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西部縣域經濟百強研究_第1頁
2024西部縣域經濟百強研究_第2頁
2024西部縣域經濟百強研究_第3頁
2024西部縣域經濟百強研究_第4頁
2024西部縣域經濟百強研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目錄《2024西部縣域經濟百強研究》的研究對象根據民政部2024年4月發布的《202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縣以《2024西部縣域經濟百強研究》的研究對象根據民政部2024年4月發布的《202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縣以上行政區劃代碼》情況,結合最新區劃政策調整,界定為四川、陜西、云南、貴州、廣西、內蒙古、重慶、新疆、甘肅、寧夏、青海、西藏12個西部省(市、區)除市轄區和特區以外的829個縣級行政區(包含116個縣級市、581個縣、80個自治縣、49個旗、3個自治旗)。縣縣四川省云南省6陜西省7貴州省7西藏自治區5784縣級市(個)■縣(個)自治縣(個)旗(個)■自治旗(個) 賽迪觀點|戰略地位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加速形成新格局,提振縣域經濟已成為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抓手。西部地區縣域依托自身資源稟賦,因地制宜發揮自身優勢發展特色產業,形成了多種類型的縣域經濟模式,為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奠定了基礎。以西部各省(市、區)縣域綜合實力、工業經濟發展為基礎,當前西部地區縣域經濟發展大致呈現三種類型:以重慶、四川為代表的市場化驅動的梯度均衡類型,以寧夏、貴州等七省(區)為代表的資源驅動的極化發展類型,以甘肅、青海、西藏三省(區)為代表的生態功能主導發展類型。特色模式轉型升級西部地區縣域經濟穩步增長,十年間地區生產總值增長近2倍,在西部地區經濟總量中占比接近三成,財政實力有所提升,已達到歷史最高水平。第二產業增加值持續增長,工業經濟對西部地區縣域經濟的拉動作用漸強,但規模以上企業、上市公司等市場主體相對較少,創新實力和產業集群發展水平亟待提升,已進入轉型發展關鍵期。千億縣、工業大縣和特色產業強縣為西部地區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出新路,將成為下一階段西部地區縣域經濟快速發展的關鍵力量。依托煤炭、石油等資源能源開發,陜西、內蒙古、貴州、新疆等西部地區涌現出一批“千億縣”為典型的經濟強縣。典型示范工業筑基2023年,西部百強縣二產占比為49.44%,比2022年高近4個百分點,二產仍是拉動西部縣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引擎。與全國百強縣相比,2023年,西部百強縣二產占比略高于全國百強縣二產占比(48.90%),工業經濟對西部百強縣的拉動作用更強。結合對西部地區縣域經濟的跟蹤研究,賽迪方略認為下一階段西部地區縣域應聚焦資源能源高效開發、應用場景創新和農業現代化三大核心動力,進一步挖掘自身特色優勢資源,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助推西部縣域經濟轉型升級。三大動力安全韌性下一階段建議西部地區縣域經濟加快培育更多“千億縣”和標桿縣、示范縣,探索具有西部特色的發展路徑;筑牢工業基石,持續激發新型工業化對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的帶動作用;為關鍵戰略備份奠定制度基礎和要素保障;持續挖掘縣域特色優勢,加強西部地區資源能源和產業安全,增強產業體系韌性。2024西部縣域經濟百強研究勇立潮頭西部縣域是承載國家戰略部署的重要著力點1.1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邁出新步伐,縣域經濟有力推動區域經濟高速增長2023年,西部地區國土面積占全國的72%,人口占全國27%,經濟總量達到26.9萬億元,僅占全國的21%,仍有較大發展潛力。縣域經濟有力推動西部地區持續保持高速增長態勢,促進區域均衡發展。西部地區縣域GDP由2012年6.8萬億元增加至2022年12萬億元,增長了約1.8倍。同時,西部地區縣域產業結構調整不斷優化,三次產業結構由2012年的16.9:48.1:35.0,調整為2022年的18.5:41.0:40.5。目前,西部地區已打造新材料、生物醫藥等9個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電子信息、航空等5個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涌現出一批工業大縣、農業強縣、旅游名縣,為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提供了有力支撐。新時代推動西部大開發座談會召開,為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指明了方向2024年4月,新時代首次西部大開發座談會召開。明確了西部地區要進一步形成大保護、大開放、高質量發展新格局,提升區域整體實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奮力譜寫西部大開發新篇章。明確西部地區“六個堅持”的重點工作方向。其中,排在首位的是“堅持把發展特色優勢產業作為主攻方向,因地制宜發展新興產業,加快西部地區產業轉型升級”,突顯了產業發展對于新時代推動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意義。要求西部地區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探索發展現代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形成地區發展新動能。圖1-圖1-1新時代推動西部大開發座談會指出西部地區要“六個堅持”01堅持把發展特色優勢產業作為主攻方向,因地制宜發展新興產業,加快西部地區產業轉型升級02堅持以高水平保護支撐高質量發展,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03堅持以大開放促進大開發,提高西部地區對內對外開放水平04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提升能源資源等重點領域安全保障能力05堅持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有機結合,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06堅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切實維護民族團結和邊疆穩定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是西部地區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西部地區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已經形成了鮮明的特色優勢產業,新能源、農副產品、精細化工、新材料、航空航天裝備、汽車裝備、電子信息、生物醫藥和旅游等優勢產業競爭優勢凸顯。西部地區依托自身資源稟賦,因地制宜發揮自身優勢發展特色產業,形成了多種類型的縣域經濟模式,一批工業大縣、農業強縣、旅游名縣快速崛起,為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奠定了基礎。一些縣域通過發展特色農產品形成了生產加工集群,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日趨成熟。一些縣域發揮人文、自然資源、特色活動等縣域優勢,強化品牌建設、文旅融合和特色資源開發,加快建設旅游名縣,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一些縣域依托工業快速發展,加快工業大縣建設,“千億縣”等強縣涌現。 西部地區要發展各具特色的縣域經濟,培育一批農業強縣、工業大縣、旅游名縣縣域經濟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單元,發展縣域是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重要抓手之一。2024年4月,新時代首次西部大開發座談會的召開,為西部縣域經濟發展指明了方向。