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內…………○…………裝…………○…………內…………○…………裝…………○…………訂…………○…………線…………○…………※※請※※不※※要※※在※※裝※※訂※※線※※內※※答※※題※※…………○…………外…………○…………裝…………○…………訂…………○…………線…………○…………第=page22頁,總=sectionpages22頁第=page11頁,總=sectionpages11頁2025年岳麓版必修3生物下冊月考試卷含答案考試試卷考試范圍:全部知識點;考試時間:120分鐘學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級:______考號:______總分欄題號一二三四五六總分得分評卷人得分一、選擇題(共7題,共14分)1、下列生態系統信息傳遞的實例中,具有調節生物種間關系作用的是A.番茄只有在相對長的黑暗條件下才能萌發生長B.雌蛾會釋放出性外激素傳遞信息C.草原返青時,“綠色”為食草動物提供信息D.雄鳥求偶時進行復雜的“求偶”炫耀2、在自然環境中,一個種群不能長期以“J”型曲線方式增長的原因是A.處在生育期的個體足夠多B.存在天敵或競爭者C.每個季節都有充足的食物D.棲息地面積足夠大3、1914年,匈牙利的科學家拜爾將燕麥胚芽鞘尖端放在去除胚芽鞘尖端的一側,結果胚芽鞘向對側彎曲生長。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該實驗證明尖端確實能產生某種物質,該物質是吲哚乙酸B.該實驗在黑暗中進行,可排除光對實驗結果的影響C.對照組是沒有尖端的胚芽鞘,結果不生長D.該實驗證明了生長素在植物體內進行極性運輸4、下列有關植物激素應用的敘述中,正確的是()A.離體花藥培養過程中需要調整生長素與細胞分裂素的比例B.用生長素類似物處理未授粉的大豆花蕾,可以避免減產C.用脫落酸處理馬鈴薯塊莖,可促進其成長D.用赤霉素處理未成熟的香蕉,可促其成熟5、如圖所示,A、B、C為對某一植物胚芽鞘做不同處理的實驗組,D為同一種被紙盒罩住的固定植株,紙盒的一側開口并勻速旋轉,有單側光照。則A、B、C、D中表現為直立生長的是()A.B.C.D.6、如圖表示人體細胞與外界環境之間進行物質交換的過程。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與內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4種器官或系統;①、②是有關的生理過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人體所有細胞都必須通過內環境與外界進行物質交換B.Ⅱ內的葡萄糖通過①以自由擴散方式進入血漿C.②表示重吸收作用,Ⅳ表示的器官是消化系統D.內環境與Ⅰ交換氣體須通過肺泡壁和毛細血管壁7、下列說法中所涉及到生物學原理的敘述錯誤的是()A.“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體現了自然界種群數量處于不斷變動中B.“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體現出群落的初生演替C.“燕燕于飛,差池其羽”“燕燕于飛,上下其音”,燕子表達的是物理信息和行為信息D.“螟蛉有子,蜾嬴負之”,這兩種生物之間存在捕食關系評卷人得分二、填空題(共7題,共14分)8、內環境_____是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9、根據高中生物學知識,用專業術語將表格補充完整:。生物學現象原理吃熟雞蛋容易消化高溫使蛋白質分子的空間結構變得伸展、松散,容易_________①中耕松土中耕去除雜草,避免雜草與農作物_________②陽光、水分和無機鹽等;增加土壤中氧氣含量,促進根部_________③,從而促進無機鹽吸收;促進土壤中分解者_________④,提高土壤養分的利用率。棉花打頂解除_________⑤現象,以促進側芽的發育,從而使棉花多開花、多結果。“果樹一草菇”立體農業運用群落的_________⑥原理,充分利用空間和資源。10、將單位時間各個營養級的能量數值,由低到高繪制成圖,這樣就形成了一個金字塔圖形,就叫作______。從中可以看出,在一個生態系統中,營養級越多,在能量流動過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______。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一般不超過_______個營養級。11、請補充完成下列關于種群、群落和生態系統的相關填空。種群群落生態系統概念一定區域內同種生物個體的集合同一時間內聚集在一定區域中各種生物種群的集合由生物群落和無機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統一整體功能繁殖和____的基本單位____特征具有____和空間特征________是區別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開放性、自我調節性
