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考歷史專題分類完全解讀中國古代的變法改革、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考點一中國古代的重要變法和改革【夯基·知識梳理】知識點1先秦時期的變法和改革知識點2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變法和改革知識點3宋元明清時期變法和改革【提升·考向預測】考向1商鞅變法考向2王安石變法考點二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夯基·知識梳理】知識點1秦漢時期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知識點2隋唐至兩宋時期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知識點3元明清時期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提升·考向預測】考向1隋唐至元明清時期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考點一中國古代的重要變法和改革知識點1:先秦時期的變法和改革1.春秋戰國時期(1)背景: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的大變革時期。①經濟: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使社會生產力得到進一步發展,推動生產關系變動。②政治:兼并戰爭不斷,各諸侯國為適應社會變動,推行富國強兵的變法。(2)變法①戰國時期,魏國的李悝、楚國的吳起、秦國的商鞅都主持了變法,其中以商鞅變法最為徹底。②商鞅變法內容①經濟上:秦國廢除井田制,獎勵耕織,②政治上:廢除世卿世祿制,獎勵軍功,實行什伍連坐,建立縣制等。意義①打擊了貴族特權;②促進封建政治、經濟、軍事發展;③使秦成為政治軍事強國,為統一全國奠定基礎。知識點2: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變法和改革1.兩晉南北朝時期(1)背景:①西部和北部內遷的游牧民族紛紛建立政權,相互之間征伐不斷。②勢力強大的前秦一度統一北方,但淝水之戰后又迅速瓦解。③新崛起的鮮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權,于439年重新統一北方。④戰亂給各族人民帶來了苦難,在長期的沖突與交往中,民族交融成為歷史發展的潮流。(2)北魏孝文帝改革A.背景:①兩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內遷建立政權,戰爭頻繁。②前秦一度統一北方,但淝水之戰后迅速瓦解。③鮮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權,于439年重新統一北方。④在長期的沖突與交往中,民族交融成為歷史發展的潮流。B.內容:①前期:實行俸祿制,推行均田制、三長制(鄰長、里長、黨長)等②后期:孝文帝親政后,采取遷都洛陽、易服裝、改漢姓、說漢話、通婚姻等改革措施,C.影響:①有效鞏固了北魏政權,促進北方社會經濟的發展;②加快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緩和民族矛盾,縮小南北差距,為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知識點3:宋元明清時期變法和改革1.北宋時期(1)背景①吸取唐末五代藩鎮割據的教訓,采取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鞏固了國家統一和安定。②北宋中期,政治腐敗,財政困難,農民起義不斷,北部邊境又經常受到游牧民族的襲擾。③慶歷年間,范仲淹主張改革腐敗的官僚機構,但新法觸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最終失敗。(2)王安石變法(宋神宗時期)①目的:富國強兵。②內容:針對官僚機構、財政制度、軍事體制等方面的弊端,制定和推行一系列變法的政策和措施。A.富國之法——理財措施(農青免市方均)a.農田水利法 鼓勵墾荒,興修水利,促進農業生產發展。b.青苗法:政府低息貸款給農民 使農民免受高利貸盤剝,增加政府收入。c.免役法:收免役錢,雇人服役,減輕了農民的差役負擔,保證了生產時間,增加了政府收入。d.市易法:政府設市易務,收購滯銷貨物,短缺時賣出,限制商人控制市場,穩定物價。e.方田均稅法:重新丈量土地,按土地多少、肥瘠收稅,增加國家賦稅收入,打擊大地主大官僚利益。f.均輸法:按“徙貴就賤,用近易遠”原則,統一收購和運輸。節省運費和購價,避免囤積居奇。B.強國之法——軍事措施(保保將軍)a.