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蘇科新版七年級歷史上冊階段測試試卷_第1頁
2025年蘇科新版七年級歷史上冊階段測試試卷_第2頁
2025年蘇科新版七年級歷史上冊階段測試試卷_第3頁
2025年蘇科新版七年級歷史上冊階段測試試卷_第4頁
2025年蘇科新版七年級歷史上冊階段測試試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內…………○…………裝…………○…………內…………○…………裝…………○…………訂…………○…………線…………○…………※※請※※不※※要※※在※※裝※※訂※※線※※內※※答※※題※※…………○…………外…………○…………裝…………○…………訂…………○…………線…………○…………第=page22頁,總=sectionpages22頁第=page11頁,總=sectionpages11頁2025年蘇科新版七年級歷史上冊階段測試試卷967考試試卷考試范圍:全部知識點;考試時間:120分鐘學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級:______考號:______總分欄題號一二三四五總分得分評卷人得分一、選擇題(共7題,共14分)1、小剛同學為某位歷史人物撰寫《感動歷史頒獎詞》:一顆忠心,兩朝元老,三顧茅廬而三分天下,五丈原頭,八卦陣中,六出祁山而七擒孟獲。這位歷史人物應該是()A.劉備B.曹操C.諸葛亮D.孫權2、英國大百科全書中說:我們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試制度,是中國所采用的選舉制度(這里指科舉制度),及其定期舉行的考試.你認為這種制度對中國社會產生的積極影響是()A.從高門權貴且具有真才實學的子弟中選拔官員B.改善了用人制度,促進了教育及文學藝術的發展C.束縛人們的思想,扼殺人們的聰明才智D.由皇帝直接任命有真才實學的人做官,加強君權統治3、下表為漢至宋南北方戶數統計表(單位:萬戶).表中戶數變化最能說明這一時期()

。朝代]

地區西漢(2年)西晉(280年)唐代(742年)宋代(1080年)北方965149493459南方11165257830A.經濟重心南移B.政治統治開明C.城市經濟活躍D.民族融合加強4、商朝曾多次遷都,最后一次遷于殷。這次遷都的組織者是()A.夏桀B.商湯C.盤庚D.商紂5、漢語中經常使用成語,成語大多是來源于歷史故事,成語“退避三舍”與下列哪次戰役有關A.桂陵之戰B.馬陵之戰C.城濮之戰D.長平之戰6、3、我國古代史中由少數民族統一全國的有①隋朝②元朝③明朝④清朝A.①②B.②④C.①③D.①②④7、唐代有人寫詩說:“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該“長策”正式誕生于()A.西漢B.隋朝C.唐朝D.北宋評卷人得分二、填空題(共6題,共12分)8、生產工具進步是社會生產力水平提高的主要標志;請寫出以下不同時期的不同居民使用的生產工具:

北京人:______;半坡人:______;

商朝人:______;秦國人:______。9、西周時期的分封制下,周代的貴族等級分為天子、______、卿大夫和士。10、判斷題(對的填T,錯的填F,2分)《本草綱目》是由清朝著名醫學家李時珍編寫的。()11、荀子是戰國時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主張以法治國。______(判斷對錯)12、明清統治者為加強思想控制,大興______.清朝雍正時,為了軍事上需要,在宮中設立了______.協助皇帝處理軍務,后來成為皇帝專權的重要工具.13、______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______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形成時期。評卷人得分三、判斷題(共7題,共14分)14、齊國既屬“春秋五霸”,又是“戰國七雄”之一。______(判斷對錯)15、龍門石窟是我國雕刻藝術的寶庫之一,地點在山西大同。______(判斷對錯)16、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17、隋文帝時,進士科的創立,標志著科舉制度的正式確立。

。A.正確B.錯誤18、百家爭鳴成為我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發展的高峰。______。(判斷對錯)19、秦統一六國后;秦始皇把小篆作為標準文字,頒行天下。

