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歷史九年級下冊第三、四單元模擬試題(含解析答案)_第1頁
部編版歷史九年級下冊第三、四單元模擬試題(含解析答案)_第2頁
部編版歷史九年級下冊第三、四單元模擬試題(含解析答案)_第3頁
部編版歷史九年級下冊第三、四單元模擬試題(含解析答案)_第4頁
部編版歷史九年級下冊第三、四單元模擬試題(含解析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部編版歷史九年級下冊第三、四單元精編模擬試題

(考試范圍:8-15課)

第I卷(選擇題每小題2.5分共50分)

一、選擇題

1.歷史評價是對歷史現象或事件進行態(tài)度與價值的評

判。下列屬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歷史評價的是()

A.薩拉熱窩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導火索

B.以慘烈聞名的典型戰(zhàn)役是凡爾登戰(zhàn)役

C.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是一場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戰(zhàn)爭

D.非正義的帝國主義掠奪戰(zhàn)爭

【答案】D

【詳解】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歷史評價是對歷史現象或事件進行態(tài)度與價值的評判。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是人類歷史上一次規(guī)模空前的戰(zhàn)爭,是西方列強為重新瓜分世界、

爭奪世界霸權而發(fā)動的一場帝國主義戰(zhàn)爭。因此屬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歷史評價的

是“非正義的帝國主義掠奪戰(zhàn)爭”。D項符合題意;AB項屬于歷史事實,不符合

題意,可排除;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是一場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戰(zhàn)爭,不符合史實,

排除C項。故選D項。

2.如表是某歷史學習公眾號未完成的專題推送計劃。為

幫助小編完成該計劃,請選擇一張與本專題相符的歷史照片

文章《薩拉熱窩事件簡介》

地圖《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歐洲戰(zhàn)場形勢圖》

漫畫《德國向英國發(fā)起挑戰(zhàn)》

照片_______

A.《林肯在戰(zhàn)場上》B.《遭到炮轟后的凡爾登》

C.《田納西水利工程》D.《遭到轟炸的珍珠港美軍機

場》

【答案】B

【詳解】

根據所學可知,1914年6月28日,塞爾維亞青年普林西普在薩拉熱窩刺殺

了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這個偶發(fā)事件成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的導

火線;1914年7月底奧匈帝國以薩拉熱窩事件為借口向塞爾維亞宣戰(zhàn),第一次

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規(guī)空前模的戰(zhàn)爭,戰(zhàn)場主要

集中在歐洲,其中1916年德法之間進行的凡爾登戰(zhàn)役中造成雙方七十多萬人的

傷亡,被稱為“凡爾登絞肉機”,B項正確。材料的主題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不

是美國南北戰(zhàn)爭、經濟危機、二戰(zhàn),排除ACD三項。故選B項。

3.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是德國和奧匈帝國首先挑起的。在戰(zhàn)

后應該審判的是他們,而英國、法國、俄國是世界秩序的維

護者,應該肯定。下列對該觀點的評價,正確的是()

A.體現了一戰(zhàn)是一場正義的反侵略戰(zhàn)爭

B.忽視了帝國主義爭奪世界霸權的本質

C.說明英、法、美是世界和平的捍衛(wèi)者

D.說明一戰(zhàn)解決了帝國主義國家的矛盾

【答案】B

【詳解】

一戰(zhàn)的交戰(zhàn)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它們參戰(zhàn)的主要目的是爭奪世界霸權,

獲取殖民地,并不是“世界秩序的維護者”,因此,材料忽視了帝國主義爭奪世

界霸權的本質,B項正確;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是帝國主義的掠奪戰(zhàn)爭,排除A項;

英、法、美等國并不是世界和平的捍衛(wèi)者,參戰(zhàn)的目的是爭奪殖民地,排除C

項;一戰(zhàn)并不能解決帝國主義國家的矛盾,排除D項。故選B項。

4.彼得格勒革命軍事委員會在一則通告中宣告:“冬官

和大本營的電話線已經切斷……各地的政權都已轉到工人、

士兵和農民代表蘇維埃的手里。”這一通告反映的重大歷史

事件(

A.使無產階級斗爭開始有了科學理論指導

B.建立了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國家

C.推動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興起并蓬勃發(fā)展

D.從根本上動搖了歐洲的優(yōu)勢地位

【答案】B

【詳解】

根據材料“冬官和大本營的電話線已經切斷……各地的政權都已轉到工人、

士兵和農民代表蘇維埃的手里”,并結合所學可知,材料是對1917年十月革命的

描述。十月革命是世界歷史上無產階級第一次取得勝利的革命,它把社會主義的

理論變?yōu)榱爽F實,建立了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國家,使俄國走上了實現現代化的

