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考文言文閱讀【教考銜接】專題關聯教材專練03——統編版選擇性必修上冊第一單元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昔者晉獻公欲假道于虞以伐虢。荀息曰:“君其以垂棘之壁與屈產之乘,賂虞公,求假道焉,必假我道。”君曰:“垂棘之璧,吾先君之寶也;屈產之乘,寡人之駿馬也。若受吾幣不假之道,將奈何?”荀息曰:“彼不假我道,必不敢受我。若受我,而假我道,則是寶猶取之內府而藏之外府也,馬猶取之內廄而著之外廄也。君勿尤。”君曰:“諾。”乃使荀息以垂棘之璧與屈產之乘賂虞公而求假道焉。虞公貪利其璧與馬而欲許之。宮之奇諫曰:“不可許。夫虞之有虢也,如車之有輔。輔依車,車亦依輔,虞、虢之勢正是也。若假之道,則虢朝亡而虞夕從之矣。不可,愿勿許。”虞公弗聽,逐假之道。荀息伐虢克之,還反處三年,與兵伐虞,又克之。荀息牽馬操璧而報獻公,獻公說曰:“璧則猶是也。雖然,馬齒亦益長矣。”故虞公之兵殆而地削者,何也?(節選自《韓非子·十過》)材料二:貞觀四年,太宗謂公卿曰:“朕終日孜孜,非但憂憐百姓,亦欲使卿等長守富貴。卿等若能小心奉法常如朕畏天地非但百姓安寧自身常得歡樂。若徇私貪濁,非止壞公法,損百姓,縱事未發聞,中心豈不常懼?恐懼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豈得茍貪財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孫每懷愧恥耶?卿等宜深思此言。”貞觀十六年,太宗謂侍臣曰:“古人云‘鳥棲于林,猶恐其不高,復巢于木末;魚藏于水,猶恐其不深,復穴于窟下。然而為人所獲者,皆由貪餌故也。’今人臣受任,居高位,食厚祿,當須履忠正,蹈公清,則無災害,長守富貴矣。古人云:‘禍福無門,惟人所召。’陷其身者,皆為貪冒財利,與夫魚鳥何以異哉?卿等宜思此語為鑒誡。”(節選自《貞觀政要·第二十六》)10.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3分)卿等若A能小心B奉法C常D如朕E畏天地F非但百姓安G寧H自身常Ⅰ得歡樂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獻公,與“系心懷王”一句中的“懷王”均為謚號,高度地概括了他們的一生。B.幣,與“厚幣委質事楚”一句中“幣”的意思不同,前者指禮物,后者指金幣。C.中心,指與四周距離相等的位置,也可以指事物的主要部分,這里指人的內心。D.食,與“廩食不至”一句中“食”的意義不同,前者指享、享受,后者指糧食。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荀息建議晉獻公以自己的駿馬和祖先的珍寶為禮物向虞公行賄,果真從虞國借來了道,這就幫助晉國滅掉了虢國。B.宮之奇識破了晉國的圖謀,用車的護木設譬陳述了唇亡齒寒的危機,希望國君引起高度警覺,不要答應晉的請求。C.太宗以懇切的言辭告誡官吏以百姓為念才能擁有長久的富貴,倘若因為懈怠而傷百姓,則常會恐懼甚至導致死亡。D.既然身居高位,不管是公卿還是侍臣,都應當清廉無私。太宗運用了引證和類比論證的方法,闡述了這樣的道理。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若受我,而假我道,則是寶猶取之內府而藏之外府也。(2)陷其身者,皆為貪冒財利,與夫魚鳥何以異哉?14.綜合兩則材料,概括貪圖財利的危害。(3分)【答案】10.CFH11.B12.D13.(1)假如接受我們的禮物而借給我們道路,那么這塊寶玉就相當于從內府取出來然后把它藏到外府一樣。(2)這樣的話,讓自己犯法(以身犯法)的人,都是因為貪圖財利,這與那些魚鳥有什么不同呢?14.①國家軍危地削。②害了自己性命或富貴。③使子孫蒙受羞恥。【解析】10.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你們如果能小心遵守法令,總是像朕敬畏天地那樣,這樣不但百姓安寧,自己也可常得快樂。“小心奉法”是偏正結構,“小心”修飾“奉法”,它們都是假設的內容,與“若”不能分開,故在C處斷句;“常”“如朕”都作“畏”的狀語,“畏天地”是動賓結構,中間不斷開,F處斷句;“安寧”是同義詞構成的詞語,中間不斷開;“自身”作“樂”的主語,其前H處斷句。故選CFH。11.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及文言一詞多義的能力。A.正確。B.錯誤。都指禮物。句意:假如他接受我的禮物又不借給道路,怎么辦?/拿著豐厚的禮物作見面禮去侍奉楚國。C.正確。句意:心中怎能不常懷恐懼呢?D.正確。享、享受;糧食。句意:享受優厚的俸祿。/不給他糧食。故選B。1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D.無類比論證,“陷其身者,皆為貪冒財利,與夫魚鳥何以異哉?”應為比喻論證。故選D。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若”,如果;“假”,借;“是”,這;“猶”,如同,當做。(2)“陷”,使……陷,讓……犯法;“為”,因為;“貪冒”,貪圖;“何以”,賓語前置,以何。14.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材料一中“虞公貪利其璧與馬”,借道給晉國,結果“荀息伐虢克之,還反處三年,與兵伐虞,又克之”,國家軍危地削。材料二唐太宗告誡群臣要長守富貴,“若徇私貪濁,非止壞公法,損百姓,縱事未發聞,中心豈不常懼?恐懼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豈得茍貪財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孫每懷愧恥耶?”,如果太貪婪會害了自己性命或富貴,使子孫蒙受羞恥。參考譯文:材料一:過去晉獻公想向虞國借路去討伐虢國。荀息說:“您最好是用垂棘的寶玉和屈產的良馬賄賂虞國君主,向他要求借路,他定會把路借給我們。”晉獻公說:“垂棘寶玉是我祖先的珍寶,屈產良馬是我的駿馬。假如他接受我的禮物又不借給道路,怎么辦?”荀息說:“他不借給我們道路,必定不敢接受我們的禮物。假如接受我們的禮物而借給我們道路,那么這塊寶玉就相當于從內府取出來然后把它藏到外府一樣,駿馬就像是從內廄牽出來拴到外廄一樣。您別擔心。”晉君說:“好吧。”就讓荀息用垂棘寶玉和屈產良馬,去賄賂虞公,向他借路。虞公貪得寶玉和良馬的小利而打算答應借路。宮之奇勸諫說:“不能答應。虞有虢好比車兩邊有護木。護木依靠車子,車子也依靠護木,虞虢兩國的地理形勢正是這樣。假如借路給他們,那么虢國早上滅亡,虞國晚上就要跟著滅亡了。不能借,希望您不要答應。”虞公不聽,于是借路給晉國。荀息討伐虢國取得了勝利,回來后過了三年,發兵伐虞,又打敗了虞國。荀息牽著馬拿著璧回來報告晉獻公,獻公高興地說:“璧還和以前一樣。雖說如此,馬卻長幾歲了。”那么,虞公軍危地削的原因是什么呢?材料二:貞觀四年,太宗對公卿說:“朕整天都不敢懈怠,不但憂念愛惜百姓,也想讓你們能夠長守富貴。你們如果能小心遵守法令,總是像朕敬畏天地那樣,這樣不但百姓安寧,自己也可常得快樂。如果徇私貪污,不但是破壞國法,傷害百姓,即使事情沒有敗露,心中怎能不常懷恐懼呢?恐懼多了也有因此而導致死亡的。大丈夫豈能為了貪求財物,而害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使子孫總是蒙受羞恥呢?你們應當深刻地思考這些話。”貞觀十六年,太宗謂侍臣說:“古人說:‘飛鳥棲息于樹林,唯恐樹木不高,所以筑巢于樹木的頂端;魚藏于水中,唯恐水不深,所以穴居于水底洞穴中。然而能被人們所捕獲的,都是因為貪餌的原故。’現在大臣受任命,居高位,享受優厚的俸祿,應當要履行忠誠正直,遵循清廉無私,這樣才能沒有災禍,長守富貴啊!古人云:‘禍福無門,惟人所召。’讓自己觸犯法律(以身犯法)的人,都是因為貪圖財利,這與那些魚鳥有甚么不同呢?你們應當好好想想這些話,作為借鑒和告誡。”第二單元主題:諸子百家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德者,內也。得者,外也。“上德不德”,言其神不淫于外也。神不淫于外,則身全。身全之謂德。德者,得身也。凡德者,以無為集,以無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為之欲之,則德無舍;德無舍,則不全。用之思之,則不固;不固,則無功;無功,則生于德。德則無德,不德則在有德。故(《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人無愚智,莫不有趨舍。恬淡平安,莫不知禍福之所由來。得于好惡,怵于淫物,而后變亂。所以然者,引于外物,亂于玩好也。恬淡有趨舍之義,平安知禍福之計。而今也玩好變之外物引之引之而往故曰“拔”。至圣人不然:一建其趨舍,雖見所好之物不能引,不能引之謂“不拔”;一于其情,雖有可欲之類神不為動,神不為動之謂“不脫”。為人子孫者,體此道以守宗廟,宗廟不滅之謂“祭祀不絕”。