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新媒體侵犯隱私權的構成要件淺析目錄TOC\o"1-2"\h\u26475新媒體侵犯隱私權的構成要件淺析 121949第一節新媒體侵犯隱私權的損害事實 13624一、新媒體侵犯隱私權的損害類型 113234二、新媒體侵犯隱私權損害事實的認定方式 23042第二節新媒體侵犯隱私權的因果關系 318778一、新媒體侵犯隱私權因果關系要件的功能 37563二、新媒體侵犯隱私權因果關系的認定 57965第三節新媒體侵犯隱私權的主觀過錯 629730一、新媒體侵犯隱私權主觀過錯的界定 711092二、新媒體侵犯隱私權主觀過錯的判定 8第一節新媒體侵犯隱私權的損害事實一、新媒體侵犯隱私權的損害類型“損害事實指的是某些行為導致了權力的主體的人身權利、或者財產權受到了侵犯,并且導致了財產以及非財產利益受到損失的實際情況?!蔽覀兛梢愿鶕说贸鼋Y論,損害事實應該不僅包括“權益受損”的情況,還應該包含有“損害結果”的內容,上述損害事實的兩個方面缺少了任何一個就不再構成損害事實了。當且僅有侵害了權利人的正當權益同時造成了損害,這種條件下才會對權利人產生侵權責任,而未造成損害的情況下則不會產生侵權責任。常見的一些侵犯隱私權的行為方式有窺探他人生活;非法查閱他人郵件或文件等資料;非法對于他人進行監視、監聽等;非法公開他人隱私資料、非法搜查他們財務等方式。需要引起我們注意的是在侵權責任之中,因為新媒體的極其強大的影響力,所以一旦新媒體在運作的過程中侵害了當事人的隱私權,往往這個過程便會給當事人帶來損害,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多樁牽扯到新媒體侵犯隱私權的案例中、以及新媒體自身的強大的傳播能力中得出。并且從多樁案例分析中我們可以得出新媒體對于當事人造成的損害并不一定是直接對于當事人本身造成的,當新媒體對于當事人的隱私權造成侵害的時候,對于新媒體內容的受眾往往對于當事人的態度以及心理狀態會帶來巨大的變化,這通常會導致當事人身邊群體對于當事人的做出一系列反常舉動,這些很可能會給當事人帶來物質方面的損失以及精神方面的損害。所以通過上述的討論筆者認為只要新媒體中的內容對于當事人的隱私權造成了侵害即可認定其對于當事人的人格方面帶來了損害。給當事人造成的損害最直觀的往往是精神方面的損害,比如使得當事人出現情緒失落、焦躁不安、失眠、當給當事人帶來比較大的影響時,甚至會導致當事人出現抑郁癥等嚴重的精神疾??;當時對于當事人造成的損失同樣有可能是物質上面的損失,例如由于新媒體對于當事人隱私權的侵害導致當事人被解雇、以及當事人的就醫費用、以及由于名譽的損失導致的恢復名譽的額外支出;當然新媒體侵犯隱私權也有可能給精神以及物質兩個方面同時帶來損失。二、新媒體侵犯隱私權損害事實的認定方式新媒體對于隱私權的侵害行為分為侵權與不作為侵權兩種類型,主要表現形式如下所示:(一)侵權根據前文損害類型判斷的新媒體侵犯隱私權的情形比較多,具體可以分為下面幾種:窺探、偷拍偷拍以及窺探表示的是在沒有得到當事人許可的前提下,使用未經法律允許的方法對于他人的私生活進行窺攝。通過非法窺攝得到的影像資料在新媒體上的傳播會給權利人帶來不同程度的困擾以及傷害。比如近些年來屢見不鮮的公用衛生間等偷拍事件。歪曲事實新媒體從業人員對于新聞的報道理應與客觀實際保持一致,新媒體對于事實的不實的報道不僅僅會使得公眾存在巨大的誤解,同時會給權利人帶來不良的影響,甚至造成重大損失。例如2017年“樂天董事長辛東彬說中國人市儈沒骨氣”事件,正值中韓關系緊張期間,這樣一則虛假新聞點燃了國人情緒,給權利人造成了巨大經濟損失。他人資料的不正當收集對于他人的個人資料的搜集都必須先得到他人或者其法定監護人的同意才可以通過法定的正當的方式對于他人的私人資料進行獲取。收集他人個人資料過程中應當告知他人相關資料的使用范圍,不應當超出使用范圍使用他人資料;并且有義務保證他人資料的安全性,未經權利人允許的情況下,不得傳播其個人資料。在新媒體高度發達的今天,各種渠道都有可能導致權利人的個人資料的泄露,例如近期常見的多個網站個人簡歷等私人信息泄露遭到惡意傳播的現象。侵入侵入指未經許可入侵他人私密空間,這里的私密空間包括不僅指權利人的房屋,同樣的包括權利人臨時居住的住所。