明確了西部地區縣域要發展各具特色的縣域經濟,培育一批農業強縣、工業大縣、旅游名縣,促進農民群眾就近就業增收,因地制宜推進城鎮化進程。●建設工業大縣縣域是深入推進新型工業化、夯實產業基礎、提升產業發展能級的著力點。西部地區產生了一批工業產縣域是深入推進新型工業化、夯實產業基礎、提升產業發展能級的著力點。西部地區產生了一批工業產值超千億的工業大縣,一批縣域建成特色鮮明的產業集群。西部縣域需更好統籌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推動縣域與區域城市功能銜接、產業協作和設施聯通。積極承接產業轉移,加快服務型制造發展,構建綠色制造體系,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推進特色產業鏈“建鏈補鏈強鏈”,提升縣域產業鏈發展水平,培育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打造高識別度產業名片。堅定不移壯大實體經濟,支持民營企業發展壯大,創新工業大縣發展模式,實現高質量躍升。●建設農業強縣西部地區縣域具有農業縣多、生態縣多、自然資源豐富等特征,農業發展注重資源環境的開發與保護,走資西部地區縣域具有農業縣多、生態縣多、自然資源豐富等特征,農業發展注重資源環境的開發與保護,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的現代農業道路。通過發展蘋果、茶葉、花卉、咖啡、蔬菜、中藥材等特色農業產業,加快實現農業興、農村美、農民富的目標。西部縣域需要充分挖掘好特色農業資源,大力發展以農產品加工業為主的第二產業,推進“一村一品”一鎮一特"“一縣一業”特色化發展,補齊農業園區、農民工返鄉創業園等高能級、專業化產業平臺。探索符合區域發展實際,各具特色的縣域富民產業發展模式和路徑,大力發展比較優勢明顯、帶動農業農村能力強、就業容量大的富民產業,建設各具特色的農業強縣。●建設旅游名縣西部地區交通基礎設施的改善和豐富的縣域旅游資源,為“小城游”“奔縣游”創造了條件。近年來西部地區交通基礎設施的改善和豐富的縣域旅游資源,為“小城游”“奔縣游”創造了條件。近年來,“奔縣游”在西部地區爆火,大理市、稻城縣、榕江縣、九寨溝縣、大邑縣、瓜州縣等獨具特色的縣域成為眾多年輕人“奔縣”熱點,一批旅游名縣在西部地區崛起。西部縣域需要搶抓“消費下沉”新趨勢,挖掘好、利用好縣域特色資源,舉辦主題特色活動,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消費產品,打造生活服務綜合體,創新縣域旅游場景,打造爆款旅游產品,高標準建設旅游名縣。1.2實施系列舉措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實施“一帶一路”倡議、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系列舉措,是我國推進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部署。西部地區縣域作為承載這些國家戰略部署的著力點,為推動縣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做出支撐。圖1-2西部地區實施系列舉措推進區域協調發展方向“一帶一路”倡議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西部地區作為“一帶一路”建設的關鍵區域,承擔著聯通中亞、歐洲等沿線國家的重要任務。縣域豐富的資源和口岸優勢明顯,建成一批邊民互市貿易進口商品落地加工基地,跨境旅游、跨境電商和新興產業在西部縣域興起。一批延邊縣不斷探索發展模式,加快從開放“末梢”依托長江經濟帶戰略實施,西部縣域積極參與區域產業分工,推動與東部地區協同,利用產業轉移和承接平臺,提高縣域經濟的整體競爭力。通過建立跨區域承接產業轉移協調機制,完善招商引資信息對接、項目異地流轉財稅分成等政策體系,高標準承接產業轉移。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西部地區作為黃河流域的重要組成部分,擁有豐富的生態資源,承載生態功能區,是國家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縣域加強生態保護、優化經濟發展模式以及提升公共服務水平,承載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較大區域。統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促進了產業、人口及各類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縣域經濟在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產業協作和創新布局發揮積極作用。縣域通過發展鋰電新材料、汽車零配件等產業,形成了具有自 勇立潮頭:西部縣域是承載國家戰略部署的重要著力點1.3西部地區縣域發展呈現三種類型以西部各省(市、區)縣域綜合實力、工業經濟發展為基礎,縣域經濟發展大致呈現三種類型。以重慶、四川為代表的市場化驅動的梯度均衡類型、以寧夏、貴州等七省(區)為代表的資源驅動的極化發展類型、以甘肅、青海、西藏三省(區)為代表的生態功能主導發展類型。山市場化驅動的梯度均衡類型山市場化驅動的梯度均衡類型重慶和四川縣域經濟的發展相對均衡,不同等級GDP縣域數量占比較為均勻。在市場化的驅動下,依托于自身勞動力、資本、政策以及周邊的發展環境,各縣的發展水平有所差異,但是不同GDP等級的縣域數量相對均衡,整體呈現梯度分布。在梯度均衡類型下,縣域經濟的發展具有相對穩固的特點,需要更進一步地發揮自身優勢,抓住市場發展趨勢,從而尋求新的增長點。資源驅動的極化發展類型資源驅動的極化發展類型寧夏、貴州、廣西、云南、陜西、內蒙古、新疆七個省(區)縣域經濟的發展呈現極化發展狀態,不同等級GDP縣域數量占比相差較大,GDP在50億-200億元的縣域占比均超過50%,最高占比達到73.3%,GDP大于400億元的縣域數量占比在5%左右。凸顯為頭尾占比較小,整體呈現兩級分化現象,依托資源衍生的產業得到充分發展,培育出一批資源能源產業集群。在能源驅動而形成的極化發展類型下,亟待壯大"中間縣域力量"以推動全省(區)縣域經濟平穩有序發展。頭部縣域要打破路徑鎖定,帶動產業向多元化發展,增強經濟的穩固性。④④生態功能主導發展類型%%%甘肅、青海、西藏三省(區)縣域經濟發展水平不高,GDP低于50億元的縣域占比較高,西藏的縣域GDP均低于50億元。甘肅、青海、西藏三省(區)的地域面積廣闊,人口較少,中心城市集聚發展,縣域地區多為生態功能區,縣域經濟發展主要依托于農業發展,不具備工業化發展條件。在農業驅動的生態功能主導發展類型下,縣域經濟發展水平低。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縣域要發揮農業發展優勢,促進經濟特色化發展。%%%四川廣西云南陜西內蒙古新疆甘肅青海%23.1%■0-50億元■50億-100億元■100億-200億元200億-300億元300億-400億元■400億-1000億元>1000億元%重慶和四川縣域經濟整體呈現梯度均衡分布,縣域經濟在市場化驅動下,發展水平相似的縣域數量形域經濟發展主要依托于農業發展,地域面積廣闊,人口較少,中心城市集聚發展,縣域地區多為生態圖1-4西部縣域經濟區域特征對比圖典型縣域市場化驅動的典型縣域市場化驅動的梯度均衡類型重慶墊江縣、忠縣結合各省(區)縣域資源稟賦、結合各省(區)縣域資源稟賦、 (市)強縣培育,形成強縣梯典型特點資源驅動的資源驅動的極化發展類型生態功能主導發展類型格爾木市陜西神木市、府谷縣內蒙陜西神木市、府谷縣內蒙準格爾旗、伊金霍洛旗廣西北流市、桂平區、靈山縣云南安寧市貴州仁懷市 模式一市場化驅動的梯度均衡類型●典型縣(市)四四川簡陽市、西昌市、彭州市、宣漢縣、金堂縣、江油市、射洪市、廣漢市、都江堰市、三臺縣、大竹縣等重慶墊江縣、忠縣、云陽縣●主要特征四川、重慶通過市場機制和強縣培育,實現了經濟效率和區域相對均四川、重慶通過市場機制和強縣培育,實現了經濟效率和區域相對均衡、梯度相對均衡的縣域經濟發展格局。推進產業梯度均衡發展、經濟多樣化和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各具特色、支撐有力的縣域經濟發展梯隊,推動縣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綜合競爭力的提升。縣域產業特色鮮明且存在協同性市場化資源配置驅動,縣域經濟發展相對均衡,不同GDP等級縣域數量均有分布,整體呈現梯度分布。縣域經濟的發展具有相對穩定特點,各縣(市)主導產業、特色產業鮮明,同時也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并存在協同發展關系。