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姓名:班級第14課文化傳承的多種載體及其發展本課重點了解歷史上學校教育、留學、書刊出版、翻譯事業以及圖書館、博物館發展的歷史。本課難點理解上述載體在文化傳承與傳播中的作用一、單選題1.《尚書·多士》中記載“惟殷先人有冊有典,殷革夏命”,證明殷人曾有人記載商湯滅夏的“典”“冊”。以下與此可以互相佐證的一項是()A.商朝已經保存完整的史料典籍 B.這應是雕刻在甲骨上的甲骨文C.商朝可能已有精通文字的史官 D.夏王朝的滅亡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答案】C【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據《尚書》記載,殷人留下了記錄商湯滅夏的“典”“冊”等,可以佐證商朝已有精通文字的史官,C項正確;只有“惟殷先人有冊有典,殷革夏命”,不能說明商朝保存了“完整”的史料典籍,排除A項;《尚書》是儒家經典,并非雕刻在甲骨上的甲骨文,排除B項;材料不能說明夏王朝的滅亡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排除D項。2.魏晉南北朝出現了許多誡子文書,如曹操《誡子植》、嵇康《家誡》、顏延之《家誥》等,最典型者當屬諸葛亮的《誡子書》。一般的庶族家庭也十分重視家庭教育。由此可以推知,魏晉南北朝時期A.儒家思想正統地位開始形成 B.世族文化影響擴大C.宗法制度社會基礎得到鞏固 D.印刷技術快速發展【答案】B【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士族勢力強大的魏晉南北朝時期,包括庶族在內的社會階層普遍重視家庭教育,可以推知當時世族文化影響擴大,B項正確;儒家思想正統地位開始形成是在西漢時期,A項錯誤;宗法制度社會基礎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瓦解,C項錯誤;印刷技術快速發展是在唐宋時期,D項錯誤。3.繼今年春節推出的《唐宮夜宴》(左如圖)"出圈"后河南衛視在端午節推出一場名為《端午奇妙游》的主題晚會,其中水下舞蹈節目《洛神水賦》(如圖),把洛神“翩若驚鴻,婉若游龍”的舞姿,通過水下舞蹈的形式呈現出來,效果“炸場”。這些節目的“火出圈”A.說明創新是文化傳承的第一要素B.根源于中華文化的厚重與輝煌C.媒體傳播是文化傳承的根本途徑D.體現了青年是文化傳承的主體【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可知,晚會節目“火出圈”,是因為晚會節目的編排根源于中華文化的厚重與輝煌。通過挖掘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讓不同年齡段的群體從中找到共鳴,所以B正確;創新有利于文化傳承,但“創新是文化傳承的第一要素”說法絕對,所以A錯誤;媒體傳播有利于文化傳承,但C項說法絕對,所以C錯誤;人民群眾是文化傳承的主體,材料沒有體現青年的主體作用,所以D錯誤。4.宋初國子監有書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書版劇增至十萬。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監、秘書監等機構也都大量刻書。宋朝書坊遍及全國各地,所售書籍大多精雕細校。由此推斷()A.宋代主要采用雕版印刷術 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C.有助于宋代文化的大眾化 D.官方印刷主要是雕版印刷【答案】C【詳解】材料中“宋初國子監有書版四千”“真宗……劇增至十萬”“宋朝書坊遍及全國各地,所售書籍大多精雕細校”的信息,說明當時印刷應用比較普遍,書籍多,有助于文化的大眾化,故應選C;A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材料中主要論及雕版印刷,未涉及活字印刷,故排除B;材料中并沒有說明全部是官方刻書,當時也有民間刻書,故D錯誤。5.清代考據學家章學誠說:“后世文字,必溯源于六藝。六藝非孔氏之書,乃《周官》之舊典也。”作者強調A.六藝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源頭 B.官學發展有利于文化傳承C.真相隨著時間推移逐漸顯現 D.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答案】D【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清代考據學家認為六藝等中國文化的源頭,不是春秋時期孔子著作,而是早在西周時期就有的經典,強調了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D項正確;六藝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源頭只是材料部分信息,不是材料主旨,A項錯誤;官學發展有利于文化傳承在材料中沒有體現,B項錯誤;真相隨著時間推移逐漸顯現與材料內容不符,C項錯誤。