保甲法:十家為一保,農閑時練兵生產,戰時編入軍隊,加強對人民的控制,減少軍費開支。b.保馬法:官馬由農戶保養,減少政府支出。c.將兵法:設專門將領訓練軍隊,提高軍隊的戰斗力。d.軍器監:專門管理武器的制造,保證武器的質量。C.取士之法——教育措施(改科舉整太學擇人才)a.改革科舉:改革科舉考試內容,專考經義和時務策,有利于對現實的關心,有利于統治者選拔人才。b.整頓太學:太學生中成績優秀者,可直接授官。設立律學和醫學,健全武學,培養適應改革需要的人才。c.唯才用人:對官員子弟擇優錄取,克服“恩蔭”的弊病,選拔更多有才能的人成為改革的中堅力量。③影響:A.促進經濟發展和軍事實力壯大,一定程度上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有利于緩和階級矛盾;B.觸動大官僚、大地主利益,招致強烈反對;用人不當;加重百姓負擔。4.明朝(1)背景①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進一步發展。②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敗,統治危機不斷加深。(2)張居正改革(明神宗時期)①內容:大力整頓吏治,加強官吏考核,裁減開支,清丈土地,改革稅制②影響:國家財政收入增加,社會矛盾相對緩和,張居正死后改革廢除。考向1商鞅變法1.戰國時期,秦國銳意進取,通過實施各種適應時勢的政策,實現了富國強兵。戰國時期的秦國()①“為戶籍相伍”②推動律令儒家化③“廢井田、開阡陌”④對財產總額征收“稅民資”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解析】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戰國時期(中國)。據題干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戰國時期,秦國通過商鞅變法,在經濟上,“廢井田、開阡陌”,承認土地私有;在戶籍制度上,實行“為戶籍相伍”,①和③正確,B項正確;秦國實行的是法家思想,不會推動律令的儒家化;“稅民資”是西漢政府根據所估人民財產總額的價值征收的一般財產稅,②和④錯誤,排除A、C、D項。故本題選B項。2.有學者指出,西周時貴族擁有作戰、軍器制造、養育戰馬的權利,平民只是軍隊中的附隨,無正式編配入伍的資格。戰國以來,隨著步戰取代車戰,作戰規模擴大,更多的農民被納入戰爭隊伍。這一變化(
)A.重構了國家的統治基礎 B.剝奪了貴族階層的特權C.促進了小農經濟的產生 D.推動了官僚政治的發展【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信息“西周時貴族擁有作戰、軍器制造、養育戰馬的權利,平民只是軍隊中的附隨,無正式編配入伍的資格。戰國以來,隨著步戰取代車戰,作戰規模擴大,更多的農民被納入戰爭隊伍。”可見更多的農民和下層人民進入到國家軍隊,服務于國家政治,一定程度上沖擊了貴族統治,推動了官僚政治的發展,D項正確;國家統治基礎即可以維系一個國家或政權的一切東西,例如階級基礎、政治基礎、社會基礎等,當時國家的統治基礎并未被重構,排除A項;貴族階層的特權只是一定程度上受到沖擊,并未被剝奪,排除B項;生產力的發展、勞動工具的進步促進了小農經濟的產生,并非材料所述現象,排除C項。故選D項。3.有人認為:“秦用商君之法,富民有子則分居,貧民有子則出贅,由是其流及上,雖王公大人亦莫知敬宗之道。”與此對應的變法措施是(
)A.廢除井田制度,允許土地自由買賣B.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C.強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制,改變舊有社會習俗D.改革戶籍,加強對鄉里人口的管理【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商君之法富民有子則分居,貧民有子則出贅”可知,商鞅變法期間,面對秦國的情況,改變舊有社會習俗,強制將大家庭拆為一夫一妻的小家庭,為秦國的富國強兵做了基礎,C項正確;材料中未涉及土地制度的變化,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小家庭沖擊宗法觀念,未涉及地方行政體制,排除B項;改革戶籍,加強對鄉里人口的管理措施為建立什伍組織,與材料強調的個體小家庭不相符,排除D項。故選C項。考向2王安石變法1.對于主持變法的王安石,南宋以后的學者多將他看作“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異端,而近代資產階級學者則把他捧到天上,好像在千年前他就是一個為資本主義世界設計的大人物。20世紀50—70年代,史學界普遍接受列寧的評價“王安石是中國十一世紀時的改革家”進入80年代以后“抑王揚馬”的觀點又流行一時。900多年來,對王安石變法的評價跌宕起伏、毀譽不一,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反映著900多年的“社會氣候”下列對此理解最合理的是(