縣域發展整體為梯度均衡結構激發市場活力差異化發展策略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強化重大基礎設施支撐·第三梯隊·產業結構多樣化·特色產業培育·科技驅動市場化資源配置縣域梯度均衡·企業創新·營商環境支持梯梯度均衡培育四川省四川省“抓強、壯優、提弱”,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統籌推進2023年,四川省縣城和縣級市城區常住人口1356.4萬人,縣域經濟總量占全省一半。GDP超600億元的縣域達到8個,27個縣(市)工業增加值超過100億元,培育形成射洪鋰電、江油特冶新材、岳池縣原料藥等多個特色產業集群。抓強壯優提弱四川省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突出高效配置資源要素,支持有條件的縣域率先發展,加快形成強縣引領、競相爭先、協同共進的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新格局。具體來看,四川省縣域經濟主要通過深入推進新型工業化、以新型城鎮化帶動發展現代服務業、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夯實縣域基礎設施支撐和生態本底、增強縣級統籌發展能力、強化組織保障六方面舉措全面提升縣域經濟發展質量。圖1-6四川省縣域經濟發展成效 模式二資源驅動的極化發展類型●典型縣(市、旗)陜陜西神木市、府谷縣、靖邊縣、定邊縣、彬州市等內蒙古準格爾旗、伊金霍洛旗、鄂托克旗、烏審旗、達拉特旗等廣西北流市、桂平市、靈山縣、博白縣、合浦縣、橫州市、平南縣等云南安寧市、大理市、蒙自市、開遠市、富源縣、騰沖市等貴州仁懷市、盤州市、興義市等寧夏靈武市等新疆庫爾勒市、石河子市、昌吉市等●主要特征陜西、內蒙古、廣西、云南、貴州、寧夏、新疆等省(區)陜西、內蒙古、廣西、云南、貴州、寧夏、新疆等省(區)依托豐富的資源稟賦,加快推動由資源優勢到產業優勢、發展優勢的轉化,培育出一批經濟實力強勁的縣域,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盡管存在區域發展不均衡的現象,但通過培育縣域經濟增長極,打造一批具備更大區域資源配置能力和全國影響力的縣域,顯著提升了經濟競爭力。強縣普遍具備豐富資源稟賦礦產資源、能源資源、旅游資源、氣候資源為地方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產資源的開發,成為縣域培育支柱產業重要路徑。縣域經濟極化發展各省(區)主要資源富集區形成一批經濟強縣,在省(區)內形成強大發展勢能,形成明顯縣域經濟增長極點,同時也帶動了周邊地區的經濟增長。黃煤化工產業黃煤化工產業陶瓷產業煤炭精細化工產業白酒產業R石油化工產業生態環境次現代旅游產業丞清潔能源產業可持續資源產業化極化發展六大效應有色金屬旅游陜西省陜西省加快資源勢能向發展勢能轉化,激活縣域經濟潛能陜西省深挖各縣發展潛力,堅持區域協同均衡發展,不斷完善縣域經濟體制機制,積極參與呼包鄂榆城市群建設。2023年,陜西省縣域生產總值達到了1.62萬億元,占全省經濟總量的48%,撐起了全省經濟的半壁江山。中共陜西省委辦公廳、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支持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接續政策措施》等政策,推動縣域實體經濟發展,強化縣域分類和功能定位,推動縣域特色化差異化發展。圖1-8陜西省縣域經濟發展策略平臺共建·支持縣域首位產業培育發展、園區基礎設施、創新平臺建設·推動神木市與伊金霍洛旗共建產業合作園區,加強技術研發互聯互通·與內蒙古周邊縣域共同探索區域物流一體化發展機制,打通·協同推進生態環境共保共治,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推進產業協同·指導縣(市、區)深挖資源,放大優勢,延伸產業鏈條,優·提高縣域開放發展水平,支持深化蘇陜協作,積極承接東部具體舉措實施托底扶持強化首位招商完善基礎設施完善普通國省道、鐵路站點、通用機場布局,推進縣域內及通達周邊的快速通道建設,加快城市公交線路向 貴州省貴州省挖掘各類特色資源,強化區域協調聯動貴州挖掘縣域能源、自然資源、氣候等特色資源,推動企業、要素、產業向園區聚集,進一步夯實縣域工業發展的根基,因地制宜發展縣域特色經濟,加快形成“一縣一業”發展格局。2012至2022年,貴州省72個縣(市、特區)經濟總量由4345億元增長至12686億元,占全省比重由61.3%提高至62.9%。貴州省推進縣域經濟發展舉措堅持協調發展強化縣與縣之間、縣與鄰省的縣(市)之間區域聯動發展,梳理我方所需、他方所能,主動對接、精準對接。注重特色發展聚焦縣域經濟特色化、特色經濟產業化、產業經濟集群化,因地制宜發展壯大有比較優勢的特色產業,強化資源精深加工,形成上下游企業配套銜接的產業集群,推進工業強縣。強調產城聯動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強化產城融合,以城促產、以產興城,提升縣域對鄉村的輻射帶動能力,增強縣城綜合承載能力。圖1-9貴州省依托特色資源促進縣域經濟發展舉措 依托生態資源發展綠色經濟利用豐富的自然資源,發展生態農業、生態旅游和綠色能源。推廣有機農業和高效環保的農業技術,建設生態旅游景區和生態農莊。增加綠色經濟收入,提升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 強化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科學評估和開發礦產資源,引進先進采礦技術和環保措施,推動礦產資源的高效和可持續利用。提高礦產資源利用率,增加地方財政收入,促進相關產業鏈的發展。 發掘文化資源推動文旅融合保護和發掘地方歷史文化資源,發展特色文化旅游產業,打造文化旅游精品線路和產品。舉辦各種文化節慶活動,提升文化影響力。促進文化與旅游的深度融合,增加旅游收入,帶動相關服務業發展。 發展特色農業和品牌化建設大力發展茶葉、中藥材、優質水果等特色農業,推廣現代農業技術,提升農產品的品質和附加值。創建農業品牌,開拓國內外市場。提高農業產出,增加農民收入,提升縣域經濟競爭力。模式三生態功能主導發展類型●典型縣(市)青海青海同德縣、興海縣、澤庫縣、河南縣、格爾木市等西藏墨竹工卡縣、江達縣、波密縣、芒康縣、葛爾縣等甘肅華亭市、玉門市、成縣、榆中縣、敦煌市、靜寧縣、山丹縣、永登縣等注重生態功能的主導作用,依托豐富的生態資源和獨特的自然景觀,發展綠色產業和生態旅游,促進生態保護注重生態功能的主導作用,依托豐富的生態資源和獨特的自然景觀,發展綠色產業和生態旅游,促進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有機結合,推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縣域將生態保護作為首要任務,實施嚴格的生態保護政策和措施,確保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設立自然保護區和生態功能區,嚴格控制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注重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發展生態農業、生態旅游和綠色工業,發展環保型產業,減少環境污染,推動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圖1-10生態功能主導推動縣域發展模式綠色經濟發展綠色經濟發展生態農業生態監測與評估體系的建立生態修復與治理綠色低碳循環產業的發展生態產品供給能力的提升生態資源保護生態旅游·生態循環農業…生態安全屏障的構建與維護生態價值轉換綠色產業實施“強縣域”行動,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贏甘肅省依托其豐富的生態資源和獨特的地理位置,立足“強縣域”行動,持續加大生態保護投入力度,程以及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推進縣域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平衡。生態功能型打造一批工業強縣、經濟大經濟發展新格局縣域經濟類型甘肅省—2通過深入踐行生態文明理念,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共贏。