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基坑監測方案_第1頁
中建基坑監測方案_第2頁
中建基坑監測方案_第3頁
中建基坑監測方案_第4頁
中建基坑監測方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濟南老年人大學二期新建項目

基坑監測方案

(C類方案)

編制單位:中建八局第一建設有限公司

濟南老年人大學二期新建項目

編制人:葛增俊

日期:2023-3-1

目錄

第一章編制依據..............................................................................................................................................3

第二章工程概況..............................................................................................................................................3

2.1工程建設概況表......................................................................................................................................................3

2.2周邊環境.................................................................................................................................................................4

2.3工程地質條件.........................................................................................................................................................4

2.4水文地質條件.........................................................................................................................................................5

第三章監測目的及監測內容............................................................................................................................7

3.1監測目的.................................................................................................................................................................7

3.2監測內容.................................................................................................................................................................7

3.2.1巡視檢查內容.................................................................................................................................................7

第四章監測方案..............................................................................................................................................8

第五章基準點及監測點的埋設........................................................................................................................8

5.2水準基準點.............................................................................................................................................................1

5.3監測點.....................................................................................................................................................................1

5.3.1坡頂水平及豎向位移監測點.........................................................................................................................1

5.3.2地下水位監測點.............................................................................................................................................1

第六章檢測精度要求及監測方法......................................................................................................................1

6.1平面控制點.............................................................................................................................................................1

6.2水準基準點.............................................................................................................................................................2

6.3監測方法.................................................................................................................................................................3

6.3.1坡頂水平位移.................................................................................................................................................3

坡頂豎向位移.........................................................................................................................................................4

6.3.3地下水位監測.................................................................................................................................................5

6.3.4巡視檢查.........................................................................................................................................................6

第七章觀測周期..............................................................................................................................................7

7.1監測周期..................................................................................................................................................................7

7.2監測頻率..................................................................................................................................................................7

第八章監測報警值...........................................................................................................................................8

第九章監測頻率..............................................................................................................................................9

第十章應急預案..............................................................................................................................................9

第十一章監測數據處理與信息反饋..............................................................................................................10

11.1監測數據整理......................................................................................................................................................10

11.2監測信息反饋......................................................................................................................................................10

11.3信息反饋內容......................................................................................................................................................11

第十二章質量保證措施.................................................................................................................................11

12.1質量目標..............................................................................................................................................................11

12.2監測質量保證組織措施......................................................................................................................................12

12.3監測質量保證制度措施......................................................................................................................................12

12.4監測質量保證技術措施......................................................................................................................................12

12.5儀器安裝施工質量控制......................................................................................................................................12

第十三章控制措施.........................................................................................................................................12

11.1安全目標及控制措施.........................................................................................................................................12

13.2質量目標及控制措施.........................................................................................................................................15

13.3環境目標及控制措施.........................................................................................................................................16

第十四章監測點布置圖.................................................................................................................................18

第十五章疫情防控應急預案..........................................................................................................................19

第一章編制依據

序號類別文件名稱編號

1《工程測量規范》GB50026-2007

2國家規范《建筑基坑工程監測技術規范》GB50497-2023

3《國家一、二等水準測量規范》GB12897-2006

4《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程》JGJ120-2012

技術規程

5《建筑變形測量規范》JGJ8-2016

6《危險性較大的分部分項工程安全管理規定》住建部【2018】37號文

魯建質安字〔2018〕15

7安全技術規程號

8濟建發〔2016〕18號

9其他《濟南老年人大學校區二期新建項目基坑工程設計》/

第二章工程概況

2.1工程建設概況表

濟南老年人大學二期新建

工程名稱工程性質教育

項目工程總承包(EPC)

建設規模

260956946.60元工程地址

(造價)