①_____________②____③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12、_______,傳遞效率為_______。13、生態系統中的________等,通過_______傳遞的信息,稱為物理信息。其來源可以是_______,也可以是_______。14、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①一方面要控制對_______,對生態系統的利用應該_______,不應該超過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②另一方面,對人類利用強度較大的生態系統,應該實施相應的_______投入,保證生態系統內部_______與_______的協調。評卷人得分三、判斷題(共1題,共2分)15、可以通過控制光照時間長短來控制花期______A.正確B.錯誤評卷人得分四、非選擇題(共2題,共10分)16、人在進行一定強度的體力勞動后;手掌或腳掌上可能會磨出水泡。下圖是細胞直接與內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示意圖,圖中箭頭表示血液流動的方向。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水泡內的液體是_____;一般是由_____中的水分大量滲出而形成的。
(2)一般情況下;①與②成分上的主要區別在于____含量不同。
(3)內環境是由圖中的____(填標號)組成的。其三者之間的動態關系是_______(用標號和箭頭表示)。
(4)若③為皮膚的真皮細胞,箭頭處的氧氣濃度_____(填高于、低于或等于)①處,而CO2的濃度相反。17、如圖甲為人體反射弧示意圖;乙為人體內環境示意圖,請據圖回答問題:
(1)圖甲中a結構稱為_____,在此處興奮的傳方向___向的,原因是_____,能接受外界溫度變化刺激的是圖中的[]______,對傳入的信息進行分析和綜合的結構是[]___。完成一個反射至少需要______個神經元。
(2)圖乙中細胞生活的內環境包括_______(填序號)中,目前認為:機體維持穩態的主要調節機制是_______。
(3)當圖乙中⑥中水分減少時,其濃度改變會刺激_________分泌________,促進腎小管對水分的重新吸收,使尿量減少。調節體溫平衡的神經中樞是______。
(4)若圖乙表示胰島組織,當⑥中血糖濃度明顯增加時,胰島細胞合成分泌激素的變化是________。評卷人得分五、實驗題(共4題,共24分)18、輔助T細胞在體液免疫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請回答問題。
(1)在動物體液免疫過程中,大多數抗原經過_________細胞攝取和處理,呈遞給輔助T細胞。B細胞受到活化的輔助T細胞和抗原的雙重刺激,在活化的輔助T細胞產生的_____作用下,增殖、分化形成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2)為研究人的活化輔助T細胞對B細胞產生抗體的影響;研究人員將來自于同一個體的B細胞等分為三組,每組培養液中加入的細胞種類如下表所示(“+”表示加入該細胞,“-”表示未加入該細胞)。
。
A組。
B組。
C組。
B細胞。
+
+
+
未活化輔助T細胞。
+
-
-
活化輔助T細胞。
-
+
-
將三組細胞在相同條件下培養;在第2;4、6、8、12、14天分別檢測A、B、C組上清液中的抗體含量。實驗結果為:C組沒有檢測到抗體,A、B組的結果如圖所示。
①實驗的對照組為______組。實驗結果顯示,B組可從第4天起檢測到抗體,隨著培養時間的延長,抗體量逐漸增加,第_____天達到最高點。
②A組與B、C組結果相比較,說明_______________不能刺激B細胞活化。
③B組與C組結果相比較,說明活化輔助T細胞_________________。19、肥胖是引發糖尿病的危險因素之一。肥胖糖尿病患者多會發生心血管并發癥。
(1)胰島素作為________分子調節血糖含量。健康人血糖濃度升高時,______細胞分泌的胰島素增加。胰島素與靶細胞膜上的受體結合后,激活細胞內的信號通路,促進血液中的葡萄糖進入細胞。葡萄糖在細胞中通過______過程釋放能量,也可合成糖原或轉化為_________。
(2)已有研究發現物質A與肥胖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有關。為研究物質A的作用,科研人員分別在不同培養基中培養大鼠正常心肌細胞;用適量胰島素處理后進行測定,結果如圖1。
實驗中使用高糖高脂培養基模擬的是_________。
實驗結果說明物質A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圖2所示為胰島素調節的主要信號通路。為進一步研究物質A的作用機制,科研人員檢測了上述實驗中高糖高脂培養基中細胞內相關物質含量,結果如圖3。綜合圖2和圖3可知,物質A影響胰島素作用的機制是________。20、《Cell》公布了一項有關血糖調節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者發明了一種可以將胚胎干細胞轉化為β細胞的方法;在糖尿病小鼠模型中移植該β細胞后,小鼠迅速恢復正常的血糖水平;同時闡明了糖原代謝關鍵蛋白ATP841GDP在維持葡萄糖穩態中的作用,調節機理如下圖:
(1)在小鼠試驗中發現:饑餓時肝細胞中ATP841GDP基因的表達水平提高,使糖原合成酶(PS)的活性__________,從而能夠在進食后的短時間內,快速合成______________,導致血糖水平快速降低。據此推測ATP841GDP基因的表達受___________________調節。
(2)人體感染某種病毒后,胰島B細胞會被自身的免疫細胞破壞,引起Ⅰ型糖尿病,這是因為胰島B細胞含有與該病毒相似的__________(物質)。上述研究在對I型糖尿病患者進行臨床應用前,科學家還需解決患者對β細胞的____________問題。有些II型糖尿病患者血液中胰島素水平正常,但存在“胰島素抵抗”,這與靶細胞有關,推測II型糖尿病的致病機理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胰島素可通過作用于下丘腦神經元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對此進行驗證的實驗思路是:將小鼠隨機分成兩組,一組在其下丘腦神經元周圍施加適量的胰島素溶液,另一組施加等體積生理鹽水,該實驗的測量指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胰島素降解酶(IDE)是負責糖尿病易感性的蛋白,因為在體內它能從血液中移除胰島素。IDE抑制劑的成功發現,為治療糖尿病提供了新的方法。請據此分析:給糖尿病患者靜脈注射胰島素療效不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石斛是歷代中醫治療“消渴癥”(糖尿病)的良藥。為探究4種石斛多糖DOP1~4的降血糖效果,并研究其分子機制;科研人員做了以下實驗。