獨特之路,為世界上落后國家的發(fā)展樹立了榜樣,對20世紀的歷史進程產生了

深刻的影響,B項正確;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發(fā)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誕生,

使無產階級斗爭開始有了科學理論指導,排除A項;推動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興起

并蓬勃發(fā)展的是第一國際的建立,排除C項;“從根本上動搖了歐洲的優(yōu)勢地位”

的說法與史實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

5.《大國崛起》解說詞:“1917年H月7日,震撼世界

的十月革命爆發(fā)。以此為起點,這個占世界陸地面積近五分

之一的國家,開始了一次對20世紀的歷史產生深刻影響的

偉大實踐。”這里的“偉大實踐”是()

A.推翻了沙皇俄國專制統治

B.建立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

C.誕生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D.實現了社會主義工業(yè)化

【答案】c

【詳解】

根據所學可知,1917年n月,十月革命爆發(fā),誕生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社會主義從理想變成了現實,c項正確;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俄國專制統治,建

立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排除AB兩項;經過兩個五年計劃蘇聯實現了社會主義

工業(yè)化,排除D項。故選C項。

6.霍布斯鮑姆在《極端的年代》中認為:“如果說法國

大革命追尋的理想,傳之后世的生命比布爾什維克長,那么,

1917年革命事件產生的實際后果,卻比1789年更為深遠。”

"1917年革命事件”產生的重大影響是()

A.歷史上首次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

B.促進俄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C.蘇聯在較短時間內實現了工業(yè)化

D.有利增進社會主義國家團結

【答案】A

【詳解】

依據所學知識可知,“1917年革命事件”指的是十月革命,這是歷史上首次

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A項正確;1861年改

革促進俄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排除B項;蘇聯在較短時間內實現了工業(yè)化是斯

大林的兩個五年計劃,排除C項;有利增進社會主義國家團結與題干無關,排除

D項。故選A項。

7.有的西方學者將兩次世界大戰(zhàn)之間(1918?1939年)

的歷史稱為“焦慮的時代”。下列各項能作為上述觀點依據

的是

A.隨著工業(yè)革命的發(fā)展,世界無產階級的隊伍不斷壯大

B.帝國主義同盟國和協約國集團形成,并瘋狂擴軍備戰(zhàn)

C.蘇俄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并發(fā)展,兩種制度的矛盾出現

D.以美蘇為代表的兩大陣營開始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冷

戰(zhàn)

【答案】c

【詳解】

結合所學可知,蘇俄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國力增強,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

兩種制度的矛盾和對立出現,故C符合題意;工業(yè)革命的時間是18世紀60年代

—19世紀40年代,與題干時間不符,故A不符合題意;帝國主義同盟國和協約

國集團形成,并瘋狂擴軍備戰(zhàn),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內容,與題干無關,故B

不符合題意;冷戰(zhàn)后的世界格局與材料無關,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C。

8.“華盛頓會議的結果對日本的安全以及它在中國的利

益構成了威脅,從而激起了日本對美國的極端仇視,為日美

爭奪太平洋霸權埋下了種子。”這段材料強調華盛頓會議

A.使中國回復到帝國主義的共同支配中

B.維護了美國在東亞和太平洋上利益

C.加深了美日矛盾,埋下了新的戰(zhàn)爭隱患

D.打擊了日本的霸權主義維護了正義

【答案】c

【詳解】

根據材料“華盛頓會議的結果對日本的安全以及它在中國的利益構成了威脅,

從而激起了日本對美國的極端仇視,為日美爭奪太平洋霸權埋下了種子”可知,

華盛頓會議上美國損害到了日本的利益,加深了美日間的矛盾,為后來太平洋戰(zhàn)

爭爆發(fā)埋下隱患,C項正確;材料中沒有涉及使中國回復到帝國主義的共同支配

中,排除A項;維護了美國在東亞和太平洋上利益不是材料的主旨,材料強調的

是加深了美日矛盾,排除B項;美國并非維護了正義,而是與日本爭奪亞太地區(qū)

霸權,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故選C項。

9.圖1和圖2分別宣傳20世紀前期蘇聯、美國的某項

措施。這兩項措施的實施都()

圖1五年計劃、四年完成圖2工作付酬的美國

A.體現了政府對經濟的干預

B.迅速推進本國工業(yè)化的完成

C.國內外經濟環(huán)境相似

D.暴露了發(fā)展重工業(yè)的弊端

【答案】A

【詳解】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1和圖2分別是關于蘇聯在斯大林時期實行五年計劃

建設和羅斯福新政實行“以工代賑”,兩者都體現了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斯大林

時期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而羅斯福新政也加強了國家對經濟的全面

干預,所以A項符合題意;羅斯福新政旨在克服經濟危機,促進美國經濟的復蘇,

并不是推進本國工業(yè)化的完成,B排除;當時的蘇聯面臨帝國主義國家的封鎖、

包圍以及國內生產力的相對落后,而美國面臨的是資本主義經濟大危機,經濟環(huán)

