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十六章現代西方教育思潮
【學習目標】1.了解改造主義、新傳統教育等教育思潮的背景和發展歷程。2.理解各教育思潮的基本觀點和代表人物。3.了解思考各教育思潮對世界教育實踐的影響。第一節進步主義余緒
一、改造主義教育(1)20世紀30年代從實用主義教育和進步教育中逐漸分化出來,到50年代形成的一種獨立的教育思想。(2)改造主義教育家自稱是進步教育的真正繼承者和親密的盟友。改造主義教育也以實用主義教育的一個分支而著稱。(3)改造主義教育宣稱,當今是“改造的時代”,應該根據現代科學知識來重新解釋西方文明的價值觀點,并對過去的教育理論進行“改造”,以便通過學校教育來“改造”社會,為創造一種新的世界文明開辟道路。代表人物為布拉梅爾德(T.Brameld)第二節新傳統教育思潮一、要素主義
1、主要史實:(1)20世紀30年代末作為實用主義教育和進步教育的對立面出現的。(2)1938年在美國成立的“要素主義者促進美國教育委員會”,是要素主義教育形成的標志。代表人物有巴格萊(W.C.Bagley)、科南特(J.B.Conant)等人。(3)主要著作為巴格萊《一個要素主義者促進美國教育的綱領》,本書首次全面闡述了要素主義教育觀點。2、主要觀點(1)要素主義教育家認為,在人類的文化遺產中,存在著永恒不變的、共同的、超時間和空間的要素,它們是種族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基礎。(2)在“民主”社會中,應該通過學校教育“使每一代人擁有足以代表人類遺產最寶貴的要素的各種觀念、意義、諒解和理想的共同核心”。教育的最重要功能就是盡可能高水平地保持共同的文化,(3)因而,“包括這些要素在內的一個各門特殊學科韻教學計劃應當是民主教育制度的核心?!??!耙刂髁x教育”的名稱就是由此而來的。3、具體舉措和影響(1)要素主義教育家要求美國普通中小學重新審查它們的課程計劃,以保證學生學到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在60年美國教育改革中,要素主義教育家特別強調“新三藝”(即數學、自然科學和外語)。(2)他們還強調必須按邏輯系統編寫教材和進行教學,認為實用主義教育所謂的“做中學”是沒有普遍意義的。(3)要素主義強調教學過程必須是一個訓練智慧的過程;學生在學習上必須努力和專心,同時強調教師在教育和教學中的核心地位。二、永恒主義1、主要史實形成于20世紀30年代,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國的哈欽斯(R.M.Hutehins)、阿德勒(M.J.Adler),英國的利文斯通(R.Livingstone)和法國的阿蘭(Alain)等。2、主要觀點:(1)人性不變,所以教育的性質永恒不變;教育的目的“是要引出我們人類天性中共同的要素”,如理性等。(2)培養這些共同的要素,最好的方法就是閱讀經典著作。永恒的古典學科應該在學校課程中占有中心地位。(3)強調老師在此過程中的指引。3、新托馬斯主義教育1、主要史實新托馬斯主義教育是提倡宗教教育的一種教育理論,20世紀30年代產生于意大利、法國等西歐國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也曾在美國流行。它的思想基礎是新托馬斯主義,是中世紀天主教神學家托馬斯·阿奎那(T.Aquinas)的經院哲學在現代的復活。
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國的馬里坦(J.Maritain)。2、主要觀點(1)“教育就應是基督教教育”,教育應以宗教為基礎;(2)教育的目的是培養真正的基督教徒和有用的公民;(3)實施宗教教育是學校課程的核心;(4)教育應該屬于教會。第三節新興教育思潮一、結構主義(一)理論基礎結構主義形成于20世紀50年代,由法國學者列維一斯特勞斯創立。該理論把文化看作是一種結構關系,如同語言中的語法一樣。1、人類心理具有一個基本的共同性,即善于把各種事物進行分類。
2、人類有創造二元對立法的天性,人類的本質在于善于把文化與自然作對立和統一的比較。
3、分類就是創造秩序,人類把各種事物進行分類的目的就是使社會有秩序地運轉。
4、作為分類結果的秩序必須用符號表示,因此,文化是象征符號體系。
5、符號體系反映人類的意識結構,意識結構可以抽象成結構模式。