6.據學者研究,古代書院發展的基本情況如下表所示:歷代各類書院建設情況。由此可知,中國古代書院的發展時期官辦書院民辦書院性質不明其他性質合計宋代1105091010720元代51181631296明代97250721641699清代2200935721223878A.與科舉制度的興廢相始終 B.反映了專制制度強化趨勢C.總體規模一直在發展壯大 D.成為古代教育的主體力量【答案】B【詳解】材料反映出明清時期的官辦書院數量和占比不斷增多,結合所學可知,明清時期官辦書院是政府加強思想文化控制的主要陣地,官辦書院數量增多、占比加重體現專制制度逐漸強化的趨勢,故B項正確;科舉制度始于隋唐,這與材料時間不符合,故A項錯誤;元代書院發展曾短暫受挫,故C項錯誤;書院是古代教育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材料無法得出“主體力量”的結論,故D項錯誤。7.晚清民國時期,由于梅州市松口鎮華僑踴躍捐資助學,當地學校不但收費低廉,甚至免費并聘請名師碩儒或留洋歸來的學子做老師,出現了“鄉村雖偏僻,但無一二里無童聲”的盛況。據此可知A.當地教育經費問題得以解決 B.科舉制瓦解有利于教育革新C.當地傳統教育模式即將瓦解 D.華僑家國情懷助力教育發展【答案】D【詳解】近代華僑踴躍捐資助學,使學校收費降低,優質師資聚集,偏僻的松口鎮初等教育有了很大發展,說明華僑家國情懷助力教育發展,D項正確;當地教育經費問題得以解決只是部分信息,與材料主旨不符,A項錯誤;材料不能說明科舉制瓦解有利于“教育革新”,B項錯誤;傳統教育模式即將瓦解在材料中沒有體現,C項錯誤。
8.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出現了一個留學日本的高潮,下表是清朝留學生會館于1904年對留日學生人數的統計,這種現象主要反映了江蘇浙江廣東直隸山西陜西河南廣西貴州云南280191175172563122638126A.政府鼓勵留學政策呈現地區差別化B.革命運動在各地高漲程度存在差異C.地區經濟文化水平與開放程度存在差異D.南方學子較北方學子更有愛國精神【答案】C【詳解】表格顯示了東部沿海和直隸地區留學人數明顯較多,中西部地區的留學生較少,這說明近代中國地區經濟文化水平與開放程度存在差異,導致留學生人數存在地區差異,故C項正確;表格信息無法體現當地政府的留學政策的情況,故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留學情況,而不是革命運動,故B項錯誤;表格沒有體現愛國精神的相關信息,故D項錯誤。9.下表是中國近代中小學課程的設置。據此可知A.清政府的學校教育全盤西方化 B.民國時期的基礎教育重文輕理C.新文化運動全盤否定中國傳統 D.課程的變化反映了時代的變遷【答案】D【詳解】從材料“1913取消讀經講經,改為國文”,“1922年改修身為公民”看出中小學課程的變化表明社會生活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遷,D正確;1903年讀經講經明顯是古代傳統儒學思想,A錯誤;民國時期基礎教育從材料“修身、國文、外國語、理科、體操、縫紉(女子)等”看各科基本都有,看不出重文輕理,B錯誤;1922年仍然開國語,不能說全盤否定中國傳統,C錯誤。故選D。10.新中國成立前,文教、科技和衛生方面的知識分子有200萬人左右,到1957年,全國僅教育系統擁有教師的數量就達233.54萬人,全國參加業余學校學習的職工共763.2萬人,其中掃除文盲78.4萬人。這表明新中國A.高度重視增強文化軟實力 B.構建了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C.注重新政權意識形態教育 D.集中力量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答案】A【詳解】據題意可知,從新中國成立到1957年,我國的知識分子數量大幅增加,并掃除了大量文盲,說明新中國重視文化教育,主義增強文化軟實力,故選A;“構建了完善的……培養體系”說法過于夸張,排除B;材料內容沒有涉及意識形態教育的內容,排除C;當時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發展生產力,不是發展文化教育,排除D。11.1954年,黨和政府規定,電影放映網建設重點對象是工礦、農村和小城市。在積極興建、改建城市電影院的同時,也抓緊組建大量的流動電影放映隊,以低廉的票價甚至免費讓工農士兵欣賞電影,使過去的小資文化、市民享受升級成為事實上的大眾文化和人民體驗。由此可知,這一規定的實施A.推動了國家主流意識形態建構 B.旨在助推國民經濟完成恢復C.基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需要 D.