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年中考歷史:中外歷史上常考改革或變法
類知識整合匯編
一、中國地主階級的改革
1.商鞅變法
(1)支持者:戰國時期秦國的秦孝公。
(2)目的:富國強兵,在兼并戰爭中獲勝。
(3)性質:封建地主階級性質的改革。
(4)內容:①經濟方面,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獎勵耕
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統一度量衡。②軍事方面,
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和土地。③政治方面,建立縣制,由
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對后世地方行政制度影響深遠;廢除貴族的世
襲特權;改革戶籍制度;加強對人民的管理。
(5)影響: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斗力不斷加
強,發展成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為以后秦統六國奠定了基礎。
2.北魏孝文帝改革
(1)性質:封建性質的改革。
(2)目的:學習漢族先進文化,鞏固鮮草貴族統治,順應民族大融
合歷史潮流。
(3)內容:494年他遷都洛陽,并進一步推行漢化措施;規定官員
在朝廷中必須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以漢服代替鮮卑服;改鮮卑姓
為漢姓;鼓勵鮮卑貴族與漢人貴族聯姻等。
(4)意義:北魏孝文帝改革促進了民族交融,也增強了北魏的實力。
3、王安石變法:
王安石變法,是發生在宋神宗時期的改革,由宰相王安石發動的
旨在改變北宋建國以來積貧積弱局面的一場社會改革運動。
變法自熙寧二年(1069年)開始,至元豐八年(1085年)宋神
宗去世結束,故亦稱熙寧變法、熙豐變法。
王安石變法以發展生產,富國強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機為目的,
以,,理財,,、,,整軍,,為中心,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化各個
方面,且從廟堂到江湖全部牽連其中,是中國古代史上繼商鞅變法之
后又一次規模巨大的社會變革運動。
變法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充實了政府財政,
提高了國防力量,對封建地主階級和大商人非法漁利也進行了打擊和
限制。但是,變法在推行過程中,由于部分舉措的不合時宜和實際執
行中的不良運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如保馬法
和青苗法),加之新法觸動了大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們
的強烈反對。改革開啟于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結束于宋神
宗去世、宋哲宗繼位、司馬光拜相后的元豐八年(1085年),前后
16年有余,由于時間長,牽涉面廣,牽連的人多,斗爭激烈,為此
掀起的滔天巨浪對北宋社會的方方面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4、張居正改革:
張居正改革(又稱萬歷中興),是在明神宗時期,內閣首輔張居
正為挽救明王朝,緩和社會矛盾,在政治、經濟、國防等各方面進行
的一場變法革新運動。
改革自萬歷元年(1573年)開始,至萬歷十年(1582年)張居
正去世結束。
張居正改革,從軍事、政治、經濟等方面進行整頓,尤重于經濟
的改革,企圖扭轉嘉靖、隆慶以來政治腐敗、邊防松弛和民窮財竭的
局面。
改革一定程度上強化了中央集權,充實了政府財政,提高了國防力量,
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但是,改革卻觸動了大地主階級和豪門貴族的根本利益。萬歷十年
(1582年),張居正病卒后,除一條鞭法外的措施都遭到廢除,改
革最終以失敗而告終。
二、中國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戊戌變法
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改革,由于封建勢力強大,資產階級力量太
弱小,最終失敗。在近代起到思想啟蒙作用。
.政治方面:允許官民上書言事;改訂律例;裁撤冗員;澄清吏治。
2.經濟方面:中央設立礦務鐵路總局、農工商總局,獎勵農工商
業的發展;舉辦商會、農會等民間團體;改革財政,編制國家預
算決算,取消旗人由國家供養的特權,令其自謀生計。
3.文化教育方面:普遍設立中小學堂,京師設立大學堂;設立譯
書局,翻譯外國書籍;準許設立報館、學會;獎勵科學著作和發
明;改革科舉制度,廢除八股。
4.軍事方面:精練陸軍,改習洋操;添置船艦,擴建海軍,裁汰
舊軍。
意義:
①政治上:是一場救亡圖存的愛國政治運動,具有愛國性。
②思想上:是中國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具有啟蒙性。
③社會生活:開創了新的時代風氣、社會輿論和思想觀念。
三、新中國的改革
1.我國農村經濟改革
(1)歷程:1950至1952年土地改革,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土地所有
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1953至1956年三大改造,開展農業合
作化運動,將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發揮了集體的
優越性。1958年人民公社化運動,實行政社合一,大搞“一大二公”,
挫傷了農民生產積極性,超越了歷史發展階段。1978年農村逐步實
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分田包產到戶,自負盈虧。所有權與使用權
分離,使集體優越性和個人積極性同時得到發揮。
(2)意義: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帶來農村生產力的大解放,農
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2.改革開放
(1)對內改革:首先是農村改革,逐步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84年城市改革全面展開,重點是國有企業改革。
(2)對外開放:①建立經濟特區,1980年建立深圳、珠海、汕頭、
廈門4個經濟特區,其中經濟特區的代表、對外開放的窗口、一夜崛
起的城市是深圳。②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我國已形成經濟特區一沿
海開放城市一沿海經濟開放區一內地,這樣一個全方位、多層次、寬
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
(3)改革開放的歷史意義:經濟取得巨大發展,綜合國力不斷提高,
國際地位日益上升,人民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國際社會主義
改革不斷受挫的情況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巨大成功,也向世
人證明,社會主義擁有頑強的生命力,社會主義發展前途是光明的,
為社會主義國家提供了新的借鑒——創立符合本國國情的社會主義
模式。
(4)啟示:①改革開放是我國的強國之路,要堅持改革開放,勇于
探索創新。②改革必須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注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滿足人民的物質文化需要。③改革要從本國
的國情出發,實事求是。要把馬克思主義原理與中國的實際相結合,
堅持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④改革要尊重客觀的經濟規律。
