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重慶一中高考語文模擬試卷_第1頁
2024年重慶一中高考語文模擬試卷_第2頁
2024年重慶一中高考語文模擬試卷_第3頁
2024年重慶一中高考語文模擬試卷_第4頁
2024年重慶一中高考語文模擬試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頁(共1頁)2024年重慶一中高考語文模擬試卷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1小題,18分)1.(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材料一:腦科學與教育結合產生了眾多研究成果,對驗證與發展教育理論發揮了巨大作用。腦科學研究通過定位技術分析了認知過程涉及的各個腦區,明確了各腦區的作用與功能,將思維過程與大腦神經活動相聯系,將抽象的思維與具體的神經功能相關聯,促使思維過程可視化,從而為促進學生認知發展的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和物質條件。此外,對腦區的研究還發現情緒在提升認知效率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腦科學已找到了情緒影響認知效率的途徑,明確了杏仁核在該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即情緒會導致杏仁核釋放神經遞質,這些物質能調節海馬活動、重塑神經組織,從而影響記憶的編碼和鞏固。此外,情緒還會通過影響注意力和決策能力等因素左右認知效率。上述腦科學的研究說明了情緒的重要性,提示教師和家長關注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的情緒。研究者發現在大腦神經元數量已定的情況下其突觸數量會產生變化,并在四歲左右時其數量達到高峰。對動物開展的實驗也證實了發育存在關鍵期的結論,譬如視覺正常的貓在幼年時被遮住眼睛,成年后把遮擋物取掉,貓的視覺無法恢復,會一直處于失明狀態。類似的實驗均表明,語言、視覺的發展存在關鍵期,一旦錯過發育的黃金時期,就難以恢復。但最近的一些研究成果似乎為腦功能恢復的研究帶來一線希望。科學家發現某些腦區,包括對學習、記憶起關鍵作用的海馬區,終身能產生新的神經元,即大腦有一定的可塑性。因此,一方面要強調合理安排教學計劃,以幫助學生利用關鍵期充分發展能力;另一方面也要讓學生認識到學習應該是貫穿終身的,努力是能夠換來能力提升的。研究顯示,適宜的刺激及舒適的環境可以促進兒童大腦的發育,原因是適宜的環境有利于神經元突觸的形成。動物實驗證實:將小鼠置于含有適宜刺激(豐富的玩具、寬闊的場地)的環境中,其突觸數量比一般小鼠高出20%左右,這是由于適宜刺激會影響海馬突觸發生,從而對神經環路造成影響。此外,科學家利用腦電波對大腦的研究也發現,在放松狀態時產生的a波最有利于個體學習和掌握知識。因此,為學生學習營造適宜的環境對促進學習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壓力適中的學習氛圍能促進學生學習成績的提升。研究表明,當學生長期處于壓力條件下,會抑制其大腦形成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的能力。但壓力并不都是有害的,科學家發現壓力會促進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的釋放,這些激素增強了大腦對相關事件的記憶。因此,過強的壓力或長期處于壓力的氛圍下是有害的,有適度緊迫感的壓力可能是有益的,教師可以利用適當的壓力,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在腦科學的視角下揭示學習的本質,不同科學家有不同的觀點。例如Sprenger指出學習本質上是通過放電形成電化學回路以促進神經元建立連接的過程,Gazzaniga等則認為學習和記憶與神經元間突觸接觸強度有關。總結歸納,對學習本質可做出如下定義:個體受到刺激后建立新的神經連接,增強了神經元之間的突觸強度,形成了新的神經網絡,使得腦內結構發生改變,從而促進個體對變化的環境作出適宜反應。學習過程是個人經驗反饋至大腦,形成新的神經網絡而影響個人心智、行動,并促成新的個人經驗產生的過程。探討學習本質和學習過程,有利于研究者和教師從腦科學層面了解學習是如何產生的,從而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習的發生以促使學習效率的提高。依據學習本質的定義,明確了教學本質:基于豐富情境的創設,控制與提供必要的刺激,促使學習者的大腦在刺激的影響下形成特定的神經環路,將外界知識不斷內化,進而建構個體的經驗知識。基于腦科學研究提出的教學本質,可為教師教學提供科學建議。(摘編自楊聆、禹娜、李增嬌《腦科學研究對教育教學理論發展的作用》)材料二:大腦的活動可以被認為是非常復雜的動態網絡,近幾年新的研究技術手段使得我們可以從毫米或毫秒級別上來研究腦的動態,就像把整個大腦呈現為3D動態圖,用視覺圖像表達和分析它,從而研究腦活動是如何組織的,有哪些區域(節點)是非常重要的,遠程連接又有怎樣的意義,等等。此外,腦科學的研究也通過雙胞胎實驗、視覺剝奪實驗等研究發現,人類個體的早期經驗會極大地調制腦網絡的一些先天因素。從基本的DNA遺傳到表觀遺傳,再到后天環境作用,教育本身可被視為能夠改變腦網絡的后天環境,從而對大腦進行進一步的塑造。也有研究提出,教育是不是有可能改變表觀遺傳?比如父母早期是處于饑餓狀態或是噪聲污染狀態,這些是否會通過表觀遺傳改變孩子的認知能力?不管是在腦科學界還是教育界,這都有待于進一步深入的研究。因此,腦科學界有必要和教育界有更密切的合作,這個過程既涉及對重要的腦科學基本概念和理論的科普,也涉及進一步研究基本認知能力在兒童青少年早期的動態發展,了解哪些遺傳因素、環境因素會改變它們,以及了解每個個體在不同方面的發展水平等。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最終真正做到因人而異、因材施教。(摘編自蔡清《從腦科學視角談學習和教學》)(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腦科學研究發現情緒在提升認知效率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教師和家長應該關注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的情緒。B.語言、視覺的發展存在關鍵期,一旦錯過發育的黃金時期,就難以恢復,因此要利用好關鍵期幫助學生發展能力。C.壓力對學生來說是把雙刃劍,過強的壓力或長期處于壓力的氛圍下是有害的,但有適度緊迫感的壓力可能是有益的。D.腦科學界和教育界深入的研究表明表觀遺傳能夠改變孩子的認知能力,這些研究能夠讓我們做到因材施教。(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及了有關腦科學的研究實驗,增強了文章的權威性和科學性。B.在腦科學視角下,科學家們在對學習本質的研究中都肯定神經元的重要性,側重點相同。C.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了大腦具有一定的可塑性,說明了后天學習和教育的重要性。D.我們要想最終真正做到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就必須讓腦科學界和教育界更密切合作。(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一第四段觀點的一項是A.一張一弛,文武之道。B.東隅已逝,桑榆非晚。C.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4)下列選項,不屬于材料一提到的腦科學和教育結合產生的研究成果的一項是A.對認知活動的了解B.對學習時機的把控C.對教與學本質的掌握D.對記憶方法的研究(5)請簡要分析材料一的論證特色。