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4.6 植物的莖與物質運輸 植物的葉與蒸騰作用 保護土壤(解析版)_第1頁
4.4-4.6 植物的莖與物質運輸 植物的葉與蒸騰作用 保護土壤(解析版)_第2頁
4.4-4.6 植物的莖與物質運輸 植物的葉與蒸騰作用 保護土壤(解析版)_第3頁
4.4-4.6 植物的莖與物質運輸 植物的葉與蒸騰作用 保護土壤(解析版)_第4頁
4.4-4.6 植物的莖與物質運輸 植物的葉與蒸騰作用 保護土壤(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4.4-4.5植物的莖與物質運輸植物的葉與蒸騰作用保護土壤【思維導圖】【知識點全掌握】一、莖的結構1、莖的分類(1)按形態分類:直立莖(樟樹、甘蔗、月季等);攀緣莖(葡萄、黃瓜、爬山虎等);纏繞莖(牽牛花、常春藤等);匍匐莖(草莓、甘薯等)(2)按組成分類:草質莖,木質莖。2、木質莖的結構結構作用樹皮表皮細胞排列緊密,細胞間隙比較小,起保護作用韌皮部由篩管和韌皮纖維組成,篩管運輸有機物,自上而下形成層能分裂新細胞,向外形成新的韌皮部向內形成新的木質部,使莖加粗。但單子葉植物莖中一般沒有形成層,所以莖長成后,一般不會加粗。木質部導管和木纖維組成,導管運輸水和無機鹽,自下而上髓細胞壁薄、體積大,用以儲存營養物質3、年輪:植物生長一年一般形成一個年輪。當氣溫、水分等環境條件比較好的時候,植物生長比較快,形成的年輪較疏松,顏色較淺(如春材)。反之,年輪較密,顏色較深(如秋材)。二、葉的結構1、葉的結構:由葉柄和葉片組成。葉片通過葉柄生長的莖上。2、葉片的結構結構細胞特點作用表皮上表皮由一層不規則、排列緊密、無色透明的表皮細胞構成利于透光,對葉片內部起保護作用;防止水分散失、病蟲侵害下表皮葉肉由含有許多葉綠體的薄壁細胞組成植物體光合作用的主要場所葉脈多由導管和篩管構成水、無機鹽、有機物的運輸通道;對葉片起支持作用;使葉片展開,接受陽光照射三、蒸騰作用1、定義:植物體中的水分變成水蒸氣通過葉片表皮的氣孔散發道大氣中的現象。2、意義(1)植物吸收的水約有99%是通過這種蒸騰作用散發出去的。蒸騰作用是根部吸水的主要動力;(2)蒸騰作用促進植物體內無機鹽(溶于水)的運輸;(3)蒸騰作用降低葉片表面溫度的作用;(4)增加空氣濕度。3、影響因素:溫度、光照、濕度、氣體流速等。氣孔周圍溫度低、濕度大、氣流速度慢,則蒸騰作用弱;氣孔周圍溫度高、濕度小、氣流速度快,則蒸騰作用強。4、蒸騰作用過程土壤中水分——根——莖——葉——葉導管——葉肉細胞——氣孔——大氣5、實驗(1)植物蒸騰作用實驗①實驗過程選取一盆正處于生長旺盛期的闊葉植物(如天竺葵等);用一透明的塑料袋把幾片相鄰的葉片包扎好;對植物澆水后,置于陽光下照射;觀察塑料袋中有無水珠產生。如果沒有水珠產生,把植物搬到室內使其快速冷卻,在觀察塑料袋中有無水珠。②實驗現象:可以觀察塑料袋內壁有小水珠產生。③實驗結論:植物進行蒸騰作用散失水分。(2)植物葉片上下表面水分散失多少探究①實驗原理:無水氯化鈷試紙為藍色,吸水后,會變成水合氯化鈷,呈紅色。②實驗過程選取一片生長旺盛的蠶豆葉,用濾紙把它上、下表皮上的水分吸干;將A、B兩張浸有氯化鈷溶液的藍色濾紙,相對應地貼在葉片上、下表皮的表面,并用回形針將其固定;用口向另外浸過氯化鈷溶液的藍色濾紙呵氣(或直接在濾紙上滴一滴水),觀察藍色濾紙變成sw,紅色。③現象:葉片下表面的濾紙先變成紅色,且顏色更深一些。④結論:植物中的水分從葉片的上、下表面散失,而且下表面散失水分>上表面散失水分。(3)葉片中氣孔的觀察①實驗過程在載玻片上滴1滴清水。用鑷子撕取蠶豆葉片的下表皮,把它們放在載玻片上,用解剖針把它們展平,蓋蓋玻片。