境并不相似,C排除;蘇聯斯大林模式由于片面發(fā)展重工業(yè),造成國民經濟比例

嚴重失調,暴露了發(fā)展重工業(yè)的弊端,但是這與羅斯福新政不符,D排除。故選

Ao

10.“戰(zhàn)勝國可以剝奪德國的殖民地,解除其武裝直至

僅保留其警察力量,并使其海軍列入大國中第五流的地位。

但如果它感到自己在1919年的和約中受到了不公正的對待,

它同樣最終會從勝利者身上找到進行嚴厲報復的手段材

料反映了()

A.這次的和約就是為了剝奪德國的殖民地

B.1919年建立了一戰(zhàn)后國際關系的新格局

C.和約沒有消除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

D.1919年的和約成為德國進行報復的手段

【答案】c

【詳解】

依據題干的“但如果它感到自己在1919年的和約中受到了不公正的對待,

它同樣最終會從勝利者身上找到進行嚴厲報復的手段。”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19

年巴黎和會上簽訂的《凡爾賽條約》和形成的凡爾賽體系,是戰(zhàn)勝國瓜分世界的

殖民體系,只是暫時緩解了各國的矛盾,沒有消除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故

C符合題意;和約就是為了剝奪德國的殖民地與題干材料不符,排除A;一戰(zhàn)后

國際關系的新格局是在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召開后形成,排除B;1919年的和

約成為德國進行報復的手段的說法錯誤,排除D。故選C。

11.下面是1913-1926年蘇俄(聯)的工業(yè)生產情況表,

導致表格中數據變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1920年1925年1926年

總產值

14.1077.39110.83

(億盧布)

產值指數13.875.5108.1

A.推行余糧征集制B.掀起農業(yè)集體化浪潮

C.形成了蘇聯模式D.實施新經濟政策

【答案】D

【詳解】

根據材料“1913-1926年蘇俄(聯)的工業(yè)生產情況表”,可知,1913-1926

年蘇俄(聯)的工業(yè)生產從1920年14.10億盧布增長到1926年的110.83億

盧布。結合所學可知,取得這一成就的主要原因是1921年蘇俄開始實行新經濟

政策。新經濟政策從蘇維埃俄國的國情出發(fā),調動了生產者的積極性,迅速緩解

了危機,鞏固了工農聯盟,促使國民經濟穩(wěn)步發(fā)展,D項正確;推行余糧征集制

是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內容,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工業(yè)生產情況,未體現“掀

起農業(yè)集體化浪潮”,排除B項;蘇聯模式形成于1936年,排除C項。故選D

項。

12.觀察下圖,其中1921-1925年糧食產量迅速增長的

主要原因是()

沙俄[蘇俄(聯〕]糧食產量變化曲線圖

A.廢除農奴制B.“一五”計劃超額完成

C.農業(yè)集體化的開展D.新經濟政策的實施

【答案】D

【詳解】

根據圖片信息,可知1921-1925年蘇俄(聯)糧食產量不但增加,這一時期

通過實行新經濟政策提高了農民生產積極性,D項正確;1861年俄國通過農奴制

改革廢除了農奴制,排除A項;蘇俄(聯)“一五”計劃優(yōu)先發(fā)展重工業(yè),工業(yè)

成就最突出,排除C項;農業(yè)集體化在一定程度上傷害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不

利于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排除C項。故選D項。

13.《一杯苦酒一俄羅斯的布爾什維主義和改革運動》

中說:“20世紀30年代以來,生鐵、煤炭、鋼、石油總是優(yōu)

先于飲食、住房、醫(yī)院、學校和服務行業(yè)……工業(yè)化加上類

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價是災難性的……對人的漠不關

心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材料全面揭示了斯大林模式

A.采取了高度集中的管理體制

B.有利于蘇聯工業(yè)化迅速開展

C.致力于工業(yè)化的同時忽視民生的改善

D.有利于蘇聯經濟的持續(xù)發(fā)展

【答案】c

【詳解】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斯大林模式下,國家從農民手中拿走的東西

太多,嚴重地損害了廣大農民的利益,農民沒有生產積極性,農業(yè)生產長期停滯

不前,C項正確;材料未體現“采取了高度集中的管理體制”,排除A項;材料

未體現“有利于蘇聯工業(yè)化迅速開展”,排除B項;斯大林模式不利于蘇聯經濟

的持續(xù)發(fā)展,排除D項。故選C項。

14.“我們的斗爭之所以引起全世界的注意,并不是因

為……正在為自己的解放而戰(zhàn),而是因為我們?yōu)闋幦〗夥哦?/p>

采取的方式是獨一無二的,不曾為歷史上有過記錄的任何民

族所采用。”材料中的“斗爭”是指()

