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溶液及其配制(講義)(原卷版)_第1頁
5.溶液及其配制(講義)(原卷版)_第2頁
5.溶液及其配制(講義)(原卷版)_第3頁
5.溶液及其配制(講義)(原卷版)_第4頁
5.溶液及其配制(講義)(原卷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浙教版中考科學二輪復習--溶液及其配制溶液與溶解、溶液配制、溶解度與溶質質量分數【知識點分析】一.溶液:1.定義:一種或幾種物質分散到另一種物質里形成的均一的、穩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2.性質:(1)均一性:指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質都相同;(2)穩定性:外界條件不變時,溶液長時間放置不會分層,也不會析出固體溶質3.組成:(1)溶質:被溶解的物質。可以是一種或幾種,可以是固體,液體或氣體。(2)溶劑:能溶解其他物質的物質。(3)溶劑和溶質的判斷:①固體或氣體與液體混合形成的溶液,一般以液體作為溶劑②兩種液體混合之后,一般以質量大的做溶劑;③混合的物質中有水,一般以水為溶劑;④一般將溶液命名為“溶質的溶劑溶液”,當不指明溶劑時,溶劑為水。4.溶液的質量與體積:(1)M溶液=M溶質+M溶劑(2)V溶液≠V溶劑+V溶質5.溶液的理解:(1)溶液一定是混合物,但混合物不一定是溶液(2)溶液一定是均一、穩定的,但均一、穩定的液體不一定是溶液(3)溶液不一定是無色的,但溶液一定是透明的,無色透明的液體也不一定是溶液(4)溶液可以含多種溶質,不局限于一種二.懸濁液、乳濁液1.懸濁液:是固體小顆粒懸浮在液體里而形成的物質。2.乳濁液:是小液滴分散到液體里形成的物質。3.濁液:懸濁液和乳濁液合稱,它們的特點是不均一、不穩定。4.常見的懸濁液:面糊、泥水、石灰乳5.常見的乳濁液:牛奶,血液三.物質的溶解性1.溶解的定義:一種物質均勻分散到另一種物質的過程。2.溶解性:一種物質溶解在另一種物質里的能力。3.物質溶解的能力:在一定條件下,物質能夠溶解的數量是有限的。4.影響物質溶解性的因素(實驗注意控制變量)①不同物質在同一溶劑中的溶解能力不同。②同種物質在不同溶劑中的溶解能力不同。③同種物質在同一溶劑中溫度不同溶解能力不同。5.固體物質溶解度的影響因素①溶質種類②溶劑種類③溫度:a.絕大部分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升高;如硝酸鉀、硝酸銨b.少部分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的變化不大;如氯化鈉(食鹽)極少部分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降低;如氫氧化鈣(熟石灰)6.氣體物質溶解度的影響因素①溶質種類②溶劑種類③溫度:氣體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降低④壓強:氣體的溶解度隨壓強的增大而增大物質溶解時的溫度變化①有的物質溶解時,會放出熱量,使溶液溫度顯著升高,如氫氧化鈉、濃硫酸等。②有的物質溶解時,會吸收熱量,使溶液溫度顯著降低,如NH4NO3③有許多物質溶解時,溶液的溫度沒有明顯變化,如NaCl等。7.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1)定義:一定溫度下,向一定量溶劑里加入某種溶質,當溶質不能繼續溶解時即為該溶質的飽和溶液。(2)在描述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的時候,一定要強調:①一定溫度;②一定量的溶劑;③某種溶質。(3)判斷方法:①觀察法:若溶液底部有剩余溶質存在,且溶質的量不再減少,則該溶質的飽和溶液;②實驗法:若底部無剩余,加入該溶質,溶解或溶解一部分,不飽和;不再溶解,飽和。(4)轉化:四.物質的溶解度100g溶劑中達到飽和狀態時所溶解的溶質的質量,稱為該物質在這種溶劑中的溶解度。(2)四要素:①一定溫度;②100g溶劑;③達到飽和狀態;④溶質質量。Sg。(4)物質的溶解性:根據物質的溶解度大小,我們將物質的溶解性分為以下四種:溶解度易溶可溶微溶難溶20℃溶解度>10g1g~10g0.01g~1g<0.01g五.溶解度曲線及其意義1.溶解度曲線:記錄不同溫度下物質的溶解度,用圖像表示變化2.溶解度曲線的意義:(1)曲線上每個點表示某溫度下某溶質的溶解度;(2)溶解度曲線表示同一物質在不同溫度時的不同溶解度數值;(3)曲線表示不同物質在同一溫度時的溶解度數值;(4)曲線表示物質的溶解度受溫度變化影響大小的情況;(5)兩條曲線的交點,表示在該溫度下兩種物質的溶解度相等;(6)曲線上每個點所配制的溶液是該溫度下這種溶質的飽和溶液,曲線下方的點表示對應溫度下該溶質的不飽和溶液。六.溶液的配制1.溶質的質量分數(1)定義:表示溶液中溶質質量與總溶液質量的比值,可用小數或百分數表示。(2)溶質質量分數可以表示溶液中溶質的含量多少,符號P。(3)有關計算公式溶質的質量分數=×l00%=×l00%2.溶液的配制:步驟:計算、稱量或量取、溶解、裝瓶貼標簽3.誤差分析(1)溶質質量分數偏?。孩偬炱绞褂貌徽_,使藥品稱量質量偏小。②量取水的過程中仰視讀數,使水量取多了。③燒杯不干燥,原來內部就有一些水。④固體藥品中含有雜質等。(2)溶質質量分數偏大:①天平使用不正確,如稱量前沒有調平衡,指針偏右,導致藥品稱量偏多。②砝碼已生銹,導致藥品稱量偏多。③量取水的過程中俯視讀數,使水量取少了。④將量筒中的水倒入燒杯中時,一部分灑在外面等。