規劃凈用地47166.60㎡總建筑面積44713.16㎡

一標段相關設計(含方案、初步施工圖

設計)、采購、施工、檢測、測繪、調

建設單位項目承包范圍試、驗收、保修及相關手續辦理(完成

不動產權初始登記手續)等全過程工程

總承包。

設計單位

主要分包工地基與基礎、裝飾裝修、防水工程、給排水及采暖、建筑電氣、通風與空調、

程電梯工程、智能建筑系統等

勘察單位山東省地礦測繪院質量

監理單位合工期457天

中建八局第一建設有限公同

總承包單位安全

司要

質量監督單求綠色

位施工

工程主要功教育

能或用途

2.2周邊環境

場區北側為一標段二標段分界線,地下車庫外墻線距離機關事業服務中心最近距離約

15m,西北角距離現狀居委會最近約14m;

場區西側為佛山靜院小區,地下室外墻線距離建筑紅線約13m,距離小區最近約21m;

場區南側為千佛山南路,地下室外墻線距離建筑紅線19.24-26.67m;

場區東側為省計委培訓宿舍及省計委培訓中心,與場區相接部門高差較大,存在高度約

4.5米擋墻,地下車庫外邊線距離擋墻約14.5m。

2.3工程地質條件

巖土工程勘察報告,場區地層自上而下影響基坑開挖的地層有5層,分述如下:

⑴填土(Q42ml):主要分布在場地表層,分為素填土和雜填土,在場地內普遍分布。

①素填土:褐黃色,可塑,稍密,稍濕;以粉土、粘性土為主,含植物根系、少量碎石。

①1雜填土:雜色,松散;主要成分為碎石、磚塊、灰渣等建筑垃圾。

層厚:0.20~7.00m;層底標高:23.39~28.71m。

2、粉土、粉質粘土、細砂(Q4al):該層以粉土為主,夾粉質粘土、細砂透鏡體。

②粉土:褐黃色~灰黃色,稍密,濕;刀切面粗糙,振動析水,含氧化鐵斑點。

②1粉質粘土:褐黃色~黃褐色,可塑;刀切面較光滑,含氧化鐵條紋。

②2細砂:褐黃色,稍密,稍濕,主要成分為石英、長石,混褐黃色粘性土。該層僅在

局部呈透鏡體狀分布。

層厚:1.40~7.00m;層底深度:3.00~9.00m;層底標高:20.20~25.34m。

3、粉質粘土、粉土、細砂、卵石(Q4al+pl):該層以粉質粘土為主。

③粉質粘土:黃褐色~灰褐色,可塑,局部硬塑;刀切面較光滑,零星碎貝殼,局部粘

粒含量較高。

③1粉土:灰黃色,稍密,濕;刀切面粗糙,振動析水,含氧化鐵斑點、灰色條紋。該

層呈薄層狀分布,局部透鏡體狀分布。

③2細砂:灰黃色,稍密,稍濕,主要成分為石英、長石,混灰黃色粘性土。該層僅在

局部呈透鏡體狀分布。

③3卵石:雜色,稍密;母巖成分為石灰巖,亞圓形,粒徑2-6cm,含量約50%,混灰

黃色粘性土或細砂。該層僅在92#鉆孔呈透鏡體狀分布。

層厚:2.90~8.30m;層底深度:8.50~15.10m;層底標高:13.65~20.00m。

4、粉質粘土混姜石(Q4al+pl):該層在場地內分布較普遍。

④粉質粘土混姜石:淺黃色,可塑,局部硬塑;含鐵錳氧化物、粘粒一般,混姜石,粒

徑1~3厘米,姜石含量一般20~30%,局部姜石含量較少。

層厚:0.70~6.00m;層底深度:11.70~17.40m;層底標高:11.83~17.53m。

5、粉質粘土、細砂(Q3al+pl):該層以粉質粘土為主。

⑤粉質粘土:淺棕黃色,可塑~硬塑;刀切面較光滑,含鐵錳氧化物、少量姜石、中砂,

粘粒一般,局部粘粒較高為粘土。

⑤1細砂:灰黃色,稍密~中密,濕;主要成分為石英、長石,混棕黃色粘性土。該層

僅在部分鉆孔呈透鏡體狀分布。

層厚:7.00~14.30m;層底深度:22.00~28.50m;層底標高:0.43~7.00m。

6、粉質粘土、細砂、膠結砂巖、卵石、粘土(Q3al+pl):該層以粉質粘土為主。

⑥粉質粘土:棕黃色,可塑~硬塑;刀切面較光滑,含鐵錳氧化物、混少量姜石、細砂,

粘粒一般。該層普遍分布。

依據勘察報告各層土的設計參數如下表:

2.4水文地質條件

根據地下水的賦存條件和水理性質,場區地下水主要為碳酸鹽巖類裂隙巖溶水。

該類型地下水的動態變化主要受大氣降水和人工開采的雙重影響。地下水年內水位動態

表現為:10~5月份(翌年)枯水、平水期,地下水位呈持續下降狀態,水位埋深一般在+40m

左右,至5月底下降到最低點;豐水期6~9月份地下水位開始上升,水位埋深一般在+45m

左右,至10月份水位升至最高點,年內水位變化幅度為4~6m。因該類型水在大氣降水后

滯后10~20天左右開始回升。

地下水埋藏較深,在勘察深度范圍內未見地下水,據調查訪問,場地地下水水位埋深在

50m左右,標高在+40m左右。

2.5基坑支護形式

綜合考慮基坑周邊環境和地質條件的復雜程度、基坑深度等因素,基坑劃分為6個剖面

進行設計。

1-1剖面:開挖深度1.45m-2.70m,按照1:0.6放坡,掛網噴護,詳見圖紙;

2-2剖面:開挖深度4.15m,按照1:0.5放坡,設置二道土釘,詳見圖紙;

3-3剖面:開挖深度6.75m-7.00m,按照1:0.4放坡,設置四道土釘,詳見圖紙;

4-4剖面:開挖深度5.85m-6.95m,按照1:0.4放坡,設置三道土釘,一道預應力土釘,

詳見圖紙;

5-5剖面:開挖深度5.85mm,按照1:0.3放坡,設置三道土釘,詳見圖紙;

6-6剖面:開挖深度4.05m-4.60m,按照1:0.7放坡,掛網噴護,詳見圖紙;

第三章監測目的及監測內容

3.1監測目的

提供及時的反饋信息,確保基坑支護結構、周邊環境穩定和安全;為基坑周邊環境進行

及時、有效的保護提供依據;確保周邊建建筑物的質量和安全;通過分析監測數據的變化,

并結合現場安全情況,指導合理施工,為信息化施工管理提供可靠依據。

(1)為施工開展提供及時的反饋信息:根據監測分析結果調整施工參數,現場施工管

理和技術人員可根據監測數據和成果判斷工程是否安全。

(2)作為設計和施工的重要補充手段:設計計算中未曾考慮的各種復雜因素,都可以

通過對現場監測結果分析加以局部修改和完善。

(3)作為施工開挖方案修改的依據:根據工程施工的結果來判斷和鑒別原設計方案是

否安全和適當,必要時還需對原開挖方案進行局部的調整和修改。

(4)保證基坑支護結構和相鄰建筑物的安全:只有對基坑支護結構、基坑周圍的土體

和相鄰的建筑物進行全面、系統的監測,才能對基坑工程的安全性和對周邊環境的影響程度

有全面的了解,在出現異常情況時及時進行反饋,并采取必要的工程應急措施,以確保工程

的順利進行。

3.2監測內容

(1)基坑頂部水平位移監測;

(2)基坑頂部豎向位移監測;

(3)周邊建筑沉降監測;

(4)周邊道路沉降監測。

3.2.1巡視檢查內容

基坑工程施工和使用期內,每天均由專人進行巡視檢查,以目測為主,可輔以錘、釬、

尺等工具以及攝像等設備。巡檢內容包括:

巡視檢查項目序號巡視檢查具體內容備注

1支護結構成型質量;

支護結構

2坡后土體有無裂縫、沉陷及滑移;

1開挖后暴露的土質情況與巖土勘察報告有無差異;

