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案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_第1頁
2《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案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_第2頁
2《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案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_第3頁
2《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案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_第4頁
2《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案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案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案

教學目標

一、理解本詞用典手法及其用意

二、運用抓關鍵詞法體會辛棄疾抗敵救國的雄圖壯志和愛國熱情

教學重難點:理解典故運用的作用及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1

預習資料

介紹作者: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南宋杰出的愛國詩人,山東歷城人。年輕時曾參加以耿京為首的農民起義軍擔任掌書記(掌握軍中文書)。宋高宗三十一年(1161年)十月,女真入侵,辛棄疾等突騎渡江與宋廷聯絡,次年率義軍歸宋,授江陰簽判之職。以后歷任湖北、江西等省安撫使。他寫的詩詞甚多,至今留存六百多首,“南北兩朝,實無其匹”,被譽為“詞中之龍”。其詞題材廣泛,風格以豪放為主,與蘇軾接近,世稱“蘇辛"。辛詞充滿了誓復中原的愛國思想感情。著有《稼軒詞》又名《稼軒長短句》

介紹背景: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寫于宋寧宗開禧元年(1205年),主戰派勢力總居下風,因此,有很長一段時間,辛棄疾都在江西鄉下賦閑,不得重用。后來,宰相韓侂胄(tuōzhòu)用事,重新起用辛棄疾。但這位裙帶宰相是有目的的,就是急于北伐,起用主戰派,以期通過打敗金兵而撈取政治資本,鞏固在朝勢力。精通兵法的辛棄疾深知戰爭決非兒戲,一定要做到知己知彼,他派人去北方偵察后,認為戰機未成熟,主張暫時不要草率行事。哪知,韓侂胄卻猜疑他,貶之為鎮江知府。辛棄疾在京口任鎮江知府時年六十六歲,登臨北固亭,感嘆對自己報國無門的失望,憑高望遠,撫今追昔,于是寫下了這篇傳唱千古之作。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中國自古以來文武分途,上馬能領兵,下馬能賦詩的文武兼備之才并不多見。宋朝初期,宋太祖優容文人,立誓不殺文人,故有宋一代,文學大昌。然文盛武衰,故文武兼備者猶稀。稼軒以武起事,以文為業,開創一代之風;今天我們來學習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讀懂辛棄疾,領悟一種別樣的人生。

二·讀詞作,淺嘗辛詞味道

1.字音停頓語速重讀

誦讀提示:表示哀怨、悲傷的句子語速要慢,聲音低沉

表示激昂、憤慨的句子語速要快,聲音高亢

常用修飾語、關鍵字詞要重讀

2.初讀詞情是什么?

豪邁,悲涼,板書:悲壯?

3.走入詞作,題材懷古詩一般行文思路?(板書;臨古地—思古人—抒己懷)

三·讀詞作,賞析用典功夫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都是極有道理的,形象地說明了讀的重要性。思考一下這首詞中共提在京口北固亭,詞人都想到了那幾個人物?此人登臨京口北固亭,想到那些古人?生答(板書):孫權,劉裕,劉義隆,拓跋燾,廉頗)這些人身上發生過聞名遐邇的事件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這樣詮釋用典:“據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即是用古人古事來以古比今、借古抒懷。﹛類比-對比﹜參透典中意。

技巧;抓關鍵詞

如:春夜喜雨羌笛何須怨楊柳

任選一個典故進行鑒賞,步驟如下:

1、弄清典故所寫的古人往事是怎樣的?為什么要寫這個古人這段往事?

孫權其人:

事件--曾經在京口建都的孫權。孫權是三國時吳國的皇帝,拓土開疆,他在南京建立吳都,并且能夠打垮來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軍隊,保衛了家園。

作者用事態度及用意:

辛棄疾以“英雄”一詞贊頌他,表示自己對他的敬仰和向往,“無覓孫仲謀處"只是像孫仲謀那樣的英雄人物,再無處可尋了?!拔栝扛枧_,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是英雄事業的風流余韻,也已經沒有了。這兩句表達了對前人事業后繼無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統治者昏庸無能。

關鍵詞;英雄,態度:敬

劉裕其人:

事件;出身貧寒,曾經生活在荒僻小街巷,卻討伐桓直,平定叛亂。劉裕先滅山東的后燕,后滅陜西的后秦,光復洛陽、長安、煊赫一時。

作者態度及目的:

(“想當年"三句頌揚劉裕率領兵強馬壯的北伐軍馳騁中原,氣吞胡虜。(辛棄疾遠在乾道元年(1165年)呈給宋孝宗的《美芹十論》里,指出北伐應取道山東--因為山東之民勁勇,敵守備簡略?!安坏蒙綎|,則河北不可取,不得河北,則中原不可復。”)韓侂胄急于北伐,辛棄疾對劉裕的歌頌不僅是向往他的英雄業績,還有如果碰到劉裕這樣的國君,他的正確戰略意圖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諷刺朝廷昏庸無能,渴望建功立業。

關鍵詞;金戈鐵馬:精兵良將,驍勇善戰,威風凜凜,意氣風發,態度---贊

宋文帝

事件:劉義隆是劉裕的兒子。他不能繼承父業,好大喜功,聽信王玄漠北伐之策,打沒有準備的仗,結果一敗涂地,北魏軍隊一直追到長江邊,聲稱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肯是用漢朝霍去病戰勝匈奴,封狼居前山,舉行祭天大禮的故事。宋文帝聽了王玄漠的大話,對臣下說:"聞王玄漠陳說,使人有封狼居前意。""倉皇北顧",是看到北方追來的敵人而張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戰敗時有"北顧涕交流"的詩句。

作者用典用意

借鑒歷史,伐金必須做好準備,不能草率從事。

關鍵詞:草草,草率,態度,批

佛貍祠"景象:

事件:佛貍祠是魏太武帝拓跋燾追擊王玄漠的軍隊時在長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宮。當地老百姓年年在佛貍詞下迎神賽會,很是熱鬧。

作者用事目的:

佛貍祠下,誰祭祀誰?百姓祭祀拓跋燾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達了自己的隱憂:如今江北各地淪陷已久,不迅速謀求恢復,民族就安于異族統治,忘記了國恥。表示對南宋政府不圖恢復中原的不滿。

關鍵詞;一片,人多,態度,憂

廉頗

事件:戰國時趙國名將。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國去。后來秦國攻打趙國,趙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還能不能替趙國出力。廉頗本來也很想被趙王召見,效命疆場,擊破強秦,使趙國能強盛起來。他在趙國使者面前,"一飯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馬,以示尚可用。"但結果趙使者收了仇敵郭開的賄賂,還報趙王說:"廉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于是趙王以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

作者用意:以廉頗自比,表示雖老卻不忘為國效力,收復中原的耿耿忠心,可是朝廷一味屈膝媚和,奸臣當道,多用少年輕進之士,又有誰會想到自己呢。一腔悲憤溢于言表。

關鍵詞:憑誰問;煩勞(請生范讀)態度,傷

2、體悟情感詞人對古人往事什么態度?表達自己什么樣的情感?

提示技巧:抓關鍵詞

總結:文人的佩劍是軟弱的,遠不及他們筆下的只字片言。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也只能是無人揾英雄淚。然而不管經受怎樣的吹打,怎樣的貶斥,對國家,對民族,辛棄疾像杜甫一樣,始終如一,不離不棄。他用一顆熾熱的愛國心點亮民族希望,他是中國歷史的脊梁,他是中國民族的支柱,他是中國文化的血肉。

四·延伸拓展

辛棄疾66歲了,仍在為理想奮斗,那我們該以怎樣的方式活著?是過安逸的生活還是像辛棄疾,廉頗那樣奮斗一生?請寫出你的想法。

雖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大浪淘沙,淘盡多少豪杰,但我們活著不僅僅是為了自己活著,不僅僅為了青史留名而活著,活著更多的是責任與義務,辛棄疾在六十六歲時候還在為自己的理想奮斗著,六十八年的生命里滿是不甘,大喊“殺賊”與世長辭辛棄疾,一生都在追日,其實辛棄疾的一生都擁有太陽!太陽的核心是一種叫作仇恨的鋼鐵,經過血與火的洗禮;太陽的光芒是一種叫作愛的材料,那是一個民族在被人踐踏后的堅強和團結所以,不管是什么樣的障礙、困難、或是危險,太陽永遠光芒璀璨永遠不會失落!

