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屆新高考八省聯考高三模擬考試語文試題(五)(含答案解析)_第1頁
2025屆新高考八省聯考高三模擬考試語文試題(五)(含答案解析)_第2頁
2025屆新高考八省聯考高三模擬考試語文試題(五)(含答案解析)_第3頁
2025屆新高考八省聯考高三模擬考試語文試題(五)(含答案解析)_第4頁
2025屆新高考八省聯考高三模擬考試語文試題(五)(含答案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屆新高考八省聯考高三模擬考試語文試題(五)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題。

材料一:

從“講故事”的角度來看,中華傳統文化有著獨特的優勢。中華的先祖既重視“記

言”即記錄人們的語言,也重視“記事”即記錄人們的行為,而語言與行為正是

人類故事的兩大要素。汗牛充棟的中華典籍中記載著中華先祖的嘉言與懿行,它

們構成了意義深遠的中國故事。

試看''記言":中華民族有無數的思想結晶載于典籍?!凹核挥?,勿加于人”

的倫理學原理,“民貴君輕”的政治學原理,“和為貴”“遠人不服,則修文德

以來之”的民族關系、國家關系準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的仁愛觀念,“天人合一”“民胞物與”的自然觀,乃至“數罟不入泠池"''斧

斤以時入山林”的環境保護思想,“不戰而屈人之兵”“茍能制侵凌,豈在多殺

傷”的戰爭思想,都是具有普適價值的可貴思想資源,尤需深入研究,準確闡釋,

廣泛宣揚。

再看“記事”:中華傳統文化素有“信而好古”“不語怪力亂神”的思想傾向,

在講故事的維度上同樣如此。神話是早期人類最流行的故事,但中國神話的虛構

程度遠低于“兩?!蔽幕?。在中國古代的神話體系中,女娟、后羿、大禹等人物

的英雄事跡都是除害安民,而有巢氏、燧人氏、神農氏等人物分別發明了筑室居

住、鉆木取火及農業生產。從講故事的角度來看,希臘神話的情節更加豐富生動,

而中國神話則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前者的情節大多發生于虛擬的天庭,而后者的

背景卻是真實的人間。古希臘人說火種是普羅米修斯從天庭盜來饋贈給人類的,

而中華的先民卻認為這是他們中的一員——燧人氏自己發明的。堯、舜、禹是史

家用“信史化”的方式記載的上古賢明君主,他們的英雄事跡皆有詳細生動的記

錄,對后代產生了巨大的正面影響。諸如此類神話故事,對后代的志士仁人有著

巨大的激勵作用,堪稱古代“講好中國故事”的范例。

(摘編自莫礪鋒《弘揚中華文化,講好中國故事》,2023年12月26日,中國

社會科學網)

材料二:

2024年6月25日13時20分許,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通過地面測控站向嫦娥

六號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注入高精度導航參數。此后,軌道器與返回器在距南

大西洋海平面高約5000公里處正常解鎖分離,軌道器按計劃完成軌道規避機動。

13時41分許,嫦娥六號返回器在距地面高度約120公里處,以10.9km/s的速

度在大西洋上空第一次再入地球大氣層,實施初次氣動減速,之后在深入大氣層

60公里處開始反彈上升,爬升到100公里到140公里的高度后,重新以每秒7

公里的速度再入大氣層,實施二次氣動減速,直至降落。返回器''半彈道跳躍式“

的飛行狀態,就如同在空中“打水漂”,這一返回過程也被人們稱為“太空打水

漂”。

6月25日14時07分,嫦娥六號返回器準確著陸于內蒙古自治區四子王旗預定

區域,工作正常,標志著探月工程嫦娥六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嫦娥六號任務自發射后歷經53天、11個飛行階段,突破了多項關鍵技術,實現

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樣返回,這是我國建設航天強國、科技強國取得的又一標志

性成果。

(摘編自喻思南《越星河,攜月壤,嫦娥六號逐夢歸》,2024年6月26日,《人

民日報》)

材料三: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

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边@既是深刻的思想理念又是

務實的工作方法,體現了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占據國際道義制高點的戰略謀劃。

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宋朝龍認為,我們可以從三個角度把握建構中國

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的必要性:“第一,通過話語權的建構來把中國故事傳播出

去,把成功經驗、故事中的道理傳播出去。第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背后深

層次的價值觀同西方有所區別,價值觀的傳播需要一套系統的話語體系。最后,

話語權對凝聚人民共識、增強‘四個自信'是重要的力量和途徑?!庇纱?,加快

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著力增強我國國際話語權是順應時勢的科學戰略

謀劃。

一個世界性大國不能沒有自己的話語權,甚至不能沒有引領時代和世界潮流的話

語權,否則在世界政治中必然處于守勢。我們的先人早就認識到''遠人不服,則

修文德以來之”的道理。闡釋中華民族稟賦、中華民族特點、中華民族精神,以

德服人、以文化人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我們在把握話語體系一般共性的基

礎上,積極發展話語體系的獨有“個性”,通過不斷增強和彰顯中國特色,才能

使話語體系保有源源不竭的活力。

(摘編自李文峰《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2023年11

月21日,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民胞物與”的自然觀以及“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爭思想也適合中國以外的

許多國家和地區,值得大力宣揚。

B.堯舜禹的英雄事跡能夠對后代產生巨大的正面影響,因而史家選用“信史

化”的方式來記錄他們的故事。

C.中國探月工程的名稱來源于中國傳統文化故事,這樣命名契合國人對月球

的美好想象,也彰顯出中國特色。

D.建構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不僅能傳播成功經驗,促進中西價值觀的交

流,還能凝聚人民共識,增強自信。

2.下列對材料二中畫橫線語句的圖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B.

c.

140

:再入點

120<h=120km:

:v~10.9kms;

11I

二次再入點

v=7km/s

80

60

40

20

跳出二次再入

4006008001000

時間

D.