七.溶液的基礎計算1.溶液的稀釋:使用高濃度溶液配制低濃度溶液,稀釋的過程中,溶質質量分數不變即P濃×M濃=P稀×M稀2.溶液質量:(1)溶液密度與體積乘積(2)溶質質量除以溶質質量分數3.溶解度與飽和溶液溶質質量分數的關系:P=×100%【例題分析】一、單選題1.下列關于溶液的說法中,正確的是A.只有水可以作為溶劑 B.一瓶溶液里各部分的性質不相同C.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D.凡是無色、透明的液體就是溶液2.20℃時,將20g硝酸鉀固體投入到100水中,充分攪拌,隨著時間推移,所得溶液的質量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所得溶液降低一定溫度,一定有硝酸鉀析出B.如果用水量是50g,最終只能得到60g溶液C.所得溶液中繼續投入硝酸鉀固體,溶液質量一定還是120gD.100g<m(溶液質量)<120g時,溶液均為不飽和溶液3.甲、乙分別是碳酸鈉和氯化鈉中的一種物質,下圖1是兩種物質的溶解度曲線,下圖2是20℃時,將等質量甲、乙兩種固體分別放入盛有等質量水的兩支試管中,甲沒有全部溶解,乙全部溶解。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t℃>20℃B.a物質可能是NH4NO3C.甲物質為NaClD.10℃時,等質量的碳酸鈉和氯化鈉的飽和溶液中水的質量比較多的是NaCl溶液4.結合KNO3和NH4C1的溶解度曲線判斷,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t2℃時,兩種物質的溶解度相等B.兩種物質的溶解度都隨溫度升高而增大C.升高溫度可將接近飽和的KNO3溶液變成飽和溶液D.將t2℃的飽和NH4C1溶液降溫到t1℃,溶液質量不變5.下列有關溶液的說法中,正確的是A.均一、穩定的液體一定是溶液 B.不飽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C.溶液一定是液態 D.溶液一定是由溶質和溶劑組成的6.根據硝酸鉀、氯化鈉和氫氧化鈣的溶解度表格信息,判斷下列說法錯誤的是溫度/℃020406080KNO3的溶解度/g13.331.663.9110169NaCl的溶解度/g35.736.036.637.338.4Ca(OH)2的溶解度/g0.1730.1650.1210.1160.094A.隨溫度的升高,硝酸鉀的溶解度增大B.根據上表可知,硝酸鉀與氯化鈉溶解度相等的溫度范圍為20~40℃C.在20℃時50g水能完全溶解0.1g氫氧化鈣D.飽和的硝酸鉀溶液中含有少量的氯化鈉,可采取降溫結晶的方法提純硝酸鉀7.25℃時,取100mL氯化鉀飽和溶液進行如下圖所示的實驗,下列分析錯誤的是A.實驗1后,甲、乙兩溶液完全相同B.實驗2后,甲、乙兩溶液的質量相等C.實驗2后,乙中溶液為氯化鉀的飽和溶液D.實驗2后,甲、乙溶液所含溶質質量相等8.實驗室欲配制質量分數為16%的NaCl溶液100g,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A.實驗順序為④②①⑤③ B.②中需稱量的NaCl質量為16gC.選用100mL的量筒量取水的體積 D.①中固體酒出去會導致濃度偏大9.實驗室用氯化鈉固體配制50g質量分數為6%的氯化鈉溶液。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所需氯化鈉固體的質量為3gB.氯化鈉固體應放在托盤天平的右盤稱量C.用玻璃棒攪拌的目的是增大氯化鈉的溶解度D.量取水時仰視量筒讀數,會使所配溶液的質量分數偏大10.如圖是a、b、c三種固體物質的溶解度曲線,下列說法中正確的A.t1℃時,將c的飽和溶液升溫,一定變成不飽和溶液B.t2℃時,三種物質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順序是a>b>cC.物質b中混有少量a,采用冷卻熱的飽和溶液的方法進行提純bD.t1℃時,取c的飽和溶液150g,其中含有c物質的質量為50g11.某同學向如圖所示的燒杯中加入一種物質,充分攪拌后,發現粘在杯底的塑料片脫落。那么他加入的物質可能是A.氧化鈣固體 B.食鹽 C.硝酸銨固體 D.蔗糖12.為探究硝酸鉀的溶解性,進行了如圖所示實驗,結合硝酸鉀在不同溫度下的溶解度,判斷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溫度/℃102030405060KNO3溶解度/g20.931.645.863.985.5110.0A.①③中的溶液均為不飽和溶液B.②③中溶液的質量:③>②C.②③④中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③>②>④D.④中析出晶體的質量是9.9g13.現將20℃時,某固體甲的飽和溶液變成不飽和溶液,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溶液的質量可能不變 B.溶質的質量一定改變C.溶質的質量分數一定改變 D.一定可以通過升溫的來實現14.實驗室配制6%的氯化鈉溶液50g,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A.步驟是計算、稱量、量取、溶解B.仰視量筒讀數會使配制結果小于6%C.應將3gNaCl放入盛有47mL水的量筒中并不斷攪拌D.實驗中用到的玻璃儀器有量筒、膠頭滴管、燒杯、玻璃棒15.20℃時KCl的溶解度是34g。取65gKC1溶液放入甲燒杯中,按如圖所示進行操作(整個過程中無溶劑損失)。以下說法不正確的是A.丙和丁燒杯中KCl的質量分數相等B.