施工階段2基坑開挖分段長度、分層厚度及支錨設置是否與設計要求一致;

3基坑周邊地面有無超載;

1周邊管道有無破損、泄露情況;

周邊環境2周邊建筑有無新增裂縫出現;

3周邊道路(地面)有無裂縫、沉陷;

巡視檢查項目序號巡視檢查具體內容備注

1基準點、監測點完好狀況;

監測設施2監測元件的完好及保護情況;

3有無影響監測工作的障礙物;

第四章監測方案

根據規范要求本工程基準點、平面控制點布設要求如下:

擬在3倍基坑以外穩定的地方埋設4個穩定的平面控制點以及3個穩定的水準基準點作

為本次監測的控制點(平面控制點和水準基準點為共用點),根據現場踏勘,此次變形基準

點選在場區外北側和南側空地上。

根據設計方案及相關測量規范,本次監測的項目包括:

基坑及邊坡坡頂水平位移和豎向位移監測,位移監測點沿基坑周邊均勻布置,在基坑邊

的中部亦布置監測點,間距約20m,共布設監測點28個;

周邊路面沉降監測,沿東側重力式擋土墻邊均勻布置,間距約15m,共布設7個;

周邊建筑監測,根據現場周邊建筑物的分部情況,共布設27個。

詳見基坑監測平面布置圖(第十四章)。

第五章基準點及監測點的埋設

基準點布設在變形區域外堅實穩固且通視條件好的地方,埋設3個穩定的控制點組

成監測控制網,點號為“A1~A3”。為保證監測工作的簡單易行且提高觀測精度的要求、消除測

站的對中誤差,水平位移控制點采用強制對中的觀測墩形式埋設,并采用精密的光學對中裝置,對

中誤差不應大于0.5mm。水平位移監測基準點埋設示意圖見圖1。

圖1水平位移監測基準點埋設示意圖(單位:mm)

工作基點的布設受現場施工工況影響很大,如場地的臨時圍墻、場地內材料的堆放、臨

時建筑物等等,我單位會針對不同的情況調整工作基點的位置,以滿足規范要求。

5.2水準基準點

基準點埋設:水準基準點布設在變形區域外堅實穩定的地方,保證在整個監測過程中

的穩定,根據現場情況可采用混凝土普通水準標石,采用深埋式水準標石,其點位應避開

交通干道主路、地下管線、松軟填土、及其震動區以及其他可能使標石、標志破壞的地方。

5.3監測點

5.3.1坡頂水平及豎向位移監測點

坡頂監測點布設在基坑邊坡頂部,距離坑開挖上口約30~50cm處,以便于架設對中裝

置。擬采用長度為50cm直徑20mm的鋼筋,并刻有固定螺紋,涂紅油漆作好點號,測點間

距一般在15-20米左右(根據《建筑基坑工程監測技術規范》要求),位移點采用淺埋方

法埋設監測標志,其同時用于水平位移監測及豎向位移監測。

圖5.3.1坡頂豎向位移監測點埋設樣圖

5.3.2地下水位監測點

采用鉆機成孔埋設方式,鉆機成孔時首先成108mm的孔,然后將PVC管埋入孔內,填

充中粗砂,上部砌磚保護。

第六章檢測精度要求及監測方法

6.1平面控制點

選用儀器:萊卡TCA2003全站儀,標稱精度:測角0.5″,測距0.37mm+0.14ppm。

聯測:控制點定期進行聯測,精度應滿足《建筑變形測量規范》相關技術的要求或根

據現場情況建立獨立的監測控制網。

平差計算:觀測數據可利用“南方平差易”進行嚴密平差,取得控制點的坐標數據。

本工程采用Leica0.5″全站儀進行觀測,在各工作基點上分別設站,測得各觀測點

的角度和邊長,每測站各觀測4個測回,具體操作應滿足下列精度要求:

1.水平角方向法應滿足以下要求,具體如下表:

1

儀器類別兩次照準目標讀數半測回歸零一測回內2C同一方向值各測回

差差互差互差

DJ052353

2.電磁波測距應滿足二級測量精度要求,具體如下表

級別儀器等級精度每邊測回數一測回讀數間較差限

(mm)值(mm)

二級≤343

3.水平位移網的精度應滿足二級測量精度要求,具體如下表

等級平均邊長邊長中誤差角度中誤差

(m)(mm)(")

二級≤300±3.0±1.5

各級測角、測邊控制網宜布設為近似等邊三角形網,其三角形內角不宜小于30°;當

受地形或其他條件限制時,個別角可放寬,但不應小于25°。宜優先使用邊角網,在邊角

網中應以測邊為主,加測部分角度,并合理配置測角和測邊的精度。后期對水平位移監測

控制網進行檢測,邊長較差需滿足:

?d/D<1/70000(mm)(?d邊長較差)。

根據各等級控制網適用范圍,本基坑按照二級要求布設。

6.2水準基準點

選用儀器:TrimbleDiNi03電子水準儀,標稱精度:±0.3mm/km,讀數精度為

0.1mm。

聯測:水準基準點采用獨立假定高程基準,采用閉合導(附和)路線進行聯測,精度

應滿足《建筑變形測量規范》一級水準測量技術的要求,往返閉合差應小于0.3nmm,控

制網按下列技術要求施測,布設成一閉合環。具體測量精度需滿足一級水準測量精度要求,

具體精度要求如下:

1.水準觀測的視線長度、前后視距差、視線高度的要求應符合下表的規定:

視線長度前后視距差前后視視線高度

儀器類型標尺類型(m)(m)距累積差(m)

(m)

DiNi03銦鋼條碼≤30≤0.7≤1.0≥0.5

注:前后視距累積差指由測段開始至每一測站的前后視距累積差。最短視線長度

不宜小于3m。

2.水準測量測站觀測限差不得超過下表的規定:

本工程使用DINI03電子水準儀進行測量,故對同一尺面兩次讀數差不設限差,兩次

2

讀數所測高差之差的限差執行基輔分劃所測高差之差的限差,控制網測量時不得大于

0.5mm。

3.工作基點的精度及閉合差不應超過下表的規定:

檢測已測測段高差之差(mm)往返較差及附合或環線閉合差(mm)

≤±0.45≤±0.3

注:n為測段的測站數。

控制網中工作基點起始點的高程值,可從等級水準點或導線點上引測。該數值一經測

定,可作為工作基點的起始高程值。

4.控制網的測量

控制網是整個工程的基礎,必須嚴格按照規范進行測量。還應:

(1)控制網采用往返測量,往返測奇數站執行后前前后、偶數站執行前后后前。

(2)每測段往測與返測的測站數均應為偶數,且工作基點上必須為偶數站。由往測

轉向返測時,兩標尺應互換位置,并應重新整置儀器。在同一測站上觀測時,不得兩次調

焦。轉動儀器的傾斜螺旋和測微鼓時,其最后旋轉方向,均應為旋進。

(3)本工程的基準點為等級水準點,控制網測量時從等級水準點起測,附合到另一

水準點上;若條件不允許,可以采用假設高程。

控制網的復測:控制網復測周期應根據點位的穩定情況確定,一般宜2-3個月復測一

次。在建筑施工過程中應適當縮短觀測時間間隔,點位穩定后可適當延長觀測時間的間隔。

當檢測成果出現異常,或測區受到不可抗力影響時,應及時進行復測。

平差計算:水準基準點高程通過嚴密平差得到基坑坡頂高程。

6.3監測方法

6.3.1坡頂水平位移

測試儀器:萊卡TS30全站儀,標稱精度:測角0.5″,測距0.37mm+0.14ppm。

1.水平角方向法應滿足以下要求,具體如下表:

儀器類別兩次照準目標讀數半測回歸零一測回內2C同一方向值各測回互

差差互差差

DJ052353

2.電磁波測距應滿足二級測量精度要求,具體如下表

級別儀器等級精度每邊測回數一測回讀數間較差限值

(mm)(mm)

