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T 13-302-2018 現澆混凝土空心樓蓋應用技術規程_第1頁
DBJT 13-302-2018 現澆混凝土空心樓蓋應用技術規程_第2頁
DBJT 13-302-2018 現澆混凝土空心樓蓋應用技術規程_第3頁
DBJT 13-302-2018 現澆混凝土空心樓蓋應用技術規程_第4頁
DBJT 13-302-2018 現澆混凝土空心樓蓋應用技術規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福建省工程建設地方標準DB現澆混凝土空心樓蓋應用技術規程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Cast-in-situconcretehollowfloorstructure2018-12-18發布福建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發布現澆混凝土空心樓蓋應用技術規程Technicalspecificatio工程建設地方標準編號:DBJ/T13-302-2018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備案號:J14548-2019福建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關于發布省工程建設地方標準《現澆混凝土空心樓蓋應用技術規程》的通知各設區市建設局(建委),平潭綜合實驗區交通與建設局,各有關單位:由福建建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和福建九鼎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共同主編的《現澆混凝土空心樓蓋應用技術規程》,經審查,批準為福建省工程建設地方標準,編號DBJ/T13-302-2018,自2019年3月1日起實施。在執行過程中,有何問題和意見請函告省廳科技與設計處。該標準由省廳負責管理。福建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根據福建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關于印發福建省住房和城鄉建設系統2014年第二批科學技術項目計劃的通知》(閩建科[2014]21號)文件的要求,由福建建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和福建九鼎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會同有關的科研院所、生產企業等完成了本規程的編制。編制過程中,規程編制組經過了廣泛調查研究,參考吸收了國內外已有的科研成果,總結了我省設計、施工方面的實踐經驗;對關鍵問題進行了理論分析;與國內相關標準進行了協調。經過反復討論、修改,形成本規程。本規程的主要技術內容有:1.總則;2.術語和符號;3.材料;4.基本規定;5.結構分析方法;6.結構構件計算;7.構造規定;8.施工;9.驗收及附錄。本規程由福建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負責管理,由福建建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負責具體技術內容的解釋。各單位在執行過程中,如有意見和建議,請及時反饋給福建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科技與設計處(地址:福州市北大路242號,郵編:350001)和福建建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地址:福州市鼓樓區五四路89號置地廣場36樓,郵編:350003),以供今后修訂時參考。本規程主編單位:福建建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福建九鼎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本規程參編單位:福建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長沙巨星輕質建材股份有限公司福建茂達建材有限公司福建省融旗建設工程有限公司福建三和博大建筑科技有限公司標迪夫(福建)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福州和筑建材科技有限公司莆田中建建設發展有限公司福建七建集團有限公司漳州高新區建設工程質量安全監督站本規程主要起草人員:曾慶友沈延弘施建日戴益華阮錦發王宗成梁曉劼陳書明葉國松邱則有舒正偉蘇亞森王本淼王室文施守芳歐石軍朱梅香林章凱鄭景昌施忠旗吳步峰謝德偉陳少聰王賽華張雅玲陳順平林榮陳光明施文茂汪方羲李毅鑫本規程主要審查人員:汪大綏彭伙水楊建軍張文耀謝靖中黃躍森林功丁 12術語和符號 22.1術語 22.2符號 53材料 73.1混凝土 73.2普通鋼筋 73.3預應力鋼筋及錨固系統 3.4填充體 84基本規定 4.1結構布置原則 134.2截面特性計算 4.3房屋適用高度和抗震等級 4.4抗震設計要求 5結構分析方法 215.1一般規定 215.2有限元法 225.3空間等代框架法 226結構構件計算 256.1一般規定 256.2設計計算原則 266.3承載力極限狀態計算 276.4正常使用極限狀態計算 297構造規定 327.1一般規定 327.2柔性支承樓蓋結構 387.3柱支承樓蓋結構 8施工 428.1一般規定 428.2內置填充體 438.3外露填充體 449驗收 459.1一般規定 459.2填充體安裝 47附錄A填充體物理力學性能檢驗方法 50附錄B空心樓板自重、折實厚度、體積空心率計算 56附錄C施工流程 本規程用詞說明 59引用標準名錄 60附:條文說明 611GeneralProvisions 12TermsandSymbols 22.1Terms 22.2Symbols 3Materials 3.1Concrete 3.2OrdinaryReinforcement 3.3PrestressingTendonandPrestressedAnchoringSystem 3.4Filler 84FundamentalPrinciple 134.1StructuralArrangementPrinciple 134.2SectionProperties 4.3MaximumApplicableHeightandSeismicDesignGradeofStructure 4.4AseismicDesignRequirements 5MethodsofStructuralAnalysis 215.1GeneralRequirements 215.2FiniteElementMethod 225.3EquivalentSpaceFrameMethod 226CalculationofStructureMembers 256.1GeneralStipulations 256.2PrinciplesofStructureCalculationandDesign 266.3UltimateLimitStates 276.4ServiceabilityLimitStates 