逸出點

3.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分析和評價,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材料一將中國古代神話與古希臘神話進行對比,意在強調中國古代神話的

真實可信,也表明古代神話故事可以作為“講好中國故事”的范例。

B.材料二中嫦娥六號返回器采用“半彈道跳躍式”返回方式,達到了充分利用

大氣層進行減速的目的,這直接反映出我國航天技術之高超。

C.材料三引用“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表明以德服人、以文化人是中

華民族精神的體現,也是中國古代國家話語權不足的體現。

D.從過去先人對"記言"與"記事"的重視,到今天中國探月工程的完美收官,

這些都反映出中華民族有著豐富且值得傳播的經驗與智慧。

4.材料二的語言既有新聞語言的客觀真實,又有文學語言的形象生動,請結合

材料簡要分析。(4分)

5.要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我國該如何講好中國故事?請結合

材料簡要分析。(6分)

【答案】1.B2.A3.B

4.①客觀真實。文章不僅運用專業術語,還列舉了相關的具體數據,如"高精

度導航參數”"2024年6月25日13時20分許""10.9km/s的速度”等,體現出新

聞語言的客觀真實。

②形象生動。如材料二在介紹嫦娥六號返回器"半彈道跳躍式”的飛行狀態時,

用了“太空打水漂"這一比喻,讓復雜的返回方式變得生動形象,便于讀者理解,

體現出文學語言的形象生動。

5.①學習經典,弘揚傳統文化。深入發掘中華歷史典籍中具有普適價值的思想

資源,如先哲經典作品、中國古代神話和歷史傳說等,造福世界。

②開拓創新,提升綜合國力。講好中國故事,就要大力發展航天等高科技領域,

掌握關鍵技術,不斷突破,展現中國力量。

③構建中國話語和敘事體系。只有構建中國話語和敘事體系,才能展現中國的

文化魅力,傳播中國成功經驗,增強國際話語權,講好中國故事。

【分析】

這篇閱讀文章通過三則材料,分別從中華傳統文化的“講故事”優勢、中國探月工

程的成功以及構建中國話語和敘事體系的重要性三個角度,探討了如何講好中國

故事、傳播中國聲音。文章強調了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和現實意義,展示了中國

在科技領域的卓越成就,并指出了構建中國話語體系的必要性和戰略意義。整體

內容豐富,邏輯清晰,既有歷史文化的深度,又有現代科技的高度,兼具理論性

和實踐性。

【解答】1.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整合信息,歸納概括要點的能力。

B.”因而史家選用,信史化,的方式來記錄他們的故事"錯誤,強加因果。材料一第

三段有"堯、舜、禹是史家用‘信史化’的方式記載的上古賢明君主,他們的英雄事

跡皆有詳細生動的記錄,對后代產生了巨大的正面影響",不存在題干的因果關

系。

故選Bo

2.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圖表的能力。

A."實施二次氣動減速"和"二次再入大氣層"錯誤,根據“重新以每秒7公里的速度

再入大氣層,實施二次氣動減速,直至降落"可知,是返回器在二次再入大氣層

后實施二次氣動減速。

故選A。

3.本題考查學生對多個信息進行比較、辨析的能力。

A."中國古代神話的真實可信"曲解文意,中國古代神話也有其虛構性,只是"中國

神話的虛構程度遠低于‘兩?!幕?;"古代神話故事''范圍擴大,原文材料已第三

段為"諸如此類神話故事,對后代的志士仁人有著巨大的激勵作用,堪稱古代'講

好中國故事’的范例";