身以積精為德,家以資財為德,鄉國天下皆以民為德。今治身而外物不能亂其精神,故曰:“修之身,其德乃真。”真者,慎之固也。治家,無用之物不能動其計,則資有余,故曰:“修之家,其德有余。”治鄉者行此節,則家之有余者益眾,故曰:“修之鄉,其德乃長。”治邦者行此節,則鄉之有德者益眾,故曰:“修之邦,其德乃豐。”蒞天下者行此節,則民之生莫不受其澤,故曰:“修之天下,其德乃普。”修身者以此別君子小人,治鄉治邦蒞天下者各以此科是適觀息耗,則萬不失一。故曰:“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奚以知天下之然也?以此。”(選自《韓非子·解老》,有刪改)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3分)而今A也B玩好C變之D外物E引之F引之G而往H故曰“拔”。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無,無論;與《屈原列傳》中“人君無愚、智、賢、不肖”中的“無”字的詞義、詞性都相同。B.“所以然者”與“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兩句中的“所以”含義不同。C.別,區別,區分,這一意義還保留在現代漢語“分門別類”“辨別”“鑒別”等詞語中。D.奚,什么,與《歸去來兮辭并序》中“奚惆悵而獨悲”中“奚”字的含義相同。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德是內部所具有的,靠“無為”來聚集,靠“無欲”來成就,在使用中鞏固。B.一個人如果“有為”“有欲”,那么他的“德”就沒有歸宿,也就不完美了。C.人們在清心寡欲、平淡安閑的時候,就會考慮禍福的來源,設立取舍的準則。D.“以民為德”是治理國家、平定天下的重要原則,治鄉、治邦、治天下的人都應遵循。13.把原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為人子孫者,體此道以守宗廟,宗廟不滅之謂“祭祀不絕”。(2)蒞天下者行此節,則民之生莫不受其澤。14.原文是如何看待“德”與人自身的關系的?請簡要說明。(3分)【答案】10.DFH11.D12.A13.(l)做子孫的人,體察這一道理來守護宗廟,宗廟不滅,就叫作“祭祀不絕”。(2)統治天下的人實行了這一條,民眾的生存無不受到他的恩惠。14.①“德”來源于人的自身;②自身積累了精氣就是“德”;③加強自身修養,他的“德”就會“真”。【解析】【1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而現在有珍貴的玩物打動他,有外界的事物引誘他;一經引誘,他就跟著走,所以(《老子》)就叫它“拔”。“玩好變之”和“外物引之”句式對稱,兩個“之”后DF處斷開;“故”有承接之意,一般放在句首,其前H處斷開。故選DFH。【1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的理解能力。A.正確。句意:人們不論是愚蠢的還是聰明的。/國君無論愚笨或明智、賢明或昏庸。B.正確。……的原因;用來……的。句意:這樣的原因。/是依靠他來傳授道、教授學業、解除疑惑的人。C.正確。句意:修身的人用這項原則來區別君子與小人D.錯誤。什么;為什么。句意:我憑什么知道天下是這樣的呢?/為什么如此失意而獨自傷悲?故選D。【1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A.“在使用中鞏固”與原文不符,原文表述為“以不用固”,意思是“以不使用來得到鞏固的”。故選A。【1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體”,體察;“以”,連詞,表目的,來;“謂”,叫做。(2)“蒞”,統治;“行”,實行;“澤”,恩惠。【1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信息、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由原文“德者,內也”可知,“德”來源于人的自身;由原文“德者,得身也。凡德者,以無為集,以無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可知,自身積累了精氣就是“德”;由原文“今治身而外物不能亂其精神,故曰:‘修之身,其德乃真。’真者,慎之固也”可知,作者認為加強自身修養,他的“德”就會“真”。參考譯文:德是內部所具有的。得是從外部獲取的。(《老子》)“上德不德”(這句話),是說具有上德的人的精神不外露。精神不外露,自身就能保全。自身能夠保全,也就叫作“德”。“德”即得到自身。凡是德,都是以無為來積聚,以無欲來成就,以不思慮來得到安定,以不使用來得到鞏固的。如果有為、有欲,德就無所歸宿;德無所歸宿,就不完整了。如果使用了,思慮了,德就不能牢固;不牢固,就沒有功效;沒有功效是由于自以為有德。自以為有德,就沒有德;不自以為有德,就保全了德。所以(《老子》)說:“上德不自以為有德,因此才有德。”人們不論是愚蠢的還是聰明的,沒有不進行取舍的。人們在清心寡欲和平淡安閑的時候,沒有不知道禍福從何而來的。為好惡感情所支配,為奢侈東西所誘惑,然后才引起思想變化并發生混亂。這樣的原因,是被外界事物所引誘,被珍貴玩物所擾亂。清心寡欲就能設立取舍的準則,平淡安閑就懂得恰當地計慮禍福。而現在有珍貴的玩物打動他,有外界的事物引誘他;一經引誘他就跟著走,所以(《老子》)就叫它“拔”。至于圣人,就不是這樣:圣人牢固地確立取舍的準則,雖然看到愛好的東西,也不會被引誘,不會被引誘就叫作“不拔”;圣人的性情專一,雖然存在著引起欲望的東西,精神卻不為所動,精神不為所動就叫作“不脫”。做子孫的人,體察這一道理來守護宗廟,宗廟不滅,就叫作“祭祀不絕”。身體以積累精氣為德,家庭以積蓄財產為德,鄉里國家、天下都以保養民眾為德。現在勤于自身修養,外界事物不能擾亂他的精神,所以(《老子》)說:“修養施行到自己身上,他的德就會真。”所謂真,就是守護得很牢固。治理家庭,沒有用的東西不能改變他的計劃,就會資財有余,所以(《老子》)說:“修養貫徹到家庭,他的德就有盈余。”治理鄉里的人實行了這一條,那家庭有盈余的就會更多,所以(《老子》)說:“修養貫徹到鄉里,他的德就增長。”治理國家的人實行了這一條,那么鄉里有德的人就會更多,所以(《老子》)說:“修養貫徹到國家,他的德就豐富。”統治天下的人實行了這一條,民眾的生存無不受到他的恩惠,所以(《老子》)說:“修養貫徹到天下,他的德就能得到廣大普及。”修身的人用這項原則來區別君子與小人,治鄉、治國乃至統治天下的人各自用這一項目來對照觀察興衰,就能夠萬無一失。所以(《老子》)說:“用自身來觀察自身,用家庭來觀察家庭,用鄉里來觀察鄉里,用國家來觀察國家,用天下來觀察天下。我憑什么知道天下是這樣的呢?就用的這個方法。”二、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孔子厄于陳、蔡,從者七日不食。子貢以所赍貨,竊犯圍而出,告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顏回、仲由炊之于壞屋之下,有埃墨墮飯中,顏回取而食之。子貢自井望見之,不悅,以為竊食也。入問孔子曰:“仁人廉士,窮改節乎?”孔子曰:“改節即何稱于仁廉哉?”子貢曰:“若回也,其不改節乎?”子曰:“然。”子貢以所飯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為仁久矣,雖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將問之。”召顏回曰;“疇昔予夢見先人,豈或啟佑我哉?子炊而進飯,吾將進焉。”對曰:“向有埃墨墮飯中,欲置之,則不潔;欲棄之,則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顏回出,孔子顧謂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節選自《孔子家語·在厄》)材料二:主道約君守近太上反諸已其次求諸人。其索之彌遠者,其推之彌疏;其求之彌強者,失之彌遠。何謂反諸己也?適耳目,節嗜欲,釋智謀,去巧故,而游意乎無窮之次,事心乎自然之涂。若此則無以害其天矣。無以害其天則知精,知精則知神,知神之謂得一。何謂求諸人?人同類而智殊,賢不肖異,皆巧言辯辭以自防御,此不肖主之所以亂也。凡論人,通則觀其所禮,貴則觀其所進,富則觀其所養,聽則觀其所行,止則觀其所好,習則觀其所言,窮則觀其所不受,賤則觀其所不為。喜之以驗其守,樂之以驗其僻,怒之以驗其節,懼之以驗其特,哀之以驗其人,苦之以驗其志。八觀六驗,此賢主之所以論人也。論人者,又必以六戚四隱。何謂六戚?父,母、兄、弟、妻、子。何謂四隱?交友、故舊、邑里、門郭。內則用六戚四隱,外則用八觀六驗,人之情偽、貪鄙、美惡,無所失矣。譬之若逃雨污,無之而非是。此先圣王之所以知人也。(節選自《呂氏春秋·論人》)10.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3分)主道A約B君C守近D太上反E諸己F其次G求H諸人。