A.印度民族大起義B.拉丁美洲獨立運動

C.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D.埃及的華夫脫運動

【答案】c

【詳解】

根據所學可知,1920年,甘地號召印度民眾開展非暴力不合作運動,1930

年,甘地再次發(fā)起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這些斗爭因為有不服從又拒絕采取暴力的

色彩,所以又被稱為“文明不服從運動”,這創(chuàng)造了一種新的斗爭方式,C項正

確;印度民族大起義、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埃及的華夫脫運動均有武力斗爭的

特征,排除ABD三項。故選C項。

15.下圖反映的是1929^1937年美國制造業(yè)生產指數(以

1913年為100),對圖中數據分析正確的是()

A.新經濟政策促進了經濟的恢復

B.美國南北戰(zhàn)爭促進了經濟發(fā)展

C.羅斯福新政促進了經濟的恢復

D.美國用計劃經濟模式發(fā)展經濟

【答案】c

【詳解】

由所學知識可知,1929—1933年,美國爆發(fā)經濟大危機,受大危機影響,

美國制造業(yè)生產指數迅速下跌;1933年羅斯福新政開始,在政府的大力干預下,

經濟逐漸恢復,C項正確;新經濟政策是蘇俄在1921年開始實施的經濟政策,

與美國無關,排除A項;美國南北戰(zhàn)爭發(fā)生在1861年—1865年,與題干時間不

符,排除B項;美國用計劃經濟模式發(fā)展經濟,與史實不符,排除D項。故選C

項。

16."羅斯福無意發(fā)動革命,也無意為美國創(chuàng)造一種新的

體制機構。相反,他是在設法醫(yī)治一個資本主義社會的暫時

疾病,通過護理使它恢復健康。”材料表明羅斯福新政()

A.是為了維護資本主義制度而作出的政策調整

B.改變資本主義的本質,走蘇聯模式的道路

C.堅持走自由放任的經濟模式,促進經濟的穩(wěn)定發(fā)展

D.發(fā)動對外戰(zhàn)爭,從根本上消除了經濟危機

【答案】A

【詳解】

“他是在設法醫(yī)治一個資本主義社會的暫時疾病,通過護理使它恢復健康”,

這表明羅斯福新政是為了維護資本主義制度而作出的政策調整,A項正確;由材

料“羅斯福無意發(fā)動革命,也無意為美國創(chuàng)造一種新的體制機構”可知,羅斯福

無意改變資本主義的本質,排除B項;由材料信息“他是在設法醫(yī)治一個資本主

義社會的暫時疾病”可知,羅斯福不是堅持走自由放任的經濟模式,排除C項;

發(fā)動對外戰(zhàn)爭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故選A項。

17.20世紀20—30年代,意大利、德國和日本紛紛建立

起法西斯政權。下列關于法西斯國家的信息錯誤的是

A.德國、意大利、日本都是在經濟大危機的打擊下建

立法西斯專政

B.德國是依靠納粹黨奪取政權,建立法西斯專政

C.意大利是最早建立法西斯政權的國家

D.日本的法西斯勢力以軍部為核心

【答案】A

【詳解】

依據已學知識可知,受經濟大危機的打擊建立法西斯專政的是德國和日本,

而意大利早在一戰(zhàn)后,經濟大危機之前,即1922年就建立了法西斯獨裁,故A

符合題意;德國是依靠納粹黨奪取政權,建立法西斯專政,故B不符合題意;意

大利在1922年最早建立了法西斯獨裁,故C不符合題意;日本的法西斯勢力以

軍部為核心,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A。

1.下圖是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重要戰(zhàn)役及其特點。圖中①②

處應該是()

①莫斯科保衛(wèi)戰(zhàn)②諾曼底登陸

1916年1941年1942-43年1944年

“絞肉機”粉碎了德軍不可戰(zhàn)勝的神話二戰(zhàn)的轉折點開辟歐洲第二戰(zhàn)場

A.①凡爾登戰(zhàn)役②臺兒莊戰(zhàn)役

B.①索姆河戰(zhàn)役②日本偷襲珍珠港

C.①索姆河戰(zhàn)役②中途島海戰(zhàn)

D.①凡爾登戰(zhàn)役②斯大林格勒保衛(wèi)戰(zhàn)

【答案】D

【詳解】

1916年的凡爾登戰(zhàn)役,因為傷亡慘重,被稱為“凡爾登的絞肉機”,

1942—1943的斯大林格勒保衛(wèi)戰(zhàn),成為二戰(zhàn)的轉折點,D項正確;臺兒莊戰(zhàn)役發(fā)