二級≤343

3

3.水平位移網的精度應滿足二級測量精度要求,具體如下表

等級平均邊長邊長中誤差角度中誤差

(m)(mm)(")

二級≤300±3.0±1.5

各級測角、測邊控制網宜布設為近似等邊三角形網,其三角形內角不宜小于30°;當

受地形或其他條件限制時,個別角可放寬,但不應小于25°。宜優先使用邊角網,在邊角

網中應以測邊為主,加測部分角度,并合理配置測角和測邊的精度。后期對水平位移監測

控制網進行檢測,邊長較差需滿足:

?d/D<1/70000(mm)(?d邊長較差)。

觀測方法:極坐標法是利用數學中的極坐標原理,以兩個控制點為坐標軸,以其中一

個點為極點建立極坐標系,測定觀測點到極點的距離,測定觀測點與極點連線和兩個已知

點連線的夾角的方法。如圖:

A、B已知點,C、C'

A點為待求坐標點C

β'C'

S

β

S'

B

測定待求點YAYCB坐標時,先計算已知點0A、B的方位角

BA180/

XAXB

測定角度β和邊長BC,根據公式

計算BC方位角:BCBA

計算C點坐標:

XCXBSCOSBC

YCYBSSINBC

坡頂豎向位移

測試儀器:TrimbleDiNi03電子水準儀,標稱精度:±0.3mm/km,讀數精度為

0.1mm。

觀測方法:按《建筑變形測量規范》二級水準測量技術的要求,往返閉合差應小于

1.0nmm要求,形成閉和/附和觀測路線,具體精度如下:

6.3.2.1沉降測量的精度要求

(1)沉降測量觀測的視線長度,前后視距差,視線高度的要求應按二級精度要求施

測,具體精度如下表的規定:

4

標尺儀器視線長度前后視距差前后視距累積視線高度(m)

類型類型(m)(m)差(m)

銦鋼條碼DiNi03≤50≤2.0≤3.0≥0.3

(2)沉降測量測站觀測限差不得超過下表的規定:

本工程使用DINI03電子水準儀進行測量,故對同一尺面兩次讀數差不設限差,兩次

讀數所測高差之差的限差執行基輔分劃所測高差之差的限差,測量時不得大于0.7mm。

(3)沉降觀測點的精度及閉合差不應超過下表的規定:

檢測已測測段高差之差往返較差及附合或環線閉合差(mm)

(mm)

≤±1.5≤±1.0

注:n為測段的測站數。

6.3.2.2沉降觀測的技術要求

沉降觀測必須嚴格按照規范執行。同時還應:

(1)根據工作場地實際情況,首次觀測采用往返測量,往返測量時奇數站后前前后、

偶數站前后后前。其余沉降觀測采用單程測量,觀測模式為后前前后。

(2)作業中應經常對水準儀及水準標尺的水準器和i角進行檢查。當發現觀測成果

出現異常情況并認為與儀器有關時,應及時進行檢驗和校正。

(3)每測段的測站數均應為偶數。在同一測站上觀測時,不得兩次調焦。轉動儀器

的傾斜螺旋和測微鼓時,其最后旋轉方向,均應為旋進。

(4)對各周期觀測過程中發現的點位變動跡象、地質地貌異常、附近建筑物基礎和

墻體裂縫等情況,應做好記錄,并畫出草圖。

(5)每次觀測時做好氣象資料記錄。

(6)每次觀測時,應盡量使系統誤差保持不變,以便系統誤差在沉降值中得以消除。

為此,應符合下列要求:

①沉降觀測應采用相同的觀測路線和觀測方法;

②使用固定的儀器、標尺等設備;