)A.南宋學者因距離變法的時間最近,故理解最為準確B.近代學者因可供研究的資料較多,故觀點更為合理C.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可能會受到特定時代背景的影響D.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標準應當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設問詞可知是正向題。時空是北宋時期(中國)。據材料“南宋以后的學者……異端……近代資產階級學者則把他捧到天上,好像在千年前他就是一個為資本主義世界設計的大人物……900多年來,對王安石變法的評價跌宕起伏、毀譽不一”,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時代,對王安石的評價不一,說明歷史人物的評價受到特定時代背景的影響,C項正確;南宋學者的觀點也不一定是正確的,排除A項;近代學者由于受立場、視角的影響,觀點也不一定合理,排除B項;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標準,應該是固定的標準,不能說變就變,排除D項。故選C項。2.王安石變法的內容是多方面的,教育改革是其重要內容之一,王安石在太學中實行“三舍法”,規定上舍生學行優秀者,或授官,或可直接參加省試、殿試。同時,頒布《三經新義》作為學校統一教材,此書對《詩》《書》《周禮》三部儒家經典重新加以注釋而成。在科舉改革方面,廢除明經諸科,只以進士科取士。王安石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
)A.充實完善儒家思想 B.爭奪變法的主導權C.尋找變法理論依據 D.完善發展科舉制度【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頒布《三經新義》作為學校統一教材,此書對《詩》《書》《周禮》三部儒家經典重新加以注釋而成。”可分析出王安石這么做的主要目的是剝奪保守派對儒學的的解讀權,保證改革的順利進行,B項正確;充實完善儒家思想不是王安石變法的主要目的,排除A項;尋找變法理論依據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項;王安石這樣做的目的不是為了完善科舉制度,完善科舉制只是手段,而非目的,排除D項。故選B項。3.明治維新以前,日本思想界多批判王安石及其新法;明治維新時期,日本思想界肯定和認可王安石變法,甚至用當時西方流行的政治經濟學概念對王安石的政策主張進行了新的詮釋。這一變化表明A.歷史認識隨時代發展而變化 B.歷史真相還原需要考辨史料C.歷史結論帶有一定的主觀性 D.歷史解釋呈現客觀性的特征【答案】A【解析】依據材料“明治維新以前,日本思想界多批判王安石及其新法”、“明治維新時期,日本思想界肯定和認可王安石變法”表明對某一事件的歷史認識隨時代發展而變化,A項正確;材料主旨強調對王安石變法不同時期認識有所變化,無法得出歷史真相還原需要考辨史料的結論,排除B項;“歷史結論帶有一定的主觀性”是正確結論,但是與材料主旨有所偏離,排除C項;歷史解釋呈現客觀性的特征,無法從材料信息中印證得出,排除D項。故選A項。考點二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知識點1秦漢時期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1.秦朝的民族關系(1)秦朝地位:秦朝是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歷史的開始。(2)管理官職:設“典客”“典屬國”等官職來管理民族事務。(3)民族關系:秦朝北逐匈奴,修筑長城;南撫夷、越,設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2.漢朝的民族關系(1)管理官職:漢朝設大鴻臚管理民族事務。(2)民族關系A.匈奴:①漢初對匈奴和親政策;②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三次北擊匈奴,取得大勝;③東漢初,匈奴分為南北兩部,南匈奴內遷,逐漸漢化;④89年竇憲出擊北匈奴,取勝后刻銘燕然山。北匈奴數敗之后,西遷遠方。B.西域:①西漢在河西走廊設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合稱“河西四郡”。②西漢設西域都護府,作為管理西域的軍政機構。C.東北:西漢設護烏桓校尉。(3)屯戍政策:漢朝政府在邊疆推行屯戍政策,與當地民族共同開發邊疆,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在西域也設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3.