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屆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高三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1頁
2024屆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高三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2頁
2024屆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高三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3頁
2024屆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高三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4頁
2024屆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高三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2024屆高三上學期期末歷史試題注意事項:1.考生答卷前,務必將自己的姓名、座位號寫在答題卡上。將條形碼粘貼在規定區域。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2.做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的規定區域內,寫在本試卷上無效。4.考試結束后,將答題卡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2小題,每小題4分,共48分。在每小題繪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尚書·堯典》記載:“乃命羲和(掌管天文歷象官員),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觀測天體運行),敬授民時。”這說明當時()A.形成成熟官僚體系 B.王權具有神秘色彩C.原始農業初步發展 D.早期民本思想出現【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中國早期文明時期。結合所學內容可知,“敬授民時”指的是將歷法付予百姓,使知時令變化,不誤農時,材料說明的當時編制歷法指導農業生產,由此可得出原始農業初步發展的結論,C項正確;材料說明的是原始農業得到初步發展,并不能說明形成成熟的官僚體系和王權具有神秘色彩,排除AB項;民本思想指的是重視民眾,材料內容體現的是指導農業生產,而不是早期民本思想出現,排除D項。故選C項。2.銅魚形扁壺流行于西漢中期至東漢,但與戰國至漢初常見于中原地區的橢腹扁壺有所不同,其形象來源于對北方草原民族皮囊壺的模仿,而鑄造工藝以及通過魚(余)諧音祈祝吉祥和豐產的文化習俗則來源于中原。這反映了漢代()A.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外交流 B.金屬鑄造工藝更加的精巧C.民族交融得到進一步發展 D.少數民族封建化進程加快【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兩漢時期。根據材料“形象來源于對北方草原民族皮囊壺的模仿,而鑄造工藝以及通過魚(余)諧音……來源于中原”,由此可知西漢中期至東漢時期扁壺的形象和文化寓意都發生變化,結合所學可知漢武帝時期北擊匈奴,取得河套后大量遷徙中原及南方漢人屯田實邊,推動了民族的交融,從而產生了這一兼具游牧民族特色和中原文化的器具,C項正確;材料中是中原與邊疆游牧民族之間的交流,并非涉及中外交流,排除A項;材料中只是提到鑄造工藝來源于中原,體現不出鑄造工藝如何,且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項;材料中強調中原漢族與少數民族的融合,少數民族封建化是指生產方式,文化制度向封建化轉變,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3.唐代服裝以青綠為主色調,配與朱紅、朱黃等色調,其色澤明快、濃烈色彩展示了社會生活的勃勃生機與熱情奔放;而宋代服飾以色澤簡素之雅的淡藍為主色調,崇尚素凈溫潤、閑散淡遠、順萬物之道的自然美。這一變化說明,服飾文化()A.因紡織業發展水平而決定 B.受主流思想的審美意趣影響C.以明禮制的功能漸趨消亡 D.從多元開放走向了平淡內斂【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唐宋時期(中國)。據材料“唐代服裝以青綠為主色調……濃烈色彩展示了社會生活的勃勃生機與熱情奔放……宋代……崇尚素凈溫潤、閑散淡遠、順萬物之道的自然美”,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朝時期推行三教并行,思想自由,社會開放,而宋朝時期,受程朱理學的影響,逐漸崇尚素凈溫潤、閑散淡遠、順萬物之道的自然美,B項正確;紡織業的發展水平對服飾文化有一定的影響,但不起決定作用,排除A項;“漸趨消亡”,表述錯誤,在宋朝時期,并沒有消亡,排除C項;“從多元開放走向平淡內斂”,是服飾文化的特點現象,并不是原因,排除D項。故選B項。4.宋朝城市消防治理最突出的成就是誕生了中國最早的專職消防隊。據考證,截至淳祐十二年(1252年)臨安已有消防隊20隅,7文隊伍,總計:5100人,有望火樓10座,配有“水袋、水、麻搭”等消防設備。這反映了宋朝()A.政府城市管理能力有限 B.城市居民防火意識淡薄C.城市經濟發展日益繁榮 D.城市職能發生根本改變【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朝(中國)。材料反映了宋朝建立了一支龐大的專職消防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朝商品經濟發達,城市繁華且人口密集,市坊制度和宵禁制度被打破,一些城市的火災隱患日趨嚴重,進而催生出了專職消防隊,這也從側面說明了宋朝城市經濟的繁榮,C項正確;宋朝消防隊是城市商品經濟發展的結果,主要為了消除火災隱患,無法體現政府的著力點和城市管理的強化,排除A項;設立消防隊是宋朝城市經濟發展的結果,無法說明居民防火意識情況,排除B項;臨安城的消防隊沒有改變臨安作為都城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的職能,排除D項。故選C項。5.1898年1月,康有為給光緒帝上書,建議在中央設立制度局,負責“審定全規,重立典法”,甚至“酌定憲法”;制度局成員由皇帝擢拔,對皇帝負責;議事程序是“派王大臣為總裁,體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內,同共討論”,最終由皇帝裁決。康有為此舉意在()A.建立代議制機構 B.增強改革派的實力 C.裁撤舊官僚機構 D.尋求社會各界支持【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時空是1898年的中國。根據材料“制度局成員由皇帝擢拔,對皇帝負責;議事程序是‘派王大臣為總裁,體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內,同共討論’,最終由皇帝裁決。”