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試卷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33頁第一單元史前時期:原始社會與中華文明的起源精選高頻選擇題40題考點概覽考點01遠古時期的人類活動考點02原始農業與史前社會考點03中華文明的起源遠古時期的人類活動1.(2023秋·安徽蕪湖·七年級統考期末)北京人是我國早期人類的代表。下列文物選項中符合北京人生活特點的是()A. B.C. D.2.(2023秋·安徽淮北·七年級統考期末)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類之一。通過對北京人遺址的發掘可知,北京人會()A.制作陶器 B.使用天然火 C.建造房屋 D.種植粟3.(2023秋·安徽合肥·七年級統考期末)我國是世界上發現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之一。據圖可知,中華文明起源具有()中國境內主要古人類遺址分布圖A.領先性 B.同步性 C.多元性 D.競爭性4.(2023秋·安徽合肥·七年級統考期末)某研究小組在研究史前人類時,有以下信息:依然使用打制石器,已經掌握磨光和鉆孔技術,懂得人工取火,有愛美意識。由此推斷,他們研究的對象是()A.元謀人 B.北京人 C.山頂洞人 D.良渚人5.(2023秋·安徽阜陽·七年級統考期末)獲取有效信息是歷史學習的重要方法之一。與“距今約70萬—20萬年”“周口店龍骨山”“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能打制石器”等信息相符合的古人類是()A.元謀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居民6.(2023秋·安徽蕪湖·七年級統考期末)考古學者在云南省元謀縣發掘出遠古人類的兩顆門齒化石,一些粗糙的石器,還發現了炭屑和燒骨。這說明元謀人()A.能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B.已經從事農業生產C.完全具備現代人的特征 D.廣泛使用青銅工具7.(2023秋·安徽淮南·七年級統考期末)考古學家在北京人遺址發現四層面積較大且較厚的灰燼層。這一發現,說明當時北京人的生活狀況是()A.鑄造青銅鼎 B.制作工具 C.采集植物果實 D.會使用火8.(2023秋·安徽淮南·七年級統考期末)假如時光倒流,你回到170萬年前的中華大地,最可能看到的情景是()A.元謀人正在采集食物 B.北京人正在捕獲的野獸C.半坡人正在制作彩陶 D.山頂洞人正在縫制衣服9.(2023秋·安徽亳州·七年級統考期末)1965年5月,我國考古學家在南部某地區發現了兩顆門齒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中國地質科學院用古地磁方法測定它們是我國境內目前已知的最早古人類。該原始人群()A.其模樣和現代人基本相同 B.使用的石器為磨制石器C.遺址在中國云南省元謀縣 D.會使用火種和建造房屋10.(2023秋·安徽亳州·七年級統考期末)距今約3萬年的山頂洞人使用的勞動工具中有骨針,裝飾品有鉆孔的小石珠、礫石和青魚上眼骨等。這說明山頂洞人()A.已掌握鉆孔技術 B.學會種植莊稼 C.使用打制石器 D.懂得飼養家畜11.(2023秋·安徽亳州·七年級統考期末)研究古人類進化很重要,為研究早期猿人向現代人類演變和發展變化的規律提供“內涵最豐富、材料最齊全”的第一手史料是()A.元謀人遺址 B.半坡人遺址 C.北京人遺址 D.河姆渡遺址12.(2023秋·安徽滁州·七年級統考期末)“北京人”頭蓋骨化石的發現,為人類正確認識自己的由來和歷史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被學術界譽為“古人類研究中最為動人的發現之一”。這說明北京人頭蓋骨化石的發現()A.代表黃河流域農耕文化 B.是研究人類起源的證據C.是研究原始農業的證據 D.有利于北京人生活研究13.(2023秋·安徽安慶·七年級統考期末)央視《探索發現》欄目曾播放過專題片《我們的祖先是怎樣生活的》。在這部專題片中可能看到的生活場景是()A.元謀人使用磨制石器勞動 B.北京人懂得用火御寒照明C.河姆渡人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D.半坡居民大面積種植水稻14.(2023秋·安徽蚌埠·七年級統考期末)下表為北京人遺址的考古發掘情況簡表,據此可知北京人()人類化石200余件,分屬40多個個體5個灰燼層及大量動物燒骨動物化石100多種石器10多萬件A.能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B.已經從事農業生產C.已經進入磨制石器時代 D.已經過著定居生活15.(2023秋·安徽蚌埠·七年級統考期末)中國是世界上發現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之一。其中在北京人遺址中發現了灰燼、燒石和燒骨說明北京人當時()A.會做衣服 B.會打制石器C.會用火 D.會燒制陶器原始農業與史前社會16.(2023秋·安徽蕪湖·七年級統考期末)考古發掘是研究歷史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某一遺址中發掘了大量的粟和磨制石器,以及精美的陶器。這一遺址最有可能位于()A.云南元謀縣 B.西安半坡村 C.北京周口店 D.安徽和縣17.(2023秋·安徽淮北·七年級統考期末)出土文物是研究歷史的第一手材料,我們利用出土文物可較直接地剖析其反映的歷史問題。下圖中這組文物可用于探究()
碳化稻谷
豬紋陶缽
骨耜