(1)取雄性小鼠若干只,適應性飼養后注射200mg/kg四氧嘧啶生理鹽水溶液,72h后測定空腹血糖值,若血糖值≥13mmol/L,即為造模成功小鼠。四氧嘧啶通過選擇性地破壞__________細胞,從而導致___________;進而引起體內糖類代謝紊亂。
(2)將模型鼠隨機分為6組,分別為4個實驗組以及2個對照組。除正常飲食和飲水外,實驗組每天分別灌胃一次DOP1~4,連續21d。對照組2每天灌胃有效降糖藥物二甲雙胍,對照組1的處理應為_______________。每隔7天測定一次空腹血糖;結果見下圖:
結果表明:__________。請評價上述實驗方案是否嚴謹,并說明理由__________。
(3)依據已知的胰島素調節信號通路(見下圖),研究人員提出了關于石斛多糖降糖機制的假設。假如你是研究人員,請你提出一種具體假設,并寫出利用上述幾組小鼠驗證假設的思路。__________。(提示:實驗思路用一兩句話描述即可)
評卷人得分六、綜合題(共4題,共16分)22、研究表明,Graves氏病是一種由于機體產生了某種抗體;該種抗體能發揮與促甲狀腺激素相同的生理作用,且甲狀腺激素不會影響該抗體的分泌,如下圖所示。請分析回答:
(1)圖中Y激素的分泌受_________激素的調節;患者中該激素的分泌量_________(選填“高于”“低于”或“等于”)正常人。
(2)從Graves氏病可以看出參與人體穩態調節的方式有________;臨床上可以通過抽取血樣初步檢測該病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3)進一步研究表明,香遠合劑在治療Graves氏病上療效顯著,該藥物的治病原理可能是_________。23、瘧疾是由瘧原蟲侵入人體導致的疾病。我國科學家屠呦呦因發現青蒿素用于治療瘧疾而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請回答下列相關問題。
(1)瘧原蟲可侵入人的紅細胞和肝細胞,其代謝產物和紅細胞碎片等被____________細胞攝取,然后該細胞會產生內源性致熱原等物質,這些物質會作用于下丘腦的________,最終由于__________收縮導致血流量降低、面色蒼白:_________收縮;引起寒戰。
(2)瘧原蟲侵入機體后,可促使T細胞分泌_________,該物質作用于__________細胞使其分化為漿細胞并分泌__________,此物質與瘧原蟲結合并凝集,阻斷其傳播擴散。此外,瘧原蟲的一些抗原作用于T細胞,使其增殖分化為效應T細胞,進而特異性地殺傷_________細胞。
(3)用青高素治療瘧疾,_________(填“屬于或“不屬于”)人體的非特異性免疫。24、高寒草甸是青藏高原最重要的牧場類型;分布于此的高原鼢鼠是一種營地下生活的挖掘類嚙齒動物,數量過多對草地具有一定的破壞作用。
(1)研究人員采用多種措施對高原鼢鼠進行防治;效果如表。
人工捕殺措施主要是通過提高種群的______控制高原鼢鼠的種群數量;造林整地是通過降低______實現降低種群密度的目的。為使防治效果達到最佳,往往采用多種措施進行綜合治理。根據如表,最有效的防治措施組合方案是______(填數字標號)。
表不同防治措施對高原鼢鼠種群密度的影響(種群密度單位:只/hm2)。造林整地藥物治理人工捕殺整地方式整治前整治后藥物種類整治前整治后捕殺月份整治前整治后①塊狀7060⑤藥物A6224⑨5月5336②魚鱗狀6755⑥藥物B5734⑩8月6148③水平溝7254⑦藥物C5837④對照69174⑧對照54141
(2)高原鼢鼠挖洞時將挖出的土堆在地面;會在草甸中形成無植被覆蓋的裸露土丘,需6年左右才能逐步恢復。如圖為恢復過程中群落演替的不同階段及植物組成。
群落恢復過程中的演替類型為______演替。在第3~6年階段,群落內“其它一年生植物”的生物量占比呈現______的趨勢。
(3)如表為食物鏈“草→鼠→鷹”中各種群一年間的能量流動情況(單位:107kJ?a-l)。種群同化的總能量用于生長、發育和繁殖的能量呼吸消耗傳遞給分解者傳遞給下一營養級未被利用的能量草69.57.019.045.5鼠19.09.01.04.5鷹3.51.02.5微量不計無
據表分析,草用于生長、發育和繁殖的能量是______×107kJ?a-l。能量從草到鼠的傳遞效率為______%(小數點后保留一位),植物的“氣味”提供可采食的信息屬于______信息。25、加拿大一枝黃花的入侵及治理。
我國是遭受外來生物入侵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加拿大一枝黃花于1935年作為庭院花卉引入我國;隨后逸生至野外,成為我國華東;華中、華北、華南等地區的惡性雜草。加拿大一枝黃花在入侵地往往迅速繁殖,形成單優勢種群落,威脅生物多樣性,甚至導致本地物種局部滅絕,農田、果園減產。
本地的競爭者;群落的物種多樣性、食草動物等因素共同形成對外來植物入侵的抵抗能力。有學者認為;植物多樣性高,就會有更多競爭能力較強的本地植物,限制入侵種的進入,并且植物之間對資源的競爭也會加劇,從而抑制外來物種的入侵。加拿大一枝黃花的入侵地多為荒地或受到人類活動強烈干擾的生境,如公路沿線、廢棄農田、嚴重退化的生態系統等。這些生境共同的特點是生物多樣性低,系統穩定性差,這為加拿大一枝黃花的侵入、適應和擴散提供了條件。也有學者認為在入侵植物原產地有許多天敵能夠對其種群規模進行有效控制,這些天敵是經過長期的協同進化產生的,而在新的生境能夠調節其種群動態的食草動物或其他天敵數量大大減少,從而導致其分布范圍和種群密度增加。