297DetailingRequirements 327.1GeneralRequirements 327.2FlexibleEdgeSupportedFloorSystem 387.3ColumnSupportedFloorSystem 398Construction 428.1GeneralRequirements 428.2EmbeddedFiller 438.3ExposedFiller 449Acceptance 459.1GeneralRequirements 459.2FillerInstallation 47AppendixACheckMethodForPhysicalandMechanicalPropertiesofFiller 50AppendixBCalculationofWeight,ConvertedThicknessandVolumetricVoidRatioofHollowSlab 56AppendixCConstructionTechnologicalProcess 57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Specification 59ListofQuotedStandards 60Addition:ExplanationofProvisions 6111.0.1為使我省現澆混凝土空心樓蓋結構的設計、施工做到技術先進、安全適用、經濟合理、確保質量,根據我省實際工程需要,制定本規程。1.0.2本規程適用于福建省一般工業與民用建筑及構筑物,設計使用年限為50年、100年的現澆鋼筋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空心樓蓋結構的設計、施工及驗收。1.0.3現澆混凝土空心樓蓋結構的設計、施工及驗收,除應符合本規程的要求規定外,尚應符合國家及福建省現行有關標準的規22.1術語2.1.1現澆混凝土空心樓板Cast-in-situConcreteHollowSlab采用內置或外露填充體,經現場澆筑混凝土形成的空腔樓板。2.1.2現澆混凝土空心樓蓋Cast-in-situConcreteHollowFloorStructure由現澆混凝土空心樓板和支撐梁(或暗梁)等水平構件形成的樓蓋結構。2.1.3剛性支承樓蓋RigidEdgeSupportedFloorStructure由墻或豎向剛度較大的梁作為樓板豎向支承的樓蓋。2.1.4柔性支承樓蓋FlexibleEdgeSupportedFloorStructure由豎向剛度較小的梁作為樓板豎向支承的樓蓋。2.1.5柱支承樓蓋ColumnSupportedFloorStructure由柱作為樓板豎向支承,且支承間沒有剛性梁和柔性梁的樓蓋。2.1.6填充體(或稱成孔芯模)Filler永久埋置于現澆混凝土樓板中,置換部分混凝土以達到減輕結構自重的填充物體。按形狀可分為:填充管、填充棒、填充箱和填充塊等。2.1.7內置填充體EmbeddedFiller3埋置于現澆混凝土樓板內,表面均不外露的填充體。2.1.8外露填充體ExposedFiller放置于現澆混凝土樓板中,其下表面暴露于樓板表面的填充體。包含底板僅做裝飾的一般外露填充體和底板參與結構受力的裝配箱。2.1.9裝配箱(裝配式填充箱)Assembly-boxFiller由預制的鋼筋混凝土頂板、底板及由硬質材料制作的側壁筒三個部件在施工現場組裝而成、用作空心樓蓋內模和結構底面層,且其底板參與結構受力的箱形外露填充體。2.1.10剪力齒ShearingSlot在裝配箱底板四周外沿部位按一定規則設置的,起到增加裝配箱與肋咬合力的凹槽。2.1.11吊掛型填充體Hanging-capableFiller滿足強度及構造要求,可吊掛物品的外露填充體。2.1.12體積空心率VolumetricVoidRatio現澆混凝土空心樓板區格內填充體的體積與樓板體積的比值。填充體的體積包括了填充體材料的體積和內部空腔的體積。2.1.13表觀密度ApparentDensity自然狀態下填充體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2.1.14肋Rib同一柱網內相鄰填充體側面之間、端面之間形成的混凝土區域。42.1.15肋梁RibBeam同一柱網內相鄰填充體側面之間、端面之間形成的混凝土區域,按梁配筋時稱為肋梁。2.1.16框架肋梁FrameRib空心板樓蓋中,布置在豎向支承構件之間的、與豎向構件組成抗側力體系的框架主梁、扁梁或實心暗梁。2.1.17肋(肋梁)間距RibSpacing相鄰兩肋(肋梁)中心線之間距離。2.1.18翼緣厚度WingPredestinedRelationshipThickness填充體上表面至現澆混凝土空心樓板頂面或填充體下表面至混凝土空心樓板底面的距離。2.1.19空間等代框架法EquivalentSpaceFrameMethod將空心樓蓋柱上板帶及跨中板帶按擬梁法等效為多根梁,同豎向構件一起參與在水平作用、豎向荷載共同作用下的整體內力分析的計算方法。2.2符號2.2.1材料性能Ec——混凝土彈性模量;Ecb——梁混凝土彈性模量;Ecs——板混凝土彈性模量;Ecc——柱混凝土彈性模量;gfil——填充體表觀密度;v——混凝土泊松比。c2.2.2作用、作用效應及抗力Gfil——樓板區格內填充體重量;M0——計算板帶在計算方向一跨內的總彎矩設計值;Mx1、My1、Mx1y1——等效各向同性板x向彎矩、y向彎矩以及扭矩。2.2.3幾何參數、Ap——圓形截面填充體空心樓板縱向、橫向截面積;b——計算單元寬度;計算板帶寬度;等代框架梁的計算寬度;bb——梁截面寬度;擬梁寬度;bc——柱截面寬度;bw——計算截面肋寬;bff——所取計算截面板頂、板底寬度;6D——圓形截面填充體外直徑;h——樓板厚度;h0——樓板截面有效高度;hc——柱截面高度;hcon——空心樓板折實厚度;I0I——計算單位等寬度實心樓板截面慣性矩;、Ip——圓形截面填充體空心樓板縱向、橫向截面慣性矩;Ic——柱在計算方向的截面慣性矩;l1——等代框架中板計算方向跨度;l2——等代框架中板垂直于計算方向的跨度;lx1、ly1——等效各向同性板向和向跨度;ln——計算方向板的凈跨。2.2.4計算系數及其他k-正交各向異性板y向與x向的彈性模量比;填充管(棒)空心樓板橫向與縱向慣性矩比β-填充管(棒)空心樓板橫向受剪承載力調整系數;βb-等代框架計算中抗扭剛度增大系數;pvoid-體積空心率。3.1混凝土3.1.1用于現澆混凝土空心樓蓋的現澆混凝土強度等級,普通混凝土樓蓋不應低于C25,預應力混凝土樓蓋不宜低于C40,且不應低于C30。3.1.2裝配箱頂板、底板的混凝土等級不應低于C30。裝配箱頂板應為自防水混凝土預制構件,抗滲等級不應低于P6。3.2普通鋼筋3.2.1現澆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空心樓蓋用的普通鋼筋宜采HRB400、HRB500、HRBF400和HRBF500鋼筋,也可采用HRB335和RRB400級鋼筋。3.3.1現澆預應力混凝土空心樓蓋所用的預應力筋宜優先選用高強低松弛鋼絞線,必要時也可選用鋼絲束、纖維預應力筋等性能可靠的預應力材料,其性能應符合國家標準《預應力混凝土用鋼鉸線》GB/T5224和《預應力混凝土用鋼絲》GB/T5223等相關標準的規定。3.3.2預應力可采用有粘結、無粘結、緩粘結等技術體系,其性能應符合現行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無粘結8預應力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92和《緩粘結預應力鋼絞線》JG/T369的規定。