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中下游生態(tài)防護林體系營建技術規(guī)程》_第1頁
《長江中下游生態(tài)防護林體系營建技術規(guī)程》_第2頁
《長江中下游生態(tài)防護林體系營建技術規(guī)程》_第3頁
《長江中下游生態(tài)防護林體系營建技術規(guī)程》_第4頁
《長江中下游生態(tài)防護林體系營建技術規(guī)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65.020.40

CCSB64

團體標準

T/CIXXXX—XXXX

長江中下游生態(tài)防護林體系營建技術規(guī)程

Technicalregulationsfortheconstructionofecologicalprotectionforestsystemin

themiddleandlowerreachesoftheYangtzeRiver

(征求意見稿)

在提交反饋意見時,請將您知道的相關專利連同支持性文件一并附上。

XXXX-XX-XX發(fā)布XXXX-XX-XX實施

中國國際科技促進會發(fā)布

T/CIXXXX—XXXX

長江中下游生態(tài)防護林體系營建技術規(guī)程

1范圍

本文件給出了長江中下游生態(tài)防護林營建區(qū)域與類型分區(qū),確立了長江中下游生態(tài)防護林體系構成

與配置、造林樹種選擇、防護林營造、撫育管理、改造更新和檢查驗收等內容與要求。

本文件適用于長江中下游生態(tài)防護林體系營建。

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guī)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

文件。

GB6000主要造林樹種苗木質量分級

GB7908林木種子質量分級

GB/T15163-2018封山(沙)育林技術規(guī)程

GB/T15776-2023造林技術規(guī)程

GB/T15781-2015森林撫育規(guī)程

GB/T18337.3-2001生態(tài)公益林建設技術規(guī)程

GB/T18337.4-2008生態(tài)公益林建設檢查驗收規(guī)程

LY/T1000容器育苗技術

LY/T1690低效林改造技術規(guī)程

3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

3.1

長江中下游生態(tài)防護林體系ecologicalprotectionforestsysteminthemiddleandlower

reachesoftheYangtzeRiver

在長江中下游地區(qū),以生態(tài)防護為主要功能,由縱向空間結構體系和橫向空間結構體系構成的多林

種、多樹種、多層次的綜合防護林系統(tǒng)。

3.2

長江中下游生態(tài)防護林體系營建constructionofecologicalprotectionforestsysteminthe

middleandlowerreachesoftheYangtzeRiver

依據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立地條件和生態(tài)防護需求等,本著因地制宜、適地適樹和因害設防的原則,進

行防護林體系的空間布局、規(guī)劃設計、樹種選擇、植樹造林和經營管理等建設項目。

3.3

生態(tài)防護林縱向空間結構體系verticalspatialstructuresystemofecologicalprotection

forest

根據水系分布、地形地貌特點和生產防護需求,沿河岸、湖濱和庫岸方向布設的防護林體系。

3.4

生態(tài)防護林橫向空間結構體系horizontalspatialstructuresystemofecologicalprotection

forest

根據河岸、湖濱和庫岸的海拔高度、淹水狀況,布設淹水林帶-周期性淹水林帶-陸地林帶相結合的

防護林體系。

3.5

沿江丘陵區(qū)hillyareasalongtheriver

1

T/CIXXXX—XXXX

長江中下游地區(qū)以丘陵為主要地形地貌的區(qū)域。

3.6

沿江平原區(qū)plainareaalongtheriver

長江中下游地區(qū)以平原為主要地形地貌的區(qū)域。

3.7

陸域緩沖區(qū)Terrestrialbufferzone

河岸由多年平均最高水位線向陸域延伸一定范圍的岸帶空間,具體寬度根據河流岸帶類型確定。

3.8

濱岸消落帶Riparianrangeofwaterlevelchange

河岸多年平均最低水位線和多年平均最高水位線之間的區(qū)域。

3.9

水源涵養(yǎng)防護林waterconservationprotectionforest

主要分布在河川上游水源地區(qū)或河岸、湖濱、庫岸集水區(qū)范圍,以調節(jié)、改善水源流量和水質為主

要目的的防護林。

3.10

水土保持防護林soilandwaterconservationprotectionforest

以防治、減少水土流失為主要功能的防護林。

3.11

農田防護林farmlandprotectionforest

為改善農田小氣候和保證農作物豐產、穩(wěn)產而營造的防護林。

3.12

道路防護林roadprotectionforest

在公路、鐵路、鄉(xiāng)村道路和農田機耕路等道路兩側營造的防護林。

3.13

護岸護灘林shoreandbeachprotectionforest

在河流、水庫、湖泊等水陸交錯帶營造,以護岸護灘為主要目的的防護林。

3.14

低效林lowfunctionforest

受人為或自然因素影響,林分結構和穩(wěn)定性失調,林木生長發(fā)育遲滯,導致森林生態(tài)功能、林產品

產量或生物量顯著降低,不符合培育目標的林分總稱。

3.15

低效林改造renovationoflowfunctionforest

為充分發(fā)揮低效林地的生產潛力,提高林分質量、穩(wěn)定性和效益水平,而采取的優(yōu)化林分結構、調

整樹種組成和改善立地條件等營林措施的總稱。

4營建區(qū)域與類型分區(qū)