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所飯,與《六國論》中“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的“所劫”用法相同。B.去,舍棄,與《孔雀東南飛》中“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的“去”意思不同。C.哀,使悲傷,與《阿房宮賦》中“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的“哀”意思不同。D.鄙,淺陋,與《曹判論戰》中“肉食者鄙,未能遠謀”的“鄙”意思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顏回的仁德雖一直被孔子信任,卻也受到他人質疑,孔子用巧妙的方法證明了他的清白。B.保持自己的天性就能夠知道事物的精微,從而懂得事理的玄妙,這就是道家所說的得道。C.人有智力和德行之別,但都會用花言巧語為自己辯護,因而君主被欺罔錯不在己而在臣下。D.材料二主要談論的是君王之道,尤其是在“論人”這一問題上提出的測評方法頗有見地。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子貢以所赍貨,竊犯圍而出,告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2)欲置之,則不潔;欲棄之,則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14.兩則材料都提出了對于識人的看法,請簡要概括其觀點。(3分)【答案】10.BDF11.A12.C13.(1)子貢拿著攜帶的貨物,偷偷跑出包圍,向村民請求買些米,得到一石米。(2)想要留在飯中,飯就不干凈;想要扔掉弄臟的飯,又很可惜。我就把它吃了,這飯不能用來祭祖了。14.①材料一認為評價人不能只看一時的表現,而要根據其平時常態判斷;②材料二認為要在不同的境況下考察人,并從內在和外在兩個方面來衡量人。【解析】【1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能力。句意:做君主的方法很簡單,君主奉行的原則就在近旁。最上等的是反省于自身,其次才是尋求于他人。“主道”與“君守”、“約”與“近”結構對稱,“主道約”“君守近”均為主謂結構,語意獨立完整,因此應在B處和D處斷開;根據后文中的“何謂反諸己也”“何謂求諸人”可知,應在“反諸己”后即F處斷開。故選BDF。【1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錯誤。所飯:名詞性所字結構,相當于名詞性短語,吃飯的事/所劫:“……所……”表被動,被脅迫。句意:子貢把顏回吃飯的事告訴了孔子。/被積久而成的威勢脅迫。B.正確。去:舍棄/使動用法,使離開。句意:舍棄虛假偽詐/你就應該把蘭芝趕快遣走,把她趕走千萬不要讓她再停留。C.正確。哀:使動用法,使……悲傷、哀傷/哀悼。句意:讓他悲傷用來檢驗他的仁愛之心。/也只會使更后的人又來哀悼這后人啊。。D.正確。兩個“鄙”都是“淺陋”的意思。句意:人的真誠虛偽、貪婪淺陋、美好丑惡就能全部知曉,沒有遺漏。/那些拿著俸祿的官員們見識淺陋,沒有長遠的謀略。故選A。【1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C.“因而君主被欺罔錯不在己而在臣下”錯,曲解文意,對應材料二中的“人同類而智殊,賢不肖異,皆巧言辯辭以自防御,此不肖主之所以亂也”,此處強調的是君主要有識人的能力,如果君主因沒有能力識人而被蒙蔽就是不賢明。君主被欺罔,自己并非無錯。故選C。【1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以”,拿;“赍”,攜帶;“犯圍”,跑出包圍;“糴”,買米。(2)“欲”,想;“置”,留;“食”,吃;“即”,就。【1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題干要求概括兩則材料對于“識人”的觀點。材料一重在敘事,講述了孔子與其弟子之間的故事,孔子解除子貢對顏回的誤會,最后指出“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由此可知材料一認為評價人不能只看一時的表現,而要根據其平時常態判斷。材料二主要論述的是君王之道,重點論述了“論人”的方法,根據“凡論人,通則觀其所禮,貴則觀其所進……內則用六戚四隱,外則用八觀六驗,人之情偽、貪鄙、美惡,無所失矣”可知,材料二認為要在不同的境況下考察人,并指出內在要用“六戚四隱”、外在要用“八觀六驗”來衡量人。參考譯文:材料一:孔子受困于陳、蔡之地,跟隨的人七天吃不上飯。子貢拿著攜帶的貨物,偷偷跑出包圍,向村民請求買些米,得到一石米。顏回、仲由在一間破屋下煮飯,有灰土掉到飯中,顏回把弄臟的飯取出來吃了。子貢在井邊望見了,很不高興,以為顏回在偷吃。他進屋問孔子:“仁人廉士,在窮困時會改變節操嗎?”孔子說:“改變節操還稱得上仁人廉士嗎?”子貢問:“像顏回這樣的人,他不會改變節操吧?”孔子說:“是的。”子貢把顏回吃飯的事告訴了孔子。孔子說:“我相信顏回是仁德之人已經很久了,即使你這樣說,我還是不懷疑他,他那樣做或者一定有原因吧?你待在這里,我將要問問他。”孔子把顏回叫進來說:“前幾天我夢見了祖先,這難道是祖先在開導保佑我們嗎?你做好飯趕快端上來,我要進獻給祖先。”顏回回答說:“剛才有灰土掉入飯中,想要留在飯中,飯就不干凈;想要扔掉弄臟的飯,又很可惜。我就把它吃了,這飯不能用來祭祖了。”孔子說:“這樣的話,我也會吃掉。”顏回出去后,孔子回頭對弟子們說:“我不是等到今天才相信顏回。”弟子們因此才嘆服顏回。材料二:做君主的方法很簡單,君主奉行的原則就在近旁。最上等的是反省于自身,其次才是尋求于他人。越向遠處尋求的,就把它推離得更遠;越竭力尋求的,失去的東西也就越多。什么叫反省于自身呢?視聽之事要適度,節制自身嗜好欲望,放棄才智謀略,舍棄虛假偽詐,從而讓意識暢游于無限的空間,思想立于自然無為的境界。像這樣就沒有辦法損害自身天性了。沒有辦法損害自身天性就能知道事物的精微,知道事物的精微就能懂得事理的玄妙,懂得事理的玄妙就叫作得道。什么叫尋求于他人?人都是同類但智力不同,有賢能和不賢的差異,人們會用花言巧語辯解來自身防范,這是不賢的君主被迷惑擾亂的原因。一般評定一個人,他顯達時就觀察他所禮遇之人,他身份尊貴時就觀察他所推舉之人,他錢財富有時就觀察他所供養之人,他采納意見時就觀察他所采納之事,他閑居時就觀察他所喜好之物,他學習時就觀察他所說之言,他窮困時就觀察他所不要之物,他地位卑賤時就觀察他所不做之事。讓他高興用來檢驗他的操守,讓他快樂用來檢驗他的嗜好,讓他動怒用來檢驗他的氣節,讓他恐懼用來檢驗他卓越的品性,讓他悲傷用來檢驗他的仁愛之心,讓他困苦用來檢驗他的志向。八種觀察、六種檢驗,這都是賢明的君主用來評定他人的方法。評定他人,還必須用他的六戚四隱來衡量。什么是六戚?就是父親、母親、兄長、幼弟、妻子、兒女。什么是四隱?就是朋友、舊識、鄉鄰、親信。內在用六戚四隱(來評判),外在用八觀六驗(來衡量),人的真誠虛偽、貪婪淺陋、美好丑惡就能全部知曉,沒有遺漏。好比在雨中想避免雨水弄臟衣服,所往之處無一不被雨水打濕。這就是先代圣明的君主用來了解他人的方法。三、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于墨子言曰:“仁人之事者,必務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然當今之時,天下之害、孰為大?曰:若大國之攻小國也,大家之亂小家也,強之劫弱,眾之暴寡,貴之敖賤,此天下之害也。姑嘗本原若眾害之所自生。此胡自生?此自愛人、利人生與?即必曰:“非然也。”必曰:“從惡人、賊人生,”是故別非也。是故子墨子曰:“兼以易別。”然即兼之可以易別之故何也?曰:藉為人之國,若為其國,夫誰獨舉其國以攻人之國者哉?為人之都,若為其都,夫誰獨舉其都以伐人之都者哉?為人之家,若為其家,夫誰獨舉其家以亂人之家者哉?為彼猶為己也然即國都不相攻伐人家不相亂賊此天下之害與?天下之利與?即必曰天下之利也。姑嘗本原若眾利之所自生。此胡自生?此自惡人、賊人生與?即必曰:“非然也。”必曰:“從愛人、利人生。”是故子墨子曰:“兼是也。”且鄉吾本言曰:仁人之事者,必務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今吾本原兼之所生,天下之大利者也;吾本原別之所生,天下之大害者也。是故子墨子曰別非而兼是者,出乎若方也。今吾將正求與天下之利而取之,以兼為正。是以老而無妻子者,有所侍養以終其壽;幼園孤童之無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長其身。不識天下之士,所以皆聞兼而非者,其故何也?(節選自《墨子·兼愛下》)材料二: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愛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孟子曰:“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為急;仁者無不愛也,急親賢之為務。