漢朝的對外交往(1)陸路交往①陸路經河西走廊向中亞、西亞延伸。②97年,甘英奉西域都護班超之命出使大秦,抵達波斯灣一帶。知識點2隋唐至兩宋時期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1.民族關系(1)機構:隋唐時期,負責民族事務的機構是尚書省的禮部及鴻臚寺。①禮部司負責朝聘及冊封各民族首領的禮儀,②主客司負責各族朝見事宜③鴻臚寺負責賓客接待禮儀。(2)隋朝的民族關系①與北方少數民族的關系:隋朝結束了中原長期割據狀態,突厥、吐谷渾、黨項等周邊民族先后歸附隋朝。②加強對嶺南的治理:589年,百越首領冼夫人迎接隋軍統帥韋洸進入廣州,被冊封為譙國夫人,為隋朝治理嶺南起到了重要作用。③推行郡縣制:隋朝在邊疆主要推行郡縣制,但往往以邊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縣令。④加強與流求的接觸:曾三次派人抵達流求。(3)唐朝的民族關系①與突厥等族的關系:唐朝與突厥等地方政權保持著密切聯系,西北邊疆各族稱唐太宗為“天可汗”。②與吐蕃的關系: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之間還數次會盟。③與南詔的關系:南詔的13個王中有10人經唐朝加封,南詔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學習。④邊疆管理機構:唐朝的邊疆管理機構主要是大都護府、都督府、羈縻州,都督府都督、羈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領擔任,由大都護府直接管轄,上統于中央政府。(4)宋朝的民族關系①政權并立:宋朝先后與契丹族建立的遼、黨項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長期并立。②交往交流:遼、金、西夏、大理等政權都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經驗和文化。即使在局部政權割據、爭戰狀態下,各民族間的交往交流交融也沒有中斷過。2.對外關系(1)隋唐時期的對外關系①商貿往來:隋唐時期與西域商路暢通。隋煬帝命裴矩駐張掖,掌管通商事務,管理與西域商人往來。②唐朝與大食的接觸:唐朝與大食國的接觸,使包括造紙術在內的中國技術傳到了阿拉伯地區。③隋朝與馬來半島的往來:隋朝常駿從南海郡出航到達赤土國,國王亦遣其子隨常駿來到中國。④唐朝與日本的交流: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近20次,每次都有留學生、學問僧隨船而來,將唐朝文化帶到日本。(2)宋朝發達的海路交通宋朝不僅恢復了唐朝由廣州出發經越南到阿拉伯的舊路,又開辟了由明州(今浙江寧波)到日本和朝鮮半島的航路,以及泉州到南海的航路。知識點3元明清時期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一、民族關系1.元朝的民族關系(1)背景:元朝結束唐末五代以來遼、宋、西夏、吐蕃、大理等政權長期并存的局面,完成全國的統一。(2)民族政策:元朝疆域遼闊,統治者一方面“行漢法”,另一方面對不同民族實行了差別對待政策。(3)邊疆管理①元朝對西藏的管理:忽必烈封八思巴為帝師,領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務。②元朝還在東北、云南等地設行省,征發賦役。2.明朝的民族關系(1)管理機構:除禮部、鴻臚寺外,還有負責培養各種民族文字翻譯人才的提督四夷館。(2)明朝長城:明朝在西起嘉峪關、東到鴨綠江一線,陸續修筑長城,防范蒙古騎兵入境,并沿長城布置一系列軍鎮,號“九邊”。(3)邊境貿易:明朝在遼東、宣府、大同等地開放馬市,與蒙古、女真各族開展貿易。(4)邊疆管理:①在東北:設都司、衛、所,對女真等族進行管理。②在西北:設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衛。③在西南:設土司。衛所和土司官員由各族酋長世襲任職,向朝廷進貢土物,接受朝廷征調軍兵。(5)對西藏的管理:封西藏僧俗領袖為“王”“法王”,建立羈縻性質的都司等機構,對西藏地方進行管轄,并通過貢賜、茶馬貿易進行經濟交流。3.清朝的民族關系(1)管理機構:清朝設立理藩院管理邊疆民族事務。(2)滿蒙關系:清朝通過滿蒙聯姻,加強對漠南蒙古的控制;通過軍事斗爭平定噶爾丹叛亂,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鞏固了西北邊疆。(3)對西藏的管理:清朝政府分別冊封五世達賴與五世班禪為“達賴喇嘛”和“班禪額爾德尼”;在青海、西藏地區設西寧辦事大臣、駐藏辦事大臣。(4)對西南的管理:沿襲土司制度,后來逐漸進行“改土歸流”,廢除世襲土官,選派有任期的流官進行管理。