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外灘公園的歷史沿革_第1頁
圖說外灘公園的歷史沿革_第2頁
圖說外灘公園的歷史沿革_第3頁
圖說外灘公園的歷史沿革_第4頁
圖說外灘公園的歷史沿革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圖說外灘公園的歷史沿革HUA1010320第5頁共86頁圖說外灘公園的歷史沿革(珍稀的照片,簡明的史料,獨到的評論)縱觀帝國兩千年歷史,曾經歷過多次蠻族入侵,主政中原的朝代。從鮮卑、蒙古到滿洲,但最終都被“同化”,儒家文化占了上風,這是那些阿Q文人經常拿來自慰的說辭。金、元滅兩宋,從1122年到元初1274年,52年內全國人口從9347萬銳減至887萬,損失率高達91%。在蒙古人殺戮和統治下,中國喪失了7000多萬人口。蒙古帝國在中國境內的種族滅絕,作為世界記錄放在《吉尼斯世界記錄大全》1985年版。明末混戰到滿清入關,從李自成造反打到吳三桂滅亡,混戰五十四年。人口明末為一億,到清世祖時全國只剩下1400萬,銳減了80%多,滅了8000多萬。亡國不算,幾乎滅種。你那文化既沒有幫你看家護院,更沒有保你免遭涂炭。倒是人家把你祖宗那點東西拿來文化一番,幾百年皇帝做得挺滋潤,而你全家還得恭恭順順當奴才。到了1840年夏,又一個蠻夷叫英吉利的,派了一支遠征軍先后出動軍艦28艘、裝備火炮800門,從廣州,廈門,定海,寧波,一路殺來,攻陷吳淞炮臺,闖入長江,攻陷鎮江,直抵江南重鎮南京城下。以區區總數一萬五千人的兵員輕易打敗擁有4億人口,90萬常備軍的大清帝國。自信的實力派工業小子擊倒了自負的虛榮派農業老漢,史稱鴉片戰爭。這場戰爭英軍傷392亡82人,大清傷1114亡2014人,不及現代一天交通事故的傷亡人數。戰后中英簽下城下之盟《南京條約》,割地賠款不算,還從此得了軟骨癥,見了洋人膝蓋就哆嗦。這時,中國所面臨的對手,已經不再是一支粗蠻不文的異族武裝,而是一套高度發展,將要徹底改變世界面貌的文明體系。這場較量到底誰同化誰?這外灘公園的故事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展開的。圖01,南京條約簽字(一)公園的興建根據《南京條約》,1843年英國駐滬領事巴富爾等六人來到上海,與當地中國政府商定11月17日正式開埠。英國人選中了蘇州河口的李家場建立了自己的領事館,領事館正東原是蘇州河口的一塊淺灘。記住:時間坐標1843年11月17日,地理坐標蘇州河南口李家場,這兩個坐標就是近代上海的起步原點,也是以工業化為標志的中國近代史的起步原點。20年以后,1863年9月30日(清同治二年八月十八日),英租界工部局計劃改造外灘(今蘇州河口至延安東路口)的道路和岸線,工程包括填土以拓寬外灘,整理岸線,在江邊辟建了30英尺(9.14米)的人行道和種植行道樹。為此,工部局工程師克拉克(J.Clark)于同治三年八月三十日和十二月十九日先后提交兩份整治外灘和蘇州河口岸線的報告。克拉克認為,由于蘇州河口的特殊地形,在退潮時,蘇州河水流和黃浦江水流產生對撞而在河口外形成漩渦,但在河口南側的水流卻相對靜止,泥沙不斷沉淀成灘,這對于安全航行和穩定岸線都不利。為改善這種狀況,克拉克建議構筑外灘永久性的堤岸,并在蘇州河口南的淺灘上填土,變蘇州河口的喇叭形為直筒形,迫使蘇州河的水流方向和黃浦江一致,這樣,就不會在河口出現漩渦和繼續形成新的淺灘。工部局董事會同意克拉克的報告,并且打算利用河口南端的灘地辟建公共花園(公園)。這一方案在1865年4月28日(同治四年四月初一)召開的租界納稅(外國)人年會上獲得通過,工部局隨即指示工程師著手進行規劃設計,建園的投資來自公共娛樂場(俗稱跑馬廳)基金會。這個基金會在同治元年以高價出售了面積約190畝(12.67萬平方米)的第二跑馬場,以低價購得了面積達500多畝(33.33萬多平方米)的第三跑馬場(跑馬廳),從中獲得了豐厚的利潤,于是同意撥出一萬兩規銀作為建設公共花園的經費。為填灘建園這件事,工部局請英國駐滬領事巴夏禮(H.S.Parkes)出面與清上海道臺丁日昌磋商,1865年(同治四年)六月十三日,工部局宣布上海道臺已經口頭同意填灘。是年冬,建園填灘及改造外灘工程和疏竣洋涇浜(今延安東路)工程同時開工,以洋涇浜挖出來的河泥填筑灘地。1868年(同治七年)閏四月廿九日,上海道臺應寶時致函英國駐滬領事溫思達(C.A.Winchester),函中指出:這塊灘地為中國政府的公有土地。鑒于公共花園是非盈利性的公眾游憩場所,準予發給道契并免除押租(土地產權的一次性價金),但每年仍須交納土地稅。今后如發現在這塊土地建造以盈利為目的建筑物或將土地出租給私人,中國政府將收回這塊土地。1868年8月8日公園正式對外國人開放。到這一年的年底止,公園建設投資為規銀10223.59兩。這是上海,也是中國第一家公共花園。圖101,1843年外灘地圖圖102,1849年英國領事館和蘇州河口(圖為英國領事館和蘇州河口,攝影術沒有商用之前外灘圖片都是手繪的)圖103,1850年外灘只有一條沿江路圖104,1855年英商韋爾斯等,組織了一個“蘇州河橋梁建筑公司”,在河口頭擺渡附近河面上建造了一座木橋“蘇州河橋”,習稱“韋爾斯橋”圖105,1860年外灘沿江路和“韋爾斯橋”圖106,1866年洋涇浜(今延安東路)是英法租界的界河,長期淤積,難以通航。