C.“也是中國古代國家話語權不足的體現”錯誤,無中生有,原文無相關表述,原

文強調“我們在把握話語體系一般共性的基礎上,積極發展話語體系的獨有'個

性匕

D.”中國探月工程的完美收官”錯誤,材料二講述的只是中國探月工程嫦娥六號任

務的成功。

故選Bo

4.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材料語言特色的能力。

客觀真實。文章不僅運用專業術語,還提供具體的科學數據(如“距南大西洋海

平面高約5000公里處"、"距地面高度約120公里處,以10.9km/s的速度”、"深

入大氣層60公里處〃、"重新以每秒7公里的速度再入大氣層"),這些數據讓讀

者可以清楚地了解嫦娥六號的具體運行情況,體現了報道的專業性和準確性。使

用精確的時間節點(如“2024年6月25日13時20分許"、"13時41分許"、"14

時07分"),這種精確的時間表述符合新聞報道對于事件發生時間的要求,增加

了報道的真實性和權威性。描述了明確的技術步驟和過程(如"注入高精度導航

參數"、"正常解鎖分離"、"軌道規避機動"、"氣動減速”等),使得整個事件的敘

述邏輯清晰,符合新聞報道的客觀要求。

形象生動。使用比喻手法,如材料二在介紹嫦娥六號返回器"半彈道跳躍式”的飛

行狀態時,將返回器的軌跡比喻為“打水漂"("返回器’半彈道跳躍式’的飛行狀態,

就如同在空中‘打水漂’"),使得復雜的航天術語變得易于理解且生動有趣。描述

了返回器的動態過程,如"在深入大氣層60公里處開始反彈上升,爬升到100公

里到140公里的高度后,重新以每秒7公里的速度再入大氣層",這樣的描寫不

僅提供了信息,還給讀者帶來了視覺上的想象空間,增強了文本的表現力。

5.本題考查學生對文中信息進行分析、運用的能力。

①學習經典,弘揚傳統文化。深入發掘中華歷史典籍中具有普適價值的思想資

源,如材料一所述,將"記言"與"記事”的優良傳統發揚光大。通過展示中國古代

先哲的思想智慧、歷史人物的英雄事跡以及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向世界傳遞中

國文化的深厚底蘊和人文精神。

②開拓創新,提升綜合國力。講好中國故事,就要大力發展航天等高科技領域,

掌握關鍵技術,如材料二中提到的嫦娥六號任務的成功,體現了中國在科技創新

方面的實力與成就。通過分享這些現代科技成就的故事,可以展示中國作為一個

負責任大國的形象,并且體現中國對于科技進步與和平利用太空的貢獻。不斷突

破,展現中國力量。

③構建中國話語和敘事體系。正如材料三所述,需要構建符合中國國情和發展

道路的話語體系,以增強國際話語權。這不僅包括對外傳播中國文化、理念和價

值觀,也包括在國際舞臺上表達中國的立場和主張,讓世界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中

國的發展模式O可見,只有構建中國話語和敘事體系,才能展現中國的文化魅力,

傳播中國成功經驗,增強國際話語權,講好中國故事。

(二)現代文閱讀II(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

春天的步調

劉亮程

剛發現那只蟲子時,我以為它在仰面朝天曬太陽呢。太陽正在頭頂。①春天剛剛

開始,地還大片地裸露著。許多東西沒有出來。包括草,只星星點點地探了個頭

兒,一半兒還是種子埋藏著。那些小蟲子也是一半兒在漫長冬眠的蘇醒中。這就

是春天的步驟,幾乎所有生命都留了一手。它們不會一下子全涌出來。即使早春

的太陽再熱烈,它們仍保持著應有的遲緩。因為,倒春寒是常有的。當一場寒流

殺死先露頭的綠芽兒,那些遲遲未發芽的草籽、未醒來的小蟲子們便幸存下來,

成為這片大地的又一次生機。

春天,我喜歡早早地走出村子,雪前腳消融,我后腳踩上冒著熱氣的荒地。雪消

之后荒野上會露出許多東西:一截干樹樁,半邊埋入土中的柴火棍……大地像突

然被掀掉被子,那些東西來不及躲藏起來。草長高還得些時日。天卻一天天變長。

我可以走得稍遠一些,繞到河灣里那棵歪榆樹下,折一截細枝,看看斷茬處的水

綠便知道它多有生氣,又能旺勢地活上一年。每年春天我都會最先來到這棵榆樹

下,看上幾眼。它是我的樹。上個秋天我爬在樹上玩時就發現它是根好筐把子,

我沒舍得砍。再長粗些說不定是根好鍬把呢。它卻沒能長下去。

我無法把一棵樹、樹上的一根直爽枝條藏起來,讓它秘密地為我一個人生長。我

只藏埋過一個西瓜,它獨獨地為我長大、長熟了。

發現那棵西瓜時它已扯了一米來長的秧,根上結了拳頭大的一個瓜蛋,梢上還掛

著指頭大兩個小瓜蛋。

那時候雨水盈足,荒野上常能看見野生的五谷作物:牛吃進肚子沒消化掉又排出

的整粒苞米,鳥飛過時一松嘴丟進土里的麥粒、油菜籽,鼠洞遭毀后埋下的稻米、

葵花……都會在春天發芽生長起來。但都長不了多高又被牲畜、野動物啃掉。

這棵西瓜遲早也會被打柴人或動物發現。誰都知道荒野中的一棵瓜你不會第二次

碰見。除非你有閑工夫,在這棵西瓜旁搭個草棚住下來,一直守著它長熟。②起

想了另外一個辦法:在那棵瓜蛋子下面挖了一個坑,讓瓜蛋吊進去。用木棍、草

葉和土小心地把坑頂封住。把秧上另兩個小瓜蛋掐去。秧頭打斷,不栗它再張揚

著長。讓人一看就不會對它過多留意。

此后的一個多月里,我又來看過它三次。顯然,有人和動物已經來過,瓜秧旁有

新腳印。一只圓形的牛蹄印,險些踩在我挖的坑上。有一個人在旁邊站了好一陣

兒,留下一對深腳印。他可能不太相信自己的眼睛,還蹲下用手撥了撥西瓜葉一

一這么粗壯的一截瓜秧,怎么會沒結西瓜呢?