生在1938年,中國抗日戰(zhàn)爭中正面戰(zhàn)場最大的勝利之一,排除A項;日本偷襲

珍珠港發(fā)生在1941年,使二戰(zhàn)達到了最大規(guī)模,排除B項;中途島海戰(zhàn)在根本

上扭轉了自珍珠港事件之后盟軍節(jié)節(jié)敗退的局面,為下一步的反攻奠定了基礎,

非二戰(zhàn)的轉折點,排除C項。故選D項。

19.下列一組拍攝于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照片,按發(fā)生

的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①諾曼底登陸②雅爾塔會議三巨頭③九一八事變④勝利旗幟插上德國國會大廈

A.③②①④B.②③①④C.③①②④D.③①④②

【答案】c

【詳解】

①1944年6月,美、英盟軍成功登陸法國諾曼底,開辟了歐洲第二戰(zhàn)場,

德國陷入東西兩個戰(zhàn)場的夾擊之中;②1945年2月,美、英、蘇三國的首腦在

雅爾塔召開會議;③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發(fā)動“九一八事變”,“九一八事

變”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的起點,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序幕;④1945

年5月1日,蘇聯士兵在德國國會大廈插上勝利旗幟;故選C;ABD時間順序不

對,故排除ABD。

20.習近平主席曾說:“越是面臨全球挑戰(zhàn),越是合作應

對。”二戰(zhàn)中最能體現這一精神的有()

①莫斯科保衛(wèi)戰(zhàn)②《聯合國家宣言》③諾曼底登陸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

【答案】B

【詳解】

根據題干的內容,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能體現這一合作精

神的歷史事件有①簽署《聯合國家宣言》、③諾曼底登陸,選項B符合題意;莫

斯科保衛(wèi)戰(zhàn)是蘇聯一國反抗德國法西斯的戰(zhàn)役,不能體現“合作”,選項ACD不

符合題意;故選B。

第II卷(非選擇題)

二、綜合題

2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項目英國法國德國美國

1860年工業(yè)產值所占位次1234

11

1870?1913年工業(yè)增長倍數4.68.1

.3.9

1913年工業(yè)產值所占位次3421

1913年殖民地面積所占位次1245

材料二:這場戰(zhàn)爭歷時4年多,先后參戰(zhàn)的國家共計30

多個,牽涉人口約15億,超過當時世界總人數的一半。戰(zhàn)

爭中使用了很多新式武器,如坦克、潛艇等,造成了大量的

人員傷亡。據統計,參戰(zhàn)各國死傷人數高達3000多萬。

材料三:在一戰(zhàn)結束100周年之際,新聞記者專訪了英

國知名戰(zhàn)爭史學家戴維?史蒂文森(DavidStevenson)o...

史蒂文森表示,一戰(zhàn)爆發(fā)的原因,除了當時歐洲兩大集團的

對峙和競賽,還有雙方決策層對戰(zhàn)爭規(guī)模和時間的錯誤估計,

終于導致悲劇。……他還警告戰(zhàn)爭在當代社會的風險,指出

當今的世界格局和國際氣候,像極了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

之后、二戰(zhàn)之前的世界。

(1)閱讀材料一,指出從19世紀中期到20世紀初列

強實力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寫出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的根

本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體現出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哪些特點?材料

三中“歐洲兩大集團的對峙和競賽”指的是哪兩大集團?

(3)材料三中史蒂文森對當代社會存在的戰(zhàn)爭風險提

出了警告,你認為如何才能避免戰(zhàn)爭悲劇的重演?

【答案】

(1)變化:美國和德國后來居上超過英法;

根本原因:帝國主義國家之間政治、經濟發(fā)展不平衡。

(2)特點:持續(xù)時間長;涉及范圍廣;牽涉人員多;傷亡大。(任意三點即

可)兩大集團: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

(3)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發(fā)揮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的作用;建立公正的國

際秩序;反對霸權主義……(言之有理即可)

【分析】

(1)據所學知識,由“英法德美比較表”可以看出,19世紀中期到20世

紀初列強實力發(fā)生的變化是美國和德國后來居上超過英法,造成帝國主義國家之

間政治、經濟發(fā)展不平衡,這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的根本原因。

(2)據材料二信息,“戰(zhàn)爭歷時4年多”可知戰(zhàn)爭時間長;“先后參戰(zhàn)的國

家共計30多個,牽涉人口約15億”可知戰(zhàn)爭涉及范圍廣;牽涉人員多;“參戰(zhàn)

各國死傷人數高達3000多萬”可知戰(zhàn)爭傷亡大。材料三中“歐洲兩大集團的對

峙和競賽“,兩大集團是指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

(3)據材料三中“在當代社會的風險,指出當今的世界格局和國際氣候,

像極了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之后、二戰(zhàn)之前的世界”警告我們加強國際合作與

交流;發(fā)揮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的作用;建立公正的國際秩序;反對霸權主義;等