4.1營建區(qū)域

長江貫穿我國中部地區(qū),是一條自東西向的水運大動脈,加上其無數支流,構成一龐大的水系網。

長江中下游生態(tài)防護林體系營建區(qū)域包括:湖北省(武漢、黃岡、隨州、荊門、荊州、孝感等)、湖南

省(長沙、株洲、湘潭、衡陽、邵陽、常德等)、江西省(南昌、九江、撫州、景德鎮(zhèn)等)、安徽省(合

肥、蕪湖、銅陵、馬鞍山等)、江蘇省(南京、無錫、常州、蘇州、揚州、鎮(zhèn)江等)、浙江省(杭州、

寧波、嘉興、湖州、紹興、臺州、溫州等)和上海市6個省份和1個直轄市。

4.2類型分區(qū)

根據長江中下游重要水系分布特點、立地狀況和生態(tài)防護需求,將長江中下游生態(tài)防護林體系從西

到東劃分為漢江流域防護區(qū)、洞庭湖流域防護區(qū)、鄱陽湖流域防護區(qū)、江淮防護區(qū)和長江三角洲防護區(qū)

5個建設類型區(qū),詳見附錄A。

2

T/CIXXXX—XXXX

5體系構成與配置

5.1體系構成

長江中下游生態(tài)防護林體系由縱向空間結構體系和橫向空間結構體系構成。根據長江中下游水系和

地形地貌特點,確定縱向空間防護林結構體系;同時,根據長江中下游河岸、濱湖和庫旁的淹水狀態(tài),

設置陸域緩沖區(qū)-水位變幅區(qū)相結合的橫向防護林結構體系。

5.2體系類型

5.2.1沿江丘陵區(qū)生態(tài)防護林體系

以長江中下游丘陵地形地貌特點為基礎,坡頂以水源涵養(yǎng)防護林和水土保持林為主,坡中和坡下以

水源涵養(yǎng)防護林和護岸護灘林為主,同時與道路防護林、農田防護林等其他防護林組合成防護林體系;

對于河岸濱湖庫旁防護林,因地制宜地設置陸生森林植物群落和水生植物群落,形成以丘陵-陸地緩沖

帶--淺水區(qū)相結合的防護林體系。

5.2.2沿江平原區(qū)生態(tài)防護林體系

以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地貌特點為基礎,縱向空間結構體系,總體上以農田防護林和道路防護林為

主,同時與水源涵養(yǎng)防護林、水土保持防護林、防洪護岸林等其他防護林組成農田防護林體系;對于河

岸濱湖庫旁防護林,因地制宜地設置河堤頂部森林植物群落、坡面水土保持植物群落和水生植物群落,

形成以陸域緩沖區(qū)-濱岸消落帶相結合的防護林體系。

5.3防護林體系功能配置

根據生態(tài)優(yōu)先、全面規(guī)劃、因地制宜、因害設防的原則以及國土空間規(guī)劃,在劃分建設類型區(qū)(附

錄A)和類型亞區(qū)基礎上,突出各區(qū)域的主體防護功能,合理布局,優(yōu)化林種、樹種結構,增強綜合防

護功能,提高抵御災害能力。

6造林樹種選擇

6.1樹種選擇原則

6.1.1基本原則

樹種選擇應遵循以下原則:

a)因地制宜,適地適樹(草)原則;

b)因害設防,注重功能原則;

c)鄉(xiāng)土樹種為主,外來樹種為輔原則;

d)抗逆性和適應性強原則;

e)多樹種和多效益相結合原則。

6.1.2造林樹種選擇

6.1.2.1水源涵養(yǎng)林

選擇適應性廣,抗逆性強,枯枝落葉深厚、改土功能強、有利形成較大容水量和透水性的喬灌木樹

(草)種,形成多樹種、多層次喬灌草復層結構。

6.1.2.2水土保持林

選擇適應性強、根系發(fā)達、固土力強、耐瘠薄、抗干旱的喬灌木樹(草)種。

6.1.2.3農田防護林

選擇生長迅速、樹冠較窄、不易風倒風折、耐淹耐濕,且與農作物不具有共同病蟲害或為其中間寄

生的喬灌木樹種。

6.1.2.4道路防護林

3

T/CIXXXX—XXXX

選擇樹形美觀、生長迅速、綠化景觀效果好且凈化大氣和防噪音污染功能強的喬灌木樹種,注重常

綠樹種和落葉樹種尤其花灌木(草本植物)的配置。

6.1.2.5護岸護灘林

選擇耐水濕、水淹的濕生、水生喬灌木和草本植物,以實現消浪促淤、抗蝕防崩和固土護岸的目的。

不同耐淹程度樹種選擇詳見附錄B。

6.1.2.6陸域緩沖區(qū)

選用固土效果好、適應性強、生長迅速、管理粗放、持續(xù)穩(wěn)定并具有一定景觀效果的樹(草)種。

陸域緩沖區(qū)植物主要包括喬木、灌木和地被植物。詳見附錄C。

6.1.2.7濱岸消落帶

選擇耐水濕、水淹能力強、生長迅速的植物,包括沉水植物、浮葉植物、挺水植物等,以起到消浪

促淤、保持水土的作用。詳見附錄D。

當河道有行洪排澇需求時,不宜種植沉水植物、浮葉植物,喬木樹種應適當稀植且沿水流方向布局。

6.2主要造林樹種

主要造林樹種參見附錄B、附錄C和附錄E。

7防護林營造

7.1樹種混交

7.1.1混交類型

樹種混交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a)主伴混交型:一般采用針葉樹種與闊葉樹種、深根性樹種與淺根性樹種、陽性樹種與陰性樹

