人行事的信條。C.古往今來,君子人格對人們影響深遠,它得到了社會各階層人士的廣泛認同和尊崇,形成了生生不息的君子文化。D.精致的利己主義和極端的個人主義的大行其道才使得當下的君子文化日趨衰落,所以傳播中華優秀君子文化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3.結合材料內容,下列選項中不能體現材料二中“君子文化對君子的內在有質的規定”的一項是()A.修己以安百姓。B.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C.藏器于身,待時而動。D.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4.比較材料一和材料二內容上的異同。5.荀子在《勸學》中說“學不可以已”,我們當代青年對“君子文化”的追求亦“不可以已”。請結合材料談談你對君子文化“不可以已”的認識。(二)文學類文本閱讀(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需要一把雪亮的鋤頭刮骨療傷鄧建華我的鄉愁,是被一把銹死的鋤頭給咬傷的。現在,我需要一把雪亮的鋤頭刮骨療傷。父親破天荒回得早,我有點諒訝,照例去給他打洗腳水。等我找來他的拖鞋,他一聲不響側臥在床。我沒有再去喊他。他總是被人叫去做調解,幫崽多的人家分家,給不和的人家勸架,為受委屈的人家撐腰,就因為他有一個改變不了的身份——老支書。他一出去,一般是三更半夜回。他常常是喝了點小酒回的,一邊將皸裂的雙腳泡在我給打的洗腳水里,一邊給我說道他調解的事,說得眉飛色舞,有鼻子有眼。這天,他沒有講什么,也沒有洗腳。第二天天剛亮,就匆匆出門了。我問母親,爹怎么了?母親說,不就是昨晚在肖家,沒討到一句好話。我不解,望著母親。母親就說了肖家三個崽不養爹娘的事,說我爹講了一通直話,老肖家的大崽不開心了,就說,老書記,你現在在我們家砍斧頭,算夠狠的了,你們家也有三個崽,但愿以后你家不要別人來做工作。母親說,誰家能夠保證不出報應崽?母親盯著我說這話,或許,她在期待某一種鏗鏘的表態。然而,我沒有。我收拾書包,逃也似的往學校趕。父親從涼薯屋場回來,像打了雞血。我看見他在菜園子里,釘下了16根木樁,行距、間距都有兩米五左右。我估計他要干什么大事,就小心翼翼問了一聲。他說,我到春生爹家取經了。春生爹是個名人了。一個70歲的單身老頭,不要村里的“五保”。自己喂一頭土雜豬,種植10棵早熟橘子樹。樹下種蘿卜菜喂豬,豬糞養樹。豬大了,殺了腌著吃一年。橘子紅了,附近的罐頭廠搶著要。每到過年,有崽有女的人家為這愁為那煩,這個光棍老頭,卻樂滋滋地烤著蔸根火,喜滋滋地數錢。父親是瞄準春生爹的目標了。他不管白天黑夜,開挖著樹洞。每一個洞子一米長,一米寬,一米深。晚上,我忙完作業,還沒見他收工,就去菜園子叫他進屋洗腳,他還在一鏟一鏟從洞子里往外送土。一把杉木把鋤頭丟在旁邊,估計是挖到堅硬的石頭子了,鋤刃上有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缺口。新送上來的黃土上,已經落下了一層寡白的霜。我扯父親上來,滿頭大汗的他,撿起地上的鋤頭和鐵鏟,理直氣壯地說,老了,我就靠它們了。是的。父親說的是它們。沒有說你們。父親的橘樹栽下了。不是他一個人栽了,在他的帶動下整個村子里的人都栽下了。父親的時間纏繞在橘樹上了。他殷勤地給樹剪枝、捉蟲、澆水、施肥、除草,毫不留情地砍去二十多棵遮住橘林陽光的老杉樹。鋤頭,跟著他出入橘林,缺口越來越寬。鋤把越磨越亮。父親自始至終,將橘樹當了親生崽。三年過后,父親和左鄰右舍得到了豐厚回報。良種柑橘滿滿地掛果了。父親采摘橘子。仿佛在接受他16個崽的供奉。那么神圣,小心翼翼,只差沒先沐手,再拿剪刀了。