得益于“雙百”方針的提出【答案】A【詳解】材料反映了國家通過電影放映網絡建設、讓民眾低價免費欣賞電影的方式,實現了小資文化、市民享受向大眾文化、人民體驗的升級,在這一措施實施過程中,黨和政府宣傳了與新中國相適應的價值觀念,有利于國家主流意識形態的建構,A項正確;1952年底國民經濟基本恢復,排除B項;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國家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排除C項;“雙百”方針提出于1956年,排除D項。故選A項。12.公元前5世紀中期,雅典衛城的建筑在布局上克服了早期追求對稱而造成的呆板風格,由以神廟建筑為主轉為公共建筑為主,如人民議事廳、圖書館、露天劇場、競技場、城市園林等。這一布局A.重視建筑的實用性 B.實現民主政治的穩定C.體現民主政治成熟 D.有助于培養公民意識【答案】D【詳解】根據材料“由以神廟建筑為主轉為公共建筑為主”可知此時這些公共空間的增強,可以促進公民之間的平等,這些公共空間成為公民參與公共活動的場所增強城邦公民認同感,有利于培養公民意識,D項正確;A不是材料強調的主旨,排除A項;這種布局有利于雅典民主政治的發展,不一定能實現民主政治的穩定,排除B;這些公共建筑的出現,并不能反映民主政治成熟.排除C項。13.有學者指出,16世紀“隨著歐洲逐漸被劃分成一些中央集權的政治單位和宗教單位,大學喪失了它們一貫具有的國際性。他們變成了地區性的中心,為它們坐落在其版圖內的國家服務。”這反映了當時歐洲A.宗教改革使大學喪失學術自由 B.文藝復興推動地方教育興起C.民族國家崛起推動大學世俗化 D.人文主義沖擊教會學校教育【答案】C【詳解】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宗教改革推動了民族國家的形成和民族教會的建立,民族國家的建立推動歐洲傳統大學在指導思想、課程設置、組織結構等方面向世俗化、民族化、人文化、科學化等方向發展,歐洲傳統大學逐步演變為近代高等教育機構,故C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宗教改革對大學學術自由的影響,故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宗教改革的影響,不是文藝復興運動,故排除B項;從材料中的“為它們坐落在其版圖內的國家服務”可知材料信息主要強調大學的世俗化,不是人文主義沖擊教會學校教育,故排除D項。14.18世紀中期,“下午茶”在英國社會日漸流行,飲茶有益于健康在爭論中逐漸為社會各界所認可,加入牛奶與糖在--定程度上被視為功效的增加或強化。茶還寄托了英國人對家的深厚情感,這與中國茶文化追求“天人合”的深層精神文化境界的取向不同。這體現出A.工業革命改變了人們的生活 B.人文主義得到社會普遍認可C.經濟的趨同化和一體化趨勢 D.文化的本土化和多元化趨勢【答案】D【詳解】據題意可知英國的“茶文化”與中國的“茶文化”在內容和追求上不同,體現了英國與中國國情的差異,說明文化具有本土化和多元化的趨勢,故選D,排除C;材料主要涉及英國茶文化的內容,不能說明工業革命的影響,排除A;B項說法與題意無關,不能說明得到“普遍認可”,排除B。15.近代早期,歐洲印刷書盜印現象層出不窮,為此很多印刷商向政府部門申請特權或專利權,并在書籍上印制自身標記和版權聲明,還組成印刷聯盟,分享開銷、獲利和集結資源。這說明,當時歐洲A.文化交流十分活躍 B.版權保護仍需加強C.市民階層逐步壯大 D.宗教傳播速度加快【答案】B【詳解】據“印刷書盜印現象層出不窮”等關鍵信息可知,題意在強調歐洲版權保護問題急需要加強,故B正確;題意沒有體現文化交流問題、市民階層和宗教問題,故ACD排除。16.斯賓塞是19世紀英國著名的教育家,下表是其代表作《教育論》中的課程設置方案。該課程設置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類活動課程直接保全自己生理學、衛生學間接保全自己邏輯學、力學、數學、化學撫養與教育子女生理學、心理學、教育學培養公民歷史娛樂休閑美術、音樂A.日益工業化的社會需要 B.學校教育體系的成熟C.資產階級利益的需求 D.自然科學體系的完善【答案】A【詳解】依據表格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來看,工業革命使生產日益細化,所以出現了不同學科的分類,這是工業革命對社會生活的要求,A項正確。材料只是對斯賓塞的課程設置進行總結,未體現出學校是否實施,排除B項;19世紀資產階級利益的需求更多的是從經濟、政治上反映出來,排除C項;該課程設置方案無法與自然科學體系的完善聯系在一起,排除D項。17.下為1870—1905年,德國大學(綜合大學和工程技術類大學)概況表時間教師數量學生在總人口中的比例(1:10萬)主要成就1870年1500約351900年,柏林大學理論物理學家普朗克提出量子論;數學學科、化學、生物等學科世界一流。