堯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務也;堯舜之仁不遍愛人,急親賢也。(節選自《孟子·盡心上》)10.材料一中畫波浪線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3分)為彼A猶為己也B然即C國都D不相攻E伐F人家G不相亂H賊I此天下之害與?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賊,指“傷害”,與《孟子·公孫丑上》中“賊其君者也”的“賊”意思相同。B.易,指“替代”,與《老子》(第六十四章)中“其安易持”的“易”意思不同。C.而,表轉折,與《論語·八佾》中“人而不仁,如禮何”的“而”意思相同。D.知,指“知道”,與《禮記·大學之道》中“致知在格物”的“知”意思不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墨子認為,仁人的事業應追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這些利是從關愛他人、有益他人中產生的。B.墨子認為,假如對待別人的國家,像治理自己的國家,就不會動用本國的力量,用來攻伐別人的國家。C.墨子認為,兼愛可以使沒有父母的幼弱孤童有所依靠而長大成人,然而天下的士人對兼愛加以非議。D.孟子以堯舜為例,指出智者與仁者的區別在于智者更急于解決當前事務,而仁者更急于親近賢才。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強之劫弱,眾之暴寡,貴之敖賤,此天下之害也。(2)是以老而無妻子者,有所侍養以終其壽。14.墨子和孟子都主張“愛人”,各自的側重點有什么不同?請簡要概括。(3分)【答案】10.BFI11.C12.D13.(1)強大者脅迫弱小者,人多者欺凌人少者,尊貴者傲視卑賤者,這就是天下的禍害。(2)因此年老而沒有妻室兒女的,有人奉養而終老天年。14.①墨子主張“兼愛”,認為愛無親疏厚薄的差別;②孟子主張“仁愛”,認為愛有親疏厚薄的差別。【解析】【1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對待別人就像對待自己,既然如此,那么國家、城邑不相互攻伐,個人、家族不相互侵擾殘害,這是天下之害呢?“也”是句末語氣助詞,其后B處斷開;“人家”為后句主語,其前F處斷開;“此天下之害與”為一般疑問句,在主語“此”前I處斷開。綜上應在BFI三處斷開。【1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正確。句意:是從憎惡別人、殘害別人產生的。/是傷害君主的人。B.正確。替代;容易。句意:要用兼(相愛)來取代別(相惡)。/事物安然未生變的時候容易持守。C錯誤。表轉折,但,卻;表假設,如果。句意:愛惜它,卻不對它實行仁德。/一個人如果沒有仁德,那么遵守禮儀又有什么用呢?D.正確。知道;知識。句意:智者沒有不知道的。/獲得知識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故選C。【1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評價探究文中思想觀點的能力。D.“指出智者與仁者的區別在于智者更急于解決當前事務”有誤,孟子以堯舜為例并不是為了指出智者與仁者的區別,而是強調事有先后,愛有等差。故選D。【1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劫”,脅迫;“敖”,通“傲”,傲世;“此天下之害也”,判斷句。(2)“是以”,因此;“妻子”,妻子兒女;“終其壽”,終老天年。【1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信息、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①墨子認為“兼以易別”,意思是“要用兼(相愛)來取代別(相惡)”。還說到“藉為人之國,若為其國,夫誰獨舉其國以攻人之國者哉?為人之都,若為其都,夫誰融舉其都以伐人之都者哉?為人之家,若為其家,夫誰獨舉其家以亂人之家者哉”。他認為愛無親疏厚薄的差別;孟子認為“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大意是“君子親愛親人,進而仁愛百姓;仁愛百姓,進而愛惜萬物”,他主張“仁愛”。他還說“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為急;仁者無不愛也,急親賢之為務。堯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務也;堯舜之仁不遍愛人,急親賢也”。可見,孟子認為愛有親疏厚薄的差別。參考譯文:材料一:墨子說道:“仁人的事業,應當努力追求興起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然而在現在,天下之害,什么算是最大的呢?回答說:例如大國攻伐小國,大家族侵擾小家族,強大者脅迫弱小者,人多者欺凌人少者,尊貴者傲視卑賤者,這就是天下的禍害。姑且試著推究這許多禍害產生的根源。這是從哪兒產生的呢?這是從關愛別人、有利別人產生的嗎?則必然說:“不是這樣的。”必然要說:“是從憎惡別人、殘害別人產生的。”所以別(相惡)是不對的。所以墨子說:“要用兼(相愛)來取代別(相惡)。”既然如此,那么可以用兼(相愛)來替換別(相惡)的原因何在呢?回答說:假如對待別人的國家,像治理自己的國家,誰還會動用本國的力量,用以攻伐別人的國家呢?對待別人的城邑,像治理自己的城邑,誰還會動用自己城邑的力量,用以攻伐別人的城邑呢?對待別人的家族,就像對待自己的家族,誰還會動用自己的家族,用以侵擾別人的家族呢?對待別人就像對待自己,既然如此,那么國家、城邑不相互攻伐,個人、家族不相互侵擾殘害,這是天下之害呢?還是天下之利呢?則必然要說是天下之利。姑且試著推究這些利是如何產生的。這是從哪兒產生的呢?這是從憎惡別人、傷害別人產生的嗎?則必然說:“不是的。”必然要說:“是從關愛別人、有利別人產生的。”所以墨子說:“兼是對的。”而且從前我曾說過:仁人之事,必然努力追求興起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現在我推究由兼(相愛)產生的,都是天下的大利;我推究由別(相惡)所產生的,都是天下的大害。所以墨子說別(相惡)不對兼(相愛)對,就是出于這個啟發。現在我將尋求興起天下之利的辦法而采取它,以兼(相愛)來施政。因此年老而沒有妻室兒女的,有人奉養而終老天年;沒有父母的幼弱孤童,有所依靠而長大成人。不知道天下的士人聽到兼(相愛)之說而加以非議,這是什么緣故呢?材料二:孟子說:“君子對于萬物,愛惜它,卻不對它實行仁德;對于百姓,對他實行仁德,卻不親愛他。君子親愛親人,進而仁愛百姓;仁愛百姓,進而愛惜萬物。”孟子說:“智者沒有不知道的,但是急于解決當前事務;仁者沒有不愛人的,但是急于愛親人和賢者。堯舜的智慧也不能遍知一切,因為他們急于解決首要任務;堯舜的仁德不能遍愛所有人,因為他們急于愛親人和賢者。”四、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進,與操遇于赤壁。時操軍眾,已有疾疫。初一交戰,操軍不利,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將黃蓋曰:“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操軍方連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乃取蒙沖斗艦十艘,載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預備走舸,系于其尾。先以書遺操,詐云欲降。時東南風急,蓋以十艦最著前,中江舉帆,余船以次俱進。操軍吏士皆出營立觀,指言蓋降。去北軍二里余,同時發火,火烈風猛,船往如箭,燒盡北船,延及岸上營落。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瑜等率輕銳繼其后,雷鼓大震,北軍大壞。操引軍從華容道步走,遇泥濘,道不通,天又大風,悉使羸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眾。劉備、周瑜水陸并進,追操至南郡。時操軍兼以饑疫,死者太半。操乃留征南將軍曹仁、橫野將軍徐晃守江陵,折沖將軍樂進守襄陽,引軍北還。(節選自《資治通鑒·卷第六十五》,有刪改)材料二:于時韓、馬之徒尚狼顧關右,魏武不得安坐郢都以威懷吳會,亦已明矣。彼荊州者,孫、劉之所必爭也。荊人服劉主之雄姿,憚孫權之武略,為日既久,誠非曹氏諸將所能抗御。故曹仁守江陵,敗不旋踵,何撫安之得行,稽服之可期?將此既新平江、漢,威懾揚、越,資劉表水戰之具,借荊楚楫棹之手,實震蕩之良會,廓定之大機。不乘此取吳,將安俟哉?至于赤壁之敗,蓋有運數。實由疾疫大興,以損凌厲之鋒,凱風自南,用成焚如之勢。天實為之,豈人事哉?然則魏武之東下,非失算也。