幾天的起起落落,搭梯扶架、提籃抬筐、裝袋灌簍,柑橘堆滿了一堂屋。來了一臺手扶拖拉機,下來一位戴墨鏡、提黑色皮包的小胡子,開了一個價。父親不答應。手扶拖拉機就去了另一家。不一會,拖拉機就拉了滿滿一車橘子走了。過了幾天,手扶拖拉機又來了,還是小胡子,開了一個價。比前幾天少了5角錢一斤。父親一句話不說,端著酒杯往菜園子里走。小胡子付款走人。鄰居就圍攏了。有人笑道,高價不賣低價售,老書記就是風格高啊。父親將缺口的鋤頭咚地敲在地上,回應道,我看大家伙要細細想好,怎么統一定價,要不然,以后就會被這些人吊起來耍。那時候,還沒有誰倡導成立產業協會、合作社什么的,父親看出了銷售環節的端倪。是的,接下來的幾年,每年都是豐收年。可是,最近幾年,每一個橙黃的橘子,都成了父親和左鄰右舍懸著的心。誰都知道,集鎮上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各式各樣的水果堆積如山了,最不受待見的就是橘子。滿山橘子,掛在樹上,慢慢連采摘的興趣都沒有了。秋后,橘子在樹上;嚴冬,橘子在樹上。父親病倒的那年,一場冰雪將滿園的橘樹掃蕩得嗚呼哀哉。父親的傷口從脖子到胸口到腹部,那道疤痕,像一棵枯萎的橘樹。在那些日子,我們兄弟姐妹苦苦守候著父親,給了他最大的慰藉。他在遺書里,表達了他對兒女的滿意。這個老早就指望16棵橘樹養老的固執的人,被橘樹榨干最后一點激情后,還是接受了兒女的孝敬。父親是患食管癌去世的,我一直遺憾的是,沒有在他還能進一點流食的時候,給他榨一杯橘子汁。父親走后的第二年,我回老家的菜園子尋找,想看看那年冰凍后的橘樹,是否還有一兩個樹蔸發了芽,如果有,我就要做個盆景,搬回來,好好養著,像接回失散多年的兄弟。我家的菜園子,雜草叢生,發芽的橘樹蔸卻沒有一個。當我轉身離開的時候,我突然發現父親那把鋤頭還挖在草叢里。鋤頭已經銹死,鋤頭把也腐朽得不成形了。我跪下來,將鋤頭周邊的雜草除盡。我那瘦得不成人形的父親啊,最后沒能拔出這把鋤頭,居然讓這把鋤頭至今還咬在菜園子的肩頭。我拍了一張照片。在某次鄉村振興座談會上,我傳給許多同仁看。我說,我的鄉愁,是被一把銹死的鋤頭給咬傷的。現在,我需要一把雪亮的鋤頭刮骨療傷。(有刪改)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章標題充滿懸念,能夠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標題中“刮骨療傷”一語表現了“我”深重的鄉愁,有強烈的感染力。B.文章運用了多種手法表現了父親呵護橘樹的殷勤,如鋤頭“缺口越來越寬”“鋤把越磨越光”就是正面描寫。C.“像接回失散多年兄弟”這句話照應了前文中父親將橘樹看作親生崽的情節,表現了“我”對父親深深的思念。D.“我”沒有向母親表態會孝順而是逃走了,因為“我”不知該如何回答,這為下文“我”家兄弟姐妹的孝順是對“我”逃走沒有回答母親的一個補充交代。7.關于文中“春生爹”的部分,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父親從春生爹家取了經,得到啟示,春生爹起到了推動情節發展的作用。B.春生爹的形象和父親的形象相得益彰,互相襯托,深化了小說的主題。C.春生爹養老的事和肖家養老的事形成對比,意在批判農村普遍養老難的問題。D.春生爹的故事表現了農民身上勤勞能干,自食其力,不依賴他人的精神。8.小說的標題是“需要一把雪亮的鋤頭刮骨療傷”,但詳細地描述了橘樹,這樣寫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9.有人評價鄧建華的作品:“他常常別開生面,以小見大,他的憂思、感傷、懷想,給讀者以長久的唏噓、深情的共情,讓人對心靈的痛點有了新的審視。”