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指標與評估作業指導書TOC\o"1-2"\h\u21170第一章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概述 275111.1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的概念 212281.2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210800第二章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 3207112.1可持續發展指標的定義與分類 3229262.1.1定義 3176382.1.2分類 3163562.2國內外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比較 4289402.2.1國際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 4111642.2.2國內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 4134412.3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的構建原則 418436第三章環境指標評估方法 5151293.1環境指標評估方法概述 5287803.2定量評估方法 577883.3定性評估方法 632117第四章經濟指標評估方法 6277614.1經濟指標評估方法概述 6260204.2經濟增長指標評估 6103084.2.1國內生產總值(GDP) 750404.2.2人均國內生產總值 7158004.2.3經濟增長率 7102814.3經濟效益指標評估 7263444.3.1勞動生產率 7187924.3.2資本產出率 7150774.3.3成本利潤率 731717第五章社會指標評估方法 759335.1社會指標評估方法概述 736935.2社會發展指標評估 8249845.3社會公平指標評估 816584第六章生態環境指標評估方法 9201796.1生態環境指標評估方法概述 9165926.2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估 9311496.3生態環境質量評估 1014604第七章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政策分析 10147767.1政策分析方法概述 10177367.2政策效應分析 11235697.3政策優化與調整 111214第八章國際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合作 12141568.1國際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合作概述 12324688.2國際環境協議與標準 1271248.3國際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合作案例分析 1230330第九章我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戰略 13277179.1我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戰略概述 13270429.1.1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的概念 13177929.1.2我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演變 1395909.1.3我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主要內容 1373169.2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實施現狀 13238569.2.1政策法規體系不斷完善 13104109.2.2生態環境保護取得積極成果 14247699.2.3經濟結構調整取得實質性進展 14249839.2.4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14147699.3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展望 14245189.3.1推進綠色發展 14265739.3.2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1442409.3.3深化國際合作 1412029.3.4完善法律法規體系 1426249.3.5培育可持續發展文化 143116第十章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教育與培訓 142594210.1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教育概述 141458910.2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培訓體系 152784810.3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教育與創新 15第一章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概述1.1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的概念環境,廣義上指的是圍繞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自然和社會條件的總和,包括自然生態環境、社會經濟環境以及人文社會環境。自然環境主要包括土地、水資源、大氣、生物多樣性等自然要素;社會經濟環境包括人類的生產活動、生活方式、經濟結構等方面;人文社會環境則涵蓋文化、教育、法律、政策等社會要素。可持續發展,是指在滿足當代人類需求的同時不損害后代滿足其需求的能力。它強調在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經濟發展等方面實現平衡,以保障人類社會、經濟、自然的和諧發展??沙掷m發展包括三個核心維度:經濟可持續發展、社會可持續發展和環境可持續發展。1.2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良好的自然環境為人類提供了豐富的自然資源,保障了人類社會的穩定發展。而人口增長、資源消耗和環境破壞,環境問題日益凸顯,成為影響人類福祉的重要因素??沙掷m發展是實現長遠發展的必要條件。在資源有限、環境惡化的背景下,實現可持續發展,才能保障人類社會在滿足當代需求的同時為后代留下良好的生存環境。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有助于提高國家競爭力。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國越來越重視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將其作為提高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手段。