及所學可知,維新派代表人物向光緒皇帝提出的建議體現了維護皇帝權威的特點,意在贏得光緒皇帝對變法的支持,從而增強維新力量,B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設立制度局,議事結果最終由皇帝裁決,這不符合代議制的特點,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裁撤舊官僚機構的信息,這屬于戊戌變法的內容,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康有為屬于資產階級改良派的代表者,他意在尋求光緒皇帝的支持,選項表述有誤,排除D項。故選B項。6.1904年,梁啟超撰寫的《新大陸游記》充斥著對中國固有傳統的批判精神,渴望“向西方求真理”,1920年,他撰寫的《歐游心影錄》洞察西方現代文明的弊端后,發現中國智慧具有治療現代病的啟示價值。這一思想變化反映了()A.變法圖強需要理論依據 B.馬克思主義影響的擴大C.列強對中國侵略的加劇 D.社會的多層級變革交會【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依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依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04-1920年的中國。依據材料概括可知:梁啟超從批判中國傳統精神到認為中國智慧具有治療現代病的啟示價值,主要是這一時期一戰的爆發暴露了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弊端,十月革命傳來了無產階級的馬克思主義思想,無產階級隊伍的壯大,以及資產階級思想的弊端的顯現,即社會的多層級變革交會,使得梁啟超轉而探尋中國智慧的啟示價值,D項正確;戊戌變法在1989年失敗,變法圖強需要理論依據,不符合材料的時間范圍,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馬克思主義影響的擴大,排除B項;此思想變化不能反映列強對中國侵略的加劇,且一戰期間,列強放松了對中國的侵略,排除C項。故選D項。7.據表,農會會員人數的變化主要反映了()省份1926年6月1927年6月會員人數占全國百分比會員人數占全國百分比廣東64776666.07000007.6湖南3815039451714049.4湖北41200.4250260027.3全國9814421009153039100A.革命形勢發展推動農民運動 B.工農武裝割據道路的開辟C.中共的工作重心轉移到農村 D.兩湖地區土地革命的發展【答案】A【解析】本題為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設問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范圍為1926年至1927年(中國)。根據材料可以看出,1926年6月到1927年6月,湖南、湖北農民運動迅猛發展,而廣東農民運動卻發展速度較慢,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北伐戰爭進行到湖南、湖北,這些地方的農民運動就發展迅速,體現的是革命形勢對農民運動的影響,A項正確;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部抵達井岡山,開辟了工農武裝割據道路,排除B項;1927年9月秋收起義后,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農村,排除C項;土地革命是在根據地進行的政策,排除D項。故選A項。8.下圖是1950年創作的宣傳年畫。該作品反映了新中國()《新中國的兒童》A.反對美國霸權主義的斗爭 B.實施雙百方針的顯著成果C.重視兒童團隊合作意識的培養 D.維護國家統一安全的堅定信念【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新中國的兒童》這幅作品,是通過“娃娃畫”的方式表現反對美蔣內容的,沖鋒在前的陸海空小戰士,手持鋼槍,各個威武神氣,一腳踩在陸地上,一腳跨過海峽,代表欲把美蔣敵對勢力趕出臺灣,實現海峽兩岸統一的決心,D項正確;宣傳畫的主旨是把美蔣敵對勢力趕出臺灣,而不是反對美國霸權主義或重視兒童團隊合作意識的培養,排除AC項;雙百方針是1956年開始實行的,與材料1950年不符,排除B項。故選D項。9.羅馬軍隊由執政官統帥,執政官一年一任。隨著羅馬的擴張,軍隊遠離羅馬城作戰,當選的長官需要費時費力趕赴駐地與軍隊會合,造成指揮銜接問題,法律不得不延長執政官的任期,由此導致執政官的權力不斷增長。這表明羅馬()A.民主政治制度遭受了破壞 B.對外擴張影響了權力秩序C.從公民法到萬民法的演變 D.從習慣法到成文法的演變【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依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依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羅馬時期。依據材料概括可知:由于羅馬的對外擴張,執政官延長可任期,導致執政官權利增長,由此說明對外擴張影響了權力秩序,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執政官的任命方式,不能說明民主政治制度遭受了破壞,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羅馬法的內容,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法律的演變內容,排除D項。故選B項。10.歐洲啟蒙運動期間,除了專業科學家積極投身于物理、化學、天文學、動植物學的研究外,各種科學儀器和模型出現在許多私人實驗室和沙龍中,許多業余愛好者積極收集資料、寫作科學論文,科學報告和科學發現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熱門話題。這些現象說明()A.啟蒙思想得到普遍關注 B.科學實用價值得到認可C.理性思考引領社會進步 D.人類自我意識初步覺醒【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啟蒙運動期間(歐洲)。據所學解讀材料信息可知,材料核心思想是啟蒙運動時期,歐洲許多專業科學家和非專業的業余愛好者積極進行科學研究和探討,科學發現和科學研究一時成為社會風氣,結合所學可知,啟蒙運動倡導的理性思想對社會進步起引領作用,C項正確;材料主題是啟蒙理性與科學研究風氣的關系,并不是啟蒙思想得到普遍關注,排除A項;從材料看啟蒙運動時期科學研究探討一時成為風氣,不代表科學研究已經出現實用性價值并被公眾認可,排除B項;人類自我意識初步覺醒是在文藝復興時期,排除D項。故選C項。11.下圖為20世紀50~70年代,蘇聯中央和各加盟共和國財政預算支出占預算總支出比重的變化情況。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對外經濟貿易發展繁榮 B.蘇聯解體趨勢已見端倪C.計劃經濟管理體制的改革 D.國家經濟結構漸趨合理【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50-70年代(蘇聯)。