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21 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原卷版)_第1頁
專題21 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原卷版)_第2頁
專題21 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原卷版)_第3頁
專題21 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原卷版)_第4頁
專題21 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原卷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21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

【考點幫】:備戰2023年中考歷史一輪復習

一、【專題概述】(總覽全局高屋建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國家重視科學技術研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重大成就,許多研究成

果處于世界領先水平。文化事業也不斷發展,呈現出生機勃勃的繁榮景象,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

文化生活。

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衣、食、住、行、用等社會生活各個

方面的變遷,見證了時代的進步。

二、【課標要求】

(一).2022版課標要求(緊扣課標找準方向)

1、了解“兩彈一星”與載人航天事業的偉大成就;知道雜交水稻技術及青蒿素的發現對中國

乃至世界的貢獻;

2、了解“雙百”方針,知道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成就;認識錢科學家的貢獻。

3、了解新中國成立以后人民生活發生根本變化、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狀況,知道改革開放前

后人們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發生的變化,理解產生這一變化的原因。

(二).2022年課標解讀(明確目標有的放矢)

1.歷史解釋、時空觀念、史料實證:通過自主閱讀課本,以及總復習的配套資料,梳理新

中國成立以來在科技文化方面的成就,以及社會生活變遷的概況。

2.家國情懷:通過了解錢學森、鄧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優秀科學家對我國科學技術的

發展作出的貢獻,學習他們身上嘔心瀝血、淡泊名利、奮力開拓的精神品質。

3.唯物史觀:能夠理解隨著經濟的建設,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社會生活各個方

面的變遷引起了經濟的深刻變革和社會的巨大進步。

第1頁共16頁.

三、【時空線索】(把握脈絡學科特色)

四、【階段特征】(階段發展特征鮮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國家重視科學技術研究,取得舉世矚目的重大成就。衣、食、

住、行等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變遷,見證了時代的進步。

政治方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人民當家作主,積極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取得巨大成就。

經濟方面改革開放以來,人們消費水平和消費質量明顯提高,生活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

思想文毛澤東提出在科學文化工作中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莫言獲得諾貝爾

化方面文學獎。

五、【專題線索】(關鍵詞語線索引領)

1、階段特征: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

2、主要表現:

(1)科技文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科學技術研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重大成就;文化

事業不斷發展,極大了豐富了人們的文化生活。

(2)社會生活: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衣食住行用等社會生

活各個方面的變遷,見證;俄時代的進步。

3、關鍵詞:

一個方針“雙百”方針(“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三大科技成就“兩彈一星”、飛天之旅、秈型雜交水稻。

五位人物鄧稼先、錢學森、袁隆平、屠呦呦、莫言。

第2頁共16頁.

六、【知識建構】(提綱挈領構建體系)

七、【考點梳理】(化繁為簡精講巧記)

考點一、科技文化成就

【2022】版課標·了解“兩彈一星”與載人航天事業的偉大成就;知道雜交水稻技術及青蒿

素的發現對中國乃至世界的貢獻,了解“雙百”方針,知道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成就。

一、“兩彈一星”

1.成就:①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6年,我國第一次成

功進行了發射導彈核武器的試驗。1967年,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1970年,我

國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獨立發射人造

地球衛星的國家。

2.原因:在黨和國家領導下,以錢學森、鄧稼先為代表的一大批中國科學家自力更生,克

服重重困難。

3.意義:它打破了當時有核大國的核壟斷,增強了我國的國防實力,大大提高了我國

第3頁共16頁.