又過了一些日子,我估摸著那個瓜該熟了。當我雙手微顫著扒開蓋在坑頂的土、

草葉和木棍——我簡直驚住了,那么大一個西瓜,滿滿地擠在土坑里。抱出來發

現它幾乎是方的。我挖的坑太小,太方正,讓它委屈地長成這樣。

出河灣向北三四里,那片低洼的荒野中蹲著另一棵大榆樹,向它走去時我懷著一

絲的幻想與僥幸:或許今年它能活過來。

這棵樹去年春天就沒發芽。夏天我趕車路過它時仍沒長出一片葉子。我想它活糊

涂了,把春天該發芽長葉子這件事忘記了。樹老到這個年紀就這樣,死一陣子活

一陣子。有時我們以為它死徹底了,過兩年卻又從干裂的軀體上生出幾條嫩枝,

幾片綠葉子。它對生死無所謂了,它已長得足夠粗,它指向的綠地都已荒蕪。在

荒野上一棵大樹的每個枝杈都指示一條路,有生路有死路。會看樹的人能從一棵

粗壯枝杈的指向找到水源和有人家的居住地。

這片土地上的東西已經不多了:樹、牲畜、野動物、人、草地,少一個我便能覺

察出。我知道有些東西不能再少下去。

每年春天,讓我早早走出村子的,也許就是那幾棵孤零零的大榆樹、洼地里的片

片綠草,還有劃過頭頂的一聲聲鳥叫——鳥兒們從一棵樹,飛向遠遠的另一棵。

飛累了,落到地上喘氣……

在早春我喜歡迎著太陽走。清早,剛吃過飯,太陽照著鼓鼓的肚子,感覺嚼碎的

糧食又在身體里蔥蔥郁郁地生長。我注意到牛在春天喜歡屁股對著太陽吃草。驢

和馬也這樣。狗愛坐著曬太陽。老鼠和貓也愛后腿叉開坐在地上曬太陽。它們和

我一樣會享受太陽普照的舒坦勁兒。

我同樣能體會到這只常年爬行、腹部曬不到太陽的小甲殼蟲,此刻仰面朝天躺在

地上的舒服勁兒。一個爬行動物,當它想讓自己的腹部也能曬上太陽時,它便有

可能直立起來,最終成為智慧動物。仰面朝天是直立動物享樂的特有方式。一般

的爬行動物只有死的時候才會仰面朝天。

這樣想時突然發現這只甲殼蟲朝天蹬腿的動作有些僵滯,像在很痛苦地抽搐。它

是否快要死了?我用一個小木棍撥了它一下,它正過身來,光滑的甲殼上反射著

陽光,卻很快又一歪身,仰面朝天躺在地上。

我想它是快要死了。這片荒野上一只蟲子大概有兩種死法:死于奔走的大動物蹄

下,或死于天敵之口。還有另一種死法——老死,但是它們的死太微小,我看不

清。

我知道有些看似在動的生命,其實早死亡了。風不住地刮著它們,從一個地方,

到另一個地方,再回來。

這只甲殼蟲沒有馬上死去。它掙扎了好一陣子了。我轉過頭看了會兒遠處的荒野、

荒野盡頭的連片沙漠,又回過頭,它還在蹬腿,只是動作越來越無力。它一下一

下往空中蹬腿時,我仿佛看見一條天上的路。時光與正午的天空就這樣被它朝天

的小細腿一點點地西移了一截子。

接著它不動了。我用小棍撥了幾下,仍沒有反應。

我只是耐心地守候過一只小蟲子的臨終時光,在永無停息的生命喧嘩中,我看到

因為死了一只小蟲而從此沉寂的這片土地。別的蟲子在叫,別的鳥在飛。大地一

片片明媚復蘇時,在一只小蟲子的全部感知里,大地暗淡下去。

(節選自《一個人的村莊》,有刪改)

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河灣里生機旺盛的歪榆樹,《一個消逝了的山村》中月光下高高生長的加

利樹,它們帶給作者們的感受不盡相同。

B.瓜秧旁的深腳印引起“我"對來人動作、心理的遐想,以來者的疑惑,流露

"我”內心的小小歡喜得意。

C.荒野中另一棵榆樹打破了“我"對它仍活著的幻想,隨著它徹底死去,它在

這片土地上也失去了存在意義。

D."看似在動的生命,其實早死亡了",它們被風裹挾著從一個地方運動到另

一個地方,反映生命的微小。

7.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開頭的“我以為"一詞,強調我的主觀猜測,為后文敘述甲殼蟲的死亡結局

埋下伏筆。

B."臨終時光”使用擬人的寫法,將小蟲子的死寫出莊嚴感,表達作者內心深

重的愧憾。

C.本文描寫生動細膩,如觀察吃草的牛、曬太陽的貓,勾勒出清靜又溫馨的

鄉村圖景。

D.本文內容筆意閑散,卻又脈絡清晰,如多處使用過渡語句,交代時間地點

的轉換等。

8.本文富有哲思之美,作者是如何在描寫中自然地融入思考,讓文章富有內涵

的?請結合文中兩處畫線部分簡要分析。(4分)

9.有同學將本文與馮至《一個消逝了的山村》相比較,并引用后者結尾"這一切,

給我的生命許多滋養",作為閱讀本文的感想批語。你認為是否合理?請說明理

由。(6分)

【答案】6.C7.B

8.①作者通過對春天里動植物的觀察和思考,自然地融入了對生命的感悟。如

看到甲殼蟲仰面朝天曬太陽,聯想到它可能是為了讓腹部曬到太陽,進而思考到

一個爬行動物直立起來可能會成為智慧動物,這種思考使文章富有哲理。

②作者看到甲殼蟲在掙扎后死去,聯想到這片土地上其他生命的喧囂與它的沉

寂形成對比,進而思考到生命的微小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使文章富有內涵。

9.合理。

①本文與《一個消逝了的山村》都關注自然中的生命,通過對自然景物和生命

的描寫,表達了對生命的敬畏和對自然的贊美。

②兩文都富有哲思,能從自然中感悟到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給人以滋養。本文

中作者通過對甲殼蟲死亡的觀察,思考生命的渺小與偉大;《一個消逝了的山村》

中通過對消逝山村的回憶,感悟到生命的延續和自然的永恒。

③兩文的語言都優美細膩,能營造出獨特的意境,讓讀者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和

生命的力量。

【分析】劉亮程的《春天的步調》通過細膩的描寫和深刻的思考,展現了春天萬

物復蘇的景象和生命的脆弱與頑強。文章以小蟲子的死亡為切入點,延伸到對自

然界生死循環的哲理思考,表達了對生命的敬畏和對自然的熱愛。作者通過對細

節的觀察和描繪,營造出一種寧靜而富有生機的鄉村氛圍,同時也引發讀者對生

命意義的深思。文章語言質樸,情感真摯,富有哲思之美。

【解答】6.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C.”隨著它徹底死去,它在這片土地上也失去了存在意義”錯誤。原文中有“這片土