除生物因素外;氣候;光照、入侵地的土壤條件等也是決定其可入侵性的一個重要因素。中性偏酸、通氣良好、低鹽土壤,以及20~30℃的溫度有利于加拿大一枝黃花種子的萌發和植株生長。而土壤中各種營養元素、含水量的變化也會影響入侵的發生。入侵種在競爭資源方面的能力比本地種要高得多。
入侵種一旦成功“定居”;很難將其清除干凈。目前對于加拿大一枝黃花連片生長區,針對其根系分布較淺的特點,小范圍內采用連根拔除后焚燒的方法。這種方法雖然較徹底,但費時費力;效率低,且焚燒帶來環境污染。在加拿大一枝黃花苗期可用除草劑進行化學防治,草甘膦類除草劑短期內使葉綠素含量明顯降低,長期則植株枯萎死亡,而2,4-D處理后植株迅速表現出生長受抑制,但經過一段時間后即恢復生長。也有人考慮將原產地天敵或寄生植物引入我國進行防治。
生態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防范和化解生態安全風險;保障自然環境不受威脅和破壞,才能更好地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1)加拿大一枝黃花入侵初期,在入侵地的種群數量增長應接近______增長。在入侵地,加拿大一枝黃花逐漸形成單優勢種群落,這表明入侵地發生了群落的______。與非入侵地相比,加拿大一枝黃花入侵地所在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______。
(2)在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中,加拿大一枝黃花屬于______,其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一部分在呼吸作用中以______形式散失,一部分______。
(3)請結合文中信息,從生物因素角度,例舉一條加拿大一枝黃花成功入侵的原因______。
(4)根據文中信息,加拿大一枝黃花的控制方法有機械防治、______和生物防治。研究發現,日本菟絲子(一種雜草)寄生于加拿大一枝黃花后,加拿大一枝黃花的凈光合速率大幅下降、植株生長受阻、花期延后甚至不能開花。請闡述入侵地引入日本菟絲子進行防治可能產生的弊端:______。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7題,共14分)1、C【分析】【詳解】
A;番茄只有在相對長的黑暗條件下才能萌發生長;這說明生物體正常的生命活動離不開信息傳遞,A錯誤;
B;雌蛾會釋放出性外激素傳遞信息;這說明種群的繁衍離不開信息傳遞,B錯誤;
C;草原返青時;“綠色”為食草動物提供信息,這說明信息傳遞具有調節生物種間關系作用,C正確;
D;雄鳥求偶時進行復雜的“求偶”炫耀;這說明種群的繁衍離不開信息傳遞,D錯誤。
故選C。
【點睛】
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掌握信息傳遞的三種類型,根據不同的實例進行分析,且一定要注意“調節生物種間關系作用”應該發生在不同種的生物之間。2、B【分析】【分析】
本題考查了種群數量的變化曲線;
“J”型曲線:指數增長函數;描述在食物充足,無限空間,無天敵的理想條件下生物無限增長的情況;在實驗室內的理想條件下可以實現;自然狀態下當某種群剛遷入一個新的適宜環境中的最初階段可能呈“J”型增長。
“S”型曲線:是受限制的指數增長函數;描述食物;空間都有限,有天敵捕食的真實生物數量增長情況,存在環境容納的最大值K。根據分析解答本題。
【詳解】
A;處在生育期的個體足夠多;種群數量增長快,可以J型曲線增長,A錯誤;
B;J型曲線是在食物(養料)和空間條件充裕、氣候適宜、沒有敵害、沒有疾病的理想條件下形成的;B項存在天敵或競爭者,不能長期以“J”型曲線方式增長,B正確;
CD;該兩個選項都是條件適宜的情況;可以J型曲線增長,CD錯誤。
故選B。3、B【分析】【分析】
1.達爾文根據實驗提出;胚芽鞘尖端受單側光刺激后,就向下面的伸長區傳遞某種“影響”,造成伸長區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長快,因而使胚芽鞘出現向光性彎曲。
2.鮑森·詹森通過實驗證明胚芽鞘尖端產生的影響可以透過瓊脂片傳遞給下部。
3.拜爾實驗證明胚芽鞘彎曲生長是因為尖端產生的影響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勻造成的。
4.溫特實驗證明胚芽鞘彎曲生長是確實是一種化學物質造成的;溫特認為這可能是一種和動物激素類似的物質,并把這種物質命名為生長素。1931年科學家首先從人尿液中分離出具有生長效應的化學物質吲哚乙酸。
【詳解】
由分析可知:
A;該實驗沒有證明尖端確實能產生某種物質;證明了向光性的原因是尖端產生的影響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勻造成的,A錯誤;
B;該實驗在黑暗中進行;是為了排除光對實驗結果的影響,B正確;
C;對照組應為將燕麥胚芽鞘尖端放在去除胚芽鞘尖端正上;胚芽鞘直立生長,C錯誤;
D;該實驗證明了胚芽鞘彎曲生長是因為尖端產生的影響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勻造成的;D錯誤。
故選B。4、A【分析】【分析】
生長素可以促進子房發育為無子果實;赤霉素可以促進細胞的伸長生長;脫落酸是一種抑制生長的植物激素;因能促使葉子脫落而得名。
【詳解】
A;離體花藥培養過程即植物組織培養的過程;脫分化和再分化過程中生長素和細胞分裂素的比例不一樣,A正確;
B;生長素類似物處理未授粉的大豆花蕾;會得到空癟的豆莢,B錯誤;
C;用脫落酸處理馬鈴薯塊莖會抑制其生長;C錯誤;
D;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進細胞的伸長生長;乙烯促進果實成熟,D錯誤。