人面魚紋彩陶盆A.原始農耕時的生產生活 B.早期國家的生產力水平C.夏商周時期的農業發展 D.春秋戰國的手工業生產18.(2023秋·安徽宣城·七年級統考期末)河姆渡房屋的木制構件,用到了卯榫技術,起到了固定房屋、抗壓、受拉作用。這說明當時()A.原始農業已經產生 B.原始居民具有生活智慧C.黃河流域文化領先 D.農業生產工具不斷革新19.(2023秋·安徽合肥·七年級統考期末)某早期人類居住的房屋如下圖所示,該早期人類()A.居住在黃河流域 B.用具以彩陶為主C.會人工栽培水稻 D.農作物以粟為主20.(2023秋·安徽合肥·七年級統考期末)距今約5000年前,長江下游、黃河流域及遼河流域分別出現良渚文化、龍山文化和紅山文化,他們各具特色又交流借鑒。據此可知,中華文明()A.多元一體 B.獨立發展 C.單一起源 D.不連續性21.(2023秋·安徽宣城·七年級統考期末)河姆渡遺址博物館首期“小小文明引導員”志愿服務活動火熱開展。如圖是同學們收集到的歷史圖片,其中可以入選河姆渡展覽活動的是()A.北京人頭蓋骨化石B.干欄式建筑 C.人面魚紋彩陶盆 D.銅鼎22.(2023秋·安徽安慶·七年級統考期末)三門峽市廟底溝遺址地處黃河之濱,已有5000多年歷史。在下列圖片中,和廟底溝遺址文化具有相似特征的是()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3.(2023秋·安徽阜陽·七年級統考期末)國家文物局確認了中華大地大約從5800年前進入“古國時代”,安徽省含山縣凌家灘遺址被納入中華文明“古國時代”第一階段。考古人員在凌家灘遺址發現了稻作農業,當時還飼養豬、鹿、雞等多種動物豐富飲食品種。另外,遠古居民還掌握了建筑工藝。據此可知()A.部落聯盟的形成 B.中華文明的多元性C.早期王朝的出現 D.原始農耕文明興起24.(2023秋·安徽亳州·七年級統考期末)良渚文化遺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西北部,是距今5300—4300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據考古發現,當時稻谷有秈、粳稻之分,當地遠古居民普遍使用石犁、石鐮。這些可以佐證()A.人類的起源 B.原始農耕生活 C.商業的出現 D.早期國家產生25.(2023秋·安徽亳州·七年級統考期末)下列圖片是在距今10000年左右,我國先民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和北方地區栽培的農作物。這些圖片有助于我們了解()原始農業的發展 B.原始手工業的進步 C.生產工具的進步 D.居住條件的改善26.(2023秋·安徽合肥·七年級統考期末)下圖是肥西某學校七年級歷史興趣小組完成的繪畫成果,請你根據圖片判斷他們研究的主題()
A.農耕群居 B.元謀人 C.北京人 D.山頂洞人27.(2023秋·安徽蚌埠·七年級統考期末)中國的農業起源于距今10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原始農業的興起和發展,使人類由“逐食”而居步入“定居”時代。下列哪些現象是原始農業興起和發展的標志()①種植粟和水稻②飼養豬狗等家畜③養蠶繅絲④開挖水井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是我國原始農業興起和發展的標志,不符合題意,排除BCD項。故選A項。中華文明的起源28..(2023秋·安徽合肥·七年級統考期末)《淮南子·齊俗訓》記載:堯治天下時,“其導萬民也,水處者漁,山處者木,谷處者牧,陸處者農”。體現了堯()A.因地制宜 B.精耕細作 C.因材施教 D.親力親為29.(2023秋·安徽宿州·七年級統考期末)“他們是我國古老傳說中黃河流域的部落首領,他們兩個部落結成聯盟,經過發展,形成日后的華夏族。“材料中的“他們”是()A.炎帝和黃帝 B.夏禹和商湯 C.老子和孔子 D.秦始皇和漢高祖30.(2023秋·安徽滁州·七年級統考期末)傳說在中國古代,有一場“風伯御風,雨師行雨”的戰役,在這場戰役中,炎黃部落聯合大敗蚩尤部落。該戰役發生在(
)A.牧野 B.涿鹿 C.馬陵 D.阪泉31.(2023秋·安徽·七年級統考期末)《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其中,“選賢與能”指的是我國古代的什么制度()A.分封制 B.世襲制 C.察舉制 D.禪讓制32.(2023秋·安徽阜陽·七年級統考期末)《史記·五帝本紀》記載:“堯乃知舜之足授天下。堯老,使舜攝行天子政,巡狩。舜得舉用事二十年,而堯使攝政……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薦禹于天。”由此可見,當時選擇繼任者的主要依據是()A.征伐有功 B.血緣親疏 C.德才兼備 D.武藝高強33.(2023秋·安徽淮南·七年級統考期末)暑假期間,小華同學跟父母去鄭州黃河游覽區游玩,看到了炎黃二帝的雕像和相關介紹,內心非常震撼,于是回到家寫了一篇觀后感。其題目最有可能是()A.早期猿人 B.舊石器時代 C.人文初祖 D.禪讓制度34.(2023秋·安徽亳州·七年級統考期末)傳說堯鼓勵人們開墾農田,發展歷法,適時耕種;舜品行高尚;大禹治水,解除水患。這三位人物依次成為部落聯盟的首領。由此可知,禪讓制下部落聯盟首領選擇繼任者的主要依據是()A.征伐有功 B.學識淵博 C.武藝高強 D.德才兼備35.(2023秋·安徽亳州·七年級統考期末)在陜西寶雞,湖南株洲都有祭祀炎帝的炎帝陵,湖北隨州也被稱為炎帝神農故里,有神農大道,炎帝大道等以神農炎帝命名的地方。這反映了()A.炎帝與黃帝戰于阪泉 B.傳說神農發明了農業C.炎帝部落在渭河流域 D.炎帝受到后世的敬仰36.(2023秋·安徽亳州·七年級統考期末)據史書記載,禹為夏后氏,因其貢獻巨大,得到民眾的愛戴,被尊稱為“大禹”。其被民眾尊稱“大禹”的主要原因是()A.賢德禪讓 B.治水有功 C.建立商朝 D.創制文字37.(2023秋·安徽滁州·七年級統考期末)根據史書記載:黃帝“修德振兵……撫萬民,度四方……以與炎帝戰丁阪泉之野”。這場戰爭()A.炎帝運用了指南車 B.促使炎、黃兩部落結成聯盟C.使華夏族形成 D.使炎帝成為部落聯盟首領38.(2023秋·安徽安慶·七年級統考期末)傳說四千多年前,洪水滔天,大禹“通大川,決壅塞,鑿龍門……疏三江五湖,注之東海,以利黔首(百姓)。”材料中,大禹治水的“水”位于()A.黃河流域 B.長江流域 C.淮河流域 D.珠江流域39.(2023秋·安徽六安·七年級統考期末)在古史傳說中,下列不是炎帝為我國文明做出的巨大貢獻是()A.教人煮鹽 B.制作生產工具 C.養蠶抽絲 D.制作陶器40.(2023秋·山東日照·期中)“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是謂大同。”材料中的首領更替辦法是()A.世襲制 B.禪讓制 C.分封制 D.郡縣制