地上的東西已經不多了……我知道有些東西不能再少下去""樹老到這個年紀就這

樣,死一陣子活一陣子……它對生死無所謂了,它已長得足夠粗,它指向的綠地

都已荒蕪。在荒野上一棵大樹的每個枝杈都指示一條路,有生路有死路”等內容,

說明這棵樹即便可能死去,也曾經在這片土地上有著重要的作用,并非失去了存

在意義。

故選C。

7.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的能力。

B."使用擬人的寫法"錯誤,在文中,“我只是耐心地守候過一只小蟲子的臨終時

光”這句話只是在客觀地敘述作者守候小蟲子生命最后時刻的行為,并沒有把小

蟲子當作人來寫,沒有賦予小蟲子人的動作、情感等,所以不存在擬人的手法。

故選Bo

8.本題考查學生體會重要語句的豐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語言表達藝術的能力。

對于①處,"地還大片地裸露著",作者在春天剛開始時看到地還大片裸露,許

多生命都留了一手,不會一下子全涌出來,這體現了生命的一種生存智慧和對環

境的適應。接著看到甲殼蟲仰面朝天曬太陽,由此展開聯想,認為一個爬行動物

想讓腹部曬到太陽時可能會直立起來,最終成為智慧動物,這是從一個小蟲子的

行為引發對生命進化和智慧產生的思考。這種思考自然地融入在對春天景象的描

寫中,使文章在對自然的觀察中蘊含了深刻的哲理。

對于②處,作者先是對西瓜的生長過程進行了細致的描寫,表現出對生命成長

的關注。然后看到甲殼蟲在掙扎后死去,將其與這片土地上其他生命的喧囂進行

對比,“別的蟲子在叫,別的鳥在飛。大地一片片明媚復蘇時,在一只小蟲子的

全部感知里,大地暗淡下去”,思考到生命的微小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以及個體

生命的死亡與周圍生命的關系,從而使文章更富有內涵。

9.本題考查學生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的能力。

首先是合理的。

從關注自然中的生命角度來看,本文與《一個消逝了的山村》都對自然中的生命

有著細膩的觀察和描寫。本文中描寫了春天的動植物,如小蟲子、西瓜、榆樹等,

《一個消逝了的山村》中也描寫了山村中的自然景物和生命。兩文都通過對這些

生命的描寫,表達了對生命的敬畏和對自然的贊美。

在哲思方面,本文通過對甲殼蟲死亡的觀察,思考生命的渺小與偉大,如“我知

道有些看似在動的生命,其實早死亡了……我看到因為死了一只小蟲而從此沉寂

的這片土地";《一個消逝了的山村》中通過對消逝山村的回憶,感悟到生命的

延續和自然的永恒,如"在風雨如晦的時刻,我踏著那村里的人們也踏過的土地,

覺得彼此相隔雖然將及一世紀,但在生命的深處,卻和他們有著意味不盡的關聯"。

兩文都能從自然中感悟到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給人以滋養。

在語言方面,兩文都優美細膩,能營造出獨特的意境。本文中對春天景象和小蟲

子等的描寫生動細膩,如“春天剛剛開始,地還大片地裸露著。許多東西沒有出

來。包括草,只星星點點地探了個頭兒,一半兒還是種子埋藏著";《一個消逝

了的山村》中對山村景物的描寫也充滿詩意,如“這清冽的泉水,養育我們,同

時也養育過往日那村里的人們。人和人,只要是共同吃過一棵樹上的果實,共同

飲過一條河里的水,或是共同擔受過一個地方的風雨,不管是時間或空間把它們

隔離得有多么遠,彼此都會感到幾分親切,彼此的生命都有些聲息相通的地方"。

這種優美的語言讓讀者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和生命的力量。所以引用“這一切,給

我的生命許多滋養"作為閱讀本文的感想批語是合理的。

二、古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材料一:

武信君乃引兵東北擊范陽。范陽今乃使蒯通通閥見武信君日:“足下必將戰勝然后

略地,攻得然后下城,臣竊以為過矣。誠聽臣之計可不攻而降城不戰而略地傳檄

而千里定??珊酰俊蔽湫啪眨?何謂也?"蒯通日:"今范陽令宜整頓其士卒以守

戰者也,怯而畏死,貪而重富貴,故欲先天下降,畏君以為秦所置吏,誅殺如前

十城也。君何不赍臣侯印,拜范陽令,范陽令則以城下君。令范陽令乘朱輪華轂,

使驅馳燕、趙郊。燕、趙郊見之,皆曰此范陽令,先下者也,即喜矣,燕、趙城

可毋戰而降也。此臣之所謂傳檄而千里定者也?!蔽湫啪龔钠溆嫞蚴关嵬ㄙn范

陽令侯印。趙地聞之,不戰以城降者三十余城。

(節選自《史記?張耳陳馀列傳》)

材料二:

武涉已去,蒯徹知天下權在信,乃說信日:"天下初發難也,憂在亡秦而已。今

楚漢分爭,使天下之人肝膽涂地,父子暴骸骨于中野,不可勝數。楚人走彭城,

轉斗逐北,乘利席卷,威震天下;然兵困于京索之間,迫西山而不能進者,三年

于此矣。漢王將十萬之眾,距鞏、雒,阻山河之險,一日數戰,無尺寸之功,折

北不救。此所謂智勇俱困者也。百姓罷極怨望,無所歸倚;以臣料之,其勢非天

下之賢圣固不能息天下之禍。當今兩主之命,懸于足下,足下為漢則漢勝,與楚

則楚勝。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參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

動。夫以足下之賢圣,有甲兵之眾,據強齊,從趙、燕,出空虛之地而制其后。

足下因民之欲,西鄉為百姓請命,愿足下孰慮之!‘'韓信曰:“漢王遇我甚厚,吾

豈可鄉利而倍義乎!”后數日,蒯徹復說曰:“夫聽者,事之侯也;計者,事之機

也;聽過計失而能久安者鮮矣!故知者.決之斷也;疑者,事之害也。審毫厘之

小計,遺天下之大數,智誠知之,決弗敢行者,萬事之禍也。夫功者,難成而易

敗,時者,難得而易失也;時乎時,不再來!”韓信猶豫、不忍倍漢;又自以為

功多,漢終不奪我齊,遂謝蒯徹。因去,佯狂為巫。

(節選自《資治通鑒?漢紀》)

[注]蒯通,本名蒯徹,《史記》避漢武帝名諱作“通"。

10.材料中面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正確答案序號寫在答題卡相應

位置。(3分)

誠聽A臣之計B可不攻C而降D城E不戰F而略G地H傳檄I而千里J定。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其,代詞,與《燭之武退秦師》"吾其還也"中的"其"用法相同。

B.如,像,與《侍坐》"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如"意思不相同。

C.席,名詞作狀語,與《鴻門宴》“吾得兄事之"的"兄"用法相同。

D.遺,意為遺漏,與《師說》“置幣遺單于"中的"遺"意思不相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蒯徹指出武信君通過戰爭獲取土地不是好辦法,并向其提出不戰而勝的

策略,武信君聽從蒯徹的計課,不費一兵一卒得到范陽。

B.蒯徹建議讓投降的范陽令乘馬車在燕、趙之間馳騁,燕、趙地區三十多

城聽說范陽令得到優待后,不經戰爭就向武信君投降了。

C.蒯徹認為多年來楚漢相爭,天下困窘不堪,百姓怨聲載道,民心無所歸

倚,需要韓信這樣的賢能之人率領軍隊平息天下的戰亂。

D.蒯徹認識到天下大勢的關鍵在于韓信,兩次勸說韓信與楚、漢三分天下,

韓信謝絕了他的建議,于是蒯徹逃跑,裝瘋做了巫師。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君何不赍臣侯印,拜范陽令,范陽令則以城下君。

(2)足下因民之欲,西鄉為百姓請命,愿足下孰慮之!