6、結構模式有深淺兩個層次一是表層結構,也就是社會成員能夠感知和理解的“有意識模式”或“機械模式”;二是深層結構,它是隱藏在社會文化現象背后、社會成員未能感知的“無意識模式”。深層結構與經驗現象和價值沒有關聯,它植根于人類的心靈,最能反映人類的普同心理。人類學的主要任務,就是通過分析紛亂繁雜的社會制度、風俗習慣等表層結構,探索存在于不同時空的深藏于人類心靈中的普遍性結構,以認識、解釋全人類社會文化現象的總原則。結構主義作為一種方法論,對人文社會科學、邏輯科學甚至自然科學和數理科學影響很大,許多其他學科的學者都運用結構主義方法從事本學科的研究,從而形成20世紀60—70年代的世界性的結構主義熱潮。人文社會科學各學科均有結構主義的代表人物。人類學中的結構主義主要代表人物是列維-斯特勞斯,文化和思想史研究中的結構主義代表人物是M·??拢ǎ停疲铮酰悖幔酰欤?,1926年生),哲學中的結構主義主要代表人物是J·德里達(JacquesDerrida,1930年生)和G·德勒茲(GillesDeleuze),文學理論和美學中的結構主義是羅蘭·巴爾特(R.Barthes,1915年生)、T·托朵羅夫(T.Todorov,1939年生),精神分析學中的結構主義代表人物為J·拉康(JacquesLacan),馬克思主義研究的結構主義的代表人物有L·阿爾杜塞(LouisAlthusser,1918)和M·哥德尼埃(MauriceGodelier),發生學中的結構主義代表人物是J·皮亞杰(JeanPiaget)。(二)結構主義教育思潮
1、描述
結構主義教育思想是一種在現代歐美國家廣泛流行、影響很大的教育理論。它是以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J.P.Piaget)的認知心理學為基礎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J.S.Bruner)。2、史實20世紀60年代起,布魯納把皮亞杰關于兒童認知結構發展的理論應用到教學和課程改革上,創立了“結構主義教育”理論。3、基本觀點該理論側重研究教學改革問題,其重要主張可以概括為以下五個方面。1)強調教育和教學應重視學生的智能發展2)注重教授各門學科的基本結構3)主張學科基礎的早期學習4)提倡“發現學習法”5)教師是結構教學中的主要輔助者附:皮亞杰一、生平、思想淵源和著作中譯本:《教育科學與兒童心理學》、《兒童的道德判斷》、《發生認識論》、《發生認識論原理》、《結構主義》,《行為,進化的原動力》、《意識的把握:年幼兒童的動作和概念》、《兒童智力的起源》、《成功與理解》、《心理學與認識論:一種關于知識的理論》、《兒童的早期邏輯發展》、《兒童的語言與思維》、《兒童心理學》、《皮亞杰發生認識論文選》、《皮亞杰教育論著選》、《兒童的心理發展:心理學研究文選》。二、主要觀點:每一個認知活動都有一定的認知結構。兒童的認知結構不同于成人的認知結構,因此,一切教育和教學都應該了解兒童認知結構發展的規律以及與成年人心智發展的關系,并據此來編寫教材和進行教學。三、心理學的方法論:臨床法特點:豐富多彩的小實驗;合理靈活的談話;自然性質的觀察;新穎而嚴密的形式語言和數理邏輯的分析工具。貢獻和問題四、兒童心理學的主要觀點發展觀發展的本質和原因:主體的動作,活動:認識發展的因素:成熟、物理環境、社會環境、平衡;發展的結構:圖式、同化、順應、平衡發展的階段:感知運動階段(0-2)、前運算思維階段(2-7)、具體運算思維階段(7-12)、形式運算思維階段(12-15)五、發生認識論特點:1)研究個體的認知心理起源和歷史過程;2)跨學科的邊緣學科根本觀點:結構主義和建構主義結合影響和局限六、兒童教育觀教育科學與心理學的關系強調活動的重要性強調興趣與需要的重要性強調兒童中心(以上與教育目的論相關)強調兒童心理發展的連續性和階段性的重要作用,教育應配合兒童認知發展順序。強調智力是一種積極主動的結構,因此重視兒童主動性,注重游戲和科學實驗視聽教學等,善于利用沖突和情景,來推動兒童認知和道德發展,重視兒童之間的交往即社會化過程。兒童道德發展及教育:階段性特征:道德情感萌芽階段,道德他律階段,道德自律階段,道德的公道階段七、影響和評價道德發展論上:1超越了兩種模式,2確立了道德發展階段,3對教育作用的指導意義。局限:1忽視道德習慣的培養,2忽視道德標準的變化獨特的超越兩種模式的理論對此后兒童心理學研究的影響很大對其的批判朱家雄等著:《皮亞杰理論在早期教育中的運用》,上海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98二、終身教育思潮(一)形成和發展史1、1919年英國《成人教育報告建議書》2、1929年耶克斯利《終身教育》3、1965年法國教育家朗格郎(P.Lengrand)發表《論終身教育》報告書被認為是“終身教育”走向世界的開始。
5、70年代的發展:朗格郎《終身教育導論》;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主席富爾(E.Faure)《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舒瓦茨《終身教育——21世紀的教育改革》。終身教育作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今后若干年內制定教育政策的指導原則。終身教育于是成為一種受到許多國家關注的有影響的國際教育思潮。
6、199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財富蘊藏其中》(二)產生和形成的原因
1、學者的觀點:
1)朗格郎:社會變化的加快;人口增長;科學知識和技術的進步;政治挑戰;信息;閑暇;生活模式和相互關系的危機;身體;思想意識形態的危機
2)庫姆斯:職業轉換;科學技術知識;豐富閑暇生活
3)森隆夫:個人和社會經濟兩方面。
2、終身教育形成因素的系統分析