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私密空間的定義已經不僅僅局限于實際的空間范圍中,虛擬的空間同樣也歸屬到私密空間的范疇內,比如個人電腦數據、郵箱中的郵件以及個人的朋友圈等,因為在現代生活中我們認為只要是侵入了他人的隱私空間便都是侵犯了他人的隱私權。[[][]安金龍:《媒體監督侵犯隱私權的法律控制》,長春工業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3月,第10頁。(二)不作為侵權一般情況下看來,新媒體對于權利人的隱私權的侵害通常發生在作為時,而在某些情形下,不作為仍然有可能導致新媒體產生侵害隱私權的情況。對于這些特定情況下同樣存在著相關的規定:(1)行為應當是存在有法律所規定的新媒體的服務關聯;(2)在擬定好的合同中、從社會公德的角度來考慮,行為人均應該有著作為的義務。因此從新媒體侵害隱私權的角度來看,由于新媒體的不作為導致其對于隱私權的侵害主要表現在:惡意對于他人的隱私信息進行報道、傳播,對于報道的相關信息進行了錯誤的報道,并且拒絕進行更正等等。第二節新媒體侵犯隱私權的因果關系一、新媒體侵犯隱私權因果關系要件的功能因果關系在新媒體侵犯隱私權的責任判定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其表示的是某些按著某種順序發生的行為之間的某種聯系,這些行為之間存在的是相互依存的關系,往往是其中一種行為的存在是另外一種行為發生的前提,這樣兩種行為之間便是一種因果的關系。這一般認為是哲學上對于因果關系釋義,但是從法律角度看來,因果關系并不是與其完全一致,相反具有很大的差異性。從英美法系中看來,因果關系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1)從實際事件出發的因果關系;(2)從法律角度出發的因果關系。首先對于從實際事件出發的因果關系看來,英美法系對于這個的判斷是與哲學上對于其的判斷比較接近,法律角度則主要是表示因果關系在法律上存在引起和被引起之間的聯系。因為司法程序可以將其區分為“損害”以及“權力受損害”兩個方面,大陸法系則同樣是將對于“損害”的概念定義為一個實際事件的判斷問題,對于“權力受損害”則視為是一個技術方面的問題。因此不論是大陸法系還是英美法系都是將其區分為兩個方面進行詮釋,只是對于某些責任的判斷具有不同的著重點。原因與結果兩個概念,這兩個概念僅僅應用在特別的場合時候才能表現出兩個概念的以前的含義。[[][德]恩格斯:《反杜林論:歐根杜林先生在實踐中的變革》,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第[][德]恩格斯:《反杜林論:歐根杜林先生在實踐中的變革》,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第21頁。[]王利明,楊立新:《人格權與新聞侵權》,中國方正出版社2010年版,第140頁。對于因果關系中的原因的概念的解釋,學界有著多種說法,其中得到大多數學者支持的觀點以行為原因說為代表的魏振瀛認為:對于侵權行為的責任的因果關系的判斷主要是由損害的行為和造成的損害結果兩者之間的因果關系決定的,這種觀點是從侵犯權利人合法權益的自身性質出發得到。但若是僅僅將“因”簡單的認定為違法的行為,可能會縮小損害了行為的囊括范圍,換句話說損害的行為和違法的行為并不能直接畫上等號,因為損害行為不一定都會造成違法的后果,即損害行為不一定是違法行為,片面的將違法行為等同于損害行為實際上是大大縮小了損害行為的范圍,因為無過錯責任前提之下,其在可能是合乎法律的行為。同時魏振瀛教授還指出,“對于違法行為的自身的違法性看來。同樣有著不同的判斷的標準,當注意力僅僅集中于違法行為的時候,將會更難給出清晰的理論說明,這對于違法行為的因果關系的說明會帶來更多的阻礙?!盵[][]魏振瀛:《民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689頁。與行為原因說不同的是違法行為原因說,楊立新教授認為只要導致了損害結果的行為便存在有違法性,違法行為中作為因果關系中的原因時,就等同于將原因簡單的概括為行為,這樣就會使得對于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中缺少了“行為”這個構成要件。