3.3.3預應力錨固系統應符合現行標準《預應力筋用錨具、夾具和連接器》GB/T14370的規定。3.4填充體3.4.1填充體材料中,氯離子和堿的含量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中對混凝土材料的要求;放射性核素的限量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6566的要求;除設計專門規定外,正常使用環境下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民用建筑工程室內環境污染控制規范》GB50325的要求。3.4.2填充體外露部件應為不燃燒體,內置部件燃燒性能不應低于《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燒性能分級》GB8624規定的B2級,產煙毒性應滿足《材料產煙毒性危險分級》GB/T20285準安全級的要求,其形成的空心結構耐火極限應符合《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016的要求。填充體不應采用聚苯乙烯泡沫制品及聚氨酯泡沫制品。3.4.3填充體可采用內置填充體,也可采用外露填充體。填充體可選用空心的管型、箱型(即填充管、填充箱),也可選用實心的棒型、塊型(即填充棒、填充塊)等多種形狀。3.4.4填充體的形狀結構、規格尺寸及強度要求等應根據施工和使用中的各種工況進行設計,應具有足夠的承載力和剛度,且應保證空心樓蓋的各部分形狀、尺寸和位置準確,便于鋼筋安裝和混凝土澆筑、養護。3.4.5填充管、填充棒可為圓形或橢圓形等形狀,其橫截面外徑或長軸可取100mm~500mm。填充管、填充棒的尺寸允許偏差及檢驗方法應符合表3.4.5的要求。填充管、填充棒的外觀質量應符合下列要求:1表面平滑、無明顯貫通性裂紋、孔洞;2管端封堵密實、牢固;3當填充棒有外裹封閉層時,封裹應密實,粘附應牢固。L≤500mmL>500mm±10D≤300mmD>300mmL≤500mm5L>500mm83.4.6填充箱、填充塊的平面宜為正方形或矩形,其邊長可取500~1000mm,高度可取200~1400mm。填充箱、填充塊的尺寸允許偏差及檢驗方法應符合表3.4.6的要求。當內置填充箱的底面短邊尺寸大于600mm時,宜在箱體中部設置不與箱體內部貫通的豎向混凝土澆筑通孔等構造措施。填充箱、填充塊的外觀質量應符合下列要求:1表面應平整、無明顯破損或貫通性裂紋、孔洞;2填充箱應具有可靠的密封性;3外露填充箱的外露面側邊應與樓蓋混凝土有可靠連接。外伸鋼筋的規格、位置和數量應符合設計要求。53.4.7裝配箱頂板、底板的尺寸允許偏差及檢驗方法應符合表3.4.7的要求。裝配箱應符合下列規定:1頂板可采用加腋板或平板。底板應采用加腋板,宜預留泄水孔;2底板應設置剪力齒,剪力齒的水平間距應與外伸鋼筋間距一致,且不宜大于100mm。剪力齒的幾何尺寸應符合設計要求;3底板應配有外伸鋼筋。鋼筋應符合設計要求,應伸入現澆肋梁內,并將鋼筋端部彎折鉤住肋梁縱向鋼筋,端部彎起部分長度不宜小于50mm;4側壁筒應按模板要求進行設計,具備足夠的承載力、剛度和穩定性;5頂板、底板、側壁筒的外觀質量不應有嚴重缺陷和裂縫,對已經出現的一般缺陷應按技術處理方案進行處理,并應重新檢查驗收。6箱體的密封性應可靠,箱體拼裝處應有可靠的阻水措施。553.4.8填充體的物理力學性能應符合表3.4.8的要求,檢驗方法應按本規程附錄A的規定執行。注:1當外露填充箱上表面為混凝土,且與現澆混凝2非吊掛型填充體不必檢驗底板單3非裝配箱的填充體不必檢驗裝配箱底板承4用戶對填充體的物理力學性能有特殊需要時,可根進行專項性能的抽樣檢驗,檢驗方案可由有關4.1結構布置原則4.1.1現澆混凝土空心樓蓋結構的整體布置應受力明確、傳力合4.1.2現澆混凝土空心樓板為單向板時,填充體長向應沿板主要受力方向布置。4.1.3現澆混凝土空心樓板為雙向板時,填充體宜為平面對稱形狀,并宜按雙向對稱布置;當填充體為填充管、填充棒等平面不對稱形狀時,其長向宜沿主要受力方向布置。4.1.4現澆空心板與現澆實心板可單一或混合布置在同一樓面、屋面結構中;與空心板相鄰的的小跨度實心板,應按彈性板進行計算,其內力與配筋應根據計算結果確定。4.1.5現澆空心板填充體宜對齊布置,現澆肋梁宜對齊。4.1.6設計單位應在設計文件中提出保證空心樓蓋質量、安全的注意事項、技術要求與措施。4.2截面特性計算4.2.1雙向布置填充體的現澆混凝土空心樓板,兩正交方向的截面特性應按下列規定計算:1選取兩相鄰填充體中心線之間的范圍作為一個計算單元);2當填充體為內置填充體、單面外露填充體時,可將計算單元分別簡化為I形截面、T形截面來計算其截面積A和截面慣性矩(圖4.2.1-2);注:圖中I形截面、T形截面的翼緣計算寬度3當單面外露填充體的底板混凝土強度不低于現澆混凝土時,且厚度不少于40mm并與現澆混凝土肋梁有可靠連接時,外露填充體的底板可作為肋梁的受壓翼緣計入混凝土截面內計算截面特性,翼緣寬度可參照上條規定取值。4.2.2當內置填充體為圓形截面且圓心與板形心一致時,可取寬度D+bw為一個計算單元(圖4.2.2),其截面面積和截面慣性矩的計算應符合下列規定:1空心樓板沿填充體縱向的截面積和截面慣性矩應按下列公式計算:Aa=bh-(4.2.2-1)(4.2.2-2)式中:Aa、Ia——縱向一個計算單元寬度內空心樓板截面積(mm2)、截面慣性矩(mm4D——填充體直徑(mmbw——肋寬(mmb——計算單元寬度(mm),大小為D+bw;h——樓板厚度(mm)。2空心樓板沿填充體橫向的截面積和截面慣性矩可按下列公式計算:Ap=b(1.06h-D)Ip=kIa式中:Ap、Ip——橫向一個計算單元寬度內空心樓板截面面積(mm2)、截面慣性矩(mm4k——橫向計算單元與縱向計算單元截面慣性矩比,可按表4.2.2采用,中間值按線性插值。D/hk4.3房屋適用高度和抗震等級4.3.1采用現澆混凝土空心樓蓋的多、高層建筑,當其空心樓板周邊為剛性支承時,其最大適用高度和抗震等級應按現行國家標準《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3和《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的規定取值。4.3.2采用現澆混凝土空心樓蓋的多、高層建筑,當其空心樓板周邊為柔性支承且符合以下規定時,其主體結構應定性為框架結構或框架-剪力墻等結構,其最大適用高度和抗震等級可根據其主體結構類型,按現行國家標準《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3和《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中的有關規定取值。對于框架結構,尤其是當框架肋梁為寬扁梁時,其房屋適用的最大高度應適當降低。1框架肋梁梁高不小于其跨度的1/22;2框架肋梁截面尺寸滿足《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第6.3.1條和第6.3.2條梁的截面尺寸規定;3框架肋梁抗震措施及承載力驗算等各項要求滿足《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中框架結構的各項要求。