107,1866年建園填灘及改造外灘工程和疏竣洋涇浜(今延安東路)工程同時開工,以洋涇浜挖出來的河泥填筑灘地圖108,1867年公園填灘地圖圖108,1867年公園填灘地圖2圖109,1868年公園灘地堆成圖110,1868年,外灘公園建成(二)公園名稱和園規帶來的蝴蝶效應公園的英文名稱為PublicPark,中文譯名公共花園、公家花園或公花園。門口張布園規,只對洋人開放,有紅頭阿三把門,不準中國人入內。也就是說只對洋人公共,華人原住民沒資格公共。歷來中國的王公貴胄,富賈豪紳有點銀子的都愛修個園子以示風雅,江南一帶此風尤盛。大的皇家園林如圓明園,頤和園,小的如寄暢園,拙政園,豫園,僅上海一地就有幾十處。家家都是私家園林,非請莫入。在蘇州河口造一個區區二十幾畝的小花園本來是件不起眼的微觀事件。讓誰進,不讓誰進,造園子的說了算,剛開始十來年相安無事。1881年某日,幾位有頭有臉的高等華人欲游花園卻被阿三擋駕。此君原來是上海虹口醫院(即同仁醫院)醫師顏永京和唐茂枝,而同仁醫院正是美國圣公會所辦的教會醫院,院長文恒理(HenryWilliamBoone),乃父即為文惠廉主教,虹口美租界的開山始祖是也。當然顏,唐二人也非等閑之輩,受過洋老師的公民教育,懂得華洋人士同等納稅應享同等權利的道理。于是聯絡八人上書租界當局要求拆除這塊牌子,并提出有條件開放公園的建議,意思說至少高等華人應該被公共入園。不料租界不買賬,回信道:“玆奉董事會命,……工部局不欲承認華人有享用公園之任何權利.”事情不了了之,但國人的情緒不能平復,于是口誅筆伐,在報紙上寫文章加以抨擊,直至驚動官府。上海道臺會見了英國領事,轉達國人的意見,而英國領事又把事情推給工部局。工部局稍作讓步,宣布由公花園委員會或工部局秘書長,根據華人的要求,酌情發放“華人游園證”,允許少數高等華人入內,但簽發手續甚繁。每證限用一星期,領證者并不多,1889年是較多的一年,共發183張,每證以4人計,全年入園華人也不過是700多人。后來英國人為了緩和華人的情緒,答應在蘇州河里擺渡橋東面另造一所公園,專供中國人使用,是為河濱公園。1890年12月,公園建成后,張園、愚園等私人花園也相繼開放,華人幾乎再沒有人索證游覽外灘公園。直到1928年工部局終于宣布從6月1日起公園對中國人開放。不準中國人入內的園規是怎么寫的呢,英文原版請看照片,有關條款如下:1885年版的《外灘公園游覽須知》(部分)第一條:狗及腳踏車切勿入內;第五條:除西人傭仆外華人不準入內;第六條:兒童無西人同伴不準入內。民間將此概括為“華人與狗不得入內”。也有人在外灘公園親眼看到過單獨設立的漢字“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牌子。那是洋人對華人的輕蔑和侮辱,讓中國人整整憤恨了一個多世紀。許多名人如孫中山,蔡和森,郭沫若,方志敏,蘇步青,周而復等都有著文,成為他們投身革命的原動力。吊詭的是,日本人發動太平洋戰爭居然也拿這塊牌子說事,日本軍占領租界,是為了“大東亞共榮圈”,從英美法西洋人手中“解放”亞洲人民。此前中國人只知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公共”概念原本是洋人帶來的,學校,醫院,圖書館,花園,交通,甚至澡堂,廁所,無不可公共。大而言之,連國家也公共,是謂共和國。共有,共治,共享。這不,外灘公園小蝴蝶翅膀一扇,革命人物要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日本鬼子要“解放”亞洲人民。中國打起來不算,連全世界都打起來,都是那塊牌子惹的禍。一晃百多年過去,命也革了,仗也打了,可這公共像個嬰兒發育不良,小胳膊小腿老也長不全。那些在臺下哭著鬧著要公共的主,一上臺立馬變臉不公共了。原來老弄不明白這個道理,后來才想通。一輛公交車到站,乘客一哄而上,高喊“擠一擠,上一個!”,剛踏進車門馬上改口“擠不上啦,快關門!”,這叫公車效應。得到好處的人斷不肯與別人分享的,除非分享了能交換來更大利益,或者不分享會受到懲罰。這才是人的本性!就說這個小小的公園,從洋人公共到華洋公共整整用了60年,何況一個國家。所以這公共就像數學里的極限,或許會慢慢接近,永遠不可能貨真價實。扯遠了,打住。這個公園中國人習慣稱之為外國花園或外擺渡公園、大橋公園、外灘公園。租界當局于1936年(民國25年)9月將園名改為外灘公園,1945年(民國34年)12月21日改名春申公園,1946年(民國35年)1月20日改名黃浦公園至今。上海人最習慣的還是叫外灘公園。圖201,外灘公園園規告示牌圖202,張貼告示的公園大門圖203,公園只對洋人開放圖204,1909年的洋人游客圖205,只有華仆,阿媽可隨洋主人入園圖206,1906年3月31日,一位洋人給他的華人朋友在公園留下這張照片,不知他的后人安在?圖207,1911年6月22日英王喬治繼位加冕,工部局格外開恩,開放公園一天,以示慶祝,這是華人游園的情景。圖208,1917年版公園園規圖209,為平息華人不滿,1890年工部局在蘇州河漲灘(今乍浦路橋附近)圍地建造公園專供華人游覽,同年12月18日建成開放,不售門票。公園初名“新公共花園”,后改名為“華人公園”(ChineseGarden)。