二、對外交往1.先秦時期:以中原為核心的華夏文明與域外有廣泛的交流交往。2.秦漢時期(1)中國與外部世界交往擴大;(2)漢朝已經打通陸海通道。A.陸路①經河西走廊向中亞、西亞延伸;②97年甘英奉西域都護班超之命出使大秦(羅馬帝國及近東地區),抵達波斯灣一帶。B.海陸①從(廣東)合蒲郡徐聞縣出發,最遠可以航行到印度南部;②東漢時期,倭國派使臣來朝,光武帝劉秀賜予“漢委(倭)奴國王”金印一枚。3.隋唐(1)概況:政治統一、對外關系空前發展、經濟文化交流活躍。(2)陸路:西域商路通暢。①隋煬帝命裴矩駐張掖,管理通商事務;②唐朝通過與大食(阿拉伯帝國)接觸把中國技術傳到阿拉伯地區。(3)海路:交往活躍①隋朝常駿從南海郡出發到達赤土國(馬來西亞半島南部),國王遣其子隨常駿來中國;②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近20次,將唐文化帶到日本。4.宋朝(1)陸路:交通受阻;(2)海路:海運發達①恢復唐朝由廣州出發經越南到阿拉伯的舊路;②開辟由明州到日本和朝鮮半島的航路;③泉州成為重要的對外貿易港。5.元朝:陸海通道都很暢通。馬可·波羅經西亞、中亞來華,后來留下著名的《馬可·波羅行紀》。6.明朝(1)致力于維護朝貢體制和朝貢貿易體系;(2)民間貿易和走私貿易屢禁不止。7.清朝:對外關系緩慢轉型(1)1689年中俄《尼布楚條約》,是清政府簽訂的第一個邊界條約。(2)18世紀馬戛爾尼使團來到中國:試圖打開中國市場→遭拒。考向1隋唐至元明清時期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1.杜甫在《喜聞盜賊蕃寇總退口號五首》之中回顧玄宗朝吐蕃遣使來唐:“贊普多教使人數通和好止煙塵。”中唐時王建《宮詞》云:“未明開著九重關,金畫黃龍五色幡。直到排仗合,圣人三殿對西番。”兩則材料共同說明(
)A.唐文化具有強大向心力B.中原地區流行西域風情C.胡漢之間差異逐漸消失D.唐朝與吐蕃的友好交往【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中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杜甫詩可以看出玄宗時吐番對唐朝的繁盛的仰慕之情,數次的通好和親制止了當時唐朝與吐番的矛盾,減少了吐番與唐朝的大量的軍事沖突。中唐時王建的詩中也提到,皇帝在三殿設宴招待吐蕃等番臣,由此可見,D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唐王朝與吐蕃的往來,非唐文化對吐蕃的影響,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西域文化在中原流行的情況,排除B項;材料與胡漢之間差異的變遷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2.《唐六典》記載,“凡軍、州邊防鎮守轉運不給,則設屯田以益軍儲”,有“安西二十屯,疏勒七屯,焉耆七屯,北庭二十屯,伊吾一屯,天山一屯”。唐代屯田(
)A.有利于穩定均田制B.強化君主專制集權C.主要基于邊防軍需D.導致了藩鎮的崛起【答案】C【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是原因題、影響題。時空是:唐代(中國)。根據題干“屯田以益軍儲”,并結合所學可知,唐代在北方和西北邊境實施屯田,以供軍需,C項正確;材料所述為唐朝在邊境地區的屯田,與內地的均田制不同,排除A項;屯田屬于加強邊境防衛和邊疆治理的措施,與君主專制關系不大,排除B項;藩鎮的崛起主要與節度使的設置有關,排除D項。故選C項。3.明初西南地區的地方行政設置,除了與內地一致的府、州、縣之外,還有宣慰司、宣撫司、安撫司、長官司等行政機構。而到了清朝,此類機構的設置大大減少,如云南省就由明朝洪武九年(1376年)的50個減少到清朝雍正末年的13個。這一調整旨在(
)A.將西南地區納入中國的版圖B.加強國家對西南地區的控制C.實現西南與內地管理一體化D.變革邊疆地區地方管理機構【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清(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宣慰司、宣撫司、安撫司、長官司是少數民族地區帶有羈縻性質的土司機構,從明至清其數量的減少是清朝對西南地區改土歸流的結果,此舉加強了國家對西南地區的控制,B項正確;西南地區早在秦朝時就已經納入中國的版圖,排除A項;西南地區與內地的管理還是存在一些不同,并沒有完全一體化,排除C項;材料所述內容確是邊疆地區管理機構的重大變革,但是表面現象而不是目的,排除D項。故選B項。1.(2020·北京·統考高考真題)宋代自然災害頻發。王安石認為“以有限之食,給無數之民……有惠人之名,而無救患之實”,無法解決根本問題。他希望培育農民自身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上有善政而下有儲蓄”。