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貿易強國學習情境設計_第1頁
亞洲貿易強國學習情境設計_第2頁
亞洲貿易強國學習情境設計_第3頁
亞洲貿易強國學習情境設計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亞洲貿易強國學習情境設計.doc 免費下載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亞洲貿易強國學習情境設計一、教學目標掌握日本、韓國、印度和新加坡的國情和地理環境特點;熟悉日本、韓國、印度和新加坡的主要進出口產品;熟悉中國同日本、韓國、印度和新加坡的經貿往來情況;能夠結合實際分析中國同亞洲貿易強國經貿往來應注意的問題;能夠根據日本、韓國、印度和新加坡的地理環境特征,選擇優勢產業與之進行經貿往來。二、課時分配共四節,每節安排1個課時三、教學重點難點1.日本、韓國、印度和新加坡的國情和地理環境特點2.中國同日本、韓國、印度和新加坡的經貿往來情況3.中國同亞洲貿易強國經貿往來應注意的問題4.中國如何選擇優勢產業與亞洲貿易強國進行經貿往來四、教學大綱第一節日本一、地理概況(一)自然地理環境(二)人文地理環境(三)政治環境二、經濟概況(一)經濟發展水平(二)農業(三)工業(四)第三產業三、對外貿易(一)主要貿易伙伴(二)進出口商品結構(三)中日經貿關系第二節韓國一、地理概況(一)自然地理環境(二)人文地理環境(三)政治環境二、經濟概況(一)經濟發展水平(二)農業(三)工業(四)服務業三、對外貿易(一)主要貿易伙伴(二)進出口產品結構(三)中韓經貿關系第三節印度一、地理概況(一)自然地理環境(二)人文地理環境(三)政治環境二、經濟概況(一)經濟發展水平(二)農業(三)工業(四)服務業三、對外貿易(一)主要貿易伙伴(二)進出口商品結構(三)中印經貿關系第四節新加坡一、地理概況(一)自然地理環境(二)人文地理環境(三)政治環境二、經濟概況(一)經濟發展水平(二)主要產業三、對外貿易(一)主要貿易伙伴(二)進出口商品結構(三)中新經貿關系五、教學案例奧地利媒體:亞洲—虎與龍的世紀,奧應努力擴大出口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2009-03-09],/query/queryDetail.jsp?articleid=20090306086632&query=%E4%BA%9A%E6%B4%B2%E8%B4%B8%E6%98%93奧媒體發表文章,主張奧應努力擴大對亞洲出口。根據普華永道對未來的預測,2050年中國將統治世界經濟,而當今的最大經濟體美國只能和印度爭奪第二的位置。印度尼西亞和日本這兩個亞洲國家將位居世界十大經濟體之列。世界經濟這種結構性變化目前已經開始顯現。在過去幾十年通過廉價貸款成為世界最大消費者的美國人突然開始節儉度日。全世界都能感受到這種變化。據《經濟學家》的測算,美國的儲蓄率每增加一個百分點,就意味著減少5000億美元的消費,而這5000億美元很可能是流向中國和印度等國的。盡管需求下降,但專家們仍認為亞洲國家將最先擺脫目前的困境。近年來中國作為世界最大供貨商積累了巨額的外匯儲備。為了彌補世界市場需求下降,中國推出了龐大的刺激經濟計劃。不再向西方提供廉價玩具,而是將國內生產總值的80%投到道路和橋梁的建設上。中國對基礎設施建設需求巨大。亞洲鄰國緊隨中國和印度之后也推出了不同的刺激經濟計劃。日本在經歷了戰后最嚴重的衰退之后將實施3000億歐元的大規模刺激經濟計劃,以使經濟重回升勢。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2010年日本經濟將增長1.7%。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如果沒有中國和印度,2010年亞洲經濟只能增長1.6%。而實際上,在西方經濟深陷衰退的本年度,亞洲經濟將增長3.6%。奧地利聯邦商會對外經濟部部長科倫認為,奧地利的企業一定要抓住這一機遇,否則有可能在新的世界格局中被淘汰。奧聯邦商會對外經濟部亞洲貿易專家、前駐香港商務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