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張德輝,字耀卿,冀寧交城人。公資穎悟,自童孺力學,嶷然如成人。弱冠,有聲場屋間,四赴庭試。貞佑兵興,家業蕩盡,以世故試補御史臺掾。汴都下,北渡,僑居成安縣,故相史公開府真定,聞其名,聘充經歷官。乙未,從開府南征,凡籌劃調度,倚公為重。軍士多避役亡去,獲必戮以厲余者,公極言其不可,后配之穴城而已。光州下,蓽山農民團結為固,開府令攻之,公曰:“鄉民為自保計,當以禍福開諭,如或旅拒,加兵未晚。”從之,皆相繼來降,全活者不可勝計。板蕩后,民耗弱不任差役官從胡商貨子錢以充貢賦謂之羊羔利。歲久來責所負,有破產不能償者,公言于開府,請于朝,止一本息付之。升真定府參議,興滯補弊,多所裨益。由是聲望隆于諸鎮,而上達于闕庭矣。歲丁未,王遣使來召,問曰:“今之典兵與宰民者,為害孰甚?”公曰:“典兵者,軍無紀律,專事殘暴,所得不償其失,害固為重。若司民者,頭會箕斂以毒天下,使祖宗之民如蹈水火,蠹亦非細。”王默然良久曰:“然則奈何?”公曰:“莫若更選族人之賢如口溫不花者,使主兵柄,勛舊如忽都虎者,使主民政,則天下皆受其賜矣。”公在朔庭期年,每進見,延訪圣賢道德之奧,修身治國之方,古今治亂之由,詳明切直,多所開悟。故呼字賜坐,賚錫之禮殊渥。至元五年春,起公侍御史,辭不拜。有言沿邊將校冒代,軍士虛耗廩幣者,上怒,敕使按治,仍以其事諭公陳奏,公奏曰:“在昔將校備嘗艱阻,與士卒同甘苦。今年少子弟襲爵,或以微勞進用,豈知軍旅之事乎!致朝廷遣使覆按,此省院素失約束耳。若悉痛繩以法,則人不自安。今但易其部署,選武毅有才略者任之,則軍政自新,時委風憲官體究,庶革其弊。”上曰:“可徐行之。”(節選自《元朝名臣事略》)10.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民耗A弱B不C任差役D官E從胡商F貸G子錢H以充I貢J賦K謂之L羊羔利。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場屋,指封建時代舉行科舉考試的地方,又稱作科場,也引申指科舉考試。B.團結,文中指集結,與“團結一致”中“團結”的詞義和感情色彩一致。C.胡商,胡常用作北方邊地與西域民族泛稱,來自這些地方的商人通稱胡商。D.宰,指主管,與《過秦論》中“因利乘便,宰割天下”的“宰”意思不同。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張德輝天資聰慧,從幼年時期就奮力學習,曾四次參加皇帝在朝廷上舉行考試,后因為家世補任御史臺官。B.張德輝在前宰相史公開設的府署中擔任經歷官,受到史公的倚重,他多次向史公進言,獲得史公的認可。C.張德輝認為當時統領軍隊的人軍紀不嚴,行事殘暴,造成了重大的危害,主張任用口溫不花來管理軍隊。D.對于戍邊軍官冒名頂替和士兵空耗國家財富的情況,張德輝并不主張嚴懲,建議更換部署,重新選拔人才。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今年少子弟襲爵,或以微勞進用,豈知軍旅之事乎!(2)故呼字賜坐,賚錫之禮殊渥。14.前人評價張德輝“以實惠及民”,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張德輝是如何“以實惠及民”的?(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下面小題。秋思二首(其一)陸游門巷蕭條秋色深,黃花始欲慰孤斟。久貧自笑不妨樂,過足固知非所欽。琴調已忘還漸省,詩聯未穩更長吟。吾兒西上無多日,安得相從老故林?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首聯中,蕭條的門巷說明居所簡陋,少有人至,又是深秋時節,更渲染了一種清冷的氣氛。