故選A。5、A【分析】【詳解】
圖A因玻璃片的阻隔;尖端產生的生長素不能向背光側運輸,所以直立生長;圖B尖端產生的生長素在向背光一側運輸的同時,透過瓊脂片向下運輸,導致背光側生長素的含量高于向光側,使B向光彎曲生長;圖C因沒有尖端,不能感受單側光的刺激,瓊脂塊中的生長素通過接觸面向下運輸,造成向光一側生長素的含量高于背光一側,結果向背光側彎曲生長;圖D固定植株,旋轉紙盒,只有紙盒的開口朝向光源時,胚芽鞘的尖端才能感受到光的刺激,造成胚芽鞘左側生長素的含量高于右側,植株向右彎曲生長。綜上分析,A項正確,B;C、D三項均錯誤。
【點睛】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抓住問題的實質:①有生長素的來源則可能生長;②胚芽鞘的尖端是感光部位;③生長素若均勻分布,則直立生長;若分布不均勻,則彎曲生長。抓住了問題的實質,結合圖示信息分析與題意就很容易判斷出各選項的正確與否。6、D【分析】【分析】
1.體液是由細胞內液和細胞外液組成;細胞內液是指細胞內的液體,而細胞外液即細胞的生存環境,它包括血漿;組織液、淋巴等,也稱為內環境。
2.血漿;組織液和淋巴之間的關系為:血漿與組織液之間是通過毛細血管壁相互滲透;組織液的一部分還可以透過毛細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淋巴經過淋巴循環通過左右鎖骨下靜脈進入血漿。
3.內環境穩態是指正常機體通過調節作用;使各個器官,系統協調活動,共同維持內環境的相對穩定狀態。內環境穩態是機體進行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其穩態的調節機制是靠神經—體液—免疫調節網絡。
4.分析題圖: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分析題圖可知,Ⅰ是呼吸系統,Ⅱ是消化系統,Ⅲ是泌尿系統,Ⅳ是皮膚。過程①是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過程,過程②是腎小管;集合管對原尿的重吸收過程。
【詳解】
A;不是人體所有細胞都必須通過內環境與外界進行物質交換;如小腸上皮細胞,A錯誤;
B;消化道內的葡萄糖由小腸絨毛上皮細胞吸收進入血漿中;方式為主動運輸,B錯誤;
C;②表示腎小管與腎集合管對原尿的重吸收作用;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膚,通過皮膚排汗可排出部分水和無機鹽,C錯誤;
D;內環境與I進行氣體交換必須通過肺泡壁和毛細血管壁;D正確。
故選D。
【點睛】
結合內環境的組成和內環境的穩態分析題圖和選項。7、B【分析】【分析】
1;次生演替:原來有的植被雖然已經不存在;但是原來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有植物的種子和其他繁殖體的地方發生的演替。
2;生態系統中信息的種類:(1)物理信息:生態系統中的光、聲、溫度、濕度、磁力等;通過物理過程傳遞的信息,如蜘蛛網的振動頻率。(2)化學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動中,產生了一些可以傳遞信息的化學物質,如植物的生物堿、有機酸、動物的性外激素等。(3)行為信息:動物的特殊行為,對于同種或異種生物也能夠傳遞某種信息,如孔雀開屏。
【詳解】
A;“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所說,生物的種群數量總是處于不斷變動中,該過程中溫度是影響該生態系統中草生長的因素之一,A正確;
B;群落演替是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所代替;“遠芳”到“晴翠”由于具備土壤和植被條件,故屬于次生演替,B錯誤;
C;“燕燕于飛;差池其羽”意思是燕子飛在天上,參差舒展翅膀,體現的是行為信息;“燕燕于飛,上下其音”意思為燕子飛在天上,鳴音呢喃低昂,是聲音,體現的是物理信息,C正確;
D;螟蛉是一種綠色小蟲;蜾贏是一種寄生蜂,蜾贏常捕捉螟蛉存放在窩里,產卵在它們身體里,卵孵化后就拿螟蛉作食物,應主要為捕食關系,D正確。
故選B。二、填空題(共7題,共14分)8、略
【分析】【詳解】
內環境穩態是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但人體維持穩態的調節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當外界環境變化過于劇烈或人體自身的調節功能出現障礙時,內環境的穩態就會遭到破壞。【解析】穩態9、略
【分析】【詳解】
高溫使雞蛋中的蛋白質分子的空間結構變得伸展;松散;容易被蛋白酶水解。
中耕松土能去除雜草;避免雜草與農作物競爭陽光;水分和無機鹽等,還能增加土壤的含氧量,促進有氧呼吸,進而促進根細胞對無機鹽的吸收,也可促進土壤中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以增加無機鹽的含量。
棉花打頂為解除頂端優勢;降低側芽生長素濃度,促進側芽發育成枝條,使棉花多開花;多結果。
果樹和草菇表現出的分層現象屬于該群落的垂直結構,立體農業利用了群落的空間結構原理,充分利用空間和資源。【解析】被蛋白酶水解競爭有氧呼吸分解作用頂端優勢空間結構10、略
【分析】【分析】
【詳解】
略【解析】能量金字塔多四~五11、略
【分析】【詳解】
種群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區域內;同種生物的所有個體,是繁殖和進化的基本單位,具有數量特征和空間特征。