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結論是:20世紀50-70年代,蘇聯財政預算中,中央所占比重的下降,而地方所占比重在上升。 據所學知識,國家預算是實現財政職能的基本手段,反映國家的施政方針和社會經濟政策,規定政府活動的范圍和方向,所以國家財政預算與國家的施政方針和社會經濟政策密切相關。50-70年代正是蘇聯進行經濟體制改革之時,因而這種變化的原因是計劃經濟管理體制的改革,C項正確;國家財政預算要對國家經濟的整體進行評估之后所作出的計劃,只是外貿發展一項不能對財政支出產生多大影響,排除A項;蘇聯解體是因為斯大林體制的僵化和斯大林的后繼者的改革不當造成的,一個財政預算支出,無法顯現出蘇聯解體的端倪,排除B項;蘇聯在進行經濟建設時,因為優先發展重工業,國家經濟結構不合理,50-70年代蘇聯的經濟體制改革并沒有改變這種不合理,不僅如此,70年代蘇聯為了和美國進行軍備競賽,不僅堅持優先發展重工業,而且繼續堅持把科技發展的中心傾斜到軍事和國防建設領域,使得國民經濟更加畸形,排除D項。故選C項。12.1946年,德國法占區總督柯尼希將軍公開指出:“在確保民主意識牢牢扎根于德國人民之中前,我們是不會離開的。需要30年到40年時間讓德國人能夠理解這一民主的優越性。”這可用于說明()A.法國不愿與德國實現長期和解 B.德國法西斯主義政策難以維系C.戰后德國民主化改革收效甚微 D.法國要求強化對德國制裁力度【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46年德國和法國。據材料“在確保民主意識牢牢扎根于德國人民之中前,我們是不會離開的”可知,法國意圖長期占領德國法占區,表現出法國要求強化對德國制裁力度,D項正確;A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材料沒有涉及與德國的和解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法德最終實現了和解,排除A項;德國法西斯主義政策此時已經失敗,排除B項;材料中涉及的是民主意識,而非民主化改革,排除C項。故選D項。二、非選擇題:共52分。(一)必考題:共37分。1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李時珍青年時代三次鄉試不中,遂隨父學醫。醫療實踐中,他發現歷代醫書謬誤不少且多偏激守舊,遂立志對舊本草書籍進行全面整理和補充。為此,他“漁獵群書,搜羅百氏”,帶著研究本草的思路深入實地考察。為解決疑難,他拜農民、車夫、樵夫等人為師搜集了大量的標本和民間單方,對藥物的生長、分布情況作了詳盡的記錄。歷經27年,李時珍終于在1578年完成了近200萬字的巨著《本草綱目》。這部著作自問世以來,在國內狐轉翻刻近200次,并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廣泛流傳于世界。達爾文稱李時珍不僅是醫學家,而且是一個博物學家,他的進化論思想沒取并引用了《本草綱目》的理論和例證。——摘編自王劍等《論李時珍<本草綱目>的偉大貢獻及學術價值》材料二雖然達爾文的父親非常希望其成為一名牧師,但他進入劍橋大學基督學院后,很快失去了對神學的興趣,反而閱讀了大量生物學方面的著作。在劍橋大學的亨斯羅教授的指薦下,1831年,達爾文乘坐軍艦貝格爾號進行了長達5年的環球考察。達爾文收集到了大量關于生物變異的實例,并獲得了最初的物種起源問題意識。為證明生物進化與人工育種之間的聯系,達爾文對150多種家鴿進行研究。1832年,達爾文將其想法寫成一篇35頁的綱領;1840年又寫下物種起源的論著提綱,直到1859年《物種起源》第一版才出版。在此后數十年,達爾文出版多部著作繼續闡述進化論思想。——摘編自包慶德等《進化論:自然選擇與生物進化及其內在奧秘》(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李時珍和達爾文成為偉大科學家的共同之處。(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說明《本草綱目》和《物種起源》產生的社會背景。(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兩部著作的當代價值。【答案】(1)共同:選擇適合于自己的人生發展方向;借鑒學習前人和他人的成果,并進行改進和創新;注重實地考察和實踐研究;治學嚴謹,用較長時間打造一部科學著作。(2)背景:《本草綱目》:明清時期傳統科技已基本成熟,進入到系統總結性階段;傳統醫書存在不少謬誤,且缺乏一部系統的本草學專著;統治者比較重視醫藥學的發展;明中后期社會矛盾尖銳,百姓深受天災人禍的影響等。《物種起源》:資本主義的發展、工業革命的開展;文藝復興以來基督教神學受到極大的沖擊;自然科學領域不斷取得新的突破;早期進化思想的出現。(3)價值:為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幫助;促進當代中醫藥產業和生物學的發展;其體現的科學精神和方法能為后世所借鑒。【解析】【小問1】本題為對比類材料題。時空范圍為明代(中國)與近代(英國)。共同點:根據材料“遂立志對舊本草書籍進行全面整理和補充”、“達爾文很快失去了對神學的興趣,反而閱讀了大量生物學方面的著作”得出選擇適合自己的人生發展方向;根據材料“讀遍子史經傳、訓詁注疏、金石農圈和醫卜星相”、“獲得了最初的物種起源問題意識”得出借鑒學習前人和他人的成果,并進行改進和創新;根據材料“李時珍帶著研究本草的思路深入實地考察,足跡遍及今湖北、河北、安徽、江蘇等地”、“1831年達爾文乘坐軍艦貝格爾號進行了長達5年的環球考察”得出注重實地考察和實踐研究;根據材料“歷經27年艱苦卓絕的努力,終于在1578年完成了近200萬字的巨著《本草綱目》”、“1832年,達爾文將其想法寫成一篇35頁的綱領;1840年又寫下物種起源的論著提綱,直到1859年《物種起源》第一版才出版”得出治學嚴謹,用較長時間打造一部科學著作等。【小問2】本題為背景類材料題。時空范圍為明代(中國)與近代(英國)。背景:《本草綱目》:結合所學明清科技成就得出明清時期時期傳統科技已基本成熟,進入到系統總結性階段;根據材料“在長期醫療實踐中,李時珍發現歷代醫書謬誤不少且多偏激守舊”得出傳統醫書存在不少謬誤,且缺乏一部系統的本草學專著;結合所學明清時期醫學發展得出統治者比較重視醫藥學的發展;結合所學明清時期的社會矛盾得出明中后期社會矛盾尖銳,百姓深受天災人禍的影響等。《物種起源》:根據材料“1831年”、“1859年”并結合所學得出資本主義的發展、工業革命的開展;結合所學西方思想解放歷程得出文藝復興以來基督教神學受到極大的沖擊;結合所學西方科技發展得出自然科學領域不斷取得新的突破;早期進化思想的出現等。【小問3】本題為影響類材料題。時空范圍為當代(世界)。結合所學兩部著作對社會發展的作用得出為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幫助;結合所學兩部著作對醫學發展的作用得出促進當代中醫藥產業和生物學的發展;根據材料“歷經27年艱苦卓絕的努力”、“為證明生物進化與人工育種之間的聯系,達爾文對150多種家鴿進行研究”得出其體現的科學精神和方法能為后世所借鑒等。14.(黨和政府歷來重視對五四運動的紀念。下圖為1949-1956年間“五四”紀念活動代表性文本詞頻分析圖(注:詞頻指詞語所用的頻率)。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據陳莉莉、賀寧《新中國成立以來“五四”紀念話語之殯變一一以〈人民日報〉為中心的考察》根據上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對建國初期“五四”紀念活動文本中的代表性詞語進行解讀。(要求:至少選擇3個高頻詞語,寫出所選詞語并展開解讀;史實準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答案】青年、學習、建設、祖國、社會主義等