1901—1920年,全球諾貝爾科學獎獲得者60人,德國有19人,幾乎全與大學直接相關。1880年1800約401900年2700約601905年3000約70對上表解讀正確的是A.大學教育推動科技進步作用凸顯 B.科研已成為德國大學教育的工作重心C.德國高等教育體系不斷發展完善 D.德國率先開始并完成第二次工業革命【答案】A【詳解】由材料“1901—1920年,全球諾貝爾科學獎獲得者60人,德國有19人,幾乎全與大學直接相關”可知,大學教育推動了科技的進步,故選A;材料只能說明德國大學教育非常重視科研,但不代表科研已成為大學教育的工作重心,排除B;教師數量和學生數量的增加只能說明德國高等教育取得了一定的發展,卻不能說明其體系日益完善,畢竟教育體系,除教育結構體系外,還包括人才預測體系、教育管理體系、師資培訓體系、課程教材體系、教育科研體系、經費籌措體系等,排除C;材料可以用來佐證德國工業革命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卻不能直接反映工業革命的開展狀況,排除D。18.下表中的電影作品反映出()表1935年上海聯華公司出品的三部兒童電影電影名稱主要內容《小天使》在惡劣的社會環境下,造就一個理想的健全的兒童《迷途的羔羊》在殘酷的現實環境中,流浪兒童的掙扎與奮斗《幼年中國》在整個民族求生存的背景下,兒童如何訓練使用自己的力量來為新中國造就一線曙光A.大眾傳媒注重塑造兒童的價值觀 B.政府致力于改善兒童的生存環境C.上海成為中國電影的制作中心 D.電影創作表達作者的藝術想象【答案】A【詳解】根據20世紀30年代上海聯華公司出品的三部兒童電影的主要內容,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惡劣”、“殘酷”(即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社會環境下,在銀幕上展現“理想健全”、“掙扎與奮斗”和為國奉獻的兒童成長形象,體現出大眾傳媒(電影)注重塑造兒童的價值觀,A項正確;“政府致力于改善兒童的生存環境”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B項;僅憑聯華公司拍攝的三部電影不能說明上海是電影制造中心,排除C項;材料列舉的三部影片側重表現的是民族危亡背景下中國人的抗爭與奮斗,不是作者的藝術想象,排除D項。19.英國近代史的材料汗牛充棟,各種公告記錄早有圖書館檔案室保全,私人的日記、信札又大批托出,且新資料仍不斷被發現。有人從過去政客的文件中尋出家庭開支賬單進行分析斷定其黨同利害,自成一家之言。這一現象反映出A.還原歷史可以從多元角度切入研究B.英國政府有完備科學的史料留存制度C.研究歷史成為英國民眾的一種風尚D.英國的政黨政治為研究歷史提供素材【答案】A【詳解】材料中“各種公告記錄早有圖書館檔案室保全,私人的日記、信札又大批托出,且新資料仍不斷被發現。有人從過去政客的文件中尋出家庭開支賬單進行分析斷定其黨同利害,自成一家之言”表明還原歷史可以從多元角度切入研究。故答案為A項。B項,材料反映的是關于英國近代史的資料非常多,有官方的也有私人的,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關于英國近代史的資料非常多,并不能得出研究歷史成為英國民眾的一種風尚的結論,排除;D項,材料沒有涉及關于“政黨政治”的信息點,不能得出該項結論,排除。20.2020年5月7日,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雙槐樹古國時代都邑遺址階段性重大考古成果。北京大學教授、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李伯謙認為,“遺址呈現出的景象與內涵,契合了《易經》‘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的記載。”因此,不排除雙槐樹遺址是黃帝時代的都邑所在。對此認識正確的是A.黃帝時代的傳說在歷史上都是真實存在的B.中國早在遠古時期就已經進入了信史時代C.歷史文獻在考古發掘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D.考古發掘是研究人類文明起源的重要方法【答案】D【詳解】通過材料敘述可以看出,雙槐樹古國時代都邑遺址發掘驗證了《易經》的記載,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考古發掘是研究人類歷史的重要方法,故D正確;A說法過于絕對,錯誤;通過所學知識可知,商朝時期,我國開始進入信史時代,排除B;材料強調的是考古發掘的重要作用,排除C。二、材料分析題2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國古代通用語推廣大事記(部分)——據孫海娥《我國國家通用語》等材料二: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國家對通用語政策進行了一系列調整。