同樣的也不可以將“行為”與“過錯”兩個概念畫上等號,這樣就是默認將當事人的客觀的實際行為和主觀的表達進行了等同,通過這種方式得到的結果必然是不正確的。直接將違法行為作為侵權中因果關系中的“因”則直接否決了上述的觀點,得益于違法行為原因說,可以將違法行為直接作為新媒體侵權的構成要件之一。除此之外學界還有著侵權行為原因說等關于因果關系中原因的理論。二、新媒體侵犯隱私權因果關系的認定“相當因果關系理論”一般指的是某事件的發生了導致了某種可能的結果產生時,不能簡單的認為兩者之間存在著因果關系。我們應當在一般化的條件之下,以一般化的觀點看來這個事件與這個結果有著直接的聯系,才能夠根據這個事實認為兩者之間存在有因果關系?!跋喈斠蚬P系的理論”可以從“充分”與“必要”兩個維度對于這個觀點進行解釋,其中“充分”表示在現在一般化的社會條件中看來這個事件自身必然導致這個結果的產生;“必要”則意味著產生了這個結果必然是有著這個事件的發生。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某A與某B兩個人因瑣事發生了沖突,隨即某A對某B進行了毆打,在毆打期間某B向某A求饒,隨即某A停止了對于某B的毆打行為并且驅車將某B送往醫院,驅車前往醫院的途中遭遇了車禍,車禍中某B不幸身亡;另外一種情況是某A在與某B的沖突過程之中,某A使用一把刀插在了某B的胸口使得某B當場奄奄一息,隨機某A同樣驅車將某B送往醫院就醫,在途中發生車禍使得某B身亡。在上述的兩種情況中,雖然直接導致某B死亡的原因均是送醫途中發生的車禍,但是在送醫之前某A的暴力行為導致的后果有所不同,根據現實社會中的通常的經驗來考量,在第一個案例中某A對于某B的暴力行為并不會致使某B的身亡,而在第二個案例中某A的行為則存在有使得某B身亡的風險。也就是說第一個案例中車禍的發生這一事件的原因力相比于某A對于某B的毆打較強,因此結束了某A對于某B的毆打行為與某B的身亡事件之間的聯系,而在后例之中,這個聯系并沒有中斷,因為某A對于某B的傷害行為的原因力同樣很強,所以在第二個例子中我們可以認為某B的死亡與某A的行為是具有因果關系的,而在第一個例子中某B的死亡與某A的行為并不具有因果關系。楊立新教授指出:“相當因果關系理論所強調的是和人自身的認識不存在聯系的客觀的存在?!盵[][]王利明,楊立新:《人格權與新聞侵權》,中國方正出版社2010年版,第142頁?!跋嚓P因果關系”在司法實踐的過程之中僅僅需要法官去考量在案件發生的客觀情況下,遵循社會的一般的觀點,對于案例自身做出判讀,這種社會一般的觀點的發生必然不是主觀的而是遵循著客觀實際來做出的判斷,這種情況之下也就不需要法官超出社會的一般認知對于案例尋找其中的形而上的聯系,這種聯系必然是超出社會的一般的認知的,而遵循社會一般觀點的根據便是基本這一事實的基礎之上導致了極大可能導致某種結果的發生,表示的也就是在客觀實際、滿足的條件等多種因素的作用之下。有可能導致這種后果。筆者認為對于“相關因果關系”的理解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出發:(1)從概率論的角度出發,“相關因果關系”屬于其中的大數定律,也就是一個事件的發生幾乎必然導致另外一個事件的發生,并且這兩個事件之間的必然聯系是遵循社會的一般的認知,我們就可以認定兩個事件的因果聯系,也就是前者的發生會導致后者的發生。(2)從理論基礎方面分析,“相關因果關系”的基礎是客觀的社會的一般性觀點,但是社會的一般性的觀點與當地社會的生產力水平息息相關,同時受到社會發展的制約,因此不同地域的社會的一般性觀點不會完全的保持一致,但是大體上不會有太大的出入。(3)從某種意義上看來,“相關因果關系”結合了客觀與主觀雙重因素,客觀因素即為根據社會一般性觀點推斷出的兩個事件之間的必然存在的關聯,主觀因素則為社會的一般性觀點。因此“相關因果關系”符合馬克思認識論,其將主觀的判定與客觀的實際相結合。上文中我們提到只要新媒體對于權利人的隱私進行了傳播,便可以認為新媒體對于權利人的合法權益帶來了損害,這是根據新媒體的強大的影響力得到的推論,同時是由于隱私權的特點考量得到的。因此,我們可以認為新媒體上的內容只要涉及到權利人的隱私,便可以推斷出權利人受損害的事實與其之間的因果關系存在。