魏武后克平張魯,蜀中一日數十驚,劉備雖斬之而不能止,由不用劉曄之計,以失席卷之會,斤石既差,悔無所及,即亦此事之類也。(節選自裴松之注《三國志·卷十》)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3分)悉使羸兵負草A填之B騎C乃得D過E羸兵為人F馬所蹈藉G陷泥中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遺,指送、給,與“小學而大遺”(《師說》)中的“遺”詞義不同。B.引,指退避,與“下車引之”(《陳太丘與友期行》)中的“引”詞義不同。C.狼,指像狼一樣,與“吾得兄事之”(《鴻門宴》)中的“兄”用法不同。D.旋踵,指時間很短,與“遽”“食頃”“斯須”(《促織》)等詞義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在兵力懸殊之時,黃蓋設計在裝滿干葦和枯柴的戰船里灌油,船外圍用帷帳包裹,樹起旗幟,掩人耳目。B.曹軍中黃蓋之計,走出營帳,黃蓋趁機離開曹軍,并指揮點火,大火趁著風勢越燒越旺,并蔓延至軍營。C.荊州是孫劉必爭之地,荊州百姓順服劉備、畏懼孫權已久,這一分析指出了曹軍失敗的地緣、歷史原因。D.在蜀地發生數十次動亂的情形下,曹操沒有采取劉曄的計策,對局勢估算錯誤,失去了席卷蜀地的良機。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蓋以十艦最著前,中江舉帆,余船以次俱進。(2)實震蕩之良會,廓定之大機。不乘此取吳,將安俟哉?14.兩則材料都涉及了赤壁之戰失敗的原因,請分析敗因的異同。(3分)【答案】10.BEG11.C12.B13.(1)黃蓋把十只戰船排在最前頭,在江中掛起船帆,其余船只都依次前進。(2)這實在是震懾掃蕩敵人的大好機會、廓清平定南方的關鍵時機。不乘此機會奪取東吳,還要等到什么時候呢?14.同:曹軍感染疫病,戰斗力削弱。異:①材料一傾向于人為:火燒赤壁的計策;②材料二傾向于天意:曹軍流行疫病,風勢助長了火勢。【解析】10.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填之”的主語是“羸兵”,“之”作“填”的賓語,賓語后斷句,所以B處斷開;從固定句式看,“為……所……”是被動句的標志,“羸兵”作“為人馬所蹈藉”的主語,主語前斷句,所以E處斷開;“陷泥中”的主語是“羸兵”,省略主語,其前斷句,所以G處斷開。故選BEG。11.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C項中“狼”翻譯成“像狼一樣”,“兄”翻譯成“像對待兄長一樣”,都是名詞活用作狀語,用法相同。故選C。12.本題考查學生概括和分析文章內容的能力。B項中“黃蓋趁機離開曹軍”錯誤。由原文“去北軍二里余”可知,是距離曹操軍隊二里多遠時,而不是“黃蓋趁機離開曹軍”。故選B。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1)“以”,把、用;“著前”,放在前面;“以次”,按照次序。(2)“震蕩”,震懾掃蕩;“會”,機會;“安俟”,賓語前置句,等到什么時候。14.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內容的能力。同:曹軍感染疫病,戰斗力削弱。異:①材料一傾向于人為:火燒赤壁的計策;②材料二傾向于天意:曹軍流行疫病,風勢助長了火勢。參考譯文:材料一(孫、劉聯軍)進軍,與曹操(的軍隊)在赤壁相遇。這時曹操軍中的士兵們已經有疫病發作,剛一交戰,曹操的軍隊(就)失利,(曹操)率軍退到江北駐扎。周瑜的軍隊駐扎在南岸,周瑜部下的將領黃蓋說:“現在敵多我少,很難同(他們)相持對峙。曹操的軍隊正好把戰船連接起來,首尾相接,可用火燒來打退他們。”于是調撥十只大小戰船,裝滿干葦和枯柴,在里面灌上油,外面用帷帳包裹,上面樹起旗幟,預備好輕快小船,系在戰船的尾部。先送信給曹操,假稱要投降。這時東南風來勢很急,黃蓋把十只戰船排在最前頭,在江中掛起船帆,其余船只都依次前進。曹操軍中的將領、士兵都走出營站在那里觀看,指著說黃蓋前來投降。離曹操軍隊二里多遠時,(各船)同時點起火來,火勢很旺,風勢很猛,船只行駛像箭一樣,把曹操的戰船全部燒著,并蔓延到岸上軍營。霎時,煙火滿天,人馬被燒死的、淹死的很多。周瑜等率領輕裝的精兵隨后殺來,擂鼓震天,曹操的軍隊徹底潰散了。曹操帶領軍隊從華容道步行逃跑,遇上泥濘的道路,道路不能通行,天又(刮起)大風,就命疲弱的士兵都去背草填路,騎兵才得以通過,疲弱的士兵被騎兵踐踏,陷在泥中,死的很多。劉備、周瑜水陸一齊前進,追擊曹操到了南郡。這時,曹操的軍隊饑餓、疫病交加,死傷大半。曹操于是留下征南將軍曹仁、橫野將軍徐晃把守江陵,折沖將軍樂進把守襄陽,(自己)率領(其余)的軍隊退回北方。材料二當時韓遂、馬騰之徒仍然對關西像狼一樣虎視眈眈,曹操并不能安安穩穩坐守郢都(指荊州)以威德懷柔江東,這是很明白的事了。荊州,是孫權、劉備的必爭之地。荊州人順服劉備的雄姿,畏懼孫權的武略,時日已久,實在不是曹操手下部將可以抵御的。所以曹仁守江陵,很快就敗了,怎么可以說能夠安撫敵人,使他們來歸降呢?曹操趁著剛剛平定江、漢之地,威震揚州、越州的時機,憑借原來劉表水戰的器具,倚靠荊楚的水軍,這實在是震懾掃蕩敵人的大好機會、廓清平定南方的關鍵時機。不乘此機會奪取東吳,還要等到什么時候呢?至于兵敗赤壁,那是運數啊。實在是因為軍隊里流行疫病,損耗了凌厲的兵鋒,風又從南吹到北,助長了熾盛的火勢。這是上天的力量,難道是人事的失誤嗎?所以魏武帝向東而下,并不是他的失算。魏武帝后來平定張魯,蜀地一日間就發生數十次動亂,劉備即使斬殺兵將也不能阻止,魏武帝由于沒有采納劉曄的計策,才失去了席卷蜀地的機會,對局勢估算錯誤,后悔也來不及,這就是一個此類事件的例子。五、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孟子·公孫丑上》第三章,有刪減)孟子曰:“仁則榮,不仁則辱。今惡辱而居不仁,是猶惡濕而居下也,如惡之,莫如貴德而尊士,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國家閑暇,及是時,明其政刑,雖大國必畏之矣。孔子曰:‘能治其國家,誰敢侮之!’今國家閑暇,及是時,般樂怠敖,是自求禍也。《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謂也。”(《孟子·公孫丑上》第四章,有刪減)孟子曰:“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愿立于其朝矣。耕者,助而不稅,則天下之農,皆悅而愿耕于其野矣。信能行此,則鄰國之民,仰之若父母矣。如此,則無敵于天下。無敵于天下者,天吏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公孫丑上》第五章,有刪減)材料二: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公孫丑上》第六章)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2B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3分)以德行A仁者B王C王不D待E大F湯以G七十里H文王I以J百里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敖”,同“遨”,閑游之意。這里的“怠敖”之人即后文所說的“自作孽,不可活”之人。B.“由是觀之”的“是”,指的是代詞“這”,與《老子》四章中“自是者不彰”的“是”字含義相同。C.“賊其君者也”的“賊”,指傷害,與《墨子》“賊愛其身,不愛人”中的“賊”字的用法不同。D.四海,古人認為我國疆土四面環繞著大海,故稱國境之內為四海,材料二里的“天下”亦有國境之內的意思。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材料一,孟子指出依靠武力征伐天下,雖可以稱霸;而以德征服卻可以使人心悅誠服。B.材料一,孟子指出天下無敵的人,是代表上天管理人民的官員,那么稱王就是理所應當的事。C.材料二,孟子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為前提,推導出“不忍人之政”,因而仁政也應是天經地義的。D.材料二,孟子指出惻隱、羞惡、辭讓、是非這“四心”與仁、義、禮、智的關系,最后用比喻論證強調了“惻隱之心”對國與家的重要性。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①莫如貴德而尊士,賢者在位,能者在職。②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14、孟子認為君主想要稱霸天下,做到天下無敵,可以怎樣做?請根據材料一概括說明。(3分)【答案】10、CFH11、B12、D13、①不如以仁德為貴,尊敬讀書人,有才能的人擔任一定的職務。②不是因為要想在鄉鄰朋友中博取聲譽,不是厭惡他的哭聲而這樣。(5)①依靠道德,施行仁義。②尊重任用賢能的人,給予一定職權和地位。③對于耕田的農民,減免賦稅。【解析】