1982年,首次將“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載入憲法,這既有維護國家主權獨立、民族團結的目的,也有全面發展經濟的考慮。2000年10月,我國第一部語言文字的專門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通用語言文字法》誕生,其中規定普通話是國家通用語言。2012年國家語言文字發展規劃中增加了“弘揚傳播中華優秀文化”的要求。2018年“推普脫貧攻堅行動計劃”中,指出要發揮普通話在促進勞動者就業方面的重要什用,打贏脫貧攻堅戰。——據永全《新中國70年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政策變遷》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推廣通用語的措施及其意義。(2)根據材料二,概括改革開放以我國國家通用語推廣的特點,簡析其原因。【答案】(1)措施:利用學校教育推廣,設立專門機構或要求官員著力推廣;制定頒行標準字音。意義:推動了文化教育的發展;利于加強國家治理;促進了民族融合和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利于各地區經濟文化的交流。(2)特點:推廣通用語的同時注重民族語言的發展;注重通用語推廣的經濟價值和思想文化價值;呈現法制化的趨勢。原因: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民主法治建設的發展;社會主義建設及全面協調發展的需要;民族團結、平等、共同發展的需要。【詳解】(1)措施:根據材料“職官外史的職責”“學童”“科舉考試的標準韻書”“設立正音書院”可知,利用學校教育推廣,設立專門機構或要求官員著力推廣;“編纂識字課本”“編纂……字典辭書”“標準韻書”等信息可知,制定頒行標準字音。意義:政府推動通用語使用,有助于推動文化教育的發展;根據材料“以福建、廣東人……教授南方的官員和讀書人標準‘官話’”可知,利于加強國家治理;大一統王朝推動通用語的使用,促進了民族融合和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從經濟文化發展看,通用語的使用利于各地區經濟文化的交流。(2)特點: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推廣通用語的同時注重民族語言的發展;根據材料“這既有維護國家主權獨立、民族團結的目的,也有全面發展經濟的考慮”可知,注重通用語推廣的經濟價值和思想文化價值;根據材料“2000年10月,我國第一部語言文字的專門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通用語言文字法》誕生”可知,呈現法制化的趨勢。原因:根據材料“指出要發揮普通話在促進勞動者就業方面的重要什用,打贏脫貧攻堅戰”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從政治法律角度分析,我國推廣通用語的原因之一是適應了民主法治建設的發展;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推廣通用語的使用是適應社會主義建設及全面協調發展的需要;根據材料“這既有維護國家主權獨立、民族團結的目的,也有全面發展經濟的考慮”可知,民族團結、平等、共同發展的需要。2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白鹿洞書院創于南唐,因朱熹和陸九淵在此講學而得盛名,成為宋末至清初數百年中國重要文化搖籃之一。雅典學院是古希臘柏拉圖創辦的講學機構,被稱為歐洲的第一所大學,畫面正中柏拉圖和他的弟子亞里士多德正針鋒相對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詩詞中考語文作文
- 私募股權投資光伏產業投資策略考核試卷
- 畜產品加工設備智能化升級與技術應用考核試卷
- 升國旗初二語文作文
- 滑動軸承加工工藝與技術考核試卷
- 文具批發商的市場營銷策略實施考核試卷
- 紡織品在汽車座椅加熱與通風技術的應用考核試卷
- 石棉廢棄物處理與回收利用考核試卷
- 港口機械維護與故障排除考核試卷
- 白酒的市場份額與市場擴張計劃考核試卷
- 新版《病歷書寫規范》
- 汽車維修工(三級)技能理論考試題庫(濃縮300題)
- 石景山區行政事業單位資產清查業務培訓
- 《今天怎樣做教師-點評100個教育案例》讀書分享會PPT模板
- 高效節水灌溉技術與灌溉排水工程設計及案例分析
- 《將軍胡同》閱讀試題及答案
- 2022年常德市漢壽縣社區工作者招聘考試試題
- 小學畢業班數學老師家長會完美版資料
- 福建土樓介紹
- 文藝復興時期服裝風格
- 中華茶文化智慧樹知到答案章節測試2023年青島職業技術學院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