在低倍顯微鏡下觀察葉片的表皮細胞。換用高倍顯微鏡仔細觀察半月形細胞,可以看到保衛細胞中有葉綠體。另外再取一片葉子,浸在盛有熱水(60℃左右)的燒杯中。②實驗現象在低倍鏡下可以看到:葉片表皮細胞一般為形狀不規則的扁平狀,彼此鑲嵌成一層結合緊密的、較為牢固的組織。表皮細胞上有成對的半月形細胞,為保衛細胞。高倍鏡下看到:保衛細胞中有葉綠體。在熱水的葉片觀察:下表面產生的氣泡比上表面多。③實驗結論:葉片表皮細胞之間有成對的半月形細胞圍成的氣孔。一般葉片的下表面的氣孔>上表面的氣孔。保衛細胞吸水膨脹,氣孔打開 保衛細胞縮水,氣孔關閉【例題精析】(2021?杭州)在杭州市余杭區仁和街道新橋村有一棵千年樹齡的古銀杏樹,它的“樹心”已經朽爛,變成了一棵“空心樹”。可是,這棵古樹在當地政府和村民的保護下還是枝繁葉茂、生命力旺盛。由此推斷,朽爛掉的“樹心”是這棵樹的()A.全部韌皮部 B.全部木質部 C.部分韌皮部 D.部分木質部【解答】解:植物是通過導管自下而上運輸水和無機鹽,篩管自上而下運輸有機物。導管和篩管分別位于木質部和韌皮部,沒有樹心的樹只是失去了髓和部分木質部,而剩余的木質部中的導管仍然可以自下而上運輸水和無機鹽,同時韌皮部中的篩管完好可以自上而下運輸有機物,所以沒有樹心的樹,仍然可以獲得養料,還能繼續活下去。但是一旦樹木沒有了樹皮(或韌皮部),也就割斷了向下運輸有機物的篩管,時間長了樹木的根系無法獲取營養而死亡,進而樹木也就會死亡。所以又有“樹怕傷皮,不怕空心”的說法。因此,朽爛掉的“樹心”主要是古樹的部分木質部。故選:D。(2021?浙江)如圖是小嘉家中鋪設的一塊實木地板,可以看出明顯的年輪。其中甲(選填“甲”或“乙”)所示部分是在氣溫、水分等環境條件較好的時候形成的春材。與本地樹木相比,生長在地球赤道附近的樹木,往往沒有明顯的年輪,原因是沒有明顯的季節變化。【解答】解:春季,到了適合植物生長的季節,樹木開始生長,樹木的新生細胞數量多,體積大,年輪寬;寒冬氣溫降低,樹木生長較慢,年輪窄,因此圖中甲部分為春材。由于沒有明顯的季節變化,生長在地球赤道附近的樹木往往沒有明顯的年輪。故答案為:甲;沒有明顯的季節變化。(2020?浙江)如圖,菟絲子是一種特殊的植物,其莖黃色,葉退化,遇到適宜的植物就纏繞在上面,形成吸根并插入植物體內吸取有機養料。(1)莖黃色、葉退化,說明菟絲子的細胞中缺少葉綠體。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2)菟絲子要獲得有機物,其吸根必須插入植物A莖的韌皮部。菟絲子與植物A之間屬于寄生關系,這在高等植物中極為罕見。【解答】解:(1)由于光合作用的條件是光,菟絲子的葉片退化,莖黃色或黃褐色,說明菟絲子的細胞中不含有葉綠體,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2)植物韌皮部有能夠運輸有機物的篩管,菟絲子要獲得有機物,其吸根必須插入植物A莖的韌皮部,靠吸收植物體內的水分和營養物質來生存,因此絲子和植物體之間屬于寄生關系,這在高等植物中極為罕見。故答案為:(1)葉綠體;(2)韌皮部。(2022?麗水)小科為探究植物蒸騰作用的影響因素,他取兩組樹齡相同、生長狀況相似的同種植物枝條,分別留下6張和3張葉片,把枝條同時插入盛有紅色染液的燒杯中,放在陽光下照射。1小時后,在兩枝條等高位置切出相應的切片,觀察到被染色的情況如圖。請回答:(1)該實驗探究的問題是植物蒸騰作用強弱是否與葉面積有關(或植物蒸騰作用強弱是否與葉片數量有關);(2)依據本實驗,為提高移栽樹術的成活率,可采取的措施是剪去部分枝葉(葉片)。【解答】解:(1)根據題意該實驗探究的問題是植物蒸騰作用強弱是否與葉面積有關(或植物蒸騰作用強弱是否與葉片數量有關)。