公園平面呈“凹”字形,面積很小,占地僅4000余平方米,可一覽無遺。園中懸有上海道臺聶緝槼所題匾額“寰海聯歡”。公園內設施較簡陋,有長凳和茅亭供游人息憩。園中一尊翼龍承露雕塑頗具特色,一個類似“四不象”雙翅展開的翼龍,上托承露盤,通體為漢白玉,中西合璧風格,翼龍面目猙獰,造型生動,雕琢精美。老上海人習慣稱之“河濱公園”。圖210,1928年(民國17年)6月1日起(三)1868——1937公園早期的變化上一段發了一通議論,扯遠了,鏡頭拉回來,看看公園是如何變化,與時俱進的。公園在1868年(同治七年)取得地契時為30.48畝(2.03萬平方米)。自此以后,于光緒九年(1883年)、光緒三十年、民國10年三次在蘇州河和黃浦江邊填土,增加土地面積約10畝(6667平方米)。但是為改善外灘交通,又多次劃出部分土地用于拓寬道路,因此,公園的總面積比初建時不僅沒有增加,還略有減少。民國11年為27.98畝(1.87萬平方米),1949年為29.4畝(1.96萬平方米),1993年改建后的公園總面積為2.08萬平方米。圖301,建園初,公園是靠兩面臨江的優越位置和綠化吸引游人,園內除樹木花草外,只有一間小溫室和一間門房,沒有其他園林建筑。當時園的中部和西部、南部有一些灌木叢,沿江是一條大道,路邊植一列喬木,樹下為木制長椅。公園內灘地還在成長。圖302,公園早期以綠籬與馬路相隔,后來逐步修建了竹籬,民國13年后建了圍墻。圖303,1870年在園中部草坪上建造了一只木結構音樂亭圖3041870年園內安裝6盞煤氣燈圖3051876年拆除“韋爾斯”老橋,新建木結構“花園橋”(外白渡橋前身)。圖306,1879年,在公園北部建立了第一只茅亭。圖3071882年五月英商上海電力公司對外供電,外灘有了上海最早的電燈,是年底公園音樂亭安裝電燈。圖3081888年(光緒十四年),僑民伍德捐資在園南部建噴水池一座,池中為銅鑄的兩個孩子合撐一傘,水從傘頂端噴射而出。圖309,這兩個噴水孩子一直工作到1959年被拆除為止,整整70年,還有比他們更敬業的嗎?好幾代老上海都記得他們。3101893年,為慶祝上海開埠50周年,在園北部建造了一個圓形水池,噴泉裝在一塊糙面石中心,池中還建有一座小假山。圖311,公園的大門開始是在園西北角近韋爾斯橋頭處。1895年(光緒三十一年)將大門遷至園西南今大門的位置。原西北角園門仍留一扇小門作通道。民國18年又在園西的南部與北京路口相對處開了一道園門,這道門在解放后關閉。圖為1895年建的南大門。圖312,1905年進行最后一次填灘圖313,1906年,沿黃浦江和蘇州河邊設置了鐵欄桿,解放后60年代改建為防護墻。圖314,1907年鋼結構外白渡橋建成,圖315,1912年公園南大門外望圖316,1923年,建鋼筋混凝土結構涼亭一只。圖317,1925年的外灘公園,老的大門已拆,新的坡頂式大門未建。圖318,1935年外灘公園(精彩評論:hongxin發表于2010-6-1811:37縱觀帝國兩千年歷史,曾經歷過多次蠻族入侵,主政中原的朝代。從鮮卑、蒙古到滿洲,但最終都被“同化”,儒家文化占了上風,這是那些阿Q文人經常拿來自慰的說辭。金、元滅兩宋,從1122年到元初1274年,52年內全國人口從9347萬銳減至887萬,損失率高達91%。在蒙古人殺戮和統治下,中國喪失了7000多萬人口。蒙古帝國在中國境內的種族滅絕,作為世界記錄放在《吉尼斯世界記錄大全》1985年版。明末混戰到滿清入關,從李自成造反打到吳三桂滅亡,混戰五十四年。人口明末為一億,到清世祖時全國只剩下1400萬,銳減了80%多,滅了8000多萬。亡國不...樓主:有次聽黎老頭講課,說中國儒家文化就是教導中華民族舉國等著被人蹂躪奸殺的文化,看儂這段文字極有道理。

歷史上,中國已經多次亡國,被異邦異族燒殺淫掠幾百年,種族早已經混血不純,還侈談什么孔孟之道呢?)圖321,1935年黃浦江水位觀測亭圖322,1946年黃浦江水位觀測亭圖323,1960年外灘公園水位觀測亭圖324,2009年黃浦公園水文站1913年初,工部局在公園東側建黃浦江水位觀測亭,設置若干水文儀器,3月1日正式啟用,此后,該亭在1924、1949年兩次重修。目前的建筑為上海航道局于1979年所建,1995年重修,名為黃浦公園水文站。從1921年明顯出現地面沉降現象以來,上海市區地面累計沉降量已經超過2米,最大年均沉降量達110毫米。上海平均標高才4米,人民公園附近甚至才2米多,而黃浦江漲一次潮就高達5米多。現在的上海全靠防汛墻和大功率泵站護衛。地面沉降是個不可逆過程,禍首是抽取地下水,近30年采取夏抽冬灌措施,下沉有所減緩。變成荷蘭一樣低于海平面是早晚的事。(四)音樂亭是公園的特色招牌,上海交響樂團在這里孕育在民國以前,公園是全市觀賞浦江景色的最佳處,又是夏夜納涼的好地方。因此,除隆冬季節以外,公園每天開放到午夜點,游人于傍晚以后最為集中。1870年,在園中部草坪上建造了一只木結構音樂亭,從此,在音樂亭舉行音樂會成了公園一大傳統特色。1891年春,拆除舊的音樂亭,新建一只六角形鋼結構的音樂亭,亭的基座用石頭砌成,有一個地下室,猜想這個地下室像個琴箱,周邊一圈氣窗像F孔,當時既沒有電子放大設備,也沒有室內音樂廳交混回響空間,地下室有增強共鳴改善音響的功能。音樂會停辦后變成雜物倉庫,據說1942年日占期間音樂亭石臺基被做成碉堡。早期公園的音樂會是由英國兵艦上的樂隊來演奏,以后是由工部局的管弦樂隊演奏。