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一號】2021年新課標版歷史必修1-單元檢測-第九單元_第1頁
【名師一號】2021年新課標版歷史必修1-單元檢測-第九單元_第2頁
【名師一號】2021年新課標版歷史必修1-單元檢測-第九單元_第3頁
【名師一號】2021年新課標版歷史必修1-單元檢測-第九單元_第4頁
【名師一號】2021年新課標版歷史必修1-單元檢測-第九單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九單元單元檢測(時間:90分鐘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3分,共60分。在每小題所給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正確的。)1.晚清詩人丘逢甲曾經寫過一首《春愁》:“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四萬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這首詩應當寫于()A.1893年 B.1894年C.1895年 D.1896年解析“割臺灣”指1895年《馬關條約》割臺灣島等給日本;“去年今日”說明此詩寫于1896年。答案D2.1864年,有人稱:“當今光氣大開,遠方畢至”,歐洲諸邦“胥聚于我一中國之中,此古今之創事,天地之變局,所謂不世出之機也”。這一“變局論”()A.奠定了戊戌變法的理論基礎B.基本沿襲了傳統的夷夏觀念C.反映了對西方文明的抵制態度D.反映了變法自強思想的消滅解析維新變法的理論基礎是康梁的維新思想,由時間限定即可排解A項。由題干引文中的“創世”“變局”“不世出之機”可知該文作者樂觀評價西學之東漸,是主見適應時代需要進行變革,排解B、C兩項。答案D3.中國讀書人歷來“恥于言商,恥于言利”,而清末“狀元實業家”張謇卻放棄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業。這里反映出的觀念意識是()A.實業救國 B.工商皆本C.重利輕義 D.重商輕農解析19世紀末,列強加緊對華進行資本輸出,中華民族面臨著嚴峻的危機。面對這種狀況,張謇在實業救國潮流的推動下,毅然投身于近代工商業,成為中國民族資本家的杰出代表。答案A4.甲午戰斗后,中國的近代化內容消滅新的變化,開頭由“政策創新”轉向“體制創新”。導致這種轉變的內在因素是()A.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B.西方民主思想的廣泛影響C.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進展D.資產階級政黨的建立解析“政策創新”指引進西方技術,“體制創新”指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其發動者是資產階級學問分子,因此其內在因素是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進展。答案C5.甲午戰斗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獲得初步進展的緣由不包括()A.自然經濟的進一步解體B.清政府放寬了對民間設廠的限制C.帝國主義放松了對中國的侵略D.“實業救國”思潮的推動解析甲午戰斗后,清政府為了應付日益嚴峻的財政危機,被迫調整工商業政策,放松限制,允許民間設廠,為民族資本主義的進展制造了條件;一些愛國工商人士,痛感甲午戰敗之辱,以“實業救國”為旗幟,掀起了興辦工商業的高潮;列強的進一步侵略,造成中國自然經濟進一步解體,客觀上為民族工業的進展制造了條件。答案C6.“1895年,適逢甲午慘敗,日本逼簽條約,在北京應試的康有為等人聯絡各省官員上書光緒帝,要求拒簽條約,變法圖強,史稱公車上書。”文中錯誤的表述是()A.領導人 B.時間C.參與者 D.地點解析本題考查有關“公車上書”的史實。這場運動的時間是1895年,領導者是康有為等人,地點是北京,但參與者并非“各省官員”,而是在北京參與會試的舉人。答案C7.早期改良思潮形成的條件是()①民族危機②近代民族工業的產生、進展③西學的傳播④先進中國人向西方尋求真理的探究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④解析本題考查同學分析問題的力量。早期維新思想是先進的中國人在民族危難形勢下,生疏到洋務運動的弊端并向西方尋求救國救民真理的產物。