通過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可以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生產效率、促進科技創新,從而提升國家競爭力。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有助于維護社會公平??沙掷m發展強調公平原則,要求在資源分配、環境保護等方面實現公平。這有助于減少社會貧富差距,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是國際合作的重要領域。全球環境問題的日益嚴重,各國在環境與可持續發展領域的合作日益緊密。通過加強國際合作,共同應對環境挑戰,有助于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進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對于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充分認識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才能采取有效措施,推動我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事業不斷前進。第二章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2.1可持續發展指標的定義與分類2.1.1定義可持續發展指標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在可持續發展過程中經濟、社會、環境等領域發展水平與趨勢的量化指標。它旨在為政策制定者、決策者和公眾提供關于可持續發展進程的信息,以便于評估、監測和指導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2.1.2分類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可按照不同的維度和屬性進行分類。以下為常見的分類方法:(1)按領域分類:可持續發展指標可分為經濟、社會、環境三大領域。其中,經濟領域指標包括經濟增長、產業結構、就業等方面;社會領域指標包括人口、教育、衛生、社會保障等方面;環境領域指標包括資源利用、生態環境、氣候變化等方面。(2)按層次分類:可持續發展指標可分為全球、國家、區域、地方四個層次。不同層次的指標具有不同的應用范圍和特點。(3)按性質分類:可持續發展指標可分為定量指標和定性指標。定量指標具有明確的數值,便于量化比較;定性指標則通過描述性語言對發展狀況進行評估。2.2國內外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比較2.2.1國際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國際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主要包括以下幾種:(1)聯合國的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包含17個目標,涉及經濟、社會、環境等多個領域。(2)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包括經濟、社會、環境、治理四個維度。(3)世界銀行的世界發展指標(WDI):涵蓋經濟、人口、教育、衛生、環境等多個方面。2.2.2國內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我國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主要包括以下幾種:(1)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包含經濟、社會、環境、科技、文化等多個領域。(2)國家生態文明建設指標體系:包括生態環境、資源利用、節能減排、環境治理等方面。(3)地方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各地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2.3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的構建原則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的構建應遵循以下原則:(1)科學性原則:指標體系應基于科學理論和實踐,保證指標的準確性和可靠性。(2)系統性原則:指標體系應全面反映可持續發展各個領域的內在聯系,形成完整的系統。(3)實用性原則:指標體系應便于實際操作,為政策制定者和決策者提供有效依據。(4)動態性原則:指標體系應具有動態性,能夠反映可持續發展進程中的變化和趨勢。(5)可比性原則:指標體系應具有可比性,便于國內外不同地區間的比較分析。(6)前瞻性原則:指標體系應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為未來可持續發展提供預測和指導。第三章環境指標評估方法3.1環境指標評估方法概述環境指標評估方法是指用于衡量和評價環境狀況、環境變化趨勢及環境政策效果的一系列方法。環境指標評估方法主要包括定量評估方法和定性評估方法,兩者相互補充,共同為環境管理與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環境指標評估方法的選擇和運用,應遵循以下原則:(1)科學性:評估方法應基于科學原理,保證評估結果的準確性、可靠性。(2)系統性:評估方法應全面考慮環境問題的各個方面,保證評估結果的完整性。(3)實用性:評估方法應便于操作,易于理解和應用。(4)動態性:評估方法應能反映環境狀況的變化,適應環境政策的調整。3.2定量評估方法定量評估方法是通過數值計算和統計分析,對環境指標進行量化評價的方法。以下為幾種常見的定量評估方法:(1)指數法:通過構建環境指數,對環境狀況進行綜合評價。如空氣質量指數(AQI)、水質指數(WQI)等。(2)比值法:通過比較不同環境指標之間的比值,評估環境狀況。如污染負荷比、環境容量比等。(3)趨勢分析法:通過分析環境指標的時間序列數據,判斷環境狀況的變化趨勢。(4)聚類分析法:將環境指標進行分類,分析各類指標之間的關聯性,評估環境狀況。(5)主成分分析法:通過提取環境指標的主成分,分析各主成分對環境狀況的貢獻,進行綜合評價。3.3定性評估方法定性評估方法是通過文字描述、專家評分等手段,對環境指標進行定性評價的方法。以下為幾種常見的定性評估方法:(1)專家評分法: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根據環境指標的重要性和現狀,對環境狀況進行評分。(2)層次分析法:將環境指標分為多個層次,通過專家評分和層次分析,確定各層次指標的權重,從而評估環境狀況。(3)模糊綜合評價法:將環境指標分為模糊集合,通過模糊運算和綜合評價,對環境狀況進行定性評估。(4)灰色關聯分析法:通過計算環境指標之間的關聯度,分析環境狀況的內在聯系。(5)案例分析法:通過對具體環境案例的分析,總結環境指標的變化規律,對環境狀況進行定性評估。在實際應用中,根據評估對象和目標的不同,可以選擇合適的評估方法,對環境指標進行綜合評價。