音樂會每周至少一場,夏季甚至一周三四場,每場觀眾數百人,有時600只帆布椅全部租出。1889年(光緒十五年)開音樂會124次,其中除少數是在英國領事館花園演出之外,絕大多數是在公共花園舉行。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虹口娛樂場(今魯迅公園)局部建成,1914年(民國3年)極司非而公園(今中山公園)開放后,公共花園舉辦音樂會的場次逐步減少。2009年9月,上海交響樂團舉行了慶祝建團130周年的盛大紀念音樂會。130年的歷史,比柏林愛樂還要早三年(柏林愛樂誕生于1882年)。而上交的前身就是上海公共樂隊、上海工部局樂隊。1879年,僑居上海的外國人成立了上海公共樂隊。最初,這是一個儀仗性質的銅管樂隊,由30多名菲律賓樂師組成,首任指揮是來自法國的著名長笛演奏家雷慕薩。這個樂隊于1881年接受租界娛樂基金會管理,1900年正式編入工部局系統,由意大利人瓦蘭沙擔任指揮。這個樂隊當時深受外僑的歡迎和喜愛,成為他們音樂生活的重要部分。1906年11月24日,來自德國的柏克教授就任工部局樂隊指揮,樂隊由此進入了“柏克時代”。柏克從歐洲聘請了一批以德、奧為主的專家,在1907年將工部局樂隊擴充為管弦樂隊。1919年9月1日,時年41歲的意大利音樂家梅百器接任上海工部局樂隊指揮,樂隊從此進入了一個長達25年的輝煌時代。樂隊在“梅百器時代”蜚聲中外,被稱為“遠東第一”。樂隊中為數不多的中國樂師譚抒真,黃貽鈞等人成了中國首批交響樂人才。1950年,黃貽鈞先生接替辭職回國的洋人指揮成為上交的首位擔任團長的中國人,執掌上交三十余年直至退休,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第一位中國人職業指揮家。外灘公園的音樂亭孕育了上海交響樂團。圖401,1870年在園中部草坪上建造了一只木結構音樂亭,圖為1888年,木結構音樂亭遠景。圖402,1891年春,拆除舊的音樂亭,新建一只六角形鋼結構的音樂亭,亭的基座用石頭砌成,兩邊有梯級,四周圍以鐵鏈。圖4031892年,新建六角形鋼結構的音樂亭遠景圖404,樂隊在音樂亭演奏圖405,1922年(民國11年)音樂亭翻建。圖406,1937年(民國26年),音樂亭被拆除,僅留石臺基。同年在花園之南部,建造木結構的涼棚一座,作游人平時休憩之所,臨時又可作音樂亭。圖407,音樂亭被拆除后留下的石臺基一直遺留到50年代。(五)公園內外的紀念建筑外灘公園和周圍的草坪上曾經樹立過七座紀念碑,記載了當年的那些事,現在早已蕩然無存,據說博物館還存著幾件底座。這些帝國主義石頭被鏟掉是早晚的事,本來最合適人選是文革的破四舊小將,結果沒等他們生出來,東邊來的帝國主義先下了手,1943年日本人和汪偽政府一次性大掃除,這些東西石頭歸石頭,金屬歸金屬,物質不滅,形態消失。只好從老照片里尋覓它們的蹤跡,找回發生過的事件和人物。(1)1862年建紅石紀念碑“紅石紀念碑”是中國人對于它的通稱,原名譯文應為“英領署地上十字紀念碑”。立于外灘上海英國領事館院內的草地上。該碑所紀念之事是:1859年英駐滬領事巴夏禮帶兵士一小隊到通州與清廷所派遣的欽差大臣會晤,被僧格林沁囚禁監送北京,后清廷將他們釋放,但僅有巴夏禮等13人生還,其中已有數人遇難。旅華的英國僑民特地從英國定制花崗石十字架運往中國以紀念遇難諸人,十字架下方有三級臺階,基石上銘刻著5位遇難者(他們是:威廉腦門,羅伯特安特生,約翰斐浦司,洛克勃來白來查,湯姆斯鮑爾倍)的姓名和他們的生年卒月。碑體,臺階呈紅色因而又稱“紅石紀念碑”。此碑建于1862年,1956年被拆,是上海外灘最早,存活時間最長的紀念碑。圖5101,1888年英國領事館院內草地上的紅石紀念碑圖5102,1948年的紅石紀念碑(2)1865年建常勝軍紀念碑在沿江路邊(現北京路外灘)草坪上有一座呈三角錐形的“常勝軍”紀念碑。l862年,美國人華爾在上海組建洋槍隊,號稱“常勝軍”,協助清政府圍剿太平軍。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后,李鴻章特地撥銀l500兩建造此碑,用以紀念“常勝軍”中的陣亡官兵。他們的名字被刻在了紀念碑基座的四周,排名第一的是華爾。1862年6月華爾在寧波被太平軍擊斃。因而,此碑又名“華爾紀念碑”。圖5201,1865年建的三角錐形的“常勝軍”紀念碑。5202,紀念碑初建時立在沿江路邊,外灘公園還未開建,碑右側是外灘1860年代最氣派的建筑.利生洋行,共濟會堂和魯麟洋行圖5203,1898年,常勝軍紀念碑在外灘公園西南墻外圖5204,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常勝軍紀念碑”移入公園內的西南面,圖5205,1920年外灘馬路拓寬,常勝軍紀念碑于移入外灘公園南端大門內圖5206,1935年(民國24年)常勝軍紀念碑移入公園內東北角,拆除了茅亭,在園東北角建造松木樁涼亭。到1943年被拆,這個碑是搬家最多的一個。(3)1890年4月8日建立巴夏禮銅像在外灘南京路和北京路之間曾有一座6米多高、背向黃浦江面西站立的銅像,此人便是做過英國駐廣州和上海總領事,后升任駐華公使的巴夏禮。1841年,13歲的巴夏禮隨英軍遠征中國,成為進入中國年齡最小的外交官。