(2)水分是由導管運輸的,蒸騰作用的主要器官是葉。水分主要通過葉上的氣孔散發到體外。因此為提高移栽樹術的成活率,剪去部分枝葉可以降低蒸騰作用強度,減少水分的散失。故答案為:(1)植物蒸騰作用強弱是否與葉面積有關(或植物蒸騰作用強弱是否與葉片數量有關)(2)剪去部分枝葉(葉片)(2022?溫州)雨滴落在裸露的土壤上,使部分土粒飛濺而造成侵蝕。若雨滴落在草本植物上,經葉片遮擋,在葉片上短暫停留后沿葉片滴落,該過程會改變落地雨滴的直徑等因素而改變落地時的動能,從而改變對土壤的侵蝕程度。某科研小組為研究草本植物的莖高和葉片面積大小對雨滴經葉片遮擋后直徑的影響,取莖高和葉片面積不同的植株,按如圖裝置進行9組實驗:①取莖高為10厘米,葉片面積為1.6厘米2的植株放入裝置,雨滴下落經植株葉片遮擋后灑落在底盤上,按一定方法測得經葉片遮擋后雨滴平均直徑。②換用其它植株,重復上述實驗,記錄并整理數據如表。組別123456789葉片平均面積(厘米2)1.63.24.7莖高(厘米)102030102030102030經葉片遮擋后雨滴平均直徑(毫米)2.382.482.552.552.672.722.652.762.82(1)將莖高為10厘米的植株換成20厘米的植株進行實驗時,應如何調節升降桿高度?升高10厘米。(2)分析表中數據,判斷經植株葉片遮擋后的雨滴平均直徑受哪個因素影響更大,并在上表9組中選擇3組(用組別序號表示)作為證據。葉片面積;1、2、4(其它合理答案也給分)。(3)結合實驗結果和能量知識,解釋“草本植物莖高越小、葉片面積越小,雨滴經其遮擋后對土壤的侵蝕程度也越小”的原因。草本植物莖高越小,葉片面積越小,經葉片遮擋后的雨滴直徑越小,質量越小,高度越小,其重力勢能越小,滴落到地面的動能也越小,對土壤的侵蝕程度也越小。【解答】解:(1)將莖高為10厘米的植株換成20厘米的植株進行實驗時,如果不改變升降桿高度,那么雨滴發生器距離植物的距離會縮短10厘米,因此為了保證實驗變量的唯一性,應將升降桿升高10厘米,這樣就排除了雨滴發生器與植物的距離這一因素對實驗結果的影響。(2)在相同的葉片平均面積的情況下,不同的莖高,遮擋后雨滴平均直徑的變化數據,與在相同莖高的情況下,不同的葉片平均面積,遮擋后雨滴平均直徑的變化數據,兩數據進行比較,那個差距大,說明就受哪種因素的影響更大。例如:1組與2組比較,雨滴平均直徑增大:2.48﹣2.38=0.1(毫米),1組與4組比較,雨滴平均直徑增大:2.55﹣2.38=0.17(毫米),通過數據比較,葉片平均面積與莖高相比,葉片的面積對雨滴平均直徑的影響大。同理,2、3、5組;4、5、7組5、6、8組……也可以進行如此比較,最后得出的結論都是葉片面積的影響要比莖高的影響更大。(3)由前面的實驗結果可知,植物的葉片面積越小,莖高越小,會使遮擋的雨滴落到地上的平均直徑也越小。雨滴經其遮擋后對土壤的侵蝕程度小的原因是草本植物莖高越小,葉片面積越小,經葉片遮擋后的雨滴直徑越小,質量越小,高度越小,其重力勢能越小,滴落到地面的動能也越小,對土壤的侵蝕程度也越小。故答案為:(1)升高10厘米。(2)葉片面積;1、2、4(其它合理答案也給分)。(3)草本植物莖高越小,葉片面積越小,經葉片遮擋后的雨滴直徑越小,質量越小,高度越小,其重力勢能越小,滴落到地面的動能也越小,對土壤的侵蝕程度也越小。(2020?臺州)某地區發現一種未知植物的化石,科學家通過技術手段確定該植物葉片在生命活動中總是處于卷曲狀態,如圖為其顯微結構示意圖。(1)該葉片中的葉綠體主要分布在上(選填“上”或“下”)表皮附近,這樣更有利于進行光合作用。(2)科學家猜測該植物具有很強的保水能力,以下支持這一猜測的有ABC。A.氣孔著生部位向內凹陷B.