4.3.3采用現澆混凝土空心樓蓋的多、高層建筑,當其空心樓板周邊支承不符合本規程4.3.1及4.3.2條規定時,其主體結構應采用板柱-剪力墻結構,其乙類和丙類的房屋建筑最大適用高度應符合表4.3.3的規定。678注:1房屋高度指室外地面到主要屋面板板頂的高度);2超過表內高度的房屋,應進行專門研究和論證,采3板柱-剪力墻結構指板柱、框架和剪力墻組成抗側力4.3.4采用現澆混凝土空心樓蓋的多、高層建筑,當為板柱-剪力墻結構時,應根據設防類別、烈度、結構類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級,其丙類建筑的抗震等級應按表4.3.4確定。678構>35>35>35三二二二一二二二一二一度降低一度所對應的抗震等級采取抗震構造措2接近或等于高度分界時,應允許結合房屋不規則程度3甲類建筑、乙類建筑,應按現行國4表中的框架指由框架肋梁、框架梁與柱形5當采用斜撐代替剪力墻作為第一道抗震防線時,應4.4抗震設計要求4.4.1抗震設計時,建筑周邊應設置邊框梁,樓梯間、電梯間等樓板較大開洞處,宜設置邊梁。4.4.2采用現澆混凝土空心樓蓋的多(高)層建筑,當其主體結構定性為板柱-抗震墻結構時,抗震設計應符合下列規定:1應在柱間設置框架實心暗梁;2扭轉位移比不應大于1.35。4.4.3采用現澆混凝土空心樓蓋的多、高層建筑,當其主體結構定性為板柱-剪力墻結構時,應滿足現行規范《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3中板柱—剪力墻結構有關抗震構造要求。4.4.4采用現澆混凝土空心樓蓋的多、高層建筑,當其主體結構定性為框架結構或框架-剪力墻結構時,抗震設計應符合下列規1框架肋梁與豎向構件形成的抗側力體系的結構布置、抗震措施及承載力驗算等各項要求,應滿足現行規范《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3中相應結構類型的各項要求;2框架肋梁中線宜與柱中線重合,且應雙向布置,梁寬大于柱寬的框架肋梁或扁梁不宜用于一級框架;3框架肋梁及其梁柱節點的承載力驗算、抗震措施應滿足《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3、《預應力混凝土結構抗震設計規程》JGJ140中寬扁梁或框架梁的各項要求。4.4.5房屋地下一層頂板作為上部結構的嵌固部位時,在塔樓范圍內的地下一層頂板應采用梁板結構。塔樓外的相關范圍可采用現澆空心樓蓋結構,但應按本規程設置框架主梁且其高跨比不宜小于1/22,同時與主樓相鄰一跨應適當加強。4.4.6采用現澆混凝土空心樓蓋的多、高層建筑,抗震設防烈度為8度時宜采用有托板或柱帽的板柱節點,用于高層建筑時,7度時宜采用、8度時應采用有托板或柱帽的板柱節點。4.4.7采用現澆混凝土空心樓蓋的多、高層建筑,應采取如下措施確保受力島區域內板有較好的延性:1確保柱的承載能力大于板受力島區域的承載能力;2宜加厚加強受力島區域,減小受力島區域板的混凝土受壓區高度,同時受力島區域板應滿足最小配筋率和最大配筋率要求;3柱帽較厚時應增設橫向鋼筋;4沿兩個主軸方向通過柱截面的板底連續鋼筋的總截面面積應滿足抗規第6.6.4條要求。5.1一般規定5.1.1現澆混凝土空心樓蓋應采用滿足力學平衡條件和變形協調條件的計算方法進行結構分析。結構分析宜采用彈性分析方法;在有可靠依據時可考慮塑性內力重分布,當進行內力重分布時應考慮正常使用要求。5.1.2當樓蓋平面布置不規則、填充體布置間距不等、作用有局部集中荷載、局部開洞等特殊情況時,宜作專門的計算分析。結構分析所采用的電算程序應經考核驗證,其技術條件應符合本規程和國家現行標準的有關規定。對電算結果,應經判斷和校核;在確認其合理有效后,方可用于工程設計。5.1.3現澆混凝土空心樓板的自重應考慮空心的影響,整體分析時,也可以通過折實厚度考慮板自重,可按本規程附錄B計算。5.1.4柱支承、柔性支承或混合支承空心樓蓋結構,在豎向荷載作用下按照彈性分析求得的內力,正負彎矩之間不得進行調幅,柱帽彎矩不得折減。5.1.5采用或部分采用現澆混凝土空心樓蓋的多、高層建筑,在豎向荷載與水平荷載作用下的內力及位移計算,宜優先采用有限元空間模型的計算方法;也可采用本規程5.3節空間等代框架法計算。5.2有限元法5.2.1采用或部分采用現澆混凝土空心樓蓋的多、高層建筑,可采用有限元法計算水平作用與豎向荷載共同作用下的內力和位移。5.2.2當采用有限元法進行分析時,應考慮柱帽的影響;可考慮柱、墻等支撐截面效應的有利影響。5.3空間等代框架法5.3.1采用或部分采用現澆混凝土空心樓蓋的多、高層建筑,可采用空間等代框架法計算水平作用與豎向荷載共同作用下的內力和位移。5.3.2采用空間等代框架法時,可將樓蓋劃分為柱上板帶及跨中板帶。柱上板帶空心樓蓋可根據抗彎剛度相等的原則等效為密肋梁。跨中板帶可等效為次梁參與整體分析。如圖5.3.2所示,等效框架肋梁、密肋梁、次梁矩形截面高度同板厚,截面寬度可按下式確定:1采用空心管內模:垂直于空心管內模方向:順管方向:2采用矩形空心內模:式中:B垂、B順、B——等效矩形截面梁截面寬度(mm、b——該根梁等代的樓板寬度(mmD——空心內模外徑(mmh——空心樓板厚度(mm、h0——矩形空腔內模的邊長、高度(mmn——該根梁等代的樓板寬度范圍內空腔數量。35.3.3柱上板帶寬度可按下列公式計算結果的較小值:式中:b——柱上板帶寬度;l1、l2——計算方向及與之垂直方向柱支座中心線間距離。lllll5.3.4若分析軟件自動計算梁自重,在輸入空心樓蓋自重時應扣除梁板重疊部分的板自重。5.3.5考慮翼緣作用的等效框架扁梁的剪力應由實心部分框架肋梁全部承擔。5.3.6框架邊梁或單向布置的框架梁除應布置抵抗扭矩需要的抗扭鋼筋,尚需考慮另一方向框架肋梁或扁梁超出柱寬部分傳遞的附加剪力,并配置適當的箍筋。5.3.7設置柱帽的柱支承、柔性支承及混合支承空心樓蓋結構,宜考慮柱帽對結構的影響。6.1一般規定6.1.1現澆混凝土空心樓蓋,除應符合本規程有關規定外,尚應符合國家現行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和《無粘結預應力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92、《預應力混凝土結構抗震設計規程》JGJ140等的有關規定。6.1.2現澆混凝土空心樓蓋進行承載力計算和抗裂驗算時,應取樓蓋混凝土實際截面;正截面受彎承載力計算時,位于受壓區的翼緣計算寬度應按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有關規定確定;受壓區高度不宜大于受壓翼緣的厚度,當單向布置填充體時,橫向受彎承載力計算的受壓區高度不應大于受壓翼緣的厚度;抗裂驗算時,應考慮位于受拉區的翼緣。6.1.3對于現澆預應力混凝土空心樓蓋,除應進行承載能力極限狀態計算和正常使用極限狀態計算外,尚應根據具體情況對施工階段進行驗算。預應力作為荷載效應時,對于承載能力極限狀態,當預應力效應對結構有利時,預應力分項系數應取1.0,不利時應取1.2;對于正常使用極限狀態,預應力作用分項系數應取1.0。6.1.4超靜定現澆預應力混凝土空心樓蓋在進行承載力計算和抗裂驗算時,應考慮次內力影響,次內力(次彎矩、次剪力)參與組合的計算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的有關規定。