建國初期,我國面臨嚴峻的國內外形勢。國內,一窮二白(工業基礎薄弱),人民知識文化水平低;國際上,帝國主義對新生中國封鎖扼殺。(任意2個角度)

因此,鞏固新生人民政權,恢復國民經濟,完成向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三大改造、1954年憲法,確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實施一五計劃,把我國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提高人民群眾尤其是廣大青年的文化素養和科技水平成為黨和國家的重要任務。

通過對“五四”紀念文本的詞頻分析可見,“學習”“建設”等是頗具代表性的高頻詞匯,它們多與“祖國”“國家”“事業”“科學”“知識”“政治”等詞匯連用。這說明在新中國成立初期,黨和國家以“五四”紀念為契機,多次號召青年投身建設新中國的浪潮。

答案僅供參考,圍繞其他高頻詞語等展開論述言之有理也可得分。【解析】本題屬于開放性論題,首先結合圖示信息找到幾個高頻的詞語,如青年、學習、建設、祖國、社會主義等。然后結合所學知識,圍繞1949-1956年的相關知識進行闡述,主要涉及建國初期的國內和國際環境,新中國政權鞏固和一化三改等內容,最后進行總結,通過對“五四”紀念文本的詞頻分析可見,“學習”“建設”等是頗具代表性的高頻詞匯,它們多與“祖國”“國家”“事業”“科學”“知識”“政治”等詞匯連用。這說明在新中國成立初期,黨和國家以“五四”紀念為契機,多次號召青年投身建設新中國的浪潮。(二)選考題:共15分。請考生從給出的3道歷史題中每科任選一題作答,并用28鉛筆將所選題號涂黑,注意所做題目的題號必須與所涂題目的題號一致,多涂、錯涂、洞涂均不給分,如果多做,則每學科按所做第一題計分。15.【歷史一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陣】材料清承明制,其奏章制度也仿照明朝,有題本和奏本兩種公開的上行文書。官頁奏事主要以題本為主。各省督撫提鎮所上題本需經過通政使司轉送內閣,內閣再經本房、簽處、侍讀、大學士等部門,最后由內閣批本處送內奏事處由記檔太監登記,呈皇帝預覽。康熙時期,實行奏折制度,在外任職的少數皇室成員和帝信臣工將奏折直接呈交給皇帝,由皇帝親自拆看。雍正時期,要求“各科道每日一人上一密折,輪流具奏”。有權上密折臣子,雍正發以皮匣,上有銅鎖,具奏人和雍正各拿一把鑰題,其他任何人都不能開啟。最后“各省文武官員之奏折,一日之間,嘗至二三十件,或多至五六十件,”雍正帝都“親自覽閑批發,從無留滯,無一人贊襄于左右。”——據謝健《雍正朝的奏折制度》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清初從奏章到奏折制度的變化。(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評價清朝的奏折制度。【答案】(1)變化:官員上書方式由公開變為機密;奏事程序由復雜、效率低下變為簡單、迅速;上奏官員的范圍擴大。(2)評價:有利于提高決策效率;強化了對官僚機構的控制;反映了清朝專制的強化。【解析】【小問1】本題為特點類材料他。時空范圍為清代(中國)。變化:根據材料“各省督撫提鎮所上題本需經過通政使司轉送內閣,內閣再經本房、簽處、侍讀、大學士等部門,最后由內閣批本處送內奏事處由記檔太監登記,呈皇帝預覽”“有權上密折臣子,雍正發以皮匣,上有銅鎖,具奏人和雍正各拿一把鑰題,其他任何人都不能開啟”可知,官員上書方式由公開變為機密;“各省督撫提鎮所上題本需經過通政使司轉送內閣,內閣再經本房、簽處、侍讀、大學士等部門,最后由內閣批本處送內奏事處由記檔太監登記,呈皇帝預覽”“實行奏折制度,在外任職的少數皇室成員和帝信臣工將奏折直接呈交給皇帝,由皇帝親自拆看”“親自覽閑批發,從無留滯,無一人贊襄于左右”可知,奏事程序由復雜、效率低下變為簡單、迅速;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上奏官員的范圍擴大。【小問2】本題為影響類材料題。時空范圍為清代(中國)。評價:根據材料“親自覽閑批發,從無留滯,無一人贊襄于左右”可知,有利于提高決策效率;奏折制度強化了對官僚機構的控制;奏折制度將臣子玩弄于股掌,反映了清朝專制的強化。16.【歷史一選修3: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材料1941年7月,德軍“南方”集團軍群共有63個師又16個旅,但以40個師,企圖在行進中奪占基輔,未能成功,遂增調坦克第1集群企圖從翼側包圍蘇軍。德軍的正面突擊和隨之而來的翼倒突擊,把蘇聯紅軍的西南方面軍割裂成幾個集團。7月20日開始,蘇軍從南面對德軍坦克第1集群實施反突擊,迫使德軍轉入防御。7月底,德軍第6集團軍突擊集團重新對基輸發動進攻。蘇軍以筑壘地域的軍隊和預備隊組成第37集團軍,加強了基輔筑壘地域的防御,基輔市、州黨組織還向蘇軍輸送了3萬多名員,20萬基輔居民參加了蘇軍。8月上半月,德軍突至基輸近郊。9月19日,蘇軍最高統帥部下令放棄基輔。戰役中,幾乎整個蘇聯紅軍的西南方面軍被德軍包圍。期間,蘇軍在莫斯科方向集中預各隊,建立了較為堅目的防御。——摘編自段蘇權(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結束四十周年)(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基輔戰役的特征及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基輔戰役影響。【答案】(1)特征:包圍戰,規模大。原因:德軍西線戰事進行順利,軍力重心轉至東線;德國實行“閃電戰”計劃;基輔民眾對蘇軍的大力支持。(2)影響:給蘇德雙方造成了巨大損失;遲滯了德軍向莫斯科方向的進攻,德國并未取得東線戰事的決定性勝利;蘇聯爭取了時間以防守莫斯科,為后來同盟國的勝利做出了貢獻。【解析】【小問1】特征: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二戰期間(蘇聯和德國)。根據材料“德軍‘南方’集團軍群共有63個師又16個旅,但以40個師,企圖在行進中奪占基輔,未能成功,遂增調坦克第1集群企圖從翼側包國蘇軍”“戰役中,幾乎整個蘇聯紅軍的西南方面軍被德軍包圍”可知,基輔戰役的特征是包圍戰,規模大。原因: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二戰期間(蘇聯和德國)。根據材料“德軍‘南方’集團軍群共有63個師又16個旅,但以40個師,企圖在行進中奪占基輔,未能成功,遂增調坦克第1集群企圖從翼側包國蘇軍”可知,德軍西線戰事進行順利,軍力重心轉至東線;德國實行“閃電戰”計劃;根據材料“基輔市、州黨組織還向蘇軍輸送了3萬多名員,20萬基輔居民參加了蘇軍”可知,基輔民眾對蘇軍的大力支持。【小問2】影響: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二戰期間(蘇聯和德國)。根據材料“德軍的正面突擊和隨之而來的翼倒突擊,把蘇聯紅軍的西南方面軍割裂成幾個集團。