群落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區域內;所有的種群,物種組成是區別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生態系統是指生物群落與它的無機環境相互形成的統一整體,其功能是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和信息傳遞。【解析】進化物質循環、能量流動、信息傳遞數量物種組成12、略
【分析】【分析】
【詳解】
略【解析】逐級遞減10-20%13、略
【解析】①.光、聲、溫度、濕度、磁力②.物理過程③.無機環境④.生物。14、略
【解析】①.生態系統的干擾程度②.適度③.物質、能量④.結構⑤.功能三、判斷題(共1題,共2分)15、A【分析】【分析】
【詳解】
某些植物的花期受光周期的影響;因此可以通過控制光照時間長短來控制花期,正確。
【點睛】四、非選擇題(共2題,共10分)16、略
【分析】【分析】
分析題圖:圖示是人體內組織細胞和內環境之間進行物質交換示意圖;其中②為組織液,是組織細胞直接生存的環境;④為淋巴,是淋巴細胞和吞噬細胞直接生存的環境;①為血漿,是血細胞直接生存的環境;③為細胞內液。
【詳解】
(1)水泡內的液體主要是組織液;一般是由血漿中的水分大量滲出而形成的。
(2)一般情況下;①血漿與②組織液成分上的主要區別在于血漿中蛋白質的含量較多。
(3)內環境是細胞生存的液體環境,是由圖中的①血漿、②組織液和④淋巴組成的。血漿中的成分可以和組織液雙向滲透,組織液單向滲透進入淋巴,淋巴單向滲透進入血漿,故三者之間的動態關系是
(4)由于組織細胞消耗的氧氣來自血漿,而產生的二氧化碳由血漿運走,所以若③為皮膚的真皮細胞,箭頭處的氧氣濃度高于①處,而CO2的濃度相反。
【點睛】
本題考查內環境成分,意在考查考生識記所列知識點,并能運用所學知識做出合理的判斷或得出正確的結論的能力。【解析】組織液血漿(或血液)蛋白質①②④高于17、略
【分析】【分析】
根據題意和圖示分析可知:①是感受器;②是傳入神經、③是神經中樞、④是傳出神經、⑤是效應器;⑥是血漿、⑦是組織液、⑧是細胞內液、⑨是淋巴。明確知識點,梳理相關的基礎知識,分析題圖,結合問題的具體提示綜合作答。
【詳解】
(1)甲圖中a、b結構稱為突觸;由突觸前膜;突觸間隙和突觸后膜組成。由于神經遞質只能由突觸前膜釋放,作用于突觸后膜,所以興奮在突觸處的傳遞是單向的。能接受外界溫度變化刺激的是①感受器,而能對傳入的信息進行分析和綜合的結構是③神經中樞。完成一個反射至少需要2個神經元,如膝跳反射。
(2)細胞生活的內環境包括⑥血漿;⑦組織液、⑨淋巴。目前普遍認為;神經-體液-免疫調節網絡是機體維持穩態的主要調節機制。
(3)當⑥中水分減少時,細胞外液滲透壓升高,刺激下丘腦產生抗利尿激素,促進腎小管對水分的重新吸收,使尿量減少。體溫調節的神經中樞在下丘腦。
(4)血糖濃度明顯增加時;胰島B細胞合成并分泌的胰島素增加,而胰島A細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減少,以調節血糖濃度,維持血糖平衡,實現內環境的穩態。
【點睛】
本題考查內環境的組成、內環境穩態調節機制、神經調節等相關知識,分析題圖獲取信息是解題的突破口,對于相關知識點的綜合應用是解題的關鍵。【解析】突觸單由于神經遞質只能由突觸前膜釋放,作用于突觸后膜①感受器(或溫度感受器)③神經中樞2⑥、⑦、⑨神經—體液—免疫調節網絡下丘腦抗利尿激素下丘腦胰島素增加,胰高血糖素減少五、實驗題(共4題,共24分)18、略
【分析】【分析】
【詳解】
試題分析:(1)在動物體液免疫過程中;大多數抗原的抗原決定簇必須經過吞噬細胞的處理,才可以被其他的免疫細胞所識別和處理,經過吞噬細胞處理的抗原呈遞給活化的輔助T細胞(效應T細胞)產生淋巴因子加強免疫反應,B細胞在抗原刺激和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形成效應B細胞和記憶B細胞。
(2)實驗目的是研究活化的輔助T細胞的作用;輔助T細胞是否經過活化是本實驗的自變量,所以本實驗的對照組應該是A;C組,由圖示可知B組在第12天達到最高點。A組抗體含量始終為零,說明在A組為活化的輔助T細胞不能刺激B細胞活化產生抗體,而加入活化輔助T細胞的B組抗體含量在三組實驗中是最高的,說明活化的輔助T細胞可以激活B細胞并且使其產生抗體。
考點:本題主要考查生物的免疫調節。【解析】吞噬細胞(或“巨噬細胞”)淋巴因子漿細胞(或“效應B細胞”)記憶細胞(或“記憶B細胞”)A、C12未活化輔助T細胞激活B細胞,使其產生(大量)抗體19、略
【分析】【分析】
1.血糖的來源包括:①食物消化;吸收;②肝內儲存的糖原分解;③脂肪和蛋白質的轉化。血糖的去路包括:①氧化轉變為能量;②轉化為糖原儲存于肝臟、腎臟和肌肉中;③轉變為脂肪和蛋白質等其他營養成分加以儲存。胰島是體內調節血糖的血糖濃度的主要器官;肝臟儲存肝糖原。此外,血糖濃度還受神經、內分泌激素的調節。胰島素是人體內唯一直接降低血糖的激素。當人體攝入食物后,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開始上升,此時胰腺就會分泌胰島素進入血液,胰島素可以協助葡萄糖進入血液,促進血糖的消耗和轉化為非糖物質。
2.分析圖1:以培養基中為正常值的葡萄糖和脂肪時;葡糖糖攝取量作為參照,當實驗組中同時加入高糖和高脂,不加物質A合成抑制劑時,葡糖糖攝取量降低,當實驗組中同時加入高糖;高脂和物質A合成抑制劑時,葡糖糖攝取量與正常值一致。
3.分析圖2:胰島素的作用機制;胰島素被細胞上的胰島素受體識別,激活IRS-1蛋白,此蛋白的活化可以促進Akt蛋白磷酸化為p-Akt,磷酸化的p-Akt蛋白發揮作用,促進葡糖糖的吸收和糖原合成等途徑,降低血糖。
【詳解】
(1)胰島素是人體內唯一直接降低血糖的激素;作為信息分子調節血糖含量。健康人血糖濃度升高時,胰島B細胞分泌的胰島素增加。胰島素與靶細胞膜上的受體結合后,激活細胞內的信號通路,促進血液中的葡萄糖進入細胞,促進血糖的消耗和轉化為非糖物質來降低血糖:葡萄糖在細胞中通過細胞呼吸(氧化分解)過程釋放能量,也可合成糖原或轉化為脂肪;某些氨基酸等。