的國際地位。

二、航天領域的成就

20世紀90年代我國開始實施載人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神舟一號無人飛船成功完成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飛行試驗,開啟了我國的飛天之

2003年10月航天員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國成為世界

上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2008年9月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升入太空,航天員翟志剛成功完成出艙任務,實現了太空行

三、農業成就

20世紀70年代,農業科學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為解決我國這樣一個

人口大國的吃飯問題和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對解決世界性饑餓問題也有重

要貢獻。他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

四、醫學成就

20世紀70年代初,中國藥學家③屠呦呦領導科研團隊,發現了能夠有效抵抗瘧疾的

青蒿素,開創了治療瘧疾的新方法。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五、文化事業

方針1956年,毛澤東提出在科學文化工作中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

長篇小說?紅巖??青春之歌?、話劇?茶館?、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電影?英雄兒女??林

成就則徐?等

2012年,中國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拓展延伸】

1.我國在科技領域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1)黨和政府對科技的重視;(2)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3)國家經濟實力不斷增強;(4)實施

“863”計劃等。

2.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歷程。

(1)古代:春秋時期大教育家孔子興辦私學,提出因材施教;隋唐時期,科舉制創立并進一步

第4頁共16頁.

完善。

(2)近代:教育近代化源于洋務運動,1862年洋務派創辦了第一所新式學堂——京師同文館;

戊戌變法期間,創辦京師大學堂,它是北京大學的前身;1905年清政府廢除科舉制。

(3)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重視教育發展,1986年頒布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

法》,20世紀90年代以來,實施了“科教興國”的發展戰略。

3.改革開放后,人們在衣食住行方面發生變化的原因有哪些?

(1)黨的正確領導,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

(2)改革開放政策的實行,解放了生產力。

【易錯易混】

1、“兩彈一星”指核彈(原子彈和氫彈)、導彈和人造地球衛星。鄧稼先被譽為“兩彈元勛”,

這里的“兩彈”指原子彈和氫彈。

2、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1970年),屠呦呦團隊發現青蒿素(20世紀70年代

初)和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1973年),均是在“文化大革命”時期(1966--1976

年),而不是在改革開放新時期(1978年至今)

【知識拓展】

1、863計劃

1986年3月,王淦昌、王大珩、楊嘉墀、陳芳允四位老科學

家聯合向中共中央寫了《關于跟蹤世界戰略性高科技發展的

提出

建議》,同月,鄧小平作了批示,決定實施《863計劃綱

要》

《863計劃綱要》選擇生物技術、航天技術、信息技術、激

863計劃

光技術、自動化技術、能源技術和新材料七個領域作為我國

領域

發展高技術的重點。1996年又將海洋高技術列為計劃的第八

個領域

“863”計劃的實施,推動了我國科技事業的發展,縮小了

意義

我國同世界先進水平國家的差距

2.新中國政府為什么要作出研制原子彈的決定?

第5頁共16頁.

(1)新中國成立之初,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大國不斷對中國施以核威脅和核訛詐,包括威脅

用原子彈攻擊中國境內和朝鮮境內的中國人民志愿軍,給新生的共和國帶來了嚴重威脅和壓

力。

(2)面對嚴峻的國際形勢,為了打破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核壟斷和核訛詐,爭取戰略

主動,中國政府作出了發展原子能、研制原子彈的決策。

【活學巧記】圖解:科技成就

“兩彈一星”

國防

載人航天

農業―→袁隆平:秈型雜交水稻

科技成就

醫學―→屠呦呦:青蒿素(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雙百”方針

文學

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

考點二、社會生活的變遷

【2022】版課標·了解新中國成立以后人民生活發生根本變化、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狀況,

知道改革開放前后人們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發生的變化,理解產生這一變化的原

因。

一、日常生活的變化

衣改革開放前,人們買衣服要憑布票,不僅數量有限,色彩和樣式也很單調。改革開放

后,人們的衣著變得豐富多彩起來

食改革開放前,飲食結構比較單一,有些農村甚至沒有解決溫飽問題。改革開放后,十

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基本上得到了解決,科學衛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

住改革開放前,住房比較擁擠,室內設施也很簡單。改革開放后,人均住房面積擴大,

室內裝修和居住環境明顯改善

消費改革開放以來,城鄉居民收入不斷增加,消費總量不斷增長,①消費結構也不斷優化

二、交通和通信的不斷發展

1.交通:截至2010年底,中國的②鐵路營運里程已居世界第二位;全國建立起比較密

集的公路網;中國已成為世界民航大國;城市道路建設也發展迅速,很多城市大力發展軌

第6頁共16頁.