______(判斷對錯)20、秦始皇與漢武帝都是我國封建時代重要的帝王,都采取了創新的制度來鞏固中央集權。這些制度對后世影響巨大,且對封建社會歷史起了推動作用。“秦皇漢武”是中國大一統的象征。______(判斷對錯)評卷人得分四、連線題(共4題,共40分)21、對應題:請將正確的的序號填在括號內(0.5×8=4分)()孫武①溫故而知新()屈原②無為而治()孔子③具有可持續發展思想()老子④提倡法治,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墨子⑤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孟子⑥兼愛、非攻()韓非⑦世界文化名人()莊子⑧具有辯證法思想22、連線題:將下面成語與對應的歷史人物連線(8分):退避三舍楚莊王問鼎中原項羽臥薪嘗膽越王勾踐破釜沉舟晉文公23、(三)連線題:(請將下列相關聯的內容用線連起來,5分)24、請將下列歷史人物與他們相對應的名言、功績連接起來。(在答題卡上題號后面填寫對應的數字序號和字母代號)評卷人得分五、材料題(共2題,共6分)25、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夏朝時;人們指著天上罵道:你這個太陽什么時候滅亡啊?我們愿和你同歸于盡!

材料二后人詩贊:“自古驅民在誠信;一語為重萬金輕,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材料三唐代有詩贊:“漢祖起豐沛;乘運以躍鱗。手奮三尺劍,西滅無道秦。”

材料四郭沫若題詩:“憐才鷹斧鋮;吐氣作霓虹。功業進尼父,千秋太史公。”

(1)材料一中人們實際上詛咒的是誰?據材料二;你認為商鞅變法能夠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三中哪一詩句能夠佐證“漢祖滅秦”?材料四紀念的是誰?

(2)以上材料給你的人生啟迪是什么?26、材料一:

材料二:“北通涿郡之漁商,南運江都之轉輸,其為利也博哉!”材料三:____尋幸,乘龍舟而往江都。自揚、益、湘南至交、廣、閩中等州,公家運漕,私行商旅,舳艫相繼。隋氏作之雖勞,后代實受其利。——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

(1)材料一中展示的是我國古代哪一水利工程?該水利工程的南北端點A、B分別指的是古代哪兩個城市?(2)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知識,該水利工程開通的目的是什么?(3)材料三中的“帝”指的是哪一位皇帝?(4)結合材料三和所學知識,你怎樣評價修建該水利工程這一歷史事件?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7題,共14分)1、C【分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一顆忠心,兩朝元老,三顧茅廬而三分天下,五丈原頭,八卦陣中,六出祁山而七擒孟獲”是對三國時期諸葛亮的贊譽。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描述的歷史人物諸葛亮的認識。2、B【分析】A.從高門權貴且具有真才實學的子弟中選拔官員;不符合科舉制,科舉制用考試辦法選拔官員,不問出身.

B.科舉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士人用功讀書的風氣日盛;科舉制度也促進文學藝術的發展.

C.束縛人們的思想;扼殺人們的聰明才智,不是積極影響.

D.由皇帝直接任命有真才實學的人做官;加強君權統治,不符合科舉制,科舉制是通過考試辦法選拔官員.

故選B.

本題考查的是科舉制的影響;屬于識記內容.

本題難度較小,屬基礎題.【解析】B3、A【分析】A;經濟重心南移與南北方的戶數變化有密切的關系;表格能夠說明經濟重心的南移;

B;政治統治開明;并沒有說明南方還是北方;

C;城市經濟活躍也沒有說明南方還是北方;

D;民族融合加強依然沒有說明南方還是北方.

故選A.

本題是表格型選擇題;讀懂表格是關鍵.表格說明了南方的戶數逐漸趕上并超過北方.主要考查對經濟重心南移的理解.