B.第二句將菊花擬人化,與李清照的“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有異曲同工之妙。C.頸聯中,詩人表示自己弄琴彈唱、煉字作詩的技藝都不夠精湛,最后放下古琴練習,專注吟詩。D.本詩作為秋思詩卻有不同于尋常秋思詩的豐富內涵,情感層層深入,語言明白流暢,堪稱佳作。16.本詩富含人生智慧,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屈原列傳》中,強調小人當道,正直之人不為所容的兩句是:“______,______。”(2)《大學之道》中說修養品性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接著是“______,______”。(3)蘇軾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中,“______”寫天人永隔時間之長,“______”又表現了與葬地相隔之遙。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3小題,1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莎士比亞是世界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天才之一,那些取自他人的材料,并不足以否定莎士比亞的創造性。后人之所以在莎士比亞和馬洛的筆墨官司上普遍同情前者,關鍵在于莎士比亞已成為獨立自足的存在。莎士比亞當然可以借用他人的故事,正如可以穿別人設計的戲服,講從別人那里聽來的笑話,但他仍然是獨立自足的,他是莎士比亞,也只有他是莎士比亞。這是作家們①的境界,也是讀者最關心的事情。一個作家沒有達到這個境界,就很容易陷入抄襲的糾紛,而一旦已經成為不可替代的存在,那么即便有挪用他人材料的嫌疑,在文學上——而不是法律上——也比較容易被原諒,因為他已經原創了他自己。當然,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覺得某人不像他自己,我們也會說莎士比亞的某部作品比另一部作品更加“莎士比亞”。可能我們在某一瞬間覺得成為了自己,就像作家覺得終于把握住了自己獨特的表達方式,但是這種成就感很容易消失,絕大部分時間里我們都在重復地尋找成為自身的依據。這是人生的固有困境,也是文學的固有困境,但它并不就是消極的。正因為獨創性無法②地把握,作家才會不斷挑戰自我,使每一次寫作都成為新的開始。這又引出所謂創新問題。創新不是完全意義上的③,而是順應一個特定的文學傳統自我更新的要求,在“現成的故事”之外找到“可能的故事”。文學是以對現成故事的創造性改寫才真正進入現實,寫作的動因與其說是現實的刺激,不如說是陳舊故事的刺激。18.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19.下列各句中的引號和文中畫橫線處的引號,作用相同的一項是()A.現在中西的學者們,幾乎一聽到“欽定四庫全書”這名目就魂不附體,膝彎總要軟下來似的。B.陶淵明的隱居并不遁入山林,而是回歸園田;所以,才有詩句“命室攜童弱,良日登遠游”。C.我們學會了上網,也要學會“下”網,不能做低頭族,要有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D.士,為何選擇“隱”,他離開朝堂的目標又是什么?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20.