以下措施反映其救荒思想的是①實行均輸法②興建水利工程③鼓勵百姓養馬④低息借貸錢谷給農民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D【解析】根據所學可知,興修水利有利于農業的發展,而低息借貸錢谷給農民,有利于農民進行農業生產,這都與救荒思想有關,故D項正確;①③項涉及商品交換以及養馬,與主旨無關,排除ABC項。2.(2022·全國乙卷高考真題)[歷史——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商鞅變法,嚴懲百姓私相斗毆行為,獎勵軍功,授以爵位田宅,養成“民勇于公戰,怯于私斗”的風氣,秦國的軍隊幾乎戰無不勝,統治區域不斷擴大,被當時六國人稱為“虎狼之國”。荀子曾訪問秦國,他認為秦國管理有效,承認秦國軍隊戰斗力強悍:“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但他認為按商鞅之法組建的秦國軍隊,“隆勢詐,尚功利”,無禮義教化,“干賞蹈利”(求賞逐利),只能稱之為“盜兵”,“尚功利之兵,則勝、不勝,無常”,不能與春秋時齊桓公的軍隊相比,更不能與商湯王、周武王那樣的仁義之師相提并論。——摘編自《荀子》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荀子稱商鞅變法后的秦國軍隊為“盜兵”的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評價商鞅的軍事改革。【答案】(1)原因:商鞅變法使百姓勇于公戰,軍隊戰斗力強;秦國軍隊過于注重功利;秦國軍隊無禮義教化,不是仁義之師;秦國軍隊戰斗是“獨夫”行為;荀子的儒家立場。(2)評價:積極:提高了軍隊戰斗力,壯大了軍事力量;沉重的打擊了奴隸主舊貴族,促進了新興地主階級的崛起;促進了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為后來秦國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為后世軍事改革提供借鑒;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秦國國內秩序的安定,保證農業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消極:尚功利、輕教化,軍隊的整體素質不高,不敵仁義之師,為后來秦國二世而亡埋下隱患。【解析】(1)原因:根據材料“商鞅變法,嚴懲百姓私相斗毆行為,獎勵軍功,授以爵位田宅,養成‘民勇于公戰,怯于私斗’的風氣,秦國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正版授權】 ISO/IEC 18046-3:2012 RU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device performance test methods - Part 3: Test methods for tag performance
- 【正版授權】 ISO 37001:2025 EN Anti-bribery management systems - Requirements with guidance for use
- 【正版授權】 IEC 62305-1:2006 FR-D Protection against lightning - Part 1: General principles
- 【正版授權】 IEC 60665:1980 EN-D A.C. electric ventilating fans and regulators for household and similar purposes
- 【正版授權】 IEC 60155:1993 FR-D Glow-starters for fluorescent lamps
- 土地經濟學課程總結
- 2025年辦公室工作方案
- 管理學案例介紹
- 衛生行業護理員技能培訓
- 2025年應急消防演習工作方案
- 氣壓傳動課件 項目八任務一 公共汽車門氣壓傳動系統
- 五年級口算題卡每天100題帶答案
- DB42-T 2275-2024 消防給水設施物聯網系統技術標準
- 七律長征讀書分享 課件
- 2024年新物業管理技能及理論知識考試題與答案
- 2024年國考公務員行測真題及參考答案
- DG-TJ 08-2407-2022 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評價標準
- 《工程經濟學》題集
- 《直播運營實務》 課件 5.3直播間場景搭建
- 2024汽車行業社媒營銷趨勢【微播易CAA中國廣告協會】-2024-數字化
- NB/T 11440-2023生產煤礦儲量估算規范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