第一單元史前時期:原始社會與中華文明的起源精選高頻選擇題40題考點概覽考點01遠古時期的人類活動考點02原始農業與史前社會考點03中華文明的起源遠古時期的人類活動1.(2023秋·安徽蕪湖·七年級統考期末)北京人是我國早期人類的代表。下列文物選項中符合北京人生活特點的是()A. B.C. D.【答案】A【解析】依據所學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約七十萬年至二十萬年的周口店的山洞里。他們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腳分工明顯,能夠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他們將石塊敲打成粗糙的石器,幾十個人在一起,過著群居生活,A項正確;骨耜是河姆渡居民使用的生產工具,排除B項;人面魚紋彩陶盆是半坡居民制作的彩陶,排除C項;青銅器出現在夏朝,在商周時期得到很大發展,排除D項。故選A項。2.(2023秋·安徽淮北·七年級統考期末)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類之一。通過對北京人遺址的發掘可知,北京人會()A.制作陶器 B.使用天然火 C.建造房屋 D.種植粟【答案】B【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北京人距今約70萬至20萬年,已經會使用天然火并長時間保存火種,B項正確;北京人是舊石器時代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后,人們學會了制作陶器、建造房屋、種植糧食,北京人不會制作陶器、建造房屋、種植糧食,排除ACD項。故選B項。3.(2023秋·安徽合肥·七年級統考期末)我國是世界上發現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之一。據圖可知,中華文明起源具有()中國境內主要古人類遺址分布圖A.領先性 B.同步性 C.多元性 D.競爭性【答案】C【解析】據圖片看出,我國遠古人類遺址遍布全國各地,體現了中華文明起源具有多元性,C項正確;圖片說明中華文明起源具有多元性,不涉及對比,無法得出領先性,排除A項;所學可知,中國境內主要古人類遺址產生的時間不一致,無法得出中華文明起源具有同步性,排除B項;圖片說明中華文明起源具有多元性,無法得出競爭性,排除D項。故選C項。4.(2023秋·安徽合肥·七年級統考期末)某研究小組在研究史前人類時,有以下信息:依然使用打制石器,已經掌握磨光和鉆孔技術,懂得人工取火,有愛美意識。由此推斷,他們研究的對象是()A.元謀人 B.北京人 C.山頂洞人 D.良渚人【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依然使用打制石器,已經掌握磨光和鉆孔技術,懂得人工取火,有愛美意識”和所學可知,山頂洞人生活在距今約三萬年北京周口店附近的山頂洞穴里,他們使用打制石器,已經掌握了磨光和鉆孔技術,已會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獵為生,還會捕魚。生活的范圍擴大,能同其他原始人群交換生活用品,用骨針縫制衣服,懂得愛美和死后埋葬,C項正確;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是我國境內目前已確認的最早的古人類,知道使用火,排除A項;北京人生活在距今70萬年—20萬年,會長時間保存火種,與題意不符,排除B項;良渚人開始使用磨制石器,排除D項。故選C項。5.(2023秋·安徽阜陽·七年級統考期末)獲取有效信息是歷史學習的重要方法之一。與“距今約70萬—20萬年”“周口店龍骨山”“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能打制石器”等信息相符合的古人類是()A.元謀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居民【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信息,結合所學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約70萬—20萬年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的山洞里,他們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使用打制石器,過群居生活,B項正確;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排除A項;河姆渡人距今約7000年,排除C項;半坡居民距今約6000年,排除D項。故選B項。6.(2023秋·安徽蕪湖·七年級統考期末)考古學者在云南省元謀縣發掘出遠古人類的兩顆門齒化石,一些粗糙的石器,還發現了炭屑和燒骨。這說明元謀人()A.能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B.已經從事農業生產C.完全具備現代人的特征 D.廣泛使用青銅工具【答案】A【解析】根據題干“一些粗糙的石器,還發現了炭屑和燒骨。”可知,在元謀人遺址,我國科學家發現了兩顆門牙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炭屑、小塊燒骨。證明元謀人已經會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了,A項正確;題干主要強調元謀人能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未體現從事農業生產,且從事農業生產為新石器時代,排除B項;山頂洞人的腦容量及頭骨形態與現代人類接近,已經具有現代人類的特征,而完全具備現代人的特征,說法過于絕對,排除C項;我國在商周時期廣泛使用青銅工具,排除D項。