葉片卷起,水蒸氣可以積聚在卷起的葉片內C.葉片下表皮的表面分布有大量絨毛,能降低葉下表皮附近的空氣流動速度【解答】解:(1)葉片中的葉綠體主要分布在葉肉部分,葉肉包括柵欄組織和海綿組織,柵欄組織中含有大量的葉綠體,柵欄組織接近上表皮,因此圖中的葉綠體主要分布在上表皮附近,這樣更有利于進行光合作用。(2)A、氣孔是由保衛細胞構成的,氣孔著生部位向內凹陷,可以使保衛細胞存儲更多的水分,符合題意;B、葉片卷起,水蒸氣能夠積聚在葉片內,符合題意;C、葉片下表皮的表面有大量絨毛,能減低葉下表皮附近的空氣流動速度,增強保水能力,符合題意。故答案為:(1)上;(2)ABC。(2019?寧波)將兩株生長狀況相似的新鮮綠蘿分別放入兩個相同的水培裝置,同時用透明塑料袋密封,如圖所示。立即將甲裝置放在陽光下,乙裝置放在黑暗環境下,其它條件相同且適宜,都放置4小時。(1)實驗后發現,兩塑料袋內壁都有小水珠,裝置內液面都下降。這主要是植物的蒸騰作用引起的。(2)實驗后,用儀器測定兩塑料袋內的氣體含量,發現氧氣含量較高的是甲(填“甲”或“乙”)裝置。(3)與實驗前相比,乙裝置中綠蘿的有機物總量會減少。(填“增加”“減少”或“不變”)【解答】解:(1)水分以氣體狀態通過葉片表皮上的氣孔從植物體內散失到植物體外的過程叫做蒸騰作用;在白天,植物除進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外還進行蒸騰作用;因此實驗進行一段時間后通過蒸騰作用散失的水蒸氣會在塑料袋的內壁上凝結成小水珠。這些水分是植物通過根吸收的、由木質部中的導管自下往上運輸來的;(2)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并且釋放出氧氣的過程,叫做光合作用;細胞利用氧,將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將儲存在有機物中的能量釋放出來,供給生命活動的需要的過程叫做呼吸作用;將乙裝置放在黑暗處,植物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只進行呼吸作用,消耗了塑料袋內的氧氣,并產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所以實驗后,用儀器測定兩塑料袋內的氣體含量,發現氧氣含量較高的是甲裝置;(3)將乙裝置放在黑暗處,植物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只進行呼吸作用,呼吸作用要消耗有機物,與實驗前相比,乙裝置中綠蘿的有機物總量會減少。故答案為:(1)蒸騰;(2)甲;(3)減少。【習題鞏固】一.選擇題(共9小題)1.如圖所示曲線能正確表示在晴朗的高溫天氣狀態下,綠色植物蒸騰作用強度變化的是()A. B. C. D.【解答】解:蒸騰作用是指植物體內的水分通過葉片的氣孔以水蒸氣的形式散發到大氣中去的一個過程,光照強度影響氣孔的開閉,在一定的范圍內光照強度的增加,能促進氣孔的開啟,利于水蒸氣的外出,使蒸騰作用加強。到了溫度最高時氣孔就會關閉,防止體內水分的蒸發,然后植物的蒸騰作用隨溫度的降低而降低。故選:D。2.雙子葉植物葉表皮上的氣孔結構如圖所示,氣孔是氧氣、二氧化碳出入及水分散失的門戶。當保衛細胞含水量多時氣孔大,含水量少時氣孔小甚至關閉。下列敘述中,正確的是()A.保衛細胞的形狀能改變是因為沒有細胞壁 B.植物體光合作用強弱與保衛細胞的含水量關系不大 C.蒸騰作用能帶走葉片的部分熱量,因為水汽化時要吸熱 D.將葉片浸入濃鹽水中,氣孔將如圖甲所示【解答】解:A、由分析知道:保衛細胞形狀能改變與細胞的含水量有關,A錯誤。