6.2設計計算原則6.2.1現澆混凝土空心樓蓋的承載力極限狀態應按下列公式驗持久設計狀況、短暫設計狀況0Sd≤Rd(6.2.1-1)地震設計狀況Sd≤Rd/YRE(6.2.1-2)式中:Y0——結構重要性系數,按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采用;Sd——承載力極限狀態下作用組合的效應設計值,按現行國家標準《建筑結構荷載規范》GB50009和《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的有關規定計算;Rd——結構構件承載力設計值;YRE——承載力抗震調整系數。6.2.2現澆混凝土空心樓蓋的正常使用極限狀態驗算,應根據荷載效應的標準組合并考慮長期作用的影響按下式驗算:式中:S——正常使用極限狀態荷載組合的效應設計值;C——結構構件達到正常使用要求所規定的變形、裂縫寬度、應力和自振頻率等的限值,按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采用。6.3承載力極限狀態計算6.3.1柱支承及柔性支承樓蓋柱上板帶的承載力計算應考慮水平荷載效應與豎向荷載效應的組合,跨中板帶可僅考慮豎向荷載效應的組合。6.3.2剛性支承樓蓋現澆混凝土空心樓板的承載力計算可僅考慮豎向荷載組合的效應。6.3.3現澆混凝土空心樓蓋的正截面受彎承載力應按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中有關規定驗算。6.3.4現澆混凝土空心樓板斜截面受剪承載力應將計算單元截面簡化為I形、T形或矩形截面按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中有關規定執行;當設置肋梁時,應考慮肋梁內箍筋對受剪承載力的影響。6.3.5當內置填充體為填充管(棒)且未配置抗剪鋼筋時,現澆混凝土空心樓板計算單元寬度范圍內的受剪承載力應符合下列規1空心樓板沿管(棒)縱向受剪承載力按下式計算:V≤0.7ftbwh0+Vp(6.3.5-1)2空心樓板沿填充管(棒)橫向受剪承載力應同時滿足下列公式:V≤0.5ftb(h-D)+Vp(6.3.5-2)V≤0.5βftbwb(6.3.5-3)式中:ft——混凝土軸心抗拉強度設計值(N/mm2Vp——計算單元寬度內由預應力所提高的受剪承載力設計值(N按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的有關規定確定;V——計算寬度范圍內剪力設計值(Nh0——空心樓板截面有效高度(mmh——空心樓板板厚(mmbw——肋寬(mmb——計算單元寬度(mm),大小為D+bw(圖6.3.5β——空心樓板沿填充管(棒)橫向受剪承載力調整系數,按下式計算:(6.3.5-4)ll6.3.6柱支承樓蓋,應在柱周圍設置樓板實心區域,其尺寸和配筋應根據受沖切承載力計算確定,沖切承載力按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的有關規定計算。6.3.7柔性支承樓蓋,宜由支承梁抗剪承載能力和節點實心區域受沖切承載能力承受全部豎向荷載,框架肋梁所承擔的剪力設計值應按計算確定。支承梁與柱相交周邊設置柱帽或實心區域時,其尺寸及配筋應根據抗沖切承載力計算確定。6.3.8在計算柱支承或柔性支承樓蓋的受沖切承載力時,其集中反力設計值應考慮不平衡彎矩的影響,按等效集中反力設計值Fl,eq代替,Fl,eq可按GB50010附錄F的規定計算;一般在以下情況板柱節點會產生不平衡彎矩:1角柱、邊柱以及中間柱相鄰跨跨度不等時;2活荷載不利布置;3板式、梁式樓蓋分界處;4水平荷載。6.4正常使用極限狀態計算6.4.1現澆混凝土空心樓蓋可按區格板進行撓度驗算。在樓面豎向均布荷載作用下區格板的最大撓度計算值應按荷載標準組合效應并考慮荷載長期作用影響的剛度計算,所求得的最大撓度計算值不應超過表6.4.1規定的撓度限值。當構件制作時預先起拱,且使用上允許,最大撓度計算值可減去起拱值。預應力混凝土構件可按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的規定考慮預應力所產生的反拱值。l0<7l0/200(l0/250)l0/250(l0/300)l0>9l0/300(l0/400)注:1表中l0為樓蓋的計算跨度;2表中括號內數值用于使用上對撓度有較6.4.2現澆混凝土空心樓蓋撓度計算所采用的樓板剛度可按下列規定確定:1現澆混凝土空心樓板的剛度應按國家現行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和《無粘結預應力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92的有關規定計算,并應按本規程第4.2節的規定考慮樓板的空心效應;2剛性支承樓蓋現澆混凝土空心樓板剛度可取短跨方向跨中最大彎矩處的剛度;3柱支承及柔性支承樓蓋現澆混凝土空心樓板剛度可取兩個方向中間板帶跨中最大彎矩處的剛度平均值。6.4.3在樓面豎向荷載作用下,鋼筋混凝土及有粘結預應力混凝土空心樓板的裂縫控制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的有關規定;無粘結預應力混凝土空心樓蓋的裂縫寬度計算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無粘結預應力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92的有關規定。6.4.4對于現澆混凝土空心樓蓋,應根據使用功能的要求進行豎向自振頻率驗算,其自振頻率不宜小于表6.4.4的限值。5436.4.5對于具有特殊使用要求的現澆混凝土空心樓蓋結構,應根據使用功能的具體要求進行驗算。6.4.6裝配箱頂板、底板應按照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的相關規定進行承載力計算并配筋,設計時可按四邊簡支板計算,施工時可按四邊簡支板驗算。7.1一般規定7.1.1現澆混凝土空心樓蓋的體積空心率可按本規程附錄B計算。當填充體為填充管、填充棒時,宜為2050當填充體為內置填充箱、填充塊時,宜為25%~60%;當填充體為外露填充箱、填充塊時,宜為35%~65%。7.1.2現澆混凝土空心樓蓋的跨度,跨高比宜符合表7.1.2的規 3如屬耐火等級為一級的重要建筑物,跨高比宜取4如有可靠經驗且滿足設計要求時,可適當放寬7.1.3現澆混凝土空心樓蓋,應沿受力方向設肋。肋寬宜為填充體高度的1/8~1/3,且當填充體為填充管、填充棒時,不應小于50mm;當填充體為填充箱、填充塊時,不宜小于70mm;當按梁配筋時,肋梁寬度不宜小于120mm;當肋梁中放置預應力筋時,肋寬不應小于150mm并滿足構造要求。7.1.4邊支承現澆混凝土空心樓板邊部填充體與豎向剛性支承構件間應設置實心區,實心區寬度除應滿足板的受剪承載力要求外,尚要求從支承邊起不宜小于0.2h(h為板厚),且不應小于50mm7.1.5現澆混凝土空心樓蓋厚度h不宜小于200mm。采用內置填充體時,其上、下翼緣的厚度宜為板厚h的1/8~1/4,且不應小于50mm(圖7.1.5);采用外露填充體時,其上翼緣的厚度尚不應小于60mm,外露填充體預制底板可不受此限制。7.1.6當填充體為填充管(棒)時,在填充管(棒)方向宜設橫肋,橫肋間距不宜大于1.2m,橫肋寬度不宜小于100mm,并可考慮橫肋參與受剪承載力計算。7.1.7現澆混凝土空心樓板主受力鋼筋應符合下列規定:1受力鋼筋與填充體的凈距不得小于10mm;2填充體為內置填充體時,樓板中非預應力受力鋼筋宜均勻布置,其間距不應大于250mm;3跨中的板底鋼筋應全部伸入支座,支座的板面鋼筋向板內延伸的長度應覆蓋負彎矩圖并滿足錨固長度的要求,負彎矩受力鋼筋應錨入邊梁內,其錨固長度應滿足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的有關規定。