文中畫波浪線句子如果改寫成“這是人生和文學的固有困境,它并不消極”,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2小題,1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①為了維持一個良好的工作狀態,咖啡和茶就成為了日常必備的“續命”標配。__________,②這是因為它們共同的有效成分——咖啡因在起作用。③咖啡因之所以能讓人興奮,是因為它可以影響競爭性抑制腺苷受體的作用。④腺苷是身體代謝產生的一種神經調節因子,主要作用是和腺苷受體相結合,給大腦傳達疲勞信號。⑤通俗的講,咖啡因能搶在腺苷之前與腺苷受體結合,_______________,腺苷便無法與腺苷受體結合,大腦收不到疲勞信號,自然就有了“我還行”的錯覺。⑥因此,咖啡因能夠完全消除疲勞感,讓人更有精力。雖然咖啡和茶好喝又提神,但是過量飲用仍然會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人每天攝入咖啡因以不超過400毫克為宜,超過這個飲用量則可能會導致頭痛、心悸、失眠、焦慮、腹瀉等癥狀。此外,咖啡因還會增加尿量,__________,因此大量飲用咖啡或茶后還要記得補充水分。21.請在文中畫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22.文中有兩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四、寫作(60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唐開國之初,統治者非常看中諫諍的作用,貞觀年間涌現出大量著名的諫官,如魏征、王珪、戴胄、馬周、褚遂良、令狐德棻等,臣善進諫、主能納諫,最終形成一種“爭鳴”的政治風尚。其實早在戰國時期的中國就形成儒、道、墨、法等各家學說、流派百家“爭鳴”的現象。現實生活中難免也會有“爭鳴”,但人與人之間相處則更希望獲得“共鳴”。請結合材料,談談你對“爭鳴與共鳴”的思考,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悟與思考,不得套作、抄襲,不少于800字。_廣東省東莞市四校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第二次聯考語文試題(解析版)答案及簡析一、現代文閱讀(一)現代文閱讀Ⅰ1.答案:B簡析:材料二明確提到“君子不再純粹作為政治上的統治者,而以道德修養的踐行者被儒家所推崇”,這表明君子的含義并非完全從政治統治者轉變為道德修養踐行者,而是增加了這一內涵,B選項曲解文意。2.答案:C簡析:A選項,材料二指出“當君子內外兼修,自然就剔除了權勢階層的倨傲”,這是充分條件,而非必要條件;B選項,材料一表明君子風范是被“絕大多數中國人”奉為做人圭臬,并非“人們都”,該選項擴大范圍;D選項,材料二提到君子文化式微的原因除了精致的利己主義和極端的個人主義,還有現代性焦慮和人文精神信仰的斷裂,此選項以偏概全。3.答案:D簡析:材料二指出君子文化對君子內在規定包括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平天下、富有才學和文人雅趣等。A選項“修己以安百姓”體現了修身和治國的追求;B選項“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強調了才學和品德修養;C選項“藏器于身,待時而動”體現了對自身才學的積累和對時機的把握;而D選項“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主要側重于外在的視、聽、色、貌方面的要求,不屬于對君子內在的質的規定。