通過發展生態農業、生態旅游和綠色產業,甘肅省不僅保護了生態環境,還促進了地方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這一發展模式為其他地區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和參考,實現了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多重目標。甘肅省生態功能型縣域發展策略加強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和濕地保護區的建設和管理,實施生態修復工程,保護生物多樣性。提高生態系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生態旅游和可再生能源產業,推動綠色技術創新和應用。提升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實施生態補償建立健全生態補償制度,對保護生態環境作出貢獻的地區和企業給予支持。平衡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區域協調發展加強與周邊地區的生態合作,優化區域生態資源配置,共同應對環境問題。實現區域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的西部縣域經濟發展新氣象 2.1“數”說:西部縣域經濟發展畫像——經濟體量西部縣域地區生產總值穩步增長,在全國縣域經濟格局中的重要性逐步提升從地區生產總值看,2013-2022年,西部縣域地區生產總值由7.0萬億元增長到12.0萬億元;從占比來看,2013-2022年,西部縣域地區生產總值占全國縣域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由23.2%上升至25.7%,增長2.5個百分點。總體來看,西部縣域地區生產總值呈上升趨勢。圖2-12013-2022年全國縣域地區生產總值與西部縣域地區生產總值對比2018年2019年2020年2022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21年2013年2017年西部地區縣域經濟總體水平不高,強縣數量較少,超過半數縣域經濟規模在200億元以下2022年,西部地區GDP千億元以上的縣域有4個,小于1000億元但超過400億元的縣域有46個,200億-400億元的縣域有130個,200億元以下的縣域有649個。整體來看,西部縣域地區生產總值分布區間跨度較大,地區生產總值在200億元以下的縣域占比為78.3%,西部縣域經濟體量有待提升。大于1000億元400億-1000億元200億-400億元100億-200億元100億元以下圖2-22022年不同GDP體量西部縣域數量分布情況■縣域數量(個)4“數”說:西部縣域經濟總體特征——人口規模西部縣域戶籍人口數量整體呈下降態勢,但西部地區縣域仍是人口就地就近城鎮化的主要承載空間從西部縣域戶籍人口數量看,2016-2022年,西部縣域戶籍人口數量由27861.0萬人減少至27007.0萬人,共計減少854萬人。從西部縣域人口占縣域戶籍人口比例來看,2016-2022年,西部縣域戶籍人口占全國縣域戶籍人口比例由31.0%下降至30.5%,但自2020年起,西部縣域戶籍人口在全國縣域戶籍人口中占比有所增加,西部地區縣域對促進人口就地就近城鎮化方面的作用依然顯著。圖2-32016-2022年西部縣域戶籍人口數量及其占全國縣域人口比例變化情況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四川省縣域戶籍人口數量居西部縣域首位,西藏自治區縣域戶籍人口數量居西部縣域末位從西部12個省(市、區)所轄縣域戶籍人口數量看,2022年,四川省所轄縣域戶籍人口數量居西部縣域戶籍人口數量首位,達5829.0萬人,占西部縣域戶籍人口數量的21.6%。重慶市、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和西藏自治區所轄縣域戶籍人口數量均低于1000萬人。■人口數量(萬人) 2.3“數”說:西部縣域經濟發展畫像——財政實力西部縣域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實現回升,對縣域經濟支撐能力顯著增強2018-2022年,西部縣域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由5732.9億元波動增長至6102.3億元,2020年為最低點,呈先降后升趨勢。圖2-52018-2022年中國西部縣域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021年2022年2020年2018年2019年四川縣域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超千億元2022年,四川省縣域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達1312.4億元,位居西部各省(市、區)第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云南省、陜西省、貴州省縣域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總值超500億元。圖2-62022年西部各省(市、區)縣域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西藏自治區甘肅省云南省陜西省重慶市青海省廣西省貴州省四川省“數”說:西部縣域經濟總體特征——二產增加值西部縣域二產增加值呈增長態勢從二產增加值來看,2016-2022年,西部縣域二產增加值由35923.8億元增加至49370.5億元。其占全國縣域二產增加值比重由23.0%波動上漲至24.8%,2017年、2018年兩年西部縣域二產增加值占縣域比重最低,僅為22.4%。圖2-72016-2022年西部縣域二產增加值與全國縣域二產增加值對比情況圖2-72016-2022年西部縣域二產增加值與全國縣域二產增加值對比情況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西部各省(市、區)所轄縣域二產增加值差異較大從西部12個省(市、區)所轄縣域二產增加值看,2022年,四川省、陜西省、內蒙古自治區、云南省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五省(區)所轄縣域二產增加值均超過5000億元,青海省及西藏自治區所轄縣域二產增加值均不足1000億元。圖2-82022年西部各省(市、區)縣域二產增加值分布情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西藏自治區甘肅省貴州省重慶市青海省云南省陜西省四川省 全景畫像:西部縣域經濟發展新氣象2.5“數”說:西部縣域經濟總體特征——規上企業西部縣域規上工業企業數量波動增長從規上工業企業數量看.2016-2022年.西部縣域規上工業企業數量由28814家增長至33365家。2016-2022年西部縣域規上工業企業數量占縣域規上企業數量比重波動增長.2016-2019年.由14.5%增長至峰值15.3%.2022圖2-92016-2022年西部縣域規上工業企業數量及占比變化情況西部縣域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家)西部縣域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家)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0—西部縣域規上工業企業數量占全國縣域規上企業數量比重2016年四川省所轄縣域規上工業企業數量遙遙領先從西部12個省(市、區)所轄縣域規上工業企業數量看.2022年.四川省所轄縣域規上工業企業數量位居西部各省(市、區)首位,達8853家,是位列第二位的廣西壯族自治區所轄縣域規上工業企業數量的2.1倍。西藏自治圖2-102022年西部各省(市、區)縣域規上工業企業數量2.6“數”說:西部縣域經濟發展畫像——上市企業四川工業上市企業數量位列第一中國西部縣域工業上市企業為76家.僅占中國縣域工業上市企業總量的9.5%.占比亟待提升。從具體分布來看.