道交通,已形成綜合交通運輸網。人們的出行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

2.通信:新中國成立后,逐漸形成全國電信網絡。改革開放后,電信產業快速發展,電

信網絡規模和用戶數均居全球第一。信息的傳遞變得快捷和簡便,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思想

觀念和生活方式。

【拓展延伸】

糧票、布票等票證的產生與停用分別說明了什么?

(1)糧票和布票等票證的產生說明在計劃經濟時代,經濟發展水平低下,糧食、布匹等物

資短缺,不得不按計劃限量供給。

(2)糧票和布票等票證停用說明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發展迅速,商品供應充足,人民生活

水平提高,各種票證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被國家逐步取消,退出了歷史舞臺,成為收藏家的

愛物。

【知識拓展】計算機網絡的應用:

20世紀末,人類進入了高度的信息化時代,以因特網為主要特征的數

背景

字化正在改變著世界,引起經濟和社會的深刻變化

計算機網瀏覽新聞;查詢資料;收發郵件;視頻通話;網上購物、上課、看病

應用

絡技術的等

應用互聯網日益深入地滲透到生活的各個領域,越來越多的人感受到了它

影響給我們生活帶來的實實在在的變化;但網絡使用不當,也會產生負面

影響

【活學巧記】圖解:社會生活的變遷

八、【核心素養】(立德樹人素養提升)

第7頁共16頁.

【史料實證】

1.走向世界的中國技術

2.糧食問題上的應對方案

不同時期黨和政府為解決糧食問題提出了不同方案共同說明:黨和政府對民生問題的重

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歷史解釋】

1、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發展的原因。

(1)客觀原因:20世紀四五十年代,世界上出現了以原子能、電子信息、航天技術等為代表

的一系列高新技術,標志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來,這次科技革命對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起了

巨大的推動作用,極大地改變了世界的面貌,也促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的發展。

(2)主觀原因:①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第8頁共16頁.

②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建立科研機構,組織科研隊伍,制定科技發展規劃;③粉碎“四人

幫”后,1978年中共中央召開了全國科學大會,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科學論

斷。

2.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意義

(1)加強了國防力量,打破了帝國主義的核壟斷,為維護我國國家安全和世界和平作出

了重要貢獻。(2)推動了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3)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4)增

強了全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信心。

3.我國航天科技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1)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建設取得的成就為科技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2)黨中央正確的

路線方針政策。(3)廣大科研工作者的刻苦鉆研。(4)相對穩定的國內、國際環境。

1.當今科技發展給我們的啟示

(1)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2)科學技術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推動了社會的進步。

(3)我們要學習科學家勇于創新、努力探索、淡泊名利、勇攀高峰的精神品質。

4.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發展的原因

(1)黨和政府十分重視科技工作,制定了正確的路線、方針和政策。

(2)廣大科技工作者的熱情投入。

(3)充分把握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機遇。

(4)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建設上的巨大成就。

【時空觀念】

1.我國國防科技成就

2.我國航天科技成就

第9頁共16頁.

九、【重點考向】(把握重點沖刺滿分)

考點“兩彈一星”載人航天技術雜交水稻青蒿素

1.自主創新所需的核心技術來源于企業內部的技術積累和突破,是擺脫技術引進、技術

模仿、對外部技術的依賴,依靠自身力量,通過獨立的研究開發活動而獲得的。中華人民

共和國成立后的科技創新成就中屬于這一類型的是

A.殲——5型殲擊機B.原子彈C.青蒿素D.東方紅一號人造

地球衛星

2.“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當他還是一個鄉村教師的時候,已經具有顛覆世界權威的

膽識。當他名滿天下的時候,卻仍然只是專注于田疇。淡薄名利,一介農夫,播撒智慧,

收獲富足。他畢生的夢想,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饑餓?!辈牧现械摹八笔?/p>

A.屠呦呦B.鄧稼先C.錢學森D.袁隆平

十、【考點沖關】(活學活用當堂反饋)