當然是隨著近代民族工業的產生、進展而消滅的。答案D8.列寧說:“推斷歷史的功績,不是依據歷史活動家有沒有供應現代所要求的東西,而是依據比他們的前輩供應了新的東西。”依據這個原則,早期維新思潮在中國近代史上的重要作用不包括()A.有利于推動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的進展B.為向西方學習尋求真理架起了橋梁C.為戊戌變法運動奠定了思想基礎D.將理論付諸實踐,形成救亡圖存的政治運動解析早期維新思潮代表了新興資產階級的利益和要求,有利于推動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的進展;早期維新派著書立說,介紹西學,啟迪了人們的思想。但早期維新派并沒有將主見付諸實踐。答案D9.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五月,維新派代表人物康有為從“中體西用”的角度論述了科舉制度改革的必要性。這表明他()A.在戊戌變法初期思想趨于保守B.認同洋務派的“中體西用”思想C.在訓練改革方面與洋務派觀點全都D.所說的“體”和“用”與洋務派不同解析維新派代表的是民族資產階級的利益,康有為主見改革中國的科舉制度,這本身已上升到制度變革的層面。因此,“中體西用”的基本含義是用西方進步的思想文化變革中國的政治制度。這里所說的“體”“用”與地主階級洋務派有著明顯的不同。洋務派提倡的“中體西用”指確定封建制度,強調以封建綱常倫理作為國家安家立命的根本,同時主見接受西方先進科技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統治。答案D10.康有為認為:要達到幸福歡快的大同之世,必需推行“公養”“公教”“公恤”的社會福利制度。……兒童6歲入“學校院”,11歲入“中學院”,16歲入“高校院”,20歲畢業。經過長達14年的義務訓練培育,使每一個年輕人都受到良好的訓練和特地的技術訓練。材料表明他()①深受儒家大同思想影響②留意培育國民的民主共和意識③主見效仿西方改善民生④提倡學習西方職業訓練A.①②③④ B.①③④C.②③ D.①④解析依據關鍵詞“公養”“公教”等可推斷①③正確;依據“特地的技術訓練”可推斷④正確;②在材料中沒有體現。答案B11.110多年前,梁啟超在興民權基礎上發表《新民說》,提出“新民”思想,他認為,要建設一個“新”的中國,必需先養成“新”的國民。“新民”是指有愛國思想、尚武精神、社會公德、獨立人格的新國民。在當時歷史背景下,梁啟超發表《新民說》意在說明()A.維新變法是救亡圖存的唯一出路B.中國政治改革不宜操之過急,反對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C.要革命,不要改良D.興民權是變法的根本,是強國的保證解析建設一個“‘新’的中國”是目的,“養成‘新’的國民”是手段。梁啟超意即使人民享有肯定的民主權利,調動和發動人民的樂觀性,最終是為變法查找依據。答案D12.梁啟超在《變法通議》中寫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麥對人說:“三十年后,日本其興,中國其弱乎?日人之游歐洲者,爭辯學業,講究官制,歸而行之;中人之游歐洲者,詢某廠船炮之利,某廠價值之廉,購而用之。強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啟超引用這段話的根本意圖是()A.比較中日近代化的異同B.查找甲午戰斗日勝中敗的歷史緣由C.批判洋務派的活動D.證明中國進行社會政治變革的必要性解析材料比較了中日兩國考查歐洲的不同側重點。中國側重于器械,日本側重于官制(制度),并據此指出這是日中兩國的“強弱之源”。因此其根本意圖在于借鑒日本的閱歷以進行政治變革。A、C兩項屬表面現象,B項在材料中沒有體現。答案D13.下列各項中,連接不正確的是()A.康有為《新學偽經考》——宣揚托古改制B.梁啟超《變法通議》——闡述變法的必定性C.譚嗣同《仁學》——大聲疾呼“沖決君主之網羅”D.嚴復《天演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解析康有為在《孔子改制考》中把孔子說成是改制的先師,意在托古改制。《新學偽經考》則是其反對統治者恪守祖訓的文章。答案A14.資產階級維新人士提出:“三權立,然后事體備。以我朝論之,皇上則為元首,百體所從,軍機號為政府,出納王命……”其主見實際要求建立()A.君主專制政體 B.君主立憲政體C.民主共和政體 D.