7月20日開始,蘇軍從南面對德軍坦克第1集群實施反突擊,迫使德軍轉入防御。7月底,德軍第6集團軍突擊集團重新對基輸發動進攻。蘇軍以筑壘地域的軍隊和預備隊組成第37集團軍,加強了基輔筑壘地域的防御,基輔市、州黨組織還向蘇軍輸送了3萬多名員,20萬基輔居民參加了蘇軍。8月上半月,德軍突至基輸近郊。9月19日,蘇軍最高統帥部下令放棄基輔”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給蘇德雙方造成了巨大損失;根據材料“戰役中,幾乎整個蘇聯紅軍的西南方面軍被德軍包圍。期間,蘇軍在莫斯科方向集中預各隊,建立了較為堅目的防御”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遲滯了德軍向莫斯科方向的進攻,德國并未取得東線戰事的決定性勝利;蘇聯爭取了時間以防守莫斯科,為后來同盟國的勝利做出了貢獻。17.【歷史一選修4:中外歷史人物評說】材料聶耳(1912-1935),中國杰出的音樂家。他從小就顯露出對音樂的愛好,先后向其家人及鄰居學習民族樂器的吹奏并接觸當地民間音樂。在求學時代,他不僅刻苦努力,成績名列前茅,而且熱情投入課余音樂活動。促使聶耳黨醒并在政治上轉向激進的關鍵事件是“九一八事變”和“一·二八事變”。中華民族的危機促使聶耳產生了心理上的危機,他開始思索新的藝術形式。在此背景下,聶耳與同時代音樂家們努力地創造新型的民族音樂。聶耳的“新興音樂”受到蘇依以及左翼作家聯盟倡導的批評理論的影響,其音樂的核心內容在于關注現實以及全身心投入社會。聶耳的創作,無論是題材還是風格都代表中國革命音樂的巔峰,并為其后的幾代歌曲作家充當樣本。——據何稼書(聶耳的“新興音樂”創作與30年代的中國革命》(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聶耳在音樂事業上取得成就的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聶耳的歷史貢獻。【答案】(1)原因:對音樂的愛好及自身努力;民族危機的刺激;愛國主義思想的推動;蘇俄及左翼作家聯盟的影響;創新意識的促進。(2)貢獻:推動中華民族意識的進一步覺醒以及抗日戰爭的勝利;推動了革命音樂的發展;樹立了中國音樂創作的榜樣;《義勇軍進行曲》被選為國歌。【解析】【小問1】原因: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他從小就顯露出對音樂的愛好,先后向其家人及鄰居學習民族樂器的吹奏并接觸當地民間音樂。在求學時代,他不僅刻苦努力,成績名列前茅,而且熱情投入課余音樂活動”可知,對音樂的愛好及自身努力;根據材料“促使聶耳黨醒并在政治上轉向激進的關鍵事件是‘九一八事變’和‘一·二八事變’。中華民族的危機促使聶耳產生了心理上的危機,他開始思索新的藝術形式”可知,民族危機的刺激;愛國主義思想的推動;根據材料“聶耳的‘新興音樂’受到蘇依以及左翼作家聯盟倡導的批評理論的影響,其音樂的核心內容在于關注現實以及全身心投入社會”可知,蘇俄及左翼作家聯盟的影響;根據材料“在此背景下,聶耳與同時代音樂家們努力地創造新型的民族音樂”可知,創新意識的促進。【小問2】貢獻: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中華民族的危機促使聶耳產生了心理上的危機,他開始思索新的藝術形式。在此背景下,聶耳與同時代音樂家們努力地創造新型的民族音樂”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推動中華民族意識的進一步覺醒以及抗日戰爭的勝利;推動了革命音樂的發展;根據材料“聶耳的創作,無論是題材還是風格都代表中國革命音樂的巔峰,并為其后的幾代歌曲作家充當樣本”可知,樹立了中國音樂創作的榜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義勇軍進行曲》被選為國歌。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2024屆高三上學期期末歷史試題注意事項:1.考生答卷前,務必將自己的姓名、座位號寫在答題卡上。將條形碼粘貼在規定區域。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2.做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的規定區域內,寫在本試卷上無效。4.考試結束后,將答題卡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2小題,每小題4分,共48分。在每小題繪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尚書·堯典》記載:“乃命羲和(掌管天文歷象官員),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觀測天體運行),敬授民時。”這說明當時()A.形成成熟官僚體系 B.王權具有神秘色彩C.原始農業初步發展 D.早期民本思想出現【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中國早期文明時期。結合所學內容可知,“敬授民時”指的是將歷法付予百姓,使知時令變化,不誤農時,材料說明的當時編制歷法指導農業生產,由此可得出原始農業初步發展的結論,C項正確;材料說明的是原始農業得到初步發展,并不能說明形成成熟的官僚體系和王權具有神秘色彩,排除AB項;民本思想指的是重視民眾,材料內容體現的是指導農業生產,而不是早期民本思想出現,排除D項。故選C項。2.銅魚形扁壺流行于西漢中期至東漢,但與戰國至漢初常見于中原地區的橢腹扁壺有所不同,其形象來源于對北方草原民族皮囊壺的模仿,而鑄造工藝以及通過魚(余)諧音祈祝吉祥和豐產的文化習俗則來源于中原。這反映了漢代()A.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外交流 B.金屬鑄造工藝更加的精巧C.民族交融得到進一步發展 D.少數民族封建化進程加快【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兩漢時期。根據材料“形象來源于對北方草原民族皮囊壺的模仿,而鑄造工藝以及通過魚(余)諧音……來源于中原”,由此可知西漢中期至東漢時期扁壺的形象和文化寓意都發生變化,結合所學可知漢武帝時期北擊匈奴,取得河套后大量遷徙中原及南方漢人屯田實邊,推動了民族的交融,從而產生了這一兼具游牧民族特色和中原文化的器具,C項正確;材料中是中原與邊疆游牧民族之間的交流,并非涉及中外交流,排除A項;材料中只是提到鑄造工藝來源于中原,體現不出鑄造工藝如何,且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項;材料中強調中原漢族與少數民族的融合,少數民族封建化是指生產方式,文化制度向封建化轉變,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3.唐代服裝以青綠為主色調,配與朱紅、朱黃等色調,其色澤明快、濃烈色彩展示了社會生活的勃勃生機與熱情奔放;而宋代服飾以色澤簡素之雅的淡藍為主色調,崇尚素凈溫潤、閑散淡遠、順萬物之道的自然美。這一變化說明,服飾文化()A.因紡織業發展水平而決定 B.受主流思想的審美意趣影響C.以明禮制的功能漸趨消亡 D.從多元開放走向了平淡內斂【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唐宋時期(中國)。