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第一學期高一年段期中六校聯考歷史試卷_第1頁
2024-2025學年第一學期高一年段期中六校聯考歷史試卷_第2頁
2024-2025學年第一學期高一年段期中六校聯考歷史試卷_第3頁
2024-2025學年第一學期高一年段期中六校聯考歷史試卷_第4頁
2024-2025學年第一學期高一年段期中六校聯考歷史試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2025學年第一學期高一年段期中六校聯考歷史試卷(滿分:100分,完卷時間:75分鐘)命題校:連江黃如論中學班級姓名準考證號座號一、選擇題:本題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在每小題所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經考古發現,中國境內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已有1萬多處,其主要文化遺存分布如下圖所示。據此可以得出的合理認識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分布圖A.早期人類的單一性B.中華文明的多源性C.國家起源的復雜性D.遠古傳說的神秘性2.距今約5000年的良渚聚落群既中有普通村落,也有大型宮殿式建筑區;既有埋葬一般人和中小貴族的墓地,也有最高貴族的專用墓地。這表明良渚文化()A.是中華文明的起源地B.正處于舊石器時代晚期C.已形成君主專制國家D.已存在社會不平等現象3.錢穆在《國史大綱》中提到:自禹、啟以來,中國古史上已有中央共主傳世相承千年之久。雖王朝有夏商之別,政治演進,則仍是一脈相承。這表明當時()A.早期國家發展呈連續性 B.中央集權制度源遠流長C.分封制成熟于夏商時期 D.夏商周帝王系一脈相承4.考古發現,大汶口文化時期(黃河下游一帶,距今約6500-4500年)在制度和器物層面已能見到禮制因素,史前的紅山文化(東北地區西南部,距今五六千年)、良渚文化(長江下游地區,距今約5300-4300年)也發現有與禮制相關的遺存。這說明()A.南北文化相互交流 B.中原文化向周邊傳播C.禮樂制度日趨成熟 D.早期社會初具規范性5.臺灣學者許倬云先生曾回憶道:“在家鄉,新年、除夕、元旦、清明和冬至,都會祭祀祖先。我家自從抗戰時期離家客居,先父直系祖先名諱先人掛軸,每逢年、節懸掛遙祭。我們弟兄遷移美國,每家也都有歷代祖先名諱掛軸,至少在除夕和元旦會遙祭”。影響這種觀念產生的制度是()A.內外服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鄉里制6.據下表可以得出的正確認識是()人物時間主要內容商鞅秦孝公時期獎勵耕織;獎勵軍功;廢除井田制;推行縣制,官員由君主任免鄒忌齊威王時期舉賢人、修法律、鼓勵臣下進諫李悝魏文侯時期按照“食有勞而祿有功”的原則授予官職和爵位;頒布《法經》吳起楚悼王時期廢除貴族世卿世祿制度,裁減冗官,選賢任能A.變法以實行土地私有制為中心B.變法側重重建倫理和政治C.變法旨在改變當時的社會性質D.變法重視人才選拔與使用7.有學者對《詩經》風、雅、頌的時代與內容進行考察,其發現如表1所示:多數詩篇的形成時代整體上對“天”的態度《周頌》西周初年頌天《大雅》西周中期至西周晚期疑天《小雅》西周晚期至東周初年罵天《國風》西周末年至春秋中葉不理天據此可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A.天子權威不斷強化B.天道觀持續衰落C.人文意識逐漸增強D.人性論走向成熟8.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嚴格的等級規定。考古顯示,戰國時期,秦國地區君王墓葬規模宏大,其余墓葬無明顯等級差別;在經濟發達的東方六國地區,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級差別明顯。這表明()A.經濟發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維系的關鍵B.分封制中的等級規定凸顯了君主集權C.秦國率先消除分封體制走向集權統治D.東方六國仍嚴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9.