丁燒杯中KC1和H2O的質量之比為17:50C.丁燒杯中KC1的質量分數為34%D.若乙燒杯中溶液恰好飽和,則40℃時KCl的溶解度為40g16.在蒸餾水中加入一定量的NaOH固體,不斷攪拌,溶解過程中的溫度變化如圖所示,a、c兩點觀察到溶液中有固體存在,b點固體完全消失(整個過程不考慮水分蒸發,NaOH固體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增大)。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A.NaOH固體溶于水是放熱過程 B.a、c兩點時,NaOH的溶解度相同C.b點時,該溶液一定是不飽和溶液 D.溶質質量分數(ω)的大小關系為ω(b)>ω17.在1L不同濃度的NaOH溶液中,PbO的溶解度曲線如圖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100℃時,PbO在1L35%NaOH溶液中的溶解度為100gB.60℃時,PbO在1L35%NaOH溶液中的溶解度大于在10%NaOH溶液中的溶解度C.80℃時,將PbO溶解在10%NaOH溶液中達到飽和,然后降溫至40℃,該過程中一定析出固體D.20℃時,PbO在10%NaOH溶液中所溶解的質量,一定小于在35%NaOH溶液中所溶解的質量18.人體缺鉀會有乏力、心律不齊的癥狀,嚴重缺鉀的病人可口服10%氯化鉀溶液。結合KC1在不同溫度時的溶解度,推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溫度/℃020406080溶解度/g27.634.040.045.551.1A.氯化鉀的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減小B.20℃時,10%的KCl溶液是飽和溶液C.降溫一定會使KCl溶液的質量減小D.80℃的氯化鉀飽和溶液冷卻至40℃有結晶現象19.如圖是Na2C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線。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NaCl的溶解度比Na2CO3大B.t2℃時的Na2CO3飽和溶液降溫至t1℃,有晶體析出C.t1℃時,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21.5gNa2CO3D.提純Na2CO3和NaCl混合物中的NaCl,可以采用蒸發溶劑結晶20.KNO3在不同溫度下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溫度/℃010203040溶解度/g13.320.931.645.863.9A.20℃時,KNO3飽和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為31.6%B.30℃100gKNO3溶液中溶質的質量比10℃100gKNO3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大C.將50g40℃時KNO3的飽和溶液降溫至10℃時,有20gKNO3晶體析出D.將10℃時KNO3的飽和溶液升溫至40℃時,KNO3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不變21.不同溫度下,100g水中最多溶解蔗糖的質量如下表。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溫度/℃0204060蔗糖質量/g182204238287降低溫度,蔗糖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一定減小 B.在0~60℃時,蔗糖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C.60℃時,蔗糖的飽和溶液中還能溶解氯化鈉 D.20℃時,蔗糖的溶解度為204g22.20℃時,向盛有100g水的燒杯中加入60gZnSO4進行實驗(忽略水的蒸發)。依據下圖所示的實驗和ZnSO4溶解度曲線判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ZnSO4的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增大B.升溫到40℃時,燒杯中的溶液為飽和溶液C.從40℃升溫到60℃時,燒杯內溶液中溶質的質量不變D.100℃時,燒杯內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為60%23.已知10℃時,NaOH溶解度為51g,且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增大。小明在10℃時通過電解飽和NaOH溶液(只考慮發生電解水的反應)來探究水的組成,現取15lg飽和NaOH溶液通電一段時間,恢復至10℃后發現溶液質量減少15.1g,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此時溶液仍為NaOH的飽和溶液B.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不變為51%C.生成氫氣的質量為1.1gD.若向反應后溶液中加入NaOH,固體會先溶解后析出。24.20℃時,將50g氯化鉀分成五份依次加到盛有100g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