據材料“唐代服裝以青綠為主色調……濃烈色彩展示了社會生活的勃勃生機與熱情奔放……宋代……崇尚素凈溫潤、閑散淡遠、順萬物之道的自然美”,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朝時期推行三教并行,思想自由,社會開放,而宋朝時期,受程朱理學的影響,逐漸崇尚素凈溫潤、閑散淡遠、順萬物之道的自然美,B項正確;紡織業的發展水平對服飾文化有一定的影響,但不起決定作用,排除A項;“漸趨消亡”,表述錯誤,在宋朝時期,并沒有消亡,排除C項;“從多元開放走向平淡內斂”,是服飾文化的特點現象,并不是原因,排除D項。故選B項。4.宋朝城市消防治理最突出的成就是誕生了中國最早的專職消防隊。據考證,截至淳祐十二年(1252年)臨安已有消防隊20隅,7文隊伍,總計:5100人,有望火樓10座,配有“水袋、水、麻搭”等消防設備。這反映了宋朝()A.政府城市管理能力有限 B.城市居民防火意識淡薄C.城市經濟發展日益繁榮 D.城市職能發生根本改變【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朝(中國)。材料反映了宋朝建立了一支龐大的專職消防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朝商品經濟發達,城市繁華且人口密集,市坊制度和宵禁制度被打破,一些城市的火災隱患日趨嚴重,進而催生出了專職消防隊,這也從側面說明了宋朝城市經濟的繁榮,C項正確;宋朝消防隊是城市商品經濟發展的結果,主要為了消除火災隱患,無法體現政府的著力點和城市管理的強化,排除A項;設立消防隊是宋朝城市經濟發展的結果,無法說明居民防火意識情況,排除B項;臨安城的消防隊沒有改變臨安作為都城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的職能,排除D項。故選C項。5.1898年1月,康有為給光緒帝上書,建議在中央設立制度局,負責“審定全規,重立典法”,甚至“酌定憲法”;制度局成員由皇帝擢拔,對皇帝負責;議事程序是“派王大臣為總裁,體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內,同共討論”,最終由皇帝裁決。康有為此舉意在()A.建立代議制機構 B.增強改革派的實力 C.裁撤舊官僚機構 D.尋求社會各界支持【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時空是1898年的中國。根據材料“制度局成員由皇帝擢拔,對皇帝負責;議事程序是‘派王大臣為總裁,體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內,同共討論’,最終由皇帝裁決。”及所學可知,維新派代表人物向光緒皇帝提出的建議體現了維護皇帝權威的特點,意在贏得光緒皇帝對變法的支持,從而增強維新力量,B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設立制度局,議事結果最終由皇帝裁決,這不符合代議制的特點,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裁撤舊官僚機構的信息,這屬于戊戌變法的內容,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康有為屬于資產階級改良派的代表者,他意在尋求光緒皇帝的支持,選項表述有誤,排除D項。故選B項。6.1904年,梁啟超撰寫的《新大陸游記》充斥著對中國固有傳統的批判精神,渴望“向西方求真理”,1920年,他撰寫的《歐游心影錄》洞察西方現代文明的弊端后,發現中國智慧具有治療現代病的啟示價值。這一思想變化反映了()A.變法圖強需要理論依據 B.馬克思主義影響的擴大C.列強對中國侵略的加劇 D.社會的多層級變革交會【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依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依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04-1920年的中國。依據材料概括可知:梁啟超從批判中國傳統精神到認為中國智慧具有治療現代病的啟示價值,主要是這一時期一戰的爆發暴露了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弊端,十月革命傳來了無產階級的馬克思主義思想,無產階級隊伍的壯大,以及資產階級思想的弊端的顯現,即社會的多層級變革交會,使得梁啟超轉而探尋中國智慧的啟示價值,D項正確;戊戌變法在1989年失敗,變法圖強需要理論依據,不符合材料的時間范圍,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馬克思主義影響的擴大,排除B項;此思想變化不能反映列強對中國侵略的加劇,且一戰期間,列強放松了對中國的侵略,排除C項。故選D項。7.據表,農會會員人數的變化主要反映了()省份1926年6月1927年6月會員人數占全國百分比會員人數占全國百分比廣東64776666.07000007.6湖南3815039451714049.4湖北41200.4250260027.3全國9814421009153039100A.革命形勢發展推動農民運動 B.工農武裝割據道路的開辟C.中共的工作重心轉移到農村 D.兩湖地區土地革命的發展【答案】A【解析】本題為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設問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范圍為1926年至1927年(中國)。根據材料可以看出,1926年6月到1927年6月,湖南、湖北農民運動迅猛發展,而廣東農民運動卻發展速度較慢,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北伐戰爭進行到湖南、湖北,這些地方的農民運動就發展迅速,體現的是革命形勢對農民運動的影響,A項正確;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部抵達井岡山,開辟了工農武裝割據道路,排除B項;1927年9月秋收起義后,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農村,排除C項;土地革命是在根據地進行的政策,排除D項。故選A項。8.下圖是1950年創作的宣傳年畫。該作品反映了新中國()《新中國的兒童》A.反對美國霸權主義的斗爭 B.實施雙百方針的顯著成果C.重視兒童團隊合作意識的培養 D.維護國家統一安全的堅定信念【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新中國的兒童》這幅作品,是通過“娃娃畫”的方式表現反對美蔣內容的,沖鋒在前的陸海空小戰士,手持鋼槍,各個威武神氣,一腳踩在陸地上,一腳跨過海峽,代表欲把美蔣敵對勢力趕出臺灣,實現海峽兩岸統一的決心,D項正確;宣傳畫的主旨是把美蔣敵對勢力趕出臺灣,而不是反對美國霸權主義或重視兒童團隊合作意識的培養,排除AC項;雙百方針是1956年開始實行的,與材料1950年不符,排除B項。故選D項。9.羅馬軍隊由執政官統帥,執政官一年一任。隨著羅馬的擴張,軍隊遠離羅馬城作戰,當選的長官需要費時費力趕赴駐地與軍隊會合,造成指揮銜接問題,法律不得不延長執政官的任期,由此導致執政官的權力不斷增長。這表明羅馬()A.民主政治制度遭受了破壞 B.對外擴張影響了權力秩序C.從公民法到萬民法的演變 D.