4.相同點:兩則材料都圍繞君子人格和君子文化展開,闡述了君子人格的內涵,都認可君子文化在中華文化中的重要意義,強調其對中國人的深遠影響。不同點:材料一以時間為線索,從西周時期“君子”的含義說起,歷經春秋、先秦至清末,再到當今社會,重點論述君子人格的發展演變以及不同時期人們對其的接受程度;材料二則從春秋時期君子含義的變化切入,主要從君子文化對君子外在和內在的規定,以及傳播君子文化的必要性和面臨的問題等方面展開論述。5.從歷史意義看:君子人格是中華民族的人格基因,是中華文化“精氣神”的典范人格模式,彰顯著民族精神追求和獨特標識,君子文化更是聯系中國人的血脈之根,當代青年有責任傳承這一文化基因,延續民族精神。從當代青年自身看:當代青年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具備更好的條件去塑造和培育君子人格。通過學習和踐行君子文化,內外兼修,提升自身修養,成為真正具有審美內涵的人,實現自我價值。從現實意義看:當下君子文化式微,受到精致的利己主義、極端個人主義以及現代性焦慮和人文精神信仰斷裂等因素影響。當代青年應積極推行君子文化,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確立終極人生價值追求,緩解現代性焦慮,重建人文精神信仰,促進社會和諧發展。(二)文學類文本閱讀6.答案:B簡析:“鋤頭‘缺口越來越寬’‘鋤把越磨越光’”是通過鋤頭的變化來側面表現父親呵護橘樹的殷勤,并非正面描寫,B選項錯誤。7.答案:C簡析:春生爹養老的事和肖家養老的事并非對比關系,且文章重點也不是批判農村普遍養老難問題,而是通過這兩件事展現鄉村生活的不同狀態,突出父親的形象,C選項錯誤。8.內容串聯:文章圍繞父親種橘樹展開,從種橘樹、管理橘樹到賣橘子,橘樹貫穿始終,推動情節發展,使故事完整連貫。氛圍烘托:橘樹繁茂時,烘托出父親勞動有所收獲的喜悅;橘樹衰落、死亡,與父親的衰老、死亡相呼應,烘托出悲傷的氛圍,增強情感表達。人物塑造:父親種橘樹過程中的辛勤勞作,如“不管白天黑夜,開挖著樹洞”,以及賣橘子時的堅持,如拒絕低價售賣,體現出父親獨立自強、勤勞能干、看重尊嚴、有遠見的形象特點。主題豐富:“我”尋找橘樹蔸的情節,體現出“我”對父親的思念,橘樹成為鄉愁的寄托,豐富了文章主題,使情感更真摯深沉。9.選材新穎:以橘樹為敘述角度,不同于常見的直接描寫鄉村生活或人物情感的方式,別開生面,吸引讀者興趣。以小見大:通過父親種植橘樹這一具體事件,展現農民生活的艱辛與堅持,反映農村社會風貌和時代變遷,如從種橘樹的豐收喜悅到橘子滯銷的無奈,體現出農村產業發展的變化。情理交融:父親調解鄰里糾紛、勸解不孝子孫,既展現鄉村社會對孝道和人際關系的重視,又融入作者對父親的情感,使文章富有感染力,引發讀者共鳴。社會意義:父親種橘樹的經歷,如橘子從豐收暢銷到滯銷無人問津,蘊含著社會發展中農村產業面臨的問題;“我”對荒廢橘園的感慨,表達出鄉愁,使文章具有深刻社會意義,引發讀者對鄉村發展的思考。二、古代詩文閱讀(一)文言文閱讀10.答案:DHK簡析:“民耗弱不任差役”表達民力消耗弱小無法承受徭役,意思完整,應在“役”后斷開;“官從胡商貸子錢以充貢賦”講述官員向胡商借高利貸讓百姓充貢賦,是連貫內容,在“賦”后斷開;“謂之羊羔利”是對前面借貸行為的稱呼,單獨成句。所以斷句為“民耗弱不任差役/官從胡商貸子錢以充貢賦/謂之羊羔利”。11.答案:B簡析:文中“團結”指蓽山農民集結抵抗,是中性詞;“團結一致”中“團結”是褒義詞,二者感情色彩不同,B選項錯誤。12.答案:C簡析:張德輝主張選拔像口溫不花這樣賢能的族人掌管兵權,并非直接任用口溫不花,C選項錯誤。13.