對無邊梁的樓蓋,邊支座錨固長度從柱中心線算起。7.1.8現澆混凝土空心樓板最小配筋應符合下列規定:1受力鋼筋最小配筋面積As應符合下列規定:As≥pminAc式中:pmin——最小配筋率,按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的有關規定取值且不小于0.2%;Ac——為扣除空腔的實際截面面積,包含外露模的暴露面。2當有可靠的試驗依據時,最低配筋率可按試驗結果確定。7.1.9當現澆混凝土空心樓板為內置填充體,受力鋼筋間距大于150mm時,樓板角部宜配置附加的構造鋼筋,構造鋼筋應符合下列規定:1樓板角部板頂、板底均應配置構造鋼筋,配筋的范圍從支座中心算起,兩個方向的延伸長度均不應小于所在角區格板短邊跨度的1/4;2構造鋼筋的直徑不小于8mm,間距不宜大于200mm,配筋方式宜沿兩個方向垂直布置、放射狀布置或斜向平行布置。7.1.10當現澆混凝土空心樓板需要開洞時(圖7.1.10),應符合國家現行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3、《無粘結預應力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92的有關規定,其配筋應按開孔板的內力設計值計算確定,并應滿足下列規定:1當洞口尺寸不大于300mm或不大于板厚時,可將填充體在洞口處取消,鋼筋繞過洞口;2當洞口尺寸大于300mm并大于板厚時,洞口周邊應布置不小于100mm寬的實心板帶,且應在洞邊布置補償鋼筋,每個方向的補償鋼筋面積不應小于該方向被切斷鋼筋的面積;3當洞口切斷肋時,應在洞口的周邊設暗梁,暗梁寬度不小于150mm,每個方向暗梁主筋面積不小于該方向被切斷鋼筋的面積,暗梁縱筋且不應小于2根直徑12mm鋼筋,暗梁箍筋直徑不應小于8mm;4圓形洞口應沿洞邊上、下各配置一根直徑8mm~12mm的環形鋼筋及φ6@200~300放射形鋼筋。7.1.11當現澆混凝土空心樓板下需要吊掛時,如果采用非吊掛型填充體,則吊點應布置在肋內;如果采用吊掛型填充體或吊點布置在下翼緣時應驗算吊掛承載力;當空心樓板配有預應力筋時,嚴禁吊點打孔傷及預應力筋。7.1.12當現澆混凝土空心樓板采用外露填充體時,設備管線及線盒宜沿肋梁布置,當必須穿過填充體時應采取密封固定等有效措施,不得破壞填充體的完整性。7.1.13當現澆混凝土空心樓蓋需要設置后澆帶時,后澆帶的間距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3的有關規定,后澆帶內可放置填充體(圖7.1.13)。(a)內置填充體后澆帶示意圖7.1.14有防水要求的地下室頂板及屋面板,如采用現澆空心樓蓋結構,應采取可靠的防水措施,且混凝土應采用防水混凝土。地下室頂板空腔頂板厚度不應少于120mm;屋面板空腔頂板厚度不應少于100mm;空腔頂板應雙層雙向配筋,且不少于按空腔頂板厚度計算的最小配筋率;種植頂板應為現澆防水混凝土,折算厚度不應少于250mm。地下室頂板行車通道的覆土厚度不宜小于500mm,否則應加厚空腔頂板。室外無覆土的行車通道,不宜采用空心樓蓋結構。7.1.15防空地下室頂板可采用現澆混凝土空心樓蓋結構,空心樓蓋上翼緣厚度及折算厚度尚應滿足《人民防空地下室設計規范》GB50038及福建省有關防空地下室的規定。7.2柔性支承樓蓋結構7.2.1柔性支承梁應符合國家現行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及《預應力混凝土結構抗震設計規程》JGJ140中有關扁梁的規定,柔性支承梁宜雙向布置,用于一級抗震等級框架結構時梁寬不宜大于柱寬。柔性支承梁的截面尺寸除應滿足有關標準對撓度和裂縫寬度要求外,尚應滿足下列要求:(7.2.1-1)(7.2.1-2)(7.2.1-3)式中bc——柱截面寬度(mm),圓形截面取柱直徑的0.8倍;bb——柔性支承梁的截面寬度(mm),當柔性支承梁為邊梁時不宜超過柱截面寬度bc;hb——柔性支承梁的截面高度(mm);可取計算跨度的1/25~1/22;d——柱縱筋直徑(mm)。7.2.2當柔性支承梁能承擔全部剪力時,柔性支承樓蓋可不進行抗沖切驗算。柔性支承梁箍筋設置應滿足現行國家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中框架梁的要求,且箍筋加密區不應小于1000mm。7.2.3當采用梁寬大于柱寬的寬扁梁時,外露填充體柔性支承樓蓋宜在柱周邊設置實心區域,范圍應為柱截面邊緣不小于1.5倍板厚,板面宜配置鋼筋網。在肋中配有負彎矩鋼筋的范圍內,宜配置構造用封閉箍筋,箍筋直徑不應小于6mm,間距不應大于肋高,且不應大于200mm。7.3柱支承樓蓋結構7.3.1柱支承樓蓋宜在柱周邊設置實心區域,實心區域為柱截面邊緣向外不小于1.5倍板厚。7.3.2設置柱頂托板或柱帽的柱支承樓蓋,柱帽的高度不應小于板的厚度h,托板的厚度不應小于h/4。板柱節點的形狀、尺寸應包容45°的沖切破壞錐體,并應滿足受沖切承載力的要求(圖7.3.2)。托板或柱帽底部鋼筋應按計算確定,并應滿足抗震錨固要求。當受沖切承載力不足時,應采用型鋼剪力架(鍵),此時板厚不應小于200。當8度設防時地面以上應設置有托板的柱帽,且每方向長度不宜小于板跨度的1/6。b 7.3.3抗震設計時,柱支承樓蓋的周邊和樓梯、電梯洞口周邊宜設置剛性支承梁。7.3.4無柱帽平板板柱節點構造應符合下列要求:1無柱帽平板應在柱上板帶中設構造暗梁,暗梁寬度不小于柱寬且不應大于柱寬及柱兩側各1.5倍板厚之和。暗梁支座上部鋼筋面積應不小于柱上板帶鋼筋面積的50%,暗梁下部鋼筋不宜少于上部鋼筋的1/2;箍筋直徑不應小于8mm,間距不宜大于3/4倍板厚,肢距不宜大于2倍板厚,在暗梁兩端應加密,加密區長度不小于2倍板厚;2無柱帽柱上板帶的板底鋼筋,宜在距柱邊為2倍板厚以外連接,采用搭接時鋼筋端部宜有垂直于板面的彎鉤;3沿兩個主軸方向通過柱截面的板底連續鋼筋的總截面面積,應符合下式要求:fpyAp+fyAs≥NG(7.3.4)式中:As——板底連續鋼筋總截面面積;NG——在本層樓板重力荷載代表值(8度時尚宜計入豎向地震)作用下的柱軸壓力設計值;fy——樓板鋼筋的抗拉強度設計值;Ap——貫通柱截面連續預應力筋截面面積;對一端在柱截面對邊錨固的預應力筋,截面面積按一半計算;fpy——預應力筋抗拉強度設計值,對無粘結預應力筋,應按《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中第10.1.14條取用無粘結預應力筋的應力設計值σpu;4板柱節點應根據抗沖切承載力要求,配置抗剪栓釘或抗沖切鋼筋。7.3.5柱支承樓蓋的其它構造鋼筋詳見《鋼筋混凝土升板結構技術規范》GBJ130及《預應力混凝土結構抗震設計規程》JGJ140相關規定。8.1一般規定8.1.1模板、鋼筋、預應力、混凝土、現澆結構及填充體等分項工程施工除應符合本規程規定外,尚應符合國家現行標準《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規范》GB50666、《無粘結預應力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92及其他相關標準的規定。8.1.2施工前,施工單位應編制分項工程施工方案,經審核批準后實施。8.1.3現澆混凝土空心樓蓋的模板及支架屬于重要的模板及支架,其設計應符合國家現行有關規范的規定,應有足夠的承載力和剛度,并應保證其整體穩固性。