從習慣法到成文法的演變【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依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依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羅馬時期。依據材料概括可知:由于羅馬的對外擴張,執政官延長可任期,導致執政官權利增長,由此說明對外擴張影響了權力秩序,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執政官的任命方式,不能說明民主政治制度遭受了破壞,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羅馬法的內容,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法律的演變內容,排除D項。故選B項。10.歐洲啟蒙運動期間,除了專業科學家積極投身于物理、化學、天文學、動植物學的研究外,各種科學儀器和模型出現在許多私人實驗室和沙龍中,許多業余愛好者積極收集資料、寫作科學論文,科學報告和科學發現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熱門話題。這些現象說明()A.啟蒙思想得到普遍關注 B.科學實用價值得到認可C.理性思考引領社會進步 D.人類自我意識初步覺醒【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啟蒙運動期間(歐洲)。據所學解讀材料信息可知,材料核心思想是啟蒙運動時期,歐洲許多專業科學家和非專業的業余愛好者積極進行科學研究和探討,科學發現和科學研究一時成為社會風氣,結合所學可知,啟蒙運動倡導的理性思想對社會進步起引領作用,C項正確;材料主題是啟蒙理性與科學研究風氣的關系,并不是啟蒙思想得到普遍關注,排除A項;從材料看啟蒙運動時期科學研究探討一時成為風氣,不代表科學研究已經出現實用性價值并被公眾認可,排除B項;人類自我意識初步覺醒是在文藝復興時期,排除D項。故選C項。11.下圖為20世紀50~70年代,蘇聯中央和各加盟共和國財政預算支出占預算總支出比重的變化情況。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對外經濟貿易發展繁榮 B.蘇聯解體趨勢已見端倪C.計劃經濟管理體制的改革 D.國家經濟結構漸趨合理【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50-70年代(蘇聯)。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結論是:20世紀50-70年代,蘇聯財政預算中,中央所占比重的下降,而地方所占比重在上升。 據所學知識,國家預算是實現財政職能的基本手段,反映國家的施政方針和社會經濟政策,規定政府活動的范圍和方向,所以國家財政預算與國家的施政方針和社會經濟政策密切相關。50-70年代正是蘇聯進行經濟體制改革之時,因而這種變化的原因是計劃經濟管理體制的改革,C項正確;國家財政預算要對國家經濟的整體進行評估之后所作出的計劃,只是外貿發展一項不能對財政支出產生多大影響,排除A項;蘇聯解體是因為斯大林體制的僵化和斯大林的后繼者的改革不當造成的,一個財政預算支出,無法顯現出蘇聯解體的端倪,排除B項;蘇聯在進行經濟建設時,因為優先發展重工業,國家經濟結構不合理,50-70年代蘇聯的經濟體制改革并沒有改變這種不合理,不僅如此,70年代蘇聯為了和美國進行軍備競賽,不僅堅持優先發展重工業,而且繼續堅持把科技發展的中心傾斜到軍事和國防建設領域,使得國民經濟更加畸形,排除D項。故選C項。12.1946年,德國法占區總督柯尼希將軍公開指出:“在確保民主意識牢牢扎根于德國人民之中前,我們是不會離開的。需要30年到40年時間讓德國人能夠理解這一民主的優越性。”這可用于說明()A.法國不愿與德國實現長期和解 B.德國法西斯主義政策難以維系C.戰后德國民主化改革收效甚微 D.法國要求強化對德國制裁力度【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46年德國和法國。據材料“在確保民主意識牢牢扎根于德國人民之中前,我們是不會離開的”可知,法國意圖長期占領德國法占區,表現出法國要求強化對德國制裁力度,D項正確;A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材料沒有涉及與德國的和解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法德最終實現了和解,排除A項;德國法西斯主義政策此時已經失敗,排除B項;材料中涉及的是民主意識,而非民主化改革,排除C項。故選D項。二、非選擇題:共52分。(一)必考題:共37分。1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李時珍青年時代三次鄉試不中,遂隨父學醫。醫療實踐中,他發現歷代醫書謬誤不少且多偏激守舊,遂立志對舊本草書籍進行全面整理和補充。為此,他“漁獵群書,搜羅百氏”,帶著研究本草的思路深入實地考察。為解決疑難,他拜農民、車夫、樵夫等人為師搜集了大量的標本和民間單方,對藥物的生長、分布情況作了詳盡的記錄。歷經27年,李時珍終于在1578年完成了近200萬字的巨著《本草綱目》。這部著作自問世以來,在國內狐轉翻刻近200次,并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廣泛流傳于世界。達爾文稱李時珍不僅是醫學家,而且是一個博物學家,他的進化論思想沒取并引用了《本草綱目》的理論和例證。——摘編自王劍等《論李時珍<本草綱目>的偉大貢獻及學術價值》材料二雖然達爾文的父親非常希望其成為一名牧師,但他進入劍橋大學基督學院后,很快失去了對神學的興趣,反而閱讀了大量生物學方面的著作。在劍橋大學的亨斯羅教授的指薦下,1831年,達爾文乘坐軍艦貝格爾號進行了長達5年的環球考察。達爾文收集到了大量關于生物變異的實例,并獲得了最初的物種起源問題意識。為證明生物進化與人工育種之間的聯系,達爾文對150多種家鴿進行研究。1832年,達爾文將其想法寫成一篇35頁的綱領;1840年又寫下物種起源的論著提綱,直到1859年《物種起源》第一版才出版。在此后數十年,達爾文出版多部著作繼續闡述進化論思想。——摘編自包慶德等《進化論:自然選擇與生物進化及其內在奧秘》(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李時珍和達爾文成為偉大科學家的共同之處。(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說明《本草綱目》和《物種起源》產生的社會背景。(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兩部著作的當代價值。【答案】(1)共同:選擇適合于自己的人生發展方向;借鑒學習前人和他人的成果,并進行改進和創新;注重實地考察和實踐研究;治學嚴謹,用較長時間打造一部科學著作。(2)背景:《本草綱目》:明清時期傳統科技已基本成熟,進入到系統總結性階段;傳統醫書存在不少謬誤,且缺乏一部系統的本草學專著;統治者比較重視醫藥學的發展;明中后期社會矛盾尖銳,百姓深受天災人禍的影響等。《物種起源》:資本主義的發展、工業革命的開展;文藝復興以來基督教神學受到極大的沖擊;自然科學領域不斷取得新的突破;早期進化思想的出現。(3)價值:為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幫助;促進當代中醫藥產業和生物學的發展;其體現的科學精神和方法能為后世所借鑒。