(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1小題,17分)2.(17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一個王朝的挽幛吳光輝①一筆長橫是風。一筆斜點是雨。一筆臥鉤是淚。1898年7月8日這一天,整個江南山景就如同一幅黑白相間的書法作品,被開除公職、遣送回鄉后去祭祖的翁同,就一路悲傷地向著這幅作品深處跌跌撞撞而去。一片墨黑的天正下著細雨,刮著陰風。69歲的翁同早已脫下一品朝服,穿上一件玄色長袍,全身被陰風吹得瑟瑟發抖,雨水早已淋濕了他花白的頭發。②風黑。霧白。雨清。常熟虞山西麓祖墳四處的垂柳飄拂著無奈,祖墳前新插的白幡飄展著悲苦,白色紙錢在四處飄飛著惆悵,焚香的青煙從土墳前升騰起憂傷。白發玄衣的翁同龢還沒走到父母的墳前就痛哭流涕起來:“父母大人呀,兒子不孝,對不起你們呀!”他是一路喊著哭著,跟跟蹌蹌地奔到墳前的。他流著淚在墳前祭桌上供上祭品,點燭燒紙,吹鼓手們也吹起了嗩吶。一曲凄凄慘慘的蘇南民間悲調便從墳間傳出,嗚嗚啦啦,凄慘動人。翁同龢跪倒在黑白相間的水墨山景里,跪倒在撕心裂肺的絕望中。③一夜的漫天陰雨隨風掃過留下了點點愁苦,一夜的孤雁在林間盤旋留下了沙啞的長鳴,一夜的寒霜無聲地灑落留下了一片揪心的慘痛,一夜的無邊悲愁使翁同龢白了一尺胡須。悲苦。惆悵。絕望。這便是翁同揮毫寫下的《祭祖》手札的情感由來了。這恐怕也是我翻開翁同的《松禪老人遺墨》,就感到從那一幅幅白紙墨跡的字里行間,流瀉出無限的憤懣與憂傷的原因吧。我覺得那本在他去世后出版,現已發黃、陳舊斑駁的書法作品集,早已不是翁同龢削職為民、歸隱山林時的藝術陶冶,而是一種封建知識分子理想破滅時的情感發泄,又是一種封建王朝從興盛走向沒落時的歷史筆錄,更是一種1894年甲午戰爭失敗后的時代挽。滲透紙背的不僅僅是翁同龢晚年的墨跡,而更多的是翁同龢報國無門、憂國憂民的無限惆悵。我不知道翁同是不是色盲,但他肯定將他的歸隱地江蘇常熟虞山那原本五顏六色的景物,全都精減成黑白照片似的圖像,然后用他的書法思維,將這片遠離縣城的寂山靜水,勾勒成黑白相間的波墨,從而寫下了《黃昏猶作》《春江淥漲》等一幅又一幅書法佳作。他讓眼前的世界全都變作筆下的黑白與線條,又讓線條的墨色在白紙上化作一種無奈與嘆息。同時,他還讓世間的乖張狡猾全都變作筆下的樸拙敦厚,又讓人世間的忠奸是非化作一種黑白強烈對比的獨特形態。翁同龢就這樣將自己在這書法的黑白世界里化作永恒。我敢斷言,翁同選擇書法是他人生的一個必然,因為在書法的黑白世界里,他內心深處的這種非白即黑的思維方式,才得以充分表達,而他的人生又一步一步地迫使他選擇了這種表達。然而,正是這種非白即黑的思維方式,成為大清王朝的國家悲劇和翁同的個人悲劇產生的一個重要思想根源。翁同在甲午戰敗后積極參與戊戌變法,想通過變法來挽救國家的危亡。他私訪康有為,隨后又在光緒帝面前舉薦“康有為之才過臣百倍,請皇上舉國以聽”,從而揭開了中國近代史上“百日維新”的序幕。然而,結果卻是在“百日維新”的第四天,他就被以“言語狂悖,漸露跋扈”的罪名“開缺回籍”了。這恐怕便是這種非白即黑思維方式造成的結果了。正是這種非白即黑、非忠即奸、非好即壞的思維模式,認定了翁同龢這位兩代帝師能一下子由忠變奸,他也就逃脫不了削職為民,“交地方官嚴加管束”的下場,后來一大批維新人物也慘遭血腥鎮壓。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翁同龢黯然神傷地回到家鄉常熟后的第二天,去翁氏墓園上墳祭祖。那里安葬著他的祖母、父母和兄嫂等親人。翁同龢經歷了開缺回籍,滿懷著落魄傷感。這時,他長長地嘆了一口氣,朝祖墳深深地叩下頭去,兩行老淚不禁然而下。④墨黑。紙白。淚濁。他當日揮毫寫下手札一幅:“伏哭畢,默省獲保首領從先人于地下幸矣,又省所以靖獻吾君者皆堯舜之道,無飄骸之辭,尚不致貽羞先人也。”這就是我們后來看到的那幅《祭祖》墨跡了,他在字里行間給我們哭訴著一代精英忠心報國卻被回鄉的無限悲傷。一筆長橫是風。一筆斜點是雨。一筆臥鉤是淚。⑤1904年7月4日夜,江南山林,熱煩悶,一片墨黑,唯有一盞枯燈隨風搖曳,似翁同即將飄逝的生命。彌留之際的翁同已經不能提筆,枯槁瘦弱,滿臉愁苦,氣若游絲。他自知大限已到,便斷斷續續地口占《絕別詩》:“六十年中事……傷心到蓋棺……不將兩行淚……輕與汝曹彈……”他氣喘吁吁地說完最后一句,就再也克制不住,兩行老淚縱橫而下。經歷一陣痛苦攣之后,他又以《論語》集句給自己撰了一副挽聯:“朝聞道夕死可矣,今而后吾知免夫。”他睜著淚眼看著自己給自己撰寫的挽幛,讓人代筆高懸于堂前,白紙黑字,黑白分明,他這才仰天長嘆一聲,閉上了雙眼,飲恨長逝。就這樣,一代愛國老臣抱著無盡的幽怨和孤憤,從此長眠于江南虞山尚湖之間,長眠在大清國岌岌可危的命運里。翁同就這樣帶著滿腹怨恨離開了人世,也給后人留下了是非成敗、功過忠奸的無數話題。他那絕筆的挽幛高懸在山間草堂里,也高懸在晚清王朝的天幕上。然而,他給后人留下了《松禪老人遺墨》,也給中國書法史上留下了一座藝術高峰,更給晚清王朝走向最后滅亡寫下了一個時代的挽幛。(有刪改)(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章第二段點明了時間、地點、人物及故事發生的背景,富有畫面感,并為下文故事情節的展開做了鋪墊。B.書法世界的黑白決定了翁同龢內心深處的非白即黑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也是造成他人生悲劇的重要根源之一。C.文章重點描寫了翁同龢”祭祖”和“臨終”的場景,文筆細膩,情感飽滿,表達了作者對歷史的深刻感悟。D.文章綜合運用了描寫、抒情、記敘、議論等多種表達方式,富有表現力和感染力,句式駢散結合,錯落有致。(2)對文中畫線句子的分析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句子①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翁同龢的書法作品折射的他風雨滄桑的人生和內心的悲傷。B.句子②和④都運用了白描的修辭手法,簡潔傳神,渲染了凄清的氛圍,“雨清”和“淚濁”形成對比,使文章頗富張力。C.句子③使用“陰雨”“孤雁”“寒霜”等意象,運用排比的修辭手法,突出了翁同龢內心的絕望和悲苦。D.句子⑤長短結合,靈活多變,生動形象地寫出了翁同龢生命的衰弱,緊承上文,也引出了下文對他彌留之際情景的描寫。(3)文章是如何塑造翁同龢這一人物形象的?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4)請從謀篇布局的角度,分析文章是如何用“書法”來統攝全文的。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1小題,20分)3.(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材料一:民有性,有情,有化,有俗。情性者,心也,本也;化俗者,行也,末也。末生于本,行起于心。是以上君撫世,先其本而后其末,順其心而理其行。心情茍正,則奸慝無所生,邪意無所載矣。是故上圣不務治民事而務治民心。故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民親愛則無相害傷之意,動思義則無奸邪之心。夫若此者,非法律之所使也,非威刑之所強也,此乃教化之所致也。圣人甚尊德禮而卑刑罰,故舜先敕契以敬敷五教,而后命皋陶以五刑三居。是故凡立法者,非以司民短而誅過誤,乃以防奸惡而救禍敗,檢淫邪而內正道爾。民蒙善化,則人有士君子之心;被惡政,則人有懷奸亂之慮。故善者之養天民也,猶良工為曲豉①。(節選自《潛夫論?德化》)材料二:又時有小事,不欲人聞,則暴作威怒,以弭謗議。若所為是也,聞于外,其何傷?若所為非也,雖掩之,何益?故諺曰:“欲人不知,莫若不為;欲人不聞,莫若勿言。”為之而欲人不知,言之而欲人不聞,此猶捕雀而掩目盜鐘而掩耳者只以取誚將何益乎?臣又聞之,無常亂之國,無不可理之民者。夫民之善惡由乎化之薄厚,故禹、湯以之理,桀、紂以之亂;文、武以之安,幽、厲以之危。是以古之哲王,盡己而不以尤人,求身而不以責下。故曰:“禹、湯罪已,其興也勃焉;桀、紂罪人,其亡也忽焉。”為之無已,深乖惻隱之情,實啟奸邪之路。王溫舒恨于曩日,臣亦與惜不用,非所不聞也。臣聞堯有敢諫之鼓,舜有講謗之木,湯有司過之史,武有戒慎之銘。