8.1.4模板應按設計要求起拱,當設計未做規定時,起拱高度宜為跨度的2‰~3‰。8.1.5填充體在運輸和堆放時應輕裝輕卸,嚴禁甩扔,運輸中應捆緊綁牢。8.1.6現場堆放場地應平整、堅實,宜采取防潮、防曬與防腐蝕等措施。填充體堆放高度應符合產品強度要求,且不得超過1.5m。8.1.7填充體安裝前模板檢驗批應驗收合格,填充體的安裝位置應符合設計要求,并應采取措施保證其安裝位置準確、行列平直。8.1.8施工中應采取措施防止損壞填充體,板面鋼筋安裝之前已損壞的填充體應予以更換,板面鋼筋安裝之后損壞的填充體,應采取有效措施進行修補或封堵,防止混凝土漏入。8.1.9預留、預埋設施安裝工序應與鋼筋、填充體安裝等工序穿插進行;當預留、預埋設施無法避開填充體時,可對填充體采取開孔或斷開等措施,并應對孔洞和缺口進行封堵修復。對管線集中的部位,宜采用局部調整填充體尺寸等措施避讓。8.1.10澆筑混凝土前應對模板及填充體澆水濕潤。8.1.11填充體安裝和混凝土澆筑過程中,宜鋪設架空施工通道,禁止將施工機具和材料直接放置在填充體上,施工操作人員不得直接在填充體上踩踏。8.1.12混凝土澆筑宜采用泵送施工,宜分層澆筑。當柱帽或肋高度大于500mm時,混凝土應分層澆筑,分層澆筑厚度不宜大于300mm。上層混凝土應在下層混凝土初凝之前澆筑完畢。8.1.13澆筑混凝土時應對填充體進行觀察,發現異常情況,應及時采取措施進行處理。8.1.14施工流程宜符合本規程附錄C的規定。8.2內置填充體8.2.1內置填充體底部應有定位措施,保證下翼緣厚度和板底受力鋼筋混凝土保護層厚度。8.2.2內置填充體應有可靠的抗浮和防水平漂移措施。8.2.3內置填充體空心樓板的混凝土用粗骨料的最大粒徑不宜大于25mm。8.2.4當填充體為填充管(棒)時,澆筑混凝土宜順填充管(棒)方向推進。8.3外露填充體8.3.1外露填充體空心樓蓋的施工應符合下列規定:1樓板底部不鋪設模板或者不滿鋪模板時,其底部龍骨和模板應滿足外露填充體受力的要求,且應能向支架有效傳遞上部荷載;2外露填充體要錨入現澆混凝土的鋼筋(絲)錨固方向應正確、錨固長度應符合設計或相關標準的規定。8.3.2裝配箱空心樓蓋的施工除應滿足本規程8.3.1條規定外,尚應符合下列規定:1頂板、底板構件現場疊放時,堆放高度不應大于8層,并應固定穩固;2模板及支架可采取滿堂鋪設或在肋梁范圍內鋪設。在肋梁范圍內鋪設時,其梁底模板寬度每邊應比肋梁寬度大50mm;3應按工藝程序安裝底板、側壁筒和頂板,頂板、底板不得混淆使用;4底板與肋梁底模之間應采取密閉措施。9.1一般規定9.1.1現澆混凝土空心樓蓋作為混凝土結構子分部工程的組成部分,模板、鋼筋、預應力、混凝土、現澆結構及填充體等分項工程應按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4及其他相關標準進行驗收。9.1.2填充體分項工程可根據與生產與施工相一致且便于控制施工質量的原則,按進場批次、樓層、施工段或變形縫劃分為若干檢驗批。檢驗批及分項工程驗收可按現行國家標準《建筑工程施工質量驗收統一標準》GB50300的相關表格進行記錄。9.1.3填充體進場檢驗批的劃分應為同一廠家在正常生產條件下生產的同工藝、同規格、同材質的產品,并應符合下列規定:1內置式填充體連續進場20000件為一批,不足20000件亦按一批計;當連續3批一次檢驗合格時,可擴大為40000件一批;2外露填充體連續進場10000件為一批,不足10000件亦按一批計;當連續3批一次檢驗合格時,可擴大為20000件一批;3擴大檢驗批后的檢驗中,出現不合格情況時,應按擴大前的檢驗批容量重新驗收,且不得再次擴大檢驗批容量。9.1.4填充體的外觀質量、尺寸偏差應符合本規程第3.4節的相關規定。9.1.5填充體進場時,每個檢驗批產品的外觀質量應全數目測檢查,從外觀質量檢驗合格的產品中隨機抽取10件試樣進行尺寸檢驗;檢驗合格后,從中隨機抽取3件試樣檢驗各項物理力學性能指標。9.1.6填充體的質量等級判定規則應符合下列規定:1當抽取的10件試樣尺寸偏差的合格率不小于90%,且最大尺寸偏差不超過允許偏差的2倍時,該檢驗批產品的尺寸可判定為合格。當合格率小于90%但不小于80%時,應再從該批中隨機抽取10件試樣進行檢驗,當按兩次抽樣綜合計算的合格率不小于90%,且最大尺寸偏差不超過允許偏差的2倍時,則該檢驗批的尺寸仍可判定為合格;2當抽取的3件試樣物理力學性能的檢驗結果符合本規程第3.4.8條的規定時,該檢驗批的物理力學性能可判定為合格。如某檢驗項目不符合要求,則應加倍抽樣對不合格項目復驗,當復驗試樣的檢驗結果均符合要求時,該檢驗批的物理力學性能仍可判定為合格;當復驗試樣的檢驗結果仍不符合要求時,該檢驗批產品的物理力學性能判定為不合格。9.1.7澆筑混凝土之前,應進行隱蔽工程驗收,包括下列主要內1鋼筋工程;2填充體的安裝;3管線等預埋。9.1.8填充體分項工程質量驗收應檢查下列文件和記錄:1現澆混凝土空心樓蓋工程施工圖、設計說明及其他設計文件;2填充體的型式檢驗報告、出廠合格證、出廠檢驗報告和進場檢驗報告等;3填充體的進場驗收記錄、隱蔽工程驗收記錄及檢驗批驗收記錄;4施工過程中重大技術問題的處理文件、工作記錄和工程變更記錄;5其他必要的文件和記錄。9.2填充體安裝主控項目9.2.1填充體的品種、規格、型號及物理力學性能應符合設計及本規程要求。檢查數量:全數檢查。檢驗方法:觀察;檢查質量證明文件、進場檢驗報告、進場驗收記錄。9.2.2填充體的數量及安裝位置應符合設計及施工方案要求。檢查數量:全數檢查。檢驗方法:觀察;檢查隱蔽工程驗收記錄。9.2.3內置填充體抗浮及防漂移技術措施應符合設計及施工方案要求。檢查數量:全數檢查。檢驗方法:觀察;檢查隱蔽工程驗收記錄。9.2.4外露填充體鋼筋外伸錨固應符合設計要求。檢查數量:全數檢查。檢驗方法:觀察,輔以尺量;檢查隱蔽工程驗收記錄。9.2.5填充體應密封嚴密可靠,破損填充體的處理應符合本規程檢查數量:全數檢查。檢驗方法:觀察;檢查隱蔽工程驗收記錄。一般項目9.2.6樓面模板密封膠條距離外露填充體外邊尺寸應一致,并與模板粘貼牢固。檢查數量:全數檢查。檢驗方法:觀察;檢查隱蔽工程驗收記錄。9.2.7非裝配箱的填充體安裝允許偏差及檢驗方法應符合表9.2.7的規定。檢查數量:同一檢驗批應按有代表性的自然間抽查5%,且9.2.8裝配箱的安裝允許偏差及檢驗方法應符合表9.2.8的規定。檢查數量:同一檢驗批應按有代表性的自然間抽查10%,且52A.0.1填充體的表觀密度可按下列規定進行檢驗:1測量和計算體積;1)填充管(棒):取自然干燥的試樣,量測其直徑長度(精確至1×10-3m計算其體積V(精確至1×10-6m32)填充塊(箱):取自然干燥的試樣,量測其長、寬和高(精確至1×10-3m),計算其體積V(精確至1×10-6m33)填充板:取自然干燥的填充板試樣,量測芯塊的長、寬和厚(精確至1×10-3m),計算其體積V(精確至1×10-6m32用臺秤秤其質量M(精確至0.01kg);3用填充體表觀密度gfil應按下式計算(精確至0.01kg/m3gfil=M/V(A.0.1)A.0.2填充體的局部抗壓荷載可按下列規定進行檢驗:1取試樣放入水中浸泡:填充管、棒長度宜為1m;填充箱、填充塊為一個填充體;填充板為一個芯塊,邊長不小于20cm;2浸泡48h后取出放置在水平板面上,底部墊平放穩,填充管、棒可采用與試樣同長的的三角木塞在兩側;3將100mm×100mm×20mm的加荷墊板放置在試樣送檢面中部,當填充體上表面為弧面時應采取同弧面墊板;4加荷分五級進行,每級加荷值為本規程表3.4.8中規定荷載值的20%,并靜置5min,對試件外表面觀察;5當加荷值達到本規程表3.4.8中規定的荷載值,試樣無裂紋及破損跡象,可判定該產品局部抗壓荷載檢驗合格。