四、世界奴隸制改革
古希臘雅典伯利克里改革
(1)時間:公元前5世紀后半期,伯利克里當政,進行了改革。
(2)內容:伯利克里擴大公民的權利,很多公民擔任了政府公職。
全體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參加最高權力機構公民大會,決定內政、
外交等重大問題。陪審法庭是最高的司法監督機構。伯利克里鼓勵學
術研究,發展文藝,重視教育。
(3)評價:雅典基本上實現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民享有
比較廣泛的權利,奴隸主民主政治發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但是雅典
民主政治宣揚全體公民共享政治權利和義務,實際上重要官職被貴族
掌握;婦女、奴隸和外邦人都被排除在民主政治之外。
(4)實質:奴隸主貴族專制。
(5)影響:雅典民主政治達到全盛,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奴隸主
民主政治發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
五、世界封建性質改革
1.大化改新
646年,日本孝德天皇,學習唐朝典章制度,使日本發展成為一個中
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
1.背景:蘇我氏等豪族把持朝政,改革派發動宮廷政變;部民是貴族
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隸,阻礙了日本社會經濟的發展。2.特點:
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3.內容:(1)政治上,建立以天皇為中心的
中央集權制度,地方設國、郡、里三級,由中央派官治理。(2)經
濟上,廢除一切私地、私民,將土地、部民收歸國有,成為公地、公
民;國家將土地分給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終生使用,也不
能買賣;統一賦稅。4.意義:大化改新使日本發展成為一個中央集權
制的封建國家。
2.彼得一世的改革
(1)目的:改革俄國的落后面貌,實現富國強兵。
(2)措施:創建新式常備軍;要求貴族必須到軍隊或行政機構為國
家服務,按功勞和才能提拔人才;鼓勵興辦手工工場,準許工場主購
買整個村莊的農奴;他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學生,創辦科學院,開
辦學校,創辦報紙教育;他還提倡學習西方的禮節與生活方式。
(3)影響:俄國的經濟、軍事實力大大增強,為對外擴張準備了條
件;開啟俄國近代化的進程;進一步強化農奴制。
3.封君封臣制
背景:法蘭克王國擴張,王權衰落。
目的:改革以前的土地分封形式,鞏固統治。
影響:促進了西歐封建等級制度的形成。
六、世界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1.俄國1861年農奴制改革
(1)性質: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改變了俄國的社會性
質。
(2)目的:擺脫農奴制危機,維護貴族地主的利益,鞏固沙皇統治。
(3)內容:農奴獲得人身自由,可以改變身份,自由轉換職業;農
奴可以獲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須出錢贖買,所出的價錢高于當時的地
價。
(4)影響:廢除了農奴制,有利于俄國資本主義發展,是俄國近代
史上重大轉折點。但改革不徹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
2.日本明治維新
(1)性質: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改變了日本的社會性
質。
(2)目的:改革自強,發展資本主義。
(3)學習對象:西方資本主義制度。
(4)內容:①政治方面,“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有利于國家
統一。②經濟方面,推行地稅改革,以“殖產興業”為口號,大力發展
近代經濟,體現改革性質。③社會生活方面,提倡“文明開化”,即向
西方學習,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對后世影響深遠。④
軍事方面,實行征兵制,建立新式軍隊。
(5)影響: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史的重大轉折點。它使日本迅速走上
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實現了富國強兵,開始躋身資本主義強國之
列。保留了大量舊制度的殘余,軍國主義色彩濃厚。日本強大以后,
很快走上對外擴張的道路。
3.美國羅斯福新政
(1)背景:1929至1933年經濟大危機。
(2)性質: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是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
做出的政策調整。
(3)目的:在資本主義制度內部進行調整,加強國家對經濟干預和
指導,消除經濟危機。(根本目的:維護資本主義制度)
(4)“新”的表現(特點):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
(5)措施:對工業調整,頒布《國家工業復興法》。
(6)影響:美國經濟開始復蘇,工業生產有所改善,就業人數逐步
增加,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新政增強了政府的調控能力,恢復了美國
人民的信心,對資本主義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但是新政是在維護資
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做出的政策調整,它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的本質,
無法解決美國社會的根本矛盾。羅斯福新政為資本主義國家干預經濟
生活提供了先例,開創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成為今天許多發達國家、
發展中國家制定政策法規的依據,說明現代資本主義制度具有自我調
節和改良的功能。
七、世界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
1.列寧在蘇俄實施新經濟政策
(1)原因:國內戰爭時期“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已不能適應和平建設
時期的發展要求。
(2)“新”的表現(內容):用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允許多種經
濟并存,大力發展商品經濟。
(3)意義:從蘇俄的國情出發,調動了生產者的積極性,迅速緩解
了危機,鞏固了工農聯盟,促進了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2.蘇聯模式(斯大林模式)
(1)含義(實質):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和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
(2)特點:高度集中。(經濟體制實行計劃經濟;政治體制強調個
人高度集權)
(3)措施:推行蘇聯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
(4)形成的標志:1936年蘇聯通過新憲法。
(5)評價: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促進了蘇聯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也
為蘇聯軍民奪取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