故選A項。7.(2023秋·安徽淮南·七年級統考期末)考古學家在北京人遺址發現四層面積較大且較厚的灰燼層。這一發現,說明當時北京人的生活狀況是()A.鑄造青銅鼎 B.制作工具 C.采集植物果實 D.會使用火【答案】D【解析】據材料“考古學家在北京人遺址發現四層面積較大且較厚的灰燼層”可知,北京人當時會使用火,D項正確;材料強調當時“較厚的灰燼層”,A項與材料無關,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工具制作”,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植物果實的采集,排除C項。故選D項。8.(2023秋·安徽淮南·七年級統考期末)假如時光倒流,你回到170萬年前的中華大地,最可能看到的情景是()A.元謀人正在采集食物 B.北京人正在捕獲的野獸C.半坡人正在制作彩陶 D.山頂洞人正在縫制衣服【答案】A【解析】據材料“你回到170萬年前的中華大地”可知,距今170萬年前云南元謀人生活是原始群居,靠采集漁獵為生,A項正確;北京人距今70萬年--20萬年,排除B項;半坡人生活在新石器時代,距今約五六千年,排除C項;山頂洞人距今約三萬年,排除D項。故選A項。9.(2023秋·安徽亳州·七年級統考期末)1965年5月,我國考古學家在南部某地區發現了兩顆門齒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中國地質科學院用古地磁方法測定它們是我國境內目前已知的最早古人類。該原始人群()A.其模樣和現代人基本相同 B.使用的石器為磨制石器C.遺址在中國云南省元謀縣 D.會使用火種和建造房屋【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兩顆門齒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我國境內目前已知的最早古人類”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元謀人生活在距今約170萬年前的云南省元謀縣,是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古人類,C項正確;山頂洞人生活在距今約3萬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地區,他們的模樣和現代人基本相同,排除A項;我國境內目前已知的最早古人類是元謀人,使用的石器是打制石器,不是磨制石器,排除B項;我國境內目前已知的最早古人類是元謀人,會使用天然火,不會保存火種,不會建造房屋,排除D項。故選C項。10.(2023秋·安徽亳州·七年級統考期末)距今約3萬年的山頂洞人使用的勞動工具中有骨針,裝飾品有鉆孔的小石珠、礫石和青魚上眼骨等。這說明山頂洞人()A.已掌握鉆孔技術 B.學會種植莊稼 C.使用打制石器 D.懂得飼養家畜【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山頂洞人通過鉆孔技術制作的骨針和裝飾品,說明山頂洞人懂得愛美,已經掌握了鉆孔技術,A項正確;山頂洞人還處于采集和狩獵階段,并未學會種植莊稼和飼養家畜,排除BD項;材料中骨針和裝飾品體現出當時人們已掌握鉆孔技術,山頂洞人依然使用打制石器,但圖片中沒有涉及打制石器,排除C項。故選A項。11.(2023秋·安徽亳州·七年級統考期末)研究古人類進化很重要,為研究早期猿人向現代人類演變和發展變化的規律提供“內涵最豐富、材料最齊全”的第一手史料是()A.元謀人遺址 B.半坡人遺址 C.北京人遺址 D.河姆渡遺址【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材料“‘內涵最豐富、材料最齊全’的第一手史料。”可知,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內涵最豐富、材料最齊全的直立人遺址,通過對北京人的研究,可以發現早期猿人向現代人類演進和發展變化的規律,為人類起源的研究提供了直接證據,C項正確;元謀人遺址是中國境內的最早古人類,排除A項;半坡人遺址是黃河流域一個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遺址,最早培育出粟和黍,排除B項;河姆渡遺址,因最早發現于今浙江余姚河姆渡而得名,是我國遠古時代長江流域氏族村落的代表,排除D項。故選C項。12.(2023秋·安徽滁州·七年級統考期末)“北京人”頭蓋骨化石的發現,為人類正確認識自己的由來和歷史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被學術界譽為“古人類研究中最為動人的發現之一”。這說明北京人頭蓋骨化石的發現()A.代表黃河流域農耕文化 B.是研究人類起源的證據C.是研究原始農業的證據 D.有利于北京人生活研究【答案】B【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29年裴文中在周口店發現中國猿人第一個頭蓋骨,該發現對研究世界古人類學有極重要價值,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內涵最豐富、材料最齊全的直立人遺址,為人類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證據,B項正確;題干不能夠反映北京人是農耕生活,排除A項;北京人頭蓋骨化石的發現與原始農業無關,排除C項;北京人是舊石器時代的代表與現代北京人生活沒有必然聯系,排除D項。故選B項。13.(2023秋·安徽安慶·七年級統考期末)央視《探索發現》欄目曾播放過專題片《我們的祖先是怎樣生活的》。在這部專題片中可能看到的生活場景是()A.元謀人使用磨制石器勞動 B.北京人懂得用火御寒照明C.河姆渡人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D.