【解析】【小問1】本題為對比類材料題。時空范圍為明代(中國)與近代(英國)。共同點:根據材料“遂立志對舊本草書籍進行全面整理和補充”、“達爾文很快失去了對神學的興趣,反而閱讀了大量生物學方面的著作”得出選擇適合自己的人生發展方向;根據材料“讀遍子史經傳、訓詁注疏、金石農圈和醫卜星相”、“獲得了最初的物種起源問題意識”得出借鑒學習前人和他人的成果,并進行改進和創新;根據材料“李時珍帶著研究本草的思路深入實地考察,足跡遍及今湖北、河北、安徽、江蘇等地”、“1831年達爾文乘坐軍艦貝格爾號進行了長達5年的環球考察”得出注重實地考察和實踐研究;根據材料“歷經27年艱苦卓絕的努力,終于在1578年完成了近200萬字的巨著《本草綱目》”、“1832年,達爾文將其想法寫成一篇35頁的綱領;1840年又寫下物種起源的論著提綱,直到1859年《物種起源》第一版才出版”得出治學嚴謹,用較長時間打造一部科學著作等。【小問2】本題為背景類材料題。時空范圍為明代(中國)與近代(英國)。背景:《本草綱目》:結合所學明清科技成就得出明清時期時期傳統科技已基本成熟,進入到系統總結性階段;根據材料“在長期醫療實踐中,李時珍發現歷代醫書謬誤不少且多偏激守舊”得出傳統醫書存在不少謬誤,且缺乏一部系統的本草學專著;結合所學明清時期醫學發展得出統治者比較重視醫藥學的發展;結合所學明清時期的社會矛盾得出明中后期社會矛盾尖銳,百姓深受天災人禍的影響等。《物種起源》:根據材料“1831年”、“1859年”并結合所學得出資本主義的發展、工業革命的開展;結合所學西方思想解放歷程得出文藝復興以來基督教神學受到極大的沖擊;結合所學西方科技發展得出自然科學領域不斷取得新的突破;早期進化思想的出現等。【小問3】本題為影響類材料題。時空范圍為當代(世界)。結合所學兩部著作對社會發展的作用得出為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幫助;結合所學兩部著作對醫學發展的作用得出促進當代中醫藥產業和生物學的發展;根據材料“歷經27年艱苦卓絕的努力”、“為證明生物進化與人工育種之間的聯系,達爾文對150多種家鴿進行研究”得出其體現的科學精神和方法能為后世所借鑒等。14.(黨和政府歷來重視對五四運動的紀念。下圖為1949-1956年間“五四”紀念活動代表性文本詞頻分析圖(注:詞頻指詞語所用的頻率)。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據陳莉莉、賀寧《新中國成立以來“五四”紀念話語之殯變一一以〈人民日報〉為中心的考察》根據上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對建國初期“五四”紀念活動文本中的代表性詞語進行解讀。(要求:至少選擇3個高頻詞語,寫出所選詞語并展開解讀;史實準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答案】青年、學習、建設、祖國、社會主義等

建國初期,我國面臨嚴峻的國內外形勢。國內,一窮二白(工業基礎薄弱),人民知識文化水平低;國際上,帝國主義對新生中國封鎖扼殺。(任意2個角度)

因此,鞏固新生人民政權,恢復國民經濟,完成向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三大改造、1954年憲法,確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實施一五計劃,把我國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提高人民群眾尤其是廣大青年的文化素養和科技水平成為黨和國家的重要任務。

通過對“五四”紀念文本的詞頻分析可見,“學習”“建設”等是頗具代表性的高頻詞匯,它們多與“祖國”“國家”“事業”“科學”“知識”“政治”等詞匯連用。這說明在新中國成立初期,黨和國家以“五四”紀念為契機,多次號召青年投身建設新中國的浪潮。

答案僅供參考,圍繞其他高頻詞語等展開論述言之有理也可得分。【解析】本題屬于開放性論題,首先結合圖示信息找到幾個高頻的詞語,如青年、學習、建設、祖國、社會主義等。然后結合所學知識,圍繞1949-1956年的相關知識進行闡述,主要涉及建國初期的國內和國際環境,新中國政權鞏固和一化三改等內容,最后進行總結,通過對“五四”紀念文本的詞頻分析可見,“學習”“建設”等是頗具代表性的高頻詞匯,它們多與“祖國”“國家”“事業”“科學”“知識”“政治”等詞匯連用。這說明在新中國成立初期,黨和國家以“五四”紀念為契機,多次號召青年投身建設新中國的浪潮。(二)選考題:共15分。請考生從給出的3道歷史題中每科任選一題作答,并用28鉛筆將所選題號涂黑,注意所做題目的題號必須與所涂題目的題號一致,多涂、錯涂、洞涂均不給分,如果多做,則每學科按所做第一題計分。15.【歷史一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陣】材料清承明制,其奏章制度也仿照明朝,有題本和奏本兩種公開的上行文書。官頁奏事主要以題本為主。各省督撫提鎮所上題本需經過通政使司轉送內閣,內閣再經本房、簽處、侍讀、大學士等部門,最后由內閣批本處送內奏事處由記檔太監登記,呈皇帝預覽。康熙時期,實行奏折制度,在外任職的少數皇室成員和帝信臣工將奏折直接呈交給皇帝,由皇帝親自拆看。雍正時期,要求“各科道每日一人上一密折,輪流具奏”。有權上密折臣子,雍正發以皮匣,上有銅鎖,具奏人和雍正各拿一把鑰題,其他任何人都不能開啟。最后“各省文武官員之奏折,一日之間,嘗至二三十件,或多至五六十件,”雍正帝都“親自覽閑批發,從無留滯,無一人贊襄于左右。”——據謝健《雍正朝的奏折制度》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清初從奏章到奏折制度的變化。(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評價清朝的奏折制度。【答案】(1)變化:官員上書方式由公開變為機密;奏事程序由復雜、效率低下變為簡單、迅速;上奏官員的范圍擴大。(2)評價:有利于提高決策效率;強化了對官僚機構的控制;反映了清朝專制的強化。【解析】【小問1】本題為特點類材料他。時空范圍為清代(中國)。變化:根據材料“各省督撫提鎮所上題本需經過通政使司轉送內閣,內閣再經本房、簽處、侍讀、大學士等部門,最后由內閣批本處送內奏事處由記檔太監登記,呈皇帝預覽”“有權上密折臣子,雍正發以皮匣,上有銅鎖,具奏人和雍正各拿一把鑰題,其他任何人都不能開啟”可知,官員上書方式由公開變為機密;“各省督撫提鎮所上題本需經過通政使司轉送內閣,內閣再經本房、簽處、侍讀、大學士等部門,最后由內閣批本處送內奏事處由記檔太監登記,呈皇帝預覽”“實行奏折制度,在外任職的少數皇室成員和帝信臣工將奏折直接呈交給皇帝,由皇帝親自拆看”“親自覽閑批發,從無留滯,無一人贊襄于左右”可知,奏事程序由復雜、效率低下變為簡單、迅速;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上奏官員的范圍擴大。【小問2】本題為影響類材料題。時空范圍為清代(中國)。評價:根據材料“親自覽閑批發,從無留滯,無一人贊襄于左右”可知,有利于提高決策效率;奏折制度強化了對官僚機構的控制;奏折制度將臣子玩弄于股掌,反映了清朝專制的強化。16.【歷史一選修3: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材料1941年7月,德軍“南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