注意加強閱讀理解能力,深刻理解經濟重心南移.【解析】A4、C【分析】試題分析:商朝前期屢次遷都,約公元前1300年,商王盤庚把都城遷到殷,此后商朝的統治穩定下來,因此,后代又把商朝稱為殷。故選C項。考點:人教新課標七年級上冊·國家的產生和社會的變革?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答案】C5、C【分析】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成語“退避三舍”的典故。史載重耳(后來的晉文公)在晉國內亂逃亡時,曾受到楚王的熱情接待,重耳當時允諾若能回國為君,一量晉楚交戰,晉軍將退避三舍以示報答。城濮之戰時,晉楚兩軍相遇在中原戰場上。決戰前,晉軍以報答楚王為名,主要后退三舍(90里),巧妙地避開楚軍鋒芒,誘敵深入,大敗楚軍。故選C。考點:人教新課標七年級上冊·國家的產生和社會的變革·春秋戰國的紛爭【解析】【答案】C6、B【分析】本題考查的是由少數民族建立統一全國的政權的相關知識。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全國統一的封建政權是蒙古族建立的元朝,隋朝、明朝是漢族建立的,清朝是第二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政權。所以ACD不符合題意,故選B。【解析】B7、B【分析】本題主要考查科舉制的有關史實,考查學生識記知識的能力。解答此題的關鍵是理解題干“太宗皇帝真長策,賺的英雄盡白頭”的意思:唐太宗李世民采用了開科取士(科舉考試)的方式來選拔人才,這是個長遠的策略,這里的”科舉制“正式誕生于隋煬帝時期,B項符合題意,排除ACD。故選B。【解析】B二、填空題(共6題,共12分)8、略

【分析】北京人時期;人們使用的生產工具是打制石器,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商朝是我國青銅文明的燦爛時期,人們使用的生產工具是青銅工具,秦國時期,人們使用鐵制生產工具.

故答案為:

北京人:打制石器;半坡人:磨制石器;商朝人:青銅工具;秦國人:鐵制生產工具.

本題考查的是我國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知識點.

本題以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為背景,考查的是學生對我國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有關知識的記憶能力.【解析】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青銅工具;鐵制生產工具9、略

【分析】西周建立后;通過實行分封制,形成了森嚴的等級制度.周代的等級制度中,各等級從上往下依次分為: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平民和奴隸.

故答案為:

諸侯.

本題以周代的等級制度為依托;考查的是西周分封制的知識.

本題以周代的等級制度為背景,考查的是學生對西周分封制的有關知識的記憶、理解能力.【解析】諸侯10、略

【分析】【解析】試題分析:明朝卓越的醫藥學家李時珍寫出了一部具有總結性的藥物學巨著《本草綱目》,成為世界醫藥學的重要文獻。考點:《本草綱目》【解析】【答案】F11、略

【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戰國時期;諸侯長期爭霸和混戰,嚴重破壞了社會生產,導致國家分裂.法家的代表韓非子認為分封制已經不能用來治理當時的老百姓,應按照現實需要進行政治改革,以法治國,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主張靠法令;權術和威勢來加強統治.荀子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

故答案為:×.

本題主要考查百家爭鳴;識記法家的思想.

注意準確識記法家的有關主張的代表、內容和影響.【解析】×12、略

【分析】明清統治者為加強思想控制;對違背統治思想與觸犯皇帝威嚴的言行進行殘酷打擊,制造文字獄,達到吹毛求疵的地步.清朝雍正帝時,設立軍機處,軍國大事由皇帝一人裁決,軍機大臣只能跪受筆錄,傳達給各部執行.皇權得到空前膨脹,是我是君主專制達到頂峰的標志.

故答案為:

文字獄;軍機處.

本題考查的是清朝加君主專制的措施.

本題難度一般,考查的是學生對歷史基礎知識的掌握.【解析】文字獄;軍機處13、略

【分析】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夏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戰國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形成時期.

故答案為:夏朝;戰國.

本題考查夏朝和戰國時期.