圖2-112023年中國西部縣域工業上市企業省(區)分布青海省青海省廣西壯族自治區云南省寧夏回族自治區甘肅省陜西省內蒙古自治區貴州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四川省44493355西部縣域工業上市企業集中在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醫藥制造業兩大領域從行業分布看,2023年,中國西部縣域工業上市企業主要集中在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醫藥制造業兩大圖2-122023年中國西部縣域工業上市企業具體行業結構及占比上市工業企業數量(家)上市工業企業數量(家)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醫藥制造業有色金屬礦采選業燃氣生產和供應業酒、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專用設備制造業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農副食品加工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食品制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橡膠和塑料制品業通用設備制造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紡織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燃氣生產和供應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酒、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業有色金屬礦采選業●農副食品加工業●專用設備制造業44445555111333229 全景畫像:西部縣域經濟發展新氣象2.7“數”說:西部縣域經濟發展畫像——產業集群西部縣域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占比較低,產業集群類型較為分散2022年及2023年累計認定的200個中小特色產業集群中有81個分布在縣域,其中有13個集群位于西部縣域,占圖2-132022年及2023年位于西部縣域的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所在省(市、區)分布■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個)44321新疆維吾爾自治區21圖2-142022年及2023年位于西部縣域的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產業類型■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個)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3專用設備制造業2有色金屬礦采選業1文教、工美、體育和娛樂用品制造業1食品制造業1酒、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業1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1滿天星紡織業1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1“數”說:西部縣域經濟總體特征——創新發展西部縣域創新型縣(市)數量超中部及東北地區(市)總數共43個,較東部地區略有落后,但比中部地區及東北地區所轄縣域創新型縣(市)數量多。除新疆維圖2-15截至2022年底28個省(市、區)全國創新型縣(市)建設數量該省(市、區)所轄縣域創新型縣(市)建設數量(個)東部地區西部地區中部地區共37個東北地區共10個7665374442887653532山東省浙江省江蘇省福建省河北省廣東省海南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甘肅省廣西壯族自治區貴州省內蒙古自治區陜西省四川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云南省重慶市西藏自治區安徽省湖南省湖北省江西省河南省山西省遼寧省黑龍江省吉林省川貴桂寧新渝六省(市、區)國家創新型縣(市)本級財政科學技術支出過億元西部12個省(市、區)中國家創新型縣(市)本級財政科學技術支出情況看,四川省位居首位,約為3.5億西部12個省(市、區)中國家創新型縣(市)本級財政科學技術支出情況看,四川省位居首位,約為3.5億元,貴州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及其他5個省(市、區)國家創新型縣(市)本級財政科學技術支出均過億元。本級財本級財政科學技術支出(萬元)○一本級財政科學技術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西藏自治區甘肅省青海省陜西省重慶市云南省貴州省四川省 2.9強縣引領——資源能源驅動的“千億縣”神木市推動煤炭產業高端化、多元化和低碳化發展,加快能源產業的高端化轉型,形成了以PVC產品為核心的一體化循環經濟產業鏈。同時,積極發展低空經濟、現代旅游等非煤產業。2347.1億元165.7億元3654.53億元1934.38億元2023年GDP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全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全年工業增加值仁懷市以白酒產業為支柱,以酒旅深度融合為突破口,加快構建現代服務業體系,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打造經濟新增長極。同時,依托茅臺酒廠工業旅游區,升級打造茅臺古鎮,創新酒旅融合發展模式。2023年GDP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全年工業增加值準格爾旗準格爾旗準格爾旗以煤炭產業為主導,推動煤礦機械化智能化改造,實現了煤炭產業的高效清潔利用。同時,培育發展風光發電、風光裝備、新材料、生物質能、儲能、氫能與新型能源化工、新能源礦用車等新興產業。1400.3億元173.28億元2023年GDP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伊金霍洛旗伊金霍洛旗伊金霍洛旗以煤炭產業為主導,堅持綠色化和低碳化發展,推動能源產業轉型升級,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體系和“風光氫儲車”產業集群,打造新能源裝備制造應用示范基地。154.2億元2023年GDP?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庫爾勒市以石油化工產業為主導,通過大項目帶動產業鏈,推動煉化產業和紡織服裝產業耦合發展,帶動紡織產業向下游高端織造延伸。形成煉化紡一體化、烯烴、化工高端新材料、醫藥農藥產業集群。32.5億元569.6億元?2023年GDP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全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府谷縣以煤電產業為主導,加快傳統產業提檔升級,培育金屬鎂特色產業鏈,打造煤電、鎂鋁、新能源、現代服務業產業集群。1002.08億元44.93億元1285.7億元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全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10中流砥柱——特色產業主導的工業大縣墊江縣汽摩零部件產業北流市陶瓷產業楚雄市綠色能源產業格爾木市鹽湖化工產業桂平市船舶制造產業桂平市船舶制造產業安寧市現代化工產業崇州市電子信息產業西昌市釩鈦新材料西昌市西昌市西昌市擁有豐富的釩鈦資源,是全國釩鈦磁鐵礦資源的重要基地之一。依托龍頭企業推動釩鈦產業鏈的高端化、智能化和綠色化發展。2023年,釩鈦鋼鐵產業共有規上工業企業18家,釩鈦鋼鐵產業工業產值425.2億元,占規上全部工業總產業的比重81.7%。 墊江縣墊江縣以汽摩零部件研發、生產、銷售為引擎,成功打造一批輪轂生產、催化劑產品及汽車內飾件等產業集群的高新企業,賦能經濟高質量發展,為打造千億工業承載地夯實基礎。 阿克蘇市建設大型煉化一體化基地,因地制宜發展天然氣精細化工產業,基本建成了煉油、化肥、炭黑、石油焦、瀝青、潤滑油等化工產業集群。2023年,阿克蘇市GDP達349.19億元,全年工業增加值60.52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30家。 北流市北流市形成包括日用陶瓷、特種陶瓷、建筑陶瓷、園林陶瓷、工藝陶瓷生產及相互配套完整的產業鏈。截至2023年,全市共有陶瓷生產企業44家,其中規上企業34家,與陶瓷關聯的貿易、原材料生產、機械生產等企業共60家。推動鹽湖化工產業系列化、高質化、多樣化發展,已形成鉀鹽、鈉鹽、鎂鹽、鋰鹽、氯堿5大產業集群。