第三節新媒體侵犯隱私權的主觀過錯新媒體侵犯隱私權主觀過錯的界定本文中討論的過錯表示的是權利人對于自身的行為以及導致的后果的主觀意識上的不完備。包括有故意和過失兩大類型,其中故意由認識因素與意志因素相輔相成,認識因素和意志因素對于故意的認定缺一不可,相對于過失,前者能夠積極的預知到結果的發生。刑法上認為人對于犯罪事實有著認識并且有意促使其發生的心理狀態是直接故意,行為人對于犯罪事實及其后果有著認識但是卻仍然不采取措施制止其發生的心理狀態是間接故意。而行為人本應該可以預見產生的后果,由于馬虎等原因并沒有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應對使得某種不好的情況發生的心理狀態。從本質上看來,這里的過失表示的是對于行為人自己的應盡義務的不履行。從理論上我們將這種義務分為下述幾個層次:首先是日常情況下,大多數人可以并且應該做到的注意義務,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普通人注意到水龍頭忘了關,一般人見到這種情況應當都知道需要將水龍頭關閉,通常將違反了一般人的注意標準,認定為重大過失。但是當發生的事件一般人均難以注意到,這種情況下不能認定行為人存在過失。更深一個層次的是行為人的習慣義務,即行為人在處理日常工作等事務中的注意標準,例如行為人在日常離開公司的時候有緊縮辦公室抽屜的習慣。但由于某些原因,行為人因為離開公司匆忙而忽略了抽屜的關閉情況,或者將抽屜關好后忘記將其上鎖導致公司某些文件丟失,此時只需要行為人證明自身在處理該事件時并沒有違反自身日常習慣標準便可以認為不存在過失,假如在處理該事件的過程中出現了違反日常習慣標準的行為,通??梢哉J識是“一般過失”。最深層次的是善良管理人注意義務,即在行為人具有較高的素養以及處理相關事務較充足的經驗的情況下,以他的日常工作中應該具有的工作能力等作為注意標準,此時對于是否違背了注意標準的判斷應當從客觀實際的角度來看。比如某次火箭發射過程中,火箭升空后由于飛行姿態突然出現問題,導致火箭連同衛星一起墜毀,后來經過實際的驗證證明在某一個環節上某工程師的計算出現了偏差,但是由于火箭的研發是一個先驅性的事件因此在事先計算過程中工程師何難發現可能存在的問題,因此這種情況下應該關注在現實的情況下,工程師是否有足夠的能力能夠認識到可能導致的后果,而不是從主觀上面來考量。在應該判斷在事情發生的條件下行為人是否具有能力能夠注意到。而違反了管理人注意標準一般認定為“抽象輕過失”。我們從新媒體侵犯隱私權主觀過錯來看,通??梢苑譃橄旅鎯煞N情況進行考慮:第一種是直接故意的行為,比如此新媒體出于擴大影響力等目的在推送中故意報道權利人的隱私的行為。但是新媒體的推文從采寫編到最終與受眾見面,需要經過很多道審核,所以新媒體的推文中包含權力人隱私信息的內容幾乎可以直接判定是直接故意行為。第二種則是過失,也就是由于種種原因導致新媒體在對于素材的選取、編撰或者剪輯的過程中均沒有注意到其中包含了當事人的個人隱私信息。比如在“上海某電視臺侵犯李阿姨隱私權案”中,電視臺直到播出節目后,仍然沒有意識其某一片段侵犯了李阿姨的隱私權,在整個節目的錄制、剪輯、審核各個階段都沒有審核對于節目提出異議,因此這種過錯很難說明該電視臺存在故意侵犯隱私權的行為,這里這種行為更多應當歸于過失。新媒體侵犯隱私權主觀過錯的判定新媒體侵犯隱私權的基礎性問題包括有過錯的判定。只有確定了過錯的判斷標準,才能使得法官對于案件的判決有理可依,能夠最大程度上避免對于案件的誤判、漏判,同時也可以對于自媒體起到警示作用,使得自媒體在日常的工作中盡量避免侵權。對于新媒體這一新興的特殊行業的從業者,主觀過錯的判定標準也不同。本文首先根據新媒體的具體內容進行討論。討論的新媒體進行內容的廣義上分類,在這里我們將其分為下述幾個類型:一個類型表示由客觀實際進行的表述的內容:比如新媒體的新聞的推送、個人生活紀實等等,另外一個類型則是更具有文學類型的作品,例如公眾號中推送的散文、心靈雞湯等。對于第一種類型中的關于客觀實際的報道,所有的新媒體都應當對于作品的真實性進行審核,因為這種情況下。對于文學化的藝術作品,新媒體并不需要承擔保證作品真實性的義務,只有當這種文學類作品已經確定侵權時,且作品的相關當事人明確要求該新媒體將該作品撤回,此時該自媒體應當承擔損害的擴大責任。