1.每年4月24日是“中國航天日”,起源于50多年前,我國航天領域發生的一件大事,它

使我國成為第五個進入太空時代的國家。這件大事是指中國

A.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B.第一艘無人飛船試驗成功

C.第一位航天員被送人太空D.第一位航天員完成太空行走

2.在第一顆原子彈試驗的攻關會戰中,先后有26個部、委,20個省、市、自治區,包括

900多家工廠、科研機構、大專院校參加,為原子彈的制造和試驗研制出10萬多種專用儀

器、設備和原材料。以上材料說明,兩彈一星的研發

A.標志著我國成為發達國家

B.我國從此躋身于強國行列

C.帶動其他領域科技的發展

D.體現中國人民愛國奉獻、自強不息、協同合作的精神

第10頁共16頁.

3.下圖漫畫《爆炸聲中除舊》,創作于1966年,該漫畫反映出當時中國

A.成功步入航天時代B.國防能力已大大加強

C.尖端科技領先美蘇D.開始打破大國核壟斷

4.“說艱辛,往事回首,豪情迸發。青藏高原度日月,羅布泊里展才華。餐風雪,蘑菇

云涌時,舉世訝。挺脊梁,走天涯;鑄核盾,創奇葩。星歌東方紅,輝映華夏。百折不撓

行萬里,群英薈萃出大家?!痹~句中的“群英”是指

A.新中國開國元勛B.鎮守邊陲的戰士

C.艱苦創業的工人D.“兩彈一星”功臣

5.自主創新所需的核心技術來源于企業內部的技術積累和突破,是擺脫技術引進、技術

模仿、對外部技術的依賴,依靠自身力量,通過獨立的研究開發活動而獲得的。中華人民

共和國成立后的科技創新成就中屬于這一類型的是

A.殲——5型殲擊機B.原子彈C.青蒿素D.東方紅一號人造地球衛星

6.作家王蒙曾說:“1956年‘雙百’方針剛剛提出時便利見成效,很快就出現了新的各

種各樣的作品和新的藝術探索。”這表明“雙百”方針

A.開創了文藝創作新思路B.樹立了新藝術創作的方式

C.鼓舞了人們的創新精神D.體現了社會主義總路線的要求

7.(2022·江蘇·飛達路中學八年級階段練習)“高鐵、支付寶、共享單車和網購”是

外國青年選出的中國“新四大發明”。外國人紛紛表示:“出門不用帶錢包,就帶手

機”、“外賣、快遞都非??臁薄ⅰ案哞F很棒”。這些現象反映出

①中國經濟快速發展②人們消費水平不斷提高

③人們生活方式逐漸變化④中國已成為經濟全球化的主導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8.(2022·海南海口·二模)1978年,我國沒有任何一個人擁有私家汽車。但到了1993

第11頁共16頁.

年,私人小汽車擁有量已經超過100萬;2007年,我國年均生產880萬輛車,中產階級家庭

開始選擇以汽車作為出游方式。2021年末,全國民用汽車保有量為3.0151億。材料說明

A.私人小汽車成為我國交通主旋律B.我國汽車出口數量成倍增加

C.我國汽車工業水平已居世界第一D.改革開放提高國人生活水平

9.(2022·江蘇無錫·二模)對下圖票據的信息解讀正確的有:

①發行這種票證是由于當時經濟發展水平還比較低,糧食供應還不充足

②這一張糧票是在我國改革開放以前發行的

③這是當時人們買糧食所需要的票證

④這一張糧票可以在全國范圍內通用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D.①②③④

10.“科技是國之利器,國家賴之以強,企業賴之以贏,人民生活賴之以好?!遍喿x材

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中國的四大發明在歐洲近代文明產生前陸續傳入西方。它們的出現改變了

歐洲只有教士和貴族才能讀書和接受高等教育的狀況,有利于文化的傳播;它們的出現

摧毀了封建城堡,加速了歐洲封建制度的崩潰……正因為如此,西方近代科學之父培根

說,中國四大發明“改變了整個世界的面貌”。

——摘編自岳麓版《中國歷史教學參考書》七年級下冊

材料二:1840年,正值以英國為中心的技術革命結束后不久,故中國的大門可以認

為是新技術這一重錘砸開……19世紀六七十年代,就在中國人模仿這些技術達到高潮的

時候,西方正醞釀著又一次技術革命。

——楊德才主編《20世紀中國科學技術史稿》

材料三:新中國的科技成就:

時間成就意義

1964年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打破核壟斷,步入核國家行列

第12頁共16頁.