14.韓信為什么沒有聽從蒯徹的建議?請簡要概括。(3分)

【答案】10.BEH11.A12.B

13.(1)您為什么不給予我侯印,去授予范陽令侯位,這樣范陽令就會率領全

城的百姓來投降您。

(2)您順應百姓的意愿,向西為百姓解除疾苦、保全生命,希望您仔細考慮這

件事情。

14.(1)漢王對待韓信非常優厚,韓信不愿為了私利背棄恩義。

(2)韓信心懷猶豫,不能把握時機。

(3)韓信自恃功大,認為漢不會奪走他的齊王之位。

【分析】這段文言文描述了歷史人物蒯徹對于武信君韓信和范陽令間的政治策略

及其對局勢發展的影響。蒯徹以其聰慧的計策實現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略。他

主張通過收買范陽令的心而不費一兵一卒贏得多城,體現出他的政治智慧和對人

心的深諳。蒯徹還看出韓信可主宰天下格局,試圖勸其與楚漢分庭抗禮,但因韓

信對漢王的忠誠及自信而未果。本文展現出權謀、忠誠與利害抉擇間的復雜關系。

【譯文】

材料一:

武信君于是率兵向東北方向攻打范陽。范陽令就派蒯通去拜見武信君,說:"您

要先打一場勝仗,然后才能夠獲得土地,先攻破城池,然后才能夠占領,我私下

認為這樣是錯誤的。如果您能聽我的策劃,那么就可以不用攻城就可以占領,不

需要打仗就可以獲得土地,只要派人去傳送檄文,即使是千里之外的地方也都會

降服的,可以嗎?”武信君說:“怎么樣呢?"蒯通說:"現如今,范陽的縣令應該

整頓士兵來守衛城池的,但是他怯懦怕死,貪心而愛慕富貴,所以會率先來投降,

又怕您以為他是秦所設置的官吏,像以前十城那樣的統統加以殺害。您為什么不

給予我侯印,去授予范陽令侯位,這樣范陽令就會率領全城的百姓來投降您。讓

范陽令乘坐著豪華富麗的車,在燕、趙之間奔馳,燕、趙之間的人看見了,都會

說這是范陽令啊,是率先投降的,大家都感到高興,燕、趙地區的城池可以不用

攻打就會自己投降的。這就是我所說的只要派人傳送檄文,千里之外的地方都會

降服。”武信君于是聽從了他的計策,于是接著派遣蒯通賜給范陽令侯印。趙地

聽說這個消息,沒有經過戰爭就舉城投降的有三十幾城。

(節選自《史記?張耳陳馀列傳》)

材料二:

武涉離開以后,蒯徹知道天下勝負大勢就在于韓信,于是勸韓信說道:“天下開

始興兵抗秦的時候,所擔憂的只是能否滅亡秦朝罷了。而現在楚漢紛爭,使天下

的百姓肝膽涂地、橫遭慘死,父子老少的尸骨都暴露在荒郊野外,多得數也數不

清。楚國人從彭城起兵,輾轉作戰,追逐逃亡的敵人,乘著勝利的形勢卷席天下,

威震天下;然而軍隊困在京縣、索城一帶,被阻在西面的山地中無法前進,到現

在已經三年了。漢王率十萬大軍,在鞏縣、洛陽一帶抵御楚軍,憑借山河地形的

險栗,一天之內打幾次仗,卻無法取得一點點功績,而是受挫敗逃,難以自救。

這即叫作智者勇者都已困窘不堪了。百姓精疲力盡,怨聲載道,無所歸倚。據我

所料,這種形勢如果沒有天下的圣賢出面,天下的禍亂就必定無法平息。目前楚、

漢二王的命運就牽系在您的手中,您為漢王效力,漢就會獲勝,您為楚王效力,

楚就會取勝。您真肯聽從我的計策,那就不如讓楚、漢都不受損害,并存下去,

三分天下,鼎足而立,這種形勢一構成,便沒有誰敢先行動了。憑著您的圣德賢

才,擁兵眾多,占據強大的齊國,迫令趙、燕兩國順從,出擊劉、項兵力薄弱的

地區以牽制住他們的后方。您順應百姓的意愿,向西為百姓解除疾苦、保全生命,

希望您仔細考慮這件事!"韓信說:"漢王對我非常優待,我怎么能因貪圖私利而

背棄恩義?。 边^了幾天,蒯徹又勸韓信說:“善于聽取意見,就能夠預見到事物

發生的征兆;善于謀劃思索,就能夠把握住事情成敗的關鍵。不善于聽取意見、

思考問題而能長久地維持安全的人,天下少有!所以為人明智堅定,抉擇事情就

會果斷;為人猶疑多慮,處理事情時就會招來危害。仔細考察極其微小的謀略,

遺漏掉關系國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智慧確實足以知曉利害,決定了又不敢行動,

這是導致種種事業失敗的禍根啊。功業難得成功而容易失敗,時機難以把握卻容

易貽誤。時機啊時機,失去了就不會再回來!”韓信猶豫不決,不忍心背叛漢王;

又自認為功勞多,漢王終究不會奪走自己的齊國,于是就謝絕了蒯徹。蒯徹隨即

逃跑,裝瘋做了巫師。

(節選自《資治通鑒?漢紀》)

【解答】10.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如果您能聽我的策劃,那么就可以不用攻城就可以占領,不需要打仗就可