種等混交方式,伴生樹種比例一般應達到30%以上;

b)喬灌混交型:喬、灌木混交,混交比根據立地條件、防護功能而定;

c)混合混交型:采用喬木樹種、伴生喬木樹種、灌木和草本植物混交造林。

7.1.2混交方式

樹種混交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

a)株間混交:同一行內兩個以上樹種隔株栽植,適用于喬灌混交型或喬木混交型;

b)行間混交:一樹種的單行與另一樹種的單行依次相間排列栽植,適用于喬灌混交型或主伴混

交型;

c)帶狀混交:一樹種連續(xù)栽植三行以上構成的帶與另一樹種構成的帶相間排列,適用于種間矛

盾較大的喬木樹種混交或喬灌木樹種混交;

d)帶行混交:一樹種構成的帶與另一樹種構成的單行相間排列栽植,適用于主伴混交型或喬灌

木混交型。主伴混交一般主要樹種成帶,伴生樹種成行;喬灌混交一般灌木樹種成帶,喬木

樹種成行;

e)塊狀混交:一個樹種構成的塊與另一樹種構成的塊鑲嵌栽植,適用于種間矛盾較大的喬木樹

種,或地形破碎、立地類型鑲嵌分布地段的混交造林;

f)不規(guī)則混交:仿自然狀態(tài)進行多樹種不規(guī)則混交造林。

7.2種苗要求

所采用的林木種子、苗木質量均應達到國家標準規(guī)定的Ⅱ級以上要求:

a)林木種子質量執(zhí)行GB7908的規(guī)定;

b)造林樹種苗木質量執(zhí)行GB6000的規(guī)定;

c)容器苗質量執(zhí)行LY/T1000的規(guī)定。

使用上述相關規(guī)定中未包括的種苗造林,以省級林木種苗管理部門規(guī)定的質量標準為準。

4

T/CIXXXX—XXXX

7.3整地

7.3.1基本要求

造林整地的基本要求如下:

a)人工植苗和分殖造林應在造林前進行整地;

b)坡地宜采用局部(穴狀、塊狀或帶狀)整地,禁止全面整地;

c)整地過程中,盡量減少對地面植被的破壞,禁止全面劈山、煉山的清理方式;

d)坡地穴狀整地時,上下穴呈“品”字形布置,以防治水土流失;

e)灘地造林應建立排水系統(tǒng),以減少灘面積水。

7.3.2整地方法

造林整地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

a)穴狀整地:造林穴規(guī)格根據樹種和苗齡而定,一般為長寬40cm~100cm,穴深30cm~80cm;

b)魚鱗坑整地:根據不同的地形條件和樹種生物學特性,采用小魚鱗坑(一般坑長徑60cm~80

cm,短徑40cm~50cm,埂高20cm~30cm)和大魚鱗坑(一般坑長徑100cm~150cm,短

徑60cm~100cm,埂高30cm~40cm)兩種規(guī)格進行整地。坑面水平或向內傾斜,生土修

筑形成環(huán)狀半月形土埂,熟土填入坑內,坑上方左右兩角斜開引水溝,以積蓄坡面徑流。適

宜于地形破碎或干旱瘠薄的坡地;

c)帶狀整地:在河岸上沿等高線每隔一定距離(100cm~300cm)帶狀翻墾土壤,帶的方向與

河道平行,帶寬100cm,深度30cm~80cm。適宜于植被茂密的平緩坡地;

d)壟狀整地:連續(xù)長條狀,壟寬30cm~70cm,壟面高于地表20cm~30cm。適宜于水分過剩

的采伐跡地和水濕地。

7.3.3整地深度

灌木樹種造林整地深度一般為20cm~30cm,喬木針葉樹種造林整地深度一般為30cm~50cm,喬

木闊葉樹種造林整地深度一般為50cm~80cm。

7.3.4整地時間

春季造林應在之前的秋、冬季節(jié)進行整地,秋季造林應在當年雨季前整地。一般應在造林前一個月

整好地。

為防止造林過程中的水土流失,雨季不宜進行整地。

7.4造林密度

造林密度根據立地條件、樹種特性、防護功能和經營水平而定。長江中下游主要防護林樹種的適宜

造林密度參見附錄E。

7.5造林季節(jié)