等。

22.在上個世紀的二、三十年代,世界上兩種社會制度

的國家經濟體制各有利弊,相互借鑒,取長補短,在經濟政

策的不斷調整中謀求發(fā)展。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內戰(zhàn)的結束意味著“戰(zhàn)時共產主義”這種權宜

之計已經失去原有的價值,于是它立即被摒棄了。農民們拿

起了武器,反對無償的征用……注重實際的列寧認識到讓步

是不可避免的。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蘇俄的經濟政

策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

材料二:到1935年初,新政成為公眾激烈抨擊或熱情

支持的焦點,當時美國的保守派與大商業(yè)領袖對新政“大筆

開支"敲詐富人計劃”和“社會主義”不滿,批評政府拋棄

自由政策,某些批評者一提到羅斯福的名字都覺得反感。對

此羅斯福這般回應:“我們依靠的是舊民主秩序的新應用”

——摘編自(美)舍曼《世界文明史》、布林克利《美

國史》

(2)根據材料二,指出保守派為什么批評政府?羅斯

福所說的“舊民主秩序的新應用”“新”在哪里?

材料三:美國作家維爾斯第一次來蘇聯的時候,稱列寧

是“克里姆林宮的幻想家”,他對社會主義表示出了懷疑。

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后,當他第二次來到蘇聯的時候,

社會主義蘇聯在短短的十幾年里,成功地把一個落后的農業(yè)

國建設成為世界第二大工業(yè)國,他對斯大林說:“現在資本

主義應該向你們學習,理解社會主義精神。

(3)根據材料三,指出美國作家維爾斯對社會主義認

識的變化。根據材料,概括指出導致其認識變化的原因。

(4)綜合上述材料,你認為經濟政策的調整需要注意

哪些方面?

【答案】

(1)從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到新經濟政策

(2)政府拋棄了自由政策;國家干預經濟

(3)變化:從懷疑到贊賞(或從懷疑到學習)

原因:避免了經濟危機;短時間內由農業(yè)國變成了工業(yè)國。

(4)關注民生;適合國情;合理利用市場和計劃等經濟手段

【詳解】

(1)根據“內戰(zhàn)的結束意味著‘戰(zhàn)時共產主義’這種權宜之計已經失去原

有的價值,……注重實際的列寧認識到讓步是不可避免的”并結合所學可知蘇俄

的經濟政策是從從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到新經濟政策

(2)根據“批評政府拋棄自由政策”得出是政府拋棄了自由政策;根據“羅

斯福”可知“舊民主秩序的新應用”主要新在國家干預經濟。

(3)變化:根據“他對社會主義表示出了懷疑“、“現在資本主義應該向你

們學習,理解社會主義精神”可知他的態(tài)度從懷疑到贊賞。原因根據“1929-1933

年的經濟危機后”、“成功地把一個落后的農業(yè)國建設成為世界第二大工業(yè)國”結

合所學內容可知是蘇聯的社會主義避免了經濟危機;短時間內由農業(yè)國變成了工

業(yè)國。

(4)綜合材料內容和所學可知,經濟政策的調整應該關注民生;適合國情;

要合理利用市場和計劃等經濟手段

23.世界格局是一種穩(wěn)定的力量對比態(tài)勢,它是世界政

治、經濟、文化等的演變,也是大國綜合國力的興衰交織形

成的。王老師以此為線索,設計了下面的學案,請你完成相

關學習任務。

任務一(解讀人物---論證名人觀點)

(1)下面兩位人物表達的觀點是否相同?結合具體史

實,簡述你對他們討論內容的看法。

列寧說:“靠《凡爾賽和約》來維護斯大林說:“在一戰(zhàn)后,戰(zhàn)勝國,主

的整個國際體系,國際秩序是建立在火要是英、法和美國建立起一種新的國際

山口上的。”關系制度,即戰(zhàn)后和平制度。”

《火山口上的分贓》——《斯大林言論集》

任務二(觀察圖片場景一一分析時代局勢)

(2)圖一場景反映出當時面臨了怎樣的時代困局?簡

述圖二、圖三所反映歷史史實之間

的聯系。

任務三(感受國際視野一一傾聽時代吶喊)

(3)進入21世紀,新的世界格局雖然尚未形成,但出

現了一些新的特點,世界日益走向和平與發(fā)展,卻也面臨著

許多困難。請以“合作?共贏”為題,寫一篇150字左右的

小短文。(提示:可以從下面的關鍵詞中任選三個)

:荻A首a京葡取且反最加鼠兔夏晨千百家壺屐行)