(2)本實驗探究的是物質A與肥胖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的關系;因此高糖高脂培養基模擬的是肥胖的糖尿病患者的內環境。
實驗設置了一個對照組;兩個實驗組,對照:以培養基中為正常值的葡萄糖和脂肪時,葡糖糖攝取量作為參照,實驗組:當實驗組中同時加入高糖和高脂,不加物質A合成抑制劑時,葡糖糖攝取量降低,當實驗組中同時加入高糖;高脂和物質A合成抑制劑時,葡糖糖攝取量與正常值一致。說明物質A的作用是抑制胰島素對心肌細胞攝取葡萄糖的促進作用。
(3)由圖2可知是胰島素的作用機制的信號通路;胰島素被細胞上的胰島素受體識別,激活IRS-1蛋白,此蛋白的活化可以促進Akt蛋白磷酸化為p-Akt,磷酸化的p-Akt蛋白發揮作用,促進葡糖糖的吸收和糖原合成等途徑,降低血糖。以胰島素和物質A合成抑制劑都不加入的組作為對照組;正常組IRS-1蛋白;p-Akt的量都會增多,該組為同時加入胰島素和物質A合成抑制劑的組;加入胰島素,不加物質A合成抑制劑的組,IRS-1蛋白和p-AKT蛋白的量明顯降低,說明物質A影響胰島素作用的機制是使IRS-1的量下降,使AKT的磷酸化減弱。
【點睛】
本題以探究物質A與肥胖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過程為載體,考查了血糖調節-胰島素的作用,信號通路、探究物質A影響胰島素的作用機制,該題需要考生擁有扎實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可以從題文中提取有用信息,再整合學過的相關知識,找到該題的考查點,此類題目一般比較靈活,并且有一定難度。要牢固掌握知識點,學會靈活運用是該類題目的難點。【解析】信息胰島B細胞呼吸(氧化分解)脂肪、某些氨基酸等肥胖的糖尿病患者的內環境抑制胰島素對心肌細胞攝取葡萄糖的促進作用使IRS-1的量下降,使AKT的磷酸化減弱20、略
【分析】【詳解】
試題分析:(1)結合調節機理圖分析可知;ATP841GDP基因的表達水平提高,通過一系列過程會使糖原合成酶(PS)的活性提高,促進血糖快速合成肝糖原,導致血糖水平快速降低。根據題意“饑餓時肝細胞中ATP841GDP基因的表達水平提高”和“從而能夠在進食后的短時間內,快速合成肝糖原”,推測ATP841GDP基因的表達受進食和饑餓周期調節。
(2)根據題意“人體感染某種病毒后;胰島B細胞會被自身的免疫細胞破壞,引起Ⅰ型糖尿病”,可知胰島B細胞含有與該病毒相似的抗原。異體移植還需解決患者對β細胞的免疫排斥反應問題。有些II型糖尿病患者血液中胰島素水平正常,但存在“胰島素抵抗”,推測II型糖尿病的致病機理可能是靶細胞受體異常,不能識別相關激素。
(3)要設計實驗驗證胰島素可通過作用于下丘腦神經元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根據實驗目的可知,該實驗的自變量為是否用胰島素處理,因變量(即測量指標)為血液中胰高血糖素濃度;實驗設計應遵循單一變量原則和對照原則,即將小鼠隨機分成兩組,一組在其下丘腦神經元周圍施加適量的胰島素溶液作為實驗組,另一組施加等體積生理鹽水作為對照組。
(4)根據題意“胰島素降解酶(IDE)能從血液中移除胰島素”;則注射到糖尿病患者血液中的胰島素會被IDE移除降解,導致給糖尿病患者靜脈注射胰島素療效不好。
考點:本題考查血糖平衡調節及糖尿病治療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學知識的要點,能從課外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能運用所學知識與觀點,通過比較、分析與綜合等方法對某些生物學問題進行解釋、推理,做出合理判斷或得出正確結論的能力;具備驗證簡單生物學事實的能力,并能對實驗現象和結果進行解釋、分析和處理的能力。【解析】提高肝糖原進食和饑餓(周期)抗原免疫排斥(反應)靶細胞受體異常,不能識別相關激素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濃度注射到血液中的胰島素會被IDE移除(降解)21、略
【分析】【分析】
分析題意可知:本實驗是探究石斛多糖DOP1~4降血糖效果,并研究其分子機制;所以在設計實驗時,自變量是有無石斛多糖DOP1~4,因變量是血糖濃度,另外實驗設計要遵循等量性原則,單一變量原則。
【詳解】
(1)造模成功小鼠血糖濃度偏高;說明不能降低血糖,所以四氧嘧啶通過選擇性地破壞胰島B細胞,導致胰島素分泌不足,造成體內血糖濃度升高。
(2)由于對照組2每天灌胃有效降糖藥物二甲雙胍;實驗組每天分別灌胃一次DOP1~4,所以對照組1作為空白對照每天灌胃等量清水。從圖中看出對照組1血糖濃度最高,而實驗組的血糖都比對照組1低,而DOP1血糖濃度最低,說明DOP1-4都能夠顯著降低模型鼠的空腹血糖值,其中以DOP1降糖效果最好。
整個實驗過程中都是用的血糖高的小鼠;而正常的小鼠的生理情況未知,所以該實驗設計不完整,需要應增加用等量清水灌胃正常小鼠的對照組。
(3)從圖中看出胰島素降血糖的機制是胰島素和受體結合后;激活了IRS-1,激活的IRS-1將Akt磷酸化,磷酸化的Akt促進葡萄糖的吸收和糖原的合成,所以可以作出假設:
假設1:鐵皮石斛多糖能夠顯著促進胰島素分泌;
驗證思路:分別檢測各組小鼠的胰島素含量。
假設2:促進Akt的磷酸化;
驗證思路:檢測各組小鼠的p-Akt含量。
【點睛】
本題考查血糖調節及相關的驗證實驗,要求考生識記人體血糖調節的具體過程,掌握胰島素的具體作用;明確實驗的目的,掌握探究實驗的原則,能結合所學的知識完善實驗步驟并預測實驗結果,同時結合圖中給出的信息作出合理的假設。【解析】胰島B胰島素分泌不足灌胃等量清水DOP1-4都能夠顯著降低模型鼠的空腹血糖值;其中以DOP1降糖效果最好不嚴謹,應增加用等量清水灌胃正常小鼠的對照組假設1:鐵皮石斛多糖能夠顯著促進胰島素分泌。
驗證思路:分別檢測各組小鼠的胰島素含量。