后在英國公使館做參贊,1864年任駐上海領事。1883年調任駐華公使,1885年,巴夏禮在北京病故,終年57歲。在廣州任上,他一手制造了“亞羅號事件”,成為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導火索。他是火燒圓明園的罪魁禍首,到上海后,巴夏禮最突出的“政績”莫過于首擬了會審制度,設立了會審公廨。巴夏禮死后5年,外灘樹立起巴夏禮銅像,而銅像附近的南京路碼頭從此有了“銅人碼頭”的稱謂。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后,銅像被日本占領當局拆除。1984年在南蘇州河路河濱公園發現的銅像基座,現藏于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圖53011890年建的巴夏禮銅像圖5302,巴夏禮銅像正面圖5303,一家洋人在巴夏禮銅像前留影(4)1892年建馬加禮紀念碑馬加禮紀念碑,初坐落于今中山東一路、南蘇州路口。馬加禮出生于印度,1867年來華,1874年調往上海英領事館。1875年2月,英國駐上海領事館翻譯宮馬嘉理按照公使威妥瑪的命令,接應由英軍官柏朗率領的武裝探險隊非法從緬甸進入云南騰越(今騰沖)地區,與當地群眾發生沖突,結果馬嘉理等5人被擊斃。這便是著名的“馬嘉理事件”。上海英僑為紀念他的冒險精神,集資為他建立紀念碑。英國利用這一事件脅迫清政府訂《煙臺條約》,進一步擴大了在華通商特權,將勢力滲透到我國內陸腹地。為了褒揚馬嘉理的“功績”,英方決定在外灘樹碑紀念,并特意選擇1880年5月6日,即中英政府在倫敦互換《煙臺條約》正式文本的那天舉行奠基禮。馬嘉理紀念碑是外灘第一座個人紀念碑。1909年因該地擴建道路,紀念碑被遷到外灘公園東南角。抗日戰爭上海淪陷后被日軍拆毀。圖5401,1892年建的馬加禮紀念碑圖5402,馬加禮紀念碑,原位于外灘和蘇州河轉彎處,花園橋(外白渡橋)南端,圖5403,1909年因擴建道路,馬加禮紀念碑移入園內。直到1943年被拆。(5)1898年建伊爾底斯紀念碑圖55011898年建伊爾底斯紀念碑圖5503,1902年常勝軍碑和伊爾底司碑立在外灘公園墻外圖5502,1900年的外灘公園南草坪之伊爾底司紀念碑(6)1914年建赫德銅像在距離巴夏禮銅像不遠的九江路外灘,聳立著赫德銅像。石基上有銅牌一方,銘文為:“前清太子太保尚書銜總稅務司英男爵赫君德,字鷺賓,生于道光乙未,卒于宣統辛亥,享遐齡者七十七年,綜關權者四十八載,創辦全國郵政,建設沿海燈樓,資矜式于邦人,備咨詢于政府,誠懇謙忍,智果明通,立中華不朽之功,膺世界非常之輿,爰鑄銅像以志不忘。”赫德是中國近代歷史上最具知名度的外國人物之一。他1854年來華,最初在寧波領事館充任翻譯,后調任廣東海關做稅務司,1861年起任中國海關總稅務司至1908年告老還鄉,1911年死于英國。他擔任海關總稅務司,一干就是48年,還開創了近代中國郵政事業。赫德銅像建成于他去世后的第3年,即1914年。雕像上的赫德身著西式大衣,反剪雙手,略微低頭,一臉冥思苦想的神色。據說,海關職員最后一次見到赫德時,他就是這般神情。l927年,海關新樓落成后,銅像被移至大樓對面的空地上,面北站立(后改為面西)注視著外灘川流不息的車輛與熙熙攘攘的路人。1941年被日軍拆除,銅像的基座嵌石現藏于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圖5601,身著西裝的赫德先生全身像,照片右下有簽名。圖5602,1914年建于九江路外灘的赫德銅像圖5603,赫德站崗面向北方圖5604,1925年外灘草地上巴夏禮銅像,赫德銅像的位置圖5605,l927年,海關新樓落成后,銅像被移至大樓對面的空地上,面向海關新樓,繼續保持反剪雙手,略微低頭,一臉冥思苦想的神色。(7)1924年2月16日落成的“歐戰和平紀念碑”又叫和平女神像歐戰紀念碑坐落于延安東路外灘,與外灘的氣象信號臺并排聳立在黃浦江邊,曾經是外灘體態最大的紀念碑。它是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及西人社會各界為紀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從上海出發的陣亡將士而立。紀念碑的位置由工部局征得法國公董局完全贊同后設在愛多亞路江邊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的接壤處。圖5701,1924年2月16日,歐戰紀念碑落成,當時的英國駐上海總領事法磊斯主持了紀念碑落成揭幕儀式,他在致詞中說:"當我們的祖國處于危難之際,當歐洲正處于戰火之際,我們許多遠離祖國,遠離戰爭的僑民,以義不容辭地為保衛祖國而本赴歐洲,用鮮血和生命捍衛了祖國的尊嚴。我們在上海建造歐戰紀念碑,歌頌和緬懷他們的豐功偉績,這比任何以經濟形式的補償更顯其珍貴。圖5702,和平女神像以巨大的花崗石為基礎和基座,碑座上為雙翅高展的勝利女神銅像,她左手撫一戰爭中失去母親的兒童,以使他不再受到傷害,右手正欲放于一位失去兒子母親的頭頂上,以撫慰她心靈中深深的創傷。兩邊各有一代表和平的小天使,在銅像的四周則是包括中國在內的同盟國各國的國徽或國旗,兩旁為銅制的盔胄盾甲等古代戰爭用具。