半坡居民大面積種植水稻【答案】B【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北京人懂得使用自然火并學會了保存火種,能夠用火御寒照明,B項正確;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是我國境內目前已確認的最早的古人類,屬于舊石器時代,使用打制石器,排除A項;河姆渡人建造干欄式房屋,大面積種植水稻,排除C項;半坡居民建造半地穴式房屋,種植粟,排除D項。故選B項。14.(2023秋·安徽蚌埠·七年級統考期末)下表為北京人遺址的考古發掘情況簡表,據此可知北京人()人類化石200余件,分屬40多個個體5個灰燼層及大量動物燒骨動物化石100多種石器10多萬件A.能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B.已經從事農業生產C.已經進入磨制石器時代 D.已經過著定居生活【答案】A【解析】據材料“人類化石200余件,分屬40多個個體”可知,北京人過著群居的生活;材料“5個灰燼及大量動物燒骨”可知,北京人會使用火;材料“動物化石100多種、石器10多萬件”可知,材料反映的北京人距今約70萬年到20萬年前,會制造石器,A項正確;距今約1萬前,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原始農業開始出現,B項與材料不符,排除B項;磨制石器是新石器時代的特征,北京人處于舊石器時代,C項與材料不符,排除C項;隨著原始農業的出現,遠古人類過上定居生活,排除D項。故選A項。15.(2023秋·安徽蚌埠·七年級統考期末)中國是世界上發現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之一。其中在北京人遺址中發現了灰燼、燒石和燒骨說明北京人當時()A.會做衣服 B.會打制石器C.會用火 D.會燒制陶器【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和所學知識可知,據考古發現,北京人遺址中發現有灰燼、燒石和燒骨等,這反映出北京人使用火,他們用火燒烤食物、驅趕野獸,照明、防寒,C項正確;山頂洞人會縫制衣服,排除A項;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約七十萬年至二十萬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他們使用打制的石器,但題干材料未涉及打制石器的使用,排除B項;題干材料未涉及制造陶器,排除D項。故選C項。原始農業與史前社會16.(2023秋·安徽蕪湖·七年級統考期末)考古發掘是研究歷史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某一遺址中發掘了大量的粟和磨制石器,以及精美的陶器。這一遺址最有可能位于()A.云南元謀縣 B.西安半坡村 C.北京周口店 D.安徽和縣【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粟和磨制石”“精美的陶器”可知,種植粟的是北方先民,根據所學可知,位于陜西西安半坡村的半坡人種植的農作物是粟,半坡人使用磨制石器,會制作陶器,最具特色的是彩陶,B項正確;位于云南元謀縣的元謀人屬于原始人類,不會種植農作物,不會制作陶器,使用的是打制石器,排除A項;位于北京周口店的北京人和山頂洞人屬于原始人類,不會種植農作物,不會制作陶器,使用的是打制石器,排除C項;位于安徽和縣的和縣猿人,和縣猿人不會種植農作物,生活在打制石器時代,排除D項。故選B項。17.(2023秋·安徽淮北·七年級統考期末)出土文物是研究歷史的第一手材料,我們利用出土文物可較直接地剖析其反映的歷史問題。下圖中這組文物可用于探究()
碳化稻谷
豬紋陶缽
骨耜
人面魚紋彩陶盆A.原始農耕時的生產生活 B.早期國家的生產力水平C.夏商周時期的農業發展 D.春秋戰國的手工業生產【答案】A【解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圖中的文物“炭化稻谷”“豬紋陶缽”“骨耜”“人面魚紋彩陶盆”與原始農耕時期的河姆渡、半坡原始遠古居民有關,河姆渡居民最早種植水稻,骨耜是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工具,人面魚紋彩陶盆是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用具,因此反映的是原始農耕時期的生產生活,A項正確;早期國家是指夏商周時期,發生在遠古時代之后,排除BC項;春秋戰國時期手工業生產已出現冶金、木工、漆工、陶工、皮革、煮鹽和紡織,與題干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18.(2023秋·安徽宣城·七年級統考期末)河姆渡房屋的木制構件,用到了卯榫技術,起到了固定房屋、抗壓、受拉作用。這說明當時()A.原始農業已經產生 B.原始居民具有生活智慧C.黃河流域文化領先 D.農業生產工具不斷革新【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材料信息“河姆渡居民房屋”“用到了榫、卯、銷釘等,起到了固定房屋、抗壓、受拉的作用”可知,河姆渡居民已經懂得使用復雜的“榫卯結構”,這說明我國原始居民具有生活智慧,B項正確;農作物種植、家畜飼養的出現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發展,是原始農業興起和發展的重要標志,題干并未涉及,排除A項;河姆渡居民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排除C項;題干沒有提及農業生產工具,排除D項。故選B項。19.(2023秋·安徽合肥·七年級統考期末)某早期人類居住的房屋如下圖所示,該早期人類()A.居住在黃河流域 B.用具以彩陶為主C.會人工栽培水稻 D.農作物以粟為主【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圖片房屋信息和所學可知,圖片反映的是河姆渡人居住的干欄式建筑。