1)社會因素;2)教育因素(三)理論觀點1、終身教育的概念
1)朗格郎的觀點
2)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觀點
3)《學會生存》的觀點
4)《教育——財富蘊藏其中》的觀點2、理論原則
1)朗格郎的理論原則
2)戴夫的理論原則
3)《教育——財富蘊藏其中》的理論
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四)總結1、教育應該能夠在每一個人需要的任何時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需的知識和技能。2、從時空,內容,形式,制度等方面打破學校教育限制。3、終身教育是現代社會的需要;終身教育沒有固定的內容和方法;終身教育是未來教育發展的戰略,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今后若干年內制定教育政策的指導原則。三、分析教育哲學1、描述分析教育哲學主張把分析哲學作為一種方法廣泛應用于教育理論。它是一種早期“元教育哲學”,注重教育名詞和概念的分析,而不謀系統的教育理論。2、代表人物
分析教育哲學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國的索爾蒂斯(J.F.Sohis)和謝夫勒(LScheffler)、英國的奧康納(D.J.O‘Conner)和彼得斯(R.S.Peters)。3、基本觀點(1)分析哲學認為,問題不在于是否能獲得知識,而是要了解獲得知識的條件和過程,關注探究的邏輯或方法論,澄清表述知識和概念的語言含義。(2)以前的教育理論中,教育術語和概念是十分混亂并被人誤解的;助長了標語口號化的體系和盲目的信仰。(3)因此,對教育基本概念和論證方法進行澄清,并注意正確使用教育術語,應該是教育哲學研究工作的第一步。(4)同時在論述教育問題時,應該盡量使語言符合邏輯、明白易懂。4、評價:重視語言邏輯的表述作用;重視分析技術;傾向于形式主義四、人本主義教育
1、人本化教育是20世紀70年代后在美國盛行的一種現代教育思潮。它以人本主義心理學為理論基礎,是人本主義心理學在教育領域中的直接應用。2、人本化教育試圖達到情感與認知之間的一種更重要的平衡,通過挖掘人類理智與情感諸方面的整體潛力來確立人的價值。它的興起直接起因于對50年代中期以后的“主知主義”教育的批判。3、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A.H.Maslow)、羅杰斯(C.Rogers)、弗羅姆(E.Fromm)4、主要觀點:(1)強調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完整的人”(2)主張課程人本化(3)強調學校應該創造自由的心理氣氛五、教育經濟化思想(一)人力資本理論20世紀60年代,為解釋教育與經濟增長之間關系,以美國舒爾茨(T.W.Schults)為代表的一些西方經濟學家提出的理論。他們把人具有的知識、能力,以及勞動者質量的提高看作是促進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因素,認為教育具有提高勞動生產率、培養經濟發展所需人才的生產功能。人力資本投資1、衛生保健設施和服務,包括影響人的預期壽命、體力和耐力、精力和活力的全部開支;2、在職培訓,包括由商會組織的舊式學徒制;3、正規的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4、不是由商會組織的成人教育計劃,特別是農業方面的校外學習計劃;5、個人和家庭進行遷移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就業機會。教育的收益1、個人收益1)未來較高的收入2)未來較健康的身體3)未來較強的企業工作能力4)未來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數字化轉型推動農業經營管理人才培養的新路徑
- 人力資源管理行業未來發展趨勢分析
- 水陸交通的變遷專項練習-2024屆高三歷史統編版二輪復習原卷版
- 近期的面試題及答案
- 陜西公務考試題及答案
- 營養成分的高效獲取途徑分析試題及答案
- 鋁金屬材料試題及答案
- 遵義初三二模試題及答案
- 藥物經濟學在決策中的作用試題及答案
- 網絡規劃設計師考試知識點的重要性分析試題及答案
- 普通話-朗讀教學ppt
- 歐盟食品添加劑編碼系統
- 《愛我中華》教學設計(江蘇省市級優課)-八年級音樂教案
- 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專題講座
- 第4課第1課時導學案 初中日語人教版第二冊
- 高三數學復習備考策略課件
- 寧夏三支一扶考試試題及答案
- 特種設備作業人員考試機構規范管理辦法(含附件附表 )
- 環境有害物質管理辦法
- 基于PLC的溫室大棚控制系統設計
- 動物免疫學第五章細胞因子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