太陽仍在,在你的心中,在我的心中,在一切愛著一方水土、有著自己尊嚴的中國人心中,

“少年強則國強,讓我們用一生的奮斗去溫暖我們的少年中國,而老師和同學們會一起為我們的少年中國奮斗一生”

關鍵詞:拼搏,擔當,奮斗,愛國,怒放的生命

知人論事

今天我們要賞析的詞作出自于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之手。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濟南歷城(今屬山東)人。祖父辛贊,未及南渡,仕金歷宿亳沂海諸州。辛棄疾受學于亳州劉瞻,與黨懷英為同社生,號"辛黨"。二十一歲參加耿京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任職期間,采取積極措施,招集流亡,訓練軍隊,獎勵耕戰,打擊貪污豪強,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堅決主張抗金。在《美芹十論》、《九議》等奏疏中,具體分析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對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協投降的謬論,作了有力的駁斥;要求加強作戰準備,鼓勵士氣,以恢復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議,均未被采納,并遭到主和派的打擊,曾長期落職閑居江西上饒、鉛山一帶。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南宋上層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進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與蘇軾并稱為"蘇辛"。

辛棄疾,可以是個非常特別的詞人,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以往我們接觸過的很多詩人詞人們,有的是以落魄書生形象出現的,比如杜甫,柳永這樣的,要么就是官場失意之人,比如陶淵明,白居易這樣,還有的,用我們現在的話說,就是學者型的,比如蘇軾這樣的,有自己獨特且成體系的世界觀,又是詩人,又有點像哲學家。但總的來說,這些都是文人,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的,給人一種有點弱不經風的感覺。而辛棄疾不是,辛棄疾在還沒有憑借他的詞作出名之前,是個地地道道的民族英雄,是以一個武將的身份出現在大家的視野中的。這和岳飛似乎有些相似。史書上記載,辛棄疾出生在北方,是山東濟南人,長得是那膚碩體胖,紅頰青眼,目光有棱,精神壯健如虎,一看就是一副英雄的模樣。但當時的宋朝已經偏安江南,山東已經被金人占領,已經不屬于宋朝的國土。用今天的概念來套的話,當時的山東就是個殖民地。大家想想,生長在這個地方的人,一個從小就頗有英雄膽識的人,他對于國家,對于國土,是懷有一種什么樣的感情。

辛棄疾青年時期最名動朝野的有這么一件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濟南人耿京聚眾數十萬反抗金朝的暴虐統治,辛棄疾也乘機揭竿而起,拉起2000人的隊伍奔耿京部下,為掌書記,并勸耿就與南宋政府取得聯系。次年正月,受耿京的委派,辛棄疾等人赴建康,就是今天的南京,面見宋高宗。在完成使命返回山東途中,辛棄疾等人獲知耿京被降金的叛徒張安國殺害,便立即率領50名騎兵,直奔濟州(今山東巨野)有五百萬之眾的金兵營地,將張安國生擒綁縛于馬上,疾馳送到建康處死。那一年,辛棄疾只有22歲,就相當于我們現在的大學畢業生吧,那么年輕。而且就兵力來講,50人對5百萬,這個比例大家可以算一下,足可見辛棄疾的厲害!大膽地猜測一下,他的本事,應該不會太次于岳飛的。但他和岳飛卻又很不同,首先是際遇不同。岳飛是一直執掌兵權,可說是戎馬生涯,大半生都是在打仗,但辛棄疾卻在那次以后,幾乎沒有再打過仗。為什么呢?首先,南宋的皇帝,大多都是很沒什么膽識的皇帝,滿足于一時的安逸和繁華,覺得守著南宋這么個半壁江山就可以了,而辛棄疾卻一致勸誡,要收復北方河山,他與當權者的政見顯然是不相容的,所以皇帝不喜歡他。其次,大家知道,一個皇帝,他要守住自己的權利和作為皇帝的尊嚴,他是非常忌才的,辛棄疾的文才武工都太強,又有膽識又有智謀,當權者自然心里不爽,但礙于辛棄疾的名聲實在是大,于是只能安排他做一些地方上的小官,而且一直被調任,目的就是不讓他在地方上組織比較有實力的兵力,完成他的復興大計。辛棄疾很有才,有才的人自然比較狂放,不怎么知道收斂,加上他的愛國心,就更加不知道怎么在官場上隱藏自己的抱負,這可以說辛棄疾坎坷一生的一部分原因,于是他的后半生,在沒什么實權的情況下,只能用作詞來遣散自己的心情,來抒發自己的胸懷。古時候的文人有一個特征,就是他們不是為創作而創作,他們大多是因為胸懷郁悶,才希望從創作文學作品中得到慰藉,辛棄疾也是。他和岳飛的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