此則聽之于無形,求之于未有,虛心以待下,庶下情之達上,上下無私,君臣合德者也。魏武帝云:“有德之君樂聞逆耳之言,犯顏之,親忠臣,厚諫士,斥讒愿,遠佞人者,誠欲全身保國,遠避滅亡者也。”凡百君子,膺期統運,縱未能上下無私,君臣合德,可不全身保國,遠避滅亡乎?然自古圣哲之君,功成事立,未有不資同心,予違汝弼者也。(節選自《貞觀政要?公平》)【注】①曲豉:用大豆發酵制成的調味品。也叫豆豉。(1)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填寫在答題卡上的方框內。此猶A捕雀B而掩目C盜鐘D而掩耳者E只以取F誚G將H何益乎?(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被,指蒙受、遭受,與《屈原列傳》“被發行吟澤畔”中的“被”詞義不同。B.傷,指妨礙,與《出師表》“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中的“傷”詞義相同。C.恨,指痛恨,與《歸去來兮辭并序》“恨晨光之熹微”中的“恨”詞義不同。D.膺,受、承應,與《蜀道難》“以手撫膺坐長嘆”中的“膺”用法不同。(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情感本性和風氣習俗分別是內心的表達和外在的行為;兩者是根本和末節的關系,末生于本,行為源于內心。高明的君主往往先治理根本,再治理末節。B.古代舜命令契恭敬地實施“五教”,皋陶制定“五刑”“三居”的法令,實行這些措施是為了預防奸邪之事的發生,而不是找尋百姓們的過失,懲罰有錯之人。C.在夏禹、商湯治理國家時,天下太平;夏桀、商紂治理國家時,天下大亂。沒有長時間混亂的國家,也沒有不可治理的百姓,國民的好壞取決于道德教化的厚薄。D.夏禹、商湯是古代圣明的君主,他們嚴以責已而不怨恨別人,因此國家迅速興盛;而夏桀、商紂怪罪他人,因此國家很快滅亡;堯、舜、周武王也有過圣明的事例。(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心情茍正,則奸慝無所生,邪意無所載矣。②為之無已,深乖惻隱之情,實啟奸邪之路。(5)“故善者之養天民也,猶良工為曲豉”,請結合材料,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1小題,9分)4.(9分)閱讀下面兩首唐詩,完成各題。牡丹韓琮①桃時杏日不爭濃,葉帳成陰始放紅。曉艷遠分金掌露②,暮香深惹玉堂風。名移蘭杜③千年后,貴擅笙歌百醉中。如夢如仙忽零落,暮霞何處綠屏空。牡丹柳渾近來無奈牡丹何,數十千錢買一棵。今朝始得分明見,也共戎葵④不校多。【注】①大中十二年,韓瓊被都將石載順等驅逐以后失官。②金掌露:傳說漢武帝求長生不老,鑄造銅人,銅人高擎銅蓋承接甘露。③蘭杜:香草的總稱,從戰國至隋唐,號為“國色天香”。唐時牡丹始漸取代蘭杜,為世人喜愛。④戎葵:指蜀葵,一種普通花草。(1)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韓詩屬于律詩,柳詩屬于絕句,兩首詩都很講究格律,屬于近體詩。B.韓詩和柳詩的首句分別使用了“不爭”“無奈”,都運用了擬人的手法。C.韓詩結句中“暮霞”“綠屏”與后人李清照“綠肥紅瘦”的韻味頗相似。D.兩首詩表達方式不同,韓詩側重對牡丹的描寫,而柳詩側重于議論。(2)在這兩首詩中,兩位詩人對牡丹的情感態度有何不同?請簡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5.(6分)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中以“,”兩句來駁斥“生事”之說,說明變法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天下蒼生。(2)李商隱《錦瑟》中“,”兩句,分別運用了“莊生夢蝶”和“杜宇”的典故,營造了一種迷離、凄怨的意境。(3)小明是語文課代表,老師讓他給同學們講解古人用通感的手法來描寫音樂的詩詞,他可以引用“,”兩句作為例子來進行講解。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1小題,10分)6.(1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二十四節氣中蘊含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認為人類生活和自然界的變化息息相關,需要順應自然界的變化而生活。二十四節氣作為農耕生活的指南,為各地域、各族人民所共享,A_______。比如遍布全國的立春鞭春牛,還有湖南湘西的趕秋節等,這些節令風俗豐富了二十四節氣的文化內涵,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創造。“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清明時節雨紛紛”……這些膾炙人口的詩歌都與節氣有關。B_______,還可以在豐富多彩的活動、節目、文創產品中,甚至養生食譜里,看到它的身影。如果能夠懂得確定某個節氣有多難,我們也就可以想象出先民的智慧與付出,有多么的難能可貴!二十四節氣文化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二十四節氣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①我們一定要傳承好、發展好節氣文化,②二十四節氣并不是擺在博物館里供人參觀的老古董,相反,她風華正茂,③在目前以及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之內,④都會對人類文明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1)請在文中畫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2)“讓世界感受到中國人的精神氣質和民俗風尚。”這句話出現的位置,最恰當的是A.①處B.②處C.③處D.④處(3)下列句子中的“可以”與文中加點的“可以”,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小明真夠可以的,去游樂園也不叫著我!B.現在家里規矩究竟松多了,就是于五妹也算可以。C.這所新建的體育館可以容納2萬名觀眾。D.他辦事,兼教書,實在勤快得可以。(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1小題,10分)7.(1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風來了。先是一陣輕飄飄的微風,從西北的海灘那邊沙沙地掠過來,輕輕地翻起了夜行人的衣襟,戲弄著路上的枯葉。曠野里響著一片輕微的簌簌聲。一會兒,風大了,路旁的高粱狂亂地搖擺著,樹上的枯枝咔嚓咔嚓斷落下來。一陣可怕的嘯聲,從遠遠的曠野上響了過來,陰云更低沉了。沉雷似乎已經沖破了烏云的重重包圍,喀啦喀啦像爆炸似的響著,從西北方向滾動過來。暴風雨來了。大雨像一片巨大的瀑布,從西北的海濱橫掃著昌濰平原,遮天蓋地地卷了過來。雷在低低的云層中間轟響著,震得人耳朵嗡嗡地響。閃電,時而用它那耀眼的藍光,劃破黑沉沉的夜空,照出了在暴風雨中的莊稼,莊稼狂亂地搖擺著,照出了一條條金線似的鞭打著大地的雨線,在大雨中的行人吃力地邁動著腳步。一剎那間,電光消失了,天地又合成了一體,一切又被無邊無際的黑暗吞沒了。對面不見人影,四周聽不到別的聲響,只有震耳的雷聲和大雨滂沱的噪音……(1)請將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改成排比句。可以改變語序、少量增刪詞語,但不得改變原意。(2)文中畫橫線的句子可以改寫成:“先是一陣微風,從西北的海灘那邊掠過來,吹起了夜行人的衣襟,吹著路上的葉子。”從語義上看二者基本相同,為什么說原文表達效果更好?四、寫作(60分)8.(60分)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經驗可能是推動你的助力,也可能是拖垮你的負累。