在碑基上鐫刻了所有從上海出發而在歐戰中陣亡者的名字,碑背有“功炳歐西,名留華夏”八字銘文。圖5703,這種悲憫的造型,讓幾乎所有國籍的人們都獻上了鮮花。圖5704,1949年5月外灘還可見殘留的基礎和基座外灘的這些石碑,銅像紀念的全是洋人,里面有兩個人物有點意思,赫德和華爾,一文一武,都是大清的外籍雇員。先說說這個華爾。(1)華爾的故事這個華爾,有著極為傳奇的經歷,此人身高1.73米,一頭印第安人厚密的黑發,深褐眼,大下顎,身材略瘦,肌肉發達。1831年11月29日生于美國西岸馬薩諸塞州,其父弗·甘·華爾以掮客為業,擁有一艘15噸重的單桅快艇“活潑”號。1847年4月,他乘“漢彌爾頓”號飛剪船來華,不滿16歲的他就已擔任該船大副。他在60年代前至少3次到過上海,期間,他闖蕩五洋四洲,搶劫過郵車,曾是美國政府通緝的流竄犯,參與販運“豬仔”的勾當,加入過法軍,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晉升為中尉。1860年4月20日,華爾再次來上海闖蕩,此時正值太平軍長毛席卷江浙,勢如破竹,徹底摧毀江南大營后,繼而東征,上海岌岌可危。為自保,由上海道吳煦、楊坊主持于6月2日成立了洋槍隊,一支“上海外籍軍團”。

領軍的華爾雖然沒有受過高等教育,卻聰明而機敏,實戰經驗豐富,具備卓越的領導才干和極高的個人魅力,“甚至連他的敵人也不得不承認他的勇敢無畏、才華橫溢、辦事認真”。

最初的華爾洋槍隊,雇歐美及東南亞籍的軍事人員約200名,由歐美籍軍事人員為軍官,東南亞人(菲律賓水手)為士兵。華爾帶兵,全盤西化,用當時上海人的話說是“純用夷法”。華爾堅持用英語發號施令。開始時只得請翻譯,曾因翻譯錯誤發生混亂,于是在該軍開班教中國兵弁英語。有的英語詞匯干脆用音譯,口令“一二一”叫“溫杜溫”,連長叫“美治”。時長日久,中國兵懂得不少美式英文口語。對士兵華爾自有一套駕馭之法。他選拔中國兵時不要吸食鴉片者,選拔的方式也特別:先是直愣愣定住對方,冷不防猛打猛踢,嚇不退的才予錄用。他吸收被俘的太平軍當兵,并且給士兵發高薪,洋兵每月最高時可領350兩,華兵最低8元、9元,是清軍士兵的5倍。他把香檳酒一箱箱往營房里運,異常慷慨地請部下開懷痛飲,打仗勇猛者有重獎。華爾為自己這支軍隊擅定的軍旗為紅綠亮色,營房內不時傳出美國聯邦軍的軍號。營房生活為:上午8點集合,10點正操練到吃午飯,下午自由活動,晚上7點再點一次名。華爾在中美洲等不發達地區軍事冒險積累了豐富的軍事經驗,他對輪船、火炮等軍事技術的掌握,均有益于他在上海地區指揮作戰。他在訓練中從不馬虎,“一切不憚煩瑣”,作戰中身先士卒,并懂得作戰心理學,在戰場上注意保持以為鎮定自若的指揮官形象。他懂得諸兵種之間的協調配置,火力配系,尤其在江河湖汊水網稻田地區的作戰特點,以及保持機動能力和后勤供給的重要性,因而他既有內河艦隊,運輸船隊,又有工兵、野戰橋和醫院,再也不是單一的沖鋒退卻。他尤其注意戰場信息,戰前他愛自己去偵察,且盡量仔細,他雇用了幾百名中國探子和一些外國間諜為自己搞情報,故實戰時取勝的機會增大,這樣反過來促使麾下官兵對他產生信賴感,使他在官兵心目中更是如若神明。他率領這支火力迅猛的部隊,以寡敵眾,接連挫敗威逼上海的太平軍名將忠王李秀成的大軍。華爾的戰功和現代武器的威力受到和大平軍苦戰的清朝大臣李鴻章等人的注意。這些務實而有遠見的中國官員從此重視起西洋武器。到了1862年8月,華爾的隊伍被李鴻章收編為中國政府軍的一部分,并被慈禧封為“常勝軍”,領餉官兵6500余名,加上輔助人員超過12000名。軍官多為外籍人員,華人盡為士兵偶爾有人充任下級軍官。華爾本人被清政府賞賜四品頂戴花翎,隨著軍功不斷,很快升至二品頂戴,官拜副將,成了中國軍隊的高級將領。精明的華爾十分注意自己與雇主之間的關系,常能恰當地表現出自己“對雇主的忠誠”,并與政界要人保持親密關系,江蘇巡撫薛煥,上海道臺吳煦,以及當地知名富商、大買辦楊坊,都與華爾過從甚密。這位美國冒險家還娶了楊坊的女兒為妻,并成為岳父的貿易伙伴。1862年9月21日,華爾率部進攻寧波附近的慈溪,在城下中彈。華爾每次打仗總是身先士卒,先后負過十幾次戰傷,不過這一次卻是致命傷,兩天后不治身亡。兩年后,李鴻章攻下天京,便用巨資將“常勝軍”遣散了。在中國第一支近代化軍隊的嘗試中李鴻章看到了一座引進和傳授西方先進科學技術尤其是軍事技術的橋梁。他十分認真地把洋槍隊的“人”與“器”的統一運用到其麾下的淮軍中。在選購軍火、聘請教練、觀摩戰法、習造軍火等方面,李氏淮軍都從洋槍隊的軍事實踐中獲益匪淺。它最終為李鴻章的開辦洋務,創立新軍起到了先聲作用。美國作家亞鵬德在《華爾傳》中指出:“常勝軍雖然人數上比龐大的清軍和太平軍要少許多倍,它的戰斗力無疑是那時全中國最強大的。”華爾與他的后任戈登每戰必勝,使得外國人聲威大為增大。外國常勝軍逐退太平軍保全了上海,不僅使大商埠經濟更為繁榮,而且對中國人的思想觀念帶來巨大的沖擊。(2)赫德的故事另一位是羅伯特赫德(RobertHart,1835-1911),英國人,曾擔任晚清海關總稅務司整整半個世紀。同時開創了中國現代郵政和海務等事業,被清朝政府重用,被清廷視為客卿。赫德最重要的工作還是管理中國海關,他說:“我們管理的機關,叫做海關稅務司,它的職責范圍異常寬廣,它的目標是盡一切努力,從各方面為中國效勞”赫德管理的中國海關,每年為政府提供的資金,占全國財政收入的1/3。