以獲得土地,只要派人去傳送檄文,即使是千里之外的地方也都會降服的。

“臣之計"是"聽"的賓語,故應在B處斷開;

“不攻而降城"與"不戰而略地"都屬于連謂結構且句式一致,各自斷開,故應在EH

處斷開。

故選BEHo

1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一詞多義和詞類活用現象的理解能力。

A.“用法相同〃錯。代詞,他的/副詞,表商量語氣,還是。句意:現如今范陽的縣

令應該整頓士卒來守衛城池。/我們還是回去吧。

B.正確。像/或者。句意:像以前十城那樣的統統加以殺害。/方圓六七十里或五

六十里。

C.正確。名詞作狀語,像席子一樣/名詞作狀語,像對待兄長一樣。句意:乘著

勝利的形勢席卷天下。/我要像對待兄長一樣對待他。

D.正確。遺漏/贈送。句意:遺漏掉關系國家生死存亡的大事。/備辦了一些禮品贈

送給單于。

故選A。

1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B.”燕、趙地區三十多城聽說范陽令得到優待后,不經戰爭就向武信君投降了"錯

誤。根據材料一中“趙地聞之,不戰以城降者三十余城"可知,不包括燕地。

故選Bo

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赍:給予;“拜",授予官職;"下",投降。

(2)因:順應;鄉:同"向";孰:仔細。

14.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1)根據“漢王遇我甚厚,吾豈可鄉利而倍義乎!”可知,漢王對待韓信非常優

厚,韓信不愿為了私利背棄恩義。

(2)根據“蒯徹復說日……韓信猶豫,不忍倍漢"可知,韓信心懷猶豫,不能把握

時機。

(3)根據“又自以為功多,漢終不奪我齊”可知,韓信自恃功大,認為漢不會奪

走他的齊王之位。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5~16題。

淡黃柳

姜夔

(客居合肥南城赤闌橋之西,巷陌凄涼,與江左異。唯柳色夾道,依依可憐。因

度此闋,以紓客懷。)

空城曉角,吹入垂楊陌。馬上單衣寒惻惻??幢M鵝黃嫩綠,都是江南舊相識。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強攜酒,小橋宅。怕梨花落盡成秋色。燕燕飛來,問春何

在,唯有池塘自碧。

【注】①宋光宗趙淳紹熙二年(1191),姜夔寄居江淮一帶的合肥。金人入侵,

由于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一隅,江淮一帶在當時已成邊區。②江左:泛指江南。

③小橋:即小喬。后漢喬玄次女為小喬,此或借之謂姜夔在合肥的情人。

15.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曉角"的聲音因"空城,而異常突出,詞的首二句與《揚州慢》"清角吹寒,

都在空城"意境相近,都傳達了感世傷時的意味。

B.詞的上片繪景寫人,以一個"空"字,寫出了荒涼寂靜、蕭條冷落的空城氛

圍,又表現了詞人內心飄零無依、空落寂寥的情懷。

c."寒惻惻”寫的是一種體膚之感,這種感覺既來源于衣單不耐春寒的現實狀

況,更多的來自“空城曉角”的心理感受。

D.詞的結句"池塘自碧",以景語代答“春何在",將上文"梨花落盡”的意念化

作了一幅具體的圖畫,更暗含指責池水無情、占盡春色之意。

16.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一書中談到詞有“有我之境",即"以我觀物,故物皆

著我之色彩"。請結合全詞分析姜夔此詞的“有我之境"。(6分)

【答案】15.D

16.①詞人看盡柳色的風光,覺得此乃江南舊識,這鵝黃嫩綠的垂柳就帶有了

詞人客居異鄉的萬般愁緒;

②異鄉又逢寒食,詞人唯怕花落春去,可見詞人惜春傷春的遲暮之悲;

③全詞寫生機勃勃的柳色春景,反襯空城巷陌的荒涼凄清,這些景象則暗含了

詞人傷時感世的家國之痛。

【解答】15.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分析詩歌內容的能力。

D."更暗含指責池水無情、占盡春色之意"錯誤,"池塘自碧"四字以池水的無情

表達人之多感多情,并無指責池水占盡春色之意。

故選D。

16.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形象,品味詩歌情感的能力。

"看盡鵝黃嫩綠,都是江南舊相識"一句,詞人把柳色看作"舊相識",其實是詞人

心中時刻惦念著江南舊鄉,才會覺得似曾相識,這一句點出詞人客居的思鄉之愁。

“明朝又寒食小怕梨花落盡成秋色",寫詞人在異鄉感到的孤獨寂寞,寒食節是祭

祖節氣,詞人卻只能在異鄉度過,看看梨花春色雖美,卻又擔心它一落便是秋一

般的寂寥,更添傷春之愁。

“空城曉角,吹入垂楊陌"一句,結合注釋“姜夔寄居江淮一帶的合肥。金人入侵,

由于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一隅,江淮一帶在當時已成邊區"可知,此地當時已是

邊區,經常遭受戰亂,故而城池空落,而詞人全詞描寫"鵝黃嫩綠""梨花""燕燕"

等飽含春天生機的景色,又融入了個人寂寥傷感的情緒,以樂景襯哀情,滿含著

詞人傷時感世的家國之痛。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周末,同學們相約登山,觀賞日出。日出之前晨曦初現,天邊幻化出

繽紛的色彩,小慧不禁想起了姚鼐《登泰山記》中的詩句:—

(2)班級有位學生沉迷手機,于老師使用歐陽修《五代史伶官傳序》中的

兩句話—"告誡他要防微杜漸,不要因過度沉迷而影響自己未來的

發展。

(3)古代詩人常用歷史人物來表達自己的情懷或寄寓深意,如唐詩中

,—"就是如此。

【答案】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

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陳王

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小題。

烏魯木齊附近有南山。所謂南山者,是一片塔松林。新疆雨量很少,空氣很干燥,

南山雨稍多,本地人說:“一塊帽子大的云也能下一陣雨。"然而也不過只是帽子

大的云的那么一點雨耳,南山也還是干燥的。然而一棵一棵塔松密密地長起來了,

就靠了去年的雪和那么一點雨。

自烏魯木齊至伊犁,無處不見天山。一個國畫家到新疆來畫天山,可以說是毫無

辦法。所有一切皴法,大小斧劈、披麻、解索、牛毛、豆瓣,統統用不上。天山

無奇峰,無陡壁懸崖,無流泉瀑布,無亭臺樓閣,而且沒有一棵樹,樹都在“山

里”。以樹為山之“目”的國畫家因天山無樹而對一大片一大片光禿禿的干山沒了

轍了!