河姆渡人生活的地區是長江流域的浙江余姚,屬于長江流域的原始居民,他們種植的農作物是水稻,C項正確;河姆渡遺址位于長江流域,排除A項;用具以彩陶為主的是半坡居民,排除B項;主要種植粟的是北方的原始居民,排除D項。故選C項。20.(2023秋·安徽合肥·七年級統考期末)距今約5000年前,長江下游、黃河流域及遼河流域分別出現良渚文化、龍山文化和紅山文化,他們各具特色又交流借鑒。據此可知,中華文明()A.多元一體 B.獨立發展 C.單一起源 D.不連續性【答案】A【解析】根據題干“他們各具特色又交流借鑒”可知,我國不同地區的文化均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各地區文化之間的交流借鑒說明中華文明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征,A項正確;“交流借鑒”說明中華文明不是獨立發展,排除B項;“長江下游、黃河流域及遼河流域分別出現良渚文化、龍山文化和紅山文化”說明中華文明發源于多個地方,而不是單一起源,排除C項;題干體現的是不同地區的文化各具特色和相互交流,體現不出中華文明的連續性,且不連續性不符合中華文明的特征,排除D項。故選A項。21.(2023秋·安徽宣城·七年級統考期末)河姆渡遺址博物館首期“小小文明引導員”志愿服務活動火熱開展。如圖是同學們收集到的歷史圖片,其中可以入選河姆渡展覽活動的是()A.北京人頭蓋骨化石B.干欄式建筑 C.人面魚紋彩陶盆 D.銅鼎【答案】B【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河姆渡遺址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人住在干欄式建筑中,B項正確;北京人頭蓋骨化石發現于北京周口店,排除A項;人面魚紋彩陶盆發現于半坡遺址,半坡遺址位于陜西西安,排除C項;銅鼎屬于青銅禮器,河姆渡遺址屬于新石器時代,使用磨制石器,排除D項。故選B項。22.(2023秋·安徽安慶·七年級統考期末)三門峽市廟底溝遺址地處黃河之濱,已有5000多年歷史。在下列圖片中,和廟底溝遺址文化具有相似特征的是()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C【解析】據題干并結合所學可知,三門峽市廟底溝遺址地處黃河之濱,已有5000多年歷史的廟底溝遺址與遠古時期黃河流域的半坡遺址特征相似,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為彩陶,②魚紋彩陶盆就是其代表,半坡人的房屋主要是③半地穴式圓形房屋,②③正確,C項正確;河姆渡居民生活在長江流域,種植的主要農作物是水稻,所以在河姆渡遺址發現了①陶器上的稻谷紋,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④干欄式房屋,①④不符合題意,排除含有①或者④的組合ABD項。故選C項。23.(2023秋·安徽阜陽·七年級統考期末)國家文物局確認了中華大地大約從5800年前進入“古國時代”,安徽省含山縣凌家灘遺址被納入中華文明“古國時代”第一階段。考古人員在凌家灘遺址發現了稻作農業,當時還飼養豬、鹿、雞等多種動物豐富飲食品種。另外,遠古居民還掌握了建筑工藝。據此可知()A.部落聯盟的形成 B.中華文明的多元性C.早期王朝的出現 D.原始農耕文明興起【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信息“發現了稻作農業,當時還飼養豬、鹿、雞等多種動物豐富飲食品種”“遠古居民還掌握了建筑工藝”,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農作物種植、家畜飼養的出現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發展,是原始農業興起和發展的重要標志,D項正確;五六千年前,中國進入部落聯盟時期,“部落聯盟的形成”與題干信息“古國時代”不符,排除A項;中華文明的多元性,即中華文明在多個地域起源,題干信息無法體現,排除B項;早期王朝出現的標志是夏朝的建立,排除C項。故選D項。24.(2023秋·安徽亳州·七年級統考期末)良渚文化遺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西北部,是距今5300—4300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據考古發現,當時稻谷有秈、粳稻之分,當地遠古居民普遍使用石犁、石鐮。這些可以佐證()A.人類的起源 B.原始農耕生活 C.商業的出現 D.早期國家產生【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距今5300—4300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當時稻谷有秈、粳稻之分”“普遍使用石犁、石鐮”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良渚文化時期農業已相當進步,稻谷有秈、粳稻之分,并普遍使用石犁、石鐮,材料可以佐證原始農耕生活,B項正確;舊石器時代是人類歷史的最早時期,從約260萬年前開始,直到約1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開始,人類的起源處于舊石器時代,使用打制石器,排除A項;“稻谷有秈、粳稻之分”“普遍使用石犁、石鐮”可以佐證原始農耕生活,體現不出商業的出現,體現不出早期國家產生,且早期國家產生為夏朝,排除CD項。故選B項。25.(2023秋·安徽亳州·七年級統考期末)下列圖片是在距今10000年左右,我國先民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和北方地區栽培的農作物。這些圖片有助于我們了解()原始農業的發展 B.原始手工業的進步 C.生產工具的進步 D.居住條件的改善【答案】A【解析】根據題干“在距今10000年左右,我國先民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和北方地區栽培的農作物。”及圖片信息“稻谷、稻粒、粟等”可知,距今10000年左右,我國先民懂得了栽培的農作物,因此這些圖片有助于我們了解原始農業的發展,A項正確;題干圖片反映的是先民栽培的農作物,不能作為了解原始手工業的依據,如制作陶器、玉器等,排除B項;題干圖片反映的是先民栽培的農作物,沒有涉及生產工具的進步,如磨制石器、骨耜等,排除C項;題干圖片反映的是先民栽培的農作物,不能說明建造房屋等居住條件的改善,排除D項。故選A項。26.(2023秋·安徽合肥·七年級統考期末)下圖是肥西某學校七年級歷史興趣小組完成的繪畫成果,請你根據圖片判斷他們研究的主題()