赫德管理的中國海關通常被稱為“新關”或“洋關”。這些洋人主持的新海關,改變了中古式的稅收辦法(即每年上交一筆固定的稅收給清朝政府戶部,其余由海關監督自行使用,大多數用于中飽私囊或賄賂),引進了西方會計制度,使得污穢不堪的海關消除了貪污賄賂,使清朝政府稅收大增,成為清朝政府的主要財政收入之一。而海關也因此成為清政府中最有效率的部門。在一個世紀以前,赫德主持下的海關,每一個新人錄用,都要通過嚴格考核以至考試。赫德說,“我要的是那些知識最廣博、最有才干的人,不要那些沒有頭腦只會依樣畫葫蘆的人。”赫德講究工作紀律,財務制度要求尤嚴,瀆職者立刻去職,實際的虧空卻往往由他自己拿錢彌補。1873年4月,一個副稅務司失職,他一次拿出23000兩銀子填補虧空。赫德作為一個英國人服務于中國海關,任總稅務司長達50年之久(1861-1911)。他恪盡職守,在任內創建了稅收、統計、浚港、檢疫等一整套嚴格的海關管理制度,新建了沿海港口的燈塔、氣象站,為北京政府開辟了一個穩定的、有保障的、并逐漸增長的新的稅收來源,清除了舊式衙門中普遍存在的腐敗現象;赫德不僅在海關建立了總稅務司的絕對統治,而且其活動涉及中國的軍事、政治、經濟、外交以至文化、教育各個方面。他把持中國港口的引水權,擴大海關稅務司對海關案件的審判權,把中國的郵政權控制在海關稅務司手中,直接參與中國舉借外債的活動,曾以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顧問的身份參與清政府與西方國家之間的各種交涉,甚至被清政府派駐倫敦直接代表中國政府同外國商議條約草案。他還插手中國的文教事業。他深受清政府信任,以至封疆大吏如總督的任命,有時也要咨詢和采納他的意見。赫德清楚自己中國雇員的身份,是中國政府用來對付外國商人的外籍雇員。因此當1885年6月被英國政府任命為駐華公使時,他辭謝不就。1911年9月20日卒于英國。清王朝追授他為太子太保。這個赫德就是上海諧星周立波口中調侃的:家里掙的錢被老婆存到隔壁張木匠手里的那個張木匠。這二位洋人都是優秀的雇員,一,專業水準很高,二,功績赫赫,三,職業操守良好。以德,能,勤,績,四條標準評估打分很高。如果晚生100年,又投奔延安,絕對夠得上“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可惜時空錯亂,又站錯了隊,這頂帝國主義分子帽子再也摘不掉了。其實他們與請來訓練中國球隊的外籍教練差不多,不過是以國際通行的游戲規則組建了兩支隊伍,一支用來打仗,一支用來管海關,把一幫農民訓練成堪用的材料,而且戰果不錯,打入十六強。(六)1937-1949抗戰到解放20-30年代上海有過一段輝煌的大發展時期,市面繁榮,新建筑大量涌現,建筑高度不斷刷新。外灘的沙遜大廈(和平飯店),百老匯大廈(上海大廈),國際飯店都是那時的作品。這個過程隨日本入侵中國和二戰開打而戛然而止,緊跟著就是內戰。從此上海的城市面貌被定格,而且這一定就是50年,可生活還在繼續。外灘公園也不例外,1941年(民國30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一度駐扎公園,公園面目全非。1943年(民國32年),汪偽政府將園內的“常勝軍紀念碑”和馬嘉理紀念碑拆除。抗日戰爭勝利后,上海市政府工務局園場管理處修復了被破壞的園景。圖601,1941年太陽旗下的外灘。圖右下可見未拆除的馬加禮紀念碑。圖6021943年外灘的洋人紀念碑被日本人拆光圖603經歷8年抗戰浩劫的中國人終于迎來勝利,1946年(民國35年)6月4日端午節,舉辦了抗戰勝利后第一個龍舟賽,盛況空前。圖604,賽龍舟是中國歡慶“端午節”的一項重要內容,上海商會每逢農歷五月初五組織龍舟競賽,在專門制作的龍舟上,彩旗招展,畫槳翻飛,吸引無數中外觀眾駐足觀賞。圖605龍舟途經外灘圖606,龍舟在虹口碼頭前的江面上圖607,為觀看比賽,進入外灘公園的游人逾7萬人,還有不少人越圍墻入園。結果,圍墻多處損壞,35只長椅及茅亭被毀壞,花樹損失無數,公園不得已停止開放五天。圖608,抗戰勝利后日本人被遣返本土,租界歸還中國,國民政府行使管治權,市面太平起來。圖為1947年外灘公園全景。圖609,1947年外灘公園夜景圖610,1947年的外灘公園內景,游人廖廖。圖611,老百姓求太平,政治家要江山。在美國斡旋下兩巨頭舉行和平談判,可誰也沒當真,一場惡戰不可避免。圖612,臺上握手言和,臺下磨刀霍霍,同室操戈起來比打日本人更起勁。圖613,北面戰場真刀真槍打得血肉橫飛,上海外灘雙方口水仗同樣有聲有色。這一邊要擁蔣反共。圖614,那邊廂反蔣反美。大家各說各話,少見肢體沖突,回到學校照樣吃飯上課。圖615,跑累了,外灘公園里坐坐歇歇。圖616,1949年,城外一片兵荒馬亂,唯見園內這位儒生專心圣賢,不理風云,不知何方神圣?圖617,交手三年,輸贏立判,外灘支幾只檔馬豈能攔得住千軍萬馬。明知打不贏,樣子還是要裝裝。圖618,1949年5月解放軍兵臨城下,外灘公園國軍兵娃娃告別洋人水娃娃。兩個禮拜后,上海改朝換代了。這兩個可憐的娃娃兵不知命運如何,實在令人牽掛。圖619外灘公園目睹解放軍騎馬挎槍開進上海,一個新時代開始了。(七)1949—1979負重的上海50年代后,受過歐美工業化啟蒙的上海成了國家工業化起步的種子。