③盡可能由同一觀測人員觀測。

用精密水準儀測出各觀測點的高程,經計算后可得到基坑坡頂監測點的沉降或隆起變

化情況。

6.3.3地下水位監測

6.3.3.1地下水位觀測儀器

5

使用電測水位計進行觀測。

6.3.3.2地下水位觀測孔的布設

充分利用設計方案的地下水位觀測孔做地下水位監測點,共計1眼。水位觀測孔由基

坑支護施工單位施工。

6.3.3.3地下水位觀測

地下水位觀測設備采用電測水位儀,觀測精度為0.5cm,其工作原理圖如下圖所示。

水為導體,當測頭接觸到地下水時,報警器發出報警信號,此時讀取與測頭連接的標尺刻

度,此讀數為水位與固定測點的垂直距離,再通過固定測點的標高及與地面的相對位置換

算成從地面算起的水位埋深及水位標高。

電源

報警器

地下水

地下水位計算

在施工前由水位計測出初始水位H0在施工過程中測出的高程為Hn,則高差

HHnH0即為地下水位變化值。

6.3.4巡視檢查

基坑工程施工和使用期內,每天應由專人進行巡視檢查,巡視檢查以目測為主,可輔

以錘、B釬、量尺、放大鏡等工器具及攝像、攝影等設備進行。檢查內容包括:

表6.3.3-1基坑工程巡視檢查一覽表

巡視檢查項目巡視檢查內容備注

1支護結構成型質量;

支護結構2墻后土體有無裂縫、沉陷及滑移;

3基坑有無涌土、流沙、管涌;

4開挖后暴露的土質情況與巖土勘察報告有無差異;

施工工況5基坑開挖分段長度是否與設計要求一致;

6基坑周邊地面有無超載;

7周邊管道有無破損、泄露情況;

周邊環境8周邊建筑有無新增裂縫出現;

9周邊道路(地面)有無裂縫、沉陷;

監測設施10基準點、監測點完好狀況;

6

巡視檢查項目巡視檢查內容備注

11監測元件的完好及保護情況;

12有無影響觀測工作的障礙物;

對自然條件、支護結構、施工工況、周邊環境、監測設施等巡視檢查情況應做好記錄

并及時整理,并與儀器監測數據進行綜合分析。

巡視檢查如發現異常和危險情況,應及時通知建設單位及其他相關單位。

第七章觀測周期

7.1監測周期

基坑工程監測工作應貫穿于基坑工程和地下工程施工全過程。監測期應從土方開挖前

開始監測,直至基坑回填為止。

7.2監測頻率

1)在無數據異常和事故征兆的情況下可按下表確定監測頻率:根據土方開挖進

度,建議執行《建筑基坑工程監測技術規范》(GB50497—2009)中的有關規定。監測項

目在基坑開挖前應測得初始值,且不應少于兩次。

基坑施工和使用期間,每天均應安排專人進行巡視檢查。

表7.2基坑及支護結構監測頻率

施工進程監測頻率

≤H/31次/3d

開挖深度(m)H/3-2H/31次/2d

H/3-H1次/d

≤72次/1d

7~141次/1d

底板澆筑后時間(d)

14~281次/2d

>281次/3d

當監測值相對穩定時,可適當降低監測頻率。當出現下列情況之一時,應提高監測頻

率:

1)當監測數據達到報警值;

2)監測數據變化較大或者速率加快;

3)存在勘察未發現的不良地質;

7

4)超深、超長開挖或未及時支護等違反設計工況施工;

6)基坑附近地面荷載突然增大或超過設計限值;

7)支護結構出現開裂;

8)周邊地面突發較大沉降或出現嚴重開裂;

9)基坑出現隆起、陷落或較嚴重的滲漏等;

11)基坑工程發生事故后重新組織設計;

12)出現其他影響基坑及周邊環境的異常情況。

第八章監測報警值

基坑工程監測必須確定監測報警值,監測報警值滿足基坑工程設計、地下結構設計以

及周邊環境中被保護對象的控制要求。監測報警值由基坑工程設計方確定。

表8-1基坑支護結構位移監測報警值

累計值

變化速率

變形特征相對基坑深度

絕對值(mm)(mm/d)

(h)控制值

1-1、1’-1’剖面基坑支護結構頂部水平位移350.7%5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