同時結合定量和定性的評估結果,可以為環境管理和可持續發展提供更為全面、準確的信息。第四章經濟指標評估方法4.1經濟指標評估方法概述經濟指標評估方法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經濟增長速度以及經濟效益的重要工具。它主要包括對經濟增長、經濟效益、經濟結構、收入分配等多個方面的評估。經濟指標評估方法旨在為企業以及社會各界提供有關經濟運行狀況的客觀、準確的數據支持,從而為政策制定、決策優化提供有力依據。4.2經濟增長指標評估經濟增長指標評估主要包括國內生產總值(GDP)、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經濟增長率等指標的評估。以下分別對這幾個指標進行闡述:4.2.1國內生產總值(GDP)國內生產總值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總量的重要指標。它反映了國家或地區的經濟規模和經濟實力。GDP的計算方法有生產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種。4.2.2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將國內生產總值除以總人口數得到的平均值。這個指標可以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居民的富裕程度和生活水平。4.2.3經濟增長率經濟增長率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增長速度的重要指標。它表示在一定時期內,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增長幅度。經濟增長率可以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的增長趨勢和發展潛力。4.3經濟效益指標評估經濟效益指標評估主要包括勞動生產率、資本產出率、成本利潤率等指標的評估。以下分別對這幾個指標進行闡述:4.3.1勞動生產率勞動生產率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勞動投入產出效率的重要指標。它表示單位勞動投入所產出的經濟價值。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意味著生產效率的提升,有助于經濟增長。4.3.2資本產出率資本產出率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資本投入產出效率的重要指標。它表示單位資本投入所產出的經濟價值。資本產出率的提高有助于提高經濟效益,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4.3.3成本利潤率成本利潤率是衡量一個企業或項目經濟效益的重要指標。它表示單位成本所帶來的利潤。成本利潤率的提高意味著企業或項目的經濟效益提升,有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第五章社會指標評估方法5.1社會指標評估方法概述社會指標評估方法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發展和進步程度的重要工具。社會指標評估方法主要包括定量評估和定性評估兩大類。定量評估方法主要依據統計數據,對社會發展水平進行量化分析;而定性評估方法則側重于對社會現象的描述和解釋。社會指標評估方法的選擇和運用,應遵循科學性、系統性、可比性和實用性原則。5.2社會發展指標評估社會發展指標評估是對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發展水平的綜合評價。其主要評估內容包括:經濟增長、人口與就業、教育、衛生、社會保障、居民生活、生態環境等方面。以下對社會發展指標評估的幾個關鍵方面進行簡要介紹:(1)經濟增長:通過國內生產總值(GDP)、人均GDP、經濟增長速度等指標來衡量。(2)人口與就業:通過人口總數、人口增長率、就業率、失業率等指標來衡量。(3)教育:通過普及率、升學率、教育投入、教育質量等指標來衡量。(4)衛生:通過平均壽命、嬰兒死亡率、患病率、衛生保健覆蓋率等指標來衡量。(5)社會保障:通過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最低生活保障等指標來衡量。(6)居民生活:通過人均收入、消費水平、住房條件、生活滿意度等指標來衡量。(7)生態環境:通過空氣質量、水質、綠化面積、能源消耗等指標來衡量。5.3社會公平指標評估社會公平指標評估是對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公平程度的評價。社會公平指標評估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收入分配:通過基尼系數、泰爾指數、收入差距等指標來衡量。(2)教育公平:通過城鄉教育資源分配、學校教育質量差距、教育機會公平等指標來衡量。(3)就業公平:通過性別、年齡、學歷等方面的就業機會公平程度來衡量。(4)社會保障公平:通過社會保障制度的覆蓋面、待遇水平、公平性等指標來衡量。(5)公共服務公平:通過基礎設施、醫療衛生、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的普及程度和服務質量來衡量。(6)生態環境公平:通過生態環境質量、污染治理、生態補償等指標來衡量。通過對社會公平指標的評估,可以揭示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為政策制定和調整提供依據。在我國,社會公平指標的評估已成為政策制定和實施的重要內容,為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提供了有力支持。第六章生態環境指標評估方法6.1生態環境指標評估方法概述生態環境指標評估是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對生態環境現狀、發展趨勢及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影響進行科學、客觀、全面的評價。生態環境指標評估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指標體系構建:根據評估目標,選擇具有代表性、科學性、可操作性的生態環境指標,構建指標體系。指標體系應涵蓋生態環境的各個層面,包括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結構、生態環境質量等。(2)數據來源與處理:收集相關數據,包括遙感數據、地面調查數據、統計數據等。對數據進行整理、篩選、清洗,保證數據質量。(3)評估方法選擇:根據評估目標和指標特性,選擇合適的評估方法。常用的評估方法有定量評估、定性評估、綜合評估等。(4)評估結果分析:對評估結果進行解釋、分析和評價,揭示生態環境現狀、發展趨勢及存在的問題。6.2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估是生態環境指標評估的重要內容。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是指生態系統為人類提供的各種直接和間接價值,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直接服務:如食物、纖維、淡水、能源等,是人類生活和經濟發展的基本保障。