10、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依靠道德施行仁義的人能稱王,要稱王不一定得有強大的國家;商湯憑借七十里的土地(創王業),文王憑借百里的土地(創王業)。“行”與“仁”為動賓結構,A不斷開,同時“以德行仁者”與“王”構成主謂句,單獨成句;兩個“王”是頂針斷,故應在C處斷開;“王”作主語,“不待”作狀語和謂語,“大”作賓語,形成主謂句,單獨成句,故DE不斷開,F斷開;“以七十里”“以百里”形成介賓結構短語,GJ不斷開;“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形成對稱句式,故應在H處斷開。故選CFH。11、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常識及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的理解能力。A.正確。句意:追求享樂,怠惰游玩。B.“含義相同”錯誤。代詞,這/認為正確、對。句意:從這看來。/自以為是的人辨不清是非。C.正確。動詞,損害、傷害/名詞,盜賊。句意:是損害君主的人。/盜賊愛自己,不愛別人。D.正確。故選B。1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D.“強調了‘惻隱之心’對國與家的重要性”錯誤。原文是“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用比喻論證強調了“四端”,即“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的重要性。故選D。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①“莫如”,不如;“貴”,意動用法,以……為貴;“在位”“在職”,處于一定職位,掌握重要職務、職權。②“所以”,表原因;“要”,通“邀”,邀取、博取;“要譽于鄉黨朋友”,狀語后置句,正確語序是“于鄉黨朋友要譽”。14、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根據材料一第三章“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可知,君主想要稱霸天下應“德行仁”,即要依靠道德,施行仁義。②根據材料一第四章“莫如貴德而尊士,賢者在位,能者在職”,第五章“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愿立于其朝矣”,可知君王要“貴德而尊士”“賢者”“能者”“尊賢”“使能”,意思是君王應尊重任用賢能的人;根據“在位”“在職”“立于其朝”可知,要給予他們一定的職權和地位;③根據材料一第五章“耕者,助而不稅,則天下之農,皆悅而愿耕于其野矣”可知,如果君王能夠助農民“不稅”,不僅農民會“皆悅而愿耕”,而且“鄰國之民,仰之若父母矣”,如此就“無敵于天下”。所以君主應對耕田的農民,減免賦稅。參考譯文:材料一:孟子說:“依靠武力假借仁義之名而統一天下的叫做‘霸’,要稱霸一定得有強大的國力。依靠道德施行仁義的人能稱王,要稱王不一定得有強大的國家。商湯憑借七十里的土地(創王業),文王憑借百里的土地(創王業)。靠武力使人服從,并不是真心服從,只是力量不足以(反抗);憑借道德使人信服,(百姓)心悅服。”(《孟子?公孫丑上》第三章,有刪減)孟子說:“有仁義就會光榮,沒有仁義就會恥辱。如今討厭恥辱卻和不仁義在一起,這就好像討厭潮濕卻居住在比較低洼的地方一樣。假如真的厭惡恥辱,不如以仁德為貴尊敬讀書人,使有賢德的人處于一定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擔任一定的職務。國家沒有內憂外患,趁著這個時候,修明政治法律制度,這樣做了即使是大國也會畏懼你。孔子說:‘能治理好他的國家,誰敢欺侮他!’如今國家沒有內憂外患,趁著這個時候,追求享樂,懶惰游玩,這等于自己找禍上身。《太甲》也說:‘天造作的罪孽,還可以逃掉;自己造作的罪孽,卻無處可逃。’正是這個意思。”(《孟子?公孫丑上》第四章,有刪減)孟子說:“尊重賢德的人、使用有才能的人,讓優秀的杰出的人有職位,那么天下的讀書人就會都很高興而愿意在這樣的社會供職。對于耕田的人,只要他助耕公田,就不必再交田稅,那么天下的農民就會都很高興而愿意在這樣的田野里耕種。如果能做到這些,那么鄰國的人民,就會像對父母一樣敬仰他了。像這樣,就會無敵于天下。天下無敵的人,是代表上天管理人民的官員。如果做到這樣卻還不能稱王,那是沒有的事。”(《孟子?公孫丑上》第五章,有刪減)材料二:孟子說:“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憐憫體恤百姓的政治;用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施行憐憫體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運轉東西一樣容易了。之所以說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是因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見一個小孩要掉進井里面去了,必然會產生驚懼同情的心理;這不是因為要想去和這孩子的父母拉關系,不是因為要想在鄉鄰朋友中博取聲譽,不是厭惡他的哭聲而這樣。從這看來,沒有同情心,簡直不是人;沒有羞恥心,簡直不是人;沒有謙讓心,簡直不是人;沒有是非心,簡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發端;羞恥心是義的發端;謙讓心是禮的發端;是非心是智的發端。人有這四種發端,就像有四肢一樣。有了這四種發端卻自認為不行的,是自暴自棄的人;認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損害君主的人。凡是有這四種發端的人,都知道要擴大充實它們,就像火剛剛開始燃燒,泉水剛剛開始流淌。如果能夠擴充它們,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夠擴充它們,就連侍奉父母都成問題。”(《孟子?公孫丑上》第六章)第三單元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文本一:世之所謂智者,知天下之利害,而審乎計之得失,如斯而已矣。此其為智猶有所窮。唯見天下之利而為之,唯其害而不為,則是有時而窮焉,亦不能盡天下之利。古之所謂大智者,知天下利害得失之計,而權之以人。是故有所犯天下之至危而卒以成大功者,此以其人權之,輕敵者敗,重敵者無成功。何者?天下未嘗有百全之利也,舉事而待其百全,則必有所格,是故知吾之所以勝人,而人不知其所以勝我者,天下莫能敵之。當漢氏之衰,豪杰并起而圖天下,二袁、董、呂爭為強暴,而孫權、劉備又已區區于一隅,其用兵制勝,固不足以敵曹氏,然天下終于分裂,訖魏之世,而不能一。蓋嘗試論之。魏武長于料事,而不長于料人。劉備有蓋世之才,而無應卒之機,方其新破劉璋,蜀人未附,一日而四五驚,斬之不能禁。釋此時不取,而其后遂至于不敢加兵者終其身。孫權勇而有謀,此不可以聲勢恐喝取也。魏武不用中原之長,而與之爭于舟楫之間,一日一夜,行三百里以爭利。犯此二敗以攻孫權,是以喪師于赤壁,以成吳之強。且夫劉備可以急取,而不可以緩圖。方其危疑之間,卷甲而趨之,雖兵法之所忌,可以得志。孫權者,可以計取,而不可以勢破也,而欲以荊州新附之卒,乘勝而取之,彼非不知其難,特欲僥幸于權之不敢抗也。此之于新造之蜀,乃可以逞。故夫魏武重發于劉備而喪其功,輕為于孫權而至于敗。此不亦長于料事而不長于料人之過歟?嗟夫!事之利害,計之得失,天下之能者舉知之,知之而不能權之以人則亦紛紛焉或勝或負爭為雄強而未見其能一也。(宋·蘇軾《魏武帝論》,有刪節)文本二:觀曹公明銳權略,神變不窮,兵折而意不衰,在危而聽不惑,臨事決機,舉無遺悔,近古以來,未之有也。雖復名微眾寡,地小力窮,官渡受圍,濮陽戰屈。然天下精明之士,拓落之材,趨若百川之崇巨海,游塵之集高岳。故有荀彧、郭嘉等,或斂風長感,或一見盡懷。然后覽英雄之心,騁熊羆之勇,挾天子以崇大順,扶幼主而顯至公,武功赫然,霸業成矣。(唐·朱敬則《魏武帝論》,有刪節)10.文中畫波浪線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3分)知之而不能權之A以人B則亦紛紛焉或勝或負C爭為雄強D而未見E其能一也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正確的一項是(