世界日新月異,過去的經驗形成的慣性,有時反倒會成為當下的障礙。正如詩人阿多尼斯所說:“有時阻礙我們腳步的,恰恰是那些不斷被證明有效的思路。”請結合材料內容,面向本校(統稱“復興中學”)同學寫一篇演講稿,倡議大家“打破慣性思維”,體現你的認識與思考,并提出希望與建議。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年重慶一中高考語文模擬試卷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1小題,18分)1.(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材料一:腦科學與教育結合產生了眾多研究成果,對驗證與發展教育理論發揮了巨大作用。腦科學研究通過定位技術分析了認知過程涉及的各個腦區,明確了各腦區的作用與功能,將思維過程與大腦神經活動相聯系,將抽象的思維與具體的神經功能相關聯,促使思維過程可視化,從而為促進學生認知發展的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和物質條件。此外,對腦區的研究還發現情緒在提升認知效率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腦科學已找到了情緒影響認知效率的途徑,明確了杏仁核在該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即情緒會導致杏仁核釋放神經遞質,這些物質能調節海馬活動、重塑神經組織,從而影響記憶的編碼和鞏固。此外,情緒還會通過影響注意力和決策能力等因素左右認知效率。上述腦科學的研究說明了情緒的重要性,提示教師和家長關注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的情緒。研究者發現在大腦神經元數量已定的情況下其突觸數量會產生變化,并在四歲左右時其數量達到高峰。對動物開展的實驗也證實了發育存在關鍵期的結論,譬如視覺正常的貓在幼年時被遮住眼睛,成年后把遮擋物取掉,貓的視覺無法恢復,會一直處于失明狀態。類似的實驗均表明,語言、視覺的發展存在關鍵期,一旦錯過發育的黃金時期,就難以恢復。但最近的一些研究成果似乎為腦功能恢復的研究帶來一線希望。科學家發現某些腦區,包括對學習、記憶起關鍵作用的海馬區,終身能產生新的神經元,即大腦有一定的可塑性。因此,一方面要強調合理安排教學計劃,以幫助學生利用關鍵期充分發展能力;另一方面也要讓學生認識到學習應該是貫穿終身的,努力是能夠換來能力提升的。研究顯示,適宜的刺激及舒適的環境可以促進兒童大腦的發育,原因是適宜的環境有利于神經元突觸的形成。動物實驗證實:將小鼠置于含有適宜刺激(豐富的玩具、寬闊的場地)的環境中,其突觸數量比一般小鼠高出20%左右,這是由于適宜刺激會影響海馬突觸發生,從而對神經環路造成影響。此外,科學家利用腦電波對大腦的研究也發現,在放松狀態時產生的a波最有利于個體學習和掌握知識。因此,為學生學習營造適宜的環境對促進學習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壓力適中的學習氛圍能促進學生學習成績的提升。研究表明,當學生長期處于壓力條件下,會抑制其大腦形成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的能力。但壓力并不都是有害的,科學家發現壓力會促進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的釋放,這些激素增強了大腦對相關事件的記憶。因此,過強的壓力或長期處于壓力的氛圍下是有害的,有適度緊迫感的壓力可能是有益的,教師可以利用適當的壓力,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在腦科學的視角下揭示學習的本質,不同科學家有不同的觀點。例如Sprenger指出學習本質上是通過放電形成電化學回路以促進神經元建立連接的過程,Gazzaniga等則認為學習和記憶與神經元間突觸接觸強度有關。總結歸納,對學習本質可做出如下定義:個體受到刺激后建立新的神經連接,增強了神經元之間的突觸強度,形成了新的神經網絡,使得腦內結構發生改變,從而促進個體對變化的環境作出適宜反應。學習過程是個人經驗反饋至大腦,形成新的神經網絡而影響個人心智、行動,并促成新的個人經驗產生的過程。探討學習本質和學習過程,有利于研究者和教師從腦科學層面了解學習是如何產生的,從而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習的發生以促使學習效率的提高。依據學習本質的定義,明確了教學本質:基于豐富情境的創設,控制與提供必要的刺激,促使學習者的大腦在刺激的影響下形成特定的神經環路,將外界知識不斷內化,進而建構個體的經驗知識。基于腦科學研究提出的教學本質,可為教師教學提供科學建議。(摘編自楊聆、禹娜、李增嬌《腦科學研究對教育教學理論發展的作用》)材料二:大腦的活動可以被認為是非常復雜的動態網絡,近幾年新的研究技術手段使得我們可以從毫米或毫秒級別上來研究腦的動態,就像把整個大腦呈現為3D動態圖,用視覺圖像表達和分析它,從而研究腦活動是如何組織的,有哪些區域(節點)是非常重要的,遠程連接又有怎樣的意義,等等。此外,腦科學的研究也通過雙胞胎實驗、視覺剝奪實驗等研究發現,人類個體的早期經驗會極大地調制腦網絡的一些先天因素。從基本的DNA遺傳到表觀遺傳,再到后天環境作用,教育本身可被視為能夠改變腦網絡的后天環境,從而對大腦進行進一步的塑造。也有研究提出,教育是不是有可能改變表觀遺傳?比如父母早期是處于饑餓狀態或是噪聲污染狀態,這些是否會通過表觀遺傳改變孩子的認知能力?不管是在腦科學界還是教育界,這都有待于進一步深入的研究。因此,腦科學界有必要和教育界有更密切的合作,這個過程既涉及對重要的腦科學基本概念和理論的科普,也涉及進一步研究基本認知能力在兒童青少年早期的動態發展,了解哪些遺傳因素、環境因素會改變它們,以及了解每個個體在不同方面的發展水平等。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最終真正做到因人而異、因材施教。(摘編自蔡清《從腦科學視角談學習和教學》)(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DA.腦科學研究發現情緒在提升認知效率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教師和家長應該關注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的情緒。B.語言、視覺的發展存在關鍵期,一旦錯過發育的黃金時期,就難以恢復,因此要利用好關鍵期幫助學生發展能力。C.壓力對學生來說是把雙刃劍,過強的壓力或長期處于壓力的氛圍下是有害的,但有適度緊迫感的壓力可能是有益的。D.腦科學界和教育界深入的研究表明表觀遺傳能夠改變孩子的認知能力,這些研究能夠讓我們做到因材施教。(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B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及了有關腦科學的研究實驗,增強了文章的權威性和科學性。B.在腦科學視角下,科學家們在對學習本質的研究中都肯定神經元的重要性,側重點相同。C.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了大腦具有一定的可塑性,說明了后天學習和教育的重要性。D.我們要想最終真正做到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就必須讓腦科學界和教育界更密切合作。(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一第四段觀點的一項是AA.一張一弛,文武之道。B.東隅已逝,桑榆非晚。C.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4)下列選項,不屬于材料一提到的腦科學和教育結合產生的研究成果的一項是BA.對認知活動的了解B.對學習時機的把控C.