(2)間接服務:如調節氣候、減緩洪水、降解污染物、提供生物多樣性等,對人類福祉具有重要意義。(3)文化服務:如旅游、觀賞、教育、科研等,豐富人類精神文化生活。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估方法包括:(1)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分類:根據評估目的,對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進行分類。(2)評估指標選?。哼x擇反映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關鍵指標,如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結構、生產力等。(3)數據收集與處理:收集相關數據,對數據進行整理、篩選、清洗。(4)評估方法應用:采用定量評估、定性評估、綜合評估等方法,對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進行評估。6.3生態環境質量評估生態環境質量評估是對生態環境現狀、發展趨勢及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影響的綜合評價。其主要內容包括:(1)生態環境狀況評價:對生態環境現狀進行評價,包括生態環境質量指數、生態環境狀況等級等。(2)生態環境質量變化趨勢分析:分析生態環境質量的歷史變化趨勢,預測未來變化趨勢。(3)生態環境問題識別:識別生態環境中存在的問題,如污染、生態退化、生物多樣性減少等。生態環境質量評估方法包括:(1)評價模型構建:根據評估目標,構建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模型。(2)數據來源與處理:收集相關數據,對數據進行整理、篩選、清洗。(3)指標權重確定:采用專家咨詢、層次分析法等方法,確定各指標的權重。(4)評價結果分析:對評價結果進行解釋、分析和評價,揭示生態環境質量現狀、發展趨勢及存在的問題。第七章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政策分析7.1政策分析方法概述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政策分析旨在通過科學的方法,對政策制定、實施和評估的全過程進行研究,以實現環境、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政策分析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種:(1)文獻分析法:通過收集、整理和分析相關文獻資料,對政策背景、政策目標、政策內容等進行深入研究。(2)案例分析法: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政策案例,分析其制定、實施和效果,總結經驗教訓,為政策優化提供借鑒。(3)比較分析法:對不同國家或地區在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政策方面的經驗進行比較,找出共性與差異,為政策制定提供參考。(4)系統分析法:運用系統論原理,對政策體系進行整體分析,研究政策之間的相互關系和協同作用。(5)預測分析法:根據歷史數據和現實情況,對未來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政策的發展趨勢進行預測。7.2政策效應分析政策效應分析是對政策實施后產生的環境影響、經濟效應和社會效果進行評估。具體分析如下:(1)環境影響分析:評估政策對生態環境的改善程度,如污染物排放量、生態破壞程度、生物多樣性保護等。(2)經濟效應分析:評估政策對經濟增長、產業結構調整、就業等方面的促進作用。(3)社會效果分析:評估政策對社會公平、民生改善、社會穩定等方面的影響。7.3政策優化與調整政策優化與調整是在政策效應分析的基礎上,針對政策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進行改進和完善。具體措施如下:(1)完善政策體系:針對政策空白和漏洞,制定相應的配套政策,形成完整的政策體系。(2)加強政策協同:協調不同政策之間的矛盾和沖突,提高政策實施效果。(3)優化政策工具: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政策工具,提高政策實施的科學性和有效性。(4)強化政策執行:加強政策執行的監督和考核,保證政策落地生根。(5)持續跟蹤評估:對政策實施效果進行持續跟蹤和評估,及時發覺問題,調整政策方向。通過以上政策優化與調整,有望實現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政策的最佳效果,推動我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事業的健康發展。第八章國際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合作8.1國際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合作概述全球氣候變化、環境污染和生物多樣性喪失等問題的加劇,國際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合作顯得尤為重要。國際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合作是指各國國際組織、非組織和企業等在全球范圍內共同應對環境問題,推動可持續發展的一種合作形式。這種合作涉及多個領域,包括政策、法規、技術、資金和人才等。8.2國際環境協議與標準國際環境協議是各國為應對環境問題而達成的一種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國際環境協議:(1)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旨在減少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應對氣候變化問題。(2)生物多樣性公約(CBD):旨在保護生物多樣性,實現生物資源的可持續利用。(3)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UNCCD):旨在防治荒漠化,提高土地生產力。(4)巴黎協定:旨在加強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威脅,實現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峰值和可持續發展。國際環境標準也是國際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合作的重要成果。例如,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發布的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標準,為企業提供了環境管理的框架和方法。