B、植物的三大作用有關的二氧化碳、水蒸氣、氧氣進出植物體的門戶是氣孔,B錯誤。C、在汽化過程中要吸熱,所以植物進行蒸騰作用能帶走葉片的部分熱量,C正確。D、鹽水的濃度比較大,將葉片浸入濃鹽水,細胞會失水,氣孔將會變小甚至關閉,D錯誤。故選:C。3.綠色植物在自然界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請據圖判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若植物進行蒸騰作用,則①代表水蒸氣 B.若植物進行呼吸作用,則②代表二氧化碳 C.③代表的物質是通過葉脈中的篩管進行運輸 D.④代表的物質是通過葉脈中的導管進行運輸【解答】解:A、若植物進行蒸騰作用,則②代表水蒸氣,A錯誤。B、呼吸作用是吸進氧氣,呼出二氧化碳,因此表示進入的①應是氧氣,表示放出的②是二氧化碳,B正確。C、③水分是通過葉脈中的導管運輸的,C錯誤。D、④有機物是通過葉脈中篩管運輸的,D錯誤。故選:B。4.為迎接亞運會,柯橋區從前年開始對道路進行了全新規劃,并在道路兩旁等處加大了綠化、美化力度,此過程中需要移栽一些苗木。下列有關做法正確的是()A.給移栽后的苗木掛“營養針”,其針頭應插入到莖的髓部 B.保留所有葉片移栽,可充分利用葉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 C.移栽過程中為了便于運輸和保持整潔,應該將根部的泥土全部清理干凈 D.移栽入土時,泥土不能填得太緊實,同時苗木之間要保持一定距離,以免樹木相互爭奪陽光、水、養分等【解答】解:A、給移栽后的樹木輸入水和養分,針頭應插入到較大綠化樹莖(樹干)的木質部中的導管中,A錯誤。B、葉片是蒸騰作用的主要部位,保留所有葉片移栽,會增加植物的蒸騰作用,B錯誤。C、幼根和根毛,因此在移栽植物時要帶土移栽,以保護幼根和根毛,利于根吸水,提高成活率,C錯誤。D、移栽入土時,泥土不能填得太緊實,不利于根的呼吸,移栽時要保持一定距離,以免樹木相互爭奪陽光、水、養分,比如樹木之間種植過密,植物葉片相互遮蓋,只有上部葉片進行光合作用,種植過稀,部分光能得不到利用,光能利用率低,D正確。故選:D。5.如圖表示向日葵在24小時內的水分吸收和蒸騰作用速率(毫克/小時),據圖推斷下列正確的是()A.在暗處,蒸騰作用速率總是大于吸收速率 B.在暗處,吸收速率總是大于蒸騰作用速率 C.在光下,吸收速率總是大于蒸騰作用速率 D.在光下,蒸騰作用速率總是大于吸收速率【解答】解:蒸騰作用是指植物體把由根吸收來的水分通過葉片的氣孔以水蒸氣的形式散發到大氣中去的一個過程。如圖,向日葵在24小時內的水分吸收和蒸騰作用速率分了三個部分:黑暗、光照、黑暗,分析圖形可知,在黑暗處,吸收水分的速率總是大于蒸騰作用的速率,在光下,大體是中間部分是蒸騰作用的速率大于吸收水分的速率,而兩邊部分是吸收水分的速率大于蒸騰作用的速率。可見B符合題意。故選:B。6.圖中表示水從植物體內散失的部位是()A.①根毛 B.②根中導管 C.③莖中導管 D.④氣孔【解答】解:圖中①根毛,②根中導管,③莖中導管,④氣孔。植物進行蒸騰作用形成的蒸騰拉力,使得根吸收的水分和無機鹽向上運輸到葉,使植物體內的水分通過葉片上的氣孔散失到大氣中。故選:D。7.番薯是一種高產且適應性強的糧食作物,塊根除作為主糧外,還是食品加工、淀粉和酒造工業的重要原料。下列有關番薯的內容正確的是()A.番薯是攀緣莖 B.番薯的有機物通過篩管運輸 C.種植番薯時可適當施肥 D.番薯中的有機物主要來自土壤【解答】解:A、番薯的莖細長,而又柔弱,蔓延生長地面上,屬于匍匐莖,A錯誤。B、番薯的葉制造的有機物通過篩管運輸到根,B正確。