對教與學本質的掌握D.對記憶方法的研究(5)請簡要分析材料一的論證特色。【解答】(1)D.“研究表明表觀遺傳能夠改變孩子的認知能力”錯,根據“這些是否會通過表觀遺傳改變孩子的認知能力?不管是在腦科學界還是教育界,這都有待于進一步深入的研究”,說明還“有待于進一步深入的研究”。故選D。(2)B.“側重點相同”說法錯誤,曲解文意,根據“例如Sprenger指出學習本質上是通過放電形成電化學回路以促進神經元建立連接的過程”“Gazzaniga等則認為學習和記憶與神經元間突觸接觸強度有關”,可知“側重點不相同”。故選B。(3)材料一第四段論述了壓力對學生學習的影響,壓力適中的學習氛圍能促進學生學習成績的提升,也就是要張弛有度。A.適合,指出學習要松緊適宜。B.不適合,突出珍惜時光。C.不適合,強調學習在于勤奮。D.不適合,突出以學習為樂。故選A。(4)A.屬于材料一第二段對應的研究成果。B.屬于材料一第三段對應的研究成果。C.屬于材料一第五段對應的研究成果。D.不屬于,材料一(第四段)對應的另一研究成果是“對教與學本質的掌握”。故選D。(5)①論證結構:材料一運用總分式論證結構,先提出中心論點“腦科學與教育結合產生了眾多研究成果,對驗證與發展教育理論發揮了巨大作用”,而后從“對認知活動的了解”“對學習時機的把控”“對學習環境與氛圍的營造”“對教與學本質的掌握”這幾個層面具體論述腦科學和教育結合產生的研究成果,思路清晰、嚴密。②論證方法:綜合運用了多種論證方法,如“動物實驗證實:將小鼠置于……”,采用舉例論證;分析腦科學研究和教育之間關系,“因此,一方面要強調合理安排教學計劃,以幫助學生利用關鍵期充分發展能力”,采用因果論證等。③論證語言:由“但最近的一些研究成果似乎為腦功能恢復的研究帶來一線希望”“有適度緊迫感的壓力可能是有益的”等,可知:使用“似乎”“可能”等詞語,準確嚴謹,使表達恰切,有分寸。答案:(1)D(2)B(3)A(4)D(5)①運用了總分式論證結構,從不同層面論述了腦科學和教育結合產生的研究成果;②綜合運用了多種論證方法,如有關動物實驗的舉例論證、分析腦科學研究和教育之間關系的因果論證等;③論證語言準確嚴謹,使用“似乎”“可能”等詞語,使表達恰切,有分寸。(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1小題,17分)2.(17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一個王朝的挽幛吳光輝①一筆長橫是風。一筆斜點是雨。一筆臥鉤是淚。1898年7月8日這一天,整個江南山景就如同一幅黑白相間的書法作品,被開除公職、遣送回鄉后去祭祖的翁同,就一路悲傷地向著這幅作品深處跌跌撞撞而去。一片墨黑的天正下著細雨,刮著陰風。69歲的翁同早已脫下一品朝服,穿上一件玄色長袍,全身被陰風吹得瑟瑟發抖,雨水早已淋濕了他花白的頭發。②風黑。霧白。雨清。常熟虞山西麓祖墳四處的垂柳飄拂著無奈,祖墳前新插的白幡飄展著悲苦,白色紙錢在四處飄飛著惆悵,焚香的青煙從土墳前升騰起憂傷。白發玄衣的翁同龢還沒走到父母的墳前就痛哭流涕起來:“父母大人呀,兒子不孝,對不起你們呀!”他是一路喊著哭著,跟跟蹌蹌地奔到墳前的。他流著淚在墳前祭桌上供上祭品,點燭燒紙,吹鼓手們也吹起了嗩吶。一曲凄凄慘慘的蘇南民間悲調便從墳間傳出,嗚嗚啦啦,凄慘動人。翁同龢跪倒在黑白相間的水墨山景里,跪倒在撕心裂肺的絕望中。③一夜的漫天陰雨隨風掃過留下了點點愁苦,一夜的孤雁在林間盤旋留下了沙啞的長鳴,一夜的寒霜無聲地灑落留下了一片揪心的慘痛,一夜的無邊悲愁使翁同龢白了一尺胡須。悲苦。惆悵。絕望。這便是翁同揮毫寫下的《祭祖》手札的情感由來了。這恐怕也是我翻開翁同的《松禪老人遺墨》,就感到從那一幅幅白紙墨跡的字里行間,流瀉出無限的憤懣與憂傷的原因吧。我覺得那本在他去世后出版,現已發黃、陳舊斑駁的書法作品集,早已不是翁同龢削職為民、歸隱山林時的藝術陶冶,而是一種封建知識分子理想破滅時的情感發泄,又是一種封建王朝從興盛走向沒落時的歷史筆錄,更是一種1894年甲午戰爭失敗后的時代挽。滲透紙背的不僅僅是翁同龢晚年的墨跡,而更多的是翁同龢報國無門、憂國憂民的無限惆悵。我不知道翁同是不是色盲,但他肯定將他的歸隱地江蘇常熟虞山那原本五顏六色的景物,全都精減成黑白照片似的圖像,然后用他的書法思維,將這片遠離縣城的寂山靜水,勾勒成黑白相間的波墨,從而寫下了《黃昏猶作》《春江淥漲》等一幅又一幅書法佳作。他讓眼前的世界全都變作筆下的黑白與線條,又讓線條的墨色在白紙上化作一種無奈與嘆息。同時,他還讓世間的乖張狡猾全都變作筆下的樸拙敦厚,又讓人世間的忠奸是非化作一種黑白強烈對比的獨特形態。翁同龢就這樣將自己在這書法的黑白世界里化作永恒。我敢斷言,翁同選擇書法是他人生的一個必然,因為在書法的黑白世界里,他內心深處的這種非白即黑的思維方式,才得以充分表達,而他的人生又一步一步地迫使他選擇了這種表達。然而,正是這種非白即黑的思維方式,成為大清王朝的國家悲劇和翁同的個人悲劇產生的一個重要思想根源。翁同在甲午戰敗后積極參與戊戌變法,想通過變法來挽救國家的危亡。他私訪康有為,隨后又在光緒帝面前舉薦“康有為之才過臣百倍,請皇上舉國以聽”,從而揭開了中國近代史上“百日維新”的序幕。然而,結果卻是在“百日維新”的第四天,他就被以“言語狂悖,漸露跋扈”的罪名“開缺回籍”了。這恐怕便是這種非白即黑思維方式造成的結果了。正是這種非白即黑、非忠即奸、非好即壞的思維模式,認定了翁同龢這位兩代帝師能一下子由忠變奸,他也就逃脫不了削職為民,“交地方官嚴加管束”的下場,后來一大批維新人物也慘遭血腥鎮壓。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翁同龢黯然神傷地回到家鄉常熟后的第二天,去翁氏墓園上墳祭祖。那里安葬著他的祖母、父母和兄嫂等親人。翁同龢經歷了開缺回籍,滿懷著落魄傷感。這時,他長長地嘆了一口氣,朝祖墳深深地叩下頭去,兩行老淚不禁然而下。④墨黑。紙白。淚濁。他當日揮毫寫下手札一幅:“伏哭畢,默省獲保首領從先人于地下幸矣,又省所以靖獻吾君者皆堯舜之道,無飄骸之辭,尚不致貽羞先人也。”這就是我們后來看到的那幅《祭祖》墨跡了,他在字里行間給我們哭訴著一代精英忠心報國卻被回鄉的無限悲傷。一筆長橫是風。一筆斜點是雨。一筆臥鉤是淚。⑤1904年7月4日夜,江南山林,熱煩悶,一片墨黑,唯有一盞枯燈隨風搖曳,似翁同即將飄逝的生命。彌留之際的翁同已經不能提筆,枯槁瘦弱,滿臉愁苦,氣若游絲。他自知大限已到,便斷斷續續地口占《絕別詩》:“六十年中事……傷心到蓋棺……不將兩行淚……輕與汝曹彈……”他氣喘吁吁地說完最后一句,就再也克制不住,兩行老淚縱橫而下。經歷一陣痛苦攣之后,他又以《論語》集句給自己撰了一副挽聯:“朝聞道夕死可矣,今而后吾知免夫。”他睜著淚眼看著自己給自己撰寫的挽幛,讓人代筆高懸于堂前,白紙黑字,黑白分明,他這才仰天長嘆一聲,閉上了雙眼,飲恨長逝。就這樣,一代愛國老臣抱著無盡的幽怨和孤憤,從此長眠于江南虞山尚湖之間,長眠在大清國岌岌可危的命運里。翁同就這樣帶著滿腹怨恨離開了人世,也給后人留下了是非成敗、功過忠奸的無數話題。他那絕筆的挽幛高懸在山間草堂里,也高懸在晚清王朝的天幕上。然而,他給后人留下了《松禪老人遺墨》,也給中國書法史上留下了一座藝術高峰,更給晚清王朝走向最后滅亡寫下了一個時代的挽幛。(有刪改)(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BA.文章第二段點明了時間、地點、人物及故事發生的背景,富有畫面感,并為下文故事情節的展開做了鋪墊。B.書法世界的黑白決定了翁同龢內心深處的非白即黑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也是造成他人生悲劇的重要根源之一。C.文章重點描寫了翁同龢”祭祖”和“臨終”的場景,文筆細膩,情感飽滿,表達了作者對歷史的深刻感悟。D.文章綜合運用了描寫、抒情、記敘、議論等多種表達方式,富有表現力和感染力,句式駢散結合,錯落有致。(2)對文中畫線句子的分析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DA.句子①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翁同龢的書法作品折射的他風雨滄桑的人生和內心的悲傷。B.句子②和④都運用了白描的修辭手法,簡潔傳神,渲染了凄清的氛圍,“雨清”和“淚濁”形成對比,使文章頗富張力。