2023年,格爾木市GDP達到427.45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78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全年實現營業收入615.01億元。 古藺縣系統推進世界級酒產區、酒園區、酒企業、酒業鏈、酒生態、酒文化系統工程,打造瀘州“南翼”最具活力的核心增長極,與瀘州、宜賓共建世界級優質白酒產業集群。古藺優質醬酒產能從2020年的8萬噸增長到2023年的16萬噸,實現翻番。 2.11根深枝茂——搶抓前沿機遇的特色產業縣新一輪中西部產業轉移不再局限于勞動力密集型產業,而是向高科技產業乃至新興產業領域擴展。西部地區縣域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培育壯大新興產業,逐步嵌入更大范圍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體系中,涌現出眾多搶抓前沿機遇的特色縣。安寧市鋰電池產業烏審旗煤基烯烴產業廣漢市預制菜產業廣漢市預制菜產業射洪市鋰電新材料產業伊金霍洛旗新能源新材料產業江油市特冶新材料產業金堂縣低空經濟產業大竹縣生物纖維材料產業騰沖市中藥忠縣鋰電新材料產業興義市鐵合金產業安寧市鋰電池產業興義市鐵合金產業楚雄市綠色能源產業宣威市高端食品產業楚雄市綠色能源產業騰沖市中藥材產業烏審旗煤基烯烴產業阿拉爾市紡織原料生產及加工西品市釩鈦產業石河子市硅基新材料產業石河子市硅基新材料產業崇州市智能家居產業蒙自市綠色能源裝備產業大竹縣大竹縣建設國內外知名的竹纖維產品生產基地依托有43.9萬畝竹林、127萬噸的竹材蓄積量優勢,搶抓國家“以竹代塑”實施的重大機遇,鎖定生物質材料領域的竹纖維產業鏈,發展新質生產力,建設國內外知名的竹纖維產品生產基地。2023年,大竹縣GDP達451.4億元,規上工業企業達202家。楚雄市楚雄市打造綠色能源與綠色制造融合發展示范區聚集綠色能源產業,圍繞建成“風光水儲”一體化清潔能源基地建設,打造綠色能源與綠色制造融合發展示范區,推動綠色能源與綠色硅、綠色鈦、綠色釩鈦、綠色銅、先進裝備制造融合發展的態勢加快形成,推動了經濟社會發展。廣漢市廣漢市構建全國最完整的火鍋食材產業鏈聚焦火鍋食材產業鏈,從牛油到香辛料,從火鍋食材到火鍋鍋具,從牛油底料到方便火鍋,構建全國最完整的火鍋食材產業鏈。2023年,火鍋產業總產值達155億元,建成全國重要的火鍋產業聚集地和省級火鍋食材產業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射洪市射洪市全生命周期產業鏈依托年產基礎鋰鹽10萬噸、磷酸鐵鋰26.8萬噸、三元正極材料20萬噸等項目,構建"鋰資源開發-鋰電材料-電池生產制造-廢舊電池回收”的鋰電池全生命周期產業鏈。2023年,鋰電產值突破600億元。阿拉爾市阿拉爾市新疆唯一具備棉纖維、粘膠纖維、聚酯纖維三大紡織原料的區域依托優質棉生產基地,抓住東部紡織產業轉移機遇,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多個印染、紡織項目,已形成皮棉、粘膠、聚酯-紡紗-織布-染整-毛巾、襪子等全產業鏈條,是新疆唯一具備棉纖維、粘膠纖維、聚酯纖維三大紡織原料的區域。安寧市安寧市全力打造千億級綠色新能源電池產業集群依托豐富的磷礦資源,積極發展磷酸鐵鋰電池材料,圍繞正極、負極、電解液、隔膜、銅箔等核心材料進行布局,多個百億級重點項目陸續落地,全力打造千億級綠色新能源電池產業集群。2024西部縣域經濟評價體系與結果 2024西部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客觀性客觀性科學性全面性全面性:本報告研究對象根據民政部2024年4月發布的《202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縣以上行政區劃代碼》情況,選定除市轄區和特區以外的829個縣級行政區作為研究對象。指標體系包含5個方面、10個維度等20項指標,共19610條數據。客觀性:多途徑收集數據,相互印證,提升數據庫建設準確性;高頻次課題組驗證提升評價結果的準確性。科學性:本報告根據宏觀經濟發展特征趨勢和西部地區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階段性要求,對評價體系進行動態調整,保證評價體系的科學性。圖3-12024西部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評價導向工業筑基對西部地區縣域而言,工業化帶動的“四化同步”發展仍是主要發展路徑。深入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提升工業經濟對縣域經濟的支撐作用是西部地區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彰顯特色西部地區是我國戰略性資源、能源富集地區和重要的生態屏障,各民族文化交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區域經濟發展格局。用好特色資源,挖掘特色優勢,選擇特色發展道路是西部縣域經濟發展的關鍵。城鄉融合推動鄉村全面振興、提升城鄉居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是西部縣域經濟亟需補齊的短板。新時期,西部地區縣域經濟發展應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瞠出一條高質量發展新路。圖3-22024西部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數據來源及評價方法評價數據庫建設準則評價方法和導向指標評價體系所涉及數據主要來源于可公開獲取的統計數據、相關專利數據庫、萬得經濟數據庫以及研究團隊調研所得,通過賽迪產業大腦進行動態收集整合,并進行多渠道校核,保證數據庫質量。評價采取定量分析與定性研究相結合的方式,對于評價指標中涉及的可量化數據,直接獲取數據進行計算,對于評價指標中涉及的非量化內容,結合具體指標表現及專家意見進行綜合研判,兼顧評價結果的科學性和對地方實踐的指導意義。3.2西部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本研究評價指標體系圍繞工業筑基、彰顯特色和城鄉融合三大發展導向,采取定量與定性指標相結合的方本研究評價指標體系圍繞工業筑基、彰顯特色和城鄉融合三大發展導向,采取定量與定性指標相結合的方式,設置經濟實力、增長潛力、創新能力、富裕程度、綠色水平五個維度,共計20個指標。圖3-32024賽迪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本年度評選繼續設置“地區生產總值”和“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兩個指標為核心的“雙門檻”,即GDP≥200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億元。入圍門檻入圍門檻2個評價維度5個評價指標20個評價維度一級指標經濟規模二級指標經濟實力發展水平財政金融·新增專利授權量主體活力收入水平消費實力3.32024賽迪西部百強縣排名所屬省(市、區)縣(市、旗)排名所屬省(市、區)縣(市)1陜西省神木市23內蒙古自治區準格爾旗4內蒙古自治區四川省中江縣5四川省西昌市四川省富順縣6四川省四川省7陜西省9四川省9四川省四川省四川省四川省陜西省府谷縣陜西省昌吉市四川省內蒙古自治區四川省四川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四川省四川省閬中市四川省四川省四川省四川省內蒙古自治區四川省四川省陜西省四川省四川省四川省內蒙古自治區四川省四川省陜西省四川省內蒙古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四川省四川省內蒙古自治區四川省四川省四川省四川省四川省“新、蒙、云”上榜數量逐年攀升·2024年西部百強縣各省(市、區)間分布極不均衡。四川省共有34個縣(市)上榜西部百強,約占總量的三分之一。云南上榜縣(市)數量位列第二,上榜15個縣(市),貴州、新疆、廣西、陜西、內蒙古、重●●四川、貴州、廣西、陜西五省(區)入榜縣域數量有所減少。