A.農耕群居 B.元謀人 C.北京人 D.山頂洞人【答案】A【解析】根據題干圖片,結合所學可知,圖片分別是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建造的房屋,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過定居生活,會種植農作物,可以判斷他們研究的主題是農耕群居,A項正確;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均不會建造房屋,不符合題干素材,排除BCD項。故選A項。27.(2023秋·安徽蚌埠·七年級統考期末)中國的農業起源于距今10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原始農業的興起和發展,使人類由“逐食”而居步入“定居”時代。下列哪些現象是原始農業興起和發展的標志()①種植粟和水稻②飼養豬狗等家畜③養蠶繅絲④開挖水井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答案】A【解析】根據所學知識,我國原始農業興起和發展的標志是①種植粟和水稻②飼養豬狗等家畜,農業首先涉及農作物種植,所以農作物的出現是標志之一;從事農業生產還需要生產工具,所以磨制工具也是標志之一;從事農業生產使的遠古居民有了穩定的生活來源,開始過上定居生活,于是聚落出現;在從事農業生產的同時學會飼養家畜,比如豬狗等,①②符合題意,A項正確;③養蠶繅絲不是我國原始農業興起和發展的標志,不符合題意;④開挖水井不是我國原始農業興起和發展的標志,不符合題意,排除BCD項。故選A項。中華文明的起源28..(2023秋·安徽合肥·七年級統考期末)《淮南子·齊俗訓》記載:堯治天下時,“其導萬民也,水處者漁,山處者木,谷處者牧,陸處者農”。體現了堯()A.因地制宜 B.精耕細作 C.因材施教 D.親力親為【答案】A【解析】根據題干“水處者漁、山處者木”可知,在堯治理天下的時候,讓住在水邊的從事漁業,讓住山林的從事林業伐木,體現了因地制宜的思想,A項正確;春秋后期,鐵制農具和牛耕的使用促進了農業上的精耕細作,堯的時期還未出現鐵制農具和牛耕,排除B項;因材施教是教育原則,與題干不符,排除C項;題干中“其導萬民也”說的是教導,沒有體現出親力親為,排除D項。故選A項。29.(2023秋·安徽宿州·七年級統考期末)“他們是我國古老傳說中黃河流域的部落首領,他們兩個部落結成聯盟,經過發展,形成日后的華夏族。“材料中的“他們”是()A.炎帝和黃帝 B.夏禹和商湯 C.老子和孔子 D.秦始皇和漢高祖【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黃河流域的部落首領,他們兩個部落結成聯盟”、“形成日后的華夏族”可知,材料反應的是炎黃部落聯盟形成華夏族。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距今約四五千年,生活在黃河流域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聯合在涿鹿一戰中打敗蚩尤部落。從此,炎帝、黃帝部落結成聯盟,經過長期發展形成日后的華夏族,A項正確;夏啟、商湯屬于中國奴隸制社會時期的王,不屬于原始部落時期,排除B項;孔子和老子是春秋時期思想家,不是部落首領,排除C項;秦始皇是秦朝建立者,漢高祖劉邦是西漢開國國君,排除D項。故選A項。30.(2023秋·安徽滁州·七年級統考期末)傳說在中國古代,有一場“風伯御風,雨師行雨”的戰役,在這場戰役中,炎黃部落聯合大敗蚩尤部落。該戰役發生在(
)A.牧野 B.涿鹿 C.馬陵 D.阪泉【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炎黃部落聯合大敗蚩尤部落”結合所學可知,炎黃部落與東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戰,黃帝部落的軍隊在戰鼓的激勵下沖鋒陷陣,最終打敗蚩尤,因此該戰役發生在涿鹿,B項正確;牧野曾發生過周滅商的戰役,排除A項;馬陵曾發生過齊國、魏國之前的戰役,排除C項;阪泉曾發生過炎帝和黃帝之間的戰役,排除D項。故選B項。31.(2023秋·安徽·七年級統考期末)《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其中,“選賢與能”指的是我國古代的什么制度()A.分封制 B.世襲制 C.察舉制 D.禪讓制【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信息“選賢與能”,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相傳黃帝之后的堯、舜、禹時期,他們根據才德采用推舉的辦法選出部落聯盟的首領,這種方法在歷史上稱作“禪讓”。可知“選賢與能”指的是我國古代的禪讓制,D項正確;西周初年,分封制,是指周王為了鞏固政治形勢,鞏固疆土,根據血緣關系的遠近和功勞大小,將宗親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們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權力,建立諸侯國,確立分封制,與題干信息“選賢與能”不符,排除A項;世襲制,是古代君王去世后,將君王的位置轉給自己子孫的傳承制度,與題干信息“選賢與能”不符,排除B項;察舉制,是由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并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與題干信息“選賢與能”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32.