【答案】(1)觀點相同,都揭示了凡爾賽一華盛頓華盛頓體系的實質。

看法:暫時緩和帝國主義列強矛盾,構成戰(zhàn)后資本主義國際新秩序,使資本

主義20年代進入相對穩(wěn)定時期;;是建立在戰(zhàn)勝國帝國主義剝奪戰(zhàn)敗國和利益再

分配的基礎上,并沒有從根本上消除各種矛盾,隨著各國實力的變化,體系內部

的矛盾激化,該體系趨向瓦解。

(2)時代困局:德國、意大利、日本逐步形成軸心國集團,瘋狂擴軍備戰(zhàn);

以德國和日本為核心,分別形成了歐洲和亞洲戰(zhàn)爭策源地,法西斯勢力的擴張,

使得世界面臨戰(zhàn)爭的邊緣。

聯系: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成立,各國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相互支援,協

同作戰(zhàn),逐漸扭轉了戰(zhàn)爭的形勢;中國是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重要成員國之一,

中國戰(zhàn)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東方主戰(zhàn)場,對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勝利、維護

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貢獻。

(3)示例:合作?共贏

不斷發(fā)展的現代社會,面對世界共性問題,需要通過國際合作來取得人類社

會的進步。

如汲取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深刻教訓,1945年聯合國正式建立,積極解決各

國間矛盾,倡導構建世界和平體系;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正式成立,以非歧視、

開放、公平為原則,它與聯合國成為支撐、協調世界經濟和政治的兩大支柱,推

動世界和平與發(fā)展;1993年,在歐共體的基礎上,大部分西歐國家組成了歐洲

聯盟,大大加快了歐洲一體化進程,區(qū)域一體化有利于世界發(fā)展;萬隆會議、不

結盟運動等,發(fā)展中國家作為國際政治舞臺上的一支重要力量,日益發(fā)揮著重要

作用;中國倡議設立的亞投行,積極推動亞洲局部發(fā)展促進全球化。

由此可見,通過不同程度的國際合作,積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實現世

界和平與發(fā)展的有效途徑。

說明:圍繞主題,文章結構完整,層次分明,邏輯關系清晰;觀點論述與三

個事件及影響建立聯系,并能解釋和擴展出材料本身的意義可。

【詳解】

(1)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列寧與斯大林的觀點相同,都揭示了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一戰(zhàn)后通過《凡爾賽條約》和《九國公約》確立了凡爾

賽——華盛頓體系,它暫時緩和帝國主義列強矛盾,構成戰(zhàn)后資本主義國際新秩

序,使資本主義20年代進入相對穩(wěn)定時期;;是建立在戰(zhàn)勝國帝國主義剝奪戰(zhàn)敗

國和利益再分配的基礎上,并沒有從根本上消除各種矛盾,隨著各國實力的變化,

體系內部的矛盾激化,該體系趨向瓦解。

(2)時代困局:根據圖一法西斯擴張計劃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面對1929

年至1933年的經濟大危機德意日三國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三國瘋狂擴

軍備戰(zhàn),1933年德國建立法西斯專政,標志著二戰(zhàn)的歐洲戰(zhàn)爭策源地形成,1936

年日本法西斯專政建立,亞洲戰(zhàn)爭策源地形成。

聯系:依據所學知識可知1942年1月,美、英、蘇中等26個國家的代表在

美國首都華盛頓簽署《聯合國家宣言》,《聯合國家宣言》的簽署標志著世界反法

西斯聯盟的正式形成,各國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相互支援,協同作戰(zhàn),逐漸扭轉

了戰(zhàn)爭的形勢;中國是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重要成員國之一,中國戰(zhàn)場是世界反

法西斯戰(zhàn)爭的東方主戰(zhàn)場,對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勝利、維護世界和平作出了巨

大貢獻。

(3)本題作為開放性試題,文章主題明確,圍繞中心,結構完整,層次分

明,邏輯關系清晰;觀點論述與三個事件及影響建立聯系,并能解釋和擴展出材

料本身的意義可。示例:題目合作?共贏,正文:不斷發(fā)展的現代社會,面對

世界共性問題,需要通過國際合作來取得人類社會的進步。如汲取第二次世界大

戰(zhàn)的深刻教訓,1945年聯合國正式建立,積極解決各國間矛盾,倡導構建世界

和平體系;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正式成立,以非歧視、開放、公平為原則,它

與聯合國成為支撐、協調世界經濟和政治的兩大支柱,推動世界和平與發(fā)展;1993

年,在歐共體的基礎上,大部分西歐國家組成了歐洲聯盟,大大加快了歐洲一體

化進程,區(qū)域一體化有利于世界發(fā)展;萬隆會議、不結盟運動等,發(fā)展中國家作

為國際政治舞臺上的一支重要力量,日益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中國倡議設立的亞投

行,積極推動亞洲局部發(fā)展促進全球化。由此可見,通過不同程度的國際合作,

積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實現世界和平與發(fā)展的有效途徑。

24.近代以來,大國崛起深刻影響著世界的歷史進程。

探究它們的崛起過程,總結它們的成功經驗,對實現中華民

族偉大復興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我們以這些殖民地的善良人民的名義和權力,

謹莊嚴宣告:這些聯合殖民地從此成為、而且名正言順地應

當成為自由獨立的合眾國;它們解除同英王的一切隸屬關系,

而它們與大不列顛王國之間的一切政治聯系也應從此完全

廢止。

(1)材料一出自哪一文獻?此文件的頒布有何意義?