C.句子③使用“陰雨”“孤雁”“寒霜”等意象,運用排比的修辭手法,突出了翁同龢內心的絕望和悲苦。D.句子⑤長短結合,靈活多變,生動形象地寫出了翁同龢生命的衰弱,緊承上文,也引出了下文對他彌留之際情景的描寫。(3)文章是如何塑造翁同龢這一人物形象的?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4)請從謀篇布局的角度,分析文章是如何用“書法”來統攝全文的。【解答】(1)B.“書法世界的黑白決定了翁同龢內心深處的非白即黑的思維方式”說法錯誤。結合“我敢斷言,翁同選擇書法是他人生的一個必然,因為在書法的黑白世界里,他內心深處的這種非白即黑的思維方式,才得以充分表達,而他的人生又一步一步地迫使他選擇了這種表達”可知。故選B。(2)D.“緊承上文”說法錯誤,句子⑤主要是對下文的“開啟”。故選D。(3)①結合“69歲的翁同早已脫下一品朝服,穿上一件玄色長袍,全身被陰風吹得瑟瑟發抖,雨水早已淋濕了他花白的頭發”等可知,通過人物的語言、肖像、動作等正面描寫塑造人物形象。如口占《絕別詩》,祭祖時的穿著打扮和神情,以及“跟踉蹌蹌”“跪倒”等動作,刻畫了翁同龢落魄傷感的形象。②結合“翁同就這樣帶著滿腹怨恨離開了人世,也給后人留下了是非成敗、功過忠奸的無數話題。他那絕筆的挽幛高懸在山間草堂里,也高懸在晚清王朝的天幕上”可知,在特定環境中塑造人物。用晚清王朝的時代背景,突出翁同幽怨孤憤的人生悲劇色彩。③結合“這就是我們后來看到的那幅《祭祖》墨跡了,他在字里行間給我們哭訴著一代精英忠心報國卻被回鄉的無限悲傷”可知,通過對人物的評價等側面描寫來塑造人物。如“一代精英忠心報國”等,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明。(4)①結合“一個王朝的挽幛”“一筆長橫是風。一筆斜點是雨。一筆臥鉤是淚”可知,“書法”既指題目中的“挽幛”,也指文中提到的翁同龢的多幅書法作品,是本文的核心意象;②結合“這便是翁同揮毫寫下的《祭祖》手札的情感由來了。這恐怕也是我翻開翁同的《松禪老人遺墨》,就感到從那一幅幅白紙墨跡的字里行間,流瀉出無限的憤懣與憂傷的原因吧”可知,圍繞這一核心意象,重點寫了翁同龢被貶回鄉后祭祖、臨終的場景,并揭示了翁同龢人生命運與書法之間的密切關系;③結合“然而,他給后人留下了《松禪老人遺墨》,也給中國書法史上留下了一座藝術高峰,更給晚清王朝走向最后滅亡寫下了一個時代的挽幛”可知,文章以“挽幛”和書法作品結尾,表達對翁同龢在書法藝術方面的高度評價,呼應題目,升華主旨。答案:(1)B(2)D(3)①通過人物的語言、肖像、動作等正面描寫塑造人物形象。如口占《絕別詩》,祭祖時的穿著打扮和神情,以及“跟踉蹌蹌”“跪倒”等動作,刻畫了翁同龢落魄傷感的形象。②在特定環境中塑造人物。用晚清王朝的時代背景,突出翁同幽怨孤憤的人生悲劇色彩。③通過對人物的評價等側面描寫來塑造人物。如“一代精英忠心報國”等,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明。(4)①“書法”既指題目中的“挽幛”,也指文中提到的翁同龢的多幅書法作品,是本文的核心意象;②圍繞這一核心意象,重點寫了翁同龢被貶回鄉后祭祖、臨終的場景,并揭示了翁同龢人生命運與書法之間的密切關系;③文章以“挽幛”和書法作品結尾,表達對翁同龢在書法藝術方面的高度評價,呼應題目,升華主旨。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1小題,20分)3.(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材料一:民有性,有情,有化,有俗。情性者,心也,本也;化俗者,行也,末也。末生于本,行起于心。是以上君撫世,先其本而后其末,順其心而理其行。心情茍正,則奸慝無所生,邪意無所載矣。是故上圣不務治民事而務治民心。故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民親愛則無相害傷之意,動思義則無奸邪之心。夫若此者,非法律之所使也,非威刑之所強也,此乃教化之所致也。圣人甚尊德禮而卑刑罰,故舜先敕契以敬敷五教,而后命皋陶以五刑三居。是故凡立法者,非以司民短而誅過誤,乃以防奸惡而救禍敗,檢淫邪而內正道爾。民蒙善化,則人有士君子之心;被惡政,則人有懷奸亂之慮。故善者之養天民也,猶良工為曲豉①。(節選自《潛夫論?德化》)材料二:又時有小事,不欲人聞,則暴作威怒,以弭謗議。若所為是也,聞于外,其何傷?若所為非也,雖掩之,何益?故諺曰:“欲人不知,莫若不為;欲人不聞,莫若勿言。”為之而欲人不知,言之而欲人不聞,此猶捕雀而掩目盜鐘而掩耳者只以取誚將何益乎?臣又聞之,無常亂之國,無不可理之民者。夫民之善惡由乎化之薄厚,故禹、湯以之理,桀、紂以之亂;文、武以之安,幽、厲以之危。是以古之哲王,盡己而不以尤人,求身而不以責下。故曰:“禹、湯罪已,其興也勃焉;桀、紂罪人,其亡也忽焉。”為之無已,深乖惻隱之情,實啟奸邪之路。王溫舒恨于曩日,臣亦與惜不用,非所不聞也。臣聞堯有敢諫之鼓,舜有講謗之木,湯有司過之史,武有戒慎之銘。此則聽之于無形,求之于未有,虛心以待下,庶下情之達上,上下無私,君臣合德者也。魏武帝云:“有德之君樂聞逆耳之言,犯顏之,親忠臣,厚諫士,斥讒愿,遠佞人者,誠欲全身保國,遠避滅亡者也。”凡百君子,膺期統運,縱未能上下無私,君臣合德,可不全身保國,遠避滅亡乎?然自古圣哲之君,功成事立,未有不資同心,予違汝弼者也。(節選自《貞觀政要?公平》)【注】①曲豉:用大豆發酵制成的調味品。也叫豆豉。(1)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填寫在答題卡上的方框內。此猶A捕雀B而掩目C盜鐘D而掩耳者E只以取F誚G將H何益乎?(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BA.被,指蒙受、遭受,與《屈原列傳》“被發行吟澤畔”中的“被”詞義不同。B.傷,指妨礙,與《出師表》“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中的“傷”詞義相同。C.恨,指痛恨,與《歸去來兮辭并序》“恨晨光之熹微”中的“恨”詞義不同。D.膺,受、承應,與《蜀道難》“以手撫膺坐長嘆”中的“膺”用法不同。(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BA.情感本性和風氣習俗分別是內心的表達和外在的行為;兩者是根本和末節的關系,末生于本,行為源于內心。高明的君主往往先治理根本,再治理末節。B.古代舜命令契恭敬地實施“五教”,皋陶制定“五刑”“三居”的法令,實行這些措施是為了預防奸邪之事的發生,而不是找尋百姓們的過失,懲罰有錯之人。C.在夏禹、商湯治理國家時,天下太平;夏桀、商紂治理國家時,天下大亂。沒有長時間混亂的國家,也沒有不可治理的百姓,國民的好壞取決于道德教化的厚薄。D.夏禹、商湯是古代圣明的君主,他們嚴以責已而不怨恨別人,因此國家迅速興盛;而夏桀、商紂怪罪他人,因此國家很快滅亡;堯、舜、周武王也有過圣明的事例。(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心情茍正,則奸慝無所生,邪意無所載矣。②為之無已,深乖惻隱之情,實啟奸邪之路。(5)“故善者之養天民也,猶良工為曲豉”,請結合材料,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解答】(1)句意:這就像是捕獵鳥雀時卻遮住自己的眼睛,偷竊銅鈴時捂住自己的耳朵的人一樣,只會被人譏笑諷刺,又有什么好處呢?“捕雀而掩目”“盜鐘而掩耳”結構相同,據對稱結構斷句法,二者中間需停頓,C處斷開“此猶”,是主語和謂語,“者”,是……的人,“此猶……者”是主謂賓結構,“捕雀而掩目”“盜鐘而掩耳”是“者”的定語,“者”后停頓,E處斷開。“將何益乎”,是反問句,結構完整,句前停頓,G處斷開。故選CEG。(2)B.錯誤。傷:妨礙;損害。句意:又有什么妨礙呢;來損害先帝的英明。故選B。(3)B.“是為了預防奸邪之事的發生”錯誤。設立所有法令的目的,是要預防奸惡的產生和救治災禍,約束邪惡的事情以將其納入正道。選項以偏概全。故選B。(4)①“心情”,本性情感;“茍”,一旦、如果;“奸慝”,奸惡的人;“載”,發源。