)(3分)A.“卒”通假“猝”,與《赤壁賦》中“而卒莫消長也”的“卒”意思相同。B.中原,又稱華夏、中土、中州,多指以洛陽至開封一帶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C.“過”的意思是“過錯”,與《項脊軒志》中“大母過余曰”的“過”意思相同。D.“挾”的意思是“倚仗”,與《赤壁賦》中“挾飛仙以邀游”的“挾”意思相同。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蘇軾開篇否定了明辨利害即為“智者”的看法,并認為“大智者”還必須善于權衡對手。B.蘇軾認為,曹操長于料事而不長于料人,對劉備和孫權判斷有誤,因而錯失統一的時機。C.朱敬則認為曹操雖然名望、實力上有優勢,但屢次戰敗。最終因有英雄相助而扶持幼主,使朝廷穩定。D.兩則選文以史論人,提出了自己獨特的見解,觀點鮮明,擺事實講道理,文氣充沛,很有說服力。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神變不窮,兵折而意不衰,在危而聽不惑。(2)犯此二敗以攻孫權,是以喪師于赤壁,以成吳之強。14.蘇軾和朱敬則對曹操的評價有什么不同之處?請簡要概括。(3分)【答案】10、BCD11、B12、C13.(1)(曹操)神機妙算變化無窮,雖然打了敗仗,意氣卻絲毫不衰微,處在危險的境地可是視聽一點都不受蒙蔽。(2)(魏武帝)犯了這兩個(導致失敗的)錯誤來攻打孫權,因此在赤壁兵敗,成就了孫吳的強大。14.①蘇軾認為曹操不是“大智者”,他不能準確地權衡對手,未能統一天下。②朱敬則高度肯定了曹操的功業,認為曹操有謀略,善決斷,意志堅定,以至吸引賢才歸附,成就霸業。【解析】10.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但僅僅知道這個,不能根據人的特點來斟酌使用,所以魏武帝有時勝,有時敗,爭雄一生,卻沒有看到他統一天下。“以人”是“權之”的后置狀語,與前文關系緊密,在其后B處斷開;“或勝或負”省略了主語“魏武帝”,交代了他作戰的兩種情況,句子短小,可在“或負”之后C處斷開。“而未見其能一也”中“而”是表示轉折關系的連詞,一般在句首,故在其前D處斷開。故在BCD三處斷開。11.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和文化常識的理解能力。A.錯誤。突發、倉猝/最終。句意:卻沒有應付突發事件的機智。/但是最終并沒有增加或減少。B.正確。C.錯誤。過錯/看望。句意:這不就是擅長分析判斷事卻不擅長分析判斷人的過錯嗎?/祖母來看望我。D.錯誤。挾持/攜同。句意:挾持天子來使得國家順遂。/(想要)攜同仙人逍遙自在地遨游(于天地間)故選B。1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C.“認為曹操雖然名望、實力上有優勢”錯誤。由原文“雖復名微眾寡,地小力窮”可知,朱敬則認為曹操在名望、實力上不占優勢。故選C。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兵折”,戰敗;“危”,危險的境地,形容詞做名詞;“聽”,視聽,名詞;“惑”,受蒙蔽、糊涂。(2)“敗”,錯誤;“是以”,因此;“喪師于赤壁”,狀語后置,正常語序為“于赤壁喪師”;“成”,成就。14.本題考查學生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結合“此不亦長于料事而不長于料人之過歟?”“知之而不能權之以人,則亦紛紛焉或勝或負,爭為雄強,而未見其能一也”可知,蘇軾認為曹操不是“大智者”,他不能準確地權衡對手,未能統一天下。結合“曹公明銳權略,神變不窮,兵折而意不衰,在危而聽不惑,臨事決機,舉無遺悔,近古以來,未之有也”“故有荀彧、郭嘉等,或斂風長感,或一見盡懷”可知,朱敬則高度肯定了曹操的功業,認為曹操有謀略,善決斷,意志堅定,以至吸引賢才歸附,成就霸業。參考譯文:文本一:世人所說的智者,能知道天下的利與害,能審察計謀的得與失,如此而已。這樣的智慧,也有不能應付的時候。只做有利的事,不做有害的事,在有的時候就會無計可施,也不會盡得天下之利。古人所說的有大智慧的人,他們既知道利害得失的計謀,又能根據人的特點來進行斟酌使用。因此有時敢做天下極其危險的事,而能終于成就大功,這就是根據人的特點來使用計謀。輕視敵人會導致失敗,過于看重敵人往往又喪失成功的機會。為什么呢?因為天下沒有萬無一失的利益,做事情總想著萬無一失,必然會阻止成功。所以,知道我如何戰勝別人,而別人不知道如何戰勝我,這種人沒有誰能戰勝他。當漢室衰微,豪杰并起,爭奪天下,二袁、董卓、呂布,爭相攻殺,而孫權、劉備,又屈居在一個角落里,他們在用兵取勝方面,當然無法和曹氏抗衡,然而天下終于四分五裂,一直到曹魏結束,也未能統一。就這件事,試著發表點意見。魏武帝擅長分析判斷事,卻不擅長分析判斷人。劉備有蓋世的才能,卻沒有應付突發事件的機智。當他剛剛打敗劉璋,占領益州的時候,蜀人沒有完全歸附,一日有四五次嘩變,斬殺也無法控制局面。放棄這個機會不攻取他,后來就發展到不敢加兵攻打的地步,一直到死都是這種情況。孫權英勇而有謀略,這就不能依靠人多勢眾來攻取他。魏武帝不利用中原地區的優勢,卻用水軍與孫權一決雌雄,一日一夜行軍三百里前去爭利。(魏武帝)犯了兩個(導致失敗的)錯誤來攻打孫權,因此在赤壁兵敗,成就了孫吳的強大,攻取劉備貴在神速,不應該放長線。當蜀人不信任他,民心未附的時候,卷起鎧甲快速追趕他,雖然犯兵家大忌,也可以達到目的。孫權,應以計謀巧取,不能用人多勢眾來強攻,想用剛剛投降的荊州士兵,乘勝拿下孫權。魏武帝不是不知道這件事難,只是寄希望于僥幸孫權不敢抵抗。這種做法,用在劉備剛剛占領的西蜀,可以取得成功。所以說,魏武帝在攻打劉備這件事上過于謹慎,喪失了成功的機會,在攻打孫權時過于草率,從而導致失敗。這不就是擅長分析判斷事卻不擅長分析判斷人的過錯嗎?唉!事情的利與害,計謀的得與失,天下有才能的人都能知道。但僅僅知道這個,不能根據人的特點來斟酌使用,所以魏武帝有時勝,有時敗,爭雄一生,卻沒有看到他統一天下。(宋?蘇軾《魏武帝論》,有刪節)文本二:看曹公聰明睿智擅長權力謀略,神機妙算變化無窮,雖然打了敗仗,意氣卻絲毫不衰微,處在危險的境地可是視聽一點都不受蒙蔽,面對大事決定戰機,只要行動就沒有遺漏和后悔的,近古以來,沒有這樣的人才,雖然名聲不大,兵力不強,地方狹小,實力弱小,官渡之戰中受困,濮陽一戰失敗。然而天下精明的士人,落魄的才子,奔向曹公就像百川歸向大海,漂浮的塵土向高高的山峰聚集一樣。所以有荀彧、郭嘉等,或是被他的風采感動,或是對他一見傾心。然后獲得英雄之心,駕馭熊羆之勇,挾持天子來使得國家順遂,扶持幼主而彰顯至公,功業顯赫,霸業就完成了。(唐?朱敬則《魏武帝論》,有刪節)第四單元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太宗曰:"攻守二事,其實一法歟?《孫子》言: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即不言敵來攻我,我亦攻之;我若自守,敵亦守之。攻守兩齊,其術奈何?"靖曰:"前代似此相攻相守者多矣,皆曰'守則不足,攻則有余'。便謂不足為弱,有余為強,蓋不悟攻守之法也。臣案《孫子》云: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謂敵未可勝則我且自守待敵可勝則攻之爾。非以強弱為辭也。后人不曉其義,則當攻而守,當守而攻。二役既殊,故不能一其法。"(節選自《唐太宗李衛公問對·卷下》,有刪改)材料二:漢景帝時,吳、楚七國反,以周亞夫為太尉,東擊吳、楚七國。因自請于上曰:"楚兵剽輕,難與爭鋒,愿以梁委之,絕其食道,乃可制也。"上許之。亞夫至,會兵滎陽。吳方攻梁,梁急,請救于亞夫。亞夫率兵東北走昌邑,堅壁而守。梁王使使請亞夫,亞夫守便宜,不往救。梁上書于景帝,帝詔亞夫救梁。亞夫不奉詔,堅壁不出,而使弓高侯等將輕騎絕吳、楚兵后食道。吳、楚兵乏糧,饑,欲退,數挑戰,終不出。夜,亞夫軍中驚亂,自相攻擊至于帳下。亞夫堅臥不起,頃之,自定。吳奔壁東南陬,亞夫使備西北。已而,吳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吳、楚兵饑,乃引兵退。亞夫出精兵追擊,大破之。吳王濞棄其軍,與壯士數千人亡走,保于江南丹徒。漢兵因乘勝追擊,盡虜之,降其郡縣。亞夫下令曰:"有得吳王者,賞千金。"月余,越人斬首以告。凡相攻守三月,而吳、楚悉平。(節選自《百戰奇法·守戰》,有刪改)10.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3分)謂敵A未可B勝C則D我且自守E待敵F可勝G則攻H之爾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案,指按照,依據,與《陋室銘》"無案牘之勞形"中的"案"詞義不相同B.一,指統一,與《勸學》"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中的"一"含義相同。C.太尉,"三公"之一,秦漢時最高軍事長官,天下武官之首,執掌天下軍政事務。D.便宜,指有利態勢,與成語"便宜行事"中的"便宜"詞義不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唐太宗認為《孫子》中的"攻守"法則并不全面,沒有指明解決敵我雙方攻守齊備、僵持不下的辦法。B.李靖認為《孫子》中所說的攻守并不是由兵力的強大或薄弱來決定的,是后人的理解出現了一定偏差。C.周亞夫就吳楚造反之事上書,向景帝提出自己的建議,但景帝出于其他顧慮并未答應該提議,并令周亞夫出軍救援梁國。D.吳軍本想聲東擊西,不料被周亞夫識破計謀,未能得逞,雙方對戰歷經三月之久,最終吳楚大敗。