18.第一段中“帽子大的云”前后出現兩次,分別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

19.文中畫線處是個長句,請改成幾個較短的語句。可以改變語序、少量增刪詞

語,但不得改變原意。(5分)

【答案】18.①“一塊帽子大的云也能下一陣雨”中用夸張的手法強調“能下一陣

雨”的云之小,反襯下的雨量相對之多,有出人意料之感,呼應前文"南山雨稍多"

的特點。②“只是帽子大的云的那么一點雨"中表達能夠下雨的云之小,因而所

下的雨量也少,強調雨量少在意料之中,指出后文南山干燥的原因。

19.國畫家以樹為山之“目",天山無樹,只是一大片一大片光禿禿的干山,國畫

家沒了轍了!

【解答】18.本題考查學生準確理解詞語的語境義,賞析語句表達效果的能力。

第一段中第一處“帽子大的云”引自本地人說的話,“一塊帽子大的云”強調的是這

塊云非常小,以至于小的跟人們戴的帽子一樣。而這顯然是不符合邏輯的,作者

在這里是采用夸張手法加以渲染。而這塊小云,竟然“也能下一陣雨”,絲毫不失

其作為云的功用,而且人們用的還是"陣"。兩相對比,可反襯下的雨量相對之多,

有出人意料之感,呼應前文"南山雨稍多”這一不同尋常的特點。

而第二處中,作者首先用一系列關聯詞"然而""也不過""只有"對"帽子大的云"進

行限制,說明因為這塊云并不那么大,因此這里的雨只是相比于新疆的其他地方

稍微多了那么一點,但相比于全國其他地方,雨仍然少得可憐,因止匕“南山也還

是干燥的"。這里,強調了雨量少在意料之中,指出后文"南山也還是干燥的"原

因。

19.本題考查學生變換句式的能力。

畫線句的長句中,主語是“國畫家",其前"以樹為山之‘目'"是修飾"國畫家”的定語;

“因天山無樹而對一大片一大片光禿禿的干山"是狀語,“沒了"是謂語,"轍”是賓

語。

將句子改寫成短句,可將上述各個成分加上必須的主語等成分,組成單獨的短句。

比如,原先“以樹為山之'目'的國畫家"這一定語+主語成分,可改寫成主語+謂語,

即“國畫家以樹為山之,目

“因天山無樹”這一原因狀語,可改換主語為“天山",將這部分單獨成句,改為"天

山無樹”,表示現實情況,而“一大片一大片光禿禿的干山”同樣是天山的地理情

況,故可承前省略主語,改為“只是一大片一大片光禿禿的干山"。

刪去上述這些修飾成分后,原先句子中的主謂賓主干成分,可單獨成句,改為“國

畫家沒了轍了”。

然后整理語序,整合答案為:國畫家以樹為山之"目",天山無樹,只是一大片一

大片光禿禿的干山,國畫家沒了轍了!

(二)語言文字運用II(本題共3小題,11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題。

“清明前后,栽瓜點豆”是一句我國北方地區婦孺皆知的農業諺語,對于以農業為

主的古代中國來講,(D,短短幾天可能就決定豐收與否,決定一家人或饑或飽

的生活。

②,所以在古代歷法中又加入單獨反映太陽運行周期的二十四節氣。中國古代

利用圭表這種古老的天文儀器測定正午的日影長度來確定節氣。每年日影最長時

為"日長至",日影最短時為“日短至”。這些時間節點是根據太陽光線與地球夾角

確定的,這就確定了不同節氣與溫度之間的關系,從而為生產活動提供了可靠的

依據。

節氣歷法是實踐經驗摸索得出的方法,它受到古代民眾所認可。郭店楚簡《忠信

之道》中有“至信如時,必至而不結”的記載。人們與時間雖無約定,但其每每如

期而至,循環往復地指導農業,沒有終結。這是先民對節氣恪守規則、從不失信

的贊揚。

20.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

輯嚴密,每處不超過20個字。(4分)

21.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語病,請進行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邏輯嚴密,

可少量增刪詞語,不得改變原意。(4分)

22.下列句子中的“反映”與文中加點的“反映",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3分)

()

A.黃昏雖已來臨,但因雪光的反映,窗外依然很明亮。

B.現實的生活和斗爭在這部小說中得到了反映。

C.尤其嚴重的是,下層群眾的實際情形還不能反映到指導機關中來。

D.針對這一決定,我們收到了大量群眾的反映。

【答案】20.(1)農業生產活動的時間節點特別重要(2)農業生產需要嚴格了

解太陽運行情況(或農業生產與太陽運行周期關系密切)

21.節氣歷法是通過/基于實踐經驗摸索得出的方法,它為古代民眾所認可?;颍?/p>

節氣歷法是通過/基于實踐經驗摸索得出的方法,它受到古代民眾的認可。

22.B

【解答】20.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

①前面強調古代中國以農業為主,后面說"短短幾天可能就決定豐收與否,決定

一家人或饑或飽的生活",這"短短幾天"指的就是農業生產的時間,可見它非常

重要,可填:農業生產活動的時間節點特別重要;

②此處是后面句子的原因,后句"在古代歷法中又加入單獨反映太陽運行周期的

二十四節氣”,可見太陽運行與農業生產關系密切,農業生產需要了解它的運行

情況,可填:農業生產需要嚴格了解太陽運行情況(或農業生產與太陽運行周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