譯文:一旦本性情感秉正不阿,那么奸邪的行為就無從產生,邪惡的意圖也就無處發源了。②“已”,停止;“乖”,違背;“實”,其實;“啟”,開辟。譯文:苛責過多不停止,深深違背了惻隱之心,其實是開辟了奸邪之路。(5)①“故善者之養天民也,猶良工為曲豉”意思是善于治理國家的君主教養其百姓,就像優秀的工匠制造豆豉一樣。聯系前文“民蒙善化,則人有士君子之心”可知,作者強調教化百姓的重要性,百姓受到良好的教化,那么人人都有士人君子之心。曲豉,即豆豉,大豆發酵制成的調味品。把教化百姓用“良工為曲豉”做比喻,是說治理國家教化百姓,是一個潤物無聲、緩慢的過程,需要有耐心。②聯系前文看,文章說“是以上君撫世,先其本而后其末,順其心而理其行”,高明的君主治理國家,先治理它的根本再治理它的末節,順化百姓的內心而后治理他們的行為。由此看,這一比喻也是在強調教化百姓,不僅僅是管理百姓,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答案:(1)CEG(2)B(3)B(4)①一旦本性情感秉正不阿,那么奸邪的行為就無從產生,邪惡的意圖也就無處發源了。②苛責過多不停止,深深違背了惻隱之心,其實是開辟了奸邪之路。(5)①治理國家教化百姓,是一個潤物無聲、緩慢的過程,需要有耐心。②教化百姓,而不僅僅是管理百姓,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參考譯文:材料一:百姓有本性,有情感,有風氣,有習俗。情感本性是內心的表達,是根本;風氣習俗是外在的行為,是末節。末節產生于根本,行為源于內心。所以高明的君主治理國家,先治理它的根本再治理它的末節,順化百姓的內心而后治理他們的行為。一旦本性情感秉正不阿,那么奸邪的行為就無從產生,邪惡的意圖也就無處發源了。因此圣明的君主不著力于治理民事而著力于治理民心。所以(孔子)說:“判案,我同別人一樣,那就是我一定要使世上再沒有訴訟案件!”用道德來引導百姓,用禮來整治百姓,人們相親相愛就不會有互相傷害的意圖,做事時心懷道義就不會有邪惡的心思。像這樣的情況,并不是法律驅使做得到的,也不是威嚴刑法強制而能成的,這是通過道德教化所達到的。圣明的君主非常重視道義禮儀而輕視嚴刑懲罰,所以舜首先命令契恭敬地實施“五教”,然后命令皋陶制定“五刑”“三居”的法令。因此設立所有法令的目的,并不是探查百姓的短處來懲罰他們的過失錯誤,而是要預防奸惡的產生和救治災禍,約束邪惡的事情以將其納入正道罷了。百姓受到良好的教化,那么人人都有士人君子之心;而蒙受惡政的迫害,那么人人懷有奸惡擾亂的想法。所以善于治理國家的君主教養其百姓,就像優秀的工匠制造豆豉一樣。(節選自《潛夫論?德化》)材料二:陛下有時做的一些小事,不想讓別人知道,就突然發威作怒,以此來遏制別人的議論。如果所做的事情是正確的,使外面的人聽到,又有什么妨礙呢?如果所做的事情是錯誤的,即使極力掩蓋,又有什么好處呢?所以諺語說:“若想要讓別人不知道,除非自己不去做;若想讓人不聽說,除非自己不說。”自己做了卻想讓別人不知道,自己說了卻想讓別人聽不見,這就像是捕獵鳥雀時卻遮住自己的眼睛,偷竊銅鈴時捂住自己的耳朵的人一樣,只會被人譏笑諷刺,又有什么好處呢?國民的好壞取決于道德教化的厚薄,所以夏禹.商湯因道德教化之厚而使天下大治,夏桀、商紂因道德教化之薄而使天下大亂;周文王、周武王因道德教化之厚而使天下安定,周幽王、周厲王因道德教化之薄而使天下險惡。因此古代圣明的君主,嚴以責己而不怨恨別人,尋求自身的不足而不責備下屬。因此說:“夏禹、商湯時常責備自己,所以他們的國家迅速興盛;夏桀、商紂處處怪罪別人,所以他們的國家很快滅亡。”從前王溫舒對從前獄吏營私舞弊的危害非常痛恨,我也為他惋惜漢武帝沒有采納(他的建議),漢武帝的做法天下人并不是不知道。臣聽說堯設置了鼓勵臣民上諫的諫鼓,舜豎立了讓臣民書寫諫的講謗木,湯設立規勸過失的史官,武王有戒慎的座右銘。這些都是先王在事情沒有發生的時候傾聽意見,在沒形成過失的時候尋求諫言,虛心對待臣民,希望下面的民情能夠傳達給君主,上下沒有私心,君臣同心同德。魏武帝說:“有德的君主喜歡聽逆耳的話,喜歡聽犯顏直諫的許言,親近忠貞的大臣,厚待直諫的人士,斥逐邪惡,遠離奸佞的小人,實在是想保全自身和國家,遠遠避開亡國傷身的災禍。”所有的君子,承應天命控馭國運,縱然沒有做到上下沒有私心,君臣同心同德,但可以不保全自身與國家,遠遠避開亡國傷身的災禍嗎?自古以來的圣明國君,能夠功成名就,建立一番偉業的,沒有不憑借君臣上下同心同德的,我違背了綱紀法制,你來匡正輔弼。(節選自《貞觀政要?公平》)(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1小題,9分)4.(9分)閱讀下面兩首唐詩,完成各題。牡丹韓琮①桃時杏日不爭濃,葉帳成陰始放紅。曉艷遠分金掌露②,暮香深惹玉堂風。名移蘭杜③千年后,貴擅笙歌百醉中。如夢如仙忽零落,暮霞何處綠屏空。牡丹柳渾近來無奈牡丹何,數十千錢買一棵。今朝始得分明見,也共戎葵④不校多。【注】①大中十二年,韓瓊被都將石載順等驅逐以后失官。②金掌露:傳說漢武帝求長生不老,鑄造銅人,銅人高擎銅蓋承接甘露。③蘭杜:香草的總稱,從戰國至隋唐,號為“國色天香”。唐時牡丹始漸取代蘭杜,為世人喜愛。④戎葵:指蜀葵,一種普通花草。(1)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BA.韓詩屬于律詩,柳詩屬于絕句,兩首詩都很講究格律,屬于近體詩。B.韓詩和柳詩的首句分別使用了“不爭”“無奈”,都運用了擬人的手法。C.韓詩結句中“暮霞”“綠屏”與后人李清照“綠肥紅瘦”的韻味頗相似。D.兩首詩表達方式不同,韓詩側重對牡丹的描寫,而柳詩側重于議論。(2)在這兩首詩中,兩位詩人對牡丹的情感態度有何不同?請簡要分析。【解答】(1)B.“都運用了擬人的手法”錯誤,柳詩首句中的“無奈”是詩人的情感,不是描寫牡丹的,因而沒有運用擬人的手法。故選:B。(2)韓詩:從“桃時杏日不爭濃,葉帳成陰始放紅”可以看出,詩人贊美牡丹的淡雅與不爭。在桃花杏花盛開、色彩濃烈的時節,牡丹卻選擇不與它們爭艷,而是在葉子成蔭時才悄然綻放。這既體現了牡丹的獨特個性,也展現了詩人對牡丹這種超凡脫俗氣質的贊賞。“名移蘭杜千年后,貴擅竿歌百醉中”則將牡丹與蘭花、杜若相比較,強調名貴的地位,表達了詩人對牡丹的高貴品質的推崇。后兩句“如夢如仙忽零落,暮霞何處綠屏空”則帶有感慨和惋惜之情。詩人將牡丹的凋零比作夢境的破滅、仙女的隕落,流露出無限惆悵。全詩以物喻人,感慨身世。柳詩:首聯“近來無奈牡丹何,數十千錢買一棵”中的“無奈”和“數十干錢買一棵”展現了牡丹在當時社會中的極高價值和人們對它的狂熱追求。作者看似在抱怨牡丹的價格高昂,實際地可能在暗示自己對這種狂熱追求的無奈和不滿。在頷聯“今朝始得分明見,也共戎葵不校多”中,作者描述了自己終于看到牡丹真容的感受。然而,這種期待已久的觀賞并沒有給作者帶來預期的驚喜和滿足,反而讓他覺得牡丹并不比戎葵(一種普通的植物)多多少特色。這種反差的描述,顯示出作者對牡丹的失望和對其價值的質疑。這種情感態度既有對社會現象的批判,也有對牡丹本身的重新評價。全詩譴責豪華奢侈,反對奢靡浪費,流露出對民生疾苦的隱憂之情。答案:(1)B(2)①韓詩前兩聯贊美了牡丹不爭和高雅的品格,頸聯把牡丹和蘭花、杜若等花相比,贊美了牡丹的高貴,尾聯描寫了牡丹的“忽零落”,表達了詩人的無限惆悵。全詩以物喻人,感慨身世。②柳詩一開始寫自己愛花而又無錢買花的矛盾心情,后認為牡丹花與普通蜀葵花差不多。全詩譴責豪華奢侈,反對奢靡浪費,流露出對民生疾苦的隱憂之情。譯文:牡丹韓琮在桃花、杏花盛開時它從不與其爭奇斗艷;等到葉密成帳時才慢慢開始綻放。清晨艷麗的花朵好似金掌承接著潔凈清涼的露水,傍晚幽香飄溢與那豪華富麗的住宅里的香風爭惹。蘭草、杜若一類的名花要想改變得像牡丹那樣,至少得一千年以后呢!你是花中之王,獨占尊位,比動聽的笙歌還醉人。牡丹花啊,為什么像夢中的仙人一樣飄走了,只空留下綠色似屏的葉子呢?牡丹柳渾近來對牡丹真是沒有什么辦法,數萬錢才能夠買到一株。今天早晨才得以明明白白地看見,那牡丹跟蜀葵也相差不多。賞析:牡丹韓琮牡丹,天香國色,堪稱“國花”。特別在唐代,牡丹,也是詠花詩的“熱點”。但稍加留意,詩人們賞牡丹、贊牡丹,多盡往富麗說,極從歡情言,往往把牡丹作為榮華顯貴的象征。然而,韓琮著的這首《牡丹》,吟詠后卻有另一番感慨。“桃時杏日不爭濃,葉帳成陰始放紅。”在首聯里先贊揚牡丹的品格:一是不出風頭,在桃杏開花的早春時候,不與百花爭艷;二是謹慎務實,不在自己條件成熟(“葉帳成陰”)時不嶄露才華(紅)。