8.3國際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合作案例分析以下是一些國際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合作的典型例子:(1)蒙特利爾議定書:該議定書旨在減少氯氟烴(CFCs)排放,保護臭氧層。自1987年簽署以來,全球CFCs排放量已大幅減少,臭氧層恢復速度加快。(2)亞馬遜合作計劃:該計劃由巴西、秘魯、哥倫比亞和厄瓜多爾等亞馬遜國家共同發起,旨在保護亞馬遜雨林,實現可持續發展。合作內容包括森林資源管理、環境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等。(3)亞洲區域環境合作項目:該項目由亞洲開發銀行(ADB)發起,旨在推動亞洲地區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項目涉及大氣污染、水資源管理、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領域。(4)中日韓環境合作:中日韓三國在環境保護領域開展了廣泛合作,包括大氣污染治理、水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通過合作,三國在環境保護政策、技術和資金等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果。通過以上案例分析,可以看出國際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合作在應對全球環境問題、推動可持續發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各國應進一步加強合作,共同應對環境挑戰,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第九章我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戰略9.1我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戰略概述9.1.1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的概念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是指在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環境等多個方面實現和諧發展,以滿足當代人類需求,同時不損害后代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我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戰略旨在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9.1.2我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演變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戰略經歷了從重視經濟增長到注重環境保護,再到全面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演變。我國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國家總體發展戰略,明確提出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9.1.3我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主要內容我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戰略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優化資源配置,提高資源利用效率;(2)保護生態環境,防治污染;(3)調整產業結構,發展循環經濟;(4)加強國際合作,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5)完善法律法規,強化執法監管。9.2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實施現狀9.2.1政策法規體系不斷完善我國高度重視可持續發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規,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等,為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法制保障。9.2.2生態環境保護取得積極成果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取得了顯著成果。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深入實施,生態環境質量逐步改善。9.2.3經濟結構調整取得實質性進展我國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服務業、高技術產業等新興產業快速發展,能源結構逐步優化,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比重不斷提高。9.2.4社會事業全面進步我國在教育、醫療、養老等社會事業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人民群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社會公平正義得到更好體現。9.3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展望9.3.1推進綠色發展未來,我國將繼續推進綠色發展,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污染物排放。9.3.2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棉花種植農業氣象服務研究考核試卷
- 紡織機械的智能生產流程考核試卷
- 電子產品銷售數據分析考核試卷
- 木樓梯生產流程優化考核試卷
- 核子儀表在核材料管制中的技術發展考核試卷
- 管道工程歷史文化保護與利用考核試卷
- 電機在電力行業能源科普宣傳與教育活動策劃的應用考核試卷
- 緊固件行業企業戰略聯盟與合作考核試卷
- 石油開采業的人力資源管理與培訓考核試卷
- 山西大學《工程造價案例分析(實驗)》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舞臺機械及幕布系統
- 鄂爾多斯生態環境職業學院教師招聘考試歷年真題
- 蘇科版八年級數學下冊《二次根式的乘除》評課稿
- 訂單延期交貨的相關處理規定
- 車間新員工入廠三級安全教育培訓試題及答案
- 井筒地面預注漿
- 《素描頭像說課》
- 瀘州老窖大學生入職培訓試題三
- Piper疲乏修訂量表附有答案
- 委托采購合同模板 第三方委托采購合同模板(六篇)
- GB/T 4744-2013紡織品防水性能的檢測和評價靜水壓法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