本題考查學生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夏商周的更替和春秋戰國時期的特點.【解析】夏朝;戰國三、判斷題(共7題,共14分)14、√【分析】春秋五霸分別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戰國七雄分別是:齊、楚、燕、韓、趙、魏、秦。既是春秋五霸又是戰國七雄的諸侯國是齊國、楚國和秦國。

故答案為:

√。

本題考查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知道既是春秋五霸又是戰國七雄的諸侯國是齊國;楚國和秦國。

本題考查學生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和理解能力。注意區分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解析】√15、×【分析】為了宣傳佛教;北朝的統治者令人在許多地方劈山削崖,開鑿石窟,雕造佛像,為后人留下了精湛而輝煌的石窟藝術。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和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是著名的兩大石窟。這些宏偉精巧的雕像,繼承了秦漢以來的造型藝術的傳統風格,同時吸收了佛教藝術的優點,是中外文化交融的產物。龍門石窟是我國雕刻藝術的寶庫之一,地點在山西大同,這個表述是錯誤的。

故答案為:

×。

本題考查了石窟藝術。石窟藝術是中外文化交融的產物。

本題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解析】×16、√【分析】【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的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北宋時;市場上流通的仍是金屬貨幣,人們攜帶很不方便,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了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南宋時,紙幣發展成與銅錢并行的貨幣,紙幣的產生,有利于商業發展。故本題正確。

【點評】人教新課標七年級下冊?經濟重心的南移和民族關系的發展?經濟重心的南移。17、×【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科舉制產生的有關內容,要在掌握課本相關知識的基礎上,對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從而得出結論。隋文帝是隋朝歷史上一個有作為的皇帝,他即位后實行了一系列改革。他改革選官制度,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官員,到隋煬帝時,設進士科,科舉制正式形成。本題是錯誤的,故選B。【解析】B18、√【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戰國時期;由于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大變革的出現,社會急劇變化,許多問題亟待解決,各學派紛紛著書立說,發表意見,并互相辯論,于是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學術繁榮局面.百家爭鳴促進了思想和學術的繁榮,成為我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發展的高峰.

故答案為:√

本題主要考查了百家爭鳴的有關內容;理解百家爭鳴的歷史意義.

解答本題注意準確識記“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意義,另外還要了解其出現的原因.【解析】√19、√【分析】秦朝建立以后;為便于管理,統一了度量衡;貨幣、文字。規定以小篆作為標準文字,頒行天下。

故答案為:√。

本題以秦統一六國為切入點;考查的是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

本題考查學生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秦朝鞏固統一措施的相關知識點【解析】√20、√【分析】經過戰國時期的激烈角逐;公元前221年秦滅掉最后一個諸侯國齊國,完成了統一,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開創了中國歷史上首次大一統局面。漢武帝廢分封,立郡縣,加強中央集權,形成了大一統的局面,所以題干描述是正確的。

故答案為:√。

本題考查學生對秦朝建立的認識;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的知識。

本題在樹立掌握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的相關知識點大檢查上作答。【解析】√四、連線題(共4題,共40分)21、略

【分析】【解析】試題分析:本題考察學生對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家和思想的認識,該題中分別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以及屈原和其思想,根據所學知識,把這些思想家和思想對應起來填在相應的位置即可。考點: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家及其思想【解析】【答案】(⑤)孫武①溫故而知新(⑦)屈原②無為而治(①)孔子③具有可持續發展思想(⑧)老子④提倡法治,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⑥)墨子⑤知己知彼,百戰不殆(③)孟子⑥兼愛、非攻(④)韓非⑦世界文化名人(②)莊子⑧具有辯證法思想22、略