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楚兵剽輕,難與爭鋒,愿以梁委之,絕其食道,乃可制也。(4分)(2)吳王濞棄其軍,與壯士數千人亡走,保于江南丹徒。(4分)14.材料一中提到"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請據此分析材料二中周業大的作戰計劃所體現出的攻守之道。(3分)【答案】10、CEG11、B12、C13、(1)楚國軍隊強悍輕捷,一時難以與其交鋒,希望暫時把梁國舍棄給他們,斷絕他們的運糧道路,才可以制服(楚軍)。(2)吳王劉澳拋棄他的部隊,只帶數千名精壯親兵逃跑,在江南的丹徒保留力量負隅頑抗。14、①面對楚國軍隊強悍,不利于進攻的情況時,周亞夫及時調整計劃變為守方。②吳楚軍隊因為糧道被截斷而饑餓乏力,無法應戰時,周亞夫抓住時機轉守為攻。(答對一點給2分,答對兩點給3分)【解析】10、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首先,根據句式結構進行判斷。"謂敵未可勝"與"待敵可勝"結構相似、句式相近,故兩句中間均不應斷開,而應分別在"勝"之后斷開,使其單獨成句,故應將C、G處涂黑。其次,根據句意進行判斷。"則我且自守"意為"我就暫且防守",句意完整連貫,其間不應斷開,其后應斷開,故應將E處涂黑。11、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和文化常識的理解能力。B項,"與……中的'一'含義相同"表述錯誤。"故不能一其法"中的"一"意為"統一,一致";"用心一也"中的"一"意為"專一"。A項,"臣案《孫子》云"中的"案"意為"按照,依據";"無案牘之勞形"中的"案"意為"辦理公務的文書、案卷"。D項,"亞夫守便宜"中的"便宜"意為"因利乘便,見機行事",此處意譯為"有利態勢";"便宜行事"中的"便宜"意為"方便,適宜"。故選B。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C項,"但景帝……并未答應該提議"曲解文意。由材料二"因自請于上曰……上許之""梁上書于景帝,帝詔亞夫救梁"可知,周亞夫向景帝上書提議暫時舍棄梁國時,景帝答應了。后來梁國主動向景帝上書請求救援,景帝才下詔命令周亞夫出兵救援。故選C。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1)句中,"剽輕"意為"強悍輕捷";"難與爭鋒"為省略句,省略"之",完整句子為"難與(之)爭鋒";"委"意為"舍棄,丟棄"。第(2)句中,"棄"意為"拋棄,放棄";"亡走"意為"逃跑";"保于江南丹徒"為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于江南丹徒保"。14、本題考查學生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由"亞夫至,會兵滎陽……亞夫率兵東北走昌邑,堅壁而守"可知,面對敵軍兵力強大,不可戰勝的局勢時,周亞夫及時率領軍隊高筑壁壘堅守不出,轉攻為守。由"而使弓高侯等將輕騎絕吳、楚兵后食道。吳、楚兵乏糧……吳、楚兵饑,乃引兵退……漢兵因乘勝追擊,盡虜之,降其郡縣"可知,周亞夫命令弓高侯等人截斷吳、楚軍隊的糧道,使吳、楚軍隊陷入缺糧的境地,此時周亞夫占據有利條件,可以戰勝敵軍,于是轉守為攻,最終大破吳軍。參考譯文:材料一:唐太宗說:"攻擊和防守這兩類事,它們實際上是一種方法嗎?《孫子》中說:'善于攻擊的軍隊,敵人不知道該如何防守;善于防守的軍隊,敵人不知道該如何進攻。卻沒說敵人來進攻我方,我方也進攻他們;我方若防守,敵人也進行防守(這種情況)。這樣兩方攻守齊備,應該用何種方法取勝呢?"李靖說:從前像這樣相攻相守的戰例非常多,他們都說'防守是力量不足,進攻是力量有余'。認為力量不足便是薄弱,力量有余便是強大,這是沒有領會攻守的方法。我依據《孫子》所說:'不能取勝時,就采取防守(的手段);可以取勝時,就實施進攻(的手段)。'認為還沒有可能戰勝敵人時,我就暫且防守;等到可以戰勝敵人時,就進攻他們。這并不是專就力量強弱來說的。后人不了解這個道理,應當進攻時反而防守,應當防守時反而進攻。攻守這兩件事不一樣,所以不能把進攻和防守的方法統一起來。"材料二:西漢景帝時,吳、楚等七個諸侯國發動叛亂,(景帝)任命周亞夫為太尉,向東邊進攻吳、楚等七國。(周亞夫)趁機親自請示景帝說:"楚國軍隊強悍輕捷,一時難以與其交鋒,希望暫時把梁國舍棄給他們,斷絕他們的運糧道路,才可以制服(楚軍)。"景帝同意了這個計策。周亞夫抵達后,在滎陽集結兵力。吳軍正在進攻梁國,梁國危急,向周亞夫求救。周亞夫率軍朝東北方向奔向昌邑,高筑壁壘堅守不出。梁王派遣使者請求周亞夫出援,亞夫堅守有利態勢,不去救援。梁王向景帝上書,景帝詔令周亞夫救援梁國。周亞夫拒不奉詔,仍然堅守壁壘而不去救援梁國,卻派遣弓高侯等率領輕騎,切斷了吳、楚軍后方的運糧道路。吳、楚軍缺乏糧食,士兵饑餓,想要退兵,多次挑戰,亞夫始終堅守不出。一天夜里,亞夫軍營驚亂,互相攻擾,竟鬧到亞夫帳前。周亞夫靜臥不起,不一會兒,(軍營)自行安定下來。吳軍奔襲亞夫軍營的東南角,周亞夫令部隊防備大營的西北角。不久,吳軍精銳主力果然奔向西北角,無法攻入。吳、楚軍饑餓難耐,引兵撤退。周亞夫出動精銳部隊追擊,大破吳軍。吳王劉鼻拋棄他的部隊,只帶數千名精壯親兵逃跑,在江南的丹徒保留力量負隅頑抗。漢軍乘勝追擊,俘獲了劉澳的全部軍隊,使吳國所轄郡縣降服。周亞夫下令說:"有能抓獲吳王的,賞千金。"一個多月后,東越人斬了吳王首級報功請賞。雙方互相攻守歷時三個月,吳、楚叛亂全部平定。古詩詞誦讀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文本一:治平二年五月丁亥,趙郡蘇軾之妻王氏卒于京師。六月甲午,殯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東北彭山縣安鎮鄉可龍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軾銘其墓曰:君諱弗,眉之青神人,鄉貢進士方之女。生十有六年而歸于軾,有子邁。君之未嫁,事父母。既嫁,事吾先君先夫人,皆以謹肅聞。其始,未嘗自言其知書也。見軾讀書,則終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軾有所忘,君輒能記之。問其他書,則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靜也。從軾官于風翔。軾有所為于外,君未嘗不問知其詳。曰:“子去親遠,不可以不慎。”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軾者相語也。軾與客言于外,君立屏間聽之,退必反覆其言,曰:“某人也,言輒持兩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與是人言。”有來求與軾親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與人銳,其去人必速。”始死,先君命軾曰:“婦從汝于艱難,不可忘也。他日,汝必葬諸其姑之側。”未期年而先君沒,軾謹以遺令葬之,銘曰:君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屆山東省中學聯盟(普高文化)高三開學考-語文試題(含答案)
- 購買電纜線合同協議
- 2025幼兒園數學難易結合考試試題及答案
- 2022年全國中學生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預賽)暨 2022年全國高中數學聯合競賽(B1卷)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
- 商標托管合同協議
- 正規回遷房合同協議
- 商家入駐意向合同協議
- 品牌廣告施工合同協議
- 商場購物停車協議合同協議
- 咖啡車攤位租賃合同協議
- 2025年五級應急救援員資格理論考試題庫(含答案)
- 2025年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實驗教育集團中考一模英語試題(含答案)
- 統編版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下冊第9課《生活離不開他們》精美課件
- 2025-2030中國汽車線控底盤行業市場現狀分析及競爭格局與投資發展研究報告
- 中華農耕文化歷史與現實知到課后答案智慧樹章節測試答案2025年春中國農業大學
- 中考語文試卷名著專題匯編《駱駝祥子》看圖題(含答案)(截至2024年)
- 設備采購方案投標文件(技術方案)
- 信息技術必修2信息系統與社會3.2《數據庫的構建》教學設計
- 氫能源項目融資計劃書
- 2025年丹江口水力發電廠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住宅室內裝飾裝修管理辦法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