與2022年榜單相比,四川、貴州、廣西省圖3-42022-2024年西部百強縣各省(市、區)分布情況343336343336■2024年上榜數量(個)■2023年上榜數量(個)■2022年上榜數量(個)6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貴州省青海省重慶市云南省陜西省四川省6 圖3-52024年西部百強縣位次按省(市、區)分布寧夏回族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青海省重慶市陜西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貴州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云南省四川省0(位次)3.5西部百強縣發展質效尚有較大提升空間●西部百強縣經濟體量僅低于西部地區的四川省,高于陜西、云南、廣西水平圖3-6西部百強縣與“川陜云桂”及全國百強縣2023年GDP、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對比圖3圖3-8全國百強縣2023年GDP分布情況圖3-7西部百強縣2023年GDP分布情況■個數(個)1■個數(個)500億-600億元400億-500億元300億-400億元5643第二產業仍是西部百強縣發展的主要引擎●與全國百強縣相比,工業經濟對西部百強縣的拉動作用更強>2023年,西部百強縣二產占比為49.4%,>2023年,西部百強縣二產占比為49.4%,二產仍是拉動西部縣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引擎。從西部地區來看,西部百強縣二產占比高于陜西、四川、云南、廣西四省(區)水平。>與全國百強縣相比,2023年,西部百強縣二產占比略高于全國百強縣二產占比(48.9%),西部百強縣發展潛力較大。圖3-9西部百強縣與“川陜云桂”及全國百強縣2023年二產占比對比廣西壯族自治區全國百強縣西部百強縣陜西省云南省四川省●區域間第二產業對百強縣的貢獻度存在明顯差異,下一階段應重視因地制宜發展工業經濟>2023年,重慶西部百強縣二產增加值占重慶二產增加值83.4%,對本市二產增加>2023年,重慶西部百強縣二產增加值占重慶二產增加值83.4%,對本市二產增加值貢獻率最高。>2023年,廣西西部百強縣二產增加值占廣西二產增加值16.1%,對本區二產增加值貢獻率最低。重慶市重慶市云南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四川省陜西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貴州省廣西壯族自治區3.7西部百強縣收入水平有待提升,城鄉發展相對均衡●西部百強縣收入水平亟待提升>從西部地區來看,2023年,西部百強縣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西部地區四川、陜西、廣西、云南四省(區)水平。>從西部地區來看,2023年,西部百強縣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西部地區四川、陜西、廣西、云南四省(區)水平。從全國來看,西部百強縣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遠低于全國百強縣水平,且與全國平均水平尚有一定差距。圖3-11西部百強縣與川、陜、桂、云、全國百強縣、全國平均水平可支配收入對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西部百強縣四川省陜西省廣西壯族自治區云南省全國百強縣全國平均水平●西部百強縣城鄉差距進一步縮小>西部百強縣農村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為45.41%,高于西>西部百強縣農村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為45.41%,高于西部地區廣西、四川、陜西、云南四省(區)及全國平均水平,表明西部百強縣城鄉發展相對均衡。但與全國百強縣(57.80%)對比,西部百強縣農村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相對較低,縮小城鄉差距仍是西部縣域發展的重點工作。圖3-12西部百強縣與“川陜云桂”及全國百強縣、全國平均水平農村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西部百強縣廣西壯族自治區四川省陜西省云南省全國百強縣全國平均水平3.8西部縣域生態環境較好,區域間綠色制造水平差異顯著●西部百強縣生態環境良好,空氣優良天數比例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023年,西部百強縣空氣優良天數比例為8722%,高于全2023年,西部百強縣空氣優良天數比例為8722%,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72個百分點,西部百強縣生態環境領先全國平>從空氣優良天數比率指標看,西部地區廣西、云南、四川三省(區)生態環境優于全國平均水平。圖3-13西部百強縣空氣優良天數比例與桂、云、川、陜及全國平均水平對比西部百強縣廣西壯族自治區全國平均水平陜西省四川省●西部百強縣綠色制造體系穩步發展,新疆、四川、內蒙古等地總體水平較高,廣西、青海、寧夏等地仍需加強截至2023年,西部百強縣有72個縣有國家級綠色制造企業、綠色園區。截至2023年,西部百強縣有72個縣有國家級綠色制造企業、綠色園區。>截至2023年,新疆百強縣國家級綠色制造企業數量和綠色園區數量最多,廣西、青海、重慶綠色園區數量為0,需加圖3-14截至2023年西部百強縣國家綠色制造企業、綠色園區數量——2024西部縣域經濟百強研究西部縣域經濟發展對策建議4.1聚焦三大動能助推西部縣域經濟躍升:資源能源高效開發●西部百強縣超過50%均為資源能源產業主導,圍繞四大方向加速產業升級基于西部能源在全國能源供應中占據特殊戰略地位的判斷,我國能源結構轉型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西部能源轉型,我國能基于西部能源在全國能源供應中占據特殊戰略地位的判斷,我國能源結構轉型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西部能源轉型,我國能源革命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西部能源革命。同時,西部地區既是資源富集區,又是生態脆弱區,為筑牢生態屏障功能,必須提高開發建設質效、走可持續的發展道路。·向服務型制造轉型,拓展資源、能源綜合解決方案·資源、能源利用技術創新及科技成果轉化·碳捕集回收等與國際接軌的技術開發和制度設計·資源、能源產業鏈延伸,向下游初級工業品、制成品制造轉型·資源、能源相關裝備制造·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產生的新設備制造·資源能源項目與石漠化、水土流失等環境治理相·分布式能源利用、儲能設施規模化推廣·資源能源循環化利用資源/能源結構轉型·供給端穩定,優質清潔能源外送和保障能力·新舊資源、能源互補及設備更新改造·供需兩側“降碳資源/能源類型典型縣域產業發展亮點實現用荒煤氣煅燒金屬鎂的突破,建立起了"煤一蘭炭一電一硅鐵一鎂庫爾勒市自主研發的乙烷蒸汽裂解制乙烯專利技術,乙烯收率高、工藝流程短,極大降低了成本和能耗聚焦精細化學、銅下游、鋅下游、黃金下游加工和回收等產業鏈空缺精準延鏈補命、效能革命"為引領,進一步用好“駐企5D店小二山"建設生產新模式興義市光伏+農業"產業互補模式發展農業種植,實現光伏電站"板上發電、板下種植"的"農光互補"復合生產新模式太陽能石河子市伏+防沙治沙”林光互補發電;抬高光伏陣列高度、沙漠光伏發電站超過60%利用采煤沉陷區土地,實現土地效益最大化昌吉州是新疆十大風區之一,"風光"資源豐富;推進"風光氫儲"全產大理州下關風電場為西南地區首個建成投產的高原風電場,創造了全國高海拔、低空氣密度、特 發展方略:西部縣域經濟發展對策建議4.2聚焦三大動能助推西部縣域經濟躍升:應用場景創新●西部百強縣率先嘗試大量應用場景創新,聚焦四大應用場景,為西部地區縣域培育“第二曲線”提供有益借鑒西部地區地廣人稀,具備獨特的地理和人口優勢,為應用場景創西部地區地廣人稀,具備獨特的地理和人口優勢,為應用場景創新試點的實施提供了天然條件。但是,基礎設施薄弱和生產水平不高成為制約其快速發展的瓶頸。西部地區需因地制宜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和創新能力,積極培育經濟增長極。依托廣闊空間,西部地區可成為風能和太陽能發電布局的理想場所,推動新能源基地規模化建設;利用較低人口密度和相對寬松的交通環境,為智能駕駛、共享交通及智慧公交的實踐提供良好條件。