【分析】試題分析:(1)本小題考查的是成語退避三舍。晉文公是春秋時期的一個霸主。他曾長年在外流亡,比較了解民間疾苦。做國君以后,整頓內政,發展生產,訓練軍隊,晉國很快成為北方一大強國。那時南方的楚國勢力已發展到黃河流域。公元前7世紀后期,晉楚雙方在城濮大戰,決戰前,晉軍以報答楚王為名,“退避三舍”,駐軍城濮,巧妙地避開楚軍鋒芒,誘敵深入,打敗楚軍,奠定了晉文公的霸業。(2)本小題考查的是成語破釜沉舟。秦朝末年,秦軍大將章邯攻打趙國。趙軍退守巨鹿,并被秦軍重重包圍。楚懷王于是封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副將率軍救援趙國。宋義引兵至安陽后,接連46天按兵不動,對此項羽十分不満,于是要求進軍決戰,解困趙國。但宋義卻希望秦趙兩軍交戰后待秦軍力竭之后才進攻。但此時軍中糧草缺乏士卒困頓,而宋義仍舊飲酒自顧,項羽見此忍無可忍,進營帳殺了宋義,并聲稱他叛國反楚。于是將士們則擁項羽為上將軍。項羽殺宋義的事,威震楚國,名聞諸侯。隨后,他率所有軍隊悉數渡黃河前去營救趙國以解巨鹿之圍。項羽在全軍渡黃河之后他下令把所有的船只鑿沉,打破燒飯用的鍋,燒掉自己的營房,只帶三天干糧,以此表決一死戰,沒有一點后退的打算。正是這樣已無退路的大軍到了巨鹿外圍,并包圍了秦軍和截斷秦軍外聯的通道。楚軍戰士以一當十,殺伐聲驚天動地。經過九次的激戰,楚軍最終大破秦軍。而前來增援的其他各路諸侯卻都因膽怯,不敢近前。楚軍的驍勇善戰大大提高了項羽的聲威。以至戰勝后,項羽于轅門接見各路諸侯時,各諸侯皆不敢正眼眼看項羽。后來,“皆沉船,破釜甑”演化為成語“破釜沉舟”,以比喻不留退路,非打勝仗不可,下決心不顧一切地干到底。(3)本小題考查的是成語臥薪嘗膽。臥薪嘗膽原指越國國王勾踐勵精圖治以圖復國的事跡,后演變為成語,形容人刻苦自勵,立志雪恥圖強。春秋末年,出現了吳越爭霸的局面。在吳王夫差時,吳國大敗越國,越王勾踐被迫向吳王稱臣。夫差強迫勾踐赴吳國為其駕車養馬,打掃宮室。勾踐遭恥辱后,三年后回國立志雪恥,發憤圖強,在室內懸掛苦膽,坐臥都要舔嘗,睡覺睡在柴薪上,以此明志,最后滅吳雪恥,并問鼎中原,稱霸一時。(4)本小題考查的是成語問鼎中原。問鼎中原鼎是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在古代被視為立國重器,是國家和權力的象征。直到現在,中國人仍然有一種鼎崇拜的意識,“鼎”字也被賦予“顯赫”、“尊貴”、“盛大”等引申意義,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時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記績的禮器。周代的國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慶典或接受賞賜時都要鑄鼎,以旌表功績,記載盛況。“問鼎”的典故語出《左傳·宣公三年》,大意是:楚莊王為討伐外族入侵者來到洛陽,在周天子境內檢閱軍隊。周定王派大夫王孫滿去慰勞,楚莊王借機詢問周鼎的大小輕重。王孫滿說: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國君無道,鼎大也輕。周王朝定鼎中原,權力天賜。鼎的輕重不當詢問。楚莊王問鼎,大有欲取周王朝天下而代之的意思,結果遭到定王使者王孫滿的嚴詞斥責。后來就把圖謀篡奪王位叫做“問鼎”。考點:人教新課標七年級上冊·國家的產生和社會的變革·春秋戰國的紛爭;考點:人教新課標七年級上冊·統一國家的建立·“伐無道,誅暴秦”【解析】【答案】23、略

【分析】【解析】試題分析:“退避三舍”與晉楚之間的城濮之戰有關,春秋時期晉楚之間爆發城濮之戰,最終晉國打敗了楚國,是決定晉文公成為中原霸主的戰爭。“紙上談兵”與長平之戰有關,說的是趙括;“臥薪嘗膽”與吳越爭霸有關,說的越王勾踐;桂陵之戰是發生在圍魏救趙之時,著名的軍事家是孫臏。秦末農民戰爭項羽破釜沉舟,最終以少勝多,取得了巨鹿之戰的勝利,大敗秦軍主力。考點:與戰爭有關的成語。【解析】【答案】退避三舍城濮之戰晉文公;圍魏救趙桂陵之戰孫臏;紙上談兵長平之戰趙括;臥薪嘗膽吳越爭霸勾踐。破釜沉舟巨鹿之戰項羽。24、略