支邊,支內,支三線,上海100萬精英撒向全國,他們的職業多半是技師和教師。時至今日,哪怕在最偏遠的窮鄉僻壤仍能找到上海人或他們的后裔。上海本身很快變成一座超級大工廠,大到成套設備,火箭飛機,小到針頭線腦無不源源而出,連石庫門亭子間都變成里弄加工場,為溫飽奔波的上海人日出而作,日落而不息。上海市民有全世界最強大的化腐朽為神奇的能力,以百分之一的人口背負著六分之一的國家財政,三分之一的中央財政,四分之一的出口,二分之一的日用工業品調撥量。36元5的廉價勞動生產出中國最叫座的產品。他們還創造了物質匱乏時代最精致的生活方式,哪怕蝸居在螺螄殼里,道場也要做得轟轟烈烈。外灘公園倒是被冷落了,好一陣子游人廖廖,門可羅雀。這可滋潤了園內的花草樹木,既沒有頑皮小子“到此一游”的刺青,也沒有園林芝麻官讓他們胡亂搬家的麻煩,個個郁郁蔥蔥。這是外灘綠化最好的時期。圖701,解放初,上海警備司令部迅速排除園內的地雷,公園于當年6月9日重新對外開放。圖702,1950年首任上海市長陳毅圖7031956年珍貴的外灘公園航拍圖,這次外灘快速通道改造,大名路長治路口大片舊房消失,老居民還能記得這塊地方嗎?圖704,1958年,戀愛的上海男女相約浦江邊,那時還能依欄望水。防汛墻加高后成了情人墻。圖705,1959年拆除圍墻及門口噴水池和小孩雕塑,游人免票入園,戴紅領巾的孩子在公園玩耍。圖706,國慶十周年外灘夜景,當時的燈光是用白熾燈串起的建筑輪廓線。每逢大節,觀燈,看煙火便是上海市民的嘉年華。圖708,1961年在園西建鐵絲網圍墻,恢復售票進園。上海人肚皮吃不飽,那有心思逛公園。圖709,1966年,剛剛從大饑荒中回過神來,一場超級政治海嘯席卷全國。一臉稚氣的學生仔跟著起哄,造反“破四舊”。圖710,外灘高音喇叭響個不停,三日兩頭上街游行。圖711,上海市民一向重民生講實際,想不到還是有一批野心家瘋狂起來弄得昏天黑地,四人幫里上海占三個半,還發明了個無法無天的“##委員會”。圖712,當年最經典的照相姿勢,這位小姑娘現在該是五十歲上下。希望她現在的生活與當年的笑容一樣燦爛。圖713,造反“破四舊”的主力軍,轉眼就被裝進綠皮車,送到天涯海角插隊接受再教育去了。圖714,多年沒變化的外灘公園1973年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改建,在園大門內建一座占地406平方米、高9米的假山,瀑布從山上瀉入面積為88平方米的磨石子噴水池。在園西建鋼筋混凝土結構水池一個,面積117平方米,池內裝置三只瓷魚噴水器。在園東沿黃浦江邊建鋼筋混凝土結構長廊,面積為356平方米。廊兩端有梯可登廊頂平臺,臺四周圍鐵欄桿,是園內觀賞浦江景色的最佳處。在園西建一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綠廊,長30米,寬3.8米,面積為114平方米。在園北建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兩層茶室,面積388平方米。同時還改建了園中的閱報廊和畫廊。這是外灘綠化最好的時期。圖715,1976年,一場惡夢終于結束。圖716,這場游行時,人們的笑容是發自內心的(八)1979-1989迷失的十年打開國門后,洋風洋貨如潮涌入,沖擊之下曾經譽滿神州的上海輕紡品牌全軍覆沒。與世隔絕30年,以前被老上海不屑的香港臺灣成了小龍,搖頭嘆息的上海人失去了方向。大批洗腳上田回到城市的知青渴望工作,改善生活。有點門路的套上牛仔褲,腳蹬耐克鞋,拖著拉桿箱,窮全家之財力洋插隊去了。實力不夠的倒外匯,倒僑匯,催生出一種職業叫“打樁模子”,在他們手中可以買到任何緊俏商品,讓普通的上海市民有了得到進口家電的機會,人均4.5平方的房子里又塞進去冰箱,彩電,洗衣機。連老幼婦孺口中也念念有詞:東芝冰箱,松下彩電,三洋四喇叭。可人家寧可在廣東重金打造一座新城,也不愿給上海松綁,上海這頭老邁的母牛繼續被擠壓著乳汁。80年代,被竭澤而漁的上海,蘇州河又黑又臭,地面標高下沉2米,城市面貌日漸陳舊,服務功能繃過極限。人口之密,住房之擠,道路之狹,綠化之少,事故之多,癌癥之高均為全國之“最”。1987年大霧鎖江,為登輪渡趕點上班,不幸發生踩踏慘禍,致死66人、傷20多人。被極度透支的上海在那個年代迸發出一股無奈的悲壯。只有外灘公園每天清早的晨練大軍和黃昏后無縫連接的情人墻成為上海苦中取樂的招牌景觀。圖801,1980年,對全園7172平方米道路地坪進行全面翻建,分別改建為柏油、紅石板、水泥、磨石子和雜石子路面。1983年,將園西沿中山東一路251米圍墻改建成鋼結構透墻,園北茅亭改造為鈣塑頂亭。圖802,回滬知青游行要求就業機會圖803,外灘公園門口42路終點站,大家還能回憶起當年的場景嗎?圖804,1983年的外灘公園圖805,1985年的外灘公園和防訊墻圖806,小夫妻盤算著買臺冰箱,園自己的家電夢。圖807,即便有了家電,用起來還要傷一番腦筋,算計的結果是小件衣物手洗,用洗衣機洗大件還要搬進搬出。標準的上海弄堂場景。圖808,以命相搏的輪渡勇士。圖809,每天清早外灘浩浩蕩蕩的晨練大軍圖810,不練得一身功夫,那能應付這種陣勢。圖811,黃昏后的外灘情人墻,沒有座票,只有立位。碰到節假,周末還要差阿弟阿妹搶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