根據樹種特性、地區(qū)差異、造林方法、苗木類型及處理方法而定,一般分為春季造林、秋季造林、

冬季造林和雨季造林。

容器苗和帶土球苗木栽植不受季節(jié)限制,但在寒冷和高溫天氣仍然不宜。各個季節(jié)的植苗與分殖造

林,一般宜選擇在陰天、陰雨天、雨后初晴天氣栽植。

7.6造林方法

造林方式:一般采用人工造林,地廣人稀的地方采用封山育林;大苗造林需搭支架,灘地消落帶造

林尤唯如此,以防止搖動、起漂。

造林方式選擇:宜林荒山荒地采取人工造林;疏林地和郁閉度為0.2~0.5的有林地及有望培育成有

林地的灌木林地,可采用封山育林。

具體造林方法執(zhí)行GB/T15776-2023和GB/T15163-2018的有關規(guī)定。

8撫育管理

5

T/CIXXXX—XXXX

8.1撫育管理原則

8.1.1長江中下游特殊用途的生態(tài)防護林原則上不允許進行撫育活動;一般生態(tài)防護林可以進行必要

的森林撫育活動。

8.1.2生態(tài)防護林撫育以不破壞原生植物群落結構為前提,其主要目的是提高林木生長勢,促進森林

生長發(fā)育,誘導形成復層群落結構,增強防護林的生態(tài)防護功能,起到保護長江流域生態(tài)環(huán)境和生物多

樣性的作用。

8.2林分撫育

8.2.1撫育林分適用條件

林分撫育方式有:透光伐、疏伐、生長伐、衛(wèi)生伐以及補植、澆水、施肥、松土除草等。各種撫育

方式適用的條件執(zhí)行GB/T15781-2015中第6章的規(guī)定。

8.2.2撫育控制指標

撫育方法執(zhí)行GB/T18337.3-2001中5.2.1.2的規(guī)定,撫育后的控制指標執(zhí)行GB/T15781-2015中

7的規(guī)定。

8.3撫育方法

8.3.1撫育對象

符合下列情況之一的長江中下游生態(tài)防護林帶應列為撫育對象:

——林帶密度大,競爭激烈,林帶郁閉出現擠壓現象,嚴重影響林木生長的;

——林帶結構不符合防護要求的;

——林相殘破、景觀效應差的;

——雜草、灌木、藤蔓等明顯影響目的樹種生長的;

——遭受病蟲害、火災及雪壓、風折等自然災害,但受害木少于20%的。

8.3.2撫育方法

執(zhí)行GB/T18337.3-2001中5.2.2.2的規(guī)定。

8.4防護林管護

8.4.1管護類型劃分

8.4.1.1管護類型

長江中下游生態(tài)防護林的管護,可參照GB/T18337.3-2001規(guī)定,劃分為封禁管護、重點管護和一

般管護三種類型。

8.4.1.2封禁管護

對特殊用途的生態(tài)防護林實行全面封禁管護,現地劃界,嚴格封禁。在封禁區(qū)設置圍欄、標志并安

排人工巡護,執(zhí)行GB/T18337.3-2001中的5.1.1.2的規(guī)定。另外,定期安排無人機空中巡查以及衛(wèi)星遙

感監(jiān)測。

生態(tài)防護林的封育類型、方式、年限、規(guī)劃設計、作業(yè)等執(zhí)行GB/T15163-2018的相關規(guī)定。

8.4.1.3重點管護

封山育林的對象主要為疏林地和郁閉度在0.2~0.5之間的有林地及有望培育成有林地的灌木林地

等。重點管護區(qū)由地方政府確定,同時根據水土流失、植被覆蓋狀況和培養(yǎng)目標等,采用局部或定期封

禁培育的措施,進行有的放矢的管護。

8.4.1.4一般管護

對一般保護區(qū)的生態(tài)防護林進行普遍護林,按照管護責任合同進行經營管理,加強森林防火、森林

病蟲害防治和森林資源保護工作。

6

T/CIXXXX—XXXX

8.4.2林地管理

特殊用途和重點保護的生態(tài)防護林嚴禁轉讓和用作其他用途,禁止在林地內放牧、開墾、開礦、采

石、筑墳、挖沙取土,以及修建房屋(護林用房除外)、道路(作業(yè)路、防火線除外)等基礎設施。

一般保護的生態(tài)防護林原則上不應用作其他用途,經批準使用時應按法律規(guī)定交納森林植被恢復費

和水土保持補償費。

8.4.3災害管控

8.4.3.1護林防火技術

護林防火技術主要有:

a)森林火險預測預報:防護林體系面積較大的地區(qū),組建森林火險預測預報站,半徑以10km~

15km為宜。地形起伏變化較大和條件較復雜的山丘區(qū),適當提高站點密度;

b)火情瞭望監(jiān)測:防護林體系連接成片、面積在5000hm2以上或不足5000hm2,根據實際需要,

確定是否設立火情瞭望監(jiān)測點;

c)森林防火阻隔:森林防火阻隔網設置密度根據自然條件、火險等級、經營強度和森林防火的

要求確定,一般控制面積為50hm2~200hm2。森林防火道路,由現有道路和巡護步道等組成。

d)林火信息和指揮:按森林防火、電信與公安部門的有關標準和規(guī)定執(zhí)行;

e)護林防火其他技術要求參照GB/T31164的相關規(guī)定執(zhí)行。

8.4.3.2有害生物防治技術

有害生物防治技術主要有:

a)種苗檢疫:嚴格執(zhí)行種苗檢疫制度,禁止從疫區(qū)調運種子、苗木等繁殖材料,防范外來有害

生物入侵;

b)病株和入侵物種伐除:對防護林體系內部病蟲害嚴重的植株以及入侵物種,應及時伐除并采

取可靠的除害措施,嚴格控制林業(yè)有害生物蔓延;

c)綜合防治:堅持以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優(yōu)先、化學防治為輔的綜合防治措施。應用生物、仿

生和植物藥劑,加強有害生物天敵的繁育利用;普及推廣性激素、燈光誘殺等物理防治技術;