下列選項中,材料與結論之間邏輯關系正確的是()選項材料結論A禹死后,其子繼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我國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建立B安陽、濟南分別出土過商朝青銅鏟、青銅鐮刀商朝廣泛使用青銅農具C甘肅靈臺的春秋早期墓中出土了人工冶煉的鐵劍春秋時期,我國已能夠生產鐵器D春秋時期,楚國國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級,遭到周王拒絕。熊通“乃自立,為(楚)武王”分封制度消亡A.A B.B C.C D.D10.據下表所列評論,可以得出的認識是()柳宗元“秦之所以革之者,其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張居正“三代至秦,混沌之再辟者也,其創制立法,至今守之以為利。”梁啟超.“其(秦始皇)武功焜耀眾所共知不必論,其政治所設施,多有皋牢百代之概。”A.秦朝開創的政治制度影響深遠 B.時代變遷決定評價差異C.歷史事實因年代久遠無法定論 D.立場不同導致褒貶不一11.建構示意圖是歷史學習的重要方法。如圖所示是小文同學的學習筆記,其中空格處的內容應是()A.統一文字B.焚書坑儒C.尊崇儒術D.張騫通西域12.公元前112年,漢武帝劉徹以列侯所獻酎金(助祭宗廟所用的黃金)成色不好為借口,廢列侯106人,削弱了王國勢力。漢武帝削弱王國勢力的措施還有()A.遵奉黃老之道B.實行郡國并行制C.頒布“推恩令”D.設置西域都護府皇帝太尉皇帝太尉丞相御史大夫A.秦朝 B.漢朝 C.唐朝 D.元朝14.歸納歷史發展的階段特征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對秦漢時期階段特征的歸納,正確的是()A.國家的產生和社會變革B.大一統國家的建立與鞏固C.政權的更迭與民族交融D.經濟的繁榮與開放的社會15.為加強對地方官員的管理,漢武帝采取的舉措是()A.推崇黃老思想B.設置安西都護府C.開辟絲綢之路D.設立“刺史”16.漢武帝聽說他的哥哥劉德那兒有很多極其珍貴的儒家典籍,多次征召他,劉德就將《詩》《書》等古籍獻于朝廷。這一現象反映了當時()A.儒學體系的革新 B.儒學受到高度重視C.思想活躍的局面 D.政府重視學術自由17.漢代能通西域與他不顧艱險的“鑿空”精神是分不開的。這里的“他”是()A.衛青 B.霍去病 C.張騫 D.司馬遷18.研讀地圖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下列歷史地圖反映的戰役是()A.八王之亂B.七國之亂C.官渡之戰D.肥水之戰19.十六國以來,“五胡”君主就擁有重大的軍事專制權威。盡管在這里也經常出現民族沖突和各種動亂,然而各政權也隨即開啟了漢化進程,如采用漢式官制、編制戶籍、振興官學、建設法制等。這種情況的出現()A.為隋唐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B.反映了少數民族開始形成華夏認同C.證明了少數民族政權合法 D.加速了民族間的矛盾更加突出尖銳20.有學者在評價北魏孝文帝改革時說,交替的“胡化”和“漢化”孕育出了強勁的官僚制化運動,它扭轉了魏晉以來的國家頹勢,并為隋唐王朝走出門閥士族政治、通向重振找到了歷史出口。該評價說明孝文帝改革()A.導致了門閥士族制度的消亡B.為民族政策的推行創造了條件C.實現了北魏政權的長治久安D.為隋唐盛世的出現打下了基礎21.《后漢書》曾記載:“江淮之有猛獸,猶北土之有雞豚也。”這一史料可以用來說明東漢()A.北方豪強土地兼并 B.東漢官府賦稅苛重C.南方開發程度較低 D.江淮地區戰事頻繁22.受董仲舒強調天人感應學說的影響,災異發生時君主發表“罪己詔”在漢武帝時形成了制度。孝文帝是北魏時首位下發“罪己詔”的皇帝,并先后五次頒發“罪己詔”檢討過失。這說明北魏()A.治國理念受儒學影晌 B.災異現象多于西漢C.君主權力受強力制約 D.天人感應思想形成23.秦、隋是歷史上兩個短命的王朝,卻分別為漢唐盛世奠定了基礎。它們共同的歷史貢獻是()A.修筑了規模宏大的軍事工程 B.開通了溝通南北的水上運輸通道C.開創了影響后世的政治制度 D.注重強化思想控制鞏固政治統一24.隋朝時在長安洛陽廣設倉庫,洛口倉城周圍二十余里,共穿三千窖;回洛倉城周圍十里,有三百窖,每窖可容納糧食八千石,總計兩倉的容量達到二千六百余萬石。至于規模較小的倉,更不知凡幾。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隋朝()A.