圖4-2西部地區縣域應用場景創新方向升消費活力·推動消費綠色轉型,助·延伸產業鏈條,提升智新型基礎設施應用·夯實數字基礎,實現低延·構建區域數據中心,提升·深入挖掘鄉村文化和自然的文旅品牌·創新治理模式,提升鄉村·推動廢棄物循環利用,實應用場景主導創新創新亮點典型縣域表4-22024年西部百強縣應用場景創新領域及其主導創新方向應用場景主導創新創新亮點典型縣域神木市制定《神木市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從"五支持、五獎勵、五補貼"等方面,構建了“支持有力度、方向有準度、服務有溫度、獎勵有精度”的低空仁懷市頭部酒企加速布局實施數智化改造,以數字化、智能化推動白酒產業轉型升級,打造酒業智能制造新質生產力,助力白酒產以零碳產業園為載體,立足資源稟賦,依托豐富的應用場景、廣闊的市的營商環境,引進培育“風光氫儲車”產業集群云南石化煉油綜合能耗實現逐年四連降,2020年被國家工業和信息化庫爾勒市已實現主城區高用戶密度、高流量和高需求區域的5基礎建設智慧通信建設府谷縣智慧服務體系數字算力系統靈武市靈武市積極建設九川科技靈武智慧算力科創谷項目,以實現可持續的算力服務全面提升城市固體廢棄物的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能力,推動生活積極推動以“旅游+"模式,促進鄉村旅游多元發展,創新推廣"昌吉禮物”統籌開展惠民、優政、興業的智慧城市建設工作,形成跨區域4.3聚焦三大動能助推西部縣域經濟躍升:農業現代化●西部百強縣圍繞三大體系建設,持續壯大富民產業,帶動區域整體抬升農業是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堅實基礎。西部地區作為我國自然資源富集區,區域特點鮮明、地形氣候復雜、物種資源豐農業是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堅實基礎。西部地區作為我國自然資源富集區,區域特點鮮明、地形氣候復雜、物種資源豐富,具有發展農業的天然優勢。但長期以來,西部地區農業發展存在資源利用效率不高、產銷對接困難、產品盈利能力較低等問題。西部百強縣大力推動三產融合發展,建設三大體系,為充分釋放西部地區農業潛能,拉動區域經濟發展作出示范。構建現代化產品體系·結合地區特點培育特色農產品·完善農產品產地設施完善升級,推進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產學研深度融合發展精深加工技術,拓展產品功能、豐富產品品類構建現代化流通體系·加強田頭倉儲冷鏈物流建設,完善冷鏈基礎設施建設·健全縣鄉村三級物流配送體系,發展現代物流園區·利用信息化和互聯網技術創新農產品流通模式,打造農產品集散交易平臺構建品牌價值體系·培育推廣地理標志產品,打造區域特色農產品品牌·完善農業品牌標準,制定農產品生產質量標準,推動生產全鏈條規范化·結合區域特色文化打造農產品依托棗文化資源打造"長棗之鄉",宣傳推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靈武長棗”仁懷市推廣“一地兩用”產業輪作,依托酒用高粱產地優勢西昌市打造集種植、科研、旅游為一體彭州市建設天府蔬香農業產業園,打造國引進新型技術裝備推進棉花種植機械化,建設優質棉生產基地昌吉市發揮企業育種制種主體作用,利用先進機械實現玉米興義市依托電商平臺實現產銷對接,發展種、養、盤州市大力扶持農產品加工主體,建設農產品流通平臺,開發飲打造優質綠色農產品直供基地,發展四大特色優勢產業產地初建設規模化養殖場,加強科技創新培育乳肉發揮牛草產業優勢,堅持"企業+基地+農戶"模提振推介特優農產品,打造“簡州大耳羊”“簡陽羊肉湯”圍繞主導優勢產業阿爾巴斯絨山羊,利用數字化技術建設智慧牧場設立產學研聯合實驗室建設畜禽良繁體系,做強金堂黑山羊國家地注冊“敏蓋”白絨山羊商標,打造集種、養、加、產、供、銷為一縣域經濟梯隊建設日趨完善,將涌現更多千億縣縣域經濟梯隊建設日趨完善,將涌現更多千億縣¥?從西部縣域的經濟總量來看,2023年西部地區有6個縣域GDP在1000億元以上,分別是陜西省神木市、貴州省仁懷市、內蒙古自治區準格爾旗、內蒙古自治區伊金霍洛旗、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爾勒市、陜西省府谷縣。?從西部地區不同省(市、區)縣域經濟總量來看,重慶市、四川省縣域GDP的分布相對較為均勻,不同GDP等級的縣域數量相對均衡,整體上呈現梯度分布的態勢。寧夏、貴州、廣西、云南、陜西、內蒙古、新疆等省(區)縣域GDP的分布差異較大,GDP在50億-200億元的縣域占比較大,總體呈現頭尾占比較小的態勢。隨著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工作的深入開展,西部地區的縣域將全面推進新型工業化,因地制宜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縣域經濟的整體實力將逐步得到提升。同時,區域協同發展戰略的逐步推進,將推動西部縣域間經濟發展水平差距的逐步縮小,逐漸形成西部縣域經濟發展水平整體提升的格局。隨著西部縣域整體發展水平的提升,預計GDP在1000億元以上的縣域將逐步涌現,西部地區GDP超1000億元縣域的數量將逐步增加。這些縣域將成為西部縣域經濟發展的標桿,引領、帶動西部縣域經濟整體發展水平邁上新臺階。>>工業經濟仍是西部縣域經濟快速起勢的核心引擎?從2013-2022年西部縣域三次產業結構來看,西部縣域第二產業占比從2013年的51%下降到2022年的24.8%。雖然西部縣域第二產業占比呈逐年下降趨勢,但第二產業尤其是工業仍然是支撐西部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隨著推進新型工業化工作的深入開展,西部縣域工業發展將加快進入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新階段,質量更高、動能更強的工業經濟將成為推動西部縣域經濟快速發展的核心引擎。在產業鏈提升方面,西部縣域工業發展將更加重視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通過補短板、拉長板、鍛新板,全面提升產業發展能級。在新發展方面,西部縣域工業發展將更加重視產業創新能力的提升,推動創新資源、要素聚集,形成產業發展新動能。在業結構方面,西部縣域工業發展將加快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著力改造升級傳統產業,因地制宜培育發展新興產業。?在綠色發展方面,西部縣域工業發展將更加重視推進工業綠色發展,加快節能降碳技術應用,以高水平保護支撐高質量發展。協同發展和融合發展是西部縣域經濟創造第二曲線的重要抓手協同發展和融合發展是西部縣域經濟創造第二曲線的重要抓手?西部縣域應積極融入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重大戰略,加強區域協同發展。隨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西安都市圈、蘭州一白銀經濟圈、呼包鄂榆城市群、關中平原城市群、蘭州一西寧城市群、北部灣城市群、川渝萬達開地區統籌發展、川南渝西地區融合發展、涪江流域川渝九地協同發展、昆玉、昆楚協同發展等深入推進,經濟圈、城市群范圍內的縣域與區域內中心城市等的協同發展水平將不斷提高,區域協調發展的整體效能也將不斷提升,這些都將有力助推縣域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成為西部縣域經濟發展的新動能。?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是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工作的重要抓手。通過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機制,推動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加強鄉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市政基礎設施向鄉村延伸,統籌城鄉文化、醫療等服務設施一體化布局,全面提升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將有力助推西部縣域城鎮化水平的提升和鄉村的全面振興,激發消費活力,增強城鄉居民生活品質。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增強縣域鄉村產業發展活力和水平的重要舉措。通過積極發展農村電商、鄉村旅游,發展農產品產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配套發展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等產業領域,延長農業產業鏈、供應鏈,將有力發揮西部縣域農業資源、旅游資源的獨特優勢,實現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的轉變,持續增強西部縣域經濟發展的活力。>>戰略性資源、能源和產業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