化學防治須選擇高效、低殘留的化學藥劑。其他技術要求參照GB/T26420的相關規(guī)定執(zhí)行。

8.4.3.3氣象災害監(jiān)測技術

氣象災害監(jiān)測技術主要有:

a)借助國家氣象觀測網絡體系,并利用地理信息系統(tǒng)(GIS)、遙感(RS)、全球定位系統(tǒng)(GPS)

以及無人機、激光雷達等先進技術,建設應急移動氣象災害監(jiān)測設施,完善氣象災害監(jiān)測體

系;

b)借助物聯網技術,開展森林植物物候觀測,準確及時預報森林氣象災害等級,做好有針對性

的防范工作,避免或減少氣象災害損失;

c)利用廣播、電視和各種新媒體平臺等手段,及時向社會播發(fā)災害性天氣警報、氣象災害預警

信息。

9改造更新

9.1低效林改造

9.1.1改造目的

低效林改造的主要目的是調整林分結構,豐富林下植被,提高森林保持水土、涵養(yǎng)水源、美化景觀、

固碳增匯、凈化環(huán)境等生態(tài)服務功能,增強林產品供給能力,提高生態(tài)防護林體系的生態(tài)、經濟和社會

效益。

9.1.2低效防護林類型

7

T/CIXXXX—XXXX

低效生態(tài)防護林是指生長嚴重衰退,結構不合理,防護功能低下的森林,主要包括低效水土保持林、

低效水源涵養(yǎng)林、低效經濟林、低效護路林和低效護岸林等。

9.1.3改造適用條件

符合下列條件之一可判定為低效生態(tài)防護林,應進行改造:

a)林分結構不合理,目的樹種占比不足40%的林分;

b)林相衰敗,郁閉度不到0.3的林分;連續(xù)缺株斷帶20m以上的林帶;

c)生長緩慢,樹高和蓄積生長量較相同立地類型平均水平低40%以上;

d)林下植被覆蓋度<20%,枯枝落葉層厚度<1cm,水土流失嚴重的林分;

e)遭受病蟲、火災、雪壓和風折等危害,病腐木達到20%的林分;

f)其他判別標淮參見LY/T1690。

9.1.4改造技術

9.1.4.1封育改造

適用對象和封育方法是:

a)適用對象:具有目標樹種的幼樹幼苗或天然更新能力的母樹,通過封育可望達到改造目的低

效林分;

b)封育方法:采取封禁并輔以人工促進天然更新措施。

封育技術按GB/T15163-2018的規(guī)定執(zhí)行。

9.1.4.2補植改造

適用對象和補植方法是:

a)適用對象:郁閉度低于0.4的低效林;

b)補植樹種:采用鄉(xiāng)土樹種,通過補植形成混交林,應選擇與現有樹種生態(tài)位不同的樹種;

c)補植方法:根據林地目的樹種林木分布現狀確定補植方法,通常有均勻補植、群團狀補植、

林冠下補植等。補植后密度應達到合理密度的85%以上。

補植按GB/T15781-2015中6.5、7.6的規(guī)定執(zhí)行。

9.1.4.3間伐改造

適用對象和間伐方法是:

a)適用對象:輕度退化次生林、經營不當人工林和嚴重受害人工林;

b)間伐方法:一般根據間密留稀、留優(yōu)去劣的原則,進行透光伐撫育;為促進目的樹種生長,

可采伐干擾樹,進行生長伐撫育;對病蟲危害林分,應徹底清除受害木和病源木,改善林分

衛(wèi)生狀況,進行衛(wèi)生伐撫育;

c)采伐強度和要求:執(zhí)行GB/T15781-2015中7.1、7.3和7.4的規(guī)定。

9.1.4.4綜合改造

適用對象和改造方法是:

a)適用對象:不能通過上述單一改造方式達到改造目標的低效林;

b)改造方法:根據立地條件、林分狀況和培育目標,采取封育、補植、間伐、調整樹種等多種

方式,綜合施策,提高林分質量。

9.2防護林更新

9.2.1更新年齡

森林生態(tài)防護功能隨林分年齡增大而增大,但到一定年齡,隨林分衰老功能而下降,通常把防護林

主導生態(tài)功能最大的時期,稱為防護成熟齡。但到達防護成熟齡,并不意味著就一定需要采伐,只表示

主導功能開始下降,因而防護林更新年齡大于防護成熟年齡。

9.2.2更新條件

8

T/CIXXXX—XXXX

9.2.2.1林分更新條件

遭受病蟲、火災等危害嚴重,林相殘破,瀕死木超過30%,通過改造難以實現防護目標的林分。

9.2.2.2林帶更新條件

生長停滯,缺株斷帶,防護效益嚴重下降;或病蟲危害嚴重,瀕死木超過30%,無培育前途的林帶。

9.2.3更新方式

9.2.3.1林分更新

以天然更新和人工促進天然更新為主,人工更新為輔。

a)天然更新:對于擇伐更新林地,采伐后保留目的樹種天然幼苗不少于2000株/hm2的跡地;具

有天然下種母樹60株/hm2以上,或萌蘗能力強的樹根不少于900個/hm2、分布均勻的跡地;

b)人工促進天然更新:對于漸伐更新林地,采伐后保留目的樹種天然幼苗少于2000株/hm2,通

過補植、補播可以成林的林地;