“曉艷遠分金掌露,暮香深惹玉堂風。”接著在頷聯里繼續贊美牡丹的高雅和奉獻。“曉艷遠分金掌露”,說的是牡丹在早晨用它鮮艷如“金掌露”般的花苞在高處凝聚,承接那降落潔凈清涼的露水。傳說漢武帝求長生不老,以青銅鑄造銅人,高擎銅盤,承接甘露稱“金掌露”,以供服用。牡丹由于滋潤著天賜的甘露,色更艷,香益濃,所以能“暮香深惹玉堂風”——在晚上它把幽香飄溢,與“玉堂(豪華富麗的住宅)”的香風爭“惹”呢!這里,一“曉”一“暮”,概括總體,互為因果;“遠分”“深惹”、上縱下橫,動漪靜美,盡情地把牡丹贊頌。看來詩中的牡丹,并非富貴榮祿之輩,而是賞雅惹俗的高士!“名移蘭杜千年后,貴擅笙歌百醉中。”在群芳中,牡丹卻遭到嫉妒,可是嫉妒者仍然是徒勞一場。頸聯中詩人先譏諷道:“名移蘭杜千年后”。這里的“移”字作“改變”講。意思是說:即使像蘭草、杜若一類的名花要想改變得像牡丹那樣,至少得一千年以后呢!接著才充滿自信地贊道:還是你啊,牡丹!“貴擅笙歌百醉中”——你是花中之王,獨占尊位,比動聽的笙歌還醉人哩!“如夢如仙忽零落,暮霞何處綠屏空。”牡丹的命運畢竟是不幸的:“如夢如仙忽飄零”,一個“忽”字,道出了官場風云變幻莫測的情景。“暮霞何處綠屏空”承上句“忽零落”而結。“暮霞”喻牡丹花;“綠屏”喻牡丹葉,喻比十分形象。這里詩人無限惆悵、無限深沉地感嘆道:牡丹花啊,為什么像夢中的仙人一樣飄走了,只空留下綠色似屏的葉子呢?此句頗有后人李清照“綠肥紅瘦”的韻味。首聯寫牡丹的品格,頷聯寫牡丹的貢獻,頸聯轉訴牡丹對嫉妒者的蔑視,尾聯以落花飄零告終。全詩字字寫花,處處喻人,緊密結合自己的心事,正似詩人在大中十二年(858)被都將石載順等驅逐以后失官時心情的自況。牡丹柳渾此詩以輕松平淡語言作側面譏刺。前兩句嘆牡丹價格昂貴而豪家權門揮金如土滿不在乎。三句轉出,末句直抑。以物比物,寫牡丹花與普通蜀葵花差不多。全詩譴責官僚貴族豪華奢侈,任意揮霍民膏民血,同時流露出反對奢靡浪費和對民生疾苦的隱憂關心之情。“近來無奈社丹何,數十千錢買一顆”,一開始寫出了自己愛花而又無錢買花的矛盾心情。“無奈牡丹何”,即對牡丹無可奈何之意。造成這種狀況,作者交待了原因:數十千錢買一顆。用“數十千錢”與“一顆”,在數字上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從而突出了花的昂貴,其中已經揭示了買花富人的享樂,以及百姓的貧苦。正如白居易寫的“灼灼百朵紅,戔戔五束素”,一株開了百朵花的紅牡丹,價值竟相當于“五束素”匹帛,“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買一叢艷麗的鮮花,竟要花掉十戶中等人家的賦稅。這無可奈何之諳中,蘊藏著作者心中的抑郁不平之氣。盡管花的聲譽這么高,看來作者無力買花,因而難得賞玩。因為最后他寫道:今朝始得分明見,也共戎葵不較多”,到令天他才分明看到,牡丹花與普通的戎葵差不多。陳標《蜀葵》詩曰:“眼前無奈蜀葵何,淺紫深紅數百案。能共牡丹爭幾許,得人閑處只緣多。”農村里流傳著這樣的歌謠:“鄉下姑娘喜歡鳳仙餅子花,處處人家都有它,城里姑娘喜歡牡丹富貴花,三天一過眼巴巴”,這都說明蜀葵這種花相當普通,品級很低。作者在這里將富貴之花牡丹同普通的蜀葵作一對比,認為這兩者差不多。簡直是震聾發聵。實際上潛臺詞是:牡丹花也不過如此,何必不顧民生疾苦,將價格抬得如此昂貴呢?言外之意尖銳諷刺了揮金如土、窮奢極欲的達官貴人。詠牡丹的詩多寫其艷麗不凡和高貴風格,這首詩一反常筆,表現了作者新奇立意。一個‘始”字,“也”字,寄寓了作者深沉的感慨。全詩無一明顯論褒貶之詞,然而詩人的好惡之情卻又得以充分表現,足見詩人手法之妙。(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5.(6分)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中以“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兩句來駁斥“生事”之說,說明變法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天下蒼生。(2)李商隱《錦瑟》中“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兩句,分別運用了“莊生夢蝶”和“杜宇”的典故,營造了一種迷離、凄怨的意境。(3)小明是語文課代表,老師讓他給同學們講解古人用通感的手法來描寫音樂的詩詞,他可以引用“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兩句作為例子來進行講解。【解答】故答案為:(1)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重點字:弊)(2)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重點字:鵑)(3)示例一: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重點字:幽)示例二: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重點字:凰)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1小題,10分)6.(1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二十四節氣中蘊含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認為人類生活和自然界的變化息息相關,需要順應自然界的變化而生活。二十四節氣作為農耕生活的指南,為各地域、各族人民所共享,A_______。比如遍布全國的立春鞭春牛,還有湖南湘西的趕秋節等,這些節令風俗豐富了二十四節氣的文化內涵,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創造。“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清明時節雨紛紛”……這些膾炙人口的詩歌都與節氣有關。B_______,還可以在豐富多彩的活動、節目、文創產品中,甚至養生食譜里,看到它的身影。如果能夠懂得確定某個節氣有多難,我們也就可以想象出先民的智慧與付出,有多么的難能可貴!二十四節氣文化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二十四節氣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①我們一定要傳承好、發展好節氣文化,②二十四節氣并不是擺在博物館里供人參觀的老古董,相反,她風華正茂,③在目前以及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之內,④都會對人類文明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1)請在文中畫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2)“讓世界感受到中國人的精神氣質和民俗風尚。”這句話出現的位置,最恰當的是BA.①處B.②處C.③處D.④處(3)下列句子中的“可以”與文中加點的“可以”,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CA.小明真夠可以的,去游樂園也不叫著我!B.現在家里規矩究竟松多了,就是于五妹也算可以。C.這所新建的體育館可以容納2萬名觀眾。D.他辦事,兼教書,實在勤快得可以。【解答】(1)第一空,由上文“二十四節氣作為農耕生活的指南,為各地域、各族人民所共享”可知,人們共享的是“二十四節氣”,再結合下文“比如遍布全國的立春鞭春牛,還有湖南湘西的趕秋節等”,可知,人們共享的方式是“節氣風俗”,因此,此處填寫“還衍生出很多節令風俗”。第二空,由上文“這些膾炙人口的詩歌都與節氣有關”可知,此處說的是“詩歌”,再結合下文“還可以在豐富多彩的活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