(2023秋·安徽阜陽·七年級統考期末)《史記·五帝本紀》記載:“堯乃知舜之足授天下。堯老,使舜攝行天子政,巡狩。舜得舉用事二十年,而堯使攝政……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薦禹于天。”由此可見,當時選擇繼任者的主要依據是()A.征伐有功 B.血緣親疏 C.德才兼備 D.武藝高強【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堯乃知舜之足授天下。堯老,使舜攝行天子政,巡狩。舜得舉用事二十年,而堯使攝政……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薦禹于天”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段話的意思是堯因年老而告退,讓舜代行天子政務,向上天推薦,后來舜向上天推薦禹。這體現的是禪讓制,即將部落首領位子傳給賢德之人。由此可見,當時選擇繼任者的主要依據是德才兼備,C項正確;周王根據血緣關系遠近和功勞大小,將宗親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建立諸侯國,排除AB項;堯舜禹時期選擇繼任者的主要依據是德才兼備,而不是武藝高強,排除D項。故選C項。33.(2023秋·安徽淮南·七年級統考期末)暑假期間,小華同學跟父母去鄭州黃河游覽區游玩,看到了炎黃二帝的雕像和相關介紹,內心非常震撼,于是回到家寫了一篇觀后感。其題目最有可能是()A.早期猿人 B.舊石器時代 C.人文初祖 D.禪讓制度【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炎黃二帝的雕像”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距今約四五千年,生活在黃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結成聯盟,在涿鹿一戰中打敗蚩尤部落。黃帝部落的勢力和聲望大增,黃帝被推舉為部落聯盟首領。這一部落聯盟經過長期發展形成日后的華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黃帝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C項正確;早期猿人是人類最初發展階段的代表,為更新世早期,生活于距今300萬年至150萬年前的人類,排除A項;舊石器時代是以使用打制石器為標志的人類物質文明發展階段。地質時代屬于上新世晚期到更新世,從距今約300萬年前開始,延續到距今1萬年左右止,排除B項;禪讓制是指統治者生前把首領之位傳給賢能的人,是我國原始社會末期的重要制度,排除D項。故選C項。34.(2023秋·安徽亳州·七年級統考期末)傳說堯鼓勵人們開墾農田,發展歷法,適時耕種;舜品行高尚;大禹治水,解除水患。這三位人物依次成為部落聯盟的首領。由此可知,禪讓制下部落聯盟首領選擇繼任者的主要依據是()A.征伐有功 B.學識淵博 C.武藝高強 D.德才兼備【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傳說堯鼓勵人們開墾農田,發展歷法,適時耕種;舜品行高尚;大禹治水,解除水患。這三位人物依次成為部落聯盟的首領”和所學知識可知,相傳,堯年老的時期,征求部落聯盟首領的意見,推舉有才德的舜做他的繼承人。舜年老的時候,采取同樣的辦法把位置讓給治水有功的禹。這種民主推選部落聯盟首領的辦法,歷史上叫做“禪讓”。因此說“禪讓制”是一種部落首領更替的制度,繼承者須具備的條件是有才有德的人,D項正確;征伐有功,與作戰相關,與題干內容“大家都推舉虞舜,說他是個品行高尚、才能出眾的人。堯很高興,將帝位禪讓給了舜”不符,排除A項;學識淵博,題干內容沒有涉及,題干信息體現“大家都推舉虞舜,說他是個品行高尚、才能出眾的人。堯很高興,將帝位禪讓給了舜”,排除B項;武藝高強,與題干內容“大家都推舉虞舜,說他是個品行高尚、才能出眾的人。堯很高興,將帝位禪讓給了舜”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35.(2023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七年級語文上冊 第四單元 16《游山西村》教學設計 冀教版
- 西師大版一年級下冊兩位數加、減兩位數教學設計及反思
- 七年級地理下冊 11《中國在世界中》教學設計1 魯教版五四制
- 七年級生物下冊 4.13.3《人體免疫》教學設計 (新版)北師大版
- 一年級數學下冊 一 20以內的退位減法練習一(2)教學設計 蘇教版
- 人教部編版五年級小學語文上冊《珍珠鳥》 教案試卷
- 高中愛國教育主題班會
- 第四單元《凹版畫的魅力-印刷》(教學設計)-2023--2024學年滬少版初中美術七年級下冊
- 4.2 權利行使 注意界限 課件-高中政治統編版選擇性必修二法律與生活
- 非遺纏花創新創業
- 浙江首考2025年1月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 歷史 含解析
- 2025中國煤炭地質總局招聘784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造口患者自我護理
- 第12課 遼宋夏金元時期經濟的繁榮 教案2024-2025學年七年級歷史下冊新課標
- 農村信用社檔案室密集架采購 投標方案(技術方案)
- 學校搬遷可行性研究報告
- 旅游專業招聘考試題及答案
- 警車安全駕駛課件大全
- 第10課傳承與創新中國近現代美術課件-高中美術人教版美術鑒賞
- 《公路養護與管理》課件
- 2025年婚內財產約定協議書模板電子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