三權分立政體解析“皇上為元首”“軍機為政府”說明皇帝與軍機處(政府)實行權力的分別與制衡,這種體制為君主立憲制。答案B15.“天演”“物競”“淘汰”“天擇”等術語,漸成報紙文章的熟語和愛國志士的口頭禪,很多人用這些名詞命名。原名胡洪骍的胡適,也從“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中取“適”字做了自己的表字和筆名。這反映了()A.“開眼看世界”成為一股社會思潮B.“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是文化主流C.崇洋媚外漸成社會風尚D.實行制度變革的意識開頭萌發解析材料表明胡適接受了達爾文“適者生存”的生物進化理論,并把生物進化的法則用于指導中國社會的變革,即學習西方的先進制度,轉變中國的落后狀況。這不是崇洋媚外,而是要實行制度改革。答案D16.光緒帝說:“國家振興庶政,兼采西法,咸以為民立政,中西所同。而西人講究較勤,故可以補我所未及。”此語說明光緒帝()A.要挽救民族危亡 B.要為人民改革政治C.要向西方學習 D.要利用民眾的才智解析從材料中的“兼采西法”“補我所未及”等內容可以看出,光緒帝接受了向西方學習的主見,但從《定國是詔》可以看出,光緒帝所學習的內容與維新派的要求有較大的差距。所以,光緒帝主見學習西方的目的是鞏固封建統治,并非是為人民改革政治。答案C17.“戊戌變政,首在裁官,京師閑散衙門被裁者不下十余處,連帶關系,因之失職失業者將及萬人,朝野震駭,頗有民不聊生之戚。”這段史料主要說明白()A.準許官民上書言事取得明顯成效B.變法立新不破舊導致人浮于事C.裁汰冗員增加了維新變法的阻力D.變法過程中地方阻力相對比較大解析依據關鍵信息“京師閑散衙門被裁者不下十余處”,結合百日維新的內容,應當指的是裁汰冗員,這導致了封建頑固勢力的猛烈反對。答案C18.“……廢八股,改策論,這使眾多的士子在毫無預備的狀況下失去了奮斗前程,他們自然走向變法的對立面。再比如裁并衙門,由于沒有任何善后措施,使一部分官員和他們的家屬一夜之間便失去生計所托,不行避開地造成混亂。”該材料()A.表達了對百日維新的抵制B.指出了戊戌變法失敗的根源C.批判維新派脫離了人民群眾D.指出變法缺乏行之有效的配套措施解析材料反映了維新派缺乏政治閱歷,不留意改革的后果并實行預防措施,從而導致了變法“造成混亂”而失敗,說明其配套措施不完善。材料是對變法的客觀評述,A項錯誤;戊戌變法失敗的根源在于其階級局限性,B項錯誤;材料敘述的是變法阻礙了一部分人的利益,未提及“人民群眾”,排解C項。答案D19.明治維新和戊戌變法一成一敗是諸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就中日兩國進行社會變革的內部條件而言,主要是由于()①中國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穩定性,社會變革的阻力比日本大②中國未能如日本那樣從舊營壘中分化出一支革新力氣③中國的維新變法缺乏人民群眾反封建斗爭的協作④中國的變法是依托舊政權而進行的,未發生權力中心的轉移A.①② B.③④C.①④ D.②③解析當時以光緒帝為首的“帝黨”支持變法,只不過力氣不如日本的改革力氣強大;從康有為上書光緒帝中提到的“揭竿斬木,已可憂危”可以看出,當時農夫起義已在醞釀之中,只不過維新派因其自身的局限性沒有發動和利用。因此②③錯誤。答案C20.我們之所以稱戊戌變法是近代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主要是由于它()A.主見實行資本主義的君主立憲制度B.主見愛國救亡,激發了人民的愛國思想和民族意識C.提倡新學,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作用D.頒布了《定國是詔》,實行了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改革解析思想解放應從引進或宣揚新思想對人們思想的影響方面去思考,維新派主見學習西方資本主義文化,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作用,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答案C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40分。其中第21題14分,22題14分,23題12分。)21.