C、種植番薯時過一段時間施肥,有利于根的吸收,C錯誤。D、番薯中的有機物主要來自葉光合作用,D錯誤。故選:B。8.小明將枝條插入盛有紅墨水的錐形瓶中,15分鐘后取出,將枝條縱切。關于a.b點紅色深淺及水分運輸方向說法正確的是()A.a點顏色較深,水分由a向b運輸 B.a點顏色較深,水分由b向a運輸 C.b點顏色較深,水分由a向b運輸 D.b點顏色較深,水分由b向a運輸【解答】解:植物的器官莖在植物體中有支撐和輸導功能,其中含有輸導組織﹣﹣導管和篩管。導管位于木質部,具有運輸水分與無機鹽的作用。小明將枝條插入盛有紅墨水的錐形瓶中,15分鐘后取出,將枝條縱切。根據圖示可知:a點在下方,b點在上方,隨著蒸騰作用的不斷進行,紅墨水會沿著莖中的導管由a向b運輸。同時紅墨水不斷向莖周圍進行滲透,a點與紅墨水接觸的時間比b點長,因此a點顏色較深,故選項A正確。故選:A。9.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植物對生態環境至關重要,破壞樹皮會導致樹木死亡。這主要是因為()A.樹皮的支持作用被破壞 B.有機物不能由篩管向下運輸到根部 C.根吸收的水和無機鹽不能向上運輸 D.有機養料不能由導管向上運輸到莖葉【解答】解:在樹皮內側的韌皮部里面有篩管,它可以從上往下把植物體進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運輸到植物的根部。破壞樹皮會傷到樹皮韌皮部內的篩管,葉進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不能由篩管向下運輸到根部,從而致使樹木死亡。故選:B。二.填空題(共3小題)10.如圖甲,智能溫室大棚能自動控制大棚內的溫度、CO2濃度、光照強度等條件,以滿足大棚內作物生長發育的需求,乙圖表示大棚內A、B兩種植物的光合速率(用CO2吸收量表示)與光照強度的關系曲線,請分析回答:(1)大棚內壁上經常出現小水珠,這些小水珠主要來自于植物的蒸騰作用。(2)植物A的光合作用開始于d點前(選填“d點前”、“d點”或“d點后”)。(3)若不考慮溫度對呼吸作用的影響,則當光照強度為f時,單位時間內,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機物是植物A多于(選填“多于”、“等于”或“少于”)植物B。【解答】解:(1)大棚內壁上經常出現小水珠,這些小水珠主要來自于植物的蒸騰作用。(2)光合作用的條件是光,d點前有光照,植物A的光合作用開始于d點前。(3)從圖中看出,當光照強度為f時,植物A和植物B的二氧化碳吸收量相等,表明植物A光合作用二氧化碳吸收量與呼吸作用二氧化碳釋放量的差等于植物B光合作用二氧化碳吸收量與呼吸作用二氧化碳釋放量的差;光照強度為0時,植物A的二氧化碳釋放量比植物B的二氧化碳釋放量大,表明植物A的呼吸作用強度大于植物B的呼吸作用強度。因此若不考慮溫度對呼吸作用的影響,當光照強度為f時,單位時間內植物A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機物多于植物B。故答案為:(1)蒸騰。(2)d點前。(3)多于。11.圖一是長有大小相同的兩個果實的某果樹的一段枝條,圖二是植物細胞吸水、失水的圖解。(1)對圖一中枝條進行環剝處理后,A、B兩果實不能繼續長大的是B。這一現象說明有機物是通過韌皮部的篩管(選填“導管”或“篩管”)運輸的。(2)圖二中A為正常狀態的細胞,如果將它放入清水中,細胞將變為B(選填“B”或“C”)狀態,原因是細胞液的濃度大于清水的濃度,所以細胞吸水。