A.0.3填充體的自然吸水率可按下列要求進行檢驗:1取一件填充體試樣,稱取試樣自然干燥后質量m;2將填充體試樣浸沒在10℃~25℃清水中,水面應保持高出試樣10mm~20mm,24h后將試樣取出,用干毛巾擦干試樣表面附著水,隨即稱取試樣的質量m1;3填充體的自然吸水率wm按下式計算:0wm=×100%(A.0.3)04當自然吸水率滿足本規程第3.4.8條規定時,可判定為自然吸水率檢驗合格。A.0.4填充體抗振動沖擊性可按下列要求進行檢驗:1選取外觀質量、尺寸偏差合格的自然干燥的填充體試樣;2用直徑50mm的振動棒緊貼試樣受測面振動1min;3檢查表面,當無貫通性裂紋及破損時,則判定抗振動沖擊性能合格。A.0.5吊掛型填充體的底板單點吊掛力可按下列要求進行檢驗:1在裝配箱底部安裝1個M8膨脹螺栓,固緊螺母;2試樣直接放在水平承力支座(架)上,通過膨脹螺栓吊鉤施加垂直荷載至50kg,靜置48h,觀察吊掛區周圍有無裂縫,如試樣未破壞,判定為合格。23PA.0.6裝配箱底板承載力可按下列要求進行檢驗:1根據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4的規定,對裝配箱底板預制構件進行承載力性能檢驗,承載力性能檢驗不合格的預制構件不得用于混凝土結構;2裝配箱底板的承載力可采用短期靜力加載方法進行檢驗,檢驗應在環境溫度0℃以上的溫度中進行,試驗前應量測構件實際尺寸,并檢查構件表面,所有的缺陷和裂縫均應在構件上標出。試驗用的加載設備及量測儀表均應預先標定或校準。底板的支承方式可采用四邊簡支或四角簡支。構件與支承面應緊密接觸,承壓墊板與構件、鋼墊板與支座間,宜鋪砂漿墊平。承壓墊板厚度不應小于10mm。裝配箱底板承載力檢驗可按底板加載裝置示意圖(圖A.0.6)進行;3237573檢驗過程中應分級加載,每級荷載不應大于施工荷載標準值的10%,當臨近施工荷載標準值時,每級荷載不應大于施工荷載標準值的5%。作用于構件上的試驗設備重量及構件自重應作為第一次加載的一部分。每級加載完成后應持續靜置10min,持續時間內應觀察并記錄構件的各項量測數據;4當按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的規定對裝配箱底板進行承載力檢驗時,應符合下式要求:γ0u≥γ0[γu](A.0.6)式中:γ0u——構件的承載力檢驗系數實測值,即構件的荷載實測值與施工荷載標準值的比值,施工荷載標準值取值γ0——結構重要性系數,可根據結構安全等級按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的規定取值,當無 專門要求時可取1.0;[γu]——構件的承載力檢驗系數允許值,可按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4-2002表9.3.2取值。5對構件進行承載力檢驗時,應加載至構件出現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4-2002表9.3.2所列承載能力極限狀態的檢驗標志。當在規定的荷載持續時間內出現上述檢驗標志之一時,應取本級荷載值與前一級荷載值的平均值作為其承載力檢驗荷載實測值;當在規定的荷載持續時間結束后出現上述檢驗標志之一時,應取本級荷載值作為其承載力檢驗荷載實測值;6裝配箱底板承載力檢驗結果應按下列規定評定:1)當構件的承載力檢驗結果符合第A.0.6條第4款的檢驗要求時,該檢驗批構件的承載力應評為合格;2)當第一個構件的檢驗結果不能符合第A.0.6條第4款的檢驗要求時,可從同一批構件中再抽取兩個構件進行檢驗。第二次檢驗時,構件的承載力允許值應取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4-2002表9.3.2中的數值減去0.05,當第二次抽取的兩個構件均符合第二次檢驗的要求時,該批構件的承載力方可通過驗收,否則應評定該批構件承載力不合格。7裝配箱底板的承載力檢驗過程中在本附錄未注明事項,應執行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4的相關規定。B.0.1現澆混凝土空心樓板自重可按下式計算:G=(Vu-Vfil).Y+Gfil式中:G——現澆混凝土空心樓板區格內自重(kN),區格是指雙向相鄰柱軸線間形成的一個樓板區域;Gfil——現澆混凝土空心樓板區格內填充體的重量(kNVfil——現澆混凝土空心樓板區格內填充體的體積(m3Vu——現澆混凝土空心樓板區格內總體積(m3Y——混凝土容重(kN/m3)。B.0.2現澆混凝土空心樓板體積空心率pvoid可按下式計算:式中:Vfil——現澆混凝土空心樓板區格內填充體的體積(m3Vu——現澆混凝土空心樓板區格內總體積(m3)。B.0.3現澆混凝土空心樓板按重量等效的折實厚度可按下式計式中:hcon——現澆混凝土空心樓板折實厚度;h——現澆混凝土空心樓板厚度。C.0.1非裝配箱填充體的現澆混凝土空心樓蓋可按圖C.0.1流程樓蓋模板及支架安裝暗梁、柱帽、肋、預留、預埋設施及填充體等位置定位畫線鋼筋下料成型預應力筋安裝梁、柱帽及板底鋼筋安裝鋼筋下料成型預應力筋安裝統計填充體規格、數量,委托專業廠家生產填充體進場驗收填充體進場驗收填充體安裝(內置填充體抗浮及防漂移)填充體安裝質量驗收板面鋼筋安裝隱蔽工程驗收混凝土澆筑預應力筋張拉預應力筋張拉混凝土養護模板拆除C.0.2裝配箱現澆混凝土空心樓蓋可按圖C.0.2流程施工。安裝模板及支架放線定位裝配箱制作粘貼密封膠條粘貼密封膠條裝配箱堆放裝配箱堆放裝配箱底板安裝綁扎肋梁鋼筋管線預埋管線預埋安裝裝配箱側壁筒安裝裝配箱頂板綁扎現澆層鋼筋混凝土澆筑混凝土養護拆除模板及支架1為便于在執行本規程條文時區別對待,對要求嚴格程度不同的用詞說明如下:1)表示很嚴格,非這樣作不可的:正面詞采用“必須”;反面詞采用嚴禁;2)表示嚴格,在正常情況下均應這樣做的:正面詞采用“應”;反面詞采用“不應”或“不得”;3)表示允許稍有選擇,在條件許可時首先應這樣做的:正面詞采用“宜”;反面詞采用“不宜”;4)表示有選擇,在一定條件下可以這樣做的,采用“可”。2規程中指明應按其他有關標準執行時,寫法為“應符合……的規定”或“應按……執行”。1《建筑結構荷載規范》GB500092《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3《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4《建筑工程施工質量驗收統一標準》GB503005《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46《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規范》GB506667《預應力混凝土用鋼絲》GB/T52238《預應力混凝土用鋼絞線》GB/T52249《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656610《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燒性能分級》GB862411《材料產煙毒性危險分級》GB/T2028512《預應力筋用錨具、夾具和連接器》GB/T14370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