c)人工更新:不滿足天然更新和人工促進天然更新條件的林地。

9.2.3.2林帶更新

以人工更新為主,天然更新和人工促進天然更新為輔。

a)冠下更新:對立地條件較差、林相不整齊的林帶,通過砍伐枯死木、病腐木、生長不良樹木

和部分上層木等,調整林分郁閉度(保持0.5左右),在林冠下造林;

b)隔行更新:對立地條件較差,但林相較整齊的林帶,通過隔1行伐1行或隔2行伐2行的方

法,進行林內造林;當新造林木達到中齡林后,再伐除剩余林木進行造林;

c)帶狀更新:對立地條件較好、防護要求不高的林帶,將原有林帶進行帶狀伐除(不超過林帶

面積的1/3),在采伐跡地上造林;當新造林帶起防護作用后,再伐除剩余林木進行造林;

d)皆伐更新:對防護功能低的衰老林帶或小老樹林帶,將原帶全部伐除,就地植苗造林形成新

林帶;由萌芽能力較強樹種營建的林帶,宜采用萌芽更新。

10檢查驗收

10.1檢查驗收對象

檢查驗收對象為正在建設和已經建成的生態(tài)防護林建設項目。

按照事權劃分原則,長江中下游生態(tài)防護林建設項目實行分級管理,分級檢查驗收。國家投資建設

的生態(tài)防護林工程項目,在地方檢查的基礎上,由國家林業(yè)主管部門組織檢查驗收。地方建設的防護林

工程項目,由各級地方林業(yè)主管部門組織檢查驗收。

10.2檢查驗收依據

10.2.1設計文件

經批復的縣(市、區(qū))工程建設計劃任務書、總體設計(實施方案)、作業(yè)設計等文件資料,以及

與設計配套的小班調查卡片、施工設計圖(表)等。

10.2.2施工管理文件

各級主管部門的檢查驗收材料、自查報告及材料、監(jiān)理報告及報表等。

10.2.3相關資料

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資料:

a)年度計劃及批復文件;

b)招標文件與合同;

c)變更申請及批復;

d)相關國家、地方標準與技術規(guī)程;