交通發達促進了城市發展 B.社會經濟高度繁榮C.租調制增加政府財政收入 D.統治者的腐化墮落25.唐招提寺是鑒真和他的弟子在日本奈良仿唐制建造的寺院,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典范。以下史實能夠反映中國文化對周邊國家文化發展產生深遠影響的是()①空海長安求法②玄奘、法顯西行取經③遣唐使來華④長安成為國際大都會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6.“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這首詩歌贊頌的是我國古代的()A.世襲制B.分封制C.科舉制D.郡縣制27.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思想異常活躍,道教與佛教發展、魏晉玄學興盛、儒學在危機中前行。這一現象反映了該時期()A.中外思想文化交流較頻繁B.儒學危機不利于國家統一C.佛教盛行適應了現實需要D.思想發展呈現出多元特征28.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是中國歷史的重要主題。下列反映唐朝民族關系的是()A.“自從貴主和親后,一半胡風似漢家”B.“左公柳拂玉門曉,塞上春光好”C.“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國奉貢朝賀……光武賜以印綬”D.“我朝施恩于喀爾喀,使之防備朔方,較長城更為堅固”29.安史之亂后,地方軍政長官經常以任意名目攤派賦稅,造成雜稅林立。780年,唐朝的糧稅分配,中央提成額為215.7萬貫,而地方留成額為1400萬貫。這表明唐中后期()A.基層治理混亂 B.中央集權弱化C.賦稅改革失敗 D.政府財政困難30.安史之亂后,南方有戶184萬,墾田162萬頃。按相同的標準,如果此時繼續推行租庸調制,可得租330萬石米,而實行兩稅法,則可得1620萬石米。故當時盡管受到一些人的反對,德宗還是堅決實行了兩稅法。由此可知(

)A.推行兩稅法是為增加政府財政收入 B.經濟重心南移是實行兩稅法的原因C.南方地區是國家賦稅收入主要來源 D.推行實物稅收是生產力發展的需要非選擇題:本題共3題,共40分。3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春秋時期,奴隸制度逐漸瓦解,新興的地主階級逐漸興起,隨之而來的是諸侯國之間的爭霸與兼并戰爭,到戰國時期,這一現象愈演愈烈。各諸侯國為了富國強兵,需要有識之士為國家的發展出謀劃策,于是這些知識分子有了發揮才干的歷史舞臺。他們大多自成一家,有自己的精髓思想,幫助列國進行改革。周朝以前,學在官府是理所當然的,春秋戰國時期,士族階層的興起打破了這一局面,各地出現了私學,許多知識分子有了學習的環境和氛圍,各流派的思想得以傳播,他們廣收門徒,著書立說,百家爭鳴逐漸產生并發展。——摘編自譚蘇《論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材料二

在治國方略上,孔子主張“為政以德”,認為道德和禮教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孟子把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孟子認為,統治者實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推行虐政,將會失去民心,被人民推翻。韓非子認為王權是法律的來源,是君主權力的一部分。道家主張無為,信奉“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認為無為是治國的最高境界。到了封建社會,王朝初期多與民休息,實行無為而治,經濟有所恢復后實行積極有為的儒家治國,同時制定法律,規范民眾行為。——摘編自錢崇濤《百家爭鳴萬流歸宗——略論如何正確對待中國古代治國思想(一)》(1)根據材料一,概括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出現的背景。(6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百家爭鳴的認識。(6分)32.閱讀材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