【解答】解:(1)由圖可以看出A周圍有葉子,葉制造的有機物能不斷送到A果實,可以得到豐富的營養物質,故可以繼續發育;B在其上下都進行了環割,是葉制造的有機物不能送到B果實,到營養物質B將停止發育而凋落。這一現象說明有機物是通過韌皮部的篩管運輸的。(2)圖二中A正常狀態的細胞放入清水中后,由于細胞液的濃度大于清水的濃度,所以細胞吸水。故答案為:(1)B;篩管。(2)B;細胞液的濃度大于清水的濃度,所以細胞吸水。12.在研究植物光合作用的實驗中,某研究小組在密封的容器A中充入足量的含有同位素14C的14CO2。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發現該植物的不同器官相繼出現了同位素14C(如圖甲,黑色部分表示檢測到同位素14C的部位)。據此回答:(1)14CO2主要是通過圖乙中氣孔結構,進入到葉片中。(2)葉片中的14C主要是通過莖中的哪一部分結構送到該植物的根部。韌皮部(選填“外樹皮”“木質部”“韌皮部”或“髓”)【解答】解:(1)保衛細胞總是兩兩相對而生,圍成的空腔是氣孔,保衛細胞吸水膨脹時,氣孔就張開,反之氣孔就關閉。當氣孔張開時,葉片內的水分吸收熱量變成水蒸氣,經氣孔擴散到外界空氣中。因此,氣孔是植物體蒸騰失水的“門戶”。所以14CO2是通過圖乙中的氣孔進入葉片內的。(3)木質部中的導管自下而上運輸水和無機鹽,韌皮部中的篩管自上而下運輸有機物。葉片制造的有機物(14C)通過韌皮部中篩管輸送到該植物的根部。故答案為:(1)氣孔(2)韌皮部三.實驗探究題(共3小題)13.某科學興趣小組在觀察完“蠶豆葉片下表皮的保衛細胞與氣孔”的實驗后,作了進一步的探究:探究保衛細胞吸水和失水與氣孔開閉之間的關系。請你根據所給的材料完成實驗設計。【查閱資料】保衛細胞在蒸餾水中會吸水,在0.3克/毫升的蔗糖溶液中會失水。【材料】放大鏡、顯微鏡、鑷子、刀片、吸管、載玻片、蓋玻片、吸水紙、蒸餾水、3克/毫升的蔗糖溶液、新鮮蠶豆葉片。【實驗思路】(1)取載玻片A和B,在A的中央滴加蒸餾水,在B的中央滴加蔗糖溶液;(2)用鑷子撕取兩小塊蠶豆葉片的下表皮,分別置于載玻片中央的液滴中,蓋上蓋玻片;(3)將制好的裝片分別置于顯微鏡下,觀察其氣孔的開放或關閉狀態。【實驗結果預測及結論】如果觀察到氣孔在蒸餾水中處于開放狀態,在蔗糖溶液中處于關閉狀態,則可說明保衛細胞吸水使氣孔開放,保衛細胞失水使氣孔關閉。【解答】解:(1)步驟1:取載玻片A和B,在A的中央滴加蒸餾水,在B的中央滴加蔗糖溶液;用鑷子撕取蠶豆葉片的下表皮兩塊,分別置于載玻片中央的液滴中,蓋上蓋玻片。(3)將制好的裝片分別置于顯微鏡下,觀察其氣孔的開放或關閉狀態。蔗糖溶液大于葉片保衛細胞液的濃度,保衛細胞失水,蒸餾水的濃度小于葉片保衛細胞液的濃度,保衛細胞吸水,如果觀察到氣孔在蒸餾水中處于開放狀態,在蔗糖溶液中處于關閉狀態,則可說明保衛細胞吸水使氣孔開放,保衛細胞失水使氣孔關閉。故答案為:(1)蔗糖溶液(3)顯微鏡;氣孔在蒸餾水中處于開放狀態,在蔗糖溶液中處于關閉狀態14.甲圖中的ABC是綠色植物在白天進行的三種生命活動,乙圖是某生物興趣小組的同學為研究植物的生命活動設計的實驗裝置,并得到一些數據如下表。(其中:光照下吸收的二氧化碳量=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量﹣呼吸作用釋放的二氧化碳量)請據圖表回答下列問題:溫度(℃)5101520253035光照下吸收二氧化碳(mg/h)1.001.752.503.253.753.503.00黑暗下釋放二氧化碳(mg/h)0.500.751.001.502.253.003.50(1)甲圖中能促進無機鹽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