9

T/CIXXXX—XXXX

e)種苗檢驗檢疫證書及合格證、施工影像資料。

10.3檢查驗收類別

10.3.1年度檢查

年度檢查是在項目年度施工結束后進行。主要檢查當年工程計劃完成情況、工程質量及資金到位及

使用情況等。年度檢查的比例:縣級自查為施工作業(yè)面積的100%;省級復查不低于上報完成施工面積的

5%;國家級核查以省為單位抽取15%~30%的工程縣,檢查比例不低于上報完成施工面積的2%。

10.3.2竣工驗收

竣工驗收在工程施工期末進行。主要根據工程縣(市、區(qū))總體設計、作業(yè)設計、計劃任務安排等

相關文件,對工程建設的任務完成情況、建設質量、工程管理及效果指標等進行檢查驗收及評價。竣工

驗收檢查比例:縣級自查為施工作業(yè)面積的100%;省級復查比例不低于上報面積的5%;國家級核查比

例不低于上報面積的1%。

10.4檢查驗收方法

10.4.1自查

由縣級林業(yè)主管部門或建設單位按合同或各級政府部門下達的任務計劃,在完成某個環(huán)節(jié)的生產作

業(yè)后,對任務完成情況、質量監(jiān)督情況等全面自查或申請竣工驗收前組織的檢查驗收。

10.4.2復查

由省或地、市級林業(yè)主管部門組織,對所在區(qū)域長江中下游生態(tài)防護林工程項目在自查的基礎上組

織的檢查驗收。

10.4.3核查

由國家林業(yè)主管部門組織,對國家投資或國家管理的長江中下游生態(tài)防護林工程項目進行的檢查驗

收。

10.5檢查驗收內容

10.5.1組織管理

10.5.1.1施工管理情況

檢查工程項目是否進行作業(yè)設計,承擔作業(yè)設計的單位是否具有相應資質,作業(yè)設計的程序和內容

是否符合規(guī)定。

依據作業(yè)設計文件,檢查工程項目是否按照作業(yè)設計的要求和內容施工。

10.5.1.2自查驗收情況

檢查工程項目的自查驗收情況,內容包括作業(yè)時間、地點、面積及作業(yè)質量等。

10.5.1.3管護撫育情況

檢查工程縣(市、區(qū))管護人員到位、管護設施配備、管護責任區(qū)和管護措施落實等情況,現常查

看林分管護狀況。

依據作業(yè)設計文件,檢查撫育的規(guī)模和質量。

10.5.1.4林分健康狀況

對抽樣調查的地塊,調查林分健康情況,包括生長勢、病蟲害發(fā)生及危害情況等。

10.5.1.5資金使用情況

檢查工程縣(市、區(qū))資金計劃、經費配套情況;資金落實及到位情況;資金管理及使用情況,審

計報告等。

10

T/CIXXXX—XXXX

10.5.1.6檔案建立情況

檢查工程項目的審批文件、設計報告、招投標文件、合同、造林施工、變更申請與批復、調查觀測、

影像資料,以及組織管理等資料的建檔、保管和利用等情況。

10.5.2合格標準

10.5.2.1種苗質量

以本文件引用的相關標準為依據,各樹種均應達到Ⅱ級以上(含Ⅱ級)的種子和苗木質量標準,具

體執(zhí)行GB6000的規(guī)定。相關標準中未涉及到的樹種,以地方標準、省(市、區(qū))種苗管理部門規(guī)定的

種苗質量或審批的作業(yè)設計指標為準。

10.5.2.2人工造林質量

人工造林和退耕還林造林質量執(zhí)行GB/T18337.4-2008中6.1.1的規(guī)定。

10.5.2.3封山育林質量

以小班為單位按無林地和疏林地、有林地和灌木林地等封育類型進行檢查和評定。具體執(zhí)行GB/T

15163-2018中11.3的規(guī)定。

10.5.2.4低效防護林改造質量

執(zhí)行GB/T18337.4-2008中6.5.1的規(guī)定。

10.5.2.5林帶更新質量

執(zhí)行GB/T18337.4-2008中6.1.1的規(guī)定。

10.5.3面積和指標計算

面積認定:當檢查面積與作業(yè)設計面積差異(以檢查面積為分母)在5%(含5%)以內,以作業(yè)設計

面積為準,當檢查面積與作業(yè)設計面積差異在5%(不含5%)以上,以檢查面積為準。計算公式如下:

a)核查面積合格率()(檢查合格的小班面積/檢查小班面積);

b)作業(yè)設計率()(有作業(yè)設計的小班面積檢查小班上報面積);

c)作業(yè)設計合格率()(作業(yè)設計合格的小班面積檢查小班上報面積);

d)造林成活率()(檢查樣地(樣行)的成活面積檢查樣地(樣行)總面積

e)造林保存率()(檢查樣地(樣行)的保存面積檢查樣地(樣行)的總面積);

f)林木撫育率()(已實施撫育的小班面積檢查上報小班面積);

g)建檔率()(建檔小班面積檢查小班上報面積)。

10.5.4質量評定

人工造林、封山育林、森林撫育、低效防護林改造、林帶更新的質量評定方法和等級執(zhí)行GB/T

18337.4-2008的規(guī)定。

10.6檢查驗收成果

10.6.1報告編制

各級檢查驗收工作結束后,均須編制出檢查驗收報告,并報送上一級林業(yè)主管部門。縣級檢查驗收

報告由縣(市、區(qū))林業(yè)主管部門組織編寫;省級檢查驗收報告由省級工程建設管理部門委托承擔復查

任務的單位編制;國家級檢查驗收報告由國家工程建設管理部門委托承擔核查任務的單位編制。

10.6.2報告主要內容

檢查驗收報告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a)工程建設基本情況簡述;

11

T/CIXXXX—XXXX

b)計劃任務及實施完成情況;

c)自查、復查、核查情況;

d)檢查驗收方法及相關標準;

e)檢查驗收結果與評價;

f)問題與建議;

g)附表、數據庫:分建設單位、建設內容的各項統(tǒng)計表。

檢查驗收報告還應包括責任頁(驗收人員及簽字)。

10.6.3成果與基礎資料

各級檢查驗收成果除報告外,還包括檢查驗收的調查表冊、統(tǒng)計匯總表及數據庫、現場調繪的工作

圖及影像資料等,均應整理歸檔。

12

T/CIXXXX—XXXX

A

附錄A

(資料性)

長江中下游生態(tài)防護林營建類型分區(qū)及主要造林樹種表

長江中下游生態(tài)防護林營建類型分區(qū)及主要造林樹種見表A.1。

表A.1長江中下游生態(tài)防護林營建類型分區(qū)及主要造林樹種

自然條件

類型區(qū)范圍功能配置主要造林樹種

地貌、土壤氣候

該地區(qū)絕大部分是山地,面積

123000km2,占全流域面積的70%,

沿江建設以保持水

西北部、北部和西南部地勢較高,

土、涵養(yǎng)水源為主

東南部地勢較低。流域北部以秦嶺、亞熱帶濕潤柳樹、刺槐、剛

要功能的防護林體

外方山及伏牛山與黃河分界;東北季風氣候,年松、櫟類、白榆、

流域涉及鄂、陜、豫、系;內陸平原地區(qū)

漢江流以伏牛山及桐柏山與淮河流域為均降水量黑松、油松、樟

川、渝、甘6省市的以防風固沙林體系

域防護界;西南以大巴山及荊山與嘉陵江、1100mm~子松、白皮松、

20個地(市)區(qū)、78為主,同時加強農

區(qū)沮漳河為界;東南為江漢平原,無1200mm,年均臭椿、側柏、杉

個縣(市)。田防護林網建設;