【分析】(1)本題考查岳飛抗金。南宋時期,抗金名將岳飛率領南宋軍民英勇抗擊金軍,曾經在郾城大敗金軍騎兵主力,收復許多失地,但最終被秦檜以所謂“謀反”罪殺害。岳飛死后,人們將岳飛埋葬于西子湖畔,人們并在墳前塑造了秦檜等人的銅像。他精忠報國,名垂千古,“還我河山”是他的名言。所以(1)——③——D。(2)本題考查鑒真東渡。唐玄宗時高僧鑒真6次東渡,終于在754年抵達日本。他在日本生活了十年,辛勤不懈地傳播唐朝的文化。他傳經授道,僧俗共仰望,“為是法事,何惜身命”是他的名言,所以,(2)——⑤——C。(3)本題考查文天祥。元軍占領臨安,俘虜南宋皇帝,南宋滅亡。南宋抗戰派大臣文天祥繼續抗元,不久在廣東沿海兵敗被俘,囚禁在大都。他堅貞不屈,表現出崇高的氣節,最后被殺害。“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句話表現出文天祥被俘之后,不畏強暴,寧死不屈的崇高氣節。他堅持抗元,至死不屈。所以,(3)——①——E。(4)本題考查戚繼光抗倭。元末明初,日本的海盜經常侵襲中國沿海地區。明朝派戚繼光抗擊倭寇,戚繼光率戚家軍開赴臺州,九戰九捷,取得臺州大捷,蕩平了浙江倭寇,后又同當地明軍并肩作戰,平息東南沿海倭患。他抗擊倭寇,彪炳千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是他的名言。所以,(4)——②——A(5)本題考查鄭成功收復臺灣。明朝后期,荷蘭殖民者入侵我國臺灣。1662年,鄭成功打敗荷蘭殖民者并收復開發臺灣。“開辟荊榛逐荷夷”是他功績真實寫照。“收復臺灣,光照史冊”是他的寫照。所以,(5)——④——B。

【解析】(1)——③——D(2)——⑤——C(3)——①——E(4)——②——A(5)——④——B五、材料題(共2題,共6分)25、略

【分析】

(1)本題主要考查桀的統治;商鞅變法能夠成功的原因、劉邦滅秦的原因、司馬遷的相關史實。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信息以及理解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桀的統治、商鞅變法能夠成功的原因、劉邦滅秦的原因、司馬遷的相關史實。【解析】(1)據材料一“夏朝時;人們指著天上罵道:你這個太陽什么時候滅亡啊?我們愿和你同歸于盡”可知,材料一中人們實際上詛咒的是夏桀,他是夏朝最后一個王,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建造豪華宮室,強迫人們服勞役,他以酒為池盡作樂,還把自己比作太陽,以為可以和太陽一樣永世長存,他的統治非常殘暴,導致了夏朝的滅亡。據材料二“后人詩贊:‘自古驅民在誠信,一語為重萬金輕,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可知,商鞅變法能夠成功的原因是講究誠信,取信于民;據材料三“唐代有詩贊:‘漢祖起豐沛,乘運以躍鱗。手奮三尺劍,西滅無道秦’”可知,材料三中的“西滅無道秦”能夠佐證“漢祖滅秦”。據材料四“千秋太史公”可知,材料四紀念的是司馬遷。太史公是西漢武帝時期設立的官職名稱。位在丞相上,是我國古代官方史料的專職記錄者。最著名的太史公就是《史記》的作者司馬遷。

(2)本題是開放型題目;考查的是學生開放性思維的能力。開放式答案,能夠立足材料中的歷史現象思考做人的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