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康有為在受光緒皇帝召見時稱:“泰西講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強,吾中國國土之大,人民之眾,變法三年,可以獨立,此后則蒸蒸日上,富強可駕萬國。”——《戊戌變法》材料二戊戌變法期間,光緒皇帝共計發布各種變法詔令184條,包括政治、經濟、文化訓練等各個方面。對此,時任海關總稅務司的赫德指出:“他們把足夠幾年吃的東西不顧它的胃量和消化力量,在三個月之內,都填塞給它吃了。”康有為的《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發了極大震驚,不僅頑固派堅決反對,而且不少維新派人物和唐才常、黃遵憲也難以接受,帝黨領袖翁同龢也斥之為“說經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緒皇帝下令毀版。——《中華帝國對外關系史》等材料三戊戌變政,首在裁官。京師閑散衙門被裁者不下十余處,連帶關系,因之失職失業者將及萬人,朝野震駭,頗有民不聊生之戚。——《夢蕉亭雜記》請回答:(1)依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指出康有為期望“變法三年可以獨立”的歷史背景。(6分)(2)戊戌變法的失敗有多方面的緣由。依據上述材料,分析維新派在變法中的失誤之處。(8分)解析第(1)問由材料一可歸納出康有為變法的外部因素和主觀動因,但全面生疏康有為變法的歷史背景,還應把康有為變法放在19世紀末的時代背景下,從經濟結構、階級關系的變化以及民族危機的日益加深等方面做深化的思考、挖掘。第(2)問答案要綜合材料二和材料三,全面分析概括。“詔令184條,包括政治、經濟、文化訓練等各個方面”,體現了貪大求全;“幾年吃”的東西“在三個月之內”“全給它吃了”,體現了急于求成;唐才常、黃遵憲反對,翁同龢斥之,光緒帝毀版,體現了內部分歧;頑固派堅決反對和“失業者萬人”,體現了樹敵過多和既得利益者的反對。答案(1)西方和日本變革取得成功;甲午戰敗,中國民族危機加深;康有為期望通過變法,獨立自強,盡快擺脫被瓜分的命運。(2)變法過程中急于求成;變法內容上貪大求全;觸動了既得利益者,樹敵過多;變法理論有偏激之處,內部意見分歧。22.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隨著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進展,消滅了早期資產階級維新思想家,他們所提出的維新主見有了明顯的資產階級特征。這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具有了比較明確的國家主權觀念。反對外國侵略和維護民族獨立,這是鴉片戰斗以來全部中國進步思想家的共同主見,但識見深淺大不相同。——《中國全史》材料二“百日維新”雖然失敗了,但它到底觸動了傳統的中國政治體制,為現代國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嘗試。以后發生的歷次革命運動,從現代化的進程看,都與戊戌變法有著歷史的連續性。也正由于如此,史學界才會把戊戌變法視作近代中國現代化進程的起點。——《回顧戊戌重溫歷史》(《光明日報》2008年12月7日)材料三(康有為)不但沒有時時提示光緒帝留意爭取太后的支持,反倒時時鼓舞光緒帝學習俄國彼得大帝“乾綱獨斷”,這就遠離了當時的政治現實……康有為等維新派和光緒,從和平變法開頭,卻逐步走向武裝政變之路,鋌而走險,最終歸于失敗也就無可避開了……改革必定會損害一部分人的利益,這就要求改革者不能沒有周全的設計。康有為、光緒對此幾乎是全然不顧,因此很多改革措施都遭到猛烈的反對,反對者并非都是上層的頑固分子,也有中下層官員、士子和民眾。——《回顧戊戌重溫歷史》(《光明日報》2008年12月7日)請回答:(1)依據材料一,分析戊戌變法消滅的歷史根源。(4分)(2)材料二把戊戌變法視作近代中國現代化進程起點的主要依據是什么?(2分)(3)據材料三,分析戊戌變法失敗的主要因素有哪些?(8分)解析題中材料一、二、三分別介紹了戊戌變法的歷史根源、對中國現代化的影響、失敗的主要因素等。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即可歸納概括。答案(1)民族資本主義的進展,民族危機的日益嚴峻。(2)觸動傳統中國政治體制,影響其后歷次革命運動。(3)缺乏斗爭策略(或缺乏政治斗爭閱歷);緊急關頭鋌而走險,企圖武裝政變;對改革缺乏周全設計;缺乏群眾基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