1966年裝有核彈頭的導彈飛行試驗成功中國有了可用于實戰的導彈

1997年“銀河-Ⅲ”號巨型計算機研制成功計算機技術跨入世界先進行列

2002年中國第一頭克隆牛成功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取得重大成果

2003年“神舟”五號飛船發射成功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表明中國海軍航母已開始進入戰斗力生

2013年“遼寧”號航母正式入列人民海軍

成階段

材料四:2019年5月15日,在5G技術方面領跑世界的華為公司被美國列入貿易禁

令“實體名單”,遭到打壓……不過打鐵還需自身硬,華為很快拿出了B計劃,憑借

自身卓越的研發技術及多年的科技積累,宣告備胎芯片一夜“轉正”,開始“極限生

存”……美國商務部2020年2月13日宣布將“臨時通用許可”延長45天,第四次推遲

針對華為及其附屬公司現有在美產品和服務所實施的交易禁令,以避免禁令對美國公

司和消費者造成不利影響。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請你寫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并歸納出四大發明

對世界所產生的影響。

(2)材料二中,“中國的大門”被“砸開”開始于哪一歷史事件?“中國人模仿這

些技術達到高潮”指的又是哪一事件?這一事件在中國近代化進程中有著怎樣的意

義?

(3)材料三表明20世紀70年代前后,中國科技發展的重心有何變化?分析新中國成

立以來科學技術的進步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4)根據材料四分析,華為為什么能夠在美國的打壓之下“極限生存”?你認為,

面對西方國家對華為等中國科技公司的打壓,我國應如何應對?

十一、【直通中考】(挑戰真題樹立信心)

1.(2022年天津)楊振寧在寫給鄧稼先夫人的信中說道:“稼先無私的精神與巨大的貢

獻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驕傲。”鄧稼先的巨大貢獻有

A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B.“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

.

C.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D.神舟五號飛船成功返回

第13頁共16頁.

2.(2022年湖南邵陽)2003年10月,乘坐神舟五號飛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的航天

員是

A.翟志剛B.楊利偉C.葉光富D.王亞平

3.(2022年重慶B卷)如果要為下面一組歷史事件提煉一個主題,下列選項中恰當的是

1999年神舟一號無人飛船飛行試驗成功

2003年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神州五號飛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

2008年神州七號載人飛船升入太空,航天員翟志剛實現了太空行走

2022年神舟十三號航天員乘組在空間站組合體工作生活183天后成功返回地面

A.大國工匠B.飛天之夢C.能源安全D.網絡強國

4.(2022年四川自貢)小李同學正在搜集新中國國防建設的板報素材,下列書籍可供參

閱的是

A.《焦裕祿:把我埋在沙丘上》B.《袁隆平:東方“稻神”》

C.《鄧稼先:騰空而起的蘑菇云》D.《雷鋒:大海里的一滴水》

5.(2022年四川成都)20世紀70年代,體現出中國科研人員傳承創新、團結協作、艱苦

奮斗、勇攀高峰的精神風貌,為人類生命健康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是

A.錢學森組織研制人造衛星B.袁隆平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

C.焦裕祿治理河南省蘭考縣D.屠呦呦領導團隊發現青蒿素

6.(2022年廣西桂林)我國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使收藏在博物館里的

文物、陳列在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發揮了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

化的重要作用。這說明我國

A.全面推進依法治國B.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

C.全面建成小康社會D.思想文化建設取得進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