翻譯:(1)如今年輕的子弟沿襲爵位,有的因為一點小功勞就被選拔任用,哪里懂得軍隊里的事情呢!(2)所以大王稱呼他的字賜給他座位,賞賜的禮物特別優厚。簡析:(1)“或”譯為“有的”,“以”是“因為”,“豈”表反問,可譯為“哪里”;(2)“坐”通“座”,“賚”是“賞賜”,“殊渥”表示“特別優厚”。14.寬待軍士:勸說開府,改變對避役逃亡軍士獲則必殺的懲處方式,改為較輕的流放到穴城,讓軍士得到寬大處理。保全百姓:建議開府以禍福之理勸說蓽山抵抗的農民,避免攻打,使眾多百姓得以保全生命。減輕稅負:看到百姓因高利貸破產,向開府建議并向朝廷請求,讓百姓按等額本息償還高利貸,減輕百姓債務負擔。改革民政:向大王建議選拔勛舊掌管民政,期望改變民政管理不善的狀況,減輕百姓負擔,讓百姓受益。(二)古代詩歌閱讀15.答案:C簡析:頸聯“琴調已忘還漸省,詩聯未穩更長吟”表達詩人雖琴調遺忘但努力回憶領悟,詩句未穩仍繼續吟詠推敲,并非放下古琴專注吟詩,C選項理解錯誤。16.樂觀豁達:首聯中,面對蕭條清冷的居所和深秋景色,詩人以菊花為伴自斟自飲,展現出樂觀心態,不被困境影響。知足常樂:頷聯表明詩人長久貧困卻能保持快樂,并且深知過度追求富足并非自己所向往,體現出知足的生活態度。追求提升:頸聯體現詩人對琴藝和詩藝的追求,即使技藝有待提高,依然不斷努力,反映出積極進取的精神。親情與歸隱:尾聯表達對遠行兒子的思念,以及希望與兒子歸隱故林的愿望,體現出對親情的珍視和對寧靜生活的向往。(三)名篇名句默寫17.答案:(1)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2)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3)十年生死兩茫茫,千里孤墳簡析:根據題目提示,回憶對應詩句,注意“邪”“茫”“孤”等易錯字的書寫。三、語言文字運用(一)語言文字運用I18.①夢寐以求(或“孜孜以求”):作家們渴望達到莎士比亞那種獨立自足的創作境界,用“夢寐以求”(或“孜孜以求”)能體現這種強烈的渴望和追求。②一勞永逸(或“輕而易舉”):獨創性難以輕易永久地把握,“一勞永逸”強調一次完成就永遠安逸,“輕而易舉”突出容易做到,都符合語境。③另起爐灶:創新不是完全拋棄傳統重新開始,“另起爐灶”形象地表達了這一含義。19.答案:C簡析:文中畫橫線處引號表示特殊含義。A選項“欽定四庫全書”是特定稱謂;B選項引號表示直接引用詩句;C選項“下”網的引號表示特殊含義,與文中一致;D選項引號表示強調。20.句式強調:原句“這是人生的固有困境,也是文學的固有困境”,通過重復“固有困境”和“也”字,強調人生和文學在獨創性方面面臨相同困境,改句沒有這種強調效果。句意突出:原句“但它并不就是消極的”,“但”表轉折,“并不就是”加強否定判斷,突出強調這種困境并非消極,改句語氣平淡,無法突出這一重點。銜接緊密:原句強調困境,與下文闡述獨創性困境促使作家不斷挑戰自我的內容銜接更自然緊密,改句與下文連貫性不足。(二)語言文字運用Ⅱ21.①為什么咖啡和茶能讓我們提神醒腦:前文說咖啡和茶是“續命”標配,后文解釋原因,此句作為問句引出后文對原因的闡述。②當大量的腺苷受體被占用時:結合前文咖啡因與腺苷、腺苷受體的關系,這里說明咖啡因搶先占用大量腺苷受體時的情況,使句子邏輯連貫。③可能導致脫水:前文提到咖啡因增加尿量,所以補充水分是因為可能會脫水,此句承接前文,補充說明過量飲用咖啡或茶的后果。22.③句:“是因為它可以影響競爭性抑制腺苷受體的作用”句式雜糅,可改為“是因為它可以競爭性抑制腺苷受體”或“是因為它具有競爭性抑制腺苷受體的作用”。⑥句:“咖啡因能夠完全消除疲勞感”表述絕對,根據文意應改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