明顯的天然分水界限。流域地勢西氣溫14℃~木、云杉、紫穗

山丘區(qū)配置坡面防

北高、東南低。該地區(qū)主要土壤類16.5℃。槐等。

護林和溝道防護

型為黃土,通常比較肥沃,但滲透

林。

性較差;沼澤土比較肥沃,濕潤度

高。

地形多由山丘、盆地、平原、丘陵

亞熱帶濕潤建立以保持水土、杉木、馬尾松、

流域位于長江中游等組成,地勢起伏較大,以丘崗和

季風氣候,年涵養(yǎng)水源為主要功云杉、落葉松、

荊江南岸,跨湘、鄂山脈為主要特征。該流域南近湘陰

均降水量能的防護林體系。柳樹、刺槐、麻

洞庭湖兩省。包括荊江河段縣、益陽市,北抵華容縣、安鄉(xiāng)縣、

1100mm~以沿江基干林帶、櫟、櫟類、白榆、

流域防以南,湘、資、沅、南縣,東濱岳陽市、汨羅市,西至

1400mm,年均水源涵養(yǎng)林建設為黑松、油松、冷

護區(qū)澧四水控制站以下澧縣。水文條件優(yōu)越,湖泊、江河、

氣溫主;平原區(qū)以農田杉、落葉松、柳

的廣大平原、湖泊水汊河、地下水資源豐富。該地區(qū)土

16.4℃~林網、村鎮(zhèn)綠化建杉、云南松、華

網區(qū)。壤為紅壤、黃壤、湖泊沉積物土壤、

17℃左右。設為主。山松、紫穗槐等。

山地棕壤,土質粘重、酸性。

建立以水土保持、

地貌北部以平原(鄱陽湖平原)為涵養(yǎng)水源為主要功

該流域由贛、撫、信、主,南部以山區(qū)(贛南山區(qū))為主,能的防護林體系。馬尾松、杉木、

亞熱帶濕潤

饒、修五河流域與鄱中部(贛中丘陵山區(qū))為過渡區(qū)。以沿江基干林帶、香樟、柳樹、刺

氣候,年均氣

鄱陽湖陽湖所組成。贛江流地勢南高北低、周高中低,東西南水源涵養(yǎng)林建設為槐、櫟類、毛竹、

溫16℃~

流域防域縱觀江西全境,范部三面環(huán)山,中部丘陵起伏,漸次主。內陸平原建設白榆、黑松、側

20℃,年降水

護區(qū)圍涉及贛州、吉安、由丘陵、盆地相間的地形向北成為農田林網;山丘區(qū)柏、紫穗槐、臍

量1200mm~

萍鄉(xiāng)、宜春、新余等坦蕩的平原。流域內多為沖積土層建設水土保持林、橙、楊梅、茶樹

1500mm。

市。積淀成的土地。土壤主要有紅壤、水源涵養(yǎng)林、經濟等。

黃棕壤。林;同時,注重村

鎮(zhèn)綠化發(fā)展。

江淮地區(qū)指長江與

淮河之間的區(qū)域,位

于河南省南部、江蘇屬于北亞熱速生楊、水杉、

該地區(qū)以江淮平原和淮北平原為代建設以農田防護

省、安徽省淮河以帶濕潤氣候,中山杉、柳杉、

表,平原面積較大,地勢平坦。蘇林、村鎮(zhèn)綠化為主

南、長江以北(下游)年均氣溫烏桕、楓楊、刺

江淮防北丘陵和安徽北部的黃山丘陵是代的防護林體系,并

一帶(包括揚州、泰14℃~16℃,槐、苦楝、白榆、

護區(qū)表性的丘陵山地,丘陵高低不平。與鄉(xiāng)村振興、景觀

州、南通、鹽城、淮年降水量約薄殼山核桃、銀

土壤類型主要為黃棕壤、紅黃土、綠化和生態(tài)旅游相

安、淮南、滁州、六900mm杏、紫穗槐、杞

沖積土、鹽堿土等。結合。

安、合肥、信陽等主-1050mm。柳等。

要城市)、主要由長

江、淮河沖積而成。

13

T/CIXXXX—XXXX

自然條件

類型區(qū)范圍功能配置主要造林樹種

地貌、土壤氣候

馬尾松、杉木、

該地區(qū)除少量山丘地貌外,主要是

建立以農田林網、麻櫟、栓皮櫟、

低平的沖積平原和河流三角洲。河

村鎮(zhèn)綠化為主的農毛竹、柳樹、水

流眾多,水網密布,河灘平坦開闊,亞熱帶濕潤

該地區(qū)涉及南京、揚田防護林體系,注杉、中山杉、柳

支流和河流的交匯形成了許多湖氣候,年均氣

長江三州、鎮(zhèn)江、泰州、常重景觀綠化;丘陵杉、速生楊、烏

泊、水庫和水流。在長江沿岸地區(qū),溫15℃~

角洲防州、無錫、蘇州、南區(qū)以保持水土、涵桕、楓楊、櫸樹、

由于長期的淤積和侵蝕,形成不少17℃,年降水

護區(qū)通、上海、湖州、杭養(yǎng)水源為和環(huán)境保刺槐、白榆、黑

河口壩和河流三角洲。北部地區(qū)也量約1000

州、嘉興等12個市。護主,營建生態(tài)廊松、香樟、薄殼

有少量石灰?guī)r和砂巖山地、丘陵。mm~1400mm。

道、生態(tài)經濟型防山核桃、銀杏、

土壤類型主要有黃土、水稻土和淤

護林體系。楊梅、紫穗槐、

泥土等。

夾竹桃、杞柳等。

14

T/CIXXXX—XXXX

A

B

附錄B

(資料性)

長江中下游生態(tài)防護林樹種耐淹程度表

長江中下游生態(tài)防護林樹種耐淹程度見表B.1。

表B.1長江中下游生態(tài)防護林樹種耐淹程度

耐淹程度樹種

最強垂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