假設2:促進Akt的磷酸化。
驗證思路:檢測各組小鼠的p-Akt含量(其他假設合理給分)六、綜合題(共4題,共16分)22、略
【分析】【分析】
依題圖可知,垂體和甲狀腺之間進行分級調節,Y激素是促甲狀腺激素;甲狀腺產生的甲狀腺激素對垂體進行反饋調節。Graves氏病是免疫失調的疾病。以此相關知識解答。
【詳解】
(1)依題圖可知,Y激素是促甲狀腺激素,它的分泌受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調控垂體的調節,Y激素的分泌還受甲狀腺激素的反饋調節。由于患者Graves產生了某種抗體;該種抗體能發揮與促甲狀腺激素相同的生理作用,所以患者體內甲狀腺激素含量升高,升高的甲狀腺激素會反饋抑制Y激素的分泌,所以患者中該激素的分泌量低于正常人。
(2)依題圖可知,有激素和抗體參與,所以Graves氏病患者中參與人體穩態調節的方式有體液調節和免疫調節。內分泌腺分泌的激素會彌散到體液中;且在血液中激素水平應在正常范圍內波動,這就是臨床上抽取血樣初步檢測該病的原因。
(3)依題圖可知,Graves氏病的致病機理就是機體產生了某種抗體;該種抗體發揮了異常作用,所以香遠合劑治病原理可能是抑制免疫系統,減少抗體的釋放。
【點睛】
本題文考查內環境穩態調節過程,綜合考查了甲狀腺激素的分級調節和反饋調節、免疫調節和免疫失調等相關知識,意在考查考生的識圖能力和理解所學知識要點,把握知識間內在聯系的能力;能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決問題的能力。【解析】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TSH)和甲狀腺激素(TH)低于體液調節和免疫調節內分泌腺分泌的激素會彌散到體液中,且血液中激素水平應在正常范圍內波動抑制免疫系統,減少抗體的釋放23、略
【分析】【分析】
疾原蟲屬于原生動物;與人體的關系是寄生關系,其入侵人體后可以引起機體的特異性免疫反應,結合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過程進行分析。
【詳解】
(1)瘧原蟲可侵入人的紅細胞和肝細胞;其代謝產物和紅細胞碎片等被吞噬細胞攝取,然后該細胞會產生內源性致熱原等物質,這些物質會作用于下丘腦的體溫調節中樞,最終由于皮膚毛細血管收縮導致血流量降低;面色蒼白:骨骼肌收縮,引起寒戰。
(2)瘧原蟲侵入機體后;可促使T細胞分泌淋巴因子,該物質作用于B細胞使其分化為漿細胞并分泌抗體,此物質與瘧原蟲結合并凝集,阻斷其傳播擴散。此外,瘧原蟲的一些抗原作用于T細胞,使其增殖分化為效應T細胞,進而特異性地殺傷被瘧原蟲感染的細胞,即靶細胞。
(3)用青高素治療瘧疾不屬于人體的非特異性免疫。
【點睛】
本題以瘧原蟲為素材,考查免疫調節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識記和理解能力,難度適中。【解析】吞噬體溫調節中樞皮膚毛細血管骨骼肌淋巴因子B抗體靶不屬于24、略
【分析】【分析】
種群的特征有種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出率和遷入率、年齡組成和性別比例四個基本特征。種群密度是衡量種群大小的數量指標;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出率和遷入率是決定種群數量變化的主要特征。
(1)
人工捕殺增加種群死亡率;該措施是通過提高種群的死亡率,從而直接降低了高原鼢鼠的種群數量。造林整地改變了鼢鼠的生存環境,從而降低鼢鼠種群的環境容納量,實現降低種群密度的目的。為使防治效果達到最佳,往往采用多種措施進行綜合治理。為使防治效果達到最佳,往往采用多種措施進行綜合治理,使鼢鼠數量控制在最低水平。據表格可知,在造林整地方式中,水平溝整地效果最明顯,整治后鼢鼠種群數量最低;在藥物治理中,藥物A的治理效果最好;而人工捕殺的最適日期是5月,故綜合起來最有效的防治措施組合方案是在每年五月進行人工捕殺的同時,采用水平溝的整地方式并施加藥物A,即③⑤⑨。
(2)
高原鼢鼠所屬的群落類型為草原生物群落;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代替的過程,成為群落的演替,該群落演替的類型為次生演替。由柱形圖分析可知,在第3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3年中冶地勘巖土工程有限責任公司部分崗位公開競聘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公司授權合同委托書格式二零二五年
- 《公雞 母雞》(教案)-2024-2025學年人音版(五線譜)音樂二年級上冊
- DB41∕T 1836-2019 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
- 中職三 長征勝利萬歲教學設計
- 任務認識工程地質測繪的基本方法課件
- (6.2.1)《聲聲慢》解析(一)-朱松苗
- 七年級信息技術上冊 第一課走進網絡教室教學設計 人教版
- 汽車漆膜識別燕寒課件
- 汽車售后服務接待汽車工程57課件
- GB/T 27060-2025合格評定良好實踐指南
- 企業研究方法知到智慧樹章節測試課后答案2024年秋華東理工大學
- 公司安全事故隱患內部舉報、報告獎勵制度
- 小區網球可行性方案
-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財務、藥品、固定資產、檔案、信息管理制度
- 田野考古工作規程附錄一
- 10x2017對稱式三輥卷板機設計說明書
- 氣柜施工方案(修改)
- 美國各州的縮寫及主要城市
- 畢業設計(論文)-電話聽筒塑料模具設計說明書
- 初始過程能力分析報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