材料二:1831年的一天,在美國南方城市新奧爾良的奴

隸拍賣市場上,奴隸主們正用皮鞭毒打黑奴,還用燒紅的鐵

條烙他們。一位北方來的年水手看到眼前的悲慘景象,憤怒

地說:太可恥了!等有了機會,我一定把這奴隸制度徹底打

垮!”后來他當上了美國總統,實現了這個偉大的抱負。

(2)材料二中“北方來的年輕水手是誰?他通過哪部文

獻使黑人奴隸在法律上獲得了自由?請你簡單評價”這位水

手”。

材料三大國之迷,當然還有另外的答案,那就是體制

創(chuàng)新……列寧說:“當我們用強攻的辦法,即用最簡單、迅

速、直接的辦法實行社會主義的生產和分配原則的嘗試已告

失敗后,我們則必須改變"。美國在20世紀30年代,又加

了政府干預經濟的手段。從此“看得見的手”和“看不見的

手”交相作用,改變了人們對傳統的市場經濟模式的認識。

——摘自《大國崛起》解說詞

(3)依據材料三,結合所學知識,分析20世紀20年

代的蘇俄和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為了解決發(fā)展中出現的問

題,分別實施了什么政策?有何共同的積極作用?

材料四美國崛起于19世紀后半期到20世紀上半期。

美國首先集中解決了國內的統一和制度問題。在第二次工業(yè)

革命中,這個新興的工業(yè)國家以重大科技發(fā)明為基礎,在19

世紀末迅速趕超歐洲強國。通過兩次世界大戰(zhàn),美國獲得了

對歐洲的巨大債券和戰(zhàn)爭賠償,實現了世界范圍的財富從歐

洲向美國的轉移。以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為標志,美國完成了崛

起的過程,取代英國成為世界霸權國家。在20世紀的大部

分時期,美國主導著全球經濟、政治、科學和文化。

——摘自黃仁偉《大國興衰的歷史比較》

(4)依據材料四,分析歸納美國成為世界霸權國家的

主要原因。

(5)綜上所述,大國崛起的歷程,對實現中華民族的

偉大復興有何啟示?

【答案】

(1)《獨立宣言》;被稱為“第一個人權宣言”

(2)林肯;《解放黑人奴隸宣言》;為解放黑人奴隸維護國家統一做出杰出

貢獻,成為美國歷史上著名總統

(3)蘇俄:新經濟政策;美國:羅斯福新政;促進經濟恢復和發(fā)展,迅速緩

解了危機(政治和經濟危機)。

(4)通過南北戰(zhàn)爭維護國家統一;利用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發(fā)展科學技術;在兩

次世界大戰(zhàn)中大發(fā)戰(zhàn)爭財。

(5)民族的獨立,國家的統一是國家發(fā)展的前提;成功的革命或改革是推

動國家進步的動力(言之有理即可)

【分析】

(1)根據所學知識,由于英國的殖民統治政策嚴重阻礙北美殖民地經濟發(fā)

展,1775年各殖民地點舉行大陸會議,決定組建軍隊同英國作戰(zhàn),華盛頓被任

命為總司令,領導美國獨立戰(zhàn)爭,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發(fā)布《獨立宣言》,

宣言痛斥了英國國王對殖民地的暴政,宣布一切人生而平等,人們都生存、自由

和追求幸福等不可侵犯的權利,被稱為“第一個人權宣言”。宣告北美13個殖民

地脫離英國獨立,美國誕生。

(2)據所學知識并結合材料中“我一定把這奴隸制度徹底打垮!”可知,“北

方來的年輕水手”是林肯。北美獨立后,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南北方的矛

盾越來越嚴重,奴隸制的存廢成為雙方矛盾的焦點。1860年代表北方利益的共

和黨人林肯當選美國總統,成了南北戰(zhàn)爭的導火線,在戰(zhàn)爭初期北方失利的情況

下,迅速采取措施,頒布了《解放黑人奴隸宣言》,使黑人奴隸在法律上獲得了

自由。林肯是每個歷史上著名的總體,維護美國統一,促進美國資本主義發(fā)展,

為解放黑人奴隸做出杰出貢獻。

(3)據所學知識,分析材料““當我們用強攻的辦法,即用最簡單、迅速、

直接的辦法實行社會主義的生產和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