除去作品的類型可能涉嫌的侵權外,新媒體在獲取和發布信息的兩個環節都可能存在由于不當行為導致發生侵權。采集信息的過程中,權利人有著不愿他人了解的私人信息,或者不愿為人入侵的私人領域,這些情況中權利人有權利拒絕接受相關采訪,這個過程中新媒體從業者可能存在侵入私人領域或非法獲取他人私人信息的侵權風險。很多國家對這方面有著詳盡的規定,這也給各個國家的法官對于新媒體從業人員在獲取信息的過程中是否存在過錯提供了依據:(一)是否有非法入侵他人的私人空間,例如私人家庭這種純粹的私人空間。美國的《侵權法重述》有著相關的規定,當有人故意入侵他人的獨處空間,或者侵擾他人的私人事務。[[]聶生奎:《個人信息保護法律問題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博士論文,2009年[]聶生奎:《個人信息保護法律問題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博士論文,2009年3月第28頁。[][美]肯尼斯·S·亞伯拉罕,阿爾伯特·C·泰特著:《侵權法重述——綱要》,許傳璽等譯,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24頁。合眾國際社指出:“在新聞內容是真實且合法的基本上,記者們得到新聞的方式也可能存在違法的地方”。這表示的很清楚,即使是獲取信息的新媒體人,也不可以使用違反法律規定的方法去得到需要的信息,以非法手段獲取的信息一般不受到法律承認,在獲取所需信息的過程之中,新媒體工作者們行為的是否具有犯罪性并不是涇渭分明的。因此在新媒體工作者合法獲取信息的最好的方式便是在獲取所需信息之前獲取權利方的同意,隨后在進行信息的獲取,這種方式可以最大程度上避免信息獲取過程中可能產生的違法行為?!队侣勍对V委員會的實踐準則》則給出了關于某些特殊場所的信息獲取的限制:在醫院或者其他類似場所進行信息獲取時,需要向其表明身份,得到允許后才準許進入隱私區域,且在相關機構對于個人進行采訪時,不得有未經他人同意侵入他人私生活的行為”。在新媒體工作者在獲取信息的過程中是否存在有不當騷擾的行為,比如為了獲取某些信息干擾他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焦作新材料職業學院《醫學信號處理專題實驗》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武漢體育學院《商務英語口譯》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昆明醫科大學《生物統計Ⅱ》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遼寧省葫蘆島重點中學2024-2025學年初三下學期4月調研生物試題含解析
- 泉州職業技術大學《兒童舞蹈編創與表演》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湖北醫藥學院《男生乒乓球》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平涼職業技術學院《BIM造價管理課程設計》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創業企業人力資源開發重點基礎知識點
- 創業企業品牌跨界營銷案例分析重點基礎知識點
- 2024北京首師大附中初二(下)期中數學試題及答案
- 《客艙安全與應急處置》-課件:滅火設備:機載滅火瓶
- 上海中考英語語法專項練習題集和參考答案
- 貸款利率浮動協議書
- (高清版)TDT 1055-2019 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技術規程
- 腫瘤科中醫護理
- 高處墜落事故案例及事故預防安全培訓
- 2023輸煤專業考試題庫全考點(含答案)
- 2